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棒棒糖老師繪畫課堂

    一、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歐洲傳統繪畫向現代藝術的轉變;

    照相技術的出現對寫實繪畫紀實功能的消解

    光學研究的新成果促使藝術家重新審視光、色對物體的影響

    二、二十世紀初的科學成就啟發藝術家去探索新時空觀

    三、高度工業化對二十世紀下半葉後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

    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媒體繪畫的產生

    下面是複製網上的文章,給你一個參考(字數有點多)

    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寫實主義風格藝術家,他們把藝術和科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對透視、解剖、比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奠定了古典藝術和諧、勻稱、優雅的美學標準,這種審美標準統治歐洲造型藝術達500多年。到19世紀中葉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安格爾(1780—1867)和法國現實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庫爾貝(1819—1877)時期,他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和精準的造型能力把歐洲寫實主義繪畫推向了極致,達到了後來藝術家難以超越的地步。再加上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浮士繪畫面風格裝飾性、平面性和豔麗色彩的視覺效果和非洲原始藝術神秘、古樸的地域風格,使當時歐洲寫實主義藝術家在畫面艱苦塑造物體空間、體積和外在形象虛擬真實性的傳統繪畫中,感受到了異域文明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非科學性、非再現性的藝術魅力。這時的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家開始反思他們的藝術成就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並開始迴避西方傳統寫實藝術的表現方法,尋找藝術表現形式的新突破。

    一、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歐洲傳統繪畫向現代藝術的轉變

    1.照相技術的出現對寫實繪畫紀實功能的消解

    傳統西方寫實藝術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之上的,19世紀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使當時的很多藝術家認識到了以前傳統寫實風格藝術家對物體觀察方法和認識的侷限性,也開始對繪畫的意義進行重新審視。

    1837年,法國的舞臺藝術家達蓋爾得到化學藥品“銀鹽”受光照射會產生變化的啟發,發明了能保留影像的攝影術,稱為“銀版攝影術”。1839年8月19日,他公佈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到19世紀60年代,攝影術已有很大的發展,1861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在此前的歐洲寫實主義繪畫,承擔著為權貴記錄形象和對宗教、社會事件說教的任務,畫面技術精湛性的攀比和社會服務功能對一幅作品的好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當時的藝術喪家發現他們在耗盡全部心血完成一幅寫實作品的時候,照相機在瞬間就能夠記錄或超越寫實繪畫的真實效果……傳統繪畫藝術失了它記錄功能的優勢,這種危機感促使藝術家放棄了照片式的古典畫法,轉而尋找繪畫藝術表現形式的新途徑。

    2.光學研究的新成果促使藝術家重新審視光、色對物體的影響

    19世紀,西方在光學與色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並在相關領域先後出版發行了一些科學著作,這些著作直接啟發了印象派在技法上革新的念頭。

