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
2 # 青史如煙
中國歷史幾千年,從來不缺傳奇人物,這裡有:亂世梟雄,絕代佳人,千古一帝,常勝將軍等等。南北朝時期,雖說是繼三國後又一個黑暗動盪的時代,但是,也絕對是皇帝將軍非常“高產”的一個時代,當然,其中也不乏“高質”的傳奇人物存在。
人都說少年英雄、意氣風華,但是,厚積薄發的也不在少數。形容領兵將軍多用威風凜凜、驍勇善戰,但是,偏偏就有人溫文儒雅,談笑間揮斥方遒。一句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就是不惑之年上戰場的南梁儒將陳慶之。
南北朝時期,南北對峙,南朝前後共有宋、齊、梁、陳四朝,南梁就是其中之一,而蕭衍就是南梁的開元皇帝梁武帝。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出生於官宦世家的蕭衍,自小琴棋書畫、軍事政治各方各面都不缺栽培,而他自己也是非常爭氣的成了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軍事上,齊明帝蕭鸞稱帝后,蕭衍力退北魏三十萬大軍,後又親自召集軍隊擊敗繼位後殘暴無得的蕭寶卷。政治上,公元502年,接受蕭寶融“禪讓”的他,一躍成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掌政期間宵衣旰食,儉以養德,同時,還設計謗木函、肺石函,廣開言路、善於納諫。
文學上,他自小聰慧、博學多才,與沈約、範雲等七人拜入肖子良門下,並被稱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南北朝時期少有的長命皇帝,但是,晚年之時卻又因性格與宗親之故,篤信佛教,甚至,多次出家為僧。
而陳慶之,從少年時就是跟隨著蕭衍。
陳慶之的出生並沒有清晰記載,但是,據梁武帝對其的誇讚前兩句“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可以得知,陳慶之大概是出生於庶族或是寒門。自幼跟隨蕭衍的陳慶之,在蕭衍建梁後被升到主書之位。這一職位是個實實在在的文職,陳慶之就算心裡有什麼想法也沒有機會去實現。
他唯有散盡家財,廣招賢士,耐心等待一個能讓自己實現抱負的機會,而最終,也沒有讓陳慶之失望,四十一歲的他,等到了這個機會並在抓住之後牢牢不放。因為,一件意外的事兒,陳慶之第一次從文官轉為武官。
公元525年,與南梁對立的北魏朝中,叛亂不成的元法僧反而在彭州向南梁投降了,這就相當於主動“被招安”。當然,都知道這是因為元法僧叛亂的結果,又打不過北魏朝廷,便想到:被北魏抓了肯定是沒好果子吃,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南梁投降算了。
但是,這卻成了陳慶之的機遇。
接受元法僧投降的梁武帝偏偏就封了陳慶之為將軍,當然,這也有可能是源於梁武帝對他的瞭解,讓其與胡龍牙等人前去接應。
從此,陳慶之的武將之路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同年五月,回軍後的陳慶之再次領著兩千人護送豫章王入徐州。陳慶之第一次領兵是以一位“降官”的身份,而從,這次以後陳慶之正式轉變成一位能夠讓上面放心,真正能率兵打仗的大將軍。因其平時愛穿白色袍子,當時有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護送途中,面對魏國的兩萬士兵,陳慶之一鼓擊潰魏軍營壘,若非豫章王投降,士氣不振,梁也不一定會輸。但是,即使在這種局面下,陳慶之依然帶領部下全身而退。次年,隨元樹出征,擔任總知軍事,接連攻下兩座城池,一直到結束俘獲七萬五千人。
在之後的十五年間,陳慶之先後參與渦陽之戰、北伐之戰等四十餘次戰役,接連拿下北魏三十餘座城池,橫掃洛陽。敢領著兩百人就敢深夜襲營,以少勝多更是常態。陳慶之著實是讓人驚歎,畢竟,老老實實當了幾十年的文官,史料記載他是“射不穿札,馬非所便”。
誰能想到:有朝一日,這麼個文弱先生率兵打仗,竟然還能當個常勝將軍。但是,想想陳慶之的前半生似乎又能理解了。
首先,從陳慶之十八歲被正式授予官職以來,本人就算散盡家財也要招賢納士。可見,陳慶之絕非一個安於現狀、一門心思撲在主書一職上的人。相反,他的心中是有思量、有抱負的,只是因其寒門出生、沒任何背景,難免為現狀所限制。
其次,在對陳慶之的記載中就有“善撫士兵,能得其死力”。所謂軍心不振怎麼作戰?而陳慶之不僅善於用計,還善於攻心。在渦陽一站中,魏軍久攻不下,軍糧兵器消耗巨大,在這種局勢下士兵軍心渙散,但是,卻在陳慶之的一番慷慨言辭中打消了退意。
之後,軍心大振、誓以死戰的大軍就如同狼虎之師,最終,贏得這場勝利。
再來就是陳慶之的指揮才能了,兩千大軍對魏軍兩萬,七千對二十萬、對三十萬大軍,無一不是以少勝多。幾十場戰役中少有輸者,沒點本事怎麼可能,這在陳慶之前的幾十年則完全沒有表現出來,或許,是沒有機會展現。
那麼,他的這些本事又是從何而來?
