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航天兔

    友情提示:本文2200餘字,閱讀時間較長;

    說實話作為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在1932-1933年之間爆發的大饑荒曾餓死了數百萬人(事後估計大約有315萬-718萬烏克蘭人餓死),具體原因非常複雜,但有一點現在基本是公認的,那就是前蘇聯的原因。在以列寧為領導的前蘇聯早期,為讓新生的前蘇聯經濟從沙俄時期開始復甦,實行的是以糧食稅取代糧食徵集制度的新經濟政策。

    但是在列寧死後,1924年斯大林上臺成為前蘇聯領導人開始,變改變了前蘇聯在列寧時期的新經濟政策,採用高度集中的另類經濟模式以“加快城市的工業化和農村的集體化”。

    而為了籌措前蘇聯在工業建設中所必要的外匯資金,斯大林採取了大量對外出口農副產品的方式來賺取外匯,而其中主要的便是糧食。

    在前蘇聯1928年編寫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曾強調“把發展重工業置於突出地位,將集體農莊生產的穀物的大部分用於出口,以獲得工業化所需的外匯和裝置”。這就為後來的烏克蘭大饑荒埋下了伏筆。

    烏克蘭作為歐洲自古以來的“大糧倉”,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前蘇聯糧食出口的主力軍。

    1928年以後,前蘇聯為了增加農產品的出口量,開始在蘇聯最重要的糧食產區烏克蘭實施掠奪性糧食徵收機制。

    1928年前蘇聯中央政府,在僅佔蘇聯國土面積3%的烏克蘭,徵收了前蘇聯全國42%的糧食徵集總量。

    而前蘇聯在對烏克蘭進行糧食掠奪的同時,還對全國農民進行了“集體主義”改造,要求農民都加入到“集體農莊”(類似我們後來的“大鍋飯”)這極大的影響了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前蘇聯農民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率急劇滑坡。

    從1930年起烏克蘭糧食產量開始逐年下降,1930年烏克蘭產量2290萬噸,1931年烏克蘭糧食總產量就下降到了1760萬噸,可是烏克蘭糧食總產量大幅下降的同時,烏克蘭上交給前蘇聯中央的糧食總量卻並未有大幅減少,1931年僅比1930年少80萬噸,扔要上交700萬噸糧食,佔烏克蘭1931年糧食總產量的39.7%,為此烏克蘭不得不動用農民的儲備糧。

    1932年情況繼續惡化,當年烏克蘭的糧食總產量下降到僅有1280萬噸,但是前蘇聯中央政府的糧食徵集指標,比1931年還多,達到了770萬噸,這也就意味著烏克蘭人要上交超過60%的糧食。

    而面對烏克蘭人的反對,從前蘇聯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派人武力征糧,甚至不允許提出任何異議,有異議者都是“反布什維克”,面對前蘇聯中央政府的壓力,烏克蘭人只能把餘糧全上交,結果就有了1932-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但是造成1932年烏克蘭大饑荒死傷數百萬人的,還不單單是前蘇聯中央政府的糧食徵集政策;

    1933年1月烏克蘭政治局根據前蘇聯“全民身份證政策”做出決定:“禁止各火車站向農民出售離開烏克蘭的火車票”,任何逃離烏克蘭的饑民都當作“階級敵人”被逮捕。

    而在1932年烏克蘭在大饑荒期間,前蘇聯蘇聯仍然對外出口了150萬噸糧食,並在1933—1934年又出口210萬噸。

    而為什麼以斯大林為首的前蘇聯要對烏克蘭這麼加以迫害?

