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的過程中已然留下了一些文字,在看完後,卻還有很多話想說。
我真真兒的對士兵突擊沒有感情,但是卻真真兒的沉迷於我的團長我的團。
有多久沒看電視,有多久沒有看中國產的電視劇,有多久沒有沉下心來不錯過一個鏡頭的看完一部劇,
有多久不是因愛情而是被一部戰爭劇吸引,有多久不這麼碼文字了,一切都被我的團長我的團打破了。
【一些好的演員】
再爛的劇本,你會因為好的演員看出一點感動,再好的劇本,你會因為爛的演員看的憋氣不已。對士兵突擊不感冒,但是確實稀罕裡面的那些演員,也許他們當中有些確實是屬於本色表演,而且根上他們可能要受限於角色,軍事題材,使他們光彩照人,我們不知道離開這個範疇,他們是否會少了一些魅力,但是即便在這個巢穴裡面,兩部劇中一些人物的性格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反差,而這反差還是讓我們領會到了什麼叫做好的演員。
【一個好的劇本】
團劇大有頂著戰爭的帽子刻畫人性的嫌疑,所以我超乎尋常的喜歡他,所以也有人超乎尋常的不喜歡他,蘭曉龍是喜歡寫人性的,尤其是男人,寫的極好,還有那些人生的感悟,戰爭是他尋來的一身盔甲,他畢竟是個編劇,編劇已經失去了為純文學而文學的立場,他總要為自己厲兵秣馬,為自己的倉備好充足的糧,所以他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引來眾說紛紜,也必然要失去一些東西,失去的東西他知道和知道他的人知道。士兵突擊是關於理想和自欺欺人,我的團長我的團是關於真實和灰飛煙滅,我,是個喜歡後者的人,寧可在殘酷中心竭,不願在虛偽中矯情。寧肯在孟煩了的叛逃中審視自己的懦弱,不想在許三多的執拗中理解他們的單純。所以我想我是屬於團劇裡面描寫的那群人,在我們這群人裡面,團劇是一個好劇本。
【一部不完美的劇】
為了戰爭而戰爭,是我憎恨這部劇的地方,為此付出了太多,和平時期的傷亡,拍攝成本的縮減,細節上面的不連貫,劇本後面情節的致命刪減,他們為了什麼?為了聲勢浩大的宣傳,為了喜歡挑刺的軍迷,為了冠冕堂皇的大製作,那些漆黑的鏡頭,那些零碎的晃動,那些刻意而為的宏觀場面,到最後恰恰成了很多人詬病的地方,是想抒寫一段歷史,懷念一群人,還是想用戰爭的場面衝擊眼球,製造炮火連天的殘酷與真實,這兩者如果不能很好的銜接,本該取捨的,我個人也很喜歡亮劍,但是這兩部戲有根本的不同,亮劍在戰爭中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和勇,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戰爭的輔佐依然是為了表達一群人的性與情,一條小溪匯入大海,明晰透徹,一場大雨落入江海,錯落有致,何以再讓魚群攪亂躍動的水滴,暗淡的黑夜,一道閃電劃過,猙獰的鯊魚叼著獵物,然後歸於沉寂,還有心的無力。
【一直存在的矛盾】
過多的戰爭畫面,於我是厭煩的,因為許多戰爭畫面就是為了表現場面,而且很突兀,有些該有的戰爭場面卻沒有,有些可以一筆帶過的拍的亂七八糟,而於有些人來說,過於冗長的對白,卻非常合我的口味,這就是一個典型協調不好的矛盾,團劇裡面的很多對白真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調侃嬉鬧之間卻大徹大悟,我喜歡這劇的最大一個原因,就是有很多東西不是在人物的形為上體現的,而是在人物語言上表現的,現在想來這更是一本適合讀的書,而不只是一部適合看的劇,劇用方言和行為,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書用語言和文字,把人生寫的深沉綿長。所以這劇必然有了軟肋,那些我欣賞的東西,讓這部劇變得細膩卻也緩慢,可是這部劇的題材,又讓他離不開滿天炮火,老實說,這本身就是很難拿捏的,康導的水平還是有限了,最後變得不倫不類,成了團劇的致命傷。跳進跳出,風格不統一,最後結尾的刪減和一帶而過,豈是遺憾可以說得的。
【一個模糊的主題】
一部劇,一本書總是有主題,或健康明朗,或隱晦艱澀,或陰暗醜陋,或簡單直白,而於軍事題材,我們最容易聽到的一個詞就是:主旋律,與政治有關的話題真的不想談,哪個國家也不允許說自己的壞話,這是必然的,但是時至今時今日,網路的發展,言論的自由還是相對寬敞了一些,一間房子,有明亮通透的地方,也必然會有藏汙納垢的死角,什麼是真相,真相就是你自個兒內心以為的真相,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就是蘭曉龍心裡自個兒的真相,所謂文人,就是給了你一堆泥,然後看看你有本事捏出個什麼形兒,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泥在成為泥之前的幾百幾千年確切的經歷了什麼,而我從團劇中體會的真相就是這本不是一味兒的想要寫戰爭,而是想闡述戰爭下的人性,他不是想告訴人們一場戰爭的正確與否,而是想說在戰爭下,人應該具有的本來面貌,一群人在戰爭中的渺小,一些人在戰爭中的野心,沒有平等,任何時候,我們只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角。而其中對歷史的感悟,對人性的挖掘遠勝於對戰爭的探討。
【一種突破的嘗試】
方言,是這部劇最大的特色。五湖四海,海納百川的中國,有多少人知道,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也是最難於治理的原因,在很多人大罵日本南韓的虛偽自私狂妄的國民性的同時,也羨慕著他們的凝聚力與愛國心,我最喜歡團劇的一句臺詞是:華人死於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總是一針見血的抓住了根脈。龍文章的炮灰團操著各地方的方言,虞嘯卿的精銳部隊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喻意之深,這又是一種細節的暗示。因為有了主心骨和共同的屈辱,五湖四海,才在涅磐中有了重生,這就是為什麼龍文章是個無根的人,卻成了炮灰團的魂,而那些炮灰們,方言就是一個介質,來搭建他們的根,生活環境造就的不只是語言上的特點,更有著生活習性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哪兒的人的人生哲學都多少會因為成長的環境,家庭的背景,烙下了一些痕跡,這痕跡有的是無足輕重的,有的卻是難以抹滅的,只有在戰爭的煉爐下,才能打磨燒化一切,而於和平年代,總會產生一些衝突。所以我覺得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這些人性的挖掘,源於中國特色的地域遼闊。
對於很多電視劇方言只是無足輕重的嘗試,但是於團劇卻是至關重要的表現形式,這也再一次體現了蘭曉龍從細節處體現深度的特點。另外就方言的標準問題,北方方言是一般人都能聽懂的,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尤其在團劇中重點人物身上,北平人孟煩了的貧和損貫穿全劇,東北人迷龍的大渣子味兒引人發笑。而另外兩個非常有特點的南方方言上海話和廣東話,肯定是要變為普通話的方言,否則這地方以外的人是很難聽懂,所以著實委曲了他們,但是即便用詞變成了普通話,語調還是有點意思的,尤其體現在上海人阿譯的酥和軟上,廣東人蛇屁股的含混不清上。另外既然是川軍團,當然四川人也不少,比如要麻,比如小醉,比如唐基,比如張立憲,四川話是介於聽的懂和聽不懂之間,有一種很濃的鄉土的味道。而郝獸醫的陝西話一如這個人物自身散發的熱度,讓人感到那麼親切,而不辣的湖南話和他擺的那個經典動作,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出個門道來。為什麼豆餅的河北話我聽出了河南味兒。其實即使是方言,也有極具地域色彩的和相對平淡的,在我有限的認知中,覺得與這部劇比較對路的一個地方的人沒有出現,就是天津,天津話的哏兒想來如果存在的話,也會很出彩吧。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無根的妖孽龍文章的前生今世
龍文章這個人物很難懂,因為他沒有根,所以就像天上的雲彩變幻莫端,這一刻他遮蔽了Sunny,下一刻他為即將到來的雨水造勢。天窗湛藍的時候,也會有淡淡的浮雲輕輕的飄移,入了你的眼的可能是軟軟的棉花糖,也可能是輪廓分明的城堡。他的一生可劃為兩段,他的前世是參戰前,他的今生是參戰後,參戰前的他是個謎,我們只能從他在審問中的話,窺探到一二,假作真時真亦假,虛虛實實之間,也只能揣測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學會了各地的方言,他能很快融入各地的生活方式,他放下了自尊掌握了各種生存技巧,因為他從來不曾停歇,因為他一直是一個人,所以這就是他為什麼死死的抱著炮灰團不放,他要的不是功名利祿,不是建功偉業,他只在乎他的家人,他千辛萬苦尋來的家人,但是他知道在戰火中的中國,一切皆是虛無,他怕死,但是也不願意苟活,他有他的信念和追求,他不是個戰爭狂,而是他知道在戰爭中,誰也不能夠安逸,他想還中國一個太平的盛事,即使他知道憑一己之力全是枉然,但是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一直在行走著,不可能停下腳步。他不夠聰明,也不懂得政治,他會的是下九流的手法,有的卻是一顆赤誠的心。