從史料對他的記載中,唯一能看出端倪的大概就是:陳慶之好圍棋。
梁武帝才華橫溢,而擅長的才藝中就有圍棋。擅棋者善戰,下棋者雙方對戰,棋局如戰局,最能考量下棋者的大局觀與思維。歷史中,著名的軍事家如曹操、陸遜等都是棋盤上的高手,而在陳慶之人生的前二十年中,陪梁武帝下棋就是其生活的一部分。
相傳,兩人一下棋可以做到不眠不休,就跟老僧入定一般。加之,陳慶之職位之故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多年的沉澱,這份智慧自然是不容小覷,以致陳慶之得遇機會就能旗開得勝。想想若是沒有前半生的積累,梁武帝也不會派其出征,陳慶之或許也不能成功吧。
名將成林的歷史中,陳慶之的一生頗為傳奇,但是,又好像本該如此。逝年六十五的他諡號為“武”,這也算是上位者對其一生戰績的肯定了。主席曾說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
3 # 吳言以兌
這個問題有兩個關鍵要素,一:陳慶之是文弱書生;二:為何總能打勝仗。
那我們就圍繞要素來剖析,《孫子兵法.謀攻篇》裡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所謂伐謀,就是要以自己的謀略挫敗敵方,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說最厲害的打仗是憑腦子,而不是逞一時之勇。
從公元前1600年商朝始,至1912年清朝滅亡,有記錄的約3500年的歷史長河中,戰將勇將衝鋒陷陣的數不勝數,而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卻少之又少,兩者兼得的更是鳳毛麟角。比如白起,李靖,岳飛等等。
所以,陳慶之可以定義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是靠腦子來打仗的那類人,當然可以常打勝仗,他的文弱之軀總比孫臏坐輪椅強吧。
-
4 # 鋼結構加工的人
陳慶之,這是個中國歷史上現象級的人物。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戰神,戰績之輝煌,令人瞠目結舌。毛主席評價,“千古之下,無不神往。”比如陳慶之41歲首次帶兵,就取得了以2000兵馬大勝對方兩萬兵馬的傲人戰績(《南史》記載是陳慶之以兩千破敵十萬)。滎陽城外,陳慶之以三千大軍,打敗敵軍三十萬(《南史》記載陳慶之以三千兵馬破敵四十萬)。也曾領兵七千,打敗敵方五十萬大軍。更牛的是,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皆以少勝多。你看多厲害,絕對是軍神。
但史書記載陳慶之不能文不能武,搭不起普通弓箭,更不能騎馬殺敵。為什麼帶兵能如此神武?
一有膽略,善籌謀
陳慶之41歲才帶兵打仗。看看他之前的經歷就體現了這點。
陳慶之出生在中國最不靠譜的南北朝時代的南齊王朝,南朝完全繼承了中國魏晉時代所有的缺點,比如士族門閥壟斷國家資源,比如社會流行娘炮,比如文章流行辭藻華麗而思想空洞的駢文,比如貴族奢侈成性愛煉丹嗑藥。陳慶之出自庶族,庶族這個階層又稱寒族。在那個沒科舉的時代,庶族出身,混好了能混成個小地主。要想當官,倒也不是不行,得拿著命上戰場拼出個軍功來。即便是這樣,庶族也難以比擬出生就是高官計程車族。
陳慶之就是庶族出身,更慘烈的是,陳慶之的體格子註定不能上戰場跟敵人搏命。這就意味著,陳慶之只能在家老老實實務農。不過話說回來了,陳慶之的體格,註定了他也不是個好農民。這就很危險了,一不小心,他就得淪為社會的棄兒。屬於社會上那種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的群體。陳慶之不願意這麼沉淪下去,他決定走上另一條道路,那就是抱住士族高幹的大腿,混口飯吃。
在南齊王朝,皇族姓蕭,是漢朝開國相國蕭何的後人。陳慶之看上的,是蕭家最有權勢的蕭衍。在貴族圈裡,士族互相通婚,盛產低能兒,蕭衍算是貴族圈裡最有本事的一位。蕭衍幾乎沒怎麼費勁,就成了南齊勢力最大的貴族,甚至大到完全不怵南齊皇帝。這樣一來,攀附蕭衍的人就非常的多。陳慶之唯一能出頭的機會,就是在眾多攀附蕭衍的門客當中脫穎而出。但是,憑什麼呢?
