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多謙0768
-
2 # 不沉的經遠
王平是蜀漢後期非常活躍的一員大將,屢立戰功,特別是在曹爽進犯漢中之戰時,王平以劣勢兵力搶佔險要,擊退了魏軍,表現搶眼。不過王平最早是曹操的部屬,官居校尉,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之戰時才歸順劉備。
王平歸降劉備的具體原因,《三國志》中並未記載,所以只能從現有資料推測一二。陳壽在評價王平缺點時,有一句是“性狹侵疑”,大概意思就是心胸狹窄,有些多疑。
王平在曹操部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他長於軍旅,但是不識幾個字,估計這導致了他在曹操手下仕途不怎麼順利。而從王平後來在蜀漢的表現來看,還是很有才能的,以他的性格自然對這樣的待遇不滿,當中也可能發生了其他的一些事,最終導致了王平改投劉備。
應該說這一選擇不算錯,在蜀漢王平從牙門將、裨將軍一直做到了鎮北大將軍、安漢侯,要是留在曹魏的話,估計很難有機會出頭。
-
3 # 大飛熊騎士
王平歸投劉備,有可能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王平可能代表了一部分的賨民。因為,王平有可能不是漢人,而是漢化賨人。《三國志.王平傳》也說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大字不認識幾個,但是說出來的話卻很道理。這樣的形象,活脫脫就是部分賨人的首領呀。再看王平出生,巴西宕渠人,巴西和巴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特性就是直接屬於賨邑侯杜濩的管轄,保持著一定獨立性。所以,漢中張魯被曹操打敗後,後路就是竄入巴中,和七姓夷王樸胡,以及賨侯杜濩聯合抗曹。
張魯最終回南鄭歸附曹操,不久之後,留守的張郃就攻入了巴地,於是樸胡,杜濩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就帶著族人歸降了,這裡就包括了王平。而且,張郃還把這些人都遷入了漢中,其中,樸胡,杜濩,王平等少數民族大大小小首領,還都來到了洛陽,接受了曹操的封賞。樸胡,杜濩被封為列侯,兩巴太守,王平卻只是個小小的代理校尉,可見,王平只是賨人中一個小小的首領,並不為曹操所看重。要不是王平還來在蜀漢大放異彩,恐怕史書連這一段都不會提及王平。所以,這也說明了王平為何要投奔劉備的原因,顯然王平在曹魏軍中機會不多。但是,這並非王平投歸劉備唯一原因。
根據《三國志.黃權傳》記載,黃權被任命為護軍,迎接張魯無果。但是,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這也是漢中之戰的前一階段。自從張飛大破張郃後,巴土最終還是被蜀漢控制了。所以,杜濩,樸胡,王平等諸人就回到了漢中前線,爭奪巴土。否則,杜濩的巴西太守,樸胡的巴東太守名不副實,而且不能回到家鄉。於是,才有了黃權之謀,攻破杜濩,樸胡,進軍漢中,殺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引來曹操率領大軍親征。所以,漢中之戰後,王平估計是帶著一部分不願意離開家鄉的賨人,一起歸附了劉備。這也暗合了王平“不識字,卻明理”的個性特質。
王平來到蜀漢政權後,意義是很大的。因為王平不僅大放異彩,日後成了蜀漢舉足輕重的大將,而且在歸附劉備時,也有不同的意義。畢竟,當時巴土,漢中很多民眾,包括少數民族,都被曹操北遷了,劉備幾乎只得到一塊空地。但是,有了王平等人的歸附,也是在向這些被遷走的百姓表示,家鄉的情結。
-
4 # 文蹤旅跡
今天我來說說這事。
說到三國時期的將領王平,可能許多讀者對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他是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在馬謖鎮守街亭,捨棄水源,在山頂紮營時,他曾多次勸諫,可惜未被採納。後期他更是鎮守漢中,擊退魏國十萬大軍。
可是,他最開始其實是曹魏的將軍,那麼,他為何後來卻投降了劉備呢?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這個“巴西”當然不是那個南美國家,而是巴地的西部,三國時在益州境內,而宕渠到了今天,改名叫了“渠縣”。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樸胡和賨邑侯杜濩帶著本地人民投靠曹操。他“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到了洛陽,無親無故的王平當上了校尉。
建安二十二年(217),漢中爭奪戰爆發,他“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在曹、劉漢中爭奪戰中,他選擇投降了劉備,於是他立刻被作為降將的典範,封牙門將軍、裨將軍,雖然只是最底層的雜號將軍,但總比校尉來得高。 建興六年(228),諸葛亮興師北伐,王平被任命為參軍馬謖的帳下前鋒。到了駐紮地街亭,馬謖執意要在山頂紮營,王平則認為山頂紮營,遠離水源,如果被敵人在山下圍困,那麼必然九死一生。
