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提
-
2 # 精緻的女孩806
女孩可以不漂亮,不聰明,可以不功成名就,但必須要善良,要懂得愛,因為將來她是母親,是祖母,她的品德會直接影響幾代人,一個社會只要母親這個角色是善良的,就仍然有無盡的希望,無論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無論愛心會不會得到回報,但我希望我孩子永遠做一個善良的菇涼
-
3 # 潔79217185
現如今的社會這樣的人很多,沒什麼可指責的,我們只能先做好自己,其實有時候做好事會讓自己心情愉悅的,是需要相互感染的,希望大家能多一些社會責任感
-
4 # 俺的青春誰做主
我個人認為,在不影響個人生活質量,不對自身造成危害的情況下,要做好事。一是做好事,能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有利於身心。二是你的付出,也許會日後給你帶來回報。
三是壞事不要做,至少在不對你和你的家人帶來巨大傷害的情況下,不要做。做壞事不但良心受遣責,而且有可能給你帶來牢獄之災。
-
5 # 不堪自擾chen
不做好事了,那就全是壞事了,他又不做壞事,也不做好事,那就是無所事事。這是一個行屍走肉吧!你應該說的是做一個不亂管閒事的人
-
6 # 盒中寶
奉行"好事不做,壞事不幹"這樣的人生準則,失去了應有的人生價值。人生在世,首先要做事,這樣才有積極的人生意義,所謂"好事不做,壞事不幹"說白了就是明哲保身的消極人生觀,對社會對自己都無益。保爾·柯查金有一句經典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我覺的一個人就是要活的有價值,應腳踏實地幹岀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重彩一筆,這才無愧人生一場。
-
7 # 記錄魔都的幸福生活
法無明令禁止即為合法,這種處世之道無可指責。但是做為一個社會人,舉手之勞,見義勇為還是應該的。如果人人明哲保身,見到不良風氣和別人的危難都漠然視之,那未免太過冷漠,人間真情還是要有,只要人人奉獻一點愛,世界就會充滿愛,誰不希望生活在愛的世界呢?不是壞人太壞,而是好人保持沉默,這也是說那些明哲保身的人。
但現實是好事並不好做,經常見諸報道扶摔倒老人被訛,讓座孕婦被老人咒罵甚至毆打,所以很多人就不願意做好事。但好人終究是好人,那些捨身為人的人最終讓人們景仰銘記,壞人終是遭到全社會的討伐。人不可以太過自私,沒有歲月靜好,是有太多的人在負重前行。那些衛戍邊關的人民子弟兵,那些維護人間正義的人民警察,都在捨生忘死地保護我們的安寧。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正義公平,鋤強扶弱。當然做好事必須會保護自已,別因此身負惡名,那就不好了。如今已經有很多針對因做好事而受到傷害的補償,幫助機制,所以大可不必擔心。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還是應該保有"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的心態,這樣社會更清淨,更能彰顯人性的美好。
所以僅僅不幹壞事但不做好事的人,還是不太好。遇到急需幫助的人和事,理應伸出援手,這樣自已良心也會安寧。試想如果是自己的家人在急需幫助時,人人漠然視之,你會是何感想?再說有些必須出手相助而見死不救的行為,還會觸犯相關法律規定,並不是不是你乾的就沒有責任。人都有為難的時候,能幫忙時就幫忙,幫助別人做好事也是很快樂的事。
-
8 # 思享文話
“好事不做、壞事不幹”這樣的人生準則,其實是有著複雜成因的,不能用“對或錯”來簡單地加以評判。接下來,從三個方面分享我的看法:
一、“好事不做、壞事不幹”與文化傳統的關聯自古我們就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理念,如果個人有能力有條件的話,你就責無旁貸地要多做好事,助人為樂、濟世救人。但如果個人能力有限,條件達不到的情況下,首先管好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給社會添負擔,在很多人看來也不失為一種正常的選擇。
二、“好事不做、壞事不幹”與社會現實的關聯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南京彭宇案”,社會上有很多這樣引發輿論關注的事例,正面的、反面的都有。有些人看正面的多,就會充滿正能量;有些人看反面的多,可能就會產生“好事不做、壞事不幹”的想法。
三、“好事不做、壞事不幹”與道德法理的關聯相對而言,法律是社會規範的“底線標準”,而道德則是社會規範的“較高標準”;法律是為了讓人們不做壞事,而道德則是讓人們多做好事。比如,在車上看到老人不讓座,可能從道德上來講有瑕疵,但並不違法。
奉行“好事不做、壞事不幹”的人因為沒有違法,所以談不上犯錯;至於從道德上來看好不好,也不能搞“道德綁架”,而要看具體情況——就像我剛才說的,“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肯定不對,“是不能也,非不為也”則有情可原。
就好比遇到有人落水了,不是你推下去的,這是“壞事不幹”;但如果會游泳而不施以援手,這種所謂的“好事不幹”雖然不會受到法律審判,但必然受道德譴責;如果不會游泳而沒去救人,還是可以理解的。
說完了理性的分析,筆者還想感性一下,再借用一句臺詞,再說一個故事,好讓各位看官自己思考評判。
故事是“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引發華人廣泛熱議。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0時32分離世。
