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三叔看歷史

    首先指出這個問題的兩處錯誤:第一,隋煬帝征討的是高句麗,不是古代北韓。高句麗(前37年-668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高句麗的王室是扶余人,扶余人曾建立扶餘國(公元前2世紀-公元494年),在漢朝時扶餘國屬於漢朝的玄菟郡管轄,後來扶餘國被高句麗所滅。在高句麗除了扶余人還有濊貊(huì mò)人、靺鞨人、漢人、契丹人、以及古北韓半島上的三韓人等。2000多年前的古東北地區主要有四個族系:古商族(漢族)系(位於南部)、東胡族系(位於西部)、肅慎族系(位於東部)、濊貊族系(位於中部),扶余人就是屬於濊貊族系。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西漢時期的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高句麗人所崇拜的神靈也大都源自中原。兩漢(西漢和東漢)時期,高句麗作為中原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權的屬性強烈,東漢末年隨著中原的戰亂,高句麗的獨立性也變強,但是依然屬於中原王朝節制,公元6世紀末期前,歷代中原王朝都都加封高句麗國王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比如在公元4世紀中葉,前燕就已經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隨著高句麗的實力增強和往南北的擴張,高句麗的獨立性變的更為強。公元6世紀末期後,中原王朝對屬於其地方政權的高句麗的離心傾向也越來越不滿,雙方矛盾也變的尖銳,終於引發了隋朝和後來的唐朝對高句麗大規模地用兵。高句麗與後來北韓半島上的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除了名字與部分疆土重合外,其實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第二,在隋朝時高句麗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隋朝的軍事實力也並不是高句麗的數十倍以上,為了抵抗隋朝的軍事進攻,高句麗也用了近30萬的軍隊,據有的專家考證,在唐朝時高句麗的常備軍隊達到了約60萬,所以高句麗也不併是所謂的“軟柿子”,誰想捏就捏的。

    還是要說一下隋朝征討高句麗的主角人物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說隋煬帝之前還得先說他的爹媽,隋煬帝(541年-604年)的父親隋文帝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的開國皇帝,可謂文治武功,隋文帝的皇后獨孤伽羅(544年—602年)是漢化的鮮卑族女子。獨孤皇后也是精明霸氣,一生對她深愛的丈夫楊堅保有巨大的影響力,並且無論楊堅無論身處何境,獨孤皇后都不離不棄,隋朝是在公元581年取代北周建立,此時的楊堅40歲,早年獨孤氏嫁給楊堅後,當時的楊堅遭到北周的權臣宇文護的猜忌,多次想謀害楊堅,北周宣帝(楊堅的女婿)在位時又想殺掉楊堅,又是獨孤氏挺身而出闖宮“詣閣陳謝,叩頭流血”,使得楊堅免於被賜死的下場。對於隋文帝楊堅而言,終其一生,獨孤氏都是他的精神支柱、愛妻、戰友和最親愛的人。獨孤氏在感情的追求上有著鮮卑族女子特有的率真和熾烈的氣質,隋文帝楊堅也是不置嬪妾、六宮虛設,其五子五女皆為獨孤氏所生。楊堅晚年也曾想找一兩個宮女作為生活的調劑,曾臨幸了叫做尉遲氏的宮女,引起驕傲的獨孤氏嫉妒,下令把這位宮女處死,此事使得楊堅負氣離家出走。公元602年獨孤氏去世,此事對楊堅造成的毀滅性地心靈打擊,公元604年楊堅也駕鶴西去。所謂“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蔡氏俱有寵”那都是在獨孤氏去世以後的事情,這大概就是愛情吧。