因此,他“連規諫謖”可惜“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馬謖軍隊大多四散而逃,“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敗軍之際,只有王平帶領的千人部隊,還在堅守陣地,並鳴金、擂鼓,一副要和魏軍大戰的樣子。魏軍的將領張合(即張郃)見王平軍如此沉著冷靜,害怕有伏兵,於是不敢靠近。最終,“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雖然街亭戰敗,但王平這個意外之喜稍稍可以慰藉諸葛亮,在發現了王平的用兵才能後,諸葛亮賞他:“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可見在諸葛亮心中,王平的地位水漲船高,同時冊封多職,也體現了對他的賞識和倚重。
三年後,諸葛亮圍困祁山,備受重視的王平被派去率領另一隻軍隊駐守要地南圍,司馬懿派出大將張郃進攻王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再過了三年,諸葛亮去世,魏延不滿楊儀撤軍的命令,二者爆發矛盾。王平立刻率軍討伐魏延,魏延本想迎戰,豈料王平憑藉在軍中的威望遣散了魏延手下計程車兵,導致魏延的兵敗。 於是《三國志》記載:“魏延作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這之後王平繼續升遷,先是“遷後典軍、安漢將軍……領漢中太守。”再三年後的建興十五年(237),“進封安漢侯,代壹督漢中。” 延熙元年(238),“平更為前護軍,署琬府事。” 延熙六年,“拜平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漢中。”
此時,王平的官爵和地位都達到了頂峰,可以說,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將領之一了。 綜合他的發展軌跡,很明顯他在魏時岌岌無名,到了蜀漢則飛上枝頭變鳳凰,搖身一變成為了被倚重的大將。
故而筆者認為,王平投降劉備的首要原因是尋求發展的機會。魏國地大物博,能力出眾者不可勝數。舉例來說,徐庶在劉備帳下得到重用,而到了魏國卻被賦予閒職。王平很可能也是看中蜀漢缺乏將領這一點,才奮不顧身從強大的魏轉投弱小的蜀漢。
其次,如上文所述,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彼時遷徙洛陽,畢竟是身不由己,如今劉備佔領益州、漢中,正是還鄉的好機會,於是他便趁著曹軍戰敗的機會回到故土。畢竟洛陽再繁華,也抵不住對故鄉的思念,在劉備軍,可以聽到熟悉的鄉音,對於王平這樣的遊子,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還有一種可能,便是被劉備的個人魅力吸引。或許王平在北方,久聞劉備的大名,非常傾心,便趁機投靠了劉備軍,為敬仰的君主效力。亦或者,他本人是漢室的堅決擁護派。眼見曹魏目無漢帝,覺得跟隨漢室宗親的劉備才能興復漢室,不過這種假設就純屬猜測了。 王平放棄曹魏,投靠劉備,
筆者覺得想在缺乏優秀將領的蜀漢施展抱負、想要回到家鄉這兩個原因是最有可能的。至於真實的理由,在史書記載不詳的情況下,可能註定沒有答案了。
-
5 # 澳古說歷史
王平,三國蜀漢後期名將。宋末大儒郝經曾言王平“有大將之略”。
王平曾為曹操帳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但因曹操麾下人才濟濟,王平出頭的機會並不多,在曹操麾下效力四年,依然只是一位底層軍官。於是在219年,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王平投靠了劉備。隨後被劉備任命牙門將、裨將軍。
其實王平會離開曹魏,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得重用。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即然曹魏不用他,他又何苦待在那裡呢?還不如出去搏一搏。曹魏再強有何用,自己出不了頭,再強也枉然。
當然在劉備的麾下,王平前幾年也並沒有得到多少的重視。直到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王平在街亭一戰表現突出(馬謖軍慘遭大敗時,只有他率領的千餘名將士擋住了張郃的進攻,並平安歸來),得以被諸葛亮看重,被拜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自此開啟了名將的一生。