    這就要從很久烏克蘭與沙俄關係的起源說起,儘管烏克蘭與白俄羅斯、俄羅斯號稱是“東斯拉夫”三兄弟,但是烏克蘭與俄羅斯的關係遠沒有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的關係那麼好。

    烏克蘭跟白俄羅斯不同,白俄羅斯從14世紀莫斯科公國崛起,推翻金帳汗國對北部羅斯各公國的統治開始,就被長期納入在俄羅斯的統治內,當時被稱作“大俄羅斯小俄羅斯”,從14世紀至今,俄羅斯、白俄羅斯兩家可以說是一直沒分開過,在實際治理和文化上也基本是一體的。而烏克蘭則不同,它是長期被韃靼人或者波蘭人分割控制的,所以直到17世紀的烏克蘭獨立戰爭時期,烏克蘭為了對抗波蘭要藉助沙俄的力量,才以沙皇俄國為宗主國。

    而在很長時間內,烏克蘭其實還是半獨立的蓋特曼國體制,一直到1764年烏克蘭蓋特曼體制才被取消,烏克蘭真正併入沙皇俄國。

    而在15到18世紀這一階段,正是歐洲各國民族意識開始萌芽和出現的時期,所以相比早就併入俄羅斯的白俄羅斯,而烏克蘭人已經開始有了自己是烏克蘭人的意識。▲1667年烏克蘭分治後,自治的蓋特曼國或稱蓋特曼統治區的統治者由軍官們選出。1762年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登基時,蓋特曼和哥薩克的高階軍官們曾上書請願,祈求恢復蓋特曼統治區以前的地位,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並沒有答應,在其後20年內烏克蘭自治的所有痕跡都被俄羅斯軍隊消滅。

    所以從19世紀中期開始,烏克蘭的獨立思潮就開始氾濫,當沙俄二月革命後,全沙俄都承認蘇維埃權威時,烏克蘭竟然搞了自己的中央拉達,跟蘇維埃政府並立對著幹。

    而之後布林什維克搞的前蘇聯,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拉攏烏克蘭進入俄羅斯聯盟,而除烏克蘭之外的其他所謂的加盟共和國,實際上都是被俄羅斯族布林什維克完全控制的。

    而1932年的烏克蘭大饑荒,就有非常大的原因是前蘇聯中央政府想借刀殺人,清洗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而這筆賬在前蘇聯解體後,就烏克蘭人被記在了俄羅斯的頭上(儘管斯大林是喬治亞人),這也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從前蘇聯解體之前,一直到現在烏克蘭總是和俄羅斯對著幹的原因。

  • 2 # 孤獨的人209381559

    我們的三年大饑荒,還不是和烏克蘭一樣的悲慘!我父親如果不是居住在山區的我的伯伯的救濟,他也要在一九六O年餓死了(我們寨子裡就有人在三年大饑荒時餓死);而我母親,也曾經去她家附近的農場挖白菜根來吃。我的父親和母親,他們二老都吃過樹皮和草根。三年大饑荒,使我父母養成了節儉甚至於是吝嗇的性格。他們在世時,對一九六O年代的大饑荒,記憶猶新、不寒而慄。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為什麼”麵包籃子“烏克蘭會發生大饑荒?這其實很正常啊,超級大國也曾發生魚米之鄉餓死人的事件,你覺得奇葩麼?而且為什麼這種事件會在這類國家發生——這麼說,即便是在物質充足的22世紀,此類事件仍可能在某些遙遠的地方發生,你不信就等著看。

    而在正式開講之前,你要知道:第一、烏克蘭至今仍被稱為”歐洲糧倉“,糧倉為什麼會鬧饑荒?第二、烏克蘭大饑荒,拉丁文的字面意思是:“以飢餓滅絕”,而不是“因為飢餓滅絕”。

    事情的起因,是大批蘇聯某黨黨員被派去烏克蘭,要求當地農戶加入集體農莊——這個事在全國各地都有,但問題是:烏克蘭農民的抵抗,最為明顯。

    怎麼辦?蘇聯上層下令,給他們點顏色看看,讓他們知道馬王爺長几隻眼?於是大批烏克蘭農民被劃為富農,直接流放去西伯利亞——其中很多人,是一去不復返的。

    烏克蘭人又不傻,看見富農都被髮配了,曉得馬王爺殺人不眨眼,咋辦?唯有一個辦法,就是少種田、少收穫,儘量讓自己窮一點,避免被劃為富農。

    結果,1932年,蘇聯預計可以收穫9000萬噸糧食,但是實際上只收獲了6000萬噸。這下變成什麼問題了呢?不但是烏克蘭缺糧,就連莫斯科也缺,因為蘇聯政府原計劃要徵收2650萬噸糧食,結果只搞到1850萬噸。

    咋辦?蘇聯老爺不但沒有吸取之前發配烏克蘭富農的教訓,而是更上一層樓,頒佈法令,禁止農民把任何農產品據為己有,違者死刑。

    (請允許我用一張畫而不是真實照片,照片不是沒有,但是太真實了)

    至1933年初,抓了7.9萬名農民,槍斃了其中4880人——你說這些農民冤不冤?自己種的糧食不能吃,吃了直接就給槍斃,這是哪門子的法律?

