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愛收藏
-
2 # 元青花9
關於古幣五十珍大泉有專家著敘,後來有過調整,但都沒有完整圖片資料,就個人是沒有能力集齊這五十大泉的,我提供個資料資訊來源供大家參考,南京火柴廠出過一期《古泉五十大珍集》火花。由故宮博物館提供,這期火花就是準確完整詳實的圖片資料,千真萬確!。
-
3 # 牙疼不吃糖
相信很多藏友即使手裡有錢幣也不明白這枚錢幣的來歷甚至是收藏價值,今天講解古錢幣“五十珍”。
一,橋足半釿布
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二,三孔布
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徵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隻圓孔,故稱“三孔布”。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釐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上?、下?陽、平臺、?與、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縣又出土一枚僅見的“宋子”,計約15種左右。三孔布考證有三種觀點:1.三孔布以朱兩計重系秦制,當為秦鑄;2.形制雷同趙圓足布,出土均在趙故地,是為趙幣;3.戰國末年秦佔趙後趙地所鑄貨幣。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
三,博山刀
博山是地名,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在清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欲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刀幣正面有一個“明字”,這個“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過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大多都不一樣,一般三到四個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且難以解釋,所以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博山刀應是燕軍伐齊,“留循齊五年”的遺物,燕軍一度佔領齊地的時候,用來應付軍需之作,其應該為燕鑄之幣。 其刀因銘文鑄有齊地名、齊貨名,面文曰“明”,又形似燕明刀,故後來又稱“齊明刀”。齊明刀畢竟是燕國之軍佔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四,晉陽匕
在戰國時期,刀幣在各國比較流行。約在公元前3世紀,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另說是魏國晉陽(今山西永濟虞鄉),所鑄的“晉化”、“晉陽化”、“晉陽新貨”刀幣。還有一種晉陽半特小直刀,通長僅有9--10釐米,不僅比“大刀”幣的長度短了3釐米多,而且刀身平直,無狐曲,所以,被稱為“晉陽小直刀”。
《東方尋寶》報名:18273632347 地址:湖南電視臺(長沙開福區德雅路480號電視臺三樓)面向全國徵集:瓷器,書畫,玉器,雜項,奇石,隕石等。藏品想考證清楚,參與電視節目,讓你的藏品出手更簡單,可以瞭解。
1,晉半
在這些“晉陽小直刀”中,還有更小的“晉陽半特小直刀”。這種“晉陽半特小直刀”,幣型特別小,刀長7.2釐米,重5.8克,周邊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書“晉半”二字,刀柄無脊線,光背無廓,無文,刀身平直,無狐曲。
2,晉陽新化
晉陽新化長96毫米,重10克左右。陝西省與四川省交界地區出土。 鏽色十分厚重。
五,齊六字刀
齊六字刀是中國最早的紀念幣。
齊六字刀的鑄造時期有四種說法:
一說西周初年姜太公初封齊地建國,鑄此幣以示造邦或建邦;
二說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後,鑄此幣紀念其祖先建邦;
三說春秋末、戰國初期田氏代姜氏為國君,公元前386年田齊太公田和正式成為齊侯後,鑄此幣表示開國紀念;
四說戰國末期,公元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破燕復齊,齊襄王田法章由莒返回國都臨淄時鑄此復國紀念幣。
六,東周(圜錢)
戰國“東周”圜錢,直徑27mm,此泉為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公元前441年,週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城。此城在洛陽之西,故稱其國為“西周”。西周君曾鑄造 “西周”圜錢,錢徑2.7釐米左右,枚重3.8至5克不等。公元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地。鞏地在洛陽之東,遂稱“東周”。東周君亦鑄行“東周”圓孔圜錢,錢徑2.6釐米,重4至4.5克。舊譜曾收錄一種錢徑4.1釐米大的“東周”圜錢,此屬於大型者,均真。“西周”與“東周”圜錢當年鑄量不多,流傳至今已成珍稀泉品。—關漢亨著《中華珍泉追蹤錄》
7,共屯赤金
中國古代 錢幣之一。 “共屯赤金”銅質,直徑43毫米,系 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 魏國所鑄,主要流通三晉地區,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 圜錢。中國古錢“ 五十名珍”之一。(以下兩錢請對比鑑定)