    17世紀60年代,牛頓(1642—1727)從三稜鏡中發現無色透明的日光由七色光束組成,於是他發明了七色盤。他的研究成果,對17世紀荷蘭小畫派在畫面對光線的巧妙利用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利用柔和、豐富的光線變化來表達畫面詩意般的意境。19世紀英國科學家託瑪斯·揚(1773—1829)在1807年發表的《自然哲學與機械學講義》(A course of Lectur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Mechanical Arts)一書中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理論與實驗方面的研究。他在1801年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孔干涉實驗,證明光以波動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頓所想象的光顆粒。隨後在他的論文中以干涉原理為基礎建立了新的光波動理論,併成功解釋了牛頓環,精確測定了7種光的波長,最先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從紅、綠、藍這三種原色中得到,物體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是由於該物體吸收和反射了日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波一將日光全部吸收不予反射者呈黑色,全部反射不予吸收者呈白色,反射紅光波而吸收其他光波者呈紅色……”根據他的理論,從精確的科學角度分析,任何的吸收和反射都不是百分之百進行的,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沒有純黑,也無純白、純紅、純綠等。託瑪斯·揚還在生理光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譽為生理光學的創始人,他提出色覺取決於眼睛裡的三條不同的神經,分別感覺紅色、綠色和紫色的理論,在1959年由實驗證明是正確的。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使當時的藝術家在對物體的觀察方法上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古典寫實主義畫家缺少科學的光色理論基礎和眼睛觀察物體色彩細微變化的習慣,認為任何物體的固有顏色都是一成不變的,藝術家們完全按照物體的固有色和棕褐色的調子去觀察和習慣性表現物件。而印象派畫家在新的光色理論基礎上開始在畫面上大膽地使用色彩,他們體會到了物體顏色受光源色和周圍環境顏色的影響,是物體吸收和反射光波綜合作用後留給人眼睛的視覺效果。他們開始用眼睛去敏銳地捕捉光線照射到物體上而產生的微妙、豐富的色彩變化。他們的目的仍然是儘可能客觀真實地去再現物件,不過真實再現的不是物體的體積和固有色,而是光線作用在物體上呈現出來的豐富色彩變化,是一種動態的、可變的客觀物件。自然科學成果加快了傳統繪畫藝術“轉型”的步伐,一個和以往古典藝術在表現技法和審美觀念上完全不同的繪畫流派——“印象派”在美術史上翻開了它最驚心動魄的篇章。說它驚心動魄,是因為它的誕生就像一個新生命出世一樣,是經歷了母體產前的劇痛而分娩出來的新生命,是與當時的傳統美學觀念和大眾的習慣性審美標準產生了強烈的衝突以後靠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來的新事物。代表畫家有捕捉光色瞬間感受的大師莫奈,印象派的名稱就來源於他的作品《日出·印象》;有描繪室內光線的大師德加;表現女性人體和兒童在外光下色彩關係豐富、柔和的雷諾阿;畫面樸實、厚重、色彩豐富的畢沙羅等。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完美詮釋了物體在自然光線下展現出來的魔術般絢麗的色彩效果。

    這時對色彩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法國化學家舍爾·謝弗雷爾(1786—1889)在擔任法國哥白林掛毯工廠染色部主任期間,對色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從實驗中發現,當不同色彩的毛線混織一起時,從一定距離的遠處看,就在人的視覺中形成了這兩種顏色的混合色。根據他對色彩的研究,1839年出版了《色彩的諧調與對比原理》一書,提出了科學知識和藝術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原則。他提出的不同顏色並置在一定距離的視覺上會產生新的色彩理論,為印象派畫家用並置的不同色點、色線、色塊透過視覺綜合而呈現出一種新色彩的表現技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表現技法不僅使畫面色彩豐富、鮮明、活潑,而且色彩富有跳動感和閃爍效果。這種色彩理論催生了19世紀80年代新印象派(點彩派)的誕生,代表藝術家就是採用“加法混合”調色的修拉和西涅克,他們完全按照科學原理和光譜色在畫面上排列色點,透過視覺在一定距離上的混合而使畫面體現出生動、豐富、鮮明的色彩效果;後印象派畫家凡·高則透過不同色線的重複和並置展現出了畫面色彩強烈、充滿激情的視覺震撼力;塞尚則用不同小色塊的組合來體現自己對色彩的主觀感受,他對畫面結構、色彩的主觀性表現導致了西方藝術思想的全面解放,被譽“現代繪畫之父”。

    二、二十世紀初的科學成就啟發藝術家去探索新時空觀

    在西方藝術家強調繪畫作品表現藝術家主觀感受和個性化體驗的時候,20世紀初,西方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波爾的量子力學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奧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闡述了生物進化的規律和物種的起源,動搖了上帝造人的權威和人類獨享的尊嚴;科學家分裂出原子,發明了x光透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概念和光速下時空觀的論述,給許多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時空觀念,這些科學成就推翻了人們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的傳統認識。

