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瓜逍遙子

    孔子主張仁,和禮,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孟子主張仁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子,法家集大成主張依法治國,反對空談!

  • 2 # 國內ERP專題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是孔子對顏回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

    墨子:不要仁愛要兼愛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跟孔子一樣,也認為這世界之所以出問題,是因為沒有愛。因此,他跟孔子有三點相同:這世界有救,救世的藥方就是愛,應該以救世為己任。這是墨家與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區別就在於仁愛的出發點是親情,即父母子女之間與生俱來不證自明的愛。然後將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從愛父母子女,到父老鄉親,到華夏族人,到蠻夷戎狄。最後,讓世界充滿愛。

    孟子:重民權

    因為在孟子那裡,民權高於君權。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也就是說,民權第一,政權第二,君權第三。君,可以高高在上,可以養尊處優,可以也應該獨一無二,叫“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但,如果他不合格,就不能享受這份尊崇,人民也就有權利革命。

    當然,孟子從來就沒反對過君主制,也不認為君臣關係是平等的。但他跟孔子一樣,不講平等,卻講對等。對等,就是我有義務,你也有;你有權利,我也有。大家禮尚往來,誰都不能盛氣凌人。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老子:無為而治

    不喜歡政府,也不喜歡領導的。至少。他們認為,政府和領導最好沒有。就算不能取消,也得等於沒有。形象的說法,叫“上如標枝,民如野鹿”。標枝,就是樹頂上的葉子。它存在嗎?存在。管事嗎?不管。

    有名的一句話:“太上,下知有之”

    無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要知道,在老子那裡,但凡可以稱之為“大”的,必定是“無”,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免成。 既然最大的器物不用做,最好的天下也不用治。不治之治,是為大治。

    韓非子:無為的專制

    首先,君無為,才尊貴。

    韓非說,天底下最高階的,莫過於道和德。道,弘大而無形;德,核理而普至。它們有什麼作為呢?沒有,卻至高無上無與倫比。而且,正因為居高臨下無所作為,道才能生萬物,德才能成陰陽。此外,秤能知輕重,尺能正長短,君能馭群臣,也都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獨尊者無為,無為者獨尊。君主既然要唯我獨尊,就不能像群臣那樣整天忙忙碌碌;君主既然要當裁判員,那就不能再當運動員。

    其次,君無為,才明智。

    道理也很簡單:一件事情,有人做,就有人不做。你做了,他就不做。你一個人做了,大家就都不做。然而一個國家,要做的事情數也數不清,君主一個人做得完嗎?既然做不完,不如一件都不做。相反,君主不做,臣下自然會做;君主閒下來,臣下就忙起來。這就叫“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將自舉之”。那麼,是君主一個人忙合算,還是大家去忙合算?是君主一個人忙可行,還是大家去忙可行?不用說吧!

    第三,君無為,才安全

    道理同樣簡單:君主一旦做事,臣下就會揣摩。事情做得越多,臣下揣摩到的東西就越多。如果君主還表現出操作具體事務的能力,底牌就會被摸得一清二楚。沒有了神秘感,君主還怎麼當?所以韓非說:“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插圖]相反,如果君主永遠都一言不發,面無表情,不置可否,高深莫測,臣下就戰戰兢兢,既不敢偷奸耍滑,又不敢欺上瞞下,更不敢覬覦政權。用韓非的話說,就叫“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悚)懼乎下”。

  • 3 # 老董拍世界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主張包括:1.仁,是孔子思想的體系核心。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係。

    2.孔子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保守部分。

    3.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律己。

    4.主張逐步改良,認為制度是不斷損益變化的,歷史是不斷演進的。

    5.有教無類,學思結合,誠實,謙虛時常複習等教育主張。

    墨子,其思想是墨家思想,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墨子主張“兼愛”、“非公”和“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不分“皇宮貴族”和“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同等地愛。“非功”反對戰爭,反映了小生產者渴望安穩生活的願望。“尚賢” 主張任人為賢,反對王公貴族任人唯親。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施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他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孟子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