一個人,一直是一個人,沒有人能看透他,他也不想讓任何人看透,他不按牌理出牌,他裝瘋賣傻,他顛顛狂狂,他遇到了一個團,一個炮灰團,一個像他一樣稀里嘩啦的團,沒有誰是英雄,相反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缺點無限放大,但是在他帶領他們經歷過的戰役中,他看到了不為人知的雜草中的綠色,他們也在與他的相處中,發現了一片滋養的潤土,就算這土最後會把他們埋葬,他們也心甘情願的搖曳著枝葉。他遇到了一個人,一群炮灰中的一個,他一眼就看透了他,就像他也看透了他一樣。他們的學識,他們的背景,他們的行為舉止,大相徑庭,但是孟煩了在龍文章下賤的賣弄中,看到了一顆靈魂的無畏,他無地自容的在矛盾中掙扎著。而龍文章在孟煩了的扯淡臭貧中,聽出太多直陳痛楚的話語,他無法離開這個與他心靈相通的人,並想要釋放他那顆包裹太深的靈魂。
在前期我不是那麼喜歡也不明白龍文章,他無畏著也自私著,他複雜著又簡單著,他的行動帶著絕決,他的話語有著輕佻,他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後期的龍文章,人性的東西被放大了,在他的身上應了一句話,尤如他跟狗肉的關係:是要處的,他和他的炮灰一路走來,他成了他們的魂,他們成了他的親人。然後他帶著他們一起去完成內心的救贖。
北平小太爺孟煩了用損人來掩蓋內心的缺失
大愛小太爺兒這個角色了,是因為倍兒親切,得承認這麼喜歡這劇的原因,多少有他的成份,這個一路兒貧下來的主兒,不知道膩歪了多少人,卻讓我大呼過癮,這是孟煩了這個人物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其實劇裡也借張立憲之口說出了這是小醉喜歡煩了的原因之一。孟煩了,生於北平書香之家,老太爺出場之後,多少人得憤憤不平啊,唯一一個把家世背景交待的底掉兒的角色,卻原來就是這麼一位招人不待勁的主兒。老太爺古板刻薄,家教嚴明,一天到晚端著,見天兒的嚷嚷著:諾大的中國就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他自己卻應了那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人物是典型的家長制式的人物,蘭曉龍的用意有諷刺,有自嘲,諾大的中國這樣的人從來都不少。文人的不切實際和自我感覺良好,是伴隨著他們的燦爛的文筆一起昇華的。除此之外更交待出了孟煩了這個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孟煩了是在一個如此嚴厲的家庭長大,他是缺少父愛的,並且父子的隔膜伴隨著他的成長,也影響著他,沒有什麼比不能溝通,更讓人無奈的事情了,而且還要循規蹈矩的遵守著家風,這樣的人多數學會了自我保護,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另外他的父親肯定對他有過殷切的希望,不自由的空氣使他窒息,不被理解的靈魂無處申訴,所以他逃了出來當兵,否則以他北平世家的學生身份,不應該混成這樣的。
他對打仗這種事,也曾經天真過,豪氣萬丈過,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潰敗中,他對什麼都不在乎了,除了自己那條精兒貴的命,他跟誰都不過心,他學會了耍滑頭,反正損人也不用花錢,他用他那點僅有的技能,把人埋汰了一溜夠,即使對那個最疼他的郝獸醫也不例外。有的人可能覺得他的嘴太毒了,其實他的內心是善良的,甚至是軟弱的,軟弱誘發懦弱,他得為自己找一層鋪蓋,在別人馬革裹屍的時候,不動容,在戰死沙場的時候,無牽掛。可是在不知不覺中,他還是和炮灰團的炮灰們有了感情,他知道死啦的野心,他不想讓大家就這樣妄生,自然也有著自己的私心,他比誰都掙扎,他比誰都矛盾,他比誰都想的更多,所以他怯弱,他無為,那個心中充滿少年中國的小書蟲,是否曾經是孟煩了的昨天,而孟煩了的今天,都用來學習扯淡了。
可是得過且過,不能掏空他的大腦,他們依然在那裡,被埋藏的很深,直到龍文章的出現,他讓他看見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他懷念的家鄉,他身邊過往的過客,他心底的傷悲,他把命將給了龍文章,不慷慨激昂,不壯懷激烈,而依然是一張說話不饒人的嘴,一個清楚真相的腦袋,一顆明知了無希望,卻不得不為的決心。因為孟煩了的真實,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一個人本就不是一張平面的壁畫,摺疊的屏風也許算不上高雅,灰暗的色調過多可能引人生厭,材質的取捨直接影響了審美,但是殘缺的美好,卻讓我的眼睛發亮,熟悉的質感,讓我心之慼慼焉,我,非常之喜歡孟煩了這個角色。
軍統世家虞嘯卿銅筋鐵骨下的悲哀
虞嘯卿家世顯赫,功勳卓絕,他氣派,衣冠筆挺,他英俊,稜角分明,他有最精銳的部隊,他有最死忠的追隨者,他有生殺的大權,他有大好的前程,他有滿腔的熱血,他有銅筋鐵骨的意志。但是他只是個軍人,一個看的不夠遠,不夠廣的軍人。他之於戰爭,並不是他以為的百姓的疾苦,崇高的理想,更多的是為了貴族的驕傲,江山的收復。他出生高貴,血統純正,怎麼能真正懂得人間冷暖,但是打小受的教育讓他心中自有一個國,一家。他崇拜岳飛,想的是精忠報國,建功立業,所以他牢記著保家衛國,他有著視死如歸的氣魄。有人說他是戰爭的機器,其實不妨說他是為戰爭而生的,這也是他最大的悲哀。但是他性格中的執拗,單純也讓鐵血中有了一絲柔情。他跟龍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卻又惺惺相惜,他一直認為龍文章是像他一樣的人,所以他一再容忍他犯下的錯誤,所以在他拋棄了他和他的炮灰團時候滿懷愧疚,但是他從來都沒有真正瞭解過龍文章,他一直都活在自己以為的世界中,他成了別人手中的棋子,斷送了他僅存的希望。
虞嘯卿這個人物並不可恨,而是可憐,在那樣的家庭長大,一直被那樣炫目的光環照耀著,他身上肩負了太多的重擔,在不知不覺中,他的身體已經成為了那根扁擔,而握著扁擔的手正是唐基之流,他是看著虞嘯卿長大的,也是這項工程的眾多參與者之一,所以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他用他的智謀進行修正,因為他比虞嘯卿自己還了解他,他是虞嘯卿的影子,如影隨行,也許從正義的觀點來說,唐基是個小人,但是從政治的觀點來說,唐基是個權臣,而虞嘯卿和唐基的區別,就是虞嘯卿是無意識的把龍文章和他的團當成了炮灰,唐基是有意識的把龍文章和他的團當成了炮灰。
之所以會存在危機,恰恰說明虞嘯卿並不只是個傀儡,他只是太單純,太簡單,就像那些崇拜他的精銳們一樣,他們不懂得戰爭背後的意義,他們看不到戰火下人心的倉皇,他們只知道一個軍人應該有的樣子,他們思考的太少,當虞嘯卿遇到龍文章時,這個捉摸不透的人,讓他學會了思考,所以他曾經倒下過,想要飲彈自盡,所以他準備拋棄一切,進行譁變,可是一個龍文章和一個炮灰團又怎能與以唐基為守的整個家族政府相抗衡呢,一些人生的真諦怎能讓他放棄對戰爭的執念呢。如果說龍文章和他的團,是被別人當成了炮灰,那麼虞嘯卿就是他自己的炮灰。
東北人迷龍簡單直白中蘊涵的生活哲學
迷龍是個東北人,一路上唱著帶色兒的二人轉,成為了炮灰團最快樂的人。可能最懂得樂呵的人就是東北人了,他們想的不多,他們實在,比如迷龍,有吃有穿,再有個老婆暖炕頭,夠了。可是簡單如迷龍,心中也有個痛,關乎國家,關乎家鄉,關乎親人。所以在炮灰們胡亂糟改白菜豬肉燉粉條的時候,在那個他頂看不上眼的老鄉李連勝死去的時候,在他剛剛撿來的老婆孩子於人群中失散的時候,在向來不靠譜的郝獸醫的屍體於晨光中升起的時候,他動容了。血性是他們那類人的代名詞,但是有時候過猶不及,所以他們爽快利落卻也兇狠野蠻,他們仗義執言卻也欺負弱小,這些東北人的特徵都在迷龍身上鮮明的體現著,但是七哥(張國強)的迷龍,又多了一些他身上的可愛和孩子氣,所以本色出演,讓迷龍這個角色戲裡戲外都倍受喜愛。
迷龍,恣意而妄為,所以他佔地為王,他欺負同袍,他敢跟龍文章頂牛,他與虞嘯卿的精銳們嗆架,他偷蒙拐騙發國難財,他於戰火中忽略豆餅的生死。這是他的性情使然,他魯莽而彪悍,於和平年代多少有點不穩定的成份,在戰爭中就顯得有些無足輕重了,關鍵是他夠真,夠直,有的人說傷害就是傷害了,不會因為你用的什麼方法而有所改變,但是得承認,就第三方的眼裡,光明磊落的狠,比陰險狡詐的毒,還是於心裡有了偏差。
後來小太爺在郝老爺子的墓前說過:我時常疑心他才是我們中最聰明的。這也正是我一直以為的,他指的是迷龍的生活哲學,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了不同的根,那片土地養育出的迷龍,無關信仰與理想,而是生活的真諦,活著,並快樂的活著,只要心底留存一份最直白的認知,沒有百轉千回,沒有如絲心緒,但是在戰爭面前,他不會失去驕傲,自尊和血性,在戰爭之中,他不會悲觀,龜縮和悵然,在生命面前,他學不來悲秋傷葉,在親人面前,他的情感自然流淌,他不是一個英雄,他成不了智者,但是他是生活的強者,他告訴我們,無論戰爭還是和平年代,人首先都要學會活著,沒有偉大的人性,沒有冠冕的話語,他是整個炮灰團的代表,他們也許醜陋,也許迷失,但是他們是真實的人,戰爭之於他們,就是他們本身那點見不得光的缺陷,在戰火中被洗滌了,龍文章是詭異的,是大徹大悟後的放不下,孟煩了是彆扭的,是掙扎之後的無所適從,而迷龍是簡單的,是沒心沒肺之後的泰然,是於無聲中響起的驚雷,照見了人性中的光鮮和破落。