    其中,專門針對烏克蘭人,蘇聯老爺頒佈秘密指令:全烏克蘭的所有生產資料(農具、牲畜、種子)都收歸公有,任何糧食,都不許運入烏克蘭農村,全烏克蘭禁止農產品的異地買賣。而農民的餘糧、口糧和種子糧,將被老爺派出的搜糧隊全部沒收。

    這裡,要特別指出一個叫做沃特·杜蘭蒂的美華人,美華人真的是太壞了。他是《紐約時報》駐蘇聯記者,明知烏克蘭大饑荒死了很多人的情況之下,仍然虛構了所謂蘇聯五年計劃的巨大成功,他說:“烏克蘭根本未發生饑荒,而且也不可能發生”。結果他獲得了普利策獎。

    而這一時期的蘇聯官方宣傳報,卻寫著: "食用自己的孩子是野蠻人行為",據說有超過2500人因為食人被定罪,你知道什麼情況下會有父母吃掉自己的孩子嗎?

    蘇聯自稱,他們向饑荒地區運去了一部分糧食用於救濟,但請注意:在饑荒同時,他們從烏克蘭向外運出的糧食更多。而且,他們禁止災民向外流動,烏克蘭以及頓河流域甚至被禁入進入和外出,未經許可便試圖離開者作為“階級敵人”被逮。

    於是,1933年起,蘇聯啟用了一套新的糧食統計手段,啥手段?你們都懂的。

    也因為這一點,烏克蘭人至此之後,乃至今日,都與俄國關係僵硬。

  • 4 # 漩渦鳴人yy

    烏克蘭的這一次饑荒,事實上,更多的是體現在一種人禍上。

    對於烏克蘭來講,當時的前蘇聯並不是特別友好,甚至烏克蘭人加入前蘇聯都是感覺自己有點兒不情願的。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還有白俄羅斯以及烏克蘭被統稱為東斯拉夫人,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個民族很團結。事實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之間的聯絡並不是很大,所以對於當時的烏克蘭來講,這個時候的俄羅斯肯定是不歡迎她的,包括斯大林,斯大林本身就是一個大國,沙文主義者,對於他來講,俄羅斯主體民族才是他應該維護的利益中心物件兒。至於其他的少數的民族,你們都給我種土豆去,我不管你們死活,你們只要給我俄羅斯主體民族服務就行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很多的少數民族被驅離繁華的地區,然後到了一些偏遠地區,這些少數民族形成的各個聚居的區域就是當時前蘇聯解體之後脫離出來的那些加盟共和國。

    烏克蘭這個地區很適合農業的發展,東北地區他的北大荒出產出來的稻米特別香,為什麼?那個地方的黑土含有的有機物質特別多,肥料充足,烏克蘭地區也擁有黑土資源,並且他的耕地資源比較好在整個前蘇聯的體系內,烏克蘭生產的糧食佔到了整個前蘇聯糧食生產的40%以上。

    這個時候對於剛剛建立起來的前蘇聯來講,一窮二白,拿什麼東西去創造外匯呢?這個時候天然氣什麼的還沒有徹底挖掘出來,所以對於前蘇聯來說,出售農產品換取大量的外匯就成了一種務實可行的辦法,但是農產品畢竟是農民生產耕作出來的東西,你不能直接硬搶這個東西到國家,然後拿出去賣,這樣的話你損害農民的利益,因此斯大林換了一種方法,這就是集體農莊。