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8。壯泉四十
西漢末年 王莽政權所鑄造的 六泉之一,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懸針篆。篆體泉字中豎斷為兩截,乃王莽泉之特點,按照新莽貨幣制度一枚“壯泉四十”可以換取40枚五銖錢。由於新莽貨幣制度在於利用虛值大錢快速搜刮民間財富,自然得不到民眾的支援, 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廢。“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
9,國寶金匱直萬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新”鑄造錢幣,形制特殊,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為方孔圓錢形式,直徑為3釐米,面文為篆書“國寶金匱”四字,旋讀,懸針篆。下以短頸聯方形泉身,邊長為2.8釐米,身面、背有直紋兩道,紋內直書懸針篆“直萬”二字,背無字。
中國歷史上面值最大的銅幣,當推新朝王莽(8—24)發行的“國寶金匱直萬”古銅幣,面值為一萬枚五銖錢。據史料記載,王莽在位16年,由於國庫空虛,共進行了4次貨幣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國寶金匱直萬”是王莽最後一次貨幣改革鑄造的,其形狀如葫蘆。上部為方孔圓形,鑄有“國寶金匱”篆字;下部為正方形,上鑄篆體“直萬”兩字,字型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頸,連線上下兩部。在當時,萬枚五銖錢,可兌換黃金一市斤,而一枚“國寶金匱直萬”錢,竟值一斤黃金,可見其剝削之程度驚人了。
“國室金匱直萬”錢,由於面值過高,發行時間很短,清代之前沒有發現其實物。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以後又歸陳仁濤收藏,解放前夕,陳移居香港。50年代初,中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10,大泉五千
大泉五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鑄大錢。篆書“大泉五千”四字旋讀,一當五銖五千。傳世極少,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是繼王莽後最大的虛值錢。另有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傳世也較少。
11,太夏真興
相傳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太夏真興”錢。大夏(古時“太”與“大”同義)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太夏真興”錢是中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太夏真興存世罕見,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目前發現共7枚(含博物館館藏),近年國內無拍賣紀錄。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錢體薄小,錢徑約18mm,重1.2g左右,稀見。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鑄兩銖錢,而後繼鑄永光年號錢,八月改元景和,則永光錢的鑄行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十二.永光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錢體薄小,錢徑約18mm,重1.2g左右,稀見。
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二月鑄兩銖錢,而後繼鑄永光年號錢,八月改元景和,則永光錢的鑄行時間最長不超過6個月。
十三.景和
十四.鹹玄通寶
鹹玄通寶也有稱鹹通玄寶: 唐朝唐懿宗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 桂陽監錢官王彤鑄,直徑2.2釐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也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今發鹹玄通寶折三或為折五譜為載,其品為東北罐裝窖藏之品,是近年發現新品。
十五.開平通寶
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公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此外,存世有少量開平元寶小鉛錢。“開平通寶”生坑有紅綠鏽,而“開平元寶”熟坑無鏽。“開平通寶”一般被認作為真品,而“開平元寶”之證偽尚待考證。
開平通寶錢據傳為五代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年間(907-910年)所鑄造,但史書沒有記載。今天流於世上的開平通寶錢僅有大錢一種。它的形體仿照開元錢,但鑄造製作上更粗糙,邊廓不整齊。其錢徑約3.4釐米,重量不能測定。鑄造的“開平通寶”四個字,以隸書書寫,從上往右旋讀。這種鑄造的錢世上流傳極少,世上流傳的小平的“開平通寶”為“開元通寶”挖補以後改刻所成。
十六.天成元寶
十七.永平元寶
永平元寶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徑約2.3釐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系安南所鑄。
