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球球你不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較為集中地表現了孔子的政治建議、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準則等。

    終身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儒家旗號的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錢穆先生,在《如何讀<論語>》一文中曾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職責: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一代國學大師,為何對《論語》如此推崇備至?

    由於兩千多年來,《論語》中的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思維方法、道德規範、價值觀、世界觀等多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咱們再讓孩子從小學習《論語》,究竟有何現實意義?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章》

    讓孩子懂得要為實現理想持之以恆、盡力奮鬥

    《論語》裡面有許多關於理想和志趣的名句,當你有著清晰的目標,你就有了前進的方向。

    假如你問孩子長大了做什麼,他們可以告知你無數個答案,但是為什麼長大之後就不知道了?原因在於志趣不明或許不堅決。當咱們瞭解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時候,你就知道,咱們就應該沿著咱們的理想、夢想堅持走下去,這條路很長,還會有許多阻礙,但假如咱們持之以恆、盡力奮鬥,那就必定可以實現理想。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第一》

    讓孩子懂得自動學習、自動思考

    學習是一件讓人終身受益的事情。古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假如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排斥學習,那對他的終身都有著晦氣影響。

    《論語》中發起自動學習、自動思考,比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咱們不但要自動學習,還要快樂地學習,就像咱們瞭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些都是來自《論語》。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衛靈公》

    讓孩子把握與人往來的規矩和方法

    在社會日子中,尤其是今世社會,學會與人健康、友愛地往來,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程。當孩子走出家門,就意味著要和無血緣關係的人接觸互動,和陌生人共處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生存環境。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便是說你自己要把職責多擔待一點,少責怪他人,這樣就會遠離怨恨,這些話便是要告知咱們要謙善、有禮貌。學習這些,咱們就可認為孩子樹立一個根本的判別標準,讓孩子更好地與人共處,對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里仁》

    讓孩子學會自我檢討和自我教育生長

    日子中難免會出錯,假如錯誤是他人指出來,你可能會覺得沒面子、不好意思,乃至是惱羞成怒,造成事端。假如自己能夠去檢討,學會自己去找錯,你就會改變,而且會自動得多。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典範對自己的震懾,驅使自己盡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典範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要跟他人蛻化下去。讓孩子從小學會自我檢討和自我教育生長,那他的終身都會平和而安定。

    以在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皓月紫光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學論語就是先學個人品行開始,治家,治國,治天下。學論語讓你知道什麼是善惡是非,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論語就是一本成人之書。

  • 3 # 琉枷蘢珈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論語》中對於教育思想方面的內容對我啟發很大。在教育物件的選擇上,他主張“有教無類”,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用今天的話來說,孔子非常尊重學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張“因材施教”,重視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觸類旁通,強調在實行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循序漸進。本學期我所教的課文中,講的就是孔子與學生的故事,再次重讀孔子的《論語》,讓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養目標上,孔子認為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讀孔子的《論語》,讓我想到了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實際,發現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繼續沿用,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一部經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了,提出了“學”是“思”的基礎,“思”又能使“學”不斷深化和擴大,闡明瞭學和思的辨證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學思結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寫作參考循序漸進、舉一反三等這些教學原則、方法在《論語》中都能尋找到痕跡,除了教學,孔子關於做人也有自己的獨樹見解。他強調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他還強調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做人還要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幫助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講信用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溫習了呢?強調從自身出發修養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孔子強調做人還要重視全面發展。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透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透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

      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教體局、校領導的安排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教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裡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裡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裡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篇四:淺談論語心得體會

      透過這幾個月讀書、實踐、成長活動的學習,使我增添了幾分自信,幾分沉穩。回想剛走上村官崗位時心裡的膽怯、迷茫、浮躁,真的好了很多。

      記得剛看完于丹《論語》這本書,心靈就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其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我感覺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無論生活有多少困難,都要看到積極的一面,找個快樂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老師利用她獨特的個性視角,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華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來解讀《論語》。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記得於丹老師說記住《論語》中一個字,一生就夠用了,我覺得有道理。人想過的快樂,首先要學會寬容,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恕”,這個字包含了一個人不可缺少的心態,能夠學會“恕”,那麼這個人的一生一定是快樂的,而且是發自內心的感受。當然,想做到這個字是不容易的,能夠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寬容的心來對待,那麼生活中就沒有什麼是快樂的阻礙了。在這個新時代,除了為生計忙碌、奔波之外,我們總是尋找一種精神的寄託,在尋找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家園。面對豐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種慾望,總會想為自己的心靈安個家。

       在當今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時候,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工作者,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在論語學習中的體會:

      一、學為先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上起,每天都在不斷學習,成長,逐漸地完善自我。學習不僅是指在課本上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積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身上都有他的閃光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多向身邊的人請教學習,就像臵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了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我們不但要學,還要學以致用,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二、做為上

      《論語》中提到,不在其職,不謀其政,其中就隱含著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就是我們在這個位臵上要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將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幹好。工作是體現自我價值的一個載體,當然也只有快樂地工作、將工作視為一種樂趣才能

