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其實,曹操前期的口號一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他的南征北戰都是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包括戰袁紹,平呂布,他身邊的很多人也是因此而追隨他的,包括不世出的天才荀彧。

    所以說,他可謂是作繭自縛,用自己的話把自己給限制死了,以至於他進一步,一些人就會在他背後戳脊梁骨。從曹操的一些詩句上來看,曹操是想成為一名治世之能臣的,無奈成了亂世之奸雄,這並非他能控制的,所以也就無可厚非。

    但是,一旦曹操篡漢自立稱帝,搞不好就孫權和劉備就會藉著篡漢自立的罪名聯合伐魏,那樣的話曹操就很有可能首尾難顧,內憂外患,北方匈奴也會趁機作亂。

    諸葛亮的隆中對應該是有這方面考慮的,不然無義兵,何以取天下。曹操手下還有很多漢臣,一旦時機有變,肯定在中間搞事情,就像司馬懿那句話,大漢就如同百足大蟲,雖死而未僵。大致是這樣吧。要不是因為吳國闇弱,沒有可以輔國的能臣賢士;私通魏國,幹掉關羽;最終至吳蜀不和,曹丕何敢稱帝?

    但他或許也隱約知道,一切努力最終都會付之東流,自己一旦逝去,後人將再也無法操控門閥的擴張。“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和“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這兩句略帶戲謔的語言,或許,正是曹操對自己悲劇性命運的嘲諷。

  • 2 # 路遲

    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爭議的人物,有人稱讚他,有人批評他,但是有一句話對他的評價是非常中肯了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但是不管怎麼樣,曹操的能力是非常強的,這個是不用質疑的。

    我們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就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但是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難道曹操是不想稱帝嗎?其實曹操並不是不想稱帝?他其實想成為帝王的。如果曹操沒有野心,他也是走不到那一步的。我們接下再看一段插曲,就能明白了,其實曹操是想稱帝的。

    這裡就要講到曹操、荀彧、董昭這三個人了,在曹操被封為侯爵不久之後啊,董昭就開始為了讓曹操在爵位上再進一步到處奔走呼號,那麼曹操再進一步是什麼呢?在東漢時候再上一步就是魏國公了,要想讓曹操名正言順的成為魏國公,成為公爵,哪肯定是離不開一個人的,這個人就是荀彧。

    荀彧何許人也呢,他當時在東漢朝堂是中書令,在曹操集團的位置更是相當的高,曹操也是很器重他,如果硬要比喻的話,那就相當於蕭何和張良在劉邦集團的地位,所以讓他去起這個頭比董昭做要好得多,但是董昭找到他之後了,荀彧並不同意,因為荀彧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政治家,而且也屬於士族一派,他想到的是恢復漢室的統治,有一個太平盛世。他知道讓曹操成為魏國公意味著什麼,成侯爵變為公爵之後,那麼曹操就有了建國的權力,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宗廟。這樣曹操離稱王更進一步,那麼接下來曹操再稱帝,也就更加的進了一步,所以荀彧是不同意曹操成為公爵的,他說這樣會讓曹操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這句話曹操聽了之後大為光火,其實當時的曹操慾望已經膨脹了,所以在荀彧不同意他成為公爵之後,他採取了一個做法,什麼做法了就是讓荀彧去戰爭的前線,讓一個文官去前線,而且還是單獨去,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曹操對荀彧這一做法是不滿的,同時也證明了曹操是有意向稱帝的。

    同時還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情,就是荀彧在任命的途中也是莫名其妙的就死去了,有的說是曹操讓人把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盒子給荀彧送去,荀彧一開啟看,看見空空如也,他就自殺了。到底真相是怎麼樣的,我麼現在是沒法知道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荀彧的政治理想破滅了,他的心早已死了。說了這個小插曲之後啊,我們繼續來看看,看看曹操稱帝的四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面子上過不去啊

    為什麼這麼說了,這個那就還要提到荀彧,是荀彧和曹操的另外一個謀士,為曹操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戰略方針,這個方針就是:”奉天子以令天下,奉天子以令不臣“ ,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前面講究的大義後面講究的是大利。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都是他的對手,比如諸葛亮,還有孫權。

    所以啊,他前期是以大義、大德、大順出發的,如果他到後面,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的話,不是狠狠的打了一下自己的臉嗎?得令多少天下英雄不恥啊。當然曹操也是很狠這兩個給自己戴高帽子的人啊,荀彧的下場前面都說了被曹操逼死了,那另外一個謀士了,他的下場也很慘啊,他是下了大獄,九死一生。

    第二點相貌方面

    為什麼這麼說啊,其實並沒有實際的記載,曹操相貌怎麼樣的,《三國志》上記載了諸葛亮、周瑜還有孫權那都是儀表堂堂的美男子,唯獨曹操沒有記載。

    除此之外了,有一次匈奴的使節來拜見他,但是曹操並沒有接見他,而是讓別人去會見的,足以見他長得並不好看。可能有人會說了相貌不好又有什麼關係了,在現在確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在古代,特比是東漢是以貌取人的,所以曹操也是怕被人笑話,這也是原因之一。

    第三點就是不想便宜了劉備和孫權

    在曹操輸了赤壁之戰之後了,三分天下的態勢,已經成定局了,曹操也好,劉備也好,孫權也好,其實都是心知肚明的了,都想當皇帝,但是誰也不敢先稱啊,誰先稱帝,那麼罵名就由他承擔了,比如說曹操一稱帝,那麼孫權還有劉備肯定也會相繼稱帝的,成後面劉備還有孫權稱帝就可以看得出來啊!