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時,王平負責鎮守南圍。此時張郃來襲,王平堅守不出,張郃無功而返。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此時魏延應與長史楊儀不和,發動叛亂。王平被楊儀命令前往抵禦魏延,在陣前王平對著魏延的先頭部隊大罵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就是諸葛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安敢造反。
而先頭部隊聽到王平搬出諸葛亮,也覺得自己有錯在先,於是紛紛棄魏延而走。就這樣,魏延叛亂被平定。同年,王平因平定叛亂有功,被晉升為後典軍、安漢將軍,併兼任漢中太守,與車騎將軍吳懿一起駐守漢中。
公元237年,車騎將軍吳懿去世,王平接任漢中都督一職,負責鎮守漢中,並晉升為安漢侯。公元238年,蜀漢大司馬蔣琬開府治事,同年曹魏討伐遼東公孫淵,為防備曹魏的突然襲擊,及等待合適的進攻時機,蔣琬率兵進駐漢中,王平進入大司馬府,被蔣琬任命為任前護軍。
公元243年,蔣琬病重,王平被任命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繼續總攬漢中一切軍政事務。次年,王平經歷了人生中最後一場大戰。這一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為了賺取軍功,率步騎十餘萬進攻漢中,此戰蜀漢與曹魏之間兵力可謂懸殊,蜀漢兵力不滿三萬,因此蜀漢的將領都要求王平放棄漢中所有關隘城池,將全部兵力集中在漢、樂二城,後等待援軍的到來。
但王平認為此舉不可,他認為若放棄所有關隘,只會讓曹魏有機可乘,到那時僅剩二城的蜀漢軍隊只會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後患無窮。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他自己領數千兵馬在外遊走,其餘兵馬全部據城而守,曹魏攻哪裡,他就騷擾到哪裡,這樣就能拖住曹魏,等待援軍的到來。
而後,王平的這條計策被採納,最終蜀漢戰勝了曹魏數十萬大軍。 此戰讓他贏得了“虎臥北境,鍵閉劍門”的盛譽,並與彭鄉侯馬忠、陽武亭侯鄧芝二人被蜀漢百姓尊號為“平安三侯”。
公元248年,為蜀漢鞍前馬後,忠心耿耿的王平病逝於漢中都督任上。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你從後世上了上帝視角知道當時的曹魏很強大,蜀漢很弱小,可是王平知道嗎?
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渠縣人,宕渠這個地方在今天漢中的南邊,重慶的北邊,南充的東邊,奉節的西邊,當時是少數民族聚集區,是古代巴族的一支中的板楯蠻聚集地。
王平不是漢人,是板楯蠻,也稱之為賨(cóng)人,是當今土家族的祖先,而且王平自小喪父,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長大,當時就算是漢族,除了富家子弟和士家大族外,普通家庭的子弟很少讀過書,更別說少數民族子弟了。
王平自小沒有讀過書,長大後連字也不會寫,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來自個人經歷與口口相傳,我估計他年輕沒出過門前,甚至不知道當時的天下十三州有多大?曹魏有多少個州,蜀漢有多少個州,估計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誰強誰弱?
王平第一次走出家鄉,是在公元215年的9月,當時王平隨當地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率領當地大部分巴夷民及賨民投靠曹操。
當時巴西郡的七大姓是:鄂、羅、樸、昝、度、夕、龔,沒有王姓,想來王平不是當地大姓,之所以投靠曹操,只是因為當地首領的決定,與王平無關。
在當時的三國時期,除非迫不得及的原因,比如天災、戰爭、瘟疫等,一般人是不會輕易離開自已的家鄉的,背井離鄉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住房、耕地、傢俱及家裡的一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沒了,包括祖墳、宗廟更是無法帶走,王平也是這樣,在當地首領做出決定後,迫於形勢,王平只能跟隨。
王平投降曹操後,被任命為代理校尉,說是代理校尉,其實就是替補,什麼時候有空位出來了,代理校尉就有可能補充上去,但是代理校尉並非王平一人,而是有著和王平一樣身為代理校尉的成百上千人。
王平既沒有背景,也沒有顯赫家世,既沒有名聲,也沒有賞識淵博,甚至連字都不認識,在人才濟濟的曹操手下,估計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校尉,而且還是代理的。
王平作為一名代理校尉,隨曹操參加了漢中之戰,曹操是在公元219年3月進入漢中的,5月就放棄漢中離開了,只與劉備對峙了2個月,為什麼曹操會離開呢?