    但是這樣的問題很明顯,有的人勞動多一點兒,有的人勞動少一點兒,結果勞動少的人和勞動多的人分配到一樣的糧食。對於勞動多的人來講,他的心裡就不平衡了,憑啥我工作了這麼多隻獲得跟他一樣多的糧食,我也不幹了。因此造成烏克蘭連續三年糧食產量不斷的減少,但是前蘇聯的農產品的出口量卻是一年比一年多。

    當然,如果說此時此刻能夠調動一下農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去其他地方去獲取糧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前蘇聯為了封鎖訊息,同時也為了借刀殺人,對付烏克蘭的民族主義,獨立者選擇封鎖這個地區,你只要敢逃離烏克蘭,你就是背叛了布林什維克革命!你需要被處以極刑。

    根據非官方統計,這一次烏克蘭發生的饑荒共造成了300多萬人的死亡,1933年前蘇聯迫於壓力,啟用了新的糧食統計法,也算是一種治標不治本吧。

  • 5 # 世界歷史唯物觀

    首先這場饑荒是天災加人禍,同時也不是斯大林刻意為之,事實上這場饑荒的爆發,同那段時間蘇聯重工業的崛起一樣,都是一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存在。蘇聯成立之後,就有西方學者預言蘇聯將會崛起,但是付出的代價將是犧牲不少百姓的利益、甚至是生命。

    蘇聯的國情是資源豐富,地廣人稀。這就意味著計劃經濟開展時,蘇聯可以刻意發展重工業,因為這種情況之下,似乎只需要很少的商品就可以滿足蘇聯人民。但是由於發展重工業所需要的代價實在太大,便造成了拋棄了不少農業,使得農民走到了工人的位置。

    1932年到1937年這五年時間裡,是蘇聯較為關鍵的一年,這五年時間裡蘇聯百姓溫飽都是問題,但是得益於計劃經濟的優勢,使得重工業迅速崛起。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作為領導人的斯大林似乎別無選擇。

    很多人總將蘇聯的一些不堪視為這個國家的全部,事實上如果真的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時蘇聯人民面臨嚴峻的外部壓力,不強大就會被滅亡。這樣敢於壯士斷腕的民族是可怕的,同時也是可敬的。如果沒有上千萬人的犧牲,蘇聯也打不贏二戰,也成為不了超級大國。

  • 6 # 歷史研習社

    上世紀三十年代,烏克蘭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300-350萬烏克蘭人被餓死。可是,烏克蘭被譽為“歐洲的糧倉”,沃土千里,河流縱橫,一向是農業生產大國,按理說是最不應該發饑荒的地方,怎麼就被逼到如此境地了呢?

    當時,蘇聯的工業化計劃進行得如火如荼,成績喜人。但是,蘇聯工業化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前提的,無休止的巧取豪奪榨乾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秩序,是烏克蘭三十年代大饑荒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座烏克蘭村莊,1933年

    從1929年開始,蘇聯政府使用武力強制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農民的住宅、牲畜、農具、農田等等,通通收為國有,為了在限定時間內徵集到所需的糧食,蘇聯派了徵糧隊下去,用低價收購糧食,農民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很多不願意賤賣糧食的農民不出所料地都被斯大林處理掉了。中央抽派了大量人力到農村鎮壓不服從的人,幾十萬農民被扣上富農的帽子被流放、監禁、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力。

    此過程對正常生產的破壞極其嚴重,大批勞動力被損失不說,還有無數牲畜、農業工具、設施被殺死或毀掉。烏克蘭的糧食生產量不斷下滑,但是中央的要求依然不切實際地高。1931年,烏克蘭農業產量從1930年的2290萬噸跌到1760萬噸,被迫動用了儲備糧才完成了上面的徵購指標。1932年,產量進一步下跌到1280萬噸,而中央的胃口卻比去年還大,徵購要求是770萬噸,儘管後來減到660萬噸,但這仍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大饑荒期間的烏克蘭街頭,一個被餓暈或者餓死的人

    可是中央沒有放過被逼入絕境的烏克蘭農民,直接動用武力運走了700萬噸糧食,真正做到了從農民的牙縫中搶食。隨之而來的就是1932-1933年的大饑荒。

    更要命的是,中央在饑荒面前沒有做任何補救措施,斯大林甚至根本不信烏克蘭發生了饑荒。許多烏克蘭的幹部領導都向中央請示過,降低徵購量,或者撥糧賑災,這些請求不出例外地都被駁回了。而且斯大林為了保證糧食的徵繳,還下達命令不許農民離開村莊,免得他們跑到城市找工作,那地就沒人種了。