    老子,道家思想創始人。他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為“道”。道是沒有形狀、超時空的永久存在,這是一種唯心論的思想。老子的學說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在不停的運動著,有無、難易、高低、貴賤、剛柔,說明對立的東西是相互轉化的,是相互依存不斷變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張是“無為”,反對採用嚴刑峻法。

    韓非子,是提倡“以法治國”、“法不阿貴”(法治的物件是廣大臣民,出國軍以外,不論貴賤,一律要受法德約束)。主張君主要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法術勢)。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

  • 4 # 王松林

    一,孔子的主張:“德”,“仁”,“禮”。

    1,“德”。孔子認為“德”的主要包括寬惠使民和實行仁政,“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認為“德”高於君主的權力,高於國家及法律,是區分“仁君”與“暴君”的標準,是執政、司法的指導方針。“為政以德”表現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輔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殺”。

    2,“仁”。他提出以“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仁”。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克己復禮為仁”。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深。

    3,“禮”。孔子認為“禮”作為一種上下尊卑的等級制度,對於新起的封建地主階級也同樣是需要的。“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對自己有個要求,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復禮”。“克己復禮為仁”影響許許多多的人。

    二,孟子的主張:“仁政”“性善論”,“正經界”,“制民之產”,“管理制度”,“取民有制”。

    1“仁政”。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張發展為“仁政”學說, 以宗法血緣道德釋仁義,主張恢復井田制, 反對兼併戰爭。孟子的“仁政”要求廣大平民生活能夠穩定, 賦稅徭役能夠減輕,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 君為輕”。孟子的“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

    2,“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義、禮。

    3孟子提出了以下幾點經濟主張:

    (1)正經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2)制民之產。“制民之產”就是讓人們具有一定的財產,這實際上是井田制的內容之一。

    (3)管理原則

    孟子還講到了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理。他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4)取民有制

    這是孟子提出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

    1、“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對於商人在市場上儲存的貨物不徵稅,如果出現了滯銷,政府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徵購,避免積壓。

    2、“關,譏而不徵”。關卡對於來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徵稅。

    3、“耕者,助而不稅”。實行井田制,農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納稅。

    孟子的主張,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l三,墨子的十大主張

    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張: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

    一,兼愛。“兼愛”即是“兼相愛,交相利”。

    1,“兼愛”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認為要把別人與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對別人親愛和有利,然後別人也回報我以愛和利。

    2,非攻。“非攻”即反對戰爭,是“兼相愛,交相利”發展的必然結果,體現了墨子反對破壞生產,保全其生命財產安全的價值主張。

    3,尚賢。墨子反對世襲制度,主張政治地位的獲得必須要靠才能,沒有才能不能做官。即使是農民與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推舉出來做官。這種主張,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取得政治地位的思想。

    4,“尚同”這是墨子在當時只是一種善良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有其積極的意義。

    5,“節用”、“節葬”。“節用”、“節葬”的思想,是墨子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墨子認為。他認為並不需要擴張領土,只要儘量開發本國的資源,厲行節約,去掉不必要的開支,物質財富就可以成倍增長了,墨子激烈反對儒家的“厚葬”、“久喪”,而主張“節葬”。

    6,非樂。認為統治者欣賞音樂,佔用了治理國家的時間,老百姓欣賞音樂也要佔用勞動生產的時間,而且浪費資源,有礙天下進步,否定對音樂於人們的調節作用,因此要廢除音樂。

    7,“天志”、“明鬼”。“天志”、“明鬼”是他的“兼愛”學說的理論。孟子說:“天命”的說法,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墨子揭露了“命”並非是“天”產生的,而是人制造出來的,這是對“天命”論的有力打擊,這裡包含了無神論思想的。

    四,老子的主張:"道"。“無為”,“有為”。

    1,“道”。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式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式上的"道"不與人生髮生關係,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

    2,“無為”。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老子所處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的時代。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活而不平。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私無慾,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 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

    3,“有為”。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應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老子說:"無 為而無不為",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 效果。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和“有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 大的影響。