      夠真正地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只有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確、更專注,調動自己智力,從舊事中找出新方法來,這樣才能使自己有更多機會鍛鍊成長。“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從小事做起,小事成就大事業。工作意味著責任,崗位意味著任務,只要我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幹好每一項工作;培養健康快樂的生活情趣,平凡中體現不平凡,我想我們就是最優秀的。

      三、和為貴

      《論語》中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對自己的心去對待他人,學會換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樣”。一個人生命中有自信、有從容,有一種寬和,多體會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愛人。可見,讀透了論語,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內心的安寧,快樂就會常伴我們左右。

      雖然自己只寫了感悟深刻的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遠遠不只這些。很多感動是心靈的觸動,用語言不能表達得很清楚。的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時常的反思、多一點靜靜的傾聽,少一點抱怨的聲音,多想想生活的快樂與感動,少一點不實際的言論。也許,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慶幸有這本書伴隨我成長、生活,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時刻提醒著我。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裡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建國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於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恆精神。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一、要勤學善悟,學以致用

      讀完《論語》之後,腦子裡都是中國倫理道德和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關於學習方面的論述。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於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於“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裡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像我們工作時間短的人,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學習首先要勤奮,其次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有個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奮努力+正確方法+講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奮看成是首要因素,說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須具備勤奮精神。勤奮不僅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方法,就是要勤學、勤記、勤思,“溫故而知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二者相輔相成。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和才幹,就必須認真讀書和思考,兩者不可廢,要養成經常思考問題和總結自己的習慣。透過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自己有理有據的判斷,那就是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定期對自己所感所悟進行梳理和提煉,不斷溫故舊學、收穫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對新問題有新的辦法,而不是束手無策。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於“學以致用”。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在於“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

      二 、愛人猶如愛己 ,敬人猶如敬己。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現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為什麼自己付出了什麼,卻很少去思考。有的人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有的人出口就髒話粗話,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如果自己心中沒有了別人,就難得到別人的尊重,特別是生活中諸多不如意的人,憂患多於歡樂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愛,因此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真誠的心,真心讚揚他人,真心對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論語精神指導我們的行為。 在日常工作中,真心對待每一位前來辦事的市民,對所提出的問題要一一解答,為市民提供快捷服務、便利服務、微笑服務。

      三、以正確的心態面對人生觀

      每個人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承認現實不足之處,並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陷的態度。在處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隱含著就是“在其位要謀其政”。在我們工作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社會是一所大的學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真正勝任本職工作,就要多聽、多看、多思、謹言慎行,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結合別人的間接經驗才會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餘,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樣的一種高尚的信仰、情懷和社會坦蕩,作為我們一個普通人的認識沒有能力顧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始於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好份內的事,那麼整個集體就是一個和諧的集體,是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

      四、生活中正確對待自己的得與失。

      《論語》一書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遺產,具有極大繼承價值,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真可謂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印象很深刻:一座寺廟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得非常細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透過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同一山體的花崗岩石砌成的,臺階不服氣的對佛像提

      出了抗議: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領導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了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心中常常自覺不自覺的與他人凡事做比較時,其前提就是自己是否有可比性,比較方法是否有科學和理性。透過比較應該是發現差距而產生壓力和動力,因有了鑑別而便於定位和確定目標,其目標應是催人向上,奮發有為,這樣比起來我想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常言道,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孔子說:“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將眼光放長遠些,你才會收穫更多。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有時間就去讀一讀《論語》吧。

  • 4 # 慎獨後半生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北大教授季羨林大師這說用不了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可見其蘊含了經典的中華文化。《論語》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實踐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結晶,蘊藏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現在學習《論語》也受益匪淺。

    a.學處世之方,習禮儀之道。處理人際關係方法得當,社會各個方面和諧發展。

    b.學會道德和智慧標準,成就自己的人生高度。培養內心的品德,用理智控制情感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

    c.認清自己,做好自己。學會自我反省以“君子”作為準則約束自己,使自己趨向完美。

    d.學以致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做到全面發展,從各方面提高素質。

    e.學會交友之道。多交益友少交損友。

    f.以仁愛之心孝敬父母,寬待眾人,保持人性的善良。

  • 5 # 月涵書舍

    南懷瑾先生說過,教育不是現在從小學、大學、研究生所學的,那只是知識技能培訓。教育是人文、倫理道德觀念的培養、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教你怎樣做人的才是教育。

    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

    教育家錢穆先生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自己讀《論語》,勸人讀《論語》。

    我們常說先做人再做事。學習論語在為人方面會學會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成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有德行的人要努力向他看齊,看見沒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自己內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學習是當下父母最為關心的一件事情。學習論語在學習方面會鼓勵孩子勤思考,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態度上告訴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在《論語》中有19個地方寫到過友字,其中7次講朋友。告訴了我們交朋友的好處,怎麼和朋友相處,怎麼對待朋友。和朋友相處要做到誠實守信,嚴於律己,保持適度原則等交友觀。