    第四點他無法面對死去的一個人

    這是四點主要原因的最後一點了,他是誰了,沒錯就是荀彧,荀彧這個人對曹操是相當的重要的,他本來是袁紹的手下,但是在曹操還不是很強大的時候,就放棄了袁紹來投奔曹操,而且荀彧為曹操出了很多關鍵性的意見,對曹操幫助很大,但是最重荀彧是被曹操逼死了,雖然曹操沒有直接殺他,也沒有下令殺它,但是它的死和曹操有必然的關係,他的匡扶漢朝,平定天下的政治理想也破滅了,雖然死了但是荀彧這雙眼睛是盯著曹操的。

    以上就是曹操不稱帝的主要四點原因,很多事情,很多東西都沒有我們想的這麼簡單,只有細細品讀,才能體會其中的奧秘。

    深有遠見的曹操,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了一大批治國之才。

    其中代表人物是鍾繇。

    鍾繇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他是典型的“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到了曹丕時代,鍾繇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成為天下士人的代表,有著極高的威望和影響力。最重要的是,鍾繇始終都忠於曹家而不是漢家。鍾繇死後,他的兒子鍾會成為魏國後期的核心人才。

    除此之外曹操已經為稱帝準備好一切物質條件。

    曹操獲得了“魏王”這個稱號,這是稱帝的必要條件!曹操死後自己的接班人可以直接繼承這個稱號,不用再費力去爭取,省去了很多麻煩;

    洛陽一直是曹操心儀的建都之地,漢末洛陽飽受戰亂摧殘,一直以來曹操從未停止對洛陽的修繕,他最後死都死在洛陽。

    應有的稱號都給你準備好了,連都城也給你修建的差不多了,就差親手把CROWN帶到你頭上了!

    所以,曹丕還不稱帝,等什麼呢?

  • 3 # 歷史怪誕說

    首先,我們必須先搞清楚一個問題,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老曹不稱帝

    曹操在朝廷行使的權利,是“皇權 + 相權”。

    比歷史上多數真正皇帝的權利還要大。

    僅僅就是他個人的稱呼還不夠尊貴。

    單從利益而言,曹操稱不稱帝,其實都是一樣的。

    跟隨曹操一起打江山的許多人,是因為看到曹操是在為皇帝賣命才過來的,大家是看的皇帝的面子。

    如果曹操突然反叛皇帝,這部分人就會馬上失去信心,或許就會反叛曹操,有可能導致分裂。

    因此,曹操選擇“不稱帝”,實際上就是等於已經稱帝了。

    如果曹操選擇了“稱帝”,那實際上就等於是在“自找麻煩”。曹操當然要選前者。

    當孫權襲殺關羽奪了荊州之後,寫信勸曹操當皇帝。

    曹操就說,小子!想把我架在火上烤!

    曹操不稱帝,留著漢獻帝,其實還有更大的用處。

    因為他的事業還沒有做完,他還不想就此收手,他仍想繼續做下去。

    曹操在有生之年一直沒有稱帝,因為不稱帝的利大於弊。

    曹操死後,兒子曹丕繼位。

    曹丕一上臺就把漢獻帝廢了,他自己當皇帝。

    史載:一班文武,入見獻帝,說漢朝天數已盡,叫他學堯舜禹,把皇帝位禪讓給曹丕。帝大驚,半晌無言,然後大哭,入後殿去了。百官皆哂笑而退。 曹丕又派人恐嚇獻帝:“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敢殺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不知恩報德,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

    獻帝無奈,下詔書把皇位白送給曹丕,曹丕還不要,三請四邀,硬是求著他當皇帝。

    最後曹丕說:“我今天才搞懂了,堯舜禹禪讓是怎麼回事。”

    小曹要稱帝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他只對世襲的“魏王”有繼承權,因為魏國是曹操的私有財產。

    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若有爭議,也只是他弟兄間的爭議,和外人無關。

    魏國有多大呢?

    只冀州一個州多一點。這個是他的,他完全可以在這塊地盤上生活的象皇帝一樣。

    曹操生前擔任的丞相一職,是朝廷的,也就是公家的職務。

    公家的“丞相”一職並不存在繼承權,曹操後,這個職務就和曹操、曹丕都沒有關係了。

    當然,曹丕也可以透過競爭上崗擔任丞相,曹丕在朝廷公家擔任的職務是中郎將,肯定是有落選的風險的。最重要的是,曹操一死,漢獻帝就準備廢除丞相制。

    如果丞相被廢除了,曹丕就沒有辦法象他父親那樣得到北方的另外8個州。

    因此,曹丕就要搶先把漢獻帝廢除!施用技術手段逼迫漢獻帝把大漢江山的所有權全部轉讓給他,叫皇帝簽字蓋章後在公共場合正式授予,這在“程式”上就畢竟還是合法得到的。

    朝廷官員中,為曹家效力的是多數,為漢獻帝效力的是少數。

    曹丕如果當皇帝,受益的將是多數派。

    曹丕明白,如果他魏王的位置被人反對甚至推翻,他馬上就成為一個亂臣賊子。

    反之,他如果將皇帝的名號冠於己身,那麼,要推翻他就等於要推翻掉一個皇帝,於是反對派便成為了亂臣賊子。

    稱帝可以獲取臣下對自己的忠心。最後,曹丕如願以償的成為魏國的開國皇帝。

    在曹操死前他的重臣夏侯敦已經有了“恥為漢官,求受魏印”的態度,而居於南方的孫權更是直接向他建議取而代之。

    曹操對孫權的試探是一口否認自己有稱帝之意,但同時又對身邊的近臣說了一句意義悠長的話:“‘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可見在當時人們的眼中,曹氏成為新王朝的天子只是時間問題。

  • 4 # 辯證哲學論
    首先,曹操沒有稱帝,不表示他沒有稱帝的野心和實力。

    《三國志》記載,曹操後期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就是說,曹操曾經自誇,如果天下沒有我曹孟德的存在,那麼,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稱帝稱王啊!那麼,我們看曹操所說的要稱王稱帝的人都是誰?與曹操的關係是怎麼樣?