    由於受到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這時的許多藝術家對物體的空間結構和存在形式進行了新的認識和思考,他們開始以多視點和多角度去觀察和表現物件。立體派藝術家畢加索和勃拉克受x光透視可以觀察到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內部結構的啟發,開始探索把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物體結構進行分解和重組,以表現物體多層空間和幾何形體之美;萊熱把物象都理解為桶狀或管狀物的組合,使之看起來猶如拼裝而成的機械,以機械產品式的幾何形體去體現工業文明在大機器生產、生活中的美感,萊熱被稱為立體派的機械派。未來派藝術家更是頌揚機械文明,他們試圖在靜態、平面的繪畫作品中去體現物體的運動和速度關係。由於受愛因斯坦“四維時空”概念的影響,他們還積極探索在作品當中去表現長、寬、深和時間這四維空間。代表人物波丘尼在作品當中就努力去表現現代科技文明的成就和四維空間,他的作品充滿了運動、生命和速度的要素。《下樓梯的裸女》是具有未來主義傾向的藝術家杜尚的代表作,畫面被分解、重組的人物充滿了運動、延時的時空感受。荷蘭籍畫家埃舍爾(1989—1972)開創的拓撲學藝術,藉助於幾何學的方法,用畫面來表達關於迴圈、無窮、秩序的意念和矛盾空間。其作品的魅力不僅僅來源於他精湛的寫實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當中對空間和物體運動關係的表現使許多數學家大為驚奇。他畫面的圖形體現了現代分形幾何學的分形圖案,其分析問題的方式和作品的表現形式更接近於科學家而不是藝術家。因此,是一些科學家最早發現了他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他的代表作品《瀑布》就是依據彭羅斯的三角原理,將整齊的立方物體堆砌成奇異的建築結構。這時的繪畫作品,藝術家還是強調透過作品本身的藝術效果來表現他們獨特的藝術思想和視覺感染力。

    三、高度工業化對二十世紀下半葉後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進入高度工業化和商品化時代,這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大大提高,飛機、高速公路、高速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電視、電話的普及讓人們能夠以最快的時間瞭解世界發生的一切。這時的西方藝術,各種新觀念、新流派在生活中不斷湧現又迅速消失,快餐性文化成為當代西方藝術的主流。這時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注重一種藝術過程的感受和體驗,而不在乎藝術的結果;他們也強調藝術乃是生活本身,強調藝術走向生活,藝術和社會相結合。這時的大眾傳播媒介非常發達,各種影視傳播媒體和平面傳播媒體、影視明星、公眾人物等影象符號已經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直接借用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進而從中昇華出藝術主題的繪畫流派“波普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廣泛流行且形成一種國際性的文化潮流。它的出現不但破壞了藝術一向遵循的高雅與低俗之分,也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等同的原則。美國波普藝術代表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版畫作品《瑪麗蓮·夢露》,就是用當時先進的絲網印刷技術對同一影象進行大量的複製,使作品體現出流行符號和商業化的特點,也體現出現代科技文明和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導致人們內在情感的失落與迷茫。

    20世紀50年代,維克托·瓦薩雷裡(1908—1997)寫了一系列有關如何運用光學現象為藝術服務的宣言。這些宣言與他的作品對年輕的藝術家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他鼓勵年輕的藝術家用嚴謹的科學設計和按一定規律排列成複雜的波紋或幾何形畫面,造成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中產生眩暈的光效應現象或讓觀察者產生錯覺和幻覺的視覺效果,一種新的繪畫流派“歐普藝術”開始形成。它又被稱作“視覺效應藝術”或者“光效應藝術”。維克托·瓦薩雷裡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第一幅作品《斑馬》,被認為是歐普藝術流派的第一代表作。他還在以後的作品中探索三維空間裡表現四維效果和運動感,他的作品《索拉塔-T》就是他追求新的視覺效果的嘗試。當這些藝術家在追求新的畫面表現技法和作品獨特視覺效果的時候,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和發展對架上繪畫的手繪技法和畫面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媒體繪畫的產生

    計算機的誕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1941年德國工程師朱斯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可程式設計計算機;1944—1945年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伊曼在計算機上採用了“二進位制”和“儲存程式”,確立了現代計算機運算體系而延續至今。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日趨完善和計算機圖形處理軟體的成熟,人機介面的更為人性化和工業批次生產進入市場,使計算機進入普通家庭成為現實,也使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影象創作藝術成為一種可能。