    楊堅夫婦對子女也是非常溺愛,尤其是長子和後來被立為太子的楊勇,楊勇也因此養成了天真率性的性格,後來也讓他吃了大虧。太子楊勇這個人性情寬厚溫和,不喜歡玩虛的,就是比較率真,很早就被楊堅立為世子,楊堅建立了隋朝之後被立為了太子參與軍機大事。而楊堅的次子楊廣是個什麼性格呢?《隋書》:“矯情飾貌,肆厥奸回”,《北史》:“初,上自以蕃王,次不當立,每矯情飾行,以釣虛名,陰有奪宗之計。”,就是說楊廣的這個人比較虛偽,會偽裝,會察言觀色,心機深,還有野心。當一個率真的人遇到一個虛偽心機深的會怎麼樣?歷史又開了個大的玩笑。可能是楊勇過於率真了吧,也可能楊廣太會偽裝了吧,連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楊堅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在楊廣擊敗楊勇奪取太子之位的過程中,隋文帝楊堅的媳婦獨孤伽羅起了相當的大作用。不讓丈夫納妃的獨孤伽羅也反感兒子們納妾,但是偏偏率真的楊勇還生性好色,還喜歡奢靡,納了好多妾,納就納了吧,作為母親的獨孤伽羅也不好說什麼,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楊勇又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不喜歡正妻元妃,而寵小妾特別是一個叫雲昭訓的小妾,偏偏這個楊勇的正妻元妃也不耐氣,氣出了心病結果病死了,獨孤伽羅認為是楊勇和這個小妾把元妃害死的,從此就很討厭這個長子。善於察言觀色實力演技派楊廣把這些不僅都看在了眼裡,更是記在了心裡。於是開始在母親面前大秀演技,假裝沒有小妾,只和正妃蕭妃在一起,還裝出了一副很恩愛的樣子,同時楊廣對誰都恭謹謙卑,穿著樸素,獨孤伽羅於是更加喜歡這個次子。但是廢掉太子是一件很大的事,很多大臣並不贊成廢掉楊勇,旁觀者清,大臣也不傻,很多事看得真真的,這時獨孤伽羅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在獨孤伽羅和一些大臣的不斷構陷下,公元600年“懼內”的又十分聽信老婆意見的隋文帝楊堅把太子楊勇被廢,改立楊廣為太子。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的本性被壓抑太久時,爆發出來後也是為極為變態的,楊廣就是如此。根據《隋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元604年,楊堅生病時,楊廣就調戲了其父親的妃子宣華夫人,宣華夫人就去告狀,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就是要召見楊勇而不是楊廣,此時的隋文帝終於看清了這個次子的真面目。楊廣隨後得知了此事,把柳述(兵部尚書)、元巖(侍郎)兩位大臣逮捕,隨後楊堅離奇駕崩,至於真相如何我也不得而知。楊廣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假傳隋文帝遺囑令楊勇自殺,開啟了殺弟屠侄的步伐。客觀來講,隋煬帝楊廣還是辦了很多事的,比如把都城從大興城(今西安)遷到了洛陽,更加有利於對中原和江南的掌控。在各地人工運河和天然河流的基礎上,透過開鑿和連通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的隋唐大運河,大大促進了南北物資的運輸和南北經濟的溝通。但是楊廣太驕奢淫逸,在各地修建宮殿,很多時間不是在巡遊的路上就是在大運河的龍船上,經常坐著船從隋唐大運河浩浩蕩蕩地就跑到了江南。修運河也修的急,打仗也打的急,又驕奢淫逸,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後導致各地民變四起,而隋煬帝三次大規模地對高句麗用兵也是用力過猛,耗費了大量的民力,也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619年隋朝滅亡,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間僅為14年。

    那隋煬帝征討高句麗是不是就是隋煬帝窮兵黷武呢?其實隋朝對高句麗用兵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隋之後的唐朝時期,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是屢次對高句麗用兵,公元660年唐軍攻滅了百濟,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軍攻滅。作為中原王朝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的高句麗隨著實力的不斷提升,在隋唐時期儼然就是一個東北亞地區的霸主了,關鍵是還屢次挑戰中原王朝,甚至不稱臣納貢,還與突厥結盟,對於隋唐這樣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而言是不能容忍的,極大地影響了隋唐對東北地區的實際控制。所以無論隋朝還是唐朝征討高句麗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從本質上來講,這屬於中原王朝大一統程序中的內部戰爭。

    看一下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四次比較大的戰爭:第一次發生在隋文帝時期,當時的高句麗國王依然是要受隋朝冊封的。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此次雙方的主帥,隋朝這邊是隋文帝楊堅,高句麗方面是嬰陽王高元,雙方參戰的兵力大約都為30萬左右。事情的起因是高句麗突襲遼西的營州,引發雙方戰爭。隋文帝楊堅命令大將高熲率陸軍,大將周羅睺率海軍,共約30萬海陸大軍進攻高句麗,儘管周羅睺率領的海軍儘量地沿著海岸線航行,但是卻遭遇大風,很多船隻因此沉沒,一旦拋錨上岸修整又遭遇高句麗部隊的襲擊,損失嚴重,陸上的進攻也不順利,因此隋軍決定撤軍,隋軍此次可能損失了約90%的兵力。但是高句麗也明白與隋朝巨大的國力差距,為了防止隋軍再次進攻,高句麗嬰陽王高元向隋文帝上表討好,自稱糞土,隋文帝也只好作罷。