    饑荒的兩大責任人:卡岡諾維奇(左)和斯大林

    被榨乾的農民被囚禁在被榨乾的土地上。於是不出意外,烏克蘭在這場饑荒中變成了人間地獄,人食人不再是稀罕事,饑荒抹掉了大片大片的人口,很多村落徹底消失。這也成為了烏克蘭無法癒合的民族傷痛。

    參考文獻:沈莉華:《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

  • 7 # 五味社

    1932年到1933年,有將近400萬烏克蘭人深陷饑荒之苦。

    一,自然災害、農業全盤集體化和消滅富農導致1932年到1933年烏克蘭糧食大歉收。

    二,蘇聯為國家工業化戰略需要,從農民手中收取過多的糧食,忽視了農民自身發展的需要。

    三,蘇聯對饑荒的救助工作展開緩慢,甚至封鎖訊息。

    雖然烏克蘭有“歐洲糧倉”之稱,但是1932年到1933年“蘇聯饑荒”中受害最嚴重的地方之一(蘇聯時代共有三次饑荒),保守估計,大饑荒造成烏克蘭人口損失400萬到500萬。

  • 8 # 四川達州人

    烏克蘭饑荒,不僅是烏克蘭,是整個蘇聯農村和農民為工業化付出的代價。

    在人類歷史上,農業國想完成工業化,只兩條路可走,沒有其他辦法。

    對外搶劫。

    例如普魯士對周邊德意志小邦國的吞併,對法國的搶劫。

    例如日本對中國的搶劫,對北韓與臺灣地區的殖民掠奪。

    例如英國對西班牙的搶劫,歐洲整體對殖民地的掠奪、鴉片走私、人口販賣。

    對內原始積累

    例如英國的羊吃人。

    日本的米騷動與日本女子賣淫世界。

    美國的黑奴、對印第安土地礦山的搶劫,對愛爾蘭工人與華工的壓榨。

    作為後發國家,當然沒有殖民地可以掠奪,蘇聯(還有我們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壓榨農民,用農產品與基礎商品出口換取工業化所需的資金與裝置,這是無可選擇的辦法。

    所以,烏克蘭如同怨婦一樣對歷史問題的喋喋不休抱怨,毫無實質意義。

  • 9 # 大正看世界

    【烏克蘭號稱“麵包籃子”,為何在1932年會發生大饑荒?】烏克蘭不僅號稱“麵包籃子”,在歐洲還有大糧倉的美譽,可以說烏克蘭的黑土地產的糧食是當年蘇聯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很不幸的是在1932年,烏克蘭卻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大饑荒。

    烏克蘭大饑荒,指在1932年至1933年發生在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境內的大饑荒,據統計,大約有315萬到718萬烏克蘭人死於大饑荒中,雖然同一時期蘇聯各地都發生饑荒,但烏克蘭境內發生的饑荒,最為慘烈。當代歷史學家都認為,烏克蘭大饑荒就是斯大林時期推行的農莊集體化運動,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災難,雖然饑荒有自然因素,但大部分原因都是人禍。

    烏克蘭人甚至認為,此次饑荒是蘇聯當局故意為之,是針對烏克蘭民族運動而進行的種族清洗,當然這筆賬,烏克蘭人把罪責都算在了斯大林和俄羅斯人的頭上。蘇聯解體之後,烏克蘭針對此次大饑荒事件,在法律上定義為種族滅絕,也成了現在烏克蘭人把俄羅斯當成敵人的主要原因。

    歐洲大糧倉烏克蘭發生大饑荒,怎麼看都像荒誕的鬧劇,但卻真正的發生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蘇聯初期發展的殘酷邏輯,蘇聯政權建立後,它傳承與沙皇俄國,而沙皇俄國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落後的農業國,而作為蘇聯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有迫切讓蘇聯變成強大國家的需要,從而才能抵制住歐洲列強的武裝干涉。所以就搞出了一套發展非常迅速,但也非常殘酷的工業化道路,它的殘酷程度比血腥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還要厲害。

