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燈問史
-
2 # 炒米視角
《雍正王朝》中,胤禵作為撫遠大將軍王,不能揮師回京奪位。當然是因為糧草受年羹堯所制約。年羹堯分天隔日派發糧草,軍無糧草則無戰心。
但是如果胤禵真的打算揮兵進京了,其實這條是不成立的。胤禵大軍一揮,直接拿下年羹堯,安排自己的一個親信來接替陝甘總督,負責糧草接應。那時你又能奈他何呢?
因此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於此。而在於胤禵根本沒意識到胤禛已經繼位為君,他只知道康熙駕崩了,他得奉命回京奔喪。究竟龍椅上坐的是誰,還是空懸著等他回去繼位?事實上胤禵並不清楚的。
在正史中,胤禵是在沒有任何疑心的狀態下交了兵權,在奔喪的半路上才得知,自己的四哥胤禛,已經繼位為君。而他臨走時,兵權是交給延信和年羹堯共同掌管的。
延信本身可以算是胤禵的親信,因為在西藏平叛的時候,延信曾經代表胤禵送達賴喇嘛進藏坐龍床的。
但是最後延信選擇了聽從雍正的命令,那是因為他不可能跳出既定體制,反對雍正而去支援胤禵。其實即便放到劇情中,很多人的決定和延信是一樣的,包括胤禵本人。
而回到劇情,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胤禵師出無名。古代視刀兵為不祥之物,因此打仗一定要師出有名,正義之師必勝。而此刻胤禵以什麼理由舉兵呢?
很顯然胤禵一旦舉兵,他很難拿出有利的理由。雍正已經在京即位,告示天下。雍正本身就是康熙的皇子,而且是親王。在朝之中,原本呼聲最高的胤禩也已經對雍正稱臣了。
胤禵不過是一個貝子,雖說被封為撫遠大將軍王,在西北立有軍功。但是康熙並沒有明詔,傳位於胤禵。至少沒有人敢明著說,雍正是篡位,原本皇位是胤禵的。
當然胤禵可以有傳位給自己這種可能的想法。但是那些畢竟都是各種道聽途說的小路訊息。沒有人敢為這句話站出來負責。
事實上如果康熙有意傳位給胤禵,理論上會給胤禵做很多鋪墊。至少可以在胤禵以“撫遠大將軍王”名義出征的時候,將他的爵位也順勢抬高,至少可以抬到郡王一級,然後功成之時,順勢抬為親王,然而康熙並沒有這麼做。
到了晚年,西北發生叛亂,康熙不能親自出徵,找一個親兒子代替自己出徵,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康熙年輕的時候三徵準噶爾,可是將自己所有的已成年皇子都帶上了的。這並不說明康熙有意立所有兒子為繼承人。
而此刻胤禵若是真打算揮師回京奪位。那就必須編造有先皇遺詔在身,並且明確指出胤禛是謀逆。這樣一來就是讓天下人站隊,究竟是支援胤禛還是支援胤禵?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皇帝是誰並不重要,反正都是你們愛新覺羅家族的。
但是天下久安,名分已定。自己聽皇上的,可以確保自己身家性命無虞。雖然說跟著胤禵以造反,有一朝成功,便可榮華富貴的可能。但是高回報對應的是高風險。光腳的可以不怕穿鞋的。然而所有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有穩定的工作。這種風險值得去冒嗎?榮華富貴可以不要,但是身家性命、老幼安康才是重中之重。
胤禵所掌握的資源不過西北的十幾萬兵馬,而且是否都貼心於自己,尚無把握。說白了這些軍隊,也是因為忠於皇帝才忠於你胤禵的。而雍正卻掌握著全天下的資源。
除非胤禵想不開,否則是不會做那種蠢事的。事實上正史當中,胤禵之所以對雍正耿耿於懷,就是雍正那種防患於未然的做事方式,深深刺痛了胤禵。
-
3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在得知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訊息後,沒有起兵造反,而是乖乖同圖裡琛回到了北京,進而被奪下的兵權。
