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小馬哥呀

    都知道,歷史是由勝利著書寫的,隋煬帝雖然不是意義上的好君王,但並非像我們歷史教科書上寫的那樣荒淫無度暴虐成性。所以說隋煬帝是被史官狠狠的黑了一筆。

    首先,咱們先說說繼位這件事,首先,楊勇和楊廣都是獨孤皇后親生的,獨孤皇后是一位通達書史,有這良好的政治素養的一個人,這樣一個人怎麼會不知道廢長立幼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陷害自己親兒子這件事寫的有點過了。實際上,可以說是當時的太子楊勇自己把這個太子的位置給作沒的,再加上楊廣本身在眾多皇子裡面的才智比較突出,屢立戰功,禮賢下士,詩詞方面也頗有造詣,不管是不是裝的,但他至少表現除了一個帝王該有的素養。

    楊廣知道他的父皇和獨孤皇后一向是很節儉的,因此他自己的每次車馬隨從都很簡單,他寢宮裡樂器都落滿了灰塵,這就和只知道花天酒地的楊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獨孤皇后崇尚一夫一妻制,和楊堅夫妻恩愛舉案齊眉,楊廣似乎是深得父親的真傳,對自己的正牌妻子也是相當的寵敬,至於楊勇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太子妃當一回事。

    還有就是楊廣的戰功這點是沒辦法黑的,如果前面那些你說他是裝出來的,那能夠隱忍那麼久也是很了不起的。再說,咱們從小到大的歷史書上些的楊廣荒淫無度,但楊廣對蕭皇后的愛護和尊重也不是假的。

    接下來咱們說一說楊廣的好大喜功、勞頓人民,這事確實是事實,這也是導致農民起義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楊廣剛剛懂得“與民休息”的重要性的時候起義已經嗎,沒有辦法鎮壓了。說白了隋朝的滅亡來自他效仿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外擴張的野心。

  • 2 # 責任即方向

    楊廣既曾是平定陳朝的軍事統帥,又曾鎮守幷州北御突厥。和隋朝諸多功臣相比,也許並不怎麼出類拔萃,但在楊堅的諸多皇子中其功勳可稱得上是佼佼者了。

  • 3 # 愛歷史的大小姐

    幾千年來,隋煬帝楊廣一直以暴君和昏庸著稱,歷朝歷代對隋煬帝的批評聲不絕於耳,然而楊廣在登基前是個胸懷大志的皇子,他登基後的一系列舉措可以說奠定了中華五百年盛世的基礎,與過去人留給隋煬帝的罵名相比,現代學者有一部分卻認為隋煬帝的文治武功堪比漢武帝。究竟是怎樣的形勢才讓一位不世奇才留下萬世罵名?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監修大運河,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甚至連日本天皇都要寄書信挑釁他。頻繁的戰爭讓隋朝民變頻起、天下大亂,最終二世而滅。大業十四年,楊廣被叛軍縊殺,死後被世人唾罵。其實楊廣生前看到了中原王朝面臨的危險格局,並用盡一生去抗爭,雖然身死族滅,但為後人迎來了盛世的基礎。

    吐谷渾汗國是位於河西走廊以南的古代國家,他們牢牢控制著從青藏高原邊緣山麓,一直通向帕米爾山區以西的中亞貿易。漢代開闢的絲綢之路在吐谷渾汗國等勢力的控制下已經脫離了隋朝的掌控。為了保住東西方貿易線路,保持軍事技藝的更迭,隋煬帝楊廣不顧自身安危親征吐谷渾,將其殲滅後重奪河西走廊,完成了對中亞的戰略佈局。

    突厥是活躍在隋朝北方的遊牧民族,大業二年楊廣曾經大宴突厥啟民可汗,還贈送了大量絲織品給東突厥。在楊廣的努力下,東突厥一直對隋朝表示臣服並且每年對隋朝上貢。隋朝末年啟民可汗去世,楊廣企圖離間突厥的始畢可汗,但以失敗告終,突厥統一了北方所有遊牧民族,達到“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強盛程度。