    斯大林執政時期,開始了蘇聯的五年計劃,也走向了集體化農莊的道路。簡單說,集體化農莊就便於蘇聯把農民手中的糧食收上來,然後絕大部分拿走出口到歐洲各國換取外匯,再用外匯購買歐美國家的工業裝置,以此來發展國內工業。然而蘇聯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大機遇,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大危機,這場波及範圍非常廣的經濟危機,導致歐美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工人失業,工廠裝置也變得非常便宜。

    蘇聯當局立即展開抄底行動,為了籌集資金,更大限度了收集糧食等物資,換取外匯購買這些非常廉價的工業裝置,甚至還從歐美各國引進了十多萬工程師,這些工程師在國內失業,蘇聯則花高價錢請他們幫助發展蘇聯工業,一度去蘇聯有工作成為歐美很多工程師的嚮往。

    然而,蘇聯付出的代價則非常大,由於每年大部分糧食都出口換取外匯,留下的糧食僅夠餬口,甚至很多的情況下,都不夠吃,而烏克蘭作為大糧倉掠奪的更為厲害,稍微有自然災害的發生,蘇聯人就會面臨饑荒的危險,而烏克蘭出現的大饑荒,也就很能理解了。整個蘇聯十年工業化期間,據估計有上千萬人因此死去。當然,烏克蘭人也不能例外,甚至烏克蘭作為大糧倉,烏克蘭人自然會得到“特殊照顧”,從而付出了數百萬人的代價。

    當然,蘇聯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國,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是工業化產能確實跟上了,也為二戰期間抵抗納粹德國的入侵打下堅實的基礎,後來超級大國的地位也是因此奠定的。所以只能感慨任何一個強國的工業化過程都伴隨著血腥的積累,有的是別人的血,比如歐洲列強透過掠奪殖民地完成工業化,有的是自己的血,就如蘇聯這樣,沒有別人掠隊,只能掠奪自己。

  • 10 # 密探零零發

    烏克蘭號稱“麵包籃子”,然而卻在1932年至1933年發生了烏克蘭大饑荒。據估計,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那麼,為何烏克蘭這樣一個糧倉會發生如此嚴重的大饑荒呢?不僅是天災,更是人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歷史上烏克蘭大饑荒是在斯大林農業集體化運動的背景下發生的災難,既有天災,更有人禍。事情的起因是在1930年,當時的烏克蘭第一書記斯塔尼斯拉夫·維肯季耶維奇·科西奧爾認為烏克蘭農民不支援農業集體化運動,企圖扼殺蘇聯政權,為了教訓不合作的烏克蘭人,烏克蘭第一書記斯塔尼斯拉夫·維肯季耶維奇·科西奧爾採取了一列政策,導致了烏克蘭大饑荒的發生。

    第一項政策就是打擊“富農”,導致烏克蘭的農業生產停滯。當時,為了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蘇聯派了很多“急先鋒”到烏克蘭的農村,動員農戶加入集體農莊。一旦遇到不合作的農夫,就會被這些“急先鋒”扣上“富戶”的帽子,全家被髮配。此舉導致大量善於耕種的農戶被劃為“富農”遭到流放,並且使烏克蘭農戶不敢耕種,以免被流放。這樣的結果是1932年烏克蘭的糧食產量暴跌。烏克蘭糧食產量的暴跌,為接下來的烏克蘭大饑荒埋下了隱患。

    接下來第二項政策是收繳農戶的糧食。蘇聯規定“盜竊集體農莊財物”可以判處死刑,這個規定將烏克蘭農戶收穫的糧食全部收歸公有,並且還將烏克蘭農戶手中的農具、牲畜、種子等生產資料都全部收歸公有。總之,就是禁止烏克蘭農戶手中有任何農產品。除此之外,蘇聯還禁止任何農產品在烏克蘭進行買賣,禁止任何糧食和製成品運入烏克蘭農村。這樣一些列的舉措導致烏克蘭農戶手中沒有糧食,是接下來烏克蘭大饑荒爆發的根本原因。