    再看第二次,這次應該是規模最大的,時間為公元612年。雙方的主帥隋朝這邊是隋煬帝楊廣,主將有宇文述、於仲文、來護兒等,高句麗方面的主帥是高句麗的國王嬰陽王高元,主將有乙支文德、高建武(嬰陽王高元之弟)。兵力方面,隋軍有約113萬,負責後勤的民夫約200萬,高句麗方面約為30萬。612年正月初二,隋軍分為左軍(包括十二路軍)、右軍(也包括十二路軍)、水軍開始浩浩蕩蕩地兵發遼東。二月,隋煬帝也從江都沿著大運河坐龍舟前往涿郡,隋軍主力也開始出發,行進的隊伍綿延800裡,氣勢可謂空前。三月十五日,隋煬帝到達了遼東前線,雙方開始激烈交鋒。然而隋軍卻始終未能拿下遼東重鎮遼東城,這讓隋煬帝很是氣惱,在六月十一日,隋煬帝到達了遼東城附近安營紮寨。隋煬帝覺得諸將太無能了,於是下達了一個命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就這樣隋軍十分被動,遼東城也沒拿下。

    於是隋煬帝決定在遼東與高句麗作戰的同時,派出約水軍20餘萬和陸軍約30多萬直接進攻高句麗的首都平壤。先看水軍方面,水軍的主帥是隋朝大將來護兒,他率領水軍先於陸軍到達了大同江,此地距平壤城約60裡。高句麗國王嬰陽王高元派出小股部隊與隋軍交戰,並且假裝很慫地失敗並往平壤城裡逃去。來護兒開心了,決定率領4萬精銳圍攻平壤,副帥周法尚阻止說要等到諸軍都到了一塊圍攻,來護兒不聽。當這4萬隋朝水軍精銳到達了平壤城的外圍城堡時,發現城牆上沒人,城堡大門也是開著的,並且地上還有很多武器,不僅有武器,還有很多錢物。隋軍還是有點心眼的,為防有詐,隋將嚴令不許搶掠。但是在進入一個寺廟後,隋軍遭到了高句麗部隊的伏擊,不過很快高句麗的部隊就逃了,其實這也是假裝的。但是隋軍將領們卻驕傲了,認為高句麗也不過如此,於是開始縱兵搶掠,隋軍也開始混亂,這時高建武(嬰陽王高元之弟)率領幾千人發動了真正的伏擊,隋軍大亂,來護兒僅僅領著幾千人退到了海邊,由於副帥周法尚在海邊整裝待命,前來的高句麗的追兵也退了。

    再看陸上,隋軍約三十多萬人(隋軍左右二十四路軍中約九個軍)渡過遼河,之後到達鴨綠江。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詐降來打探隋軍虛實,隋軍主帥之一於仲文字來想趁機捉住乙支文德,被時任慰撫使的劉士龍阻止,放走了乙支文德後,於仲文很後悔,於是於仲文、宇文述等九路大軍追擊高句麗乙支文德部。乙支文德在隋軍軍營中看到很多隋軍士兵都面黃肌瘦的,認為隋軍嚴重缺糧,於是乙支文德就不斷偽裝潰敗,拖長隋軍的後勤補給線。宇文述率軍追擊渡過清川江(薩水),在離平壤約30裡的山下安營紮寨。這時乙支文德又來詐降,說如果隋軍撤退,就將高句麗國王嬰陽王高元送到隋煬帝面前謝罪。此時宇文述看到隋軍糧草短缺,士卒疲憊,同時平壤城又險峻堅固,易守難攻,於是宇文述借坡下驢決定退兵。然而當隋軍在清川江渡河渡到一半時,高句麗的軍隊卻突然對隋軍發動突襲,隋軍大亂。這九路約30多萬的軍隊最後只剩下了約2000多人回到了隋朝。

    第三次,時間為公元613年。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簡直征討的有點“走火入魔”了,面對當時國內民變四起和剛剛征討高句麗的慘敗,公元613年正月隋煬帝又召集天下兵馬於涿郡, 四月二十七日,隋煬帝御駕親征渡過遼水,命大將軍宇文述與楊義臣率軍直撲平壤。同時隋軍與高句麗軍在遼東城又幹了起來,這次隋煬帝學乖了,允許諸位將“便宜從事”,隋軍開始猛攻遼東城,雙方都是傷亡巨大。隋煬帝是定要拿下遼東城,下令造了約100萬餘個布袋,裡面裝滿了土,想用此法堆出一個與遼東城城牆一樣高的大道以此來登城,同時又造出了比遼東城城牆還高的八輪樓車,以便對著遼東城內用弓弩等武器俯射。眼看高句麗控制的遼東城就岌岌可危了,隋朝國內卻爆發了楊玄感(楊玄感為隋朝大臣,其父楊素為隋煬帝寵臣和權臣)兵變,楊玄感率兵直逼京師洛陽。隋煬帝無奈,只得秘密從高句麗戰場撤軍。