    三徵高句麗是導致隋煬帝眾叛親離的關鍵事件。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還佔據了中國的遼東地區。楊廣即位後,認為如果置之不理,高句麗將對中原形成巨大威脅,於是三徵高句麗。遠征以隋朝發生叛亂、倉皇撤軍告終。遠征高句麗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直接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

    隋朝是歷史上面臨內憂外患最多的朝代,連海外的日本小國也膽敢對隋煬帝出言不遜。日本的倭王提交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隋煬帝對此大為光火,但因為國內局勢沒有對日本進行征討。日本雖然狼子野心,可惜隋朝滅亡後很快迎來大唐盛世,日本不得不低下姿態,再次俯首稱臣。

    隋煬帝的“豐功偉績”除了四處征戰,還有興建京杭大運河。很多人誣衊隋煬帝興建京杭大運河是為了乘龍舟南下游玩,其實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但京杭大運河的本質是為了將黃河下游與江淮地區的物資運送到遼東前線補充消耗。京杭大運河工程本身耗資巨大,無數勞工因此喪命,但也建立了不可忽視的功業。隋煬帝也許無德,但有功。

    隋煬帝的所作所為,如今看來全部都是合情合理的,不過這些舉措原本是需要2到3代人的時間去慢慢完成的。可惜一方面隋煬帝好大喜功,另一方面局勢動盪沒有足夠的時間,隋煬帝一意孤行強行推動,結果導致適得其反。隋煬帝死後被唐朝的王室大力抹黑,坊間各種流言蜚語頻出,隋煬帝的成就被唐朝全部否定,只留下了萬世罵名。

  • 4 # 知無為而有益

    從古至今,隋煬帝楊廣被貶低的一無是處,從“煬”這個惡諡號中,就能看出來,楊廣真的一無是處嗎?答案是否定的。 

    楊廣十三歲被封為晉王,並做了幷州的總管,拱衛京城。楊廣少好學,善詩文。 楊廣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雙全,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統一中國”、“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科取士”可以概括他的功績。

    隋煬帝的功績具體如下

    一、滅南陳,一統江山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陳朝發動進攻,突破長江天塹,完成統一。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二、開運河,溝通南北

    公元605年(大業元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徵發百萬士兵和伕役,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公元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公元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用了六年的時間。隋煬帝先後開鑿疏浚了由黃河進入汴水,再由汴水進入淮河的通濟渠;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邗溝;從京口(現在江蘇的鎮江)到達餘杭(現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達黃河,向北到達涿郡(現在的北京)的永濟渠。這些渠南北連通,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 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連線起來。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一直到清朝都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

    三、揚國威,打通絲綢之路

    隋煬帝西巡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絡與交往。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中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 此外隋朝還把強大的突厥分裂成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並在和東突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這也為以後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有些現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四、開科舉,影響萬世

    楊廣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這標誌著科舉制度的產生。隋煬帝時,科舉制度的建立,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對後世中國影響深遠...... 隋煬帝問什麼會失敗?濫用民力、急功近利,戰爭,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大重,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但是隋為唐的發展、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隋煬帝為大唐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煬帝卻成了萬惡的暴君。

  • 5 # 小喇叭的歷史觀

    隋朝雖然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短暫,但是人們對隋朝的帝王卻評價褒貶不一,尤其是隋煬帝,千百年來都是暴君的代表,說他好大喜功,統治殘暴,但是如果我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去客觀的看待問題時能發現,其實隋煬帝也並不是完全碌碌無為的,在歷史長河中也曾經做過惠及後人的歷史貢獻。