    論語是先人對我們現實的高度總結,學習論語,有助於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幫助。

  • 6 # 深度文史

    學習《論語》有什麼用?《論語》的作用可大了。舉個例子,當年趙匡胤能建立宋政權,就是因為他的軍師趙普心中的半部論語,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喚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簡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論語的用途之一:修身

    修身的目的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因而這裡面就包含著先學後實踐的道理。同時學習又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論語的開篇就講述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懂得了學習,進而又要學會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論語中的這條反省、醒悟、反思的學習態度可謂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孔子主張在學習中領會如何做一位君子。

    論語中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這其實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原型思想,教我們如何去修身。還有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量小非君子”“實事就是”等等非常多的人生哲理。

    論語的用途之二:齊家治國

    很多人都懂得“言傳身教”對一個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譬如,現在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都愛學習,孩子自然也愛學習;父母愛看手機,孩子自然也玩手機。很多父母處處不理解孩子的行為,總是披頭痛罵,使得家庭關係越來越糟糕。究根結底,還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沒有學會做一個君子。論語中講到約束別人,必先約束自己才行。

    治國也是如此。從前有一個楚國的宰相叫詹何,楚王尋問他如何治國,詹何說修身就夠了。楚王很生氣,說治國與修身有啥關係。詹何解釋道上行下效國家一定能夠長治久安。管理一個家或是國家,其目的就是約束別人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約束好別人,還得自己先修身。因此,學習《論語》很重要!

    論語的用途之三:平天下

    所謂的“平天下”,發展至現今而言並非單指儒家天下太平的終極目標,他的廣義也衍生出為人處世能夠做到遊刃有餘,不管在什麼場合都能夠舒展自己。論語中的“仁者無畏”思想就是平天下或者出席各種場合的浩然正氣。

    那位鼎鼎大名鑿壁借光的匡衡也曾評價論語是這樣一部偉大著作: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所以,學習論語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

  • 7 # 安妮夜讀

    今天剛讀完《論語》。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禮”道德思想是“仁”。這個“禮”不單指禮貌,而是一種禮數、禮儀、禮節;而“仁”就是“仁德”,他希望天下人都成為仁人,即愛人愛己。

    我認為不論孔子是教你如何為政、如何交友還是如何處事,都歸於一點——先學會如何做人。

    當個人的修養到了一定的境界,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就會迎刃而解,社會也就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了。

    《論語》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呢?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今天暫且不談對古人的影響有多大,畢竟離咱太遠,就說現在,說關乎自己的:心靈之道、交友之道、處世之道。

    想問大家是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缺憾和不如意?悔恨、抱怨、自責?這些有用嗎,事情的結局改變了嗎?事實證明沒有改變,而我們自己卻變得焦慮痛苦不堪,甚至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究其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心態。事實既已無法改變,我們何不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當自己無法左右事情的結果時,何不學會承認並且順應。當然並不是讓我們消極對待,得過且過,而是告訴你如何端正態度。然後要做的就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這種不足。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很多,他們是怎麼面對人生中的不幸的,他們並不是自暴自棄、一蹶不振,而是下定決心付出努力,活得比正常人都精彩。

    再說交友之道。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佞友卻會給你帶來諸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所以,選擇朋友尤為重要。孔子說要結交正直、誠實、見多識廣的人,遠離諂媚奉迎,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巧舌如簧卻腹內空空的人。要想交好友,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首先自己要有仁愛之心,願意、喜歡結交朋友;第二要有辨別能力。知道了結交什麼朋友,接下來就是如何相處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關係再好也要保持一定距離,給對方空間。和人相處時說話要有度,該說的就得說,不該說的點到為止,切不可沒眼色。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要謹言慎行。

    再說處世之道。現在有個心理名詞叫“社交恐懼症”,足以說明,除了生活壓力,社交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孔子教給我們的處事方法樸素中透著變通。這裡要提到“過猶不及”這個詞,掌握分寸很重要。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好友之間、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都要有度。總有些母親抱怨說,我為了孩子放棄了自由、工作,一心一意全為了孩子著想,卻招致孩子的反感;看到朋友做的事不對,你苦口婆心勸諫,人家就是不聽,反而覺得你多管閒事,你豈不是自取其辱嗎?都是因為沒有把握好尺度。“花未全開月未圓”就是最好的狀態。在工作中,孔子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到極致就可以了,做的多了,顧此失彼,別人還以為你能力不足。為了儘量避免自己後悔,說話做事前要多思、多想、多聽、多看,你的閱歷豐富了,才有可能少做後悔事。

    以上便是我認為《論語》中比較貼合我們現實生活的有用的內容。網上好些人批評《論語》一無是處,怎麼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不應一刀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至少我們是有分析辨別能力的,儘可能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華公狸貓為什麼春天會跑掉不回來?養了好幾只了,每天大魚大肉的侍候著還跑掉好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