    第四次,時間為公元614年。經過上述戰爭,高句麗也是被打蔫巴了,畢竟與隋朝的國力差距在那裡擺著。高句麗國王嬰陽王高元上表臣服,但是卻不奉詔入朝。於是在公元614年平定了楊玄感兵變後隋煬帝又召集天下兵馬進攻高句麗,這執著的精神也沒誰了。但是隋朝此時已經是民變四起,召集的隋朝兵卒逃跑者甚巨。但是在該年的七月,隋煬帝依然御駕親征到達了懷遠鎮,命大將軍來護兒率軍直撲平壤,此時的高句麗也是被打的國力睏乏,也是真怕了。但是高句麗國王嬰陽王又一次詐降,這次隋煬帝又信了。但是大將軍來護兒經過上幾次的慘痛教訓後卻再也不信了,拒絕奉詔退兵,定要拿下平壤,並認為這是好時機,但是其他的將領卻聽隋煬帝的話都退兵了,大將軍來護兒無奈只得退兵。然而詐降就是詐降,十月,隋煬帝回到東都洛陽後,高句麗國王嬰陽王高元又一次拒絕奉詔入朝。隋煬帝又想打高句麗,最後沒能成行。

    隋煬帝征討高句麗耗資巨大,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導致民變四起,這也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同時,高句麗也被打的國力疲憊不堪,最後被唐朝所滅。總結一下隋朝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失敗的原因:第一,有運氣不好的成分,比如第一次公元598年隋軍征討高句麗時,九因為海上的大風而導致隋朝水軍損失慘重。第二,主帥隋煬帝缺乏軍事指揮才能,就是有點“傻”,不僅容易輕信高句麗的詐降,在戰術也容易“剛愎自用”。比如在在公元612年隋軍進攻遼東城時,他覺得諸將太無能了,於是下達了一個命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這個決定簡直就是愚蠢,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是不同的,現代戰爭的資訊化高度發達,而古代冷兵器時代戰場的瞬息萬變則更多依賴主將的臨場指揮與決斷,事實也證明了這點,當隋軍快要攻下遼東城時,還得把資訊傳達給隋煬帝,經過這麼來回一折騰就會耽誤很多時間,當時的通訊技術嫣然比現在差遠了,那麼高句麗就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第三,隋軍的主帥有點“木”,和隋煬帝一樣,隋軍的很多主帥都過於迷信隋軍雄厚的武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輕信高句麗的詐降,並且還盲目自大。第四,隋軍計程車氣不足,在遇到高句麗的伏擊時往往表現的很不鎮定。第五,高句麗的實力並不是“軟柿子”,控制的面積也不小,並且高句麗的軍事技術與裝備與隋軍相差也不大,在隋軍進攻高句麗時,高句麗方面其實也能拿出20到30萬的軍隊與之抗衡,據學者的研究,在唐朝時高句麗的常備軍大約為60萬。同時高句麗民風彪悍,戰鬥力比較強。第六,氣候和地理的原因,高句麗氣候寒冷,另外山地較多,高句麗對自己的本土的地理和天氣也適應和了解,而隋軍就表現出嚴重的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時高句麗這樣氣候和地理也影響了隋軍的後勤補給。

    我覺得第七點和第八點最為重要。第七,隋煬帝太講“排面”了,打仗並不是簡單的軍隊數量的對決,然而隋煬帝不僅自己御駕親征很講“排面”,每次動不動就召集天下兵馬,隋唐大運河後來簡直成了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專用軍事水路了,打仗都打出了表演的成分了,這樣就耗費了太多的軍力、財力和民力了。第八,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太急,用力太猛。從公元612年到614年連續攻打高句麗,比如在公元612年隋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時,隋煬帝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造船三百艘,並且是立馬造出來,結果是造船工匠晝夜在水中連夜工作,因此而死掉的造船工約有30%,無論是召集兵馬還是召集負責後勤的民夫,還是造軍事裝備,都是那麼急迫,再加上隋朝的官吏橫徵暴斂,趁機敲詐,致使民力衰竭,隋朝大亂。