    五,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法,術,勢”。

    1,“以法治國”。韓非子著作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

    2,“術”。幫非子的“術”主要在“術以知奸”方面有了發展。他認為,國君對臣下,不能太信任,還要“審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韓非特別強調了“以刑止刑”思想,強調“嚴刑” “重罰”,韓非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中國法治思想的重大貢獻,對於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勢”。韓非認為,光有法和術還不行,必須有“勢”做保證。“勢”,即權勢,政權。

    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 5 # PhoenixfKing

    毛主席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但孔子會說克己復禮,仁者愛人,所有壓迫活動都要按禮教來實行,反抗即野蠻,將所有壓迫都隱藏在嚴格等級之中(所以魯迅講禮教吃人)所以孔子會說壓迫要程式化,壓迫久了,大家習慣了就不反抗啦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主要希望大家發揚俠義精神,路見不平一聲吼,只要看見壓迫就反抗,很像無政府主義,所以最先衰退。

    孟子在孔子基礎上提出義字當先,主要是怕壓迫過程中有刺頭亂了規矩,要給把反抗壓迫的用大帽子壓死。

    老子講自然無為,就是因為有壓迫這個概念,才有了反抗。要是大家都返璞歸真,根本不知道啥叫壓迫,還有誰會反抗呢?

    韓非子就簡單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沒有反抗,如果有反抗就說明你壓迫力度還不夠!

    一定要注意先秦諸子尤其這幾位基本都是為解決當時的政治社會問題而著書立說的,他們的服務物件都是帝王諸侯,第一目標就是維護穩定(太平)。所以我們讀他們著作時切忌太過,進的去出不來,拿古代帝王的人生準則約束自己。就像沒有當皇帝的命,得了當皇帝的病

  • 6 # 聽戲聽戲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各種不同的學派,他們紛紛著書講學,互相論戰,對當時的社會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在學術上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後世便把這個時期這一現象稱為百家爭鳴。而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等人便是這其中最為耀眼的人物。那麼他們都有什麼主張呢?下面我們看一下。

    一、孔子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稱為“至聖先師”。

    1、在思想上,其內容核心是“仁”和“禮”, 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2、在政治上主張”為政以德“,強調的是為君者要以德治國,愛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在學習上,主張“有教無類”,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並大力發展私學。

    4、但同時孔子思想也有其保守部分,他維護周朝的“禮”,主張“貴賤有序”等。

    二、墨子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

    1、在思想上,其核心是主張“兼愛”、“非攻”,所謂的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之間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而非攻則是反對攻伐之戰,維護平民百姓的生活。

    2、在政治上,提出“尚賢”﹑“尚同”等思想,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官僚,都要選擇天下的賢者來擔當。

    三、孟子

    孟子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為“亞聖”。

    1、孟子主張“仁政” ,並且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2、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生來本性都是向善的;

    3、主張“養浩然之氣”,重視對人格精神的培養,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老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1、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而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這個本源,不能強加干涉。

    2、在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認為國家應該消極應對敵國的戰爭, 不應積極發動戰爭;

    3、老子還主張“物極必反”,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雙面性,不能過分的去強求什麼,否則只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後果。

    五、韓非子

    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幾大思想流派的精華於一身,學源本於儒家,而成為法家集大成者,又歸本於道家。

    1、他的思想核心主張是“法治”,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主張將“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

    2、其次,他還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該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際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

  • 7 # 易彥銘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韓非子的主張各是什麼?他們都是各家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 一書傳世。

    孟子認為現實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後的標準,便是天。天表現於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夠修養,便能知天,達致天人合一。孟子的“性善說”,主要發揮孔子“仁”的觀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論基礎及尚未解釋“道德價值根源”的問題。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這種自覺是表現於惻隱、羞惡、辭讓及是非四端。“四端”說明道德價值的自覺,是與生俱來的。這便能補充孔子“仁”學理論的不足。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宇內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韓非同時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這個哲學概念,並論述了它與“道”的關係。他認為,“道者萬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 韓非的認識論繼承了先秦哲學中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他提出的反對“前識”和“因參驗而審言辭”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韓非反對“前識”的觀點。所謂“前識”,就是先驗論。韓非主張“虛以靜後”,透過觀察事物得到認識而非妄加揣測。韓非提出了“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奸劫弒君》)的著名論題。“參”就是比較研究,“驗”就是用行動來檢驗,就是實踐。韓非認為,不經過實踐(參驗)而硬說是如何如何,是無知的表現;不能確定的東西而照著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張“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 8 # 張翼遠