    數字媒體繪畫和傳統繪畫在創作過程中對材料的依賴有所不同,傳統繪畫的材料主要是畫筆、畫布、顏料等物質材料,而電腦繪畫依賴的是電腦硬體裝置和圖形處理軟體。如圖形平面處理軟體JavaScript,Skockware,Flash,photoshop以及單幀3DMAX,Maya三維渲染圖片等,當它們以tiff,eps,ipeg等格式輸出為靜態畫面時,構成了計算機畫面藝術。隨著圖形處理軟體功能的完善,例如photoshop的濾鏡、蒙板、通道等功能的特效處理,3DMAX,Alias,Maya等軟體材質庫的利用,再加上計算機影象合成技術的優勢和影象拼貼技術的流行,導致90年代中期出現了大量的計算機超現實主義繪畫、表現主義繪畫和抽象主義繪畫作品。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也可以對傳統畫種,如中國水墨畫和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素描、版畫等進行模擬和特效處理,使傳統經典藝術作品能夠以一種新的形式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傳統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構思、創意和手繪技巧,而電腦藝術家要進行繪畫創作必須掌握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和熟練運用軟體的技巧,這就要求藝術的思維、創新必須與技術有機地結合。但透過計算機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不管它的作品效果是多麼完美和富有創意,實質上都是0與1數字資訊的詮釋和解讀。數字藝術的發展也並不是處於藝術史的真空當中,它與西方後現代藝術諸多藝術流派在美學思想上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如未來派對時間的探索和對機械動力美學的迷戀,波普藝術對流行符號的利用和同一影象的大量複製,歐普藝術對光效應現象給人眼睛錯覺、幻覺的研究和表達,都促使當時的藝術家對科技在藝術當中的運用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嘗試。數字媒體作品表現出的特徵和美學思想也與西方後現代藝術倡導的藝術大眾化和通俗化、藝術作品可複製性、藝術可解構和非理性構成有相同之處。

    20世紀科學、藝術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觀念變革和技術創新是推動藝術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數字媒體繪畫的出現是科學和藝術在社會資訊化浪潮中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代表了科學技術和藝術在21世紀走向融合和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

    結束語

    今天的世界,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迅速、高質量的資訊傳輸網路讓人類能夠共享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隨著人類開始步入地球村時代,我們應該以新的角度審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如果現在我們還來探討東西方、南北方藝術,傳統藝術和現、當代藝術,手繪作品和當代數字媒體作品孰優孰劣,那無疑是井底之蛙。因為我們應該尊重人類創造文化的個性和差異。在西方,傳統架上繪畫在社會資訊化、科技化的今天雖然已經不是美術的主流,但面對當代藝術多流派、多風格曇花一現的喧囂和藝術被科技化、商業化盲目改造的困惑,傳統架上繪畫更能夠體現出其作品的人性化魅力和藝術家心靈那份難能可貴的澄淨,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依然有繼承和發展的必要。

  • 2 # 藝曲成名趙新

    一、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歐洲傳統繪畫向現代藝術的轉變;

    照相技術的出現對寫實繪畫紀實功能的消解

    光學研究的新成果促使藝術家重新審視光、色對物體的影響

    二、二十世紀初的科學成就啟發藝術家去探索新時空觀

    三、高度工業化對二十世紀下半葉後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

    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媒體繪畫的產生

    下面是複製網上的文章,給你一個參考(字數有點多)

    自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寫實主義風格藝術家,他們把藝術和科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對透視、解剖、比例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奠定了古典藝術和諧、勻稱、優雅的美學標準,這種審美標準統治歐洲造型藝術達500多年。到19世紀中葉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人物安格爾(1780—1867)和法國現實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庫爾貝(1819—1877)時期,他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和精準的造型能力把歐洲寫實主義繪畫推向了極致,達到了後來藝術家難以超越的地步。再加上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浮士繪畫面風格裝飾性、平面性和豔麗色彩的視覺效果和非洲原始藝術神秘、古樸的地域風格,使當時歐洲寫實主義藝術家在畫面艱苦塑造物體空間、體積和外在形象虛擬真實性的傳統繪畫中,感受到了異域文明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非科學性、非再現性的藝術魅力。這時的西方寫實主義藝術家開始反思他們的藝術成就和傳統的美學價值觀,並開始迴避西方傳統寫實藝術的表現方法,尋找藝術表現形式的新突破。

    一、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歐洲傳統繪畫向現代藝術的轉變

    1.照相技術的出現對寫實繪畫紀實功能的消解

    傳統西方寫實藝術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之上的,19世紀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使當時的很多藝術家認識到了以前傳統寫實風格藝術家對物體觀察方法和認識的侷限性,也開始對繪畫的意義進行重新審視。