    1,呂布。呂布佔據徐州之後,手下有陳宮、高順、張遼、宋憲等人。可以說完全有稱霸一方的實力。最終被曹操親征縊殺。

    2,袁術。袁術實力最強的時候割據:汝南郡、潁川郡、河南郡、九江郡、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廣陵郡、沛郡,橫跨了揚州、豫州、徐州部分地區等,整整三州十一個郡縣800萬戶,實力強大。袁術得到傳國玉璽之後,認為自己應讖語:“代漢者,塗高也。”所以稱帝。稱帝后被世人所不齒,曹操親征袁術,殺袁術大將數人,大敗袁術,後袁術病死。

    3,袁紹。袁紹是袁術的異母哥哥,是庶出。雖是庶出,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家世顯赫,後又擔任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的總盟主,佔據大城冀州。河北多名士,手下名人也很多,沮授、田豐、韓幹、荀湛、顏良、文丑等人。自然有稱霸一方的實力。官渡之戰後,就江河日下,最終家族敗於曹操之手。

    4,劉表、馬超、張魯、孫權、劉備等人都是一時英傑,如果沒有曹操的打壓,最後發展成什麼情況,不敢說了。

    除了孫權和劉備,這些人在曹操征伐的30多年裡,都是一方霸主,同時也都是在曹操的親征下,被曹操打敗或者投降的,因為他們曹操建立了功業,統一了北方。所以,曹操完全有實力,有能力,也有野心在東漢最末期,劉氏政權已名存實亡無德能控制中國之時稱帝。但是,最終曹操卻說了一句:“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矣。”周文王是誰呢?文王姬昌是周朝的奠定者,任用姜子牙,“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周文王沒有稱帝,稱帝的是他的兒子建立周朝的武王姬發。其實,司馬昭也有點跟曹操相似,自己不是不想稱帝,只是由於箇中原因,沒辦法,讓自己的兒子稱帝吧!

    其次,曹操沒能稱帝跟荀彧、夏侯惇等人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同年的5月,又加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216年被封為魏王,位在諸侯之上。大家都知道,歷史上所有將要篡位的人,都先來這一套。像王莽、南朝的宋齊梁陳幾個朝代的篡位等都是這樣,另外再玩個天象或讖語,然後就被禪位了。212年,曹操已經58歲,也知道自己活不了多少年了。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彧卻站出來說了一番令他瞠目結舌的話來,荀彧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作為曹魏的頭號建功者,說出這番話,表示不支援曹操,令曹操很是為難。曹操征伐三十餘年,後方固守大本營的人正是荀彧,荀彧的作用就像蕭何,不斷在後方援助著征伐的前方軍隊,蕭何被劉邦封了個第一功,荀彧的功勞自然非同小可,在這麼關鍵時候,荀彧不支援曹操,令曹操很為難。同時,不光是荀彧,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還有表兄弟夏侯惇等人。夏侯惇與曹操都曾是漢官,又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在桓階權曹操稱帝之時,夏侯惇表示最好拿下蜀之後再稱帝,意思是也不想急著讓曹操稱帝。這就讓曹操非常的為難。最終到死曹操也沒能稱帝。曹操死後,夏侯惇還因為自己的這個勸誡而後悔,後來因此鬱鬱而終。

    最後,曹丕急著稱帝的原因。

    曹操在220年初病故,曹丕在同年的12月篡位稱帝。曹丕急著稱帝主要原因就是急著“中央集權”。曹丕威望信譽完全比不上他爹,為了更好的中央集權,稱帝是最好的辦法。被禪位之後,魏政權就成為了人民心中的正統,是“天授人權”,既然是天授予的權利,那麼在古代封建思想裡就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擁護,從而能更好的統治自己掌權的地方。像司馬炎的稱帝也是這樣。

  • 5 # 老白的歷史課

    曹操己經擁有他想要的一切了。

    稱帝對他來說只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曹操對漢室是有感情的,關東聯軍討董時曹操已紀三十五歲了,在漢朝作官也已經十六年了,從小就聽著大漢各種傳說故事長大,就算漢室衰微,皇權盡喪,可曹操還是想要扶它一把,汴水一戰,險些喪命,整個關東軍最出力的便是孫堅與曹操。

    孫堅的官位名聲全是漢朝給的,他自然感恩,曹操?當年為官沒少被權貴看不起,他如此賣力,也許是為了心中對漢室的執念吧!

    "漢故徵西大將軍曹候之墓"這是曹操少年的夢,是為大漢效死的心呀!

    後來,一切都變了,曹操征戰四方,威嚴日盛,他的野心也在膨脹,少年的夢想與自己漸行漸遠。"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已經明白,漢室己了無威嚴,這一切全是仰仗自己給它續命。

    晚年為魏王,天子之位唾手可得,群臣都尊魏王而不恥天子,就算曹操沒想法,手下人也不同意,但曹操還是猶豫了,他不想親手埋葬自己年少的夢想,親自葬送四百年大漢,他要的一切,權力,地位,名聲都己在手,漢室已被欺壓的苟延殘喘,自己又何必做決,徒留罵名呢!