永平元寶傳世稀見,被評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十八.天德重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公元943年,王審知第三子王延政殺兄自立,稱帝於建州,改國號為殷,建元天德,共歷2年,鑄造有“天德通寶”和“天德重寶”背“殷”錢。根據文獻記載,“天德通寶”有銅鐵兩種,但銅錢僅見數枚,鐵錢有折拾型大錢留世。“天德重寶”背“殷”錢也分銅鐵兩種,其中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惜拓圖已殘缺。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十九.天策府寶
天策府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後梁太祖朱溫開平四年(公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開天策府,加楚地割據勢力馬殷為天策上將軍,馬殷因鑄“天策府寶”大錢以記之。錢如當十,厚重渾樸,有銅、鐵、鉛質三種。天、策、府、寶四字旋讀,光背。言,當日流通,城內用鉛、鐵錢,城外用銅錢。後鉛、鐵錢貶值,民人稱為“銠”,指垛交易即此類。
“天策府寶”大錢,內外廓齊整,幣文真書,旋讀,背面無文,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所鑄,時在乾化元年(911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東方尋寶》報名:18273632347 地址:湖南電視臺(長沙開福區德雅路480號電視臺三樓)面向全國徵集:瓷器,書畫,玉器,雜項,奇石,隕石等。藏品想考證清楚,參與電視節目,讓你的藏品出手更簡單,可以瞭解。
二十.乾封泉寶(楚)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新唐書·舊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圖為一枚從一唐代錢幣窖藏中尋得的“乾封泉寶”錢,此錢鑄制精美,字口深峻,錢身硬綠鏽,徑2.5釐米,穿寬0.7釐
米,厚0.14釐米,重4.4克。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字型楷書,“乾”作“”。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
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二十一.廣政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 後蜀 孟昶廣政年間(公元938~956)鑄造,版式為 小平錢。 銅、 鐵、 鉛錢並行,存世皆罕。銅錢尤其罕見,為古錢之大珍。
二十二.大蜀通寶
大蜀是歷史事故的多發區。歷來就為兵家長爭之地。其鑄幣可追溯的戰國時期。秦統一中國後也有鑄幣,漢到三國的歷史朝代更替期鑄幣更是不斷。尤以唐末五代時,天下大亂,軍政割地而居,各自鑄幣,今考之極其繁複,銅、鐵、鉛質參差不齊。這時蜀地鑄幣以“大蜀通寶”為代表。宋時,淳化五年即公元993,四川李順義軍鑄應運元寶、應感通寶。
二十三.保大元寶
保大元寶是五代十國古錢幣。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極為珍罕。南唐保大元寶背天,直徑33mm,重11.8克,是品“保大元寶”背“天”大錢,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與楚錢風範極類,應為馬希萼奉南唐為正朔時所鑄,故面文用南唐年號,背文則保留了楚鑄舊制。
南唐李璟保大年間(943~957年)所鑄,昔被泉家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對於其鑄地的歸屬問題,歷來頗有爭議,如單從面文上看,保大系南唐李璟繼位後的第一個年號,是錢應為南唐所鑄;但其形制與背文“天”字,存有楚馬氏鑄錢遺風,故又有楚鑄之
說。南唐鑄幣說認為:保大錢是李縖派兵攻入潭州(今湖南長沙)滅楚後所鑄,其背文銘以“天”字,只是因循楚地鑄錢舊制,是一種紀念性質。楚鑄說則認為:保大錢繫馬殷之子馬希萼歸附南唐時用其年號所鑄。據史料載:自楚王馬殷開天策府後,其鑄錢背文多有“天、策、天策、天府”等字。馬殷死後,曾遺命自次子馬希聲以後,王位由諸兄弟依次繼立,違者斬之,結果造成了諸子爭位,內亂迭起的局面。馬希聲在位二年卒,爾後馬希範繼立,再後馬希廣為王,馬希萼因爭位不勝,遂興師大動干戈。後漢乾?元年(948年),南漢攻楚,相繼佔領了楚地賀州、昭州。馬希萼也於次年秋組成靜江軍攻打潭州,被馬希廣打敗後,經過一年調整,又重新大舉進兵,自號順天王,並向南唐稱臣求助。潭州失陷後,馬希萼自稱楚王,襲天策上將軍職。不久馬希崇發動宮廷政
變,自立為王,囚馬希萼于衡山而再起內亂,南唐遣大將邊鎬率兵直趨潭州,馬希崇投降,楚滅。
二十四.永通泉寶
五代南唐顯德六年(959)所鑄銅錢。以一當十。凡三品:分字八分書者,篆文者,面為篆文、背為龍鳳形者。篆書者文曰“永通泉寶”,八分書者文曰“永通泉貨”,質地頗精良。同年罷鑄。
二十五.大齊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國主徐知誥(李昪)所鑄造,李昪曾為徐溫養子,故名徐知誥,曾被徐溫封作齊王,楊吳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廢吳睿帝自立,國號大齊,鑄大齊通寶,現存世僅兩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錢幣界稱之為“缺角大齊”,另一枚的錢上鑽有4個小孔,被稱為“四眼大齊”。“缺角大齊”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當時就有人願用高價收買,戴不忍割愛,太平軍攻進杭州,戴出於偏見投水自盡,死前將大齊通寶等物深埋地下。後