    1837年,法國的舞臺藝術家達蓋爾得到化學藥品“銀鹽”受光照射會產生變化的啟發,發明了能保留影像的攝影術,稱為“銀版攝影術”。1839年8月19日,他公佈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到19世紀60年代,攝影術已有很大的發展,1861年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在此前的歐洲寫實主義繪畫,承擔著為權貴記錄形象和對宗教、社會事件說教的任務,畫面技術精湛性的攀比和社會服務功能對一幅作品的好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當時的藝術喪家發現他們在耗盡全部心血完成一幅寫實作品的時候,照相機在瞬間就能夠記錄或超越寫實繪畫的真實效果……傳統繪畫藝術失了它記錄功能的優勢,這種危機感促使藝術家放棄了照片式的古典畫法,轉而尋找繪畫藝術表現形式的新途徑。

    2.光學研究的新成果促使藝術家重新審視光、色對物體的影響

    19世紀,西方在光學與色彩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並在相關領域先後出版發行了一些科學著作,這些著作直接啟發了印象派在技法上革新的念頭。

    17世紀60年代,牛頓(1642—1727)從三稜鏡中發現無色透明的日光由七色光束組成,於是他發明了七色盤。他的研究成果,對17世紀荷蘭小畫派在畫面對光線的巧妙利用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利用柔和、豐富的光線變化來表達畫面詩意般的意境。19世紀英國科學家託瑪斯·揚(1773—1829)在1807年發表的《自然哲學與機械學講義》(A course of Lectur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theMechanical Arts)一書中綜合整理了他在光學方面的理論與實驗方面的研究。他在1801年進行了著名的楊氏雙孔干涉實驗,證明光以波動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頓所想象的光顆粒。隨後在他的論文中以干涉原理為基礎建立了新的光波動理論,併成功解釋了牛頓環,精確測定了7種光的波長,最先建立了三原色原理:“指出一切色彩都可以從紅、綠、藍這三種原色中得到,物體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顏色,是由於該物體吸收和反射了日光中不同波長的光波一將日光全部吸收不予反射者呈黑色,全部反射不予吸收者呈白色,反射紅光波而吸收其他光波者呈紅色……”根據他的理論,從精確的科學角度分析,任何的吸收和反射都不是百分之百進行的,所以我們生活的環境中沒有純黑,也無純白、純紅、純綠等。託瑪斯·揚還在生理光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被譽為生理光學的創始人,他提出色覺取決於眼睛裡的三條不同的神經,分別感覺紅色、綠色和紫色的理論,在1959年由實驗證明是正確的。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使當時的藝術家在對物體的觀察方法上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古典寫實主義畫家缺少科學的光色理論基礎和眼睛觀察物體色彩細微變化的習慣,認為任何物體的固有顏色都是一成不變的,藝術家們完全按照物體的固有色和棕褐色的調子去觀察和習慣性表現物件。而印象派畫家在新的光色理論基礎上開始在畫面上大膽地使用色彩,他們體會到了物體顏色受光源色和周圍環境顏色的影響,是物體吸收和反射光波綜合作用後留給人眼睛的視覺效果。他們開始用眼睛去敏銳地捕捉光線照射到物體上而產生的微妙、豐富的色彩變化。他們的目的仍然是儘可能客觀真實地去再現物件,不過真實再現的不是物體的體積和固有色,而是光線作用在物體上呈現出來的豐富色彩變化,是一種動態的、可變的客觀物件。自然科學成果加快了傳統繪畫藝術“轉型”的步伐,一個和以往古典藝術在表現技法和審美觀念上完全不同的繪畫流派——“印象派”在美術史上翻開了它最驚心動魄的篇章。說它驚心動魄,是因為它的誕生就像一個新生命出世一樣,是經歷了母體產前的劇痛而分娩出來的新生命,是與當時的傳統美學觀念和大眾的習慣性審美標準產生了強烈的衝突以後靠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來的新事物。代表畫家有捕捉光色瞬間感受的大師莫奈,印象派的名稱就來源於他的作品《日出·印象》;有描繪室內光線的大師德加;表現女性人體和兒童在外光下色彩關係豐富、柔和的雷諾阿;畫面樸實、厚重、色彩豐富的畢沙羅等。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完美詮釋了物體在自然光線下展現出來的魔術般絢麗的色彩效果。