如果當時經過的其他18個路人,哪怕有一個能“管管閒事”“做做好事”,或許小悅悅現在還在人間,現在也該是10歲的可愛小天使了。
臺詞是一句小品臺詞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結尾那句:“這人倒了咱不扶,這人心不就倒了嗎?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來了。”
拒絕冷漠,從我做起;攜手互助,情暖人間! -
9 # 財經滾雪球
在生活中,有些人奉行“好事不做、壞事不幹”的人生準則,其實何止是有些人,而是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壞事不幹就不用說了,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能做壞事,而且做了壞事也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我們小時候當然也被教導要多做好事,要拾金不昧、要扶老奶奶過馬路、要助人為樂等等。
但是現在的社會視乎變得做好事並不容易,比如拾金不昧,有個網友說過一個例子,他撿到一個手機,打電話過去通知機主來拿手機,電話那頭一接通就罵罵咧咧,說什麼你快點送過來,否則就要怎麼怎麼滴,氣的這個網友直接把手機扔回原處。還有一個新聞:有一個清潔工撿到一個包裡面有八萬現金,等失主回來交給失主,失主硬是說包裡有十萬現金的,現在少了兩萬,懷疑是被清潔工偷了兩萬。最後經過警方協調調查,發現是失主老婆早上拿了兩萬去辦事沒有及時告知失主。可見拾金不昧得來的可能並不是一句謝謝,有可能是理所當然,甚至是懷疑。
扶老奶奶過馬路這是我們每個人小學課本里就有的內容,每個小朋友都知道。現在扶老奶奶這件事也很出名,我們每個人也都知道。因為現在實在是有太多的扶老人反被訛的例子,我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扶個老人還得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下半輩子也得搭進去。
最後,我當然希望大家都能做好事,但是如果做好事還得有風險,那麼這樣的好事誰敢做呢?
-
10 # 偉大哥談生活講情義
“好事不做,壞事不幹”的人生準則,其實都是為了自保,不惹事,不找麻煩,不巴結人,不求人。
為何好事不做?最主要的還是好人不好做啊!
有句話叫做“好心當做驢肝肺”;“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被人誤會,這都不算什麼,就怕好心幹錯了事,幫了倒忙。因為具體的前因後果你不知道,你要是冒然的幫忙做好事,也有可能被人笑話“誰叫你多管閒事?”。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做好人,做好事都是無私的奉獻,不圖回報。而大家都很忙,都要掙錢養家,沒有那個精力和義務去幫你做好事。沒有錢的事,誰幹?
另一種原因就是自私的心理想法。我憑啥幫你幹?我又不求你,不巴結你,就想看著你出醜,看著你倒黴,就不希望他人過的好。這也是一種很自私,很無情,很冷漠的表現。
壞事不幹。這誰都不敢幹。因為法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幹了壞事,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想想後果,想想一家老小,還是不要衝動,要保持理性,不惹事,不找麻煩。
所以說:生活著有人奉承“好事不做,壞事不幹”,這是一種保持中立,不找事,不惹事,不找麻煩的自保行為。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背景,沒有關係,惹不起啊!還是少管閒事吧。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能幫一把就幫一把!互幫互助,團結友愛,共建和諧家園!
-
11 # 使用者2748632602078
對的,不做壞事,是做人的原則,不做好事,是怕別人的不理解,懷疑你有目的性。
-
12 # 總想快樂
其實,如果一個人壞事從來不幹,這本身就是為和諧社會做了好事!
-
13 # 灑脫的多彩湖泊
這個主要看法律,說明了法律的完善與實行的到位,人們根據法律判斷自己該怎麼做。
-
14 # 使用者3823041686215
雖說不對,但在當前情況下,沒辦法,怕敲詐。
-
15 # 沙溪madu
好事不做壞事不幹,雖不是壞人,也不是完整的好人!至多是個庸人!
-
16 # 遠山觀海66
好事你敢做麼?壞事你敢幹麼?
-
17 # 不見面88
為別人也是為自己。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你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反之你有困難別人也會伸手幫助的。
-
18 # 小幸福
我們想做好事,但我們敢嗎,已經害怕了!所以底線是不做壞事,,,我這樣理解
-
19 # 大哥123214269
這是做人的最低底線,無可厚非!
-
20 # HuHu204178712
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的原則,只要是不違規違法,都不應該加以干涉。他的這種做法屬於中性!
回覆列表
這樣的人現在可不少
這種人雖對社會不會帶來什麼危害,但若真到了需要幫助的時候遇到這種人,這種人還是以這樣的態度,就說明是一個沒有善心的人。
相反,如果遇到了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出手相助,這樣的人就是一個難能可貴的人。
在佛家講:“不思善、不思惡”是為了不執著,如果好事該做的時候不去做 ,也是一種執著,這是一種偏執,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