人為了得到這杖稀世真品,爭相購買戴宅,掘地數次,終無所獲。“四眼大齊”是上世紀20年代泉學家戴保庭和朱克壯在江西鄱陽農村孩童踢的毽子上發現的,此枚大齊通寶雖
然不缺角,但因為做毽子,被鑽出四個小孔。後被著名收藏張叔馴重金購得,藏之密室,從不示人,且因而自號“齊齋”,其對“大齊通寶”的珍愛可見一斑。大齊通寶唯其罕見,彌足珍貴。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二十六.乾亨通寶
五代十國時期 南漢 劉龔政權 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 乾亨重寶” 銅錢。五代十國時期 南漢 劉龔政權 年號有: 乾亨 大有 白龍鑄造錢幣有: 乾亨通寶; 乾亨重寶; 大有元寶; 白龍通寶。其中 大有元寶; 白龍通寶當時鑄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現能知道的最多不過10枚!遼代 乾亨通寶:據《遼史。食貨志》記載:“景宗以 舊錢不足於用,始鑄 乾亨新錢,錢用流佈。”遼景宗為 耶律賢。
二十七.永安一十
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 鐵兩種。
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有銅 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此外“永安一十”面文形制獨特,是中國古代錢幣中唯一按照左右上下順序唸的錢幣。劉氏父子另鑄造有“永安一千”,“飛龍進寶”,“千秋萬歲”等稀有錢幣。
二十八.建國通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北宋宋徽宗趙佶有建中靖國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小平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鏽,據說出土於蘇北,1941年,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羅推測,北宋錢自天聖起,率真篆成對,真書建國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書建國通寶鄭家相先生早年收藏有之。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範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二十九.聖宋通寶
聖宋通寶,直徑2.4釐米,穿0.65釐米,厚0.1釐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型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釐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三十.靖康通寶
“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靖康通寶的幣質為銅、鐵、銀。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錢文有篆書,真書和隸書三書體。元寶篆隸成對,通寶篆真成對。書體蒼勁善變,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鐵錢屬於正式鑄行,其餘皆稀罕品。
靖康通寶的幣質為銅、鐵、銀。靖康的形制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式。錢文有篆書,真書和隸書三書體。元寶篆隸成對,通寶篆真成對。書體蒼勁善變,版式繁多。其中惟有元寶折二對錢及小平鐵錢屬於正式鑄行,其餘皆稀罕品。
三十一.應運元寶
北宋時期的應運元寶小平錢,銅質青白,直徑2.4cm,厚0.2cm,背有四顆大星紋,背區域性泛出黑色,錢紋精美,繡色自然沉穩。
應運元寶的面文以隸書書寫,字形質樸,字從上而右而下而左旋讀。其錢的為小平錢,銅色青白,錢背上隱約有朵星紋。其錢行於四川一帶,因李順稱王五月就戰敗身亡,此錢流傳於世甚少。
‘應運元寶’銅錢目前在全國僅存一枚。物以稀為貴,‘應運元寶’的價值現在700萬左右。
三十二.應感通寶
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此幣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李順起義軍取成都,建元應運時臨時鑄幣,分銅鐵兩種,銅品多年未見,鐵品近年發現極少。錢文作八分書,書體遒勁古樸。
北宋建立後,由於連年的戰爭,國防開支大增,統治者在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的同時,加大了對平民百姓的盤剝與壓榨,使人民群眾飽受苦難。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春,終於引發了遍及全國的農民起義,其中以四川青城的王小波、李順為首的起義隊伍最為強大,提出了“均貧富”、“反豪強”的政治口號,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因此起義隊伍迅速壯大,人數達數十萬之眾,形成與官府鬥爭的主力。