康熙駕崩,雍正在十三爺的勤王保駕之下順利登基,既有康熙遺詔的證明,又有朝臣叩拜擁立新君,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名正言順的繼位為皇帝,可以說是名分已定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縱然是十四阿哥胤禵手握十萬大軍,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皇帝的臣子,而他手中的軍權也是皇帝所授予的,並不是他本人的。這樣一來,伴隨著新君的登基,包括十四阿哥胤禵在內的整個西北大軍,也必須效忠於新皇雍正,已經成為了必然。
雍正登基之後,隨即安排圖裡琛帶著聖旨前往西北大營,以皇帝的名義召十四阿哥回京,可以說是沒有給十四阿哥任何反應和準備的時間。
所以當圖裡琛帶著聖旨以及一眾大內侍衛,身穿黃馬褂,外披孝服,這就相當於很明顯的表明他們來是告訴十四阿哥兩重意思:作為臣子,你要服從新君之令;作為兒子,你要回京為父盡孝。
這時的十四阿哥只得乖乖的跟隨圖裡琛等人回京面聖。一方面,圖裡琛他們是代表皇權而來,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另一方面,即便是自己的真的想要造反奪位,但是師出無名,這便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叛亂,他更加擔心的是得不到支援與響應。
所以,至高無上的皇權才是十四阿哥不敢揮師京城,造反奪位的最大阻礙。
陝甘總督年羹堯此時在西北戒嚴,緊緊地卡住了軍需糧草,成為十四阿哥胤禵的最大掣肘。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西北在當時本就非常的荒涼,經濟發展水平和開發程度遠不及中原地區,大軍在此駐紮以及行軍打仗本就難以自給自足,全部需要仰仗陝甘的供給,而陝甘也成為了大軍軍需糧草的中轉要地。
時任陝甘總督的年羹堯則是將這條十四阿哥西北大軍的命脈緊緊的抓在了自己手中,透過卡住糧草供應的方式,讓整個西北大軍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彈盡糧絕的處境。
深諳用兵之道的十四阿哥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即便是能夠策動不下起兵,可是他的十多萬大軍能夠維持多久,能否再獲得其他的軍需補給渠道,都是未知數,這也使得整個西北大軍的前途和未來情況,是非常令人堪憂的。
況且十四阿哥的大軍遠在西北,從西北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至少也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新君名分早有定數,沿途必然遇到激烈的抵抗,即便是能夠殺將到北京,也早已是疲憊不堪,面對大清王朝真正的主力精銳和八旗部隊,十四阿哥的西北大軍也未必有著必勝的把握。
除了要考慮十四阿哥所面臨的客觀因素外,我們也不能不肯定和讚揚一下十四阿哥的作為皇家宗室責任心。十四阿哥在西北平叛多年,對於西北的局勢必然是非常熟悉的。
策妄阿拉布坦儘管經歷了連續的打擊和挫折,但是依然具有東山再起的實力,隨時可能再起戰端;而另一股青海的叛軍勢力羅卜藏丹津也藉著皇位交替、政局不穩之時,蠢蠢欲動了。
這個時候,十四阿哥一旦將西北的這十多萬大軍帶走,必然會讓整個西北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區陷入叛軍之手,之位威脅中原地區的安危,所以這十多萬的西北大軍是斷然不能離開西北的,否則整個大清王朝都將面臨巨大的危機。
而正是出於這份責任心,十四阿哥既沒有領兵回京,也沒有在大軍中製造分裂和動盪,只是隻身一人回到北京,這一點還是要只得肯定和讚揚的。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關於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大將軍王允禵為什麼不敢揮師回京奪位這個問題,編劇給出的答案是雍正帝的鐵桿跟班兼大舅哥年羹堯控制著允禵大軍的糧草供給,允禵一旦揮師回京奪位,後援斷絕,無異於自尋死路。真實歷史上的情況基本上與此接近,但是個人認為原因不僅僅只有年羹堯一個方面。那麼,當初大將軍王手握重兵,為什麼不敢揮師回京奪位呢?