    後來的唐朝就吸取這些教訓,採取了更為務實的策略和方法。對高句麗方面:在公元644年唐太宗出動約15萬唐軍征討高句麗,而高句麗方面則出動約20萬軍隊,雖然最後唐軍撤退,但是唐朝依然取得了豐厚的戰果,佔領了遼東的大片土地。後來唐朝採取的策略時,高句麗天氣較冷,山地較多,絕非一時可以拿下,唐朝決定用小股唐軍不斷對高句麗進行頻繁襲擾,使其疲於應付,也能耽誤其農時,造成其糧食短缺,唐朝在吸取隋朝的教訓後,也是想明白了以唐朝的國力就是拖也能把高句麗拖死。同時唐朝也在外部瓦解高句麗:聯合與高句麗和百濟敵對的新羅,公元660年,唐朝與新羅聯合滅掉的高句麗的盟友百濟。公元668年,唐朝滅掉了高句麗,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高句麗的貴族、富戶以及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了中原,一部分則留在了遼東,被納入了渤海國(698年—926年,屬於唐朝的一個地方民族政權),其餘小部分則融入和新羅和突厥等。無論是隋朝還是唐朝對高句麗的征討,都是大一統的過程中,中原王朝與地方民族政權的內部戰爭,這是有著豐富的史料和歷史事實作為支撐的。

  • 2 # 看你的小蠻腰

    高句麗不是北韓人的,是華夏分裂政權之一,與北韓人祖先三韓沒有半毛錢關係。

    隋大軍的失敗在於太過仁慈,指揮不當,情報工作沒做好的緣故。

  • 3 # HuiNanHistory

    隋朝沒有徵過北韓。隋煬帝攻打的物件是高句麗。

    高句麗是一支生活於中國東北南部到北韓半島北部的部族。公元前37年,高句麗的始祖、扶余王子朱蒙始建國。

    南北朝時期,高句麗開始以“高麗”作為政權的簡稱,高句麗的統治者也被中原王朝封作“高麗王”。

    由此可見,說隋煬帝東征北韓,其實是不對的。

    當時並不存在北韓這樣一個地方。不過,你可以把北韓理解成北韓半島。高句麗確實在北韓半島北部。

    那麼,隋朝為什麼要對高句麗大動干戈呢?其實這是與雙方的邊境衝突有關。

    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的嬰陽王曾率靺鞨侵入遼西,遭到營州總管韋衝的阻擊。

    自此以後,隋朝和高句麗之間就屢次爆發類似的邊境衝突。

    在這種背景下,隋文帝認為高句麗不盡臣節,便派楊諒、王世積等人率30萬大軍討伐高句麗。

    但由於種種原因,此戰無功而返。最後嬰陽王上表謝罪,隋朝趁勢撤軍,兩國暫時恢復了和平。

    因此,隋煬帝討伐高句麗並非毫無由頭,隋朝與高句麗的衝突很早就存在了。

    不過,由於個人的野心,隋煬帝想要做出一番事業,所以改變了其父隋文帝的安撫政策,轉而試圖對各遊離在中原王朝範圍外的周邊部族加強管理。

    對於高句麗之地,隋朝君臣認為:

    高麗之地…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換言之,隋朝決定直接將高句麗置於其統治之下,恢復過去漢朝遼東、樂浪、玄菟三郡的地方建制。

    這就是為什麼隋煬帝連續發起三次東征高句麗的原因。

    既有邊境衝突的背景,也有隋煬帝的個人野心,可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 4 # 家風家教

    北韓在古代是中國的附屬國,他的歷史就是被征服的歷史,一直是小弟一樣的依附在中國的身邊,有時候日本打過來還得抱緊中國的大腿,但是有一場戰役讓北韓人足足吹了幾輩子,在他們的歷史書中被無限的誇大,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隋王朝也分崩離析,走向了覆滅的道路。

    征伐高麗的歷史背景: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輝煌的顛峰。隋煬帝廣即位後更是採取積極的對外進攻戰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臺灣)、土谷渾等周邊強國,迅速崛起。

    這時的高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麗人佔據遼東大部,高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598 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餘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同時高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強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戰爭前的準備:

    公元607年(大業三年)隋煬帝下命令修築從陝西榆林到北京的馳道,寬為一百步,長達三千里。此外還修築了兩條以涿郡薊城(今北京)為交匯點的陸路幹道:一條自南向北,一條由東往西。

    公元608年(大業四年)隋煬帝再發河北諸軍百餘萬開鑿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這是南北大運河中最長最重要的一段,“長三千里,廣百步”。沿運河還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

    公元609年(大業五年),在薊城(北京)建臨朔宮,作為討伐高麗的基地,馳道與永濟渠是水陸兩條軍需供應線。

    公元610年(大業六年),煬帝明確的告訴大隋的將軍們只有現在建立有利於中國的開闢山河不朽功勳,才能得封賜,你們的子孫們才能世代享受你們的恩德。隋煬帝對高麗作戰的準備工作還是比較充分的,那麼戰爭的結果又如何呢?

    戰爭爆發的原因與三伐高麗:

    一:戰爭爆發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煬帝北巡至突厥啟民可汗大營,遇到高麗使者。煬帝以高麗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漢、晉時皆為所轄的郡縣,命使者轉告高麗國王高元速來朝見,不然將率大軍巡遊高麗國土。高句麗王聞報甚為恐懼,一直未前來。結果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由此對高麗的戰爭全面爆發!