公元994年,即宋太宗淳化五年,李順率兵攻克成都稱蜀王,建號“應運”,建立了政權,隨之設定施政官衙,任命官吏,並果斷推行了一系列創新的法規和制度,得到廣大貧苦民眾的支援和擁護。 為了促使農民政權管轄地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便於民間物資交換流通,便設爐鼓鑄了自己銅錢。
對鞏固當時農民革命政權和活躍經濟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隨著歲月的流失,這兩種錢存世量極少,故為泉家收藏者所追崇。
三十三.建炎元寶
中國古代 錢幣之一。 南宋高宗 趙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 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 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 建炎通寶”,“ 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作為宋室唯一趙姓傳人, 趙構高宗立年號“ 建炎”作為 南宋第一個年號,所謂“建”:建立,所謂“炎”:權威,自是這位曾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的新皇高宗心之所想、志之所向,肯定是在滿目瘡痍、山河破碎的國土上建立起他高宗的權威,似乎滿含復興的雄心,只是建炎年間,趙構高宗一直是疲於奔命、忙於逃亡,還不斷罷黜主戰派大臣,一味地策劃向金虜求和,並未建立起統帥全民全軍抵抗外族入侵的權威,只留下了“泥馬渡康王”的滑稽戲。不過 建炎通寶、 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的鑄造發行卻可以說高宗登基後表現其繼承乃先祖的一大物證,更給後來的 錢幣愛好者收集和研究留下了美妙的聯想。
建炎通寶、 建炎重寶、建炎元寶的鑄造發行,自建炎元年(1127年)始鑄,完全與趙氏乃祖北宋鑄錢格局一脈相承,實行對錢制度,以建炎通寶為例,有 小平、折二、折三等銅、 鐵錢,錢文為篆、楷二體,均為對錢,鑄量較大,版別也複雜,建炎通寶折二錢,為諸版中最有代表性的 錢幣,版別有篆 楷書、大小字、點建版、省寶版等多種;另小平與折三錢數量相對少一些,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當時錢幣流通結構是以折二為主的。建炎重寶、建炎元寶均不多見,尤其建炎元寶鑄量極少,價格昂貴。
三十四.大宋通寶
大宋通寶當十大錢為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七月後所鑄。當時行“大宋元寶”錢,而“大宋通寶”只有鐵質小平錢。銅質者僅見背“當拾”大錢一種。製作精整,傳世絕少。“當拾”大錢徑一寸六分(5.2釐米),重30至35克不等。錢文楷書直讀,書法秀麗,拾字從入,是其特徵。據云出自宋代大書法家蔡京手筆。按錢 文字形又分為瘦書小字及筆劃粗壯的大字兩種,其中以瘦書者為佳。當拾大錢鑄於西川地區,與嘉定折十同監。鑄量究竟有多少,則無從查考。流傳至今已成為世上罕見的錢幣珍品。
三十五.臨安府銅質錢牌
其面額分為“準貳佰文省”、“準叄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三等。“準”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準貳佰文省”長6.2釐米、寬1.9釐米,“準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釐米、寬2.3釐米,大型的長7.9釐米、寬2.7釐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準貳佰文省”、“準叄佰文省”和“準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三十六.天顯通寶
遼太宗耶律德光,天顯年間(927—936年)鑄。“天顯通寶”四字隸書,旋讀,光背無文。徑2.4釐米,重約2.7克。此錢製作工整,文字自然,古樸可愛。傳世僅一二品而下落不明。1940年北京駱氏曾於大房山獲得一枚,經南北泉家戴葆庭、方藥雨、馬定祥諸氏審定為真品無疑,惜於抗戰後期輾轉落八日人之手。天顯珍品有待新的發現。世存一種仿製品出於清末,錢體較厚,字型呆板,無繡或鏽色浮泛,鑑別時應加註意(《中國曆代貨幣》。
三十七.應歷通寶
中國古代 錢幣之一。 遼國穆宗 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 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 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 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三十八.保寧通寶
遼代遼景宗 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 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 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目前,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 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三十九.貞觀寶錢
面文貞觀寶錢,以西夏文書寫,旋讀,光背。貞觀寶錢是目前已知西夏年號錢中存世最少的一種,頗不易見。2010年嘉德春拍出品一枚,惜品相稍弱,成交價格為11萬元。
四十.元德重寶、通寶
西夏崇宗皇帝 李乾順, 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 折二型錢。錢文楷書,,元德重寶直徑一般為2.7釐米,中間方孔邊長為0.5釐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 元德通寶”錢。
