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如果不考慮是否建成的問題,僅從規模上來看,大西洋壁壘是遠遠超過馬奇諾防線的,因為大西洋壁壘是從挪威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和法國的交界處,長達2700公里,構築了1.5萬個堅固的混凝土工事支撐點。而馬奇諾防線的總長只有390公里,擁有5000個永備混凝土防禦工事。從工程的規模來看,馬奇諾防線遠不能和大西洋壁壘相比,也是為什麼德軍從1942年開始修建了整整三年也沒能建完,甚至整體工程進度進度都不到設計的一半。

    從實際建成的防線進行對比來看,大西洋壁壘的堅固程度就差馬奇諾防線太多了,除了極少數地段德軍構築了強大的現代化防禦工事並配備大口徑岸炮外,大部分的防線仍舊是以一般的土木野戰工事為主,提供火力支援的也是陸軍的野戰炮兵,多以繳獲的外國火炮為主,戰場生存性很低。而馬奇諾防線的機槍陣地和火炮陣地幾乎都是混凝土的永備工事,具備很強的生存能力,除非是直接命中,否則很難被摧毀。

    最關鍵的是大西洋壁壘主要是一條沿海岸構築的防線,防禦縱深非常淺,只有幾公里,在往後便沒有了任何防禦工事,一旦盟軍取得決定性突破,那麼整個大西洋壁壘也就宣告崩潰,所以德軍除了在海岸線附近進行決戰外,毫無辦法。而馬奇諾防線的縱深就比大西洋壁壘強太多了,整個防線的縱深在10-30公里之間,是大西洋壁壘的好幾倍,防禦強度也隨著提升許多。

    總的來看,馬奇諾防線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條現代化的防禦陣地,如果德軍真的從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則必然會遭到慘重的損失甚至失敗。法國在二戰的失敗並非由於馬奇諾防線不堅固,而是輸在了戰略戰術,並非馬奇諾防線之錯。而大西洋壁壘則是徒有虛名,是一條以土木野戰工事為主的防線,連德軍自己都知道這種防線根本不可能阻止住盟軍的登陸,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戰後就曾表示,一開始他就對大西洋壁壘不抱希望,完全達不到防禦的目的,都是納粹黨大肆宣傳的結果,盟軍可以肯定會突破大西洋壁壘,龍德施泰特元帥將成功寄託在一場大規模的裝甲反擊上。連對大西洋壁壘充滿信心的希特勒也曾在會議上表示,如果西線德軍無法透過大規模的反擊將盟軍趕下大海,那麼德軍的大西洋壁壘將必然被攻陷。

  • 2 # 礪劍堂

    首先我們要分別看一看這兩條防線。馬奇諾防線一戰結束後,基於法軍對未來戰爭的理解以及一戰帶來的巨大傷亡。為了避免悲劇再次上演,於是從1928年起開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價50億法郎(1930、1940年代貨幣),用當時陸軍部長的名字命名。全長數百公里,成為法華人可以依賴的定海神針。馬奇諾防線作為永固的重點防線,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但是建造這個防線的思想確實落後的,法國高層還是基於一戰的經驗和思維。對於內燃機所所產生的技術革命給整個戰爭帶來的翻天覆地地改變沒有深刻的認識。

    尤其基於內燃機生產出來的坦克、飛機和無線電的高效配合而全新組建的裝甲師以及更大規模的裝甲軍在300-500㎞範圍內的巨大的機動能力和打擊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對於波蘭戰役也沒有認真研究。(法國的戴高樂是一個另類,但是人微言輕,改變不了法國陸軍高層的僵化思想)馬奇諾是一個靜止的被動防禦的典型防線,失敗也是命中註定的。大西洋壁壘防線則是從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弗里茲·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但實際上重點還是法國沿岸,尤其是加來一帶。其他的地帶其實完工率不到50%,雖然被納粹吹噓的很厲害,但是隻是在德國實力如日中天的時候,防範英國登陸的一條心理防線,所以不是很積極。知道1944年隆美爾的加入,才有所改變。但是和馬奇諾防線修築的質量來看,可以用不及格來說。不同的地方是作為支援的7個裝甲師在二線的交通要道,隨時可以支援一線的作戰,防守反擊的力量還是很強的,也體現的德國當時機動防禦的思想,不過在指揮上缺犯了分兵的大忌,沒有集中統一指揮。而有限的亮點比如卡昂之戰都是盟軍已經登陸之後發生的。在碾壓式的盟國空軍的機翼下,這些短暫的輝煌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化為烏有,從戰略上和戰役上並沒有幫助德軍在諾曼底戰勝盟軍。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馬奇諾防線是基於落後軍事思想修建的精美的防線,戰爭中就基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大西洋壁壘是則是防範後院被人佔領而心不在焉修建的還沒有完工的防線,後期的機動防禦除了給盟軍帶來不小的麻煩外就沒有多少價值。