    一、孔子: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2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張: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墨子主張用兼相愛反對儒家的愛有差異,用交相利反對儒家的罕言利,用非命論反對儒家的天命論,用事鬼神反對儒家的不事鬼神,用節葬反對儒家的厚葬,用非樂反對儒家的禮樂。墨子的非命、非樂旨在強調人力的作用,不同意儒家的親親主張,提倡尚賢,即選拔賢人來治國。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不能互愛互利,因此提倡"兼相愛,交相利",以緩和衝突。由兼愛發展的非攻認為攻人之國最為不利。以極端平等之思想催迫周秦之貴族政治。三、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張。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順乎自然以為治。無為是實現無不為 、無不治的前提和條件,“以無事取天下”。 先秦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主要包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等內容。 老子的無為思想老子的哲學並不是一種西方意義上的知識學體系,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一種對“道”的追尋。老子“道”的學說,就是對宇宙萬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遠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實踐之中。對於個體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則是一種達至善治的智慧。總體來說,就是無為而治四、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這套主張中,處處都閃爍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一、孟子的政治主張孟子的政治思想很豐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與民同樂、民貴君輕、天與民歸等內容。自孔子以來,儒家即選擇了一條遠神近民的思想路線,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殘餘。孟子也是這樣,他認為天子是由天選擇的,並認為天所選擇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二、孟子的經濟主張和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輝。五、韓非子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對於民眾,他吸收了其老師荀子的“性本惡”理論,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佚”,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於為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韓非子·心度》)。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韓非是主張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他認為嚴重的徭役和賦稅只會讓臣下強大起來,不利於君王統治。對於君主,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徵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鍊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對於政治,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製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對於臣下,他認為要去“五蠹”,防“八奸”。(《韓非子·八奸》 《韓非子·五蠹》)所謂五蠹,就是指:1、學者(指儒家);2、言談者(指縱橫家);3、帶劍者(指遊俠);4、患御者(指依附貴族並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認為這些人會擾亂法制,是無益於耕戰的“邦之蟲”,必須剷除。 所謂“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優、侏儒等君主親信侍從;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養殃”,指有意討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發公財取悅民眾的臣下;6“流行”,指搜尋說客辯士收買人心,製造輿論的臣下;7“威強”,指豢養亡命之徒,帶劍門客炫耀自己威風的臣下;8“四方”,指用國庫財力結交大國培養個人勢力的臣下。這些人都有良好的條件威脅國家安危,要像防賊一樣防備他們。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墨子 兼愛非攻 老子 無為而治 韓非 依法治國孟子 反對苛政。孔子 仁愛中庸墨子:非攻、尚賢,以兼愛為核心。代表了貧民階級的利益。老子:主張無為,思想含有樸素的辯證法。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韓非子:主張依法為本來治國、法不阿貴。是新興地主的代表。孟子:主張施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認為政在德民。是新興地主的代表。孔子: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代表奴隸主的利益。

  • 9 # 好玩的國學

    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智商開始了一個大爆發的過程。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諸多門派的思想家,他們紛紛走上歷史的前臺,要麼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各國君主,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和政治理想。要麼閉門著書,希望在歷史上能留下自己光輝的名字。

    當然,每一個學派的思想家,並不希望自己的思想,僅僅是藏之山林,束之高閣,他們希望自己的思想,能運用到現實社會中,能參與國家的治理,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和社會理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的思想,其實都是政治理想。

    在戰國時期,中國和世界一樣,進入了思想的爆發期,進入了德國哲學家所說的“人類文化的軸心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思想家,與古希臘的哲人、伊斯蘭和古印度的哲人一起,共同閃耀了世界思想史的天空。

    在戰國時期,號稱是產生了諸子百家,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真正對中國文化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的,有以下幾家。