上海人阿譯在扭捏中詮釋著希望
生旦淨末醜,然後有了一齣戲,要如何定義阿譯呢?上海人,少尉,沒有上過戰場,被孤立的理想青年。團劇中的所有人物都帶著地域的色彩,成了一個符號,不代表所有,但是確實體現著部分的典型。上海的色調不是那麼光鮮,尤其是在一部比較注重刻畫北方人物性格的戲中,阿譯的小性情,內秀與扭捏必然與那些炮灰們格格不入,所以大家都擠兌他,看不上他,他捋頭髮的動作,他說話的軟腔軟語,他過於拘泥小節的磨嘰,都讓人不那麼願意接近他,連老好人郝獸醫都在煩了擠兌他跟阿譯似的時候說才不像他,最後阿譯自己也咆哮說:就算對日軍你們也沒有對我這樣的仇恨。其實阿譯真的不是個丑角,他真的挺委屈,他壯懷激烈,有理想有抱負,他跟炮灰團的那些炮灰們的思想有著天壤的差別,所以既鶴立雞群,又如跳樑小醜,他上過正統的軍官學校,他有著滿腹的理論,他有著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對未來還充滿著希望,可是把他安插在這樣的一群人中,他確實成了個異類,所以他會選擇賞識他的唐基並沒有錯,他的內心其實是純潔的又太迂腐,他的性格中有惟命是從和唯唯諾諾的成份,而這些都是炮灰團的老粗們頂看不上的,所以他被排擠了,按照小太爺的思路得有這麼一句話:看您那兒不招人待勁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不過阿譯終歸是有韌性的,也是善良的,所以他從不真跟煩了計較,而恰恰相反,他的心是和煩了走的最近的。
連最不走腦子的迷龍都說過阿譯是煩了的兄弟,這話在理,他們有一樣的學識,他們都是學生兵,他們都曾經生活在城市中,一個在百樂門裡看盡歌舞昇平,一個在前門樓子上體味故都風貌,他們都整天端著,一個是裝爺兒,一個是裝小資,所以即使煩了如何損阿譯,最後還是跟他交過心,拋開行為舉止,他們兩個確實很像,像在對人生的思考,對理想的追求上,煩了看阿譯很不順眼,那個懷惴萬仗豪情的自己沒了,只剩下一攤爛泥,所以他陰險的也想消磨掉還心懷希望的阿譯,阿譯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想成為第二個孟煩了,而是想成為像龍文章一樣的人,而希望和現實總是隔著遙遠的距離,明知不能實現還抱著希望的人,是太執著還是太認不清自己呢!但是心懷希望總好過絕望,心懷希望讓阿譯平添了勇氣,讓他沒有放棄並一路追隨著炮灰團。在那一曲變了調的《葬心》中,那個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男人,用他那有點隔應人的方式告解著思鄉的情緒,也成為了炮灰團一道不可或缺的別樣的風景。
陝西老爹郝獸醫那顆疲憊不堪的心
陝北的民歌音域寬廣,蒼勁中透著悲涼,郝老爺子郝獸醫的家鄉就在那裡,他的一生被煩了一張戲謔的紙就講盡了,一紙荒唐言,滿把辛酸淚,可是老爺子從不為自己流淚,他只為那些死了的娃兒流淚,人過半百而知天命,他已經看開了很多事情,卻放不下惦記的娃兒們,他是炮灰團最老的尾巴,迷龍在他面前沒大沒小,煩了在他面前撒嬌耍混,死啦在他面前自慚形穢,皆因他是一個長者,他是一個慈愛的像父親一樣的老人,人生的某些品德只有在時間的流淌中才能顯現出來,而這有關博愛和無私。他是那個送死了的娃兒上路的人,這樣一顆本來已經歷經滄桑的疲憊之心,還要一次次的看著那些年輕的生命隕落,直到那世上最後的牽掛他的兒子也陣亡了,所以他對煩了說:我是傷心死的,他的心已經到了極限,不可能再忍受下一次的煎熬,而這下一次很有可能就是他最疼愛的煩了。所以他帶走了自己的生命,把傷心留給了煩了,留給了那顆還年輕的強壯的心臟的主人。
郝獸醫死的時候,每個人都哭了,一個多他不多少他不少的人卻觸動了他們每個人內心的那塊柔軟之地。我們長大了,我們離開了家鄉,我們有不得不為之的事情,但是在一位父親面前,我們依然是孩子,可以縱情的哭,可以不再偽裝堅強。而對於孟煩了來說,除了悲痛之外更讓他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內心,那顆他以為的脆弱的心,在郝獸醫的傷心面前原來那麼不值得一提,那一刻他為保護自己建造的牢籠土崩瓦解了,他帶著自己和郝獸醫的傷心奔向了那個未知的而又不得不為的方向。
湖南的辣椒不辣和廣東的蛇屁股
不辣和蛇屁股就像孟煩了和阿譯,相依相存的更加強烈,卻也時不常的吵嘴鬥架,不辣身上透著湖南人的嗆勁,卻也不溫不火,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話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有那個刻意而為的動作,帶了點毛主席老人家的範兒。他就像一個影子,大事沒他,可是耳邊那句“王八蓋子的”時常回旋,墾兒節上的時候,總讓人眼前一亮,能吃苦,不怕死,有節氣,據說有一種辣椒,表面平凡的很,吃到嘴辣出的不只是眼淚,不辣與它有異曲同工之處。與之相反的就是蛇屁股,做事謹小慎微,膽小,偶爾說說風涼話,早年間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北京人什麼都敢說,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我想這片子,突出蛇屁股的廣東人特質主要就是在吃上,可能另外想反映一下廣東人的精明,心裡自有個小算盤,基本上這個人物一路下來,沒有被展開太多,看了一眼書,裡面在審問時被嚇壞了是喪門星,所以我不知道書和劇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一場戰火中的愛情】
團劇中的愛情戲其實不夠深厚與濃烈,很多人甚至指責為什麼要加入女人的戲,應該說團劇中的女人刻畫的是不夠深刻的,她們也只是為了凸現男主角的性格,所以畢竟還是有了傀儡之嫌,但是無論孟煩了和小醉的雲淡風輕,還是迷龍和上官戒慈的自然天成,也於平淡中暗藏著生活本來的面貌。
至於演員,袁菲的小醉中規中矩,跟在看劇之前宣傳時候對她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觀,沒有發揮卻還原了角色應該有的感覺。劉威葳的上官戒慈演的不好,固然有這個角色本身定位就難以詮釋的地方,也有演員自身的問題。導演應該是厚愛這個角色的,所以給了劉威葳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她的發揮既對角色把握的不到位,也缺少了一些靈氣,使一個本該很出彩的女性角色暗淡了很多。
《孟煩了與小醉的雲淡風輕》
小醉初遇孟煩了,他落魄,他不要臉面的為自己偷老鄉家的粉絲找著藉口,縱是他巧舌如簧,也沒入了禪達鄉親的耳,卻被一個女孩放在了心上。
小醉的背景開始沒有交待,但是就憑她能以一己之力,無所顧忌的把一個陌生男人拖回家,又磊磊落落為他那個私密的地方上藥,就證明她不是一個家風嚴謹,書香門第出來的小姐。
小醉是四川人,因為戰爭,跟著她哥到處漂泊,最後與入了川軍團的哥哥失去了聯絡。所以她不得不自己養活自己,她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單純,所以她沒有那麼多的掙扎,她從來沒意識到孟煩了的欺騙也沒埋怨過他的無能,因為她太簡單,太純真,所以她愛上孟煩了,她以為煩了是個抗日英雄,她信他講的那些話,她信他是川軍團的,那個她哥哥呆過的地方,讓她有了親切感。她喜歡他的風趣幽默,那跟她認識的人都不一樣,孟煩了最大本事的也正是他那張能說會道的嘴,所以小醉一頭紮了進去。她其實是個傻透了的姑娘,她的心是乾淨的,她的愛是濃烈的,但是她不懂孟煩了,激情會有熄滅的時候,生活必將繼續。
其實我真不願意把這段愛情講的那麼透徹,很多人責怪著孟煩了的懦弱,對愛情的不負責任,但是這才是真實的,是這段愛情的本來面目。從一開始我就知道小醉和孟煩了不可能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那就是另一出悲劇。除非他們一起在戰火中灰飛煙滅,才能讓這段愛情一直保留下去。
孟煩了愛小醉嗎?是有愛的,但是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愛。當他知道小醉身份的時候,更多的是對小醉身體的嚮往,他自己也曾經把那份齷齪骯髒的心剖析了一番,所以他一直覺得慚愧和無地自容,他選擇了逃避。但是當他看到迷龍夫婦甜蜜纏綿的時候,他知道其實有一份幸福一直在等待著他,所以有了隨後他與小醉的激情一吻,這是一顆孤單落寞的靈魂想要在特別寒冷的時候靠近溫暖的表現。直到他當了逃兵,生死一線的時候,小醉的不離不棄和聲嘶力竭,都再次震撼了他的內心,他之於小醉在愛裡面混雜著很深厚的感動和感激,連自己都看不上的自己,卻被那樣一個女孩用整個生命去愛,他無所適從。
孟煩了和小醉的愛情一直都是不平等的,這也是很多人指謫孟煩了沒有爺們擔當的原因所在,他不夠愛小醉,而小醉的愛除了溫暖也沉重。在那樣特殊的條件下,孟煩了和小醉有了交集,這交集是環境賦予的,他們是兩顆心的碰撞,卻不是兩顆靈魂的契合,孟煩了想的太多,小醉想的太少,孟煩了太複雜,小醉太單純,愛情可以瞬間點燃整個世界,也可以晝夕澆滅所有的火焰。