陳慶之是那樣的平凡,就算他的本事能指揮一個集團軍,誰讓他指揮去啊?才華越小,越容易被人關注。才華越大,越容易被埋沒。不光陳慶之這麼無奈,假如沒有沙丘政變,韓信能不能餓死也未可知。
陳慶之跟韓信比,好就好在沒那麼孤傲。陳慶之能委身在蕭衍府上,去分析這樣一個大佬如何才能發現自己。蕭衍這個人,愛好廣泛。首先說蕭衍是個大儒,對儒學非常有研究。他就算不當政治家,也是一代大師級人物。陳慶之自問,對儒學沒啥研究。而且儒學難以速成,就算突擊學習,也難以在一個儒學高手面前說出讓人家記住的見解。其次呢,蕭衍是個史學家。蕭衍對史學的造詣,得司馬遷、班固復生,才能跟蕭衍論述一二,蕭衍還未必看得上班固。陳慶之自問,對史學也沒啥心得。讀史就看開不開竅,不開竅的話,背下來二十四史也沒用。這門學問不像健身,悶頭訓練兩年都能一身腱子肉。陳慶之果斷放棄。蕭衍第三大愛好,就是佛學。陳慶之頭都大了,蕭衍的佛學造詣之深,一般的高僧大德也難以望其項背。人家蕭衍能寫經,別管水平在什麼級別,《西域記》中唐三藏在取經路上經常唸誦的《梁皇懺》,就是蕭衍寫的。佛學講究的是頓悟,陳慶之沒這悟性,還是換下一個吧。蕭衍第四大愛好,更是要了陳慶之的命。蕭衍愛寫樂府詩,而且開創了七言詩的創作流派。陳慶之不會寫詩,只能研究下一項。
越往下,陳慶之越絕望。蕭衍愛好音樂,能做曲,陳慶之不懂音律。蕭衍擅長花鳥畫,陳慶之不通繪畫。蕭衍擅長書法,在宋徽宗之前,沒有哪個皇上的書法能跟蕭衍相提並論。這都是貴族的遊戲之作,陳慶之寒門出身,對此一竅不通。絕望之際,陳慶之發現了蕭衍最後一個愛好,自己還勉強能比劃比劃。這個愛好,就是圍棋。
圍棋也是貴族遊戲,陳慶之接觸也不早。但是架不住陳慶之一肚子軍事才能,這些技能對下圍棋多少有些幫助,既然如此,那就苦練圍棋,興許能被蕭衍青睞。
不過,這不代表陳慶之以後的路就一帆風順了。你想吧,蕭府又不是隻有陳慶之一個聰明人。研究蕭衍的多了,願意跟陳慶之下棋的也多了。陳慶之想出頭,得在蕭衍這些棋友中殺出一條血路。確定目標以後,陳慶之勤加練習,苦練熬夜、憋尿、挺直腰板。練這些跟棋藝有啥關係?沒關係,但是跟討好蕭衍有關係。
蕭衍下棋的癮太大了,要麼不下,要下就是一宿。南朝名人朱異、韋黯、到溉等都是蕭衍的棋友。但是隨著歲月的洗禮,能不睡不休不上廁所陪蕭衍下一宿棋的,只有陳慶之。
二執行力強,能服眾
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發動叛亂,失敗後投靠梁朝,梁武帝就派陳慶之為主帥,帶領2千人馬護送豫章王蕭綜去接管徐州。北魏派兩個王爺帶領2萬騎兵迎戰。
以2千步兵跟2萬善於騎射的北方騎兵對陣,這簡直是以卵擊石。但是陳慶之帶領弱勢兵力卻掃平了魏軍的兩處營壘,大大打擊了魏軍的氣焰。
誰知蕭綜因跟梁武帝有矛盾,關鍵時刻蕭綜獨自投了北魏,並把梁軍的虛實向魏軍如實彙報。蕭綜的部隊群龍無首,作鳥獸散。陳慶之孤軍難支,於是帶領部屬有秩序地撤退,把自己的部隊安全帶回了梁朝。
此戰雖然以撤退收場,卻表現出陳慶之卓異的軍事才能。
為報徐州之仇,梁武帝派曹仲宗和陳慶之聯手率軍攻打北魏的渦陽城。北魏派元昭率15萬大軍增援渦陽。雙方的軍隊苦戰將近一年,不分勝負。這時,北魏部隊突然在梁軍的後方修築營壘,梁軍知道這一訊息,軍心大亂,連曹仲宗都打算退兵。
關鍵時刻,陳慶之拿出梁武帝秘密賜給他的節杖,對將士們說:“國家出錢出糧,是要我們建功立業,現在有人卻想當逃兵。今天大家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跟鮮卑的軍隊決一死戰,要麼就做罪囚!”包括曹仲宗在內的全軍將士於是打消了撤退的念頭。
當時北魏修築了13座營壘,陳慶之帶領精銳騎兵乘夜突襲,一夜就攻下了4座。渦陽守將被梁軍的威勢所嚇倒,開城投降。陳慶之親自擂鼓督戰,將士用命,勢不可擋,剩下的9座營壘中的魏兵潮水般退去,丟下屍體和戰車無數。