  • 3 # 桌面戰爭兵棋

    我們先分別看看馬奇諾防線和大西洋壁壘到底是兩條怎樣的防線。

    馬奇諾防線是一戰後法國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堡壘體系,其目的是防止德國的再次入侵。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里,在法華人十幾年如一日的經營下,馬奇諾防線的堡壘體系相當完善。光永備工事就有5800多個,其主要防禦工事基本對普通火炮免疫。

    大西洋壁壘則是二戰才由納粹德國開始修建,其全長接近2700公里,主要目的是防止盟軍從大西洋沿岸登入歐洲大陸。但是由於工期短、物料不足,大西洋壁壘防線可謂是漏洞百出。除了被誤判為盟軍登入點的加萊地區防線相對完善外,其他地方的進度都不足,以諾曼底為例,直至D日,此處的防禦修建進度僅30%。

    有了上面的情況介紹,我們就不難看出。相較於已經完備的馬奇諾防線,大西洋壁壘可能除了長一點意外,就再也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了。從歷史的結果來看大西洋壁壘的表現也遠不及馬奇諾防線。

    大西洋壁壘完全沒有發揮其阻擋盟軍登陸的作用,當然這和修建時間不足、物資缺乏也有一定關係。而馬奇諾防線雖然未能保護住法國領土的完整,但德華人寧肯繞道山區也不從馬奇諾正面進攻,某種意義上來說,馬奇諾防線是完成了其使命的,是法國軍隊沒有完成其守衛國家的使命。

    隨著戰爭技術的進步,以馬奇諾防線為代表的“完全防禦”理論已經過時。任何防線、要塞在海陸空天的機動作戰中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芒。

  • 4 # 子屠龍

    德國“大西洋壁壘”沒法與法國“馬奇諾防線”放在一起對比,德華人的防線太鬆太垮、法華人的防線緊湊有致!

    上圖的德國陸軍元帥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1944年時任德國西線總司令,他在考察大西洋壁壘的時候,根本不相信它能夠擋住盟軍的進攻,他對心腹助手抱怨道:“這道壁壘沒什麼用,只不過是一道宣傳牆。”

    反觀馬奇諾防線,不僅設計籌備階段就引發各國軍方關注,更是在建成後讓人歎為觀止。它被全世界公認為是“牢不可破的要塞”,作為那個時代最精巧的工事群,迫使希特勒不得不繞過它進攻法國。

    圖裡的德國兵在暢飲啤酒,沙灘上的硝煙還沒散盡,幾個小時前德華人擊敗盟軍對迪耶普的突襲。這次戰鬥的勝利,讓希特勒狂喜,認為只需要少量的兵力就可以守住大西洋沿岸……

    迪耶普是大西洋壁壘的1個節點,1942年8月19日,1支由237艘軍艦組成的龐大艦隊,載著6000多名盟軍戰士破浪而來。然而, 這場登陸戰遭遇重大挫敗,經過1天的交戰,盟軍傷亡人數多達1600人,另外有2000人被俘虜。

    這場勝利讓部分德華人精神大振,1家慕尼黑的報紙誇耀道:“迪耶普一役已經表明,德國在大西洋沿岸設定的壁壘可以經得起任何考驗。”

    事實上,大西洋壁壘弱爆,它到底有多弱?或許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出,兵力不足的德華人,連印度三哥(圖中頭戴頭巾者)、東方韃靼人、穆斯林都被招募到軍隊裡……

    1944年春天,100萬德國軍隊受命保衛這條壁壘,從挪威的北部一直延伸到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海岸,海岸線長達2400英里。這支軍隊嚴重缺乏裝甲部隊、空軍戰機、海軍艦船……

    除去人員不夠、不精外,大西洋壁壘的軍事工程還是“爛尾樓”,德國工程人員已經盡力,但是直到1943年春天才完成50%的防禦工事。只有那些大的海港、潛艇基地以及重要的河口,才會優先獲得工程建設,並且獲得重兵把守。不可否認,這些特殊地點,德華人的防禦極強……

    總體上看,大西洋壁壘不可能是真正的防禦帶,甚至也不會是由一個個堡壘組成的防禦棋盤,防禦線中間的大片海灘被放任不管。埃爾文·隆美爾考察後,稱之為“夢幻圍牆”,他殫精竭慮改進自己的諾曼底防禦,依舊難以完工。