因為曹操幹了一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就是大規模遷移漢中人口,而且就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要求必須全部遷完。
遷移人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知道老百姓不是軍隊,有嚴格的紀律,老百姓搬家都是拖兒帶口,只要是家裡能帶得了的東西全部帶上,當年劉備帶著十幾萬百姓從樊城撤退時,一天只能走十幾裡,現在曹操帶著幾十萬漢中人口順著天下第一難走的蜀道,還要翻越八百里的秦川天險,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這在當時就是一個災難,大批的漢中百姓雜亂無章被魏軍士兵強行趕往關中,一路上病死的,餓死的,掉下懸崖摔死的,不計其數,簡直是人道主義災難,以致後來的居民只要一聽到曹操遷移百姓,立馬逃走,甚至逃到曹操的敵人那裡,也不跟曹操走。
當時整個曹操身後是一片混亂,在曹操本人要撤軍時,老百姓都沒有全部撤退完,曹軍士兵與百姓亂成一片,而在前線,曹操又沒有佔到劉備的任何便宜,反而自已的糧道被劉備斷了幾次,糧道一斷,曹操手下計程車兵就軍心大亂,每天都有逃兵,這其中就有王平。
王平目睹了這一切,目睹了曹操的遷移百姓,目睹了由此產生大量的百姓死散,目睹了曹操在漢中的失敗與無奈,於是選擇投降了劉備。
也許曹操在我們眼中很強大,也許王平也對曹操的強大略知一二,但在當時的情景下,王平投降劉備,也有自已的原因:
1、王平思念家鄉了。王平就是巴西郡宕渠人,如果再跟著曹操離開漢中,這輩子估計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家鄉了,強烈的鄉土情懷讓王平選擇背叛曹操投降劉備,這是王平個人的選擇。
2、王平目睹了曹操的殘暴。曹操遷移漢中數十萬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這種傷害在王平心中也同樣存在,他也是受害人之一,他不再願意跟著曹操了,他選擇了曹操的敵人去反抗曹操。
3、王平目睹了曹操的失敗。也許王平對曹操的強大略知一二,可是在漢中之戰,在與劉備的戰爭中,強大的曹操不是仍然輸掉了戰爭嗎?強大隻是暫時的,誰能笑到最後並不一定,王平選擇了漢中之戰的勝利者劉備。
4、王平在曹操處幾乎沒有發展前途。這是王平背叛曹操的原因之一,曹操那裡人才濟濟,從王平215年隨眾投靠曹操,到219年隨曹操參加漢中之戰,近四年來,王平仍然是一名光榮的代理校尉,這樣下去,有何前途可言?不如投靠劉備,又能離家鄉近,競爭也不激烈,說不定換下地方有前途呢?
-
7 # 南方鵬
王平因小時寄養在外祖母何家,初叫何平,後來才改回原姓。他是蜀漢中後期傑出的將領,在馬謖守街亭時為副將,苦勸馬謖不能上山紮營,不被接受,大軍被張郃擊破時,他領本部一千兵馬鳴鼓自持全身而退。魏國曹爽當政時,欲建功立威,發起大軍進攻蜀漢,時為漢中太守的王平,在援兵未到的情況下,看準形勢主動出守外圍興勢山,堵住夏侯玄大軍,逼得他們無功而返,又與費禕援兵合力追擊,獲得大捷。
有此前緣,雖曾與漢朝官府衝突,總體上賨人愛漢朝愛故鄉的特點沒有變,這樣就可以理解王平的歸降劉備,因其時曹操已封魏公魏王,打破劉邦異姓不得為王的白馬之盟,不臣之心明顯,而劉備則打著漢朝的旗號,立志興復漢室,王平才作出兩全其美的選擇。
-
8 # 魁哥說歷史三國時期,曹操雄才大略,人格魅力十足,吸引了很多文臣武將的投奔及歸降。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宗親八虎騎,張遼、張郃、徐晃、宋憲、魏續等降將。然而卻有這麼一個武將,他卻是從曹操那邊,中途改換門庭,“棄明投暗”,跑到蜀漢劉備那邊。這個人就是王平,那麼,他為何要捨棄強大的曹操,歸降劉備呢?
個人認為王平之所以捨棄強大的曹操,改投弱小的劉備,從《三國志》及《三國演義》中分別分析如下。
《三國志》依據三國志記載,王平,字子均,漢化賨人,本來是益州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他小時候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長大,所以也叫何平。公元215年九月,張郃將巴西郡七姓夷王樸胡等人遷往洛陽,王平也在其中,為代理校尉。因此,他剛開始當兵,卻是曹操手下。
公元219年,蜀漢老將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曹軍群龍無首。曹操不得不親率大軍,支援漢中前線,此時,王平就在其中。《三國志·王平傳》中記載如下:
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
然而,漢中之戰中,曹操大將夏侯淵被殺,曹操年事已高,士氣低落,兵無鬥志,眾人都對能否重新奪回漢中沒有信心。反觀蜀漢劉備這邊,挾斬殺敵方大將夏侯淵之威,士氣高昂,人人都對這場戰爭充滿了信心。他們認為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強大,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對曹操沒有了恐懼。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拼了命,也會奪取漢中的。而漢中相對曹操來說,就是一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在鏖戰無果後,於是放棄了漢中,撤回長安。最後,此消彼長之下,劉備在傾盡全國之力後,終於取得了勝利,徹底佔領了漢中。