孟煩了就是那種能清楚的看清自己,卻又聽之任之的人,他一直在跟自己的內心擰巴,他知道他給不了小醉幸福,所以他選擇了放棄,他會心痛,但是比不上自己的糾結,自己和自己的較勁。就像孟煩了一樣,我也以為張立憲更適合她,因為張立憲是跟小醉一樣單純的人,從思想到行動,他是一個還沒長大的男孩,他的參軍生涯是一帆風順的,他有他的信仰虞嘯卿,他對小醉的愛是一個強者油然升起的對弱者的保護,他們有共同的話題,他們的關係是平等的,他們可以一起成長,如果張立憲沒有死,能夠和小醉一路走下去,小醉是會發現他的好的。
孟煩了清晰的知道自己給了小醉一個假象,所以他也能輕易的讓一切毀於一旦,他可以讓前一秒還在微笑的小醉下一秒就盛滿了憤怒,他們的愛情像曇花終將歸於一現,假如能夠延續到戰爭的結束,那麼在生命脆弱下構建的愛情將會煙消雲散。在和平年代,愛情總要回歸生活,孟煩了會因為無法溝通而壓抑,小醉會因為看到她不自知的一面而痛苦,所以為什麼不讓這段愛情就停留在記憶中呢,為什麼不釋然他們那場有些雲淡風輕的愛情呢,沒有最後的昇華,沒有恍若隔世的相逢,愛情有時候可能也只是生命的過客。
《迷龍和上官念慈的自然天成》
遲遲沒有下筆寫迷龍和上官念慈,是因為上官念慈讓我茫然,直到讀了半部團劇的書,原來電視劇裡面的上官念慈並不全是書裡面的上官念慈,書裡面的上官念慈佔用的筆墨也不是很多。
康導說過上官念慈這個角色出來,相信很多女性觀眾都會喜歡,我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但絕對不是現在劇裡面呈現的這個上官念慈。
因為迷龍太豐滿,太出彩,反襯出本來就受制於戲份的上官念慈,上官念慈的對白不算多,人物的特質很多的要藉助於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所暗含的深意,遠不應該是劉威崴所演繹出的感覺。
我以為的上官念慈,她本是大家閨秀,知書答理,聰慧解人,她懂得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她外表恬靜,內心堅定。顛沛流離並沒有損傷她的美麗,那是一種氣質,文靜雅然,悠遠綿長。
迷龍初見上官念慈,就直了眼丟了魂,因為她的怡然飄逸,也因為她的母性光輝,其實迷龍同時愛上的是兩個人,上官念慈和雷寶兒。
上官念慈的聰明在於她懂得取捨,更懂得把握幸福,迷龍是個一眼就能看透的男人,他的掏心掏肺,他的男子漢氣概,他豐厚的羽翼,都讓上官念慈在茫然未知的前途上,尋到了一座堅實的堡壘。上官念慈不脆弱,但是也不鋒芒,她是一個心裡有譜的女人,她知道迷龍是一個能夠帶給她幸福的男人,她義無反顧,淡然中透著堅決,她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出了迷龍的真誠和龍文章的閃爍,她輕易的刺穿了本已破爛不堪的龍文章的戰衣。書裡的上官念慈沒有追打龍文章(另一段書裡沒有的是在路邊與龍文章的對視),追打龍文章的上官念慈讓人很無語。上官念慈身上不應該是潑辣而是犀利,不是瘋狂後的無所顧忌,而是瞭然後的一針見血,她對龍文章不是曖昧而是鄙夷。
劇裡的上官念慈與龍文章太過曖昧,我不知道是把本來的欣賞演成了曖昧,還是曖昧就是他們所要傳達的資訊。而書中的上官念慈和龍文章的針鋒相對,更多的是源於她對迷龍的保護,和她一開始形成的對龍文章的反感印象。
迷龍對於家的渴望比別人都強烈,是因為他曾經有過一個家,他身上充滿了保護欲和擔當,空落落的時候,心思不夠細膩的迷龍也會傷感,他需要一處寄託,然後他遇上了上官念慈和雷寶兒,他成了最幸福的人,他不會考慮未知的未來,他活在當下。
在上官念慈的面前,迷龍即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又是個淘氣耍寶的大小孩。有人說上官念慈讓迷龍變得軟弱,不可否認一個家在迷龍心中的份量,但是上官念慈不是個一般的女人,她也曾經讓迷龍做個決斷,為此迷龍險些離開了炮灰們,可是她沒有強求,我想即使沒有龍文章的出現,她最終也會讓迷龍回到他本來的地方。她是一個懂得進退的女人,她用她的智慧,在一個男人世界裡面,預留了自己的位置。
我一直認為迷龍選擇上官念慈是一種本能的體現,而上官念慈對迷龍的認知蘊涵著深刻的智慧,這智慧不是咄咄逼人,不是鋒芒畢露,而是溫婉含蓄,慧頡靈秀。這一點我再一次與小太爺不謀而合,他對迷龍說過,我怎麼覺得是嫂子把你從我們這兒撿走的啊。其實在迷龍與上官念慈之間真正的主宰者是上官念慈,只要她選擇了,就會讓被選擇的男人變得很幸福,當然她幸福不幸福,就要看她自己的決定,迷龍顯然是一個讓他們都幸福的選擇。
我認為一個稍微有些變了味兒的上官念慈,本來要表達的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和一個簡單男人的自然天成,他們的愛情是樸實的,不加修飾的,活生生的,帶著身體的溫度,是可以瑣碎到指甲蓋,也可以溫暖到心窩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一個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經渴望的家。
【一些我未說盡的話】
斷斷續續的寫了很多,多到我沒想到,卻又發現還有很多沒有寫到的,比如豆餅,我總是有一種錯覺,蘭曉龍在跟自己開玩笑,昨天的豆餅其實正是今天的許三多,曾經,現在,或者以後依然存在著很多的豆餅,中國從來不缺豆餅這樣的人,缺的是像有許三多那樣運氣的豆餅,所以許三多隻有一個,只存在於蘭曉龍的筆下,而豆餅時時刻刻的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唐基妄當了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權臣,或者不如說也是一個歷經了滄海的智者,不要小看時間,滴水穿石,誰的今天不是由大量的昨天堆積的,也許昨天的唐基並不那麼奸詐,而步步為營走到今天的唐基是油滑的,心機縝密的,我們一路跟炮灰走來,所以他成了兇手,但是換一種角度,他並沒有十惡不赦,他只是太過看重自己的利益,我們多數人其實都自私,但是因際遇不同,因地位不同,因人心不同,就有了偏差,自私是可以為了房子和父母反目,自私也可以是為了大局而犧牲棋子。棋子不一定都不能成為棋手,關鍵是你願意執著於黑白的分明,還是傾向複雜的大腦。唐基成就了虞嘯卿,毀了炮灰團,一得一失之間,答案只在每個人心中。
張立憲的成長被截殺了,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物,即使在可有可無之中,我們也依稀的看到了一個純情的,單純的,執拗的男孩,張立憲是一個代表,他代表了那一批以虞嘯卿馬首是瞻的精銳,比如比他頭腦更簡單的何書光,沉默寡言的餘治,在他們心中,虞嘯卿是神,是信仰,有了信仰,人才會更加的有勇氣,更加的堅強,當然信仰崩塌的時候,可能剩下的就是不堪一擊了,所以劇中的張立憲自殺了,被捨棄掉的是書中的張立憲開始認知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過程。
傻乎乎的克虜伯好像沒有思想,其實他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他的信仰只在他的心中,不外露,不張揚,由無形的世界化成了有形的龍文章,他選定了,就一直走下去了,沒有人注意他,他也不渴求別人的注意,他只默默的做他認為對的事情。喜歡挑釁的要麻成為了最早離開的人之一,他和不辣是最好的兄弟,有了不辣,他就可以成為那種苦中做樂的人,他跟不辣很像,所以臭味相投,他欺軟怕硬,不辣嘴不饒人,他們相輔相成,有了一個完整的人形,然後剩下了一半,一半沒心沒肺的走完整個戰爭,他是不辣,也是要麻。
一根筋的董刀,只有一個願望,一個願望支撐他一直走下去,可以走到海枯石爛。一輩子都在要東西的康丫,是覺得這世界欠他的太多,太多卻肯定的拿不回來,所以就到處的找補,他把那些無形的東西化成了有形的零碎,來填補內心那處只能感知無法明晰的窟窿。
站的太高的麥克魯漢,看到的不只是美國,還有中國,他是個思想者,而不適合當個軍人,他把一切都說的那麼白了,那些孟煩了掙扎的,那些龍文章放不下的,那些虞嘯卿痴迷的,那些關於人生,關於人性,關於戰爭的,可是看的再透徹也沒用,因為他在那裡,在他們中間,他與最無知的豆餅,最聰明的孟煩了一樣,都是滄海之一粟,都將歸於塵土和記憶。
曹操一直是我喜歡的一個老外,以下說的與柯林斯無關,只是因為曹操,外華人學漢語,有些也會受了地方方言的影響,而曹操的中國話說的倍兒溜,並且絕對是帶著北京味兒的北京通,只是演了一個柯林斯真是未免糟蹋了。
好吧,我承認,我想盡量的把每一個人都寫出來,我不想落掉任何一個炮灰,寫的太多,終有言盡的時候,我一直沒有從戰爭的角度說團劇,因為他落掉了一個結尾,落掉的不只是一個結尾,還有很多很多。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把上下兩本書認真的看了一遍,有違了我讀書的習慣。如果有什麼還想說,可能會不自覺的拉上了書,有關那些沒展開的人物,有關故事的延伸,有關蘭曉龍的寫作技巧,有關影像和紙張表現手法上的利弊,有關我隨時冒出的想法。總之,現在就寫到這吧,謝謝那些捧場的朋友,能夠一字不落的看完我的長篇大論委實不易,沒有全部看的,挑自己喜歡的部分看也沒關係,只是因為看了想了,所以要說,說的太多不過一句,只要能跟關注團劇的一部分朋友有所共鳴,足矣。每一份的付出都是用心的,希冀相知,淡看指責,在喧囂之中留一片寧靜,我用我的文字詮釋我對團劇的理解!