    在曹操眼裡,漢室己是冢中枯骨,結局已定,他這個曾經的漢臣當然不介意陪它最後一程,雖不稱帝,但曹操並不後悔。

    至於曹丕,他不僅對漢朝沒有感情,還覺得它礙眼,自然一腳踢開,毫無壓力。

    (求關注,你們都是我的小目標)

  • 6 # 達文有話說

    曹操生前已經加九賜,封魏王,大權在握。漢獻帝只不過是個傀儡皇帝,曹操離帝位可謂只有一步之遙,可是他最終還是沒有踏出那一步,只作個無冕之王。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原因在於,稱帝的客觀條件不成熟,還有他對於稱帝的主觀意願也不強烈。

    稱帝?那些士大夫們可不同意

    東漢末年出了十常侍宦官集團,宦官成了全社會痛恨的物件。因為曹操宦官的出身背景(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曾經透過買官的手段當上太尉),他在那些自視甚高的門閥士大夫的眼中很不入流,很多人看不起他,包括他的發小兒袁紹。

    儘管曹操有宦官的家族背景,但他對宦官集團並沒有好感,甚至成為參加了剷除十常侍的西園八校尉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曹操在宦官集團和門閥士大夫集團兩邊都不被歡迎。曹操是個文人,喜歡結交名士、親近士族。一方面是因為想融入士族文化圈,另一方面也是意圖洗去自己宦官的出身背景。但是,除了橋玄等人,大部分傳統士族們都並不接納他,包括他的朋友袁紹。

    這是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寒族出身的內廷宦官子弟與外廷士大夫子弟,在思想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異。傳統士族重視禮法,以經學為立身之本,按修、齊、治、平的儒家人生觀來為人處世。而官宦出身的大多數是非儒家出身的寒族,他們雖推崇文辭,好智謀權術,不看重儒家那一套經義,更像是法家的強國之術。

    東漢末年的政治時局,劉漢皇族已經疲軟無力,天下諸侯割據,很難再出現一個振興漢室的光武帝。天下士人都痛恨朝廷的腐敗,懷念兩漢盛世,光復漢室是天下士人的共識。士族階級希望維持對自己有利的漢室統治舊秩序,所以以法家智術起家的曹魏想代漢的話,必須先消滅儒家計程車族集團。

    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士族至東漢末年已經樹大根深,曹操想以一己之力將其連根拔起是不可能的。東漢時局動亂,想平定天下也還要藉助士族大夫的力量。所以,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向是用人唯賢,顯得很開明。然而,開明的用人政策背後,曹操卻執行了一系列大力提拔寒族出身的人才、打擊豪族、抑制士族的政策。這使得法家色彩濃厚的曹魏政權與傳統儒家士族的矛盾一直很深,以致於,後來士族門閥司馬氏,聯合其他士族取代曹魏。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曹操打著振興漢室的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士人雖然罵他,但有漢獻帝在那擺著,君為臣綱,就不得聽曹操的號令。孫權曾經就給曹操傳話:“我孫權願意向你稱臣,你就別當什麼丞相了,乾脆稱帝得了。”曹操看到孫權的信,當時就是一番冷笑,向群臣說:“大家看看,孫仲謀這小子,心眼兒壞得很啊,這是要把我放在爐子上烤。”(是兒欲距吾著爐火上耶)

    曹操心裡明白,雖然他已經封魏王、加九賜,但天下人並沒有認同他,尤其是儒家士族。就在漢獻帝頒佈詔書給曹操加九賜時,他手下的核心文臣荀彧就出來反對。對曹操說:“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荀彧在當時可謂是曹操最親近的謀臣,都出來反對他,這讓曹操大為震驚。身邊計程車人都反對他,何況天下計程車人。從此以後,曹操安心的做他的魏王。

    曹操主觀上不願意稱帝

    人的主觀上的想法是在客觀條件的的影響下產生的,客觀條件不允許,曹操是個聰明人,所以他是不願意稱帝的。

    曹操不願意稱帝,除了過不了儒家士大夫們那一關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特殊身份角色——“士”。曹操的文才可是響噹噹的,比著名的“建安七子”還要高。所以,不管士族階級承不承認,文化圈裡不能沒有曹操的一席之地,他自己也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自己“士”這個身份。

    曹操正是有了這一層身份,他才可以做一些皇帝都沒法做的事情。比如說,誅孔融。孔融是孔丘後人,東漢頂級士族的代表。孔融自視甚高,眼尖嘴利又目中無人,常常出口羞辱曹操。孔融等頂級士族掌握著當時輿論,他當堂指控,天下大亂,都是拜曹操所賜,勒令曹操辭去相位。曹操有再大的度量,也不能忍這個啊。

    曹操殺孔融,之所以沒有造成類似於後來的司馬氏殺嵇康導致天下士人不與之合作的悲劇,這是因為曹操充分仰仗了自己即是士人,又是漢相的特殊身份。不管他殺了楊修還是孔融,都不影響帝權與士人的合作。直至今日,嵇康之死仍然被稱為悲劇,而孔融呢,人們只記得他小時候讓過梨。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有寫到,“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以示自己對漢室的忠心。曹操常以周文王、周公為人生榜樣,借《讓縣自明本志令》向天下人表明,我曹操至死願當漢室的“徵西將軍曹侯”,永不稱帝,算是對得起漢室,對得起天下士人了。至於自己死後,能否成為周文王,那就要聽天命了。

    曹丕為何稱帝?