渦陽大捷打出了梁軍的威風,更打出了陳慶之的威名。梁武帝的高興勁自不必說,他下詔犒賞陳慶之,陳家從此成為豪門大戶。
依常理說,一個不能拉弓,騎馬殺敵的人,做事,首先想到的是敗了怎麼辦?可能會思前想後,最終錯失良機。
三客觀因素
也可以說是運氣成分,凡事都是三分運氣,七分實力。
魏國一號主力爾朱榮將兵在外,二號人物元天穆東征邢杲的十萬叛軍,中原空虛。陳慶之馬上進攻中原,指哪打哪,無往不利。
但是不管怎麼說,陳慶之趁中原空虛,實實在在的攻克了洛陽。爾朱榮聞訊迅速撤回,可惜這倆宇宙級戰將終究沒碰上面。爾朱榮回來的時候,陳慶之回國領賞去了。
這次陳慶之回國,質疑陳慶之的人們無話可說了。橫掃中原拿下洛陽,這事誰能做得到?陳慶之無可爭辯的成為了一代神將。但是我們應該對這個事有個清醒的認識,如果陳慶之真那麼厲害,為什麼不趁勢一統中原呢?陳慶之的戰績,不是因為能打,而是因為會把握時機。
陳慶之在那個時代,是個非常擅長把握機會的人。其把握機會的能力,足以讓他位列南朝名將之列。陳慶之4個月之間,歷47戰,拔32城。身居高位的陳慶之能在元顥跑路後不回朝享福,而是趁機橫掃中原,為不思進取的南梁贏得了生存空間。
-
5 # LX天之藍
1.有指揮作戰能力!梁武帝派韋放率軍與曹仲宗會師了,同時,北魏也派軍增援渦陽,陳慶之請求迎戰,韋放認為不可,陳慶之認為北魏軍已經疲憊,離南梁軍距離遠,會產生疑心,如果出其不意,必定取勝。於是陳慶之帶200騎兵突襲北魏軍,將其擊退。接著陳慶之乘勝追擊,但將士們疲憊了,軍心開始渙散了,陳慶之就急中生智,說他有密詔,如果違反就要斬首,於是大家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
6 # 醉美崑崙山
總是有許多風雲人物被人們遺忘,但歷史忠實地記錄下的豐功偉績,以待後人的讀取。白袍鬼將陳慶之。在南北朝時期綻放著自己的光輝。陳慶之(484年——539年),他字子云,是一個漢族人。梁武帝蕭衍曾經說:“他本來就不是做將軍的命,又不是什麼豪家。”可知其出身寒門,是名副其實的“草根將軍”。陳慶之自幼跟從蕭衍,是為君王親信。然而,這個白袍將軍並非武將出生,而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蕭衍酷愛下棋,常常廢寢忘食,通宵達旦其他人皆疲憊,惟陳慶之不覺。其隨叫隨到,深得蕭衍的歡心。也為其擔當重任鋪好了道路。
天監元年,蕭衍受禪登基,建立南朝梁國政權,稱號魏武帝。陳慶之當時僅18歲,擔任主書,招募士人,渴望為國效力。然而,始終太過年輕,不被委以重任。直至525年正月,陳慶之以讀書人的身份開始領兵,此時他41歲。多年的圍棋經驗賦予它泰山崩於前而處變不驚的冷靜頭腦和放眼全域性的大局觀。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失敗,投降南朝梁,並請求梁國能派兵接應。
於是梁武帝就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和胡龍牙、成景俊率領大軍前往,並完美完成任務。因此,回軍後又任宣猛將軍、文德主帥率兵2000人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同年5月,魏國遣安豐王元延明遣將丘大千築壘阻陳慶之。陳慶之怡然不懼,一舉擊潰魏軍營壘,聲勢大漲。然蕭綜懷疑自己身世,於六月攜兩隨從投降北魏。這也許是歷史上最滑稽的一幕,戰爭還未開始,主帥便已投降。一時梁軍軍心渙散,丟兵棄甲。只有陳慶之果斷撤退,所轄部隊逃過一劫。