    二:第一次征伐高麗

    611年(大業七年),煬帝以高麗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麗,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於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國應徵計程車卒全部到達涿郡。煬帝將軍隊分成左、右12軍,史稱全軍隊共計113。38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各軍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相連長達千里,聲勢浩大,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這年三月,隋軍進至遼水西岸展開。高句麗兵依遼水據守,隋先頭渡河的左屯衛大將軍麥鐵杖等戰死。數日後隋軍浮橋接成,依次渡河,殲滅東岸的高句麗軍萬餘人,乘勝進圍遼東城。每當城池將陷時,守軍便用緩兵之計,諸將為煬帝訓令束縛,不敢專擅,致使遼東城久攻不下,數十萬大軍困頓於一堅城之下。

    六月,隋煬帝親至遼東城督諸軍攻城,同時命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等九軍共30。5萬人,越過高句麗諸城,向鴨綠水挺進,與水軍配合攻打平壤。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計策,宇文述軍一日七勝,很快渡過薩水(注:今北韓清川江),進至距平壤30裡處。乙支文德佯為請和,宇文述見將士疲憊已極,且軍中糧盡,平壤城又堅固難拔,遂被迫還師。高句麗軍乘其後撤,從四面抄擊隋軍。宇文述等且戰且退,至薩水被高句麗軍半渡擊之,殿後的左屯衛大將軍辛世雄戰死,諸軍皆潰,退至遼東城時僅餘2700人。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經海道入浿水(注:今北韓大同江),在距平壤60裡處擊敗高句麗軍,乘勝以精甲4萬攻城,遇伏大敗,還者不過數千人,退屯海邊。及聞宇文述兵敗,亦引軍還。八月底,煬帝下令撤軍,第一次徵高句麗以慘敗告終。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討高麗

    業九年(613年),隋煬帝再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此次出征煬帝接受上次教訓,允許諸將“便宜從事”。隋軍包圍遼東城,晝夜不停地連續攻城20餘日。正當遼東岌岌可危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煬帝大驚,不得不密令撤軍,軍資、器械、攻具及營壘等皆棄之而去。第二次徵高句麗又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大業十年,隋煬帝發動第三次攻高句麗之戰。右驍衛大將軍來護兒在畢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並乘勝向平壤進發。時高句麗因連年作戰,已困弊不堪,無力再戰,乃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三次對高麗的戰爭,隋朝損失巨大,具歷史記載每次戰爭動用部隊都在百萬,前後動用了數百萬軍隊,勞民傷財,最終因為不懂軍事和不恤百姓而滅亡! 戰爭的經驗和教訓: 隋煬帝的這三次戰爭動用的人力物力都達到了基點,可惜的是由於戰略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無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滅亡。 在第一次對高麗的戰爭中,用於正面作戰的部隊就達到了100多萬,而後勤保障就更無法計算了,而從江淮地區向如此遠的距離運送戰略物資難度可想而知,由於道路遙遠曲折和運送過程中的消耗,導致了前線糧食不續。其次,在對前線指揮上過於保守,所有決策都要由楊廣一個人來裁決,這就導致了作戰不靈活,不能把握戰機。最要命的就是楊廣是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導致百萬大軍無法發揮力量上的優勢,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戰略戰術手段。對高麗方面也基本上一無所知,面對敵人的多次詐降竟然屢屢上當!不知敵、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虛實,這樣的人做統帥不敗才怪了!其實就是用人的問題上,當時的將領也不乏久經戰爭考驗的名將,可惜最終在最高統帥的牽制下無所作為!看看後來唐朝李世民對高麗的戰爭,真的是有天壤之別!

    第二次戰爭就不用多說了,當時很多大臣都極力阻止出兵,因為經過第一次戰爭的失敗之後不僅國內經濟出現重大衰退,對士氣的打擊很大。而由於在權利爭奪的問題上也存在隱患,當時的出征可以說是有很大的風險。以至後來在前線正吃緊時後院起火,不得不馬上放棄。這個時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訓仍有可能扭轉局面,可惜接著又來了第三次! 在發動第三次征伐之前國內的起義就已經很普遍了,可惜當時的楊廣已經失去了理智,最終導致了亡國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次戰爭之後隋朝由強盛轉而衰退,在農民起義的大潮下最終走向了滅亡。而高麗此後更加的放肆,不斷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後,又導致了唐太宗對高麗的戰爭,由於唐朝的強大才最終滅亡,可是由此卻產生了另一個國家的崛起--新羅,也就是今天南韓的祖先。 而北韓半島似乎也成了中國勝衰的一個縮影! 戰爭就是如此的讓人敬畏,所以孫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後人另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也說“惡戰,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戰爭真諦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貴,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麼去面對戰爭!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如果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那麼就沒有打不勝的戰爭了!