    曹操時期,東漢朝廷分為三個集團,第一個是曹氏親族(包括夏侯氏)和青州兵,第二個是反對曹操計程車族大夫,第三個就是漢獻帝為主的一些勢力。曹操憑藉個人能力,能夠壓制後兩撥人,但曹操死後,曹丕就不得獨自去面對這棘手的問題了。

    曹操死訊一出,由原來黃巾軍改編的青州兵就發生譁變,短期內造成了較大的混亂。因為他們只服從曹操一個人,什麼少主曹丕,在他們眼裡跟曹操無法相比。曹丕廢了很大的勁兒,才平息了這場風波,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向他們無條件提供糧食和金錢,將他們遣散。

    這次危機給了曹丕一個警示,和自己的父親相比,自己的權威差了一大截,要想鞏固自己的權威,必須給眾人好處。尤其是曹家親族和忠於曹家的文臣武將們,有必要讓給他們看見些奔頭,才能讓他們對自己這個少主死心塌地。給什麼好處呢?只有一個辦法,自己當皇帝,讓他們變成開國元勳。

    但是,強行廢除漢獻帝勢必會遭到朝內政治對手(之前提到的後兩個集團)的反對。於是,曹丕想出了一個磨磨唧唧、半推半就的禪讓辦法。漢獻帝無奈的頒佈禪讓詔書,曹丕假惺惺的推辭。期間,支援曹家的大臣們拼命的勸進,曹丕拼命拒絕。周而復返的表演了九個月時間,到了第四次禪讓詔書下達,曹丕才扭扭捏捏的同意登基。

    九個月時間,在曹丕看來是一個篡漢的緩衝期,就是要試試有多少反對的聲音。對於大漢的忠臣們,這麼長時間,如果沒有膽量公開反對的話,那以後曹丕登基的那一天,就只能怪自己膽子小苟且偷生了。再有,禪位詔書是漢獻帝自己下的,而且是反覆下詔書,皇帝自己都不幹了,等於給忠臣們一個臺階下。

    三次禪讓過程中,士人們不反對,那從此以後,就必須得承認曹魏的正當性。要不然,自己心裡都說不過去。

    漢獻帝自己也是不得已,因為曹丕向他保證,封自己為“山陽公”位列普通諸侯之上,將來好吃好喝的供著,這麼一來,總比和曹家硬磕丟了性命強吧。最後,漢獻帝也得了善終,死的時候,曹魏以帝王的規格厚葬了他。

    曹丕急著稱帝,首先,是為了平衡內部矛盾,透過利益激勵的手段,鞏固自己在曹氏追隨者心中的地位。其次,因為曹家“挾天子”在天下士人看來名義不正,透過禪讓制稱帝,可以糾正曹家權力的正當性。

  • 7 # 歷史課課代表

    從公元196年曹操將漢獻帝迎至許都後,直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這期間的二十四年間,曹操實際上始終是所謂的漢王朝的實際掌權者,而漢朝名義上的君主漢獻帝則一直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傀儡,沒有任何權力,曹操執掌漢廷二十載,雖名為漢臣,實則為漢賊,特別是晉位魏王之後,曹操與皇帝的區別僅差一個名號了,已經時一個無冕之皇。

    在在這期間也有很多曹操的心腹之臣進行過所謂的“勸進”行為,但是曹操每次都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似乎叱吒風雲一生的曹操無心皇位,而最終曹操也並沒有篡位登基,終其一生,仍屬漢臣。曹操死後,魏王世子曹丕承襲魏王爵位,同年便逼迫漢獻帝退位,同時登基稱帝,建立魏國。繼位不到一年的曹丕做了曹操二十多年沒有做的事情,那麼為何曹操終其一生沒有代漢稱帝,而曹丕登基伊始便篡位自立了呢?

    首先,曹操事漢多年,一直為漢臣,對漢朝尚算有感情:

    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稱帝的一步,在東漢末年各路割據的諸侯之中,曹操是最有資格稱帝的,在同一時期,袁紹企圖擁立皇族為帝,袁術甚至公然僭越稱帝,反而曹操卻沒有廢帝自立,並且始終聲稱自己為漢臣。曹家確實幾代以來都是漢臣,但是到了漢獻帝時期,曹操想要廢黜皇帝取而代之,實在是易如反掌。但是曹操最終沒有代漢稱帝,而是隻說了一句:“若天命在我,原為周文王。”

    其次,曹操實際已經與皇帝無意,挾天子可以號令天下:

    曹操雖然沒有代漢稱帝,但是在其身居丞相、威望期間,實際上已經與皇帝無異。曹操只要握有漢獻帝,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劉備等人即便在心有不滿,仍然不敢公然稱帝,並且只要有漢獻帝在一日,孫權劉備集團就仍然為漢朝臣子,實際上與曹操平級,而握有皇帝的曹操便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而實際上所為的天子就是曹操自己,因為漢廷所發出的所有詔令並非漢獻帝的意思,而實質上這都是曹操的指令,相反如果曹操代漢自立,那麼手中的優勢將會喪失殆盡,孫權劉備等人自然不會將他的朝廷封為正朔,自然也會紛紛起來稱王稱帝。尤其是自詡為漢室後裔的劉備更是會舉起興復漢室,討伐曹賊的大旗。這樣的買賣不划算,曹操自然不會做。

    第三,曹操心中的夙願尚未實現,心中留有遺憾,故未稱帝:

    曹操一生未曾稱帝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曹丞相始終沒能統一天下,所以不是因為曹操的野心太小而是因為曹操的野心太大,他要的是天下共主之位,而不是偏安一隅的皇位,所以曹操終其一生都想打敗吳蜀兩國稱霸天下,可惜長江隔斷了曹操的希望,北方稱雄的曹操最終都沒有踏入江東。