西夏的元德重寶方藥雨舊藏一枚已歸中國歷史博物館.1982年前後,甘肅發現元德重寶一枚,錢身有裂痕,今在 天水,這兩枚都是折二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寶楷書 小平似為一人所書,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寶, 沈子槎舊藏. 元德重寶入選“古泉五十名珍”。
四十一.皇統元寶
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四十二.崇慶元寶、通寶
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崇慶元寶”、“ 崇慶通寶”兩種。近年發現元寶錢為楷書與篆書對錢,形制有小平,折二,折五,折拾型幾種。舊譜載有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在3.3--3.6釐米之間),近年折拾型大錢也面世幾枚。銀錢也發現不多枚。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目前全國儲存有20枚左右的真品,且有幾個版別。
民國泉家著書稱: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然 時過境遷,隨著全國性的泉藏熱,昔日泉譜已付笑談 。
四十三.至寧元寶
金代衛紹王 完顏永濟, 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 折五型 銅錢孤品,書體與 北宋崇寧小平 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至寧元寶原有小平、折五各一品;小平已經泉家審定為偽作。折五錢形制大小及文字風格與崇寧通寶雷同,文字遒勁,製作精好,唯銅色紅紫有異。前泉家多人疑為崇寧通寶改刻,古錢學家鄭家相氏以為決非贗品,並以崇慶元寶折五錢與之相互印證。
四十四.貞祐通寶
金宣宗完顏詢貞祐年間(公元1213~1217年)鑄,並配合貞祐鈔發行。錢文楷書直讀,有平錢、折二、折三3種,均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枚,2007年嘉德秋拍一枚貞祐通寶小平,成交價格為20萬元。
四十五.大朝通寶
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
“大朝”乃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源自鐵木真衷心傾慕的契丹太祖阿保機所建的契丹汗國的國號“天朝”。契丹太祖阿保機是唐末至元中期四、五百年間,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偉大的傳奇帝王,是被北方各民族當作薩滿教最高大神太陽神所祭奠的神話人物。這種景仰和崇拜,從元纂編的《遼史太祖本紀》可清晰地得到印證。《遼史太祖本紀》實際上就是天帝之子阿保機,到人世拯救北方各族人民,與各種邪惡勢力戰鬥,並取得勝利,最後成神昇天的故事。阿保機化家為國、化祖為神,先統一北方再取中原的政治主張深深地影響著成吉思汗。他決心完成阿保機未竟的統一環宇的宏願,為表示他對阿寶機的傾慕深情,在建立蒙古汗國之時,他把國號定為“大朝”,把阿保機契丹汗國的國號“天朝”去掉天頂一橫以示尊重。大朝鑄造了大朝通寶、大朝金合等大小不一的國號錢。
四十六.中統元寶
“中統元寶交鈔”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由官方正式印刷發行的紙幣實物(宋代紙幣至今無實物)。刻版印製時間為元代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的忽必烈時代。這種紙幣已與現代的鈔票別無二致。“中統元寶交鈔”為樹皮紙印造,鈔紙長16.4釐米,寬9.4釐米,正面上下方及背面上方均蓋有紅色官印。
四十七.大元國寶
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精美,背有紋飾,疑為開爐試鑄。
大元國寶非行用錢,可能是初鑄大元通寶時的開爐樣錢,也有認為是供養錢的,此錢鑄時短,鑄量不多,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2011年嘉德春拍一枚大元國寶背雲龍紋成交價格為13.8萬元。
四十八.至正之寶
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釐米,重120克左右,繫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四十九.天啟通寶
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釐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釐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五十.天國通寶
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古錢幣五十珍就是上述錢幣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略微看過,古幣五十珍講述的是戰國,三國,五代,宋朝,元等時期的50個珍貴古錢,因存世稀少,其價值不言而喻。古幣五十珍有應感通寶,天啟通寶,貞觀寶錢,元德重寶,三孔布,壯泉四十,天成元寶,貞佑通寶,元寶,博山刀,大泉五千,永光通寶,開平通寶,元寶,天德重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