  • 5 # 歷史的蝸牛

    問題中說的北韓古代叫高句麗,隋煬帝即位後共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征討,三次均為御駕親征。

    從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起,剛剛結束巡遊江都的煬帝便開始為這次東征進行各項糧草軍備,至大業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煬帝正式進軍,第一次東征,因隋煬帝指揮錯誤,隋朝遭遇慘敗,損失慘重,隋朝國內開始發生農民起義。第二年正月,隋煬帝就開始籌劃第二次東征,但因楊玄感叛亂而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戰爭,高句麗國王遣使請降,並將去年叛隋投奔高句麗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還,隋煬帝班師還朝。但是高句麗國王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不放回其俘獲的大批隋朝軍民,唐初使節到高句麗時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朝國力雖遠強於高句麗,但三次遠征都以失敗告終,總結起來有以下原因。

    政治經濟

    隋煬帝楊廣遠征高句麗,沒有考慮本身實際情況,國家統一不久,人民渴望和平,經濟上也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來發展,但三次遠征耗費了大量的民力和國力,給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帶來極大危害。這也直接導致了後期人民起義不斷,天下又陷入了戰亂中。

    戰爭指導

    遠征高句麗的戰爭,雖然經過了長期較為充分籌劃和準備,但由於戰爭指導不力,導致三次遠征均以失敗告終。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後勤保障不力

    第二,作戰指揮失誤

    第三,大軍缺乏協同

  • 6 # 鄧海春

    談及隋煬帝楊廣,人們第一反應定然是荒淫無道。儘管他命人修建的京杭大運河給後世帶來福祉,但是這卻使當時的百萬壯丁無辜喪命。此外由他引發的三次東征高句麗更使百姓苦不堪言。對於這次東征,人們一直有個疑惑:隋朝作為當時中原地區的霸主,其兵力是高句麗的十倍,為何還會戰敗?

    其實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戰役並非難得,例如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鉅鹿之戰等,所以隋朝東征失敗也不足為怪。一場戰役的勝負是敵對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簡單的說,隋朝三敗高句麗既因為隋朝沒有看起來那麼強大,又源自高句麗沒有看起來那麼弱小。

    隋朝在攻打高句麗的時候實際上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危機。對內它不但要鎮壓那些在暴政剝削下反抗的百姓,還要應對北周宇文一族與朝中軍閥勢力相互勾結、密謀動亂。事實上,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隋軍原本已攻破遼陽,但由於國內以楊玄感為首的反叛勢力起事,隋軍被迫撤退。但在歸途中竟被高句麗多次阻擊和伏擊,損失慘重。

    而對外它除了要直面高句麗,還要解決周邊隱隱作亂的其他政權。在東征高句麗期間,遊牧民族和靺鞨、夫餘等少數民族政權的經常會攔截隋軍的後勤。甚至在隋軍敗退途中,這些政權也會趁火打劫。而且隋煬帝在東征前接連開鑿大運河及下揚州“巡視”,國力耗費甚巨,而為了體現隋朝的富有強大,他又長期大力賞賜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國家財富早已消耗無幾。

    其實隋軍戰敗最致命的是東征路途遙遠,以致戰線拉長、通訊不便;北韓半島的氣候寒冷,以致士兵疾病來襲。眾所周知諸葛亮六出祁山,幾次皆因戰線太長,糧草供應不足而放棄。隋軍同樣也面臨著後勤問題,一是隋軍壯大,物資需求甚多,運輸難度頗大;二是路途遙遠,所經之地常有洗劫,供給十分困難;三是隋朝的海運技術有限,單靠小船和臨時趕造的海船難以保障運輸百萬軍隊的補給。為此,隋煬帝不得不改變戰術,他命士兵自行攜帶糧草。這確實在一定程度緩解了後勤問題,但卻加重了前線士兵的負擔。由於攜帶糧草,士兵們的行軍速度與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再加上遼東地區惡劣的氣候,不少士兵出現發燒、腹瀉、頭疼等症狀,所以他們不得不將糧草丟棄。而進入高句麗腹地後,隋軍的供給更加困難。在糧草殆盡的情況下,數量驚人的軍隊自然沒有戰鬥能力。另外隋軍原本採用海陸夾擊的策略,即陸軍進攻遼陽,海軍從高句麗側面登陸,直逼平壤,然後兩軍在平壤城下集結,形成合圍之勢。這一戰鬥部署乍一看十分合理,但實際上兩軍間相隔甚遠,通訊極其不便,根本無法進行有效地聯合。