    第三,曹丕從未做過漢臣,沒有曹操的威望,急需立威:

    相比曹操的一生事漢而言,曹丕可謂是一天漢臣都沒有做過,他自然不會對這個徒有虛名的朝廷有任何感情。並且,相對於劉備和孫權而言,曹丕資歷尚淺,如果向其父曹操一樣繼續挾持漢獻帝發號施令恐怕不會服眾。並且剛剛繼承魏王之位的曹丕需要一個正統的名號來肯定自己,並且,曹操留給曹丕的舊臣們也希望曹丕能夠帶漢稱帝,這樣自己就會因為擁立之功而成為新朝的開國元勳。曹丕自己的小心思加上曹氏眾臣們的勸進,是的曹丕邁出了其父一生未敢邁出的一步。

  • 8 # 峰哥看歷史

    當二十歲的曹操被司馬防舉薦為洛陽北部尉後(相當於首都北部地區公安分局局長),在年輕氣盛、渴望有所作為的壯志下,憑藉特殊的背景和出色的個人能力,很快就將此時烏煙瘴氣、權貴橫行的洛陽北部變成為百姓安寧、商賈放心、權貴小心的地區。不畏豪強而名聲大噪的曹操,雖然因為後來權貴的不滿,而被調離洛陽,但此時的曹操已經成為了公眾眼中一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雖然此後曹操因為敢於挑戰強權,得罪了不少豪強而一調再調。但在34歲時,已經稱病隱居的曹操憑藉家世優勢,被漢靈帝封為典軍校尉(西園八校尉,漢靈帝為鞏固權利而設立的服務皇權的軍隊) 。當大將軍何進在與宦官集團的鬥爭中被殺死後,權利處於真空狀態的洛陽城迎來了史上著名的權臣董卓。擅權攬政後的董卓十分欣賞曹操的能力,“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雖然被董卓升了官,但不屑於且已看透猶如冢中枯骨的董卓將來必定會死無葬身之地,於是曹操易名出逃,東歸鄉里。

    在洛陽大亂,董卓專權,帝后被殺後,依然渴望澄清環宇、盡瘁事國的曹操,雖然明白在黃巾之亂後的東漢王朝早已經在爭權奪利的派系鬥爭中變得千瘡百孔,但抱有鴻鵠之志的曹操怎甘做一個東山高臥之人。“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不論曹操是為漢室傾盡全力還是冀望亂世爭雄,至少此刻敢於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曹操依然高舉的是匡扶漢室的大旗!

    於亂世之中,保全漢室皇威,即使是政治的籌碼,卻使漢王朝得以延續。而一句“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成為了亂世中各方霸主攻訐的藉口。當戡亂定北方的曹操,成為了天下絕對的霸主後,也依然保全漢室作為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即便在個人膨脹的慾望和臣子慕求的進封驅使下加錫為王,也沒有忘記自己是一位大漢之臣,也始終沒有走出那登頂的最後一步。有生之年必保漢室的曹操,甚至連自己死後漢室的命運都計劃好,將自己的七個女兒先後全部嫁給了漢獻帝,即使子孫取而代之,也能以聯姻的手段保全漢室血脈的延續,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在裴松之為《三國志·武帝紀》做注中,有這樣一句話。“王更修治北部尉廨,令過於舊。”意思是說,魏王曹操看著破舊的北部尉衙署,遂下令修繕,還要比原來更好!

    為何要專門修繕北部尉?這是因為北部尉曾經是年輕時曹操初仕的地方,是一個熱血青年渴望建功立業、蕩平濁世的捭闔之地,更是一個希望憑己之力振興漢室的夢開始的地方!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即為漢臣,矢志不渝,恪守忠君之事!即便漢室到了窮途末路,即便身負萬千罵名,即便難以左右大勢,也依然盡最後之力,始於漢而終於漢!

    父親身為漢臣,不忍不願做一個不忠之臣,但從來並不認為自己是漢臣的曹丕,承蔭父輩之業,開創曹魏天下,成為萬乘之君,這是任何一個距離皇權只差一步且唾手可得之人都抗拒不了誘惑,於是公元220年,曹丕受禪,以魏代漢。

    (參考《三國志·武帝紀》)

  • 9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說起曹操,大家可以說非常非常非常熟悉了,熟悉到“說曹操,曹操就到”的地步。有關曹操的事蹟太多了,我們大概說一下,曹操舉孝廉出仕,以平黃巾起義起家,誅十常侍之亂、討伐董卓、徵徐州滅陶謙、呂布,官渡之戰滅袁紹、遠征烏桓,赤壁之戰、平定涼州、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等西涼軍閥,爭漢中、襄樊之戰戰關羽,南下徵孫權等等太多了,估計幾天幾夜都說不完了。

    曹操是厲害的,從公元190年討伐董卓開始到公元213年最後一次南征孫權,中間二十三年時間,滅了十多個割據一方的軍閥。從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到公元216年稱魏王,用了二十年時間,統一了北方,平定了雍、涼,佔有天下十二州中的九州之地,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那麼曹操在世為何不稱帝,而作為曹操之子曹丕敢在一掌權就稱帝呢?我想大家心中都有各種不一樣的答案,我說說我心中的答案。

    一、曹操的出身及顧慮以及心中的抱負。曹操祖上為宦官,世代為漢臣,曹操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不斷的南征北戰過程中,曹操的官職一直在變,由孝廉——洛陽北都尉——騎都尉——濟南相——西園校尉的典軍校尉——東郡太守——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司空——冀州牧——丞相——魏公——魏王,說曹操的官職升遷,只想說明曹操就算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在手,如果沒有相應的軍功,他是不可能得到認可的,地位也不會很高。相反曹操是一步一步透過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而且從官職說明曹操一直是漢室的臣子,是漢獻帝正兒八經的封給他的,這點曹操心裡比任何人都清楚。這是曹操的出身和履歷。