    這時對色彩的研究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法國化學家舍爾·謝弗雷爾(1786—1889)在擔任法國哥白林掛毯工廠染色部主任期間,對色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從實驗中發現,當不同色彩的毛線混織一起時,從一定距離的遠處看,就在人的視覺中形成了這兩種顏色的混合色。根據他對色彩的研究,1839年出版了《色彩的諧調與對比原理》一書,提出了科學知識和藝術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原則。他提出的不同顏色並置在一定距離的視覺上會產生新的色彩理論,為印象派畫家用並置的不同色點、色線、色塊透過視覺綜合而呈現出一種新色彩的表現技法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表現技法不僅使畫面色彩豐富、鮮明、活潑,而且色彩富有跳動感和閃爍效果。這種色彩理論催生了19世紀80年代新印象派(點彩派)的誕生,代表藝術家就是採用“加法混合”調色的修拉和西涅克,他們完全按照科學原理和光譜色在畫面上排列色點,透過視覺在一定距離上的混合而使畫面體現出生動、豐富、鮮明的色彩效果;後印象派畫家凡·高則透過不同色線的重複和並置展現出了畫面色彩強烈、充滿激情的視覺震撼力;塞尚則用不同小色塊的組合來體現自己對色彩的主觀感受,他對畫面結構、色彩的主觀性表現導致了西方藝術思想的全面解放,被譽“現代繪畫之父”。

    二、二十世紀初的科學成就啟發藝術家去探索新時空觀

    在西方藝術家強調繪畫作品表現藝術家主觀感受和個性化體驗的時候,20世紀初,西方在科學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波爾的量子力學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奧秘;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闡述了生物進化的規律和物種的起源,動搖了上帝造人的權威和人類獨享的尊嚴;科學家分裂出原子,發明了x光透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概念和光速下時空觀的論述,給許多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新的時空觀念,這些科學成就推翻了人們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的傳統認識。

    由於受到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這時的許多藝術家對物體的空間結構和存在形式進行了新的認識和思考,他們開始以多視點和多角度去觀察和表現物件。立體派藝術家畢加索和勃拉克受x光透視可以觀察到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物體內部結構的啟發,開始探索把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物體結構進行分解和重組,以表現物體多層空間和幾何形體之美;萊熱把物象都理解為桶狀或管狀物的組合,使之看起來猶如拼裝而成的機械,以機械產品式的幾何形體去體現工業文明在大機器生產、生活中的美感,萊熱被稱為立體派的機械派。未來派藝術家更是頌揚機械文明,他們試圖在靜態、平面的繪畫作品中去體現物體的運動和速度關係。由於受愛因斯坦“四維時空”概念的影響,他們還積極探索在作品當中去表現長、寬、深和時間這四維空間。代表人物波丘尼在作品當中就努力去表現現代科技文明的成就和四維空間,他的作品充滿了運動、生命和速度的要素。《下樓梯的裸女》是具有未來主義傾向的藝術家杜尚的代表作,畫面被分解、重組的人物充滿了運動、延時的時空感受。荷蘭籍畫家埃舍爾(1989—1972)開創的拓撲學藝術,藉助於幾何學的方法,用畫面來表達關於迴圈、無窮、秩序的意念和矛盾空間。其作品的魅力不僅僅來源於他精湛的寫實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當中對空間和物體運動關係的表現使許多數學家大為驚奇。他畫面的圖形體現了現代分形幾何學的分形圖案,其分析問題的方式和作品的表現形式更接近於科學家而不是藝術家。因此,是一些科學家最早發現了他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他的代表作品《瀑布》就是依據彭羅斯的三角原理,將整齊的立方物體堆砌成奇異的建築結構。這時的繪畫作品,藝術家還是強調透過作品本身的藝術效果來表現他們獨特的藝術思想和視覺感染力。

    三、高度工業化對二十世紀下半葉後現代主義繪畫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進入高度工業化和商品化時代,這時的社會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機械化程度得到了大大提高,飛機、高速公路、高速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大大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電視、電話的普及讓人們能夠以最快的時間瞭解世界發生的一切。這時的西方藝術,各種新觀念、新流派在生活中不斷湧現又迅速消失,快餐性文化成為當代西方藝術的主流。這時的藝術家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注重一種藝術過程的感受和體驗,而不在乎藝術的結果;他們也強調藝術乃是生活本身,強調藝術走向生活,藝術和社會相結合。這時的大眾傳播媒介非常發達,各種影視傳播媒體和平面傳播媒體、影視明星、公眾人物等影象符號已經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直接借用產生於商業社會的文化符號,進而從中昇華出藝術主題的繪畫流派“波普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廣泛流行且形成一種國際性的文化潮流。它的出現不但破壞了藝術一向遵循的高雅與低俗之分,也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等同的原則。美國波普藝術代表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版畫作品《瑪麗蓮·夢露》,就是用當時先進的絲網印刷技術對同一影象進行大量的複製,使作品體現出流行符號和商業化的特點,也體現出現代科技文明和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導致人們內在情感的失落與迷茫。