    1944年6月6日,17萬盟軍部隊進攻諾曼底海灘,儘管德華人早已建設多道防線,然而盟軍還是在奧馬哈海灘、猶太海灘、黃金海灘、朱諾海灘、劍灘強行登陸成功。無需多言,大西洋壁壘的薄弱,就擺在那裡。

    造成這個局面,很重要的1個原因是東線戰場的失利,第三帝國大量的人、財、物被消耗掉。並且,連鎖反應導致兵員、資源上的窘迫,德華人陷入“有心無力”的境地。反觀馬奇諾防線,圖裡的要塞構造圖,告訴你什麼才叫堅不可摧,它們遍佈於整條防線……

    圖片是法軍進入要塞的情景,馬奇諾防線開工於1928年,完工於1940年,花費50億法郎。它全長有390公里,自隆吉永至貝爾福,沿途有很多要塞,裡面有彈藥庫、食品庫、戰地醫院、坦克掩體等等,可以支撐長久的正面作戰。

    馬奇諾防線有永備工事5800多個,最堅固工事的牆壁和頂蓋能夠達到3.5米的厚度,足以防禦重炮火力。此外,防線有足夠的縱深空間,既有4到14公里的保障地帶,還有6到8公里的主要防禦地帶,內有防坦克壕、混泥土樁砦、地雷埋區、通電鐵絲網等。

  • 5 # skyboy120

    從規模上看,大西洋壁壘要比馬奇諾防線大很多,但是兩者發揮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二戰時期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入侵,在東北邊境建立的堡壘防線,從1928年開始建造,到1940年才建成,耗費40億法郎。法國本意是希望馬奇諾防線擋住敵軍兩至三星期,為法國戰爭動員贏得時間,同時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工業基地。雖然,德軍從法比邊境的阿登高地突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德軍造成困難。馬奇諾防線總是被用作形容看似堅固,實際毫無作用的東西。而大西洋壁壘是德國二戰後期為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從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步,長達2700公里。大西洋壁壘在剛開始時效果很不錯,阻擋了多次自由法國和英華人的進攻,後來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攻破。總的來說,這兩個防禦工程都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馬奇諾防線對於法華人來說是值得紀念的,有人說“自拿破崙後,法國就在沒有曠世名將”法華人一直想振興法國,但是法華人骨子裡的高傲使得他們的戰略停留在步兵的大規模進攻中,他們一直沒有重視過裝甲部隊的作用。如果碰到了其他將領,馬奇諾也許還可以保護法國,但是,法國碰到了天才將領曼施坦因和他的“閃擊戰”。

    其實,馬奇諾防線的作用在冷戰時期發揮了很大的做用,西歐為了防禦蘇聯的鋼鐵洪流,將阿登地區的缺口補主,馬奇諾防線真正成了鋼鐵防線,蘇聯曾經設想攻破馬奇諾防線的損失是不可承擔的。如果想快速攻破,只有核武器了。

  • 6 # 瘋狗的輕武

    完全是兩種性質的東西...大西洋壁壘是整個挪威西部,乃至Continental從丹麥到法國的大西洋沿岸的一條防盟軍登陸的軍事防線。全長2700公里

    但這麼長個防線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德軍主要是在一些便於登陸的灘頭設立碉堡和岸炮(不少炮還是拆馬奇諾的),敷設地雷(電影《地雷區》中德軍戰俘就被要求清理丹麥灘頭的地雷陣)。然而更多的則是擺設混凝土錐、鐵絲網、反坦克拒馬、反登陸艇樁這類設施用以拖延盟軍登陸。

    而馬奇諾防線長度不超過400公里,但確是個非常完善、帶有一整套生態體系,防禦性極強的永備工事。

    這兩一個是防止登陸用的,另一個是仿製德陸軍跨境用的。如果一定要扯相同點,那就是都沒起到什麼鳥用。

    馬奇諾咱們都知道,法華人本來意思也就是逼德軍只能從比利時那邊打。而自己也方便將重兵部署在那邊,鬼知道法華人腦子不好漏了阿登,結果被德華人一刀捅穿。然後...馬奇諾毛用都沒起到。

    大西洋壁壘的話,德華人在打死法國以後期初還不想弄這麼大。只是隨便弄了點灘頭防禦用來趕趕英國的一些小鼓部隊登陸騷擾。

    但隨著東線那邊和毛子越來越僵,只能抽西線的兵力去填坑,而西線少了兵就只能造防禦工事來彌補。另外,海獅行動失敗、美軍也對德宣戰以後,德華人也更重視大西洋的岸防。然並卵的是大西洋壁壘的圖紙早就被盟軍偷到了...後來諾曼底登陸也是一波捅穿...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德棍一切都是徒勞。