    首先第一點就是隋煬帝楊廣對科舉考試做出過非常大的貢獻,在隋唐前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一直都是依靠門第血緣或者推薦進行,比如先秦之前是採用世官制,這種官制是可以世襲的,只要有血緣關係就能夠繼承官位,這樣官員就一直集中在貴族內部,對統治階級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存在。到了漢朝時期實行的又是察舉制,這是一種透過考察品行由地方官員推薦的制度,受眾面比較單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又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完全按照門第來選拔官吏,最終世家大族掌握了權力,所以到了隋朝時期開始採用科舉制,經過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人的共同努力,科舉制開始形成並且始建進士科,雖然現在有學者稱科舉應該是在唐朝建立,但是在隋朝時期統治者的努力是不可磨滅的,所以隋煬帝的貢獻同樣應該被後人所記載。

    其次就是隋煬帝被人稱作勞民傷財的一項工程就是修建了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是楊廣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修建的,當時動用了大量的勞力,確實讓老百姓怨聲載道,但是人們都忽略了大運河帶來的便利,當時的隋朝都城在長安,因為屬於政治中心,自然人口比較密集,人們的生活需求量也大,這樣造成南北資源分佈不均衡,為了解決問題,進行資源調配和合理利用,有這樣一條運河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來說出於政治需要,隋朝統治時期社會並不是那麼安定,經常爆發戰爭,有了大運河對運送物資和軍隊的調遣肯定是極為有利的,所以從這一點看如果拋開修建運河時候動用的人力物力,隋煬帝的貢獻是比較大的,這一點就有點像秦始皇修建長城一樣,有點功在千秋的意思。

    最後一點就是歷史上評價隋煬帝好大喜功,緣由就是他三徵高句麗,連年發動戰爭,讓百姓苦不堪言,高句麗經過多年發展,到了隋朝時期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如果置之不理,將來對於中原的威脅是巨大的,當時隋煬帝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不斷髮動戰爭,其目的也是想要將這個不穩定因素扼殺在搖籃裡,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個舉動,後來在唐朝時期才能夠完成進一步的統一,所以隋煬帝實際為唐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開疆拓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我們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隋煬帝確實在位時期有過殘暴統治,有過勞民傷財,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如果不是因為隋朝後期的農民起義爆發,也許現在人們對隋煬帝的評價會不一樣,由此可見他並不是碌碌無為的一位帝王,而是的的確確做出過貢獻的帝王。

  • 6 # 乙丙丁6

    隋煬帝真的是碌碌無為嗎?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隋煬帝楊廣碌碌無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在嘉興和吳江的時候,每到大運河岸,看著長長輪船一個一個連線在一起,像一條長龍,有人告訴我,這條河從北京通到杭州!我當時不信,盡是胡說,北京通到杭州?

    後來他笑話我說,這就是京杭大運河,傻子!連這個都不知道。

    對呀,可不,是有個京杭運河,好像歷史老師說過,是隋煬帝楊廣叫人開鑿連線的人工運河。

  • 7 # 遊逛歷史村

    每一次碰到隋煬帝這個字眼,我都會感慨萬分,想起他的豐功偉績,也想起他的殘暴不仁。

    我們可以說他殘暴,但絕對不能說他碌碌無為。殘暴可以說是無情。但是在他這樣人的眼裡,人的生命,人的價值,國家和軍隊,在他眼裡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只不過是他達到偉大抱負,實現偉大理想的工具。只要不是任意妄為,只要不是愚蠢透頂,殘酷無情不一定都是開歷史的倒車。

    我們也可以說他任性,說他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但他但慧眼獨具,及早認識到中國經濟南移的趨勢,並能順應時代潮流,冒天下之大不韙,勞民傷財,開鑿運河。但是所有偉人,所有做過驚世駭俗的業績的人,骨子裡都有任性的一面。這樣的人絕對不能說他是碌碌無為的人。

    隋煬帝之所以在後世遭到了這樣的惡名,這和唐太宗把他列為反面典型是分不開的。但這個千古一帝一定不會忘記,如果不是他繼承了隋朝的制度,他是不可能把唐帝國這個令我輩後人魂牽夢縈的朝代打理得如此的富麗堂皇。

    開鑿運河,國都東遷,使得一個繁榮強盛的帝國疲憊不堪,而他三徵高麗直接把國家推向了滅亡的邊緣。他是一個有宏大氣魄,高瞻遠矚的政治改革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治國之君。

    他最大的問題,不是碌碌無為,也不是殘暴不仁,更不是無治國之才,而是他用力太急傷了腰。

  • 8 # 折緣

    隋煬帝不就是因為太有作為了,大隋帝國才走向滅亡的咩?