這一戰,曹操敗了,王平可能被劉備俘虜,他本來就是巴西郡人士,遂投降了劉備。劉備正是用人之處,對於益州本地人的歸順,欣然接納。從此,王平成為了蜀漢的大將,跟隨諸葛亮多次伐魏,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被殺後,王平鎮守漢中,延續了魏延的“重門之策”。公元244年,王平以不滿三萬的兵力,在漢中擊退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十萬大軍,令人刮目相看。《三國演義》演義中,同樣也是在夏侯淵被斬、趙雲漢水大顯神威後,曹操親率大軍從斜谷小路進軍,奪取漢水。他令徐晃為先鋒,熟知益州地理的王平為副先鋒,到達漢水。兩人因是否渡過漢水安營紮寨,爭執起來。徐晃要渡過漢水,效仿韓信“背水一戰”,一戰破趙雲、黃忠大軍,而王平認為這樣不妥,軍隊渡過漢水,萬一需要撤退,那麼窄的小橋,急切之間很難透過。
可惜的是,官大一級壓死人,王平多次勸說,都無濟於事,這和後來街亭王平勸說主帥馬謖情形相差不多。被證明正確的王平都是副將,主將徐晃和馬謖都不從他的正確意見,都遭到了慘敗。不出王平所料,徐晃中了趙雲和黃忠的埋伏,慘敗而歸,他“死戰得脫”,回到營寨,責備王平道:“汝見吾軍勢將危,如何不救?”王平也振振有詞,反駁道,如果他前去救徐晃,這個大寨也會丟了,我曾經勸你別去,你不聽我的話,遭到這次慘敗,怪誰呢。
徐晃大怒,想要殺了王平。王平氣不過,當天夜裡帶著自己的本部人馬,放了一把火,趁亂逃走,渡過漢水,來投趙雲,隨後見到主公劉備,說自己對漢水地理非常熟悉。劉備大喜,認為:“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他任命王平為偏將軍,領鄉導使。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王平盡言漢水地理。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漢中無疑矣。”遂命王平為偏將軍,領鄉導使。
從以上敘述中可知,王平是被主將徐晃壓制,屢次勸諫不聽。最後,徐晃將自己的慘敗,推卸給王平,還想殺了王平。徐晃逃回見到主公曹操,只是說王平反了,去降劉備了,對自己的過失隻字未提。王平無奈,才棄曹歸劉的棄曹歸劉的。
總結:無論是《三國志》中,還是《三國演義》中,王平都本來是益州人氏,流落到洛陽,成為曹操手下的。不同的是,三國志中,他是戰敗歸順劉備的,而演義中,他是被徐晃排擠,不得已棄曹歸劉的。王平是一個不世出的大將,他戰鬥經驗豐富,熟知地理,在哪裡都大放異彩。
-
9 # 愛尚文史
漢末三國時期,雖然魏蜀吳三足鼎立,但是曹魏獨坐天下九州,是天底下最大的割據勢力。因此!曹操這個平臺,是天下英豪的絕佳首選平臺。大部分人都願意投靠曹魏,而蜀漢與東吳,遠不如曹魏的人才庫充實。
後蜀時期,蜀漢集團甚至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接近八十歲的廖化,還要像年輕人一樣去衝鋒陷陣。說明蜀中真的是青黃不接、人才凋零到了極點。
那麼?王平本來是曹魏將領,為什麼要放棄曹魏的大平臺,選擇依附在蜀漢呢?第一、王平是益州人
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小時候被一何姓人家收養,改名為何平。但他從小就生長在巴西,是土生土長的益州本土人士,對益州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寧願放棄曹魏這個大平臺,去投奔他的益州家鄉。
第二、王平投曹迫不得已
嚴格的說,王平並非曹操的屬下。他原本是巴地部落杜濩、樸胡等人的屬下。後因曹操擊敗張魯,收復了三巴地區,杜濩、樸胡等人投靠了曹操,王平自然也跟隨其中。實屬迫不得已。史籍記載如下:
九月,巴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舉巴夷、賨民來附,於是分巴郡,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製封拜諸侯守相。
而王平只不過是這些部落首領麾下的一員小將,身份地位卑微。幾乎不會被曹老闆重視。相當於有一個好的平臺,卻得不到展示的機會。曹操並不知王平之才,加之曹魏人才豐富,王平難有出頭之日。
因此!一來思念家鄉,二來曹魏這個大平臺不屬於他。所以他寧願放棄曹魏,選擇投靠了相對弱小的劉備。
而且王平投靠劉備的時候,並不是兵敗被俘,而是主動棄曹投劉。
-
10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當時的王平,只是一個被曹操騙得背井離鄉的人。而曹操正準備讓他再次背井離鄉。
王平,不願繼續忍受下去了。僅此而已。
上當王平,宕渠的賨人。他們自古生活在巴蜀一帶。
賨人,十分喜愛自己的故土。
當年,賨人幫助劉邦殺回關中,戰功赫赫。
劉邦想要封賨人領袖範目為長安建昌侯,想讓驍勇善戰的賨人跟著他繼續對項羽作戰。範目卻因捨不得故土,自願率領賨人回到故土。
他們想不到:若干年後,他們會被曹操忽悠得背井離鄉。
漢末,賨人開始接受張魯的五斗米教,十分崇拜張魯。
張魯歸降曹操後,這些賨人跟著遷徙到了漢中。(為此,張郃與張飛在宕渠搞了一仗)。
他們上當了。
賨人們沒有實現跟隨張魯的願望。
曹操把張魯遷到了鄴。
有一些人不離不棄的跟著張魯走了。但是,因為鄴實在太遠,大部分賨人還是留在了漢中。
216年,也就是王平投劉備的前一年,張魯死了。
這些淳樸的賨人,因為對張魯的信仰,被曹操利用,統統上當!