大通元年10月,陳慶之與曹仲宗合攻北魏渦陽。魏孝明帝元詡派將軍元昭率軍15萬(有一種說法為5萬)迎擊陳慶之軍。陳慶之慾擊潰敵軍先鋒,將軍韋放不同意。於是陳慶之獨自出擊,以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大破敵方先鋒軍,魏軍大為震恐。陳慶之乘勝追擊,但魏國派兵在梁軍後方修築營壘,眾人皆心憂腹背受敵,欲退。陳慶之立節仗于軍門,慷慨陳詞,鼓舞士氣。魏軍築城塞十三座,欲制梁軍。陳慶之趁夜突襲,連克四座城塞,逼渦陽戍主王緯舉城投降。慶之運籌帷幄,放出渦陽失陷的訊息,擾亂敵方軍心。梁軍搖旗擊鼓,盡拔剩餘城塞,俘斬甚多,流血漂櫓,渦水為之斷流。
大通二年,北魏內亂。魏北海王降梁,並請求梁武帝助其稱帝。陳慶之率7000人,在渙水助北海王稱帝。中大通元年四月,一日連攻三城,迫丘大千投降。魏濟陰王率精銳羽林軍兩萬來援,陳慶之在水面築壘,全殲敵軍,俘濟陰王。
回覆列表
我寫過一篇《 不善騎馬射箭的南北朝著名儒將——陳慶之》,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陳慶之(公元484年~公元539年),字子云,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著名將領。
征戰渦陽勝利之後,梁武帝蕭衍曾賜手詔褒揚陳慶之說: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由此可見:一、陳慶之不是專業的行伍出身,不屬於職業軍人一類;二、陳慶之的出身,並不是豪貴之家。
猜想,陳慶之的出身,要麼是讀書人家庭,要麼是小官吏家庭,要麼是普通民眾家庭。梁武帝蕭衍既然說他“非豪家”,那他必是庶族無疑了。
陳慶之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隨蕭衍。據說,蕭衍非常喜歡下棋,常常是從白天下到黑夜,從黑夜下到天明。這樣的下棋方法,那些和陳慶之一起跟著蕭衍的人,都累得顛三倒四,總是瞅著空兒就去休息。只有陳慶之,他能夠堅持得住,不去睡覺,在旁邊待命。蕭衍稍有呼叫,陳慶之馬上就過來聽命。正因為這樣,蕭衍對陳慶之很親切,也對他賞賜有加。
年少的時候,陳慶之曾跟隨蕭衍東下,平定了建鄴(今南京)。因為在蕭衍身邊做事可圈可點,陳慶之升職為主書(主管文書的官)。平日裡,因為蕭衍的種種獎賞、加上自己的職俸,陳慶之還是會有一些錢財的,但是,他從來不把這些錢財聚集起來,只要有機會,他就把身邊的財物分給那些他覺得有才能、以後可做大用的人。他認為,這些人,總有一天,是可以為朝廷效力的;他認為,這樣做,既是對蕭衍知遇的迴應,也是對國家的報效。
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普通(公元520年正月~公元527年三月),梁武帝蕭衍的第二個年號,共6年餘】正月,41歲的陳慶之開始領兵。
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不成,在彭城(今江蘇徐州的古稱)投降蕭梁,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任務完成後,陳慶之又做了宣猛將軍、文德主帥。接下來,他又率領2000人,送豫章王蕭綜入鎮彭城。梁普通六年五月,北魏派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領20000人前來拒戰,並設定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元延明先派他的大將丘大千構築軍事堡壘,用以切斷蕭梁軍隊的前進路線。陳慶之率軍進逼北魏的營壘,一鼓作氣,激戰北魏軍,北魏士兵潰不成軍。
梁普通六年六月,豫章王蕭綜乘夜黑,離開了梁軍,偷偷投降了北魏。天亮後,梁軍找不到蕭綜。這時,北魏軍在城外喊叫:
“蕭梁的將士們,你們的豫章王昨晚已經投降了,他現在就在我軍之中,你們還能做些什麼啊?趕緊乖乖投降吧!”