    1933年春,烏克蘭就開始出現了嚴重的大饑荒。隨後,烏克蘭又發生了大幹旱,可謂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烏克蘭大饑荒。雖然當時蘇聯當局向烏克蘭運進了32萬噸救災糧,但是烏克蘭收繳的公糧一直向外運出,並沒有停止。這32萬噸救災糧對於數量龐大的烏克蘭災民來說就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除此之外,當時蘇聯禁止烏克蘭饑民離開烏克蘭逃荒,否則就以“階級敵人”逮捕。

    由於這天災和人禍湊在了一起,造成這次大饑荒到了人吃人的極其嚴重的地步。據烏克蘭的研究者估計,1932年至1933年發生了烏克蘭大饑荒中大約有315萬至718萬烏克蘭人死亡。對於烏克蘭大饑荒,烏克蘭人認為這是針對烏克蘭人的一次“種族清洗”,被稱為“饑荒種族清洗”。除此之外,蘇聯還對不聽話的烏克蘭知識分子、作家等精英人士進行了清洗。一個瘋狂的年代,人命如草芥,可悲可嘆呀!

  • 11 # 黑水布衣

    烏克蘭確實可稱為大糧倉。它地處歐洲中部,自然條件優越,境內多黑土地。蘇聯時期,烏克蘭是全蘇農副產品的生產基地,農業經濟一直是烏克蘭國民經濟中的強項。但那場在1932-1933年發生的大饑荒也是真實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1988年,烏克蘭《歷史》雜誌刊登了第一篇關於當年烏克蘭爆發大規模人為因素造成的大饑荒的文章以後,有關這一事件的真實情況逐漸被外界知曉。要知道,當時的蘇聯還未解體,烏克蘭也沒有獨立。刊登這樣的文章,風險是很大的。

    文章對於當時的人為因素進行了剖析。

    1、徵購指標讓烏克蘭不堪重負

    上世紀20年代初,蘇聯的經濟十分困難,為扭轉這一局面,列寧在 1921年3月15日第十次黨代會上提出了以糧食稅代替糧食徵集制的新經濟政策,農民獲得了支配自己土地的自主權。斯大林當政之後,於1928年出臺第一個國民經濟五年計劃。這項計劃的核心是加速實現城市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在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糧食成了出口換外匯的主要手段,於是為了增加出口量,蘇聯政府在烏克蘭實行掠奪性的糧食徵收制。

    早期因為烏克蘭連年豐收,還能勉強維持。但到了30年代初,由於一些自然災害,烏克蘭出現糧食減產的情況,但徵收卻沒有太多的減少,甚至出現了增長。高徵購政策嚴重破壞了以農業為主的烏克蘭經濟。統計資料顯示, 1932年冬季至下一個收穫季節,一個5口之家的農戶只存有80公斤糧食。就這樣,惡性迴圈開啟。

    2、消滅富農的政策

    斯大林對農民的偏見幾乎可以看成是斯大林主義的特徵之一,尤其是針對富農。在烏克蘭,富農是具有強烈民族獨立意識的階層。他們保留著烏克蘭的語言、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宗教信仰。這讓他們成為了糧食徵集制和集體化運動的絆腳石。1930年1月30日,蘇聯透過《關於在全盤集體化地區消滅富農經濟的措施》,消滅富農運動全面鋪開。

    大量富農被剝奪財產,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這場運動總計在烏克蘭消滅了30萬—50萬富農。這極大的削弱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因為誰也不想變富。糧食更是大幅度減產。

    3、蘇聯拒絕施救

    烏克蘭出現饑荒之後,蘇聯政府沒有向烏克蘭提供任何食品幫助,更沒有采取措施消除饑荒,或減輕饑荒所帶來的後果,而是繼續大量出口糧食。當饑荒在烏克蘭蔓延時,蘇聯政府不僅不尋求國際社會的援助,同時拒絕各國的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援助。

    另外,蘇聯採取各種強制性措施,封鎖訊息,動用武裝力量切斷公路和鐵路交通,頒佈一系列命令,禁止飢民逃離饑荒區,外出謀生。這樣烏克蘭人民只能自生自滅。現在的俄羅斯歷史檔案館中就記載了當時大量的人吃人事件。

    據莫斯科歷史檔案記載,1926年的烏克蘭人口為2890萬人,到了1937年只有2840萬人,10年間的人口竟然減少了!1932—1933年的年平均死亡人數為400萬人!遠超出生人口。真是人間慘劇!