    第一是儒家。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仁者愛人”思想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人的道德理想和社會政治理想。

    孔子認為,人的價值在於“仁者愛人”,這種愛人是有差等的,需要我們本著理性的精神,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從自己的父母愛起,這就是孝。而孝是人的道德和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在“仁者愛人”、愛有差等的原則下,孔子的思想發展出了禮。

    而所謂的禮,其實就是名。孔子是高度重視“正名”的。“名”其實就是社會秩序,也就是說,一切社會的執行,必須遵守一種等級秩序。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要遵守君主的規範,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樣子,要有臣子的規範,做兒女的,要有兒女的樣子,要遵守兒女的規範。儒家正是用禮,編織起了一張以封建宗法制為紐帶的大網。

    在個人的道德理想上,孔子強調我們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個聖人,做個君子,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道德提升的途徑,是“克己復”禮。每個人都要嚴格限制自己,而不是要放任慾望,然後才能達到復禮的目的。

    第二是道家。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與孔子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如果說孔子的人生觀是社會倫理學,是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話,老子的哲學則是自然哲學。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而這個道,是天地間的最高法則,是推進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是高於天地鬼神而存在的。天地和人類社會,都要遵循“道法自然”的規則,而“道法自然”,其實是說要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按照人類所想要的樣子。在“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觀和政治觀。

    在人生觀上,老子認為我們要清心寡慾“清靜無為”,因為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不要妄想去改變自然,而是要順應自然。到了莊子的時代,莊子更是提出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理論,這就進一步強化了道家的順應自然安時順命的人身觀。

    在國家的治理上,老子強調“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要去管,實行一種無政府主義,而是說要按照道的法則,去治理國家。用老子的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你不要去瞎折騰,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要給老百姓以自由生活的空間。在這個邏輯下面,老子更是提出了“小國寡民”的國家模式。追求一種“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的模式。

    第三,關於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儒家學說的進一步完善者。如果說孔子打好了儒家學說的地基的話,而孟子則是基本上建立起了儒家的大廈。

    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思想。在個人的道德上,他首先提出人“性善論”,並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在人性善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養方法。如大丈夫的人格理想,自省反思的思想、關於性與命的辯證法等。

    在社會政治理想上,孟子提出了推恩與人的“王道”理想與“仁政”措施。孟子最精彩的思想,莫過於他提出的“民貴君輕”的思想,這個思想在那個時代,絕對是具有革命意義的,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思想。

    第四,關於墨子的思想。墨子是從儒家逃出來的,他原來是儒家弟子,後來因為與儒家思想有衝突,乾脆就做了儒家的叛徒,自立門戶成了了墨家學派。

    墨子強烈反對孔子的“仁者愛人”思想,因為孔子的“仁者愛人”,並不是真愛,他是有差別的。墨子認為這絕對不是真愛,真正的仁者,要愛天下所有的人,這叫作“兼愛”。

    在兼愛的原則下,墨子認為每一個人,都要對社會做出貢獻,甚至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政治理想上,墨子希望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人人平等,人人勞作,大家互相幫助。這就相當於買保險,你去愛別人幫助別人,別人在你困難的時候,也會幫助你。國君是賢明的,在選拔人才上,是公平公開公正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是和平相處的。很顯然,墨子的思想,只是一種溫情脈脈的空想。

    第五,關於韓非子的思想。韓非子並非是法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是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所謂法家,其實是相對於儒家而言的。在國家的治理上,儒家是強調德治的,這是建立在人性善的理論基礎上的。而法家認為,社會很混亂,人性很自私,君主治理國家,駕馭臣下,絕對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

    韓非子思想的核心是人性自私論。他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如果不加限制的話,那麼人與人之間必然要陷入爭鬥之中。必須用法律來規範人性。簡單地說,法家其實就是教君主,如何用陰謀詭計算計臣下,如何用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的學說。

  • 10 # 尋道底呢

    去學!!!別老賴!別人告訴你的!俗語教的戲唱不得!自已去學!!!再者!無你這個問法!!!一根線,牽天下學問!這是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現在發掘10倍的潛力牛股的時機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