找不到蕭綜,聽北魏軍人這麼一喊,梁軍馬上就潰散了。
北魏軍進入彭城後,挾士氣乘勝追擊梁兵,他們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梁軍攻佔的城池,一直追打到宿豫(屬今江蘇宿遷地區)才返回。梁軍損失了十之七八。這一役,只有陳慶之率眾攻破關隘,乘夜色撤退,他所轄的部隊全部得以生還。
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今安徽壽縣一帶),陳慶之為假節【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後,這個節將會被收回。】、總知軍事。北魏豫州刺史李憲派遣兒子李長鈞築構兩個城堡用以拒抗梁軍。陳慶之率領軍隊攻打李長鈞的軍事構築,並拔掉了那兩個城堡。十一月,李憲無力抵禦,只好投降,陳慶之佔領了壽春。這次作戰中,梁軍共攻克了52座城池,俘獲75000人。因為戰功,陳慶之轉升東宮直閣,並賜爵關中侯。
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大通,蕭衍年號,公元527年~公元529年】十月,陳慶之隸屬領軍將軍曹仲宗,領兵進攻北魏渦陽(今安徽蒙城)。同時,蕭衍下詔,命令尋陽(今江西九江境)太守韋放領兵與曹仲宗等會師。韋放軍隊的營壘還沒建好,北魏散騎常侍費穆突然到達。韋放雖只有200人,但士卒都殊死奮戰,以一當十,最終把費穆的軍隊擊退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又派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軍150000人增援渦陽,前鋒抵達距渦陽城40裡的駝澗。陳慶之意欲前往迎戰,韋放認為:
“敵人的前鋒部隊必定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的戰鬥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阻止他們後面大部隊的到來;如果戰鬥失利,肯定會給我軍士氣造成嚴重的挫傷。我們還不如運用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去攻擊的好!”
陳慶之說道:
“北魏計程車兵遠道而來。現在肯定疲憊不堪。他們駐紮的營地離我軍有一定的距離,應該不會對我軍有太多的戒備,我們可以趁他們隊伍還未休整完畢、人員還沒有齊聚,出其不意,先挫敗他們的銳氣。這樣的話,沒有不勝利的道理。況且,我派人打探過了,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茂密,這樣的話,因為顧慮有埋伏,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間出行,這正是我軍出手的好機會。各位官長如果有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我會確保萬無一失的。”
主事者見陳慶之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很有把握,就予以應允。於是,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元昭軍,大捷。梁軍先破了北魏前軍,北魏軍震恐。陳慶之又乘勝與梁軍連營而進,背靠渦陽,形成了與北魏軍對峙的局勢。
渦陽之戰,並沒有那麼簡單。蕭梁和北魏的軍隊,自春至冬,先後交戰了上百次,曠日持久,梁軍的將士都勞苦不堪。這時,忽然傳來訊息:北魏軍在梁軍陣地後興建營壘。訊息傳到梁軍之後,梁營的軍心開始有些動搖。梁軍主事的曹仲宗等恐怕腹背受敵,想著要撤軍。陳慶之聽說之後,他將節仗立在軍門,慷慨陳詞:
“各位將士,為了國家,我們到來這裡,到現在已經一年多了。這場戰事,耗費軍糧、兵器、財物巨大。眼看戰事就要分勝負了,大家如果都沒有了戰意,都在心裡想著撤退,這樣,怎麼對得起我們耗費的糧餉,怎麼對得起朝廷對我們的期望,又怎麼能夠立戰功、取功名?如果我們看見形勢好,就打一打;發現形勢不妙,就想著撤退、想著逃竄,這種想法和做法,和那些聚集在一起搶劫的傢伙又有什麼區別呢?請大家記住,我們是朝廷的軍隊,吃的是朝廷的俸祿!作為軍人,大家都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吧?我們現在的處境,還不至於就是‘死地’,我們還有戰勝的能力和機會。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今天是‘死地’,我們也要奮力一搏,求取‘後生’。大家再耐心等一等,只要敵人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拼全力與之戰鬥。這個時候,只能進,不能退。如果有誰想要班師,想要撤退,我這裡另有密詔,到時候,我就依密詔進行處罰。”
陳慶之講完,大家為之振奮,各位主事者也都聽從了他的意見。
當時,北魏軍隊一共構築了13座城塞,想借此控制梁軍。陳慶之在夜幕的掩護下,出動騎兵,突擊魏軍,連續攻克了4個營壘。北魏衛戍渦陽的主事王緯聞訊,以城降梁。其餘的9城,兵甲還很強盛。這時,韋放在投降的北魏軍中挑選了30多個人,把他們釋放,讓他們回魏軍各營壘報告渦陽陷落的訊息。同時,陳慶之率軍,跟隨在釋放的魏軍士卒之後,擂鼓吶喊攻擊。在梁軍的凌厲攻勢下,魏軍剩下的9座城堡也先後潰敗。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獲斬殺的人非常多,以致於渦水都因為屍體的堆積壅堵而斷了水流。這一戰,還俘獲了城中投降的民眾3萬餘人。
因為這一場戰事的大捷,就有了文首梁武帝蕭衍賜手詔褒揚陳慶之一事。
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北魏發生了內亂,鎮壓叛亂的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族宗師,北魏的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投降蕭梁,並請梁出兵幫助他做北魏的國主。出於戰略考慮,梁武帝答應了元顥的請求,封元顥為魏王,並任陳慶之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元顥隨即在渙水(自今河南開封縣東分狼湯渠水東南流經杞縣、睢縣南、柘城北入安徽境,此下即今澮河)即魏帝位,並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的稱號職位。他們從銍縣(今安徽淮北境內)出發,行進途中攻拔了滎城(史稱“即蒙城之訛矣”,在今河南商丘境內),最後到達睢陽(今河南商丘市)。