    20世紀50年代,維克托·瓦薩雷裡(1908—1997)寫了一系列有關如何運用光學現象為藝術服務的宣言。這些宣言與他的作品對年輕的藝術家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他鼓勵年輕的藝術家用嚴謹的科學設計和按一定規律排列成複雜的波紋或幾何形畫面,造成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中產生眩暈的光效應現象或讓觀察者產生錯覺和幻覺的視覺效果,一種新的繪畫流派“歐普藝術”開始形成。它又被稱作“視覺效應藝術”或者“光效應藝術”。維克托·瓦薩雷裡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第一幅作品《斑馬》,被認為是歐普藝術流派的第一代表作。他還在以後的作品中探索三維空間裡表現四維效果和運動感,他的作品《索拉塔-T》就是他追求新的視覺效果的嘗試。當這些藝術家在追求新的畫面表現技法和作品獨特視覺效果的時候,數字媒體藝術的出現和發展對架上繪畫的手繪技法和畫面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促使數字媒體繪畫的產生

    計算機的誕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科技進步的產物。1941年德國工程師朱斯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可程式設計計算機;1944—1945年美籍匈牙利科學家馮·諾伊曼在計算機上採用了“二進位制”和“儲存程式”,確立了現代計算機運算體系而延續至今。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日趨完善和計算機圖形處理軟體的成熟,人機介面的更為人性化和工業批次生產進入市場,使計算機進入普通家庭成為現實,也使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影象創作藝術成為一種可能。

    數字媒體繪畫和傳統繪畫在創作過程中對材料的依賴有所不同,傳統繪畫的材料主要是畫筆、畫布、顏料等物質材料,而電腦繪畫依賴的是電腦硬體裝置和圖形處理軟體。如圖形平面處理軟體JavaScript,Skockware,Flash,photoshop以及單幀3DMAX,Maya三維渲染圖片等,當它們以tiff,eps,ipeg等格式輸出為靜態畫面時,構成了計算機畫面藝術。隨著圖形處理軟體功能的完善,例如photoshop的濾鏡、蒙板、通道等功能的特效處理,3DMAX,Alias,Maya等軟體材質庫的利用,再加上計算機影象合成技術的優勢和影象拼貼技術的流行,導致90年代中期出現了大量的計算機超現實主義繪畫、表現主義繪畫和抽象主義繪畫作品。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也可以對傳統畫種,如中國水墨畫和水彩畫、水粉畫、油畫、素描、版畫等進行模擬和特效處理,使傳統經典藝術作品能夠以一種新的形式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庭。

    傳統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構思、創意和手繪技巧,而電腦藝術家要進行繪畫創作必須掌握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和熟練運用軟體的技巧,這就要求藝術的思維、創新必須與技術有機地結合。但透過計算機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不管它的作品效果是多麼完美和富有創意,實質上都是0與1數字資訊的詮釋和解讀。數字藝術的發展也並不是處於藝術史的真空當中,它與西方後現代藝術諸多藝術流派在美學思想上都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如未來派對時間的探索和對機械動力美學的迷戀,波普藝術對流行符號的利用和同一影象的大量複製,歐普藝術對光效應現象給人眼睛錯覺、幻覺的研究和表達,都促使當時的藝術家對科技在藝術當中的運用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嘗試。數字媒體作品表現出的特徵和美學思想也與西方後現代藝術倡導的藝術大眾化和通俗化、藝術作品可複製性、藝術可解構和非理性構成有相同之處。

    20世紀科學、藝術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觀念變革和技術創新是推動藝術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數字媒體繪畫的出現是科學和藝術在社會資訊化浪潮中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代表了科學技術和藝術在21世紀走向融合和相互促進的發展趨勢。