  • 7 # 難明我心

    二戰中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是比較出名的。

    大西洋壁壘的防線長度是名聲最響的馬其諾防線的好多倍,但是名氣後者比前者大。(防禦力和形同擺設)

    大西洋壁壘是未建造完成的,在這裡我們只談其發揮的作用。

    大西洋壁壘,該防線自挪威北部海岸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大多數地區僅僅只有海岸線一條防禦線。大西洋壁壘在歐洲所有國家的防線長度中排名第一,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大西洋壁壘在前期發揮的作用不小,給盟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大西洋壁壘是線防禦,隨著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點突破,大西洋壁壘沒有完全發揮其最初的防禦戰略目的。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工程。1938年才正式完工。法國為打造馬奇諾防線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法軍將其大部分主力部隊部署在該地區。也導致了後方空虛。

    馬奇諾防線並非華而不實,也並非擺設,馬奇諾防線本身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防禦能力。

    德國還為此防線研究了大型戰爭機器,可見其防禦力驚人。德軍只好繞開,德軍翻越阿登山脈西進比利時,使得馬其諾防線作用頓失,淪為擺設。此防線失去了其重要存在的意義。

    德國將馬奇諾防線裡的火炮都拆了,相當部分被用在大西洋壁壘上面 日後盟軍登陸的時候,馬奇諾防線沒有用上,因為對著德國修的。

    太平洋壁壘和馬奇諾防線在當時都是強大的防線和堡壘,但是倆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發揮其一開始制定的戰略意圖及作用。

  • 8 # 森林狼6

    德國構建的大西洋璧壘是否可以媲美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德國的大西洋璧壘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都是二戰期間建造的,二者建造是防止對方順利透過攻打目標的。納粹德國為了防禦西線修建了大西洋壁壘。這條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以當時的建築水平算是很了不起。2700公里要是步行要很長時間,更何況建設軍事防線,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同德國的大西洋璧壘,前者是嬰兒,後者是成人運動員。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這個規模龐大的防禦工事在1942年開始建造,1943年隆美爾受命督造大西洋壁壘,它的存在也使得德軍的防禦力大幅提升。

    馬奇諾防線有5800多個,防線所採用的防禦材料都是特別的堅固,最堅固的鋼筋混泥土工事的牆壁和頂蓋能達到4米左右的厚度,儘管有炮彈擊中也絲毫不為所動。防線內部擁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所需的場所,防線裡面完全可以養活大量軍隊。防線裡的交通也四通八達,裡面修的有電車跑的軌道。馬奇諾防線全長約390公里,位置是自隆吉永至貝爾福。整個防線防禦區域非常大,縱深8公里,防禦區域內平均每公里有多個工事。防線內也有防坦克壕、崖壁以及金屬和混泥土的樁砦,並且配有地雷場、通電鐵絲網等,基本上難以逾越。馬奇諾防線只是表面堅固,即使德軍從正面進攻也能輕易突破。看似強大的馬奇諾防線卻有著很多薄弱的支撐點,這些支撐點都是能夠輕易攻破的。希特勒指揮主力軍主力從法國與比利時的邊界迂迴,德軍另部分人馬向馬奇諾發現守軍發起進攻,本來德軍只是打算佯攻馬奇諾防線轉移法軍視線,另人意想不到的是德軍在沒有付出巨大損失的情況下從正面突破了馬奇諾防線。

    德國大西洋璧壘堪稱銅牆鐵壁和法國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現在知道那個防線比較堅固吧,建造大西洋璧壘的是智慧型。

  • 9 # 古今會

    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都是二戰時期大名鼎鼎的軍事防線,二者的目的和初衷類似,德國把德國西部的安全寄託在大西洋壁壘上,法國則把法國東部的安全寄託於抵禦德國的馬奇諾防線上。同時,這兩個大名鼎鼎的防線還有一個致命的共同點,那就是最終都沒能完美地發揮防線的軍事作用。

    二者對比

    如果單純對比大西洋壁壘和馬奇諾防線的資料,可以看到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長2700公里,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大西洋壁壘的完成卻遠遠沒有達到設計程序的要求。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築了少數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可以說在時間進度和工程量上都沒達到希特勒的要求。

    與大西洋壁壘不同,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建造時間從1928年就已經開始,直到1940年二戰爆發才基本完工。在防線長度上也遠遠不及大西洋壁壘,馬奇諾防線的主體長度僅為數百公里,另外,相比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馬奇諾防線似乎不只是防線,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另外關鍵的北部地區,如比利時因為地理因素並未被囊括在內。這環境對於法國來說似乎太舒服了些,難道法國士兵因此才疏於訓練,不把對面的德軍當回事?