    隋朝為什麼走向滅亡,大多歸結為隋煬帝本人得殘暴荒淫、倒行逆施,大興土木工程濫用民力,又是鑿大運河,營建東都,又是徵高句麗,甚至長期滯留江都而不回長安都被認為是在江南驕奢淫逸,說得好似隋煬帝當皇帝完全隨心所欲,挖空心思地搞享樂主義。

    其實歷代史家繼承唐朝修《隋書》的觀點,對隋煬帝過於“妖魔化”了。隋朝的滅亡,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必然有這樣的主因,那就是隋煬帝的改革與隋朝內部利益集團的矛盾爆發。

    縱觀隋末亂世,可以發現一個很清晰的地方,那就是絕大多數的所謂“農民起義”,最終都演變成了世家門閥背後支撐的地方割據,建立唐朝的李淵不也來自北周興起的關隴集團麼?

    而為什麼支援楊建堅代周立隋的關隴集團卻在背後插了隋煬帝一刀,把隋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皇權本就與士族門閥政治是生死大敵。而隋煬帝也正是因為太過自信,上位之後就忙著打壓門閥,最終才鬧得被宇文化及殺死在江都的。

    建立隋王朝的核心力量就是所謂的關隴集團。關隴集團乃是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後,以宇文泰為首的割據關隴(關中、隴山)的軍閥勢力,推行“關中本位政策”,融合胡、漢因素,以鮮卑、漢族軍事貴族為核心,結合關隴地區豪強勢族熔冶而成的。

    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及其後取而代之的北周政權,為團結關隴力量,穩固統治基礎,完成統一大業,繼承了魏晉以來的五等爵制,並發展為一整套特殊的勳官制度和軍事制度,用高爵重賞來獎功勸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西魏、北周時期,高官顯宦和各級將領,幾乎都擁有不同等級的封爵和勳號,享有貴族的特殊身份,獲得了時代為官的門蔭特權。

    由此,他們不僅具有“官有世胄,譜有世官”這一門閥士族的本質特徵,而且形成了“文武不殊途、而將相可兼任”的關中本位特色,構成了統治集團的核心力量。

    隋王朝就是繼西魏、北周之後,由隋國公楊建為核心的關隴集團建立的第三個王朝。由於統一的實現,隋王朝的統治由北方擴充套件到了全國,統治集團中,除關隴集團外,又增加了北方山東門閥士族和江南門閥士族。政治地位的差別,加上門閥士族集團之間傳統與特點的不同,也就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從而演變為不同力量之間的矛盾鬥爭。

    同時,門閥士族與力量日益增長的庶族地主之間的矛盾鬥爭也在發展。而作為矛盾的主要一方關隴集團憑藉其特權及強大的力量,力圖長期把持朝政,也不可避免地與皇權發生矛盾和鬥爭。如楊素功高震主,隋煬帝雖然倍加尊崇,但“內情甚薄”,大業二年(606)楊素死後,雖為之立碑銘,“以彰盛美”,背地卻說:“使素不死,終當夷族”。其中反映的就是這種矛盾發展的尖銳性。

    因此,統一後如何加強中央集權,削弱門閥士族特權首先是關隴集團的特權和力量。整飭政治、協調各方矛盾和利益,以擴大統治基礎,就成為隋朝最高統治者必須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隋文帝時在這方面已經開始考慮並有所動作,但並沒有系統推行,而道了隋煬帝時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進行政治改革的有利條件開始出現,於是隋煬帝就忙碌了起來。史稱“煬帝即位,多所改革”。