以上都是我複製貼上
在看的過程中已然留下了一些文字,在看完後,卻還有很多話想說。
我真真兒的對士兵突擊沒有感情,但是卻真真兒的沉迷於我的團長我的團。
有多久沒看電視,有多久沒有看中國產的電視劇,有多久沒有沉下心來不錯過一個鏡頭的看完一部劇,
有多久不是因愛情而是被一部戰爭劇吸引,有多久不這麼碼文字了,一切都被我的團長我的團打破了。
【一些好的演員】
再爛的劇本,你會因為好的演員看出一點感動,再好的劇本,你會因為爛的演員看的憋氣不已。對士兵突擊不感冒,但是確實稀罕裡面的那些演員,也許他們當中有些確實是屬於本色表演,而且根上他們可能要受限於角色,軍事題材,使他們光彩照人,我們不知道離開這個範疇,他們是否會少了一些魅力,但是即便在這個巢穴裡面,兩部劇中一些人物的性格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反差,而這反差還是讓我們領會到了什麼叫做好的演員。
【一個好的劇本】
團劇大有頂著戰爭的帽子刻畫人性的嫌疑,所以我超乎尋常的喜歡他,所以也有人超乎尋常的不喜歡他,蘭曉龍是喜歡寫人性的,尤其是男人,寫的極好,還有那些人生的感悟,戰爭是他尋來的一身盔甲,他畢竟是個編劇,編劇已經失去了為純文學而文學的立場,他總要為自己厲兵秣馬,為自己的倉備好充足的糧,所以他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引來眾說紛紜,也必然要失去一些東西,失去的東西他知道和知道他的人知道。士兵突擊是關於理想和自欺欺人,我的團長我的團是關於真實和灰飛煙滅,我,是個喜歡後者的人,寧可在殘酷中心竭,不願在虛偽中矯情。寧肯在孟煩了的叛逃中審視自己的懦弱,不想在許三多的執拗中理解他們的單純。所以我想我是屬於團劇裡面描寫的那群人,在我們這群人裡面,團劇是一個好劇本。
【一部不完美的劇】
為了戰爭而戰爭,是我憎恨這部劇的地方,為此付出了太多,和平時期的傷亡,拍攝成本的縮減,細節上面的不連貫,劇本後面情節的致命刪減,他們為了什麼?為了聲勢浩大的宣傳,為了喜歡挑刺的軍迷,為了冠冕堂皇的大製作,那些漆黑的鏡頭,那些零碎的晃動,那些刻意而為的宏觀場面,到最後恰恰成了很多人詬病的地方,是想抒寫一段歷史,懷念一群人,還是想用戰爭的場面衝擊眼球,製造炮火連天的殘酷與真實,這兩者如果不能很好的銜接,本該取捨的,我個人也很喜歡亮劍,但是這兩部戲有根本的不同,亮劍在戰爭中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和勇,而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戰爭的輔佐依然是為了表達一群人的性與情,一條小溪匯入大海,明晰透徹,一場大雨落入江海,錯落有致,何以再讓魚群攪亂躍動的水滴,暗淡的黑夜,一道閃電劃過,猙獰的鯊魚叼著獵物,然後歸於沉寂,還有心的無力。
【一直存在的矛盾】
過多的戰爭畫面,於我是厭煩的,因為許多戰爭畫面就是為了表現場面,而且很突兀,有些該有的戰爭場面卻沒有,有些可以一筆帶過的拍的亂七八糟,而於有些人來說,過於冗長的對白,卻非常合我的口味,這就是一個典型協調不好的矛盾,團劇裡面的很多對白真的是值得細細品味的,言簡意賅卻意味深長,調侃嬉鬧之間卻大徹大悟,我喜歡這劇的最大一個原因,就是有很多東西不是在人物的形為上體現的,而是在人物語言上表現的,現在想來這更是一本適合讀的書,而不只是一部適合看的劇,劇用方言和行為,把人物刻畫的活靈活現,書用語言和文字,把人生寫的深沉綿長。所以這劇必然有了軟肋,那些我欣賞的東西,讓這部劇變得細膩卻也緩慢,可是這部劇的題材,又讓他離不開滿天炮火,老實說,這本身就是很難拿捏的,康導的水平還是有限了,最後變得不倫不類,成了團劇的致命傷。跳進跳出,風格不統一,最後結尾的刪減和一帶而過,豈是遺憾可以說得的。
【一個模糊的主題】
一部劇,一本書總是有主題,或健康明朗,或隱晦艱澀,或陰暗醜陋,或簡單直白,而於軍事題材,我們最容易聽到的一個詞就是:主旋律,與政治有關的話題真的不想談,哪個國家也不允許說自己的壞話,這是必然的,但是時至今時今日,網路的發展,言論的自由還是相對寬敞了一些,一間房子,有明亮通透的地方,也必然會有藏汙納垢的死角,什麼是真相,真相就是你自個兒內心以為的真相,而我的團長我的團就是蘭曉龍心裡自個兒的真相,所謂文人,就是給了你一堆泥,然後看看你有本事捏出個什麼形兒,也許他自己也不知道泥在成為泥之前的幾百幾千年確切的經歷了什麼,而我從團劇中體會的真相就是這本不是一味兒的想要寫戰爭,而是想闡述戰爭下的人性,他不是想告訴人們一場戰爭的正確與否,而是想說在戰爭下,人應該具有的本來面貌,一群人在戰爭中的渺小,一些人在戰爭中的野心,沒有平等,任何時候,我們只能是我們自己的主角。而其中對歷史的感悟,對人性的挖掘遠勝於對戰爭的探討。
【一種突破的嘗試】
方言,是這部劇最大的特色。五湖四海,海納百川的中國,有多少人知道,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也是最難於治理的原因,在很多人大罵日本南韓的虛偽自私狂妄的國民性的同時,也羨慕著他們的凝聚力與愛國心,我最喜歡團劇的一句臺詞是:華人死於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總是一針見血的抓住了根脈。龍文章的炮灰團操著各地方的方言,虞嘯卿的精銳部隊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喻意之深,這又是一種細節的暗示。因為有了主心骨和共同的屈辱,五湖四海,才在涅磐中有了重生,這就是為什麼龍文章是個無根的人,卻成了炮灰團的魂,而那些炮灰們,方言就是一個介質,來搭建他們的根,生活環境造就的不只是語言上的特點,更有著生活習性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哪兒的人的人生哲學都多少會因為成長的環境,家庭的背景,烙下了一些痕跡,這痕跡有的是無足輕重的,有的卻是難以抹滅的,只有在戰爭的煉爐下,才能打磨燒化一切,而於和平年代,總會產生一些衝突。所以我覺得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這些人性的挖掘,源於中國特色的地域遼闊。
對於很多電視劇方言只是無足輕重的嘗試,但是於團劇卻是至關重要的表現形式,這也再一次體現了蘭曉龍從細節處體現深度的特點。另外就方言的標準問題,北方方言是一般人都能聽懂的,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尤其在團劇中重點人物身上,北平人孟煩了的貧和損貫穿全劇,東北人迷龍的大渣子味兒引人發笑。而另外兩個非常有特點的南方方言上海話和廣東話,肯定是要變為普通話的方言,否則這地方以外的人是很難聽懂,所以著實委曲了他們,但是即便用詞變成了普通話,語調還是有點意思的,尤其體現在上海人阿譯的酥和軟上,廣東人蛇屁股的含混不清上。另外既然是川軍團,當然四川人也不少,比如要麻,比如小醉,比如唐基,比如張立憲,四川話是介於聽的懂和聽不懂之間,有一種很濃的鄉土的味道。而郝獸醫的陝西話一如這個人物自身散發的熱度,讓人感到那麼親切,而不辣的湖南話和他擺的那個經典動作,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出個門道來。為什麼豆餅的河北話我聽出了河南味兒。其實即使是方言,也有極具地域色彩的和相對平淡的,在我有限的認知中,覺得與這部劇比較對路的一個地方的人沒有出現,就是天津,天津話的哏兒想來如果存在的話,也會很出彩吧。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無根的妖孽龍文章的前生今世
龍文章這個人物很難懂,因為他沒有根,所以就像天上的雲彩變幻莫端,這一刻他遮蔽了Sunny,下一刻他為即將到來的雨水造勢。天窗湛藍的時候,也會有淡淡的浮雲輕輕的飄移,入了你的眼的可能是軟軟的棉花糖,也可能是輪廓分明的城堡。他的一生可劃為兩段,他的前世是參戰前,他的今生是參戰後,參戰前的他是個謎,我們只能從他在審問中的話,窺探到一二,假作真時真亦假,虛虛實實之間,也只能揣測他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學會了各地的方言,他能很快融入各地的生活方式,他放下了自尊掌握了各種生存技巧,因為他從來不曾停歇,因為他一直是一個人,所以這就是他為什麼死死的抱著炮灰團不放,他要的不是功名利祿,不是建功偉業,他只在乎他的家人,他千辛萬苦尋來的家人,但是他知道在戰火中的中國,一切皆是虛無,他怕死,但是也不願意苟活,他有他的信念和追求,他不是個戰爭狂,而是他知道在戰爭中,誰也不能夠安逸,他想還中國一個太平的盛事,即使他知道憑一己之力全是枉然,但是他還是要去做,因為他一直在行走著,不可能停下腳步。他不夠聰明,也不懂得政治,他會的是下九流的手法,有的卻是一顆赤誠的心。