    兩者的效用如何?

    德國的大西洋壁壘一開始時表現的不差,並數次打敗自由法國的轟炸和英軍入侵等小型登陸行動。因為大西洋壁壘正是為了防止德國遭受東西夾擊,此時的德國已經把目光放在了東方的紅色帝國,所以大西洋壁壘在德國入侵蘇聯的初期還是有效用的。

    法國的馬奇諾防線的初期表現如何呢?與德國的大西洋壁壘相比,馬奇諾防線或許更具有明顯的防禦意味,這可以從防線的設計目標上看出:

    1.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2. 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3.節省人力。

    4.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5.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6.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7. 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8.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9. 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

    但是與大西洋壁壘相比,馬奇諾防線對於法國的保護作用不甚明顯,或者說它的保護效果是法國臆想出來的。當1940年5月,德國主力透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並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時,防線實質上已經喪失了軍事作用。

    而德國的大西洋壁壘失效除了自身放線的弊端,如兵力部署不均勻,防線建造不完美等,義大利的“倒戈”以及歐洲盟軍和蘇聯的戰略反攻更是加速了它的失敗。但是和德國饒到馬奇諾防線直接進攻法國相比,大西洋壁壘似乎是發揮到了應有的作用,儘管最後依舊逃不過失敗的命運。馬奇諾防線背後法國軍事作戰思想的陳舊或許更讓人覺得痛心。

    防線對於戰爭只是防禦性質,在特殊情況下並不能對戰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如果在戰爭時期把戰局寄託到防線的構建上,如二戰時的法國,和平的希望的是好的,但是如果對戰爭的戰略局勢進行誤判只能招致更大的失敗。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0 # 歷史評說

    在研究二戰歷史中,有一條防線是最容易吸引火力的話題,它就是馬奇諾防線,眾所周知,這條防線的修建耗費了法國巨大的國力,可最後卻沒有如願以償的阻擋德軍的進攻。勝利的德華人也沒有吸取教訓,竟然也在法國和德國邊境修建了一條號稱大西洋壁壘的防線,那麼這二條防線能夠相提並論嗎?

    耗時巨長,花費巨大

    馬奇諾防線修建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修建的,是法國高層為了防止德國入侵而修建的。從1928年開始動工修建,1940年初步完工。造價高達50多億法郎。

    而大西洋壁壘的修建是德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目的是為了防止英國從海洋進軍,從法國東北部突入德軍統治區域而修建。前後花費4年多時間。耗費重金。

    從這裡比較來看,馬奇諾防線和大西洋壁壘都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才完工,雖然最後根本沒有達到軍事防禦的目的,但是從物質價值方面來看,大西洋壁壘是可以與馬奇諾防線相媲美的。

    圖為馬奇諾防線

    軍事意義重大

    馬奇諾防線分佈在法國的東部,長達二千多公里,前期確實有效的震懾了德國的軍隊。使得大片領土上的居民處於和平發展時期。

    大西洋壁壘也是長達二千多公里,覆蓋範圍包括西班牙西北部和法國北部以及德國部分邊境,在戰略意義上有效的防止了英國海軍突然襲擊,對聯盟國登陸作戰起到了震懾的作用。

    二條防線從軍事意義的角度來看,相差不大。都是國家的重要防禦工程,有效的彌補了戰備人員不足的缺點,使得有限的軍隊能夠發揮更大的用處。

    圖為大西洋壁壘

    防禦設施完備,抗擊打能力強大

    馬奇諾防線完全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現代化設施。有的地方還有有線電車,士兵在裡面生活個一年半載完全不是問題。

    而大西洋壁壘分佈著大量火炮作為防禦火力,還有地雷交叉陣地,能夠給登陸的敵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各種戰壕與反坦克深坑也是分佈其中,雖然說不能做到像馬奇諾防線那樣自給自足,生活長久,但也可以說是堅不可摧。曾經被希特勒誇耀為不倒防線。二者從這裡來看也只是大西洋壁壘在生活便捷程度上面稍微遜於馬奇諾防線的。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大西洋壁壘是能夠與馬奇諾防線相媲美的。但是再堅固的防線也抵擋不了決策的失誤,我們要從源頭做起,不能只重表面,要想打勝仗,就要提高軍事人員的素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憂鬱症的前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