梁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中大通,梁武帝蕭衍年號,公元529年~公元534年】四月,北魏將領丘大千率眾70000人分別構築了9個城堡,以抵禦梁軍。陳慶之率軍,天一亮就開始攻打,下午三、五點時,已經佔領了3個城堡,最後,迫使丘大千投降。這時,北魏的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軍20000人前來增援,駐紮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考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令部下浮水築壘,最後攻陷城池,全殲20000人,生擒了元暉業,繳獲租車7800輛。陳慶之率軍繼續向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進發,沿途北魏軍民看見陳慶之的旗幟,望風納降。因為這一路的戰功,元顥進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北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宗子、庶子軍70000人守衛滎陽(今屬河南鄭州),拒抗元顥,也就是抗拒蕭梁幫助元顥的軍隊。北魏的軍隊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固,陳慶之攻打不下來。此時,北魏將領元天穆後援的大軍又即將到來。元天穆先派遣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5000胡騎、騎將魯安率夏州(今陝西靖邊境)9000步騎前行增援楊昱。另外,北魏還派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10000騎兵,前進據守虎牢關。前前後後,北魏軍隊加起來有300000人之眾,他們一起對梁軍進行合圍。為了減輕戰鬥的壓力,元顥派人前往勸楊昱投降,但被其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到達,北魏軍隊一時鼓聲相聞、旗幟相望,聲勢異常浩大。
此刻,滎陽城還沒有攻下,梁軍將士感到十分恐慌。陳慶之從容不迫,他解下馬鞍,餵飽馬匹,然後集合將士,對大家講道:
“將士們,我們從出發到這裡,一路屠城略地,攻佔的城池堡壘實在是不少啊!這攻城略地之中,大家也殺了不少敵人的老夫長兄,擄掠了無數敵人的兒子女兒。這些帳,敵人不會不計,他們更不會不算!元天穆計程車兵,現在個個都是我們的死敵。清楚地想一想,目前我們只有7000人,而敵人有300000人之多,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機會,他們肯定是不會讓我們一個都生還。根據現在的實際戰況,我們肯定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正面交鋒,這不是我們的長處。怎麼辦呢?看來,我們只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攻破他們的城壘,這樣,我們才有取勝的機會。各位,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不勝列舉,這一路的廝殺,我們也從來都不是依靠人數取勝!現在,請大家不要自相猜疑,我們必須相互信任,上下一心,團結協作,這樣,我們進必克,戰必勝!請大家相信自己,相信同袍,這樣,最後,就不會有一個兄弟會死在這個戰場上。”
於是,陳慶之親自擂鼓,將士們全力攻城,一次擊鼓過後,梁軍的勇士東陽(屬今浙江金華)人宋景休、義興(屬今江蘇宜興)人魚天愍等帶頭,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攻入,佔領了滎陽,俘虜了楊昱。
不久,元天穆等帶領軍隊趕來,圍住了滎陽城。陳慶之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擊破了元天穆的圍攻。北魏的騎將魯安在陣前請求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出逃,獲免得生。陳慶之收繳了滎陽的儲備與庫存,所得到的牛馬谷帛等不可勝數。
滎陽戰後,陳慶之又領兵進赴虎牢關,北魏的爾朱世隆棄城逃跑。元顥進入洛陽宮之後,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並增加封邑到一萬戶。
北魏的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40000人,攻陷了大梁,並分別派遣王老生、費穆率領20000人,佔據虎牢關,刁宣、刁雙進入梁、宋。陳慶之根據形勢,制定方略,突然襲擊,北魏軍隊全部投降。
陳慶之的手下的精銳部隊都身穿白袍,打到哪裡都是所向無敵,見者披靡。陳慶之的部隊還沒到達,洛陽就有童謠唱道: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陳慶之領導親隨部隊,從銍縣出發,一路打到洛陽,十四旬(140天,4個月20天)平定32座城,先後打了47場戰鬥,可以說是所向無前。
元顥入主洛陽六十五天之後,爾朱榮帶著從洛陽逃走的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揮師進擊洛陽。陳慶之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帶領自己的親兵7000人渡過黃河,駐守在北中郎城(約在今山東萊州境內)。在北中郎城下,梁軍與北魏軍展開鏖戰。陳慶之處於絕對的劣勢,但他仍然在北中郎城阻截了爾朱榮三天,最後,因為損失慘重而被迫撤兵。爾朱榮最終擊敗了元顥政權,陳慶之只好帶領手下的人馬開始向蕭梁的地界撤退。他在蒿高(地域不詳)遇到了山洪暴發,正在渡河的軍隊被洪水吞沒,陳慶之本人倖免於難。失去軍隊的陳慶之削髮落須,偽裝成一名僧人,躲過爾朱榮軍隊的搜捕,逃到豫州(河南境內)。在豫州,得到當地人的幫助,陳慶之才輾轉返回梁地。回梁之後,蕭衍對陳慶之大加封賞,升陳慶之為右衛將軍,永興侯,封邑一千五百戶。