一個人,一直是一個人,沒有人能看透他,他也不想讓任何人看透,他不按牌理出牌,他裝瘋賣傻,他顛顛狂狂,他遇到了一個團,一個炮灰團,一個像他一樣稀里嘩啦的團,沒有誰是英雄,相反的,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缺點無限放大,但是在他帶領他們經歷過的戰役中,他看到了不為人知的雜草中的綠色,他們也在與他的相處中,發現了一片滋養的潤土,就算這土最後會把他們埋葬,他們也心甘情願的搖曳著枝葉。他遇到了一個人,一群炮灰中的一個,他一眼就看透了他,就像他也看透了他一樣。他們的學識,他們的背景,他們的行為舉止,大相徑庭,但是孟煩了在龍文章下賤的賣弄中,看到了一顆靈魂的無畏,他無地自容的在矛盾中掙扎著。而龍文章在孟煩了的扯淡臭貧中,聽出太多直陳痛楚的話語,他無法離開這個與他心靈相通的人,並想要釋放他那顆包裹太深的靈魂。
在前期我不是那麼喜歡也不明白龍文章,他無畏著也自私著,他複雜著又簡單著,他的行動帶著絕決,他的話語有著輕佻,他變幻莫測,讓人難以接受。但是後期的龍文章,人性的東西被放大了,在他的身上應了一句話,尤如他跟狗肉的關係:是要處的,他和他的炮灰一路走來,他成了他們的魂,他們成了他的親人。然後他帶著他們一起去完成內心的救贖。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北平小太爺孟煩了用損人來掩蓋內心的缺失
大愛小太爺兒這個角色了,是因為倍兒親切,得承認這麼喜歡這劇的原因,多少有他的成份,這個一路兒貧下來的主兒,不知道膩歪了多少人,卻讓我大呼過癮,這是孟煩了這個人物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其實劇裡也借張立憲之口說出了這是小醉喜歡煩了的原因之一。孟煩了,生於北平書香之家,老太爺出場之後,多少人得憤憤不平啊,唯一一個把家世背景交待的底掉兒的角色,卻原來就是這麼一位招人不待勁的主兒。老太爺古板刻薄,家教嚴明,一天到晚端著,見天兒的嚷嚷著:諾大的中國就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而他自己卻應了那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人物是典型的家長制式的人物,蘭曉龍的用意有諷刺,有自嘲,諾大的中國這樣的人從來都不少。文人的不切實際和自我感覺良好,是伴隨著他們的燦爛的文筆一起昇華的。除此之外更交待出了孟煩了這個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孟煩了是在一個如此嚴厲的家庭長大,他是缺少父愛的,並且父子的隔膜伴隨著他的成長,也影響著他,沒有什麼比不能溝通,更讓人無奈的事情了,而且還要循規蹈矩的遵守著家風,這樣的人多數學會了自我保護,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另外他的父親肯定對他有過殷切的希望,不自由的空氣使他窒息,不被理解的靈魂無處申訴,所以他逃了出來當兵,否則以他北平世家的學生身份,不應該混成這樣的。
他對打仗這種事,也曾經天真過,豪氣萬丈過,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潰敗中,他對什麼都不在乎了,除了自己那條精兒貴的命,他跟誰都不過心,他學會了耍滑頭,反正損人也不用花錢,他用他那點僅有的技能,把人埋汰了一溜夠,即使對那個最疼他的郝獸醫也不例外。有的人可能覺得他的嘴太毒了,其實他的內心是善良的,甚至是軟弱的,軟弱誘發懦弱,他得為自己找一層鋪蓋,在別人馬革裹屍的時候,不動容,在戰死沙場的時候,無牽掛。可是在不知不覺中,他還是和炮灰團的炮灰們有了感情,他知道死啦的野心,他不想讓大家就這樣妄生,自然也有著自己的私心,他比誰都掙扎,他比誰都矛盾,他比誰都想的更多,所以他怯弱,他無為,那個心中充滿少年中國的小書蟲,是否曾經是孟煩了的昨天,而孟煩了的今天,都用來學習扯淡了。
可是得過且過,不能掏空他的大腦,他們依然在那裡,被埋藏的很深,直到龍文章的出現,他讓他看見了自己內心的渴望,他懷念的家鄉,他身邊過往的過客,他心底的傷悲,他把命將給了龍文章,不慷慨激昂,不壯懷激烈,而依然是一張說話不饒人的嘴,一個清楚真相的腦袋,一顆明知了無希望,卻不得不為的決心。因為孟煩了的真實,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一個人本就不是一張平面的壁畫,摺疊的屏風也許算不上高雅,灰暗的色調過多可能引人生厭,材質的取捨直接影響了審美,但是殘缺的美好,卻讓我的眼睛發亮,熟悉的質感,讓我心之慼慼焉,我,非常之喜歡孟煩了這個角色。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軍統世家虞嘯卿銅筋鐵骨下的悲哀
虞嘯卿家世顯赫,功勳卓絕,他氣派,衣冠筆挺,他英俊,稜角分明,他有最精銳的部隊,他有最死忠的追隨者,他有生殺的大權,他有大好的前程,他有滿腔的熱血,他有銅筋鐵骨的意志。但是他只是個軍人,一個看的不夠遠,不夠廣的軍人。他之於戰爭,並不是他以為的百姓的疾苦,崇高的理想,更多的是為了貴族的驕傲,江山的收復。他出生高貴,血統純正,怎麼能真正懂得人間冷暖,但是打小受的教育讓他心中自有一個國,一家。他崇拜岳飛,想的是精忠報國,建功立業,所以他牢記著保家衛國,他有著視死如歸的氣魄。有人說他是戰爭的機器,其實不妨說他是為戰爭而生的,這也是他最大的悲哀。但是他性格中的執拗,單純也讓鐵血中有了一絲柔情。他跟龍文章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卻又惺惺相惜,他一直認為龍文章是像他一樣的人,所以他一再容忍他犯下的錯誤,所以在他拋棄了他和他的炮灰團時候滿懷愧疚,但是他從來都沒有真正瞭解過龍文章,他一直都活在自己以為的世界中,他成了別人手中的棋子,斷送了他僅存的希望。
虞嘯卿這個人物並不可恨,而是可憐,在那樣的家庭長大,一直被那樣炫目的光環照耀著,他身上肩負了太多的重擔,在不知不覺中,他的身體已經成為了那根扁擔,而握著扁擔的手正是唐基之流,他是看著虞嘯卿長大的,也是這項工程的眾多參與者之一,所以當危機來臨的時候,他用他的智謀進行修正,因為他比虞嘯卿自己還了解他,他是虞嘯卿的影子,如影隨行,也許從正義的觀點來說,唐基是個小人,但是從政治的觀點來說,唐基是個權臣,而虞嘯卿和唐基的區別,就是虞嘯卿是無意識的把龍文章和他的團當成了炮灰,唐基是有意識的把龍文章和他的團當成了炮灰。
之所以會存在危機,恰恰說明虞嘯卿並不只是個傀儡,他只是太單純,太簡單,就像那些崇拜他的精銳們一樣,他們不懂得戰爭背後的意義,他們看不到戰火下人心的倉皇,他們只知道一個軍人應該有的樣子,他們思考的太少,當虞嘯卿遇到龍文章時,這個捉摸不透的人,讓他學會了思考,所以他曾經倒下過,想要飲彈自盡,所以他準備拋棄一切,進行譁變,可是一個龍文章和一個炮灰團又怎能與以唐基為守的整個家族政府相抗衡呢,一些人生的真諦怎能讓他放棄對戰爭的執念呢。如果說龍文章和他的團,是被別人當成了炮灰,那麼虞嘯卿就是他自己的炮灰。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東北人迷龍簡單直白中蘊涵的生活哲學
迷龍是個東北人,一路上唱著帶色兒的二人轉,成為了炮灰團最快樂的人。可能最懂得樂呵的人就是東北人了,他們想的不多,他們實在,比如迷龍,有吃有穿,再有個老婆暖炕頭,夠了。可是簡單如迷龍,心中也有個痛,關乎國家,關乎家鄉,關乎親人。所以在炮灰們胡亂糟改白菜豬肉燉粉條的時候,在那個他頂看不上眼的老鄉李連勝死去的時候,在他剛剛撿來的老婆孩子於人群中失散的時候,在向來不靠譜的郝獸醫的屍體於晨光中升起的時候,他動容了。血性是他們那類人的代名詞,但是有時候過猶不及,所以他們爽快利落卻也兇狠野蠻,他們仗義執言卻也欺負弱小,這些東北人的特徵都在迷龍身上鮮明的體現著,但是七哥(張國強)的迷龍,又多了一些他身上的可愛和孩子氣,所以本色出演,讓迷龍這個角色戲裡戲外都倍受喜愛。
迷龍,恣意而妄為,所以他佔地為王,他欺負同袍,他敢跟龍文章頂牛,他與虞嘯卿的精銳們嗆架,他偷蒙拐騙發國難財,他於戰火中忽略豆餅的生死。這是他的性情使然,他魯莽而彪悍,於和平年代多少有點不穩定的成份,在戰爭中就顯得有些無足輕重了,關鍵是他夠真,夠直,有的人說傷害就是傷害了,不會因為你用的什麼方法而有所改變,但是得承認,就第三方的眼裡,光明磊落的狠,比陰險狡詐的毒,還是於心裡有了偏差。
後來小太爺在郝老爺子的墓前說過:我時常疑心他才是我們中最聰明的。這也正是我一直以為的,他指的是迷龍的生活哲學,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了不同的根,那片土地養育出的迷龍,無關信仰與理想,而是生活的真諦,活著,並快樂的活著,只要心底留存一份最直白的認知,沒有百轉千回,沒有如絲心緒,但是在戰爭面前,他不會失去驕傲,自尊和血性,在戰爭之中,他不會悲觀,龜縮和悵然,在生命面前,他學不來悲秋傷葉,在親人面前,他的情感自然流淌,他不是一個英雄,他成不了智者,但是他是生活的強者,他告訴我們,無論戰爭還是和平年代,人首先都要學會活著,沒有偉大的人性,沒有冠冕的話語,他是整個炮灰團的代表,他們也許醜陋,也許迷失,但是他們是真實的人,戰爭之於他們,就是他們本身那點見不得光的缺陷,在戰火中被洗滌了,龍文章是詭異的,是大徹大悟後的放不下,孟煩了是彆扭的,是掙扎之後的無所適從,而迷龍是簡單的,是沒心沒肺之後的泰然,是於無聲中響起的驚雷,照見了人性中的光鮮和破落。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上海人阿譯在扭捏中詮釋著希望