繼續遷徙?為了爭奪人口,曹操把賨人遷徙到了漢中。
問題是:曹操連漢中也保不住了!
曹操下令:賨人繼續遷徙。
後來,十六國時期,建立成漢的李特也是賨人。他的祖父就是當時跟著遷徙到了略陽。(順便說一句,李特的流民一開始遷徙,就是回益州。故土之情,難忘呀!)
王平是在曹操親自來漢中作戰時一起過來的。
而曹操在漢中總共也就打了一個多月。
因此,很可能,王平投降劉備時,曹操已經開始了遷徙計劃。
已經被忽悠一次了,難道還是接著被忽悠嗎?
徐晃替老闆背鍋《三國演義》中,把王平投蜀的鍋甩給了徐晃。
演義中,面對趙雲時,徐晃簡直換了一個人。又是嫉閒妒能,又是胡亂用兵,哪裡算是五子良將嘛!
其實,此時的徐晃好歹已經假節了,王平作為一個區區假校尉,怎麼可能是他的副將嘛!
于禁和龐德撕逼還算靠譜。王平一個區區假校尉,他和徐晃撕得著嗎?
王平投蜀,應該不是出於自身發展考慮有朋友說:曹操陣營人才濟濟,王平一個小小假校尉,沒有什麼發展機會,因此,他主動投劉備。
看起來是這樣,畢竟,王平一投劉備,就被“升級”了。
其實,當時的劉備手下又何嘗不是人才濟濟呢?
劉備給他“升級”,看起來只是出於鼓勵投降的政治考慮。
很明顯的證據是:從王平投降到街亭之戰,近10年時間。其間經歷了劉備稱帝、劉禪繼位等眾多“利好”,王平再沒有升官。
而且,街亭之戰時,王平所率領的本部人馬,依然只有千餘人!
可見:王平並沒有因為投靠劉備而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王平後來的成就,是靠自己的不斷奮鬥取得的。
王平投靠劉備,不是由於徐晃的排擠,也不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王平,只是一個被曹操騙得背井離鄉的人。而曹操正準備讓他們再次遷徙!王平,不願意繼續忍受下去了。
僅此而已。
-
11 # 笑看三國風雲
王平離開強大的曹魏而投奔弱小的劉備,表面原因是呆在曹魏的那兩年並不好過,喪失了繼續呆下去的理由,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應該不是這個,而是另有深意。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探求一下。
一、王平其人其事。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人,從小就養在外祖父何家,姓也是隨著外公姓何,因此叫何平。長大後才回歸本姓王,叫王平。
呆在外祖父的那些日子雖有飯吃,可以維持成長的基本元素,可是沒有讀過書。因此直到長大成人,王平一直都不識字。
由於長期寄離人下,性格孤僻,甚至帶著強烈的自卑感,有些自輕自賤。這些性格缺陷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和他小時候成長經歷有關,過往的經歷深深地烙印在此後的成長曆程中,也極大的影響了他日後的發展。
曹操逼降漢中張魯,隨後張郃遷徙“三巴”居民,許多百姓被遷徙到洛陽一帶定居,而王平在這個時候隨著眾人一起來到洛陽。
過後不久,漢中爭奪戰爆發,曹操又從洛陽附近徵發了部分人開赴漢中。然而形勢不利,許多人紛紛叛逃,王平在這個時候也一起投奔了劉備,從而成為劉備麾下的一名牙門將。
投靠蜀漢後,王平在軍隊中接受到嚴格鍛鍊,逐步成為一個有膽識,有判斷能力的將領。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被派往街亭防守張郃,而王平則被派到馬謖身邊協助。然後,好高騖遠的馬謖不聽規勸,結果在街亭大敗,而王平沉著冷靜,因地制宜的指揮麾下的部眾緩緩的退出,沿途收集散卒,從而順利的脫離接觸,最大可能保護了有生力量。
街亭之戰後,王平一躍成名,被拜參軍,統領當時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並且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此後,屢次北伐中,王平表現不俗,獲得諸葛亮的重用。
當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和楊儀發生內訌,王平臨危受命,擊敗了魏延,為蜀漢的穩定做出瞭解除貢獻。此後不久,王平連連進升,成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
公元244年,曹爽統帥十萬之眾進犯漢中,當時留守漢中的兵力不足三萬之眾,形勢非常危急。王平在護軍劉敏的支援下,力排眾議,派軍防守興勢,扼守險要關口拒守曹軍,迫使曹爽大軍停滯不前,無法進入漢中,而蜀漢大軍則源源不斷從成都調來,迫使曹魏不得不撤退。
在王平冷靜的指揮下,蜀漢以劣勢兵力完成了對優勢曹軍的阻擊,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當時蜀漢有三大名將各自鎮守一方,他們分別是南有馬忠,東有鄧芝,北有王平,保護著蜀漢的安定。
四年之後,王平去世,其子王訓繼承了爵位。
王平死後葬在永安鄉鳳凰山李家坡,其墳墓是長方形土冢墓,原有一碑,上書“漢將軍王平之墓”。
二、王平為何要投靠曹魏呢?