    現在看來,大饑荒是蘇聯工業化的一個沉重代價,但從另一方面,其工業化也為後來的強大打下了基礎,只不過當時的做法有些極端。2010年1月,烏克蘭基輔上訴法院認定,蘇聯領導人“親自策劃”大饑荒,“蓄意”對烏克蘭民族實行種族屠殺。這就走向另一個極端了,人間慘劇不應成為政治博弈的棋子!

  • 12 # 史趣

    烏克蘭不僅號稱“麵包籃子”,還有著“歐洲糧倉”的美譽,但也會有捱餓的時候。畢竟,地主家也不可能一直都有餘糧嗎?

    時間倒退回1932年。從這一年的春天開始,烏克蘭44個區也出現了饑荒,饑荒在夏季有所減弱,但在冬季又開始加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33年底。

    關於這次饑荒造成的死亡人數,爭議比較大。西方學者保守的數字500萬左右;烏克蘭自己宣傳的數字是1000萬,甚至達到了1500萬之多;後來俄羅斯的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在300-350萬之間。

    這個數字至今沒有定論,但相信人數不會少。

    對於烏克蘭來說,這場饑荒是史無前例的。有人就站出來說話了,說這是“莫斯科政權”專門針對烏克蘭人而製造的”,是“對烏克蘭人的種族滅絕”。這種言論,我們聽下就行,不要當真,以便成了別人的言論工具。

    事實上,上世紀30年代,蘇聯饑荒是普遍性的,幾乎遍及了整個產糧區。我們很難說饑荒是專門針對烏克蘭的。

    從蘇聯來看,當時造成饑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不利的天氣條件。進入30年代,蘇聯遭受了旱災,造成了糧食歉收。由於蘇聯幅員比較遼闊,各地發生旱災的程度也不一樣,但烏克蘭是比較嚴重的。

    面對旱災,蘇聯農業則缺少有效的應對能力。當時的蘇聯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農業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靠天吃飯”的現象普遍存在。在這種背景下,蘇聯的糧食產量無可避免地就要減產了。目前,普遍認為,旱災是導致烏克蘭饑荒的一個重要誘因。

    二是烏克蘭大饑荒發生時,蘇聯正在推行的是農業集體化政策。根據要求,農民要交出自己的農具和牲畜以及原先分配給他們耕種的土地,大家一股腦地在集體農莊耕作。

    同時,集體農莊農民必須按國家規定價格和數量交售糧食,這原來也沒有什麼,但是農民交售的農產品的價格一般比較低,甚至低於成本價。

    如此一來,農民就沒有什麼積極性了,不少地方甚至發生了“罷種罷收”的抵抗行為。地都沒人種了,還談什麼糧食產量;糧食不足,又怎麼能應對饑荒呢?

    三是蘇聯向國外大量出口糧食。蘇聯一開始實行的是農業補貼工業的措施,其操作路徑就是,透過農業集體化,從農戶手中低價收購糧食,然後向國外高價出售,換來工業機器。

    1928年,斯大林提出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次年便獲得實施,由此蘇聯工業化增長迅猛,糧食大量地向國外出售。

    糧食大量外銷造成了蘇聯沒有能力應對旱災造成的饑荒。在饑荒發生後,蘇聯反應消極,封鎖訊息,被動救濟,致使很多人餓死了。

    至於烏克蘭,情況就比較嚴重了。一方面烏克蘭是蘇聯的主要產糧地;另一方面是蘇聯的重工業基地。在當時的情況下,烏克蘭攤上這兩點,饑荒是無法克服的。

    需要說明的是,烏克蘭大饑荒不僅僅是農業問題,後來更是上升到為政治問題,給恩怨交織的俄烏關係更添隔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什麼行業比較有發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