生旦淨末醜,然後有了一齣戲,要如何定義阿譯呢?上海人,少尉,沒有上過戰場,被孤立的理想青年。團劇中的所有人物都帶著地域的色彩,成了一個符號,不代表所有,但是確實體現著部分的典型。上海的色調不是那麼光鮮,尤其是在一部比較注重刻畫北方人物性格的戲中,阿譯的小性情,內秀與扭捏必然與那些炮灰們格格不入,所以大家都擠兌他,看不上他,他捋頭髮的動作,他說話的軟腔軟語,他過於拘泥小節的磨嘰,都讓人不那麼願意接近他,連老好人郝獸醫都在煩了擠兌他跟阿譯似的時候說才不像他,最後阿譯自己也咆哮說:就算對日軍你們也沒有對我這樣的仇恨。其實阿譯真的不是個丑角,他真的挺委屈,他壯懷激烈,有理想有抱負,他跟炮灰團的那些炮灰們的思想有著天壤的差別,所以既鶴立雞群,又如跳樑小醜,他上過正統的軍官學校,他有著滿腹的理論,他有著不切實際的理想,他對未來還充滿著希望,可是把他安插在這樣的一群人中,他確實成了個異類,所以他會選擇賞識他的唐基並沒有錯,他的內心其實是純潔的又太迂腐,他的性格中有惟命是從和唯唯諾諾的成份,而這些都是炮灰團的老粗們頂看不上的,所以他被排擠了,按照小太爺的思路得有這麼一句話:看您那兒不招人待勁的樣兒,找個涼快地兒歇了吧。不過阿譯終歸是有韌性的,也是善良的,所以他從不真跟煩了計較,而恰恰相反,他的心是和煩了走的最近的。
連最不走腦子的迷龍都說過阿譯是煩了的兄弟,這話在理,他們有一樣的學識,他們都是學生兵,他們都曾經生活在城市中,一個在百樂門裡看盡歌舞昇平,一個在前門樓子上體味故都風貌,他們都整天端著,一個是裝爺兒,一個是裝小資,所以即使煩了如何損阿譯,最後還是跟他交過心,拋開行為舉止,他們兩個確實很像,像在對人生的思考,對理想的追求上,煩了看阿譯很不順眼,那個懷惴萬仗豪情的自己沒了,只剩下一攤爛泥,所以他陰險的也想消磨掉還心懷希望的阿譯,阿譯是知道的,所以他不想成為第二個孟煩了,而是想成為像龍文章一樣的人,而希望和現實總是隔著遙遠的距離,明知不能實現還抱著希望的人,是太執著還是太認不清自己呢!但是心懷希望總好過絕望,心懷希望讓阿譯平添了勇氣,讓他沒有放棄並一路追隨著炮灰團。在那一曲變了調的《葬心》中,那個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男人,用他那有點隔應人的方式告解著思鄉的情緒,也成為了炮灰團一道不可或缺的別樣的風景。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陝西老爹郝獸醫那顆疲憊不堪的心
陝北的民歌音域寬廣,蒼勁中透著悲涼,郝老爺子郝獸醫的家鄉就在那裡,他的一生被煩了一張戲謔的紙就講盡了,一紙荒唐言,滿把辛酸淚,可是老爺子從不為自己流淚,他只為那些死了的娃兒流淚,人過半百而知天命,他已經看開了很多事情,卻放不下惦記的娃兒們,他是炮灰團最老的尾巴,迷龍在他面前沒大沒小,煩了在他面前撒嬌耍混,死啦在他面前自慚形穢,皆因他是一個長者,他是一個慈愛的像父親一樣的老人,人生的某些品德只有在時間的流淌中才能顯現出來,而這有關博愛和無私。他是那個送死了的娃兒上路的人,這樣一顆本來已經歷經滄桑的疲憊之心,還要一次次的看著那些年輕的生命隕落,直到那世上最後的牽掛他的兒子也陣亡了,所以他對煩了說:我是傷心死的,他的心已經到了極限,不可能再忍受下一次的煎熬,而這下一次很有可能就是他最疼愛的煩了。所以他帶走了自己的生命,把傷心留給了煩了,留給了那顆還年輕的強壯的心臟的主人。
郝獸醫死的時候,每個人都哭了,一個多他不多少他不少的人卻觸動了他們每個人內心的那塊柔軟之地。我們長大了,我們離開了家鄉,我們有不得不為之的事情,但是在一位父親面前,我們依然是孩子,可以縱情的哭,可以不再偽裝堅強。而對於孟煩了來說,除了悲痛之外更讓他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內心,那顆他以為的脆弱的心,在郝獸醫的傷心面前原來那麼不值得一提,那一刻他為保護自己建造的牢籠土崩瓦解了,他帶著自己和郝獸醫的傷心奔向了那個未知的而又不得不為的方向。
【一群炮灰的形象】之
湖南的辣椒不辣和廣東的蛇屁股
不辣和蛇屁股就像孟煩了和阿譯,相依相存的更加強烈,卻也時不常的吵嘴鬥架,不辣身上透著湖南人的嗆勁,卻也不溫不火,冷不丁的冒出一句話語不驚人死不休,還有那個刻意而為的動作,帶了點毛主席老人家的範兒。他就像一個影子,大事沒他,可是耳邊那句“王八蓋子的”時常回旋,墾兒節上的時候,總讓人眼前一亮,能吃苦,不怕死,有節氣,據說有一種辣椒,表面平凡的很,吃到嘴辣出的不只是眼淚,不辣與它有異曲同工之處。與之相反的就是蛇屁股,做事謹小慎微,膽小,偶爾說說風涼話,早年間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北京人什麼都敢說,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我想這片子,突出蛇屁股的廣東人特質主要就是在吃上,可能另外想反映一下廣東人的精明,心裡自有個小算盤,基本上這個人物一路下來,沒有被展開太多,看了一眼書,裡面在審問時被嚇壞了是喪門星,所以我不知道書和劇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一場戰火中的愛情】
團劇中的愛情戲其實不夠深厚與濃烈,很多人甚至指責為什麼要加入女人的戲,應該說團劇中的女人刻畫的是不夠深刻的,她們也只是為了凸現男主角的性格,所以畢竟還是有了傀儡之嫌,但是無論孟煩了和小醉的雲淡風輕,還是迷龍和上官戒慈的自然天成,也於平淡中暗藏著生活本來的面貌。
至於演員,袁菲的小醉中規中矩,跟在看劇之前宣傳時候對她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觀,沒有發揮卻還原了角色應該有的感覺。劉威葳的上官戒慈演的不好,固然有這個角色本身定位就難以詮釋的地方,也有演員自身的問題。導演應該是厚愛這個角色的,所以給了劉威葳很大的發揮空間,但是她的發揮既對角色把握的不到位,也缺少了一些靈氣,使一個本該很出彩的女性角色暗淡了很多。
《孟煩了與小醉的雲淡風輕》
小醉初遇孟煩了,他落魄,他不要臉面的為自己偷老鄉家的粉絲找著藉口,縱是他巧舌如簧,也沒入了禪達鄉親的耳,卻被一個女孩放在了心上。
小醉的背景開始沒有交待,但是就憑她能以一己之力,無所顧忌的把一個陌生男人拖回家,又磊磊落落為他那個私密的地方上藥,就證明她不是一個家風嚴謹,書香門第出來的小姐。
小醉是四川人,因為戰爭,跟著她哥到處漂泊,最後與入了川軍團的哥哥失去了聯絡。所以她不得不自己養活自己,她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單純,所以她沒有那麼多的掙扎,她從來沒意識到孟煩了的欺騙也沒埋怨過他的無能,因為她太簡單,太純真,所以她愛上孟煩了,她以為煩了是個抗日英雄,她信他講的那些話,她信他是川軍團的,那個她哥哥呆過的地方,讓她有了親切感。她喜歡他的風趣幽默,那跟她認識的人都不一樣,孟煩了最大本事的也正是他那張能說會道的嘴,所以小醉一頭紮了進去。她其實是個傻透了的姑娘,她的心是乾淨的,她的愛是濃烈的,但是她不懂孟煩了,激情會有熄滅的時候,生活必將繼續。
其實我真不願意把這段愛情講的那麼透徹,很多人責怪著孟煩了的懦弱,對愛情的不負責任,但是這才是真實的,是這段愛情的本來面目。從一開始我就知道小醉和孟煩了不可能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那就是另一出悲劇。除非他們一起在戰火中灰飛煙滅,才能讓這段愛情一直保留下去。
孟煩了愛小醉嗎?是有愛的,但是不是很多人以為的愛。當他知道小醉身份的時候,更多的是對小醉身體的嚮往,他自己也曾經把那份齷齪骯髒的心剖析了一番,所以他一直覺得慚愧和無地自容,他選擇了逃避。但是當他看到迷龍夫婦甜蜜纏綿的時候,他知道其實有一份幸福一直在等待著他,所以有了隨後他與小醉的激情一吻,這是一顆孤單落寞的靈魂想要在特別寒冷的時候靠近溫暖的表現。直到他當了逃兵,生死一線的時候,小醉的不離不棄和聲嘶力竭,都再次震撼了他的內心,他之於小醉在愛裡面混雜著很深厚的感動和感激,連自己都看不上的自己,卻被那樣一個女孩用整個生命去愛,他無所適從。
孟煩了和小醉的愛情一直都是不平等的,這也是很多人指謫孟煩了沒有爺們擔當的原因所在,他不夠愛小醉,而小醉的愛除了溫暖也沉重。在那樣特殊的條件下,孟煩了和小醉有了交集,這交集是環境賦予的,他們是兩顆心的碰撞,卻不是兩顆靈魂的契合,孟煩了想的太多,小醉想的太少,孟煩了太複雜,小醉太單純,愛情可以瞬間點燃整個世界,也可以晝夕澆滅所有的火焰。