益州巴郡有七姓夷王,世代居住在閬中一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漢文化的深刻影響,許多人已經漢化,而王平則是其中的一個。
公元215年,曹操佔領漢中,隨後派張郃帶兵進攻巴西,巴中和巴郡。張郃軍進入巴郡之後,當地的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立即歸順,並且帶著族人遷出巴郡,按照曹操的指示,全部遷徙到洛陽一帶開墾農田。
漢化後的王平也在其中,由於表現出色,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王平大機率是要當一輩子的農民,即使是一個代理校尉,在曹魏這種看重門戶的時代,王平想升上去,應該比登天還要難,除非有奇蹟出現。
如後來的鄧艾,也是屯田民出身,那是由於遇到了司馬懿,而司馬懿非常欣賞他的才幹,因此獲得了額外的提拔,可是作為識字不過十個的王平怎麼又有這樣特殊機會獲得提拔呢?
因此,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情,王平大機率就這樣老死在種田的事業中。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漢中,曹軍在漢中處於不利的狀態,而駐守漢中的夏侯淵被黃忠斬殺,遠在北方打算攻打孫權的曹操不得不率軍趕赴漢中救火,於是洛陽附近的屯田民被徵召入伍,成為曹操麾下的曹軍進入漢中。
原本離開益州的王平,就這樣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漢中,當了兩年的屯田民,再一次手持武器,成為一名曹軍。
三、王平為何要離開強大的曹魏而轉投蜀漢?
曹操率軍來到漢中的時候,駐守漢中的曹軍已經處於非常不利的態勢,不管是在士氣上,還是地理條件上,還是後勤支援上,曹軍的形勢非常惡劣。
即使曹操親自來,這種趨勢也無法逆轉,因此劉備非常得意說,即使曹操親自來也是大事去矣。劉備採取了以逸待勞,以拖待變的方式拖累曹軍,並且在對峙中尋找機會進攻曹軍。
經過數月的對峙之後,劉備軍終於找到了曹軍的弱點,派趙雲和黃忠一舉焚燒曹軍的糧草,並且在漢水側畔發動了一場出其不意的襲擊,導致曹軍大敗,軍心徹底崩潰。
這個時候,曹軍許多士卒紛紛叛逃,而王平也是在這個時候投奔劉備。
投奔劉備後,王平被封為牙門將、裨將。按照道理而言,曹魏雖然失利於劉備,可是總體而言,劉備的實力遠遠弱於曹操,可是已經見過世面的王平卻轉變了立場,投靠了劉備。
之所以發生這個突然的轉變,應該有以下幾個緣故:
第一個緣故就是遷徙到洛陽的王平並沒有受到善待。從其他地方遷徙人口到洛陽附近的事情一直都在進行,這個是曹操一直以來執行的國策,隨著戰事日趨激烈,對於這些屯田民的壓榨也愈來愈激烈,而他們的負擔也愈來愈重,這對於從巴郡前往洛陽的王平而言,這可不是善政而是惡政。
對於定居巴郡的七姓胡而言,享受這許多優惠的政策,可是遷徙到洛陽附近後,所有的優惠政策也沒有,還要負擔沉重的勞役和兵役,這讓他們難以承受,因此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逃往應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二個緣故就是曹軍在漢中遭受巨大的慘敗。在劉備傾力反擊之下,曹軍接連遭受慘敗,先是夏侯淵被殺,接著糧草被焚燬,接著漢水之戰慘敗,大量計程車卒落入漢水中被淹死。接連的慘敗極大地摧毀了曹軍獲勝的希望和信心,特別是惡劣的交通和戰地環境導致曹軍已經喪失了勝利的希望,許多士卒在死和逃往之間徘徊。
要麼選擇戰死在叢林之中,要麼逃亡。部分人不堪忍受,或者沒有家屬的牽連而選擇逃亡,或者投向劉備,另外一部分則選擇了繼續堅守。
王平正是在這個環境下投奔了劉備。
第三個緣故即是王平原本就是益州人。作為益州巴郡人的王平在這個關鍵時刻選擇了投靠劉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原本就是益州本地人。如果此時不做出選擇留在這裡,一旦曹操撤軍,他將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故鄉了。
因此,在這個混亂之際,曹軍無法防備的時候,王平趁機投向劉備,實現了回到故鄉的意願。
可見,王品寧願捨棄強大的曹魏投向劉備是綜合因素導致的,並非某一個原因促成的。
四、總結。