    再說顧慮,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並起,想稱王稱帝的大有人在,但漢室猶存,袁術稱帝天下共討,當時天下未定,外部南有孫權,西蜀有劉備,內部效忠漢室的人大有人在,搞刺殺曹操事件時時發生,曹操是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稱帝的,時機不對,天下不穩。曹操心中的抱負是平定天下,看到天下太平,但經過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後,曹操在有生之年以無法平定孫劉,曹操老矣,只能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不服老豪言,也只好發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的感慨。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賀,被扣留在鄴城,曹操藉機南匈奴分為五部,選漢人為司馬加以監督。冬十月,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曹丕為魏太子。

    曹操在公元216年,稱魏王,享受一切天子的待遇,儼然如天子一般,只是缺一個皇帝的名號了,所以作為一個務實追求實權的人來說,去要一個所謂的“皇帝”虛號,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曹操也沒必要去稱帝。

    講完曹操,再來說說歷史有名的短命皇帝曹丕,有了老爹曹操打下的江山,還有老爹鋪好的路子,曹丕的人生應該是很順利的。相反,因為曹操的能力和威望太高,給曹丕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曹操死後,各方勢力蠢蠢欲動,邊境反叛頻繁,曹丕沒有曹操高超的手腕和威望怎麼辦?只能透過稱帝來維護自己內部的穩定,以稱帝來鞏固手下的人心,曹魏宗親和當時的士家大族只有站在自己的一邊,才能控制住局面。所以曹丕在繼承魏王爵位後,加緊步伐去稱帝,讓漢獻帝禪讓,還得三次推辭後再登帝位,來贏得天下人之心,來證明自己得位正統。曹操的不稱帝和曹丕的稱帝都是由當時的時局所決定的,正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許這也是他們心中的最真實寫照,作為優秀的政治家,他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所負的使命和責任,曹操使得漢室得以在亂世持續了三四十年,而曹丕也使曹魏政權得到穩固。

  • 10 # 唐風宋月

    曹操不稱帝跟曹丕稱帝是有本質區別的,他們的基本盤或者說依靠力量不同。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都是法家代表,他們的依靠力量或者說基本盤是寒族士人,簡稱寒士,也叫庶族,也就是小地主。他們的對立面是袁紹劉表劉璋司馬懿等人為代表的大地主,也叫莊園主,這幫人信奉儒家,滿口仁義道德。

    曹操一輩子都在跟儒家大地主作鬥爭,殺了很多人,也得罪了很多人,比如楊修,就是因為儒家信徒,所以被曹操殺了。司馬懿曹操也想殺,但是被曹丕攔住了。再說司馬懿不像楊修那麼張狂,曹操也找不到他的把柄,所以活了下來。

    曹操晚年已經控制不了這幫儒家大地主,但是態勢不明顯。曹操死後,曹丕就得重組自己的基本盤,但是好多曹操的舊部恰恰是他的清洗物件,不是他的助手。而他的得力助手恰好是儒家信徒司馬懿等人。所以曹丕必須聯合這幫大地主才能坐穩江山。對於這幫大地主來說,誰當皇帝不重要,漢家江山還是魏家江山也不重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才重要。

    因此曹丕如果不想被這幫人拋棄,就得趕緊稱帝,給這幫人一個名分,保住這幫人的利益。如果他不當皇帝,那麼這幫人就會推出別人反對他,很可能他就被搞死了。所以只有改朝換代才能讓他活下去,讓曹氏家族活下去。

  • 11 # 歷史君歸去來兮

    好問題啊!你知道一代梟雄曹操為什麼不殺了漢獻帝,然後自己當皇帝嗎?

    說到曹操,相信大家都知道吧?

    曹操是我們很熟悉的歷史人物了,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以及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

    上面曹操這麼多的頭銜大家有沒有看暈啊?這可以說是絕對的傳奇人物了,在中國歷史上都難得一見。

    一代梟雄曹操

    來來來,讓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長河,來到天下紛亂、戰爭不休的東漢末年。曹操以寒微起家,最終達到權力的巔峰,真正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以曹操的功勞和威望,按理說稱帝已經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啊!可是他為什麼不殺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呢?

    一代梟雄曹操

    其實啊,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可殺可不殺,不殺比殺了更有利,能等到利益和民心。

    曹操是個絕對的聰明人,當然明白箇中的利害關係。不殺,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反之引來諸侯對他的圍剿,利弊得失曹操還是懂的。

    有前車之鑑啊!當年曹操的對手袁術一稱帝,就立即招來了四面八方群雄的討伐。個個是義正詞嚴,名正言順,連三姓家奴的呂布都義憤填膺的出兵來攻打袁逆賊。袁術在四面夾攻下慘敗而逃,最後在半路上吐血而亡!

    一代梟雄曹操

    冢中枯骨的袁術只不過是自立、自稱、自當了一回皇帝,就落得個身死家滅的下場。

    曹操如果殺了漢獻帝,自己當皇帝那麼就等於自己坐實了篡逆的罪名,其下場不會比袁術好多少。

    所以,老奸巨猾的曹操在看到孫權上表請他廢漢自立時笑著說:“你這是想把我往火炕上推啊?!”曹操不愧是一代梟雄,果然看的高、看的透啊!!!