    反觀當時的高句麗,儘管它領土不比隋朝,但是它的政權與經濟都十分穩固。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中原大亂,不斷兼併遼東地區,以致國力大增,實力不容小覷。隋唐兩代花了幾十年時間,經歷多次失敗,才最終滅掉高句麗。

  • 7 # 順勢而為智享未來

    實際上不止北韓方向,中央王朝在越南方向也很少討到好處。對越南方向和北韓方向的作戰,大多數時間是得不償失的,就算偶爾取得了勝利,過不了多久又會化為烏有,有些時間的征戰,甚至間接導致了一個朝代的滅亡。

    就其原因,主要無外乎以下兩點:

    首先,任何戰爭機器是有投送距離的。這個距離包括路程(具體到隋唐對高麗的戰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測量一下西安到山海關以遠的路程)、地形地貌(具體到隋唐對高麗的戰爭,有興趣的盆友可以瞭解一下遼河對戰爭的影響)、民俗風情(在中國歷史上,中央王朝對山海關以遠的地方,有效統治的時間少得可憐,越南方向亦如此)等。超越極限的戰力投送,輕則實現不了發動戰爭的目的,重則影響到政權的穩定。

    其次,雙方戰爭能力豈能以舉國的戰爭能力來對比?隋唐來自西方和北方的壓力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個應對失當,都可能導致改朝換代,這兩個方向的戰略防禦才是朝廷的重中之重。相較而言,高麗(越南方向亦如此)主要是關乎面子問題,英明的統治者,不可能在這個方向傾舉國之力去討伐——如果隋煬帝不發動對高麗的戰爭,估計也沒李唐什麼事;李世民在位期間也沒有因為對高麗用兵的失敗而失去聲望、財富或者土地。

  • 8 # 輕浪五更風

    隋煬帝一共對高句麗發動過三次進攻,均窩囊敗北。

    第一次征討,隋煬帝動用了100萬大軍,然後還有兩倍於此的民夫負責運送糧草。所以此次出征一共動用了300萬人。採取一字長蛇陣的方式出發,軍隊光從洛陽城走出來,就用了40天。史書評價說,勁鼓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大家要知道,北韓半島多山地,地勢狹窄,300萬人的隊伍註定戰爭還未開始,已註定失敗了一半。

    龐大的軍隊規模,勢必要求有更龐大堅強的後勤保障。戰爭之前,楊廣修建了永濟渠,本想解決此次出征的糧食運輸問題,但等到實際開戰才知道,永濟渠運送的糧食根本不夠士兵的需要。

    面對糧食短缺的情況,楊廣便下令又徵發60萬民夫向前線運送糧草。但是有人卻沒有車,楊廣非常天真地讓他們用民用田間小推車來運送,這種小推車每次最多運送糧食不超過200斤,等到民夫把糧食運送到前線,車上的糧食也基本上被民夫在路上吃光了。此次的糧草運送戰略可笑至極。

    除了這些,楊廣遠端遙控指揮,他本人不隨軍出征,呆在涿郡。他下令,凡是有高句麗的城池投降,沒有他的指令允許,不能擅自接受投降。山高路遠,來來回回地耽誤多少時間,自古戰爭講究的兵貴神速,在楊光這裡統統不管用。

    高句麗方在乙支文德的指揮下,充分利用隋軍的戰術缺點和漏洞,主動示弱,連續七次假裝失敗,誘敵深入跨國鴨綠江,使得隋軍供給路線越拉越長,最後使隋軍節節敗退。最後30萬軍隊,回到遼東的只有2000餘人。

    第二次,楊廣吸收了上次的經驗,親自上陣指揮,但是此時接到訊息,楊玄感舉兵謀反,隋煬帝得知後便班師回朝,此次征伐高句麗無功而返。

    第三次.楊廣徵天下兵擺道具用。此時隋朝社會上並不穩,很多散佈在各方的軍隊和官員並不能及時匯合,隋煬帝親率軍隊開始遠征。等到達遼東後,水軍倒是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這時候的隋軍已經力不從心,心不在焉了。此時高句麗把參與到楊玄感叛亂中的解斯政還給了隋煬帝。隋煬帝看到既然高句麗如此有誠意,便班師回朝了。

    那麼三次伐高句麗帶來了什麼?可以說一無所獲,而且損失慘重。最後導致民不聊生,民怨沸騰。總結隋煬帝的三次征討高句麗,每次撤軍的原因並不相同,但整體的核心原因就是,隋煬帝楊廣的驕傲自負和軍事思維的空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跳槽這件事,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