隨後,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當時,有一個妖僧名強,據說他會幻術,而且非常會煽動民眾,他自稱是皇帝,擁兵謀亂,有30000人之多。當地的土豪蔡伯龍也起兵和他呼應。他們攻陷北徐州。蕭梁的濟陰(今山東菏澤境)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鍾離(今安徽鳳陽境)太守單希寶被亂軍殺害。梁武帝下詔,命令陳慶之前去征討。陳慶之出發前,梁武帝親自臨幸白下城【建康城(今南京)西北長江邊的衛城】,為他餞行。陳慶之受命之後,馬上行軍,不到十二天時間,他便率眾擊敗了謀亂者,斬殺了蔡伯龍、僧強,並把他們的首級傳送到了梁帝都。
梁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中大通,(公元529年十月~公元534年十二月),梁武帝蕭衍的第四個年號】,梁武帝蕭衍以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以前的封號、官爵照舊。陳慶之到任後,圍攻懸瓠(今河南汝南境),在溱水(它源於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鎮,與洧水在交流寨村會流後稱雙洎河,最後注入賈魯河。)擊破了北魏的潁州(今安徽阜陽境)刺史婁起、揚州(今江蘇揚州境)刺史是雲寶,他還在楚城(今湖北境)攻破北魏的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今河南商丘境)刺史司馬恭。勝利之後,陳慶之隨即減免了義陽(東與安徽為鄰,南與湖北接壤,左扼兩淮,右控江漢,承東啟西,遮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從古至今,是江淮河漢之間的戰略要地,又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使各州能夠休養生息。他還開田6000頃,兩年之後,糧食充裕。梁武帝為此經常嘉獎陳慶之。此後,陳慶之上表朝廷,請求撤掉南司州,恢復安陸郡,設定上明郡。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梁武帝蕭衍的年號,公元535年~公元546年】二月,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因不利而還。
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0000人侵略楚州(在今江蘇省境),俘虜了蕭梁的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陳慶之,援軍剛到黎漿(不詳),陳慶之就已經擊破侯景。當時,大雪天寒,侯景拋棄輜重,倉皇落逃。陳慶之派兵收拾侯景的輜重,凱歌而還。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使得大部分的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因為此事,以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予以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他會喪。陳慶之的長子陳昭襲封他的職位。
史書評價
姚思廉《梁書》:
“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壽《南史》:
“陳慶之初同燕雀之遊,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
附本文相關資料:
【蕭衍】(公元464年~公元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親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公元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名列第一位。在位前期任用陶弘景,頗有政績,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臺城,終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元詡】(公元510年~公元528年),宣武帝元恪次子,母宣武靈皇后胡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十位皇帝,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在位。
【爾朱榮】(公元493年~公元530年),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朔州)人,契胡人,北魏末年將領、權臣。
【元顥】(公元485年~公元529年),北魏宗室,字子明,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之侄,北海平王元詳長子,襲父爵為北海王。後累次升遷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徐州刺史,被御史彈劾而除名。迫於北魏內亂及義軍的壓力,投奔南梁;藉助南梁軍力,殺回北魏,於睢陽登基稱帝,改元建武。立國三個月,兵敗被殺。
【元子攸】(公元507年~公元531年),字彥達,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九位皇帝,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母為李媛華。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57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東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朝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建都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北),以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為別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歷時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