    今天的世界,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迅速、高質量的資訊傳輸網路讓人類能夠共享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隨著人類開始步入地球村時代,我們應該以新的角度審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如果現在我們還來探討東西方、南北方藝術,傳統藝術和現、當代藝術,手繪作品和當代數字媒體作品孰優孰劣,那無疑是井底之蛙。因為我們應該尊重人類創造文化的個性和差異。在西方,傳統架上繪畫在社會資訊化、科技化的今天雖然已經不是美術的主流,但面對當代藝術多流派、多風格曇花一現的喧囂和藝術被科技化、商業化盲目改造的困惑,傳統架上繪畫更能夠體現出其作品的人性化魅力和藝術家心靈那份難能可貴的澄淨,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依然有繼承和發展的必要。

  • 3 # 西哥閒話

    自然科學對繪畫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西方繪畫,自然邏輯是繪畫最重要的原則和要素。

    以素描舉例,素描的結構、明暗調子、以及透視,都遵循自然科學邏輯。人體結構完全遵循人體解剖學;明暗調子也是依據光學原理,光照物體自然呈現的邏輯關係來塑造;而透視一樣是依據人的眼睛觀看事物的遠近變化做判斷的,基本原理就是“近大遠小”。

    素描是西方繪畫的造型訓練的手段,其水彩、色粉畫、油畫以及壁畫,甚至雕塑同樣都是依據這些繪畫原則和邏輯來創作,不可能有另外一套理論。至於抽象畫和當代藝術,它的基本原理不會變,變的只是表現方法和材質,創作思想等。

    中國畫略微特殊一點,透視方面不是很嚴格,基本上是散點透視或者不講透視關係,繪畫主題可以非常突出,遠近也不一定有大小變化,可以是一樣大。主要在於作者的主觀表達,情緒表達為主要目的。著色同樣也不一定按照自然邏輯進行渲染,有很強的主觀性。但是誰然如此,學習中國畫,遵循自然規律仍然是基本原理,只有在掌握了光與影、結構關係、透視關係基礎上才能進行創造性發揮,並不是可以隨意亂來的。

    尤其是近代以後,西方繪畫進入中國,受西畫影響,中國畫更加註重繪畫的結構、體感、光影的自然邏輯關係,甚至有中國畫西化趨勢。

    綜上,自然科學原理是繪畫的重要的邏輯依據,必須遵循的基準標尺。

  • 4 # 藝術狂人2

    通常我們會認為,自然科學原理,是邏輯思維,是屬於理科的範疇

    而繪畫,是感性的藝術,屬於形象思維,繪畫,是畫家抒發自己情感,宣洩自己主觀情感,表達自己對生活,人生經歷的感悟

    似乎,繪畫,自然科學原理,豪不沾邊

    特別是對於抽象油畫,寫意油畫

    抽象繪畫,全是雜亂無章的線條,點線面,節奏韻律,比如抽象畫家康定斯基,波洛克,米羅,你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的自然科學原理

    但是,世間萬物都是有聯絡的,相通的

    包括繪畫與自然科學原理

    繪畫與科學性的原理的完美結合,體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把解剖學,透視學,科學的光影原理運用到繪畫中

    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丟勒的作品,充分體現了繪畫的科學性

    特別是丟勒的版畫作品《繪製魯特琴》中,還生動記錄了自己研究科學透視原理的過程

    還有荷蘭小畫派畫家維米爾,進行繪畫創作時,還把物理光學實驗中的小孔成像原理,巧妙運用到繪畫中

    還有新印象派畫家修拉,創作作品《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相比莫奈,梵高的印象派畫風

    修拉的作品中的色彩,更加科學化,精確化

    新印象派畫風,如修拉的作品《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透過科學排列色彩的方法,將大自然中的色彩剖析為構成色,小筆觸點綴畫面,形成細小的色斑塊

    靠觀賞者的眼睛的自然混合產生中間色,色光的混合,提高光的反射率,透明度

    這就是色彩科學化,精確化的成果,色彩與自然科學原理的完美結合

    印象派,是畫家深入觀察大自然科學的光線,形成的色彩豐富的效果,比如莫奈的作品

    自然科學原理在繪畫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光學,透視學,解剖學方面

    特別是素描中形成的光影效果,黑白灰效果,都是繪畫與光學的完美結合

    還有色彩,其光源色,反光,固有色,環境色都是自然科學原理在繪畫中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棉花一般都在幾月份種植?該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