王平在漢中之戰中乘亂捨棄了強大的曹魏而投向劉備,一方面是因為曹魏在漢中嚴重失利,另外一方面是遷徙到洛陽的王平並沒有過著預料的生活,也沒有什麼提升的機會。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平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回到故鄉的機會,這才讓他棄曹投劉的機會,畢竟益州巴郡才是他的故鄉,而且劉備興復漢室的大旗同樣也激發了他的認同感。
因此,在綜合因素激發下,王平捨棄了曹魏而投奔了劉備。對於王平而言,這一步棋其實走得很對,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
12 # 遠山的風
王平是三國後期的名將,雄才大略,武藝高強,為人忠義,可就是這麼一個人才,竟然要跳槽,跳槽也罷了,可是他竟然從大公司離開,跳槽到小微企業,王平到底為什麼不伺候曹操了。
王平這個人不會溜鬚拍馬,再加上曹操手下強將雲集 所以王平在曹操得軍隊了 是一個底層軍官,而且是代理校尉,這個官職放在今天 就是一個代理團長 ,而且沒有實權, 憑王平的本事,做個代理校尉,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你說王平能幹嗎?
219年,曹操和劉備兩個老闆在爭奪漢中的時候,王平帶兵投靠了劉備 被封為牙門將,王平非常滿意這個職位,最起碼在這裡能夠領兵打仗。
王平跳槽到劉備這裡,最初也沒有得到重用,劉備也要考察王平的人品本事,直到公元228 ,王平在街亭之戰中 ,彰顯了他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略 ,王平領著一千士兵 擋住了張郃的進攻,並且毫髮無損地回來了。
從此以後,王平的人生開了掛,諸葛亮封他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公元231年,諸葛亮寂寞難耐,再次出兵祁山,王平負責鎮守南圍,張郃不服,來挑戰王平,王平知道自己幹不過張郃,於是就堅守不出,張郃無奈只能退兵,臨走的時候,張郃怒罵王平烏龜 ,王平笑著說:做人低調不吃虧。
公元248年,為蜀國打拼了半輩子的王平,病死於漢中都督任上,縱觀王平的一生,如果他不跳槽,他在曹操的手下,只能默默無聞 ,曹操雖然知人善任,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所以,王平的跳槽給後人樹立了一個榜樣,此處不留爺 ,爺去投劉備,後來的年輕人紛紛效仿王平的跳槽,可是再也沒有幾個人因為跳槽而名垂青史。
,
回覆列表
三國時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他原屬曹操,在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投降了劉備,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的歷史軌跡,所以對他做出的這一選擇會不太理解。
在《三國演義》中,是因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敗,要殺王平,王平就夜裡率部投降了蜀漢。而在正史《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中是這麼說的:“隨杜濩、樸胡詣洛陽,假校尉,從曹公徵漢中,因降先主,拜牙門將、裨將軍。”
從王平的一生事蹟中,我們可以分析一下他降蜀漢的原因:一是官職問題。從《三國志》記載中可以看出,在曹魏的時候,王平的官職是個小小的校尉,而他降了蜀漢之後被封為牙門將、裨將軍,官職和地位明顯提高了。
二是才華問題。《三國志》中記載:“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平曰:“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惟護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是時,鄧芝在東,馬忠在南,平在北境,鹹著名跡。”張郃、曹爽都是魏國名將,可見王平在三國亂世中是個將才,而他在曹魏時卻沒有才能發揮的機會。
三是故鄉情結。時至今日很多華人都講老鄉,都有落葉歸根情結,而王平是巴西宕渠人,老家在蜀漢地盤,他是在洛陽投奔的曹操,趁漢中之戰曹軍大敗混亂之中往家鄉跑,正好就降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