孟煩了就是那種能清楚的看清自己,卻又聽之任之的人,他一直在跟自己的內心擰巴,他知道他給不了小醉幸福,所以他選擇了放棄,他會心痛,但是比不上自己的糾結,自己和自己的較勁。就像孟煩了一樣,我也以為張立憲更適合她,因為張立憲是跟小醉一樣單純的人,從思想到行動,他是一個還沒長大的男孩,他的參軍生涯是一帆風順的,他有他的信仰虞嘯卿,他對小醉的愛是一個強者油然升起的對弱者的保護,他們有共同的話題,他們的關係是平等的,他們可以一起成長,如果張立憲沒有死,能夠和小醉一路走下去,小醉是會發現他的好的。
孟煩了清晰的知道自己給了小醉一個假象,所以他也能輕易的讓一切毀於一旦,他可以讓前一秒還在微笑的小醉下一秒就盛滿了憤怒,他們的愛情像曇花終將歸於一現,假如能夠延續到戰爭的結束,那麼在生命脆弱下構建的愛情將會煙消雲散。在和平年代,愛情總要回歸生活,孟煩了會因為無法溝通而壓抑,小醉會因為看到她不自知的一面而痛苦,所以為什麼不讓這段愛情就停留在記憶中呢,為什麼不釋然他們那場有些雲淡風輕的愛情呢,沒有最後的昇華,沒有恍若隔世的相逢,愛情有時候可能也只是生命的過客。
《迷龍和上官念慈的自然天成》
遲遲沒有下筆寫迷龍和上官念慈,是因為上官念慈讓我茫然,直到讀了半部團劇的書,原來電視劇裡面的上官念慈並不全是書裡面的上官念慈,書裡面的上官念慈佔用的筆墨也不是很多。
康導說過上官念慈這個角色出來,相信很多女性觀眾都會喜歡,我似乎明白了他的意思,但絕對不是現在劇裡面呈現的這個上官念慈。
因為迷龍太豐滿,太出彩,反襯出本來就受制於戲份的上官念慈,上官念慈的對白不算多,人物的特質很多的要藉助於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所暗含的深意,遠不應該是劉威崴所演繹出的感覺。
我以為的上官念慈,她本是大家閨秀,知書答理,聰慧解人,她懂得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她外表恬靜,內心堅定。顛沛流離並沒有損傷她的美麗,那是一種氣質,文靜雅然,悠遠綿長。
迷龍初見上官念慈,就直了眼丟了魂,因為她的怡然飄逸,也因為她的母性光輝,其實迷龍同時愛上的是兩個人,上官念慈和雷寶兒。
上官念慈的聰明在於她懂得取捨,更懂得把握幸福,迷龍是個一眼就能看透的男人,他的掏心掏肺,他的男子漢氣概,他豐厚的羽翼,都讓上官念慈在茫然未知的前途上,尋到了一座堅實的堡壘。上官念慈不脆弱,但是也不鋒芒,她是一個心裡有譜的女人,她知道迷龍是一個能夠帶給她幸福的男人,她義無反顧,淡然中透著堅決,她在短短的時間內就看出了迷龍的真誠和龍文章的閃爍,她輕易的刺穿了本已破爛不堪的龍文章的戰衣。書裡的上官念慈沒有追打龍文章(另一段書裡沒有的是在路邊與龍文章的對視),追打龍文章的上官念慈讓人很無語。上官念慈身上不應該是潑辣而是犀利,不是瘋狂後的無所顧忌,而是瞭然後的一針見血,她對龍文章不是曖昧而是鄙夷。
劇裡的上官念慈與龍文章太過曖昧,我不知道是把本來的欣賞演成了曖昧,還是曖昧就是他們所要傳達的資訊。而書中的上官念慈和龍文章的針鋒相對,更多的是源於她對迷龍的保護,和她一開始形成的對龍文章的反感印象。
迷龍對於家的渴望比別人都強烈,是因為他曾經有過一個家,他身上充滿了保護欲和擔當,空落落的時候,心思不夠細膩的迷龍也會傷感,他需要一處寄託,然後他遇上了上官念慈和雷寶兒,他成了最幸福的人,他不會考慮未知的未來,他活在當下。
在上官念慈的面前,迷龍即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又是個淘氣耍寶的大小孩。有人說上官念慈讓迷龍變得軟弱,不可否認一個家在迷龍心中的份量,但是上官念慈不是個一般的女人,她也曾經讓迷龍做個決斷,為此迷龍險些離開了炮灰們,可是她沒有強求,我想即使沒有龍文章的出現,她最終也會讓迷龍回到他本來的地方。她是一個懂得進退的女人,她用她的智慧,在一個男人世界裡面,預留了自己的位置。
我一直認為迷龍選擇上官念慈是一種本能的體現,而上官念慈對迷龍的認知蘊涵著深刻的智慧,這智慧不是咄咄逼人,不是鋒芒畢露,而是溫婉含蓄,慧頡靈秀。這一點我再一次與小太爺不謀而合,他對迷龍說過,我怎麼覺得是嫂子把你從我們這兒撿走的啊。其實在迷龍與上官念慈之間真正的主宰者是上官念慈,只要她選擇了,就會讓被選擇的男人變得很幸福,當然她幸福不幸福,就要看她自己的決定,迷龍顯然是一個讓他們都幸福的選擇。
我認為一個稍微有些變了味兒的上官念慈,本來要表達的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和一個簡單男人的自然天成,他們的愛情是樸實的,不加修飾的,活生生的,帶著身體的溫度,是可以瑣碎到指甲蓋,也可以溫暖到心窩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一個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經渴望的家。
【一些我未說盡的話】
斷斷續續的寫了很多,多到我沒想到,卻又發現還有很多沒有寫到的,比如豆餅,我總是有一種錯覺,蘭曉龍在跟自己開玩笑,昨天的豆餅其實正是今天的許三多,曾經,現在,或者以後依然存在著很多的豆餅,中國從來不缺豆餅這樣的人,缺的是像有許三多那樣運氣的豆餅,所以許三多隻有一個,只存在於蘭曉龍的筆下,而豆餅時時刻刻的存在於我們的身邊。
唐基妄當了小人,其實他只是一個權臣,或者不如說也是一個歷經了滄海的智者,不要小看時間,滴水穿石,誰的今天不是由大量的昨天堆積的,也許昨天的唐基並不那麼奸詐,而步步為營走到今天的唐基是油滑的,心機縝密的,我們一路跟炮灰走來,所以他成了兇手,但是換一種角度,他並沒有十惡不赦,他只是太過看重自己的利益,我們多數人其實都自私,但是因際遇不同,因地位不同,因人心不同,就有了偏差,自私是可以為了房子和父母反目,自私也可以是為了大局而犧牲棋子。棋子不一定都不能成為棋手,關鍵是你願意執著於黑白的分明,還是傾向複雜的大腦。唐基成就了虞嘯卿,毀了炮灰團,一得一失之間,答案只在每個人心中。
張立憲的成長被截殺了,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物,即使在可有可無之中,我們也依稀的看到了一個純情的,單純的,執拗的男孩,張立憲是一個代表,他代表了那一批以虞嘯卿馬首是瞻的精銳,比如比他頭腦更簡單的何書光,沉默寡言的餘治,在他們心中,虞嘯卿是神,是信仰,有了信仰,人才會更加的有勇氣,更加的堅強,當然信仰崩塌的時候,可能剩下的就是不堪一擊了,所以劇中的張立憲自殺了,被捨棄掉的是書中的張立憲開始認知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過程。
傻乎乎的克虜伯好像沒有思想,其實他是活在了自己的世界,他的信仰只在他的心中,不外露,不張揚,由無形的世界化成了有形的龍文章,他選定了,就一直走下去了,沒有人注意他,他也不渴求別人的注意,他只默默的做他認為對的事情。喜歡挑釁的要麻成為了最早離開的人之一,他和不辣是最好的兄弟,有了不辣,他就可以成為那種苦中做樂的人,他跟不辣很像,所以臭味相投,他欺軟怕硬,不辣嘴不饒人,他們相輔相成,有了一個完整的人形,然後剩下了一半,一半沒心沒肺的走完整個戰爭,他是不辣,也是要麻。
一根筋的董刀,只有一個願望,一個願望支撐他一直走下去,可以走到海枯石爛。一輩子都在要東西的康丫,是覺得這世界欠他的太多,太多卻肯定的拿不回來,所以就到處的找補,他把那些無形的東西化成了有形的零碎,來填補內心那處只能感知無法明晰的窟窿。
站的太高的麥克魯漢,看到的不只是美國,還有中國,他是個思想者,而不適合當個軍人,他把一切都說的那麼白了,那些孟煩了掙扎的,那些龍文章放不下的,那些虞嘯卿痴迷的,那些關於人生,關於人性,關於戰爭的,可是看的再透徹也沒用,因為他在那裡,在他們中間,他與最無知的豆餅,最聰明的孟煩了一樣,都是滄海之一粟,都將歸於塵土和記憶。
曹操一直是我喜歡的一個老外,以下說的與柯林斯無關,只是因為曹操,外華人學漢語,有些也會受了地方方言的影響,而曹操的中國話說的倍兒溜,並且絕對是帶著北京味兒的北京通,只是演了一個柯林斯真是未免糟蹋了。
好吧,我承認,我想盡量的把每一個人都寫出來,我不想落掉任何一個炮灰,寫的太多,終有言盡的時候,我一直沒有從戰爭的角度說團劇,因為他落掉了一個結尾,落掉的不只是一個結尾,還有很多很多。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把上下兩本書認真的看了一遍,有違了我讀書的習慣。如果有什麼還想說,可能會不自覺的拉上了書,有關那些沒展開的人物,有關故事的延伸,有關蘭曉龍的寫作技巧,有關影像和紙張表現手法上的利弊,有關我隨時冒出的想法。總之,現在就寫到這吧,謝謝那些捧場的朋友,能夠一字不落的看完我的長篇大論委實不易,沒有全部看的,挑自己喜歡的部分看也沒關係,只是因為看了想了,所以要說,說的太多不過一句,只要能跟關注團劇的一部分朋友有所共鳴,足矣。每一份的付出都是用心的,希冀相知,淡看指責,在喧囂之中留一片寧靜,我用我的文字詮釋我對團劇的理解!
以上都是我複製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