    東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名叫劉協。他先是被董卓擁立為帝,又歷遭挾持,顛沛流離終於被時任兗州刺史的曹操迎入洛陽。

    漢獻帝當然是感恩圖報的,賜曹操節鉞,賦予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特權。因為洛陽早已毀於兵燹,曹操脅迫漢獻帝遷都至許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總領百官。

    漢獻帝不甘心當傀儡皇帝,以鮮血寫詔書縫在衣帶中,令車騎將軍董承聯絡人手誅殺曹操,這就是所謂的“衣帶詔”。

    中山靖王之後、漢昭烈帝劉備

    董承聯絡劉備等人密謀,事情敗露後被一網打盡。只有劉備脫逃,後來去投靠了曹操的死敵袁紹。於是,袁紹聲稱奉”衣帶詔“討伐漢賊曹操,拉開了官渡之戰序幕。

    漢獻帝衣帶詔事件後,身懷有孕的愛妃董貴人(董承之女)被曹操絞殺。其後,伏皇后因鼓動父親仿效董承前赴後繼暗殺曹操一事敗露,被曹操幽閉而死。

    她與漢獻帝所生的兩個皇子亦被曹操鴆殺。漢獻帝在曹操威迫下,違心立曹操之女曹節為皇后。

    一代梟雄曹操

    綜上所述可見,曹操利用衣帶詔事件,幾乎已將死心塌地效忠漢獻帝的爪牙們一網打盡,又將漢獻帝強迫收為女婿。

    漢獻帝已無任何與曹操對抗的資本,連兩個皇子都被害,自己完全是死魚一條任由岳父宰殺。

    而曹操又絕對不會殺死女婿,因為女婿就是大漢朝廷的象徵。他需要這面旗幟號令天下,網羅人才,凝聚人心,實現“天下歸心”的理想。假如曹操殺死漢獻帝,性質即為弒君,必遭天下共討之。

    東漢獻帝劉協

    漢獻帝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他歷經董卓、李傕、郭汜之亂,受盡了苦難。最終,漢獻帝幸運地被曹操所收留,這才安頓了下來。

    然而,隨著曹操逐步統一北方,他想要取代漢獻帝的心思也逐漸明顯。因此,漢獻帝先後與外戚董承以及伏完合謀,兩次試圖殺死曹操。

    曹操明知漢獻帝是傀儡皇帝,沒有任何權力。此外漢獻帝還曾恩將仇報,與自己為敵。那麼曹操為何還要以德報怨,將自己的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呢?

    一代梟雄曹操的畫像

    從表面上看,曹操將女兒嫁給漢獻帝,是為了報答其將自己封為魏公。就在建安十八年,曹操進位為魏公,受九錫,設魏公國的文武百官。

    由此,曹操區分了漢臣和魏臣,建立兩個朝廷。從制度上將漢獻帝徹底架空。為了平復漢獻帝的不滿,曹操必然要做出姿態,報償漢獻帝,與其拉近關係。

    那麼你知道曹操為什麼要嫁三個女兒給漢獻帝嗎?其實啊,這在歷史上早就有:

    在漢朝,仍保留有共事一夫的習俗。簡單來說,姐姐出嫁後,妹妹應一同陪嫁。可以說,曹操放低了姿態,給足了漢獻帝面子。

    一代梟雄曹操

    當然啦!曹操出嫁三女,還有一個隱藏的原因,那就是監視漢獻帝。有三個曹家女在後宮,即使漢獻帝有所造次,不能掀起大的風浪。

    果然在建安十九年,漢獻帝果然鬧出了大亂子!原來,漢獻帝元配伏皇后親眼目睹了董貴人的慘死,不免會兔死狐悲。

    因此她給父親伏完寫信,講曹操殘酷逼迫的兇相,要她父親秘密地圖劃剷除曹操。然而伏完恐懼於曹操的淫威,不敢動手。建安十四年,伏完便去世了。

    一代梟雄曹操

    然而過了五年,曹操卻知道了伏皇后在數年制定的陰謀。

    對於此秘密到底是如何洩露的呢?可惜,歷史書上並沒有說。但是曹操的三個女兒剛剛入宮,就發生了這種事,實在太過巧合了啊!

    得知此事後,曹操勃然大怒,並派華歆帶人殺入宮中,揪出了躲藏在牆壁內的伏皇后。

    一代梟雄曹操

    隨後,華歆扯著皇后的頭髮,逼迫漢獻帝寫廢后詔書。無奈之下,漢獻帝被迫休妻,同時也將伏皇后以及其家人送上了絕路。

    最終,伏皇后和所生的兩個皇子遭到鴆殺,伏家百餘口皆被殺害。可惜可惜!

    伏皇后死後,曹操的女兒曹節自然得以上位,成為漢獻帝的正選皇后。由此,曹操對於漢獻帝皇位的篡奪,已呈不可阻擋之勢。

    一代梟雄曹操

    果然啊,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加冕為魏王。那麼這時的曹操有什麼待遇呢?讓我們來看一看:

    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簡單來說啊,這種待遇已經跟天子沒有什麼區別了。

    此時的曹操離篡奪皇位,不過只是一步之遙。

    東漢獻帝劉協

    當曹操的兒子曹丕強迫漢獻帝讓位給他的時候,幾乎所有東漢的忠臣都覺得曹丕是大逆不道、以下犯上,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果然啊,曹魏僅僅存在了45年,就遭到了司馬氏的篡奪,可以說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了!

    最後的最後,公元234年,漢獻帝劉協去世。曹魏仍然以帝王之禮給他下葬,諡號孝獻皇帝,可以說是把面子給足了這位大漢最後的天子了!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

    對此,你怎麼看呢?^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承擔得起,疫苗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