    大業二年(606)七月,“制百官不得計考增級,必有德行功能,灼然顯著者,擢之。”這就是要改變單純論資排輩、計考增級而升擢的舊制,重在提拔德才兼備實績突出者,以提高官員的整體素質與能力。

    同時,把開皇時所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九等封爵制盡心 改革,只留下王、公、侯三等。這一改革不僅是一個等級簡化的形式問題,而且意味著今後獲得封爵成為困難的事情,這不僅堵塞了許多人取得門閥士族資格的捷徑,而且也使得原來的許多封爵擁有者能否繼續享有封爵成為了問題,而失去封爵便意味著失去令人尊崇的地位和利益。

    隋煬帝還廢除了勳官制,將勳官與散官同列,成為了單純的榮譽稱號,如此,原先勳官很高的命品及相應尊崇的社會地位都大大降低,加之品秩簡化,機構改革,這勢必將剝奪勳官蔭庇子孫及籍此授職進階的特權。

    諸如此類的吏治改革還有很多,隋煬帝在改革上可謂大刀闊斧,其中最令後人稱道的就是“科舉”,這對士族門閥政治簡直就是釜底抽薪,當然科舉的發展,在當時效果並不明顯。

    而隋煬帝的種種改革措施,無疑不是在動關隴集團,以及其他士族集團的蛋糕,所以在大業九年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第一個跳出來造反了!

    楊玄感起兵黎陽,口口聲聲“我身為上柱國,家累鉅萬金”“取帆布為牟甲, 置官屬, 皆準開皇之舊”。而其主要謀主李密乃“魏司徒弼曾孫,後周賜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國公;父寬,隋上柱國、蒲山公,皆知名當代。徙為京兆長安人。”他在聲討隋煬帝的檄文中即歷述先輩官閥勳舊相號召。而參加這一次造反的清一色均為關隴世家大族子弟。這正說明,隋煬帝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的“關中本位政策”,嚴重侵害了關隴集團的既得利益。楊玄感實際上就是執行關隴集團這種意志的政治代表之一。而楊玄感的兵變,自此也拉開了天下倒隋的鉅變。

  • 9 # 奔跑的蝸牛灬

    隋煬帝並不是碌碌無為的,而且到了現在,依然在發揮著作用。

    首先遷都洛陽,洛陽糧食產量大,遠離西安門閥,利於統治,不過遷都工程量巨大,耗費的人力物力也是巨大的。不過對於當時的統治者隋煬帝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緊接著就是修建京杭大運河,連通南北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不過隋煬帝當時主要目的卻是下江南遊山玩水,京杭大運河的實際作用並沒有體現出來,造成的影響就是勞民傷財。

    另外對於長城的修建也沒有停止,前後徵調數百萬的民夫。接著又是遠征高句麗,耗費了無數的錢糧,連武器器械都消耗一空。

    以上幾件事從長遠來看都是對國家有利的,錯就錯在同時進行,以隋朝當時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這麼多龐大的工程,如果能夠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或許歷史就會改寫了。

    所以,隋煬帝雖然是個暴君,但卻不是一個昏君,他所做的事都是需要從長遠角度來看的。

  • 10 # 立殘陽

    隋煬帝當然不可能真的碌碌無為。就隋煬帝的功績來說,就算是歷史書上也寫過了,隋煬帝是真正的發展了科舉制的人。可以說科舉在他的手上真正成型的。並且修京杭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但不可否認這對後世的造福是無窮。包括現代,我們也享受到了京杭大運河的福利。

    不止如此,隋煬帝敢於打擊世家大族,消弱他們的勢力,維護百姓的利益,然而當時的世家大族勢力太大,隋煬帝的失敗就是因為處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導致了最後的滅亡。並且他三次征戰高麗都失敗了,消耗了大量的精兵悍將。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豐功偉績是不容易否認的。

    隋煬帝的才情也是非常高的,在《全隋詩》記錄隋煬帝的詩句40多首。對後來唐朝的詩詞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這些都可以看出隋煬帝的並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人。

    至於史料,這是我在網上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久攻不下阿富汗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