首先是年羹堯對於其後勤補給的控制。年羹堯時任川陝總督,四川、陝西甚至甘肅,都是年羹堯的勢力範圍。身處青藏高原的允禵大軍,無論來自東線還是南線的後勤補給,都必須透過年羹堯的轄區轉運。對蒙古準噶爾部策旺阿拉布坦用兵,從北線外藩蒙古的地盤轉運就更加不切實際了,而且地理、環境也不容許。更何況,盤踞青海的外藩蒙古勢力正是後來反叛的羅卜藏丹津,此人本身和策妄阿拉布坦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從他的地盤運送補給,幾乎無法實現。那麼,中央直接押運後勤補給呢?同樣行不通,因為無論怎麼走,同樣繞不開年羹堯的轄區。也就是說,年羹堯徹底扼住了允禵的咽喉,允禵手裡的軍隊要想活下去,要麼接受命運的安排,要麼餓死或者縱兵搶掠,做匪!回京奪位幾乎不可能做到。
其次,清世宗在即位伊始便針對允禵的問題作出了安排,那就是讓允禵立即回京奔喪,同時以肅武親王豪格的孫子延信出任代理撫遠大將軍(護撫遠大將軍印)。這裡面挖了好幾個坑!首先是奔喪,如果允禵承認自己是忠臣孝子,只能老實回京奔喪,這是孝道!如果允禵不回京,無疑給了清世宗口實,皇帝、父親去世,你允禵作為臣子、兒子不回來奔喪,那就是不忠、不孝,分分鐘師出有名滅了你。
此外,用延信替換允禵,實際上也是清世宗下的一劑“迷魂湯”。因為延信和允禵這對堂兄弟的關係是非常不錯的(後來延信也是因為和允禵過從甚密遭到了清世宗的猜忌被黜宗室、幽禁的),用延信替代允禵會給允禵造成一些錯覺,清世宗並沒有立即收拾他的打算,而且還可以起到穩住允禵的效果,讓允禵不至於“狗急跳牆”。畢竟,接管自己手裡軍隊的是和自己關係不錯的堂兄延信,而不是清世宗的人。但是,允禵想錯了!清世宗在任命延信為代理撫遠大將軍的同時便讓年羹堯星夜趕往西北軍營,允禵前腳剛離開,年羹堯後腳便與延信“一同接管”了允禵手中的軍隊,共同管事。實際上,延信也成了擺設,年羹堯才是事實上的代理撫遠大將軍。不久以後,清世宗又藉口戰事吃緊,把年羹堯直接扶正了。
再其次,清朝沒有常備野戰軍,遇到戰事時,通常都是從各地臨時抽調軍隊組成野戰軍團,其統帥也是臨時職務,如撫遠大將軍等,戰事結束自然解除職務、交出大印。換句話說,允禵帶出去的軍隊並不是他鐵桿的部下,更加不是他的私家軍,而是清王朝的“國防軍”。而這各路軍隊的統兵者中,不乏清聖祖的親信,甚至不乏允禵政敵的親信!用於對在作戰,允禵自然用起來得心應手。用於反叛奪權,允禵麾下的將領們就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了。如此一來,允禵還能否調動得了他們,就很難說了。
即便允禵施了魔法,讓麾下的將領們對他言聽計從。但是,允禵帶出去的僅僅是清王朝“國防軍”的很少一部分,各地駐防八旗、綠營基本上都是成完整建制存在的。而且,清朝有制度,私人無法調動駐防八旗和綠營。換句話說,這些各地的駐軍只聽兵部的、聽皇帝的!彼時,清世宗已經是皇帝了,這些各地的駐軍自然也就只會聽命於清世宗。允禵帶著一支沒有後勤補給的軍隊,面對各地的駐防八旗、綠營抵抗、甚至圍剿,想要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很難!幾乎不可能。即便是僥倖兵臨北京城下了,基本上也很難再有能力應對京畿駐軍和各地赴京的“勤王之師”了。武力奪位,那就更加不現實了。
最後還有一點,清朝的將領出徵是不帶家眷的,而他們的家眷往往被留在京師或者皇帝可以控制的地方,名曰優待,實際上就是“人質”。也就是說,彼時允禵和他麾下將領們的家眷都是清世宗手裡的“人質”。即便允禵為了皇位不顧一家老小的性命、孤注一擲,他麾下的將領們能有多少不投鼠忌器、甘願捨棄全家老小跟著允禵造反的?畢竟,允禵武力奪權成功的機率並不大,這些人都不傻,誰都會吧啦自己的小算盤!
綜上所述,並不是允禵不想擁兵自重、武力奪位,而是根本做不到!清聖祖當初把允禵遠遠地支到青藏高原去,本意就是為了讓他遠離皇子們之間的爭鬥,在委以兵權的同時早已把允禵的後路斷得死死的了,難道清聖祖就不怕這個兒子擁兵自重,學李世民、李亨嗎?很顯然,清聖祖當初已經防著允禵這一手了,清世宗只是坐收漁利,並不需要費太大勁兒。而允禵彼時最佳的選擇只有老老實實回京奔喪,聽候命運的安排。或許還能憑著一母同胞的情分,在胞兄清世宗手裡僥倖活下去。否則,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允禵的選擇是明智的,不僅自己保住了性命,後來還被侄子清高宗釋放並封為了恂郡王。而且,自己的兒孫們也沒有受到太多的株連。如果允禵舉兵奪位,失敗的結局基本上是沒有疑問的,到頭來不僅自己小命難保,兒孫們受到株連也是可以預見的。
-
5 # 紅雨說歷史
可以說年羹堯的糧草牽制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大將軍王任選前四爺胤禛想要競選,奈何能力不夠,對著箭靶連續射箭結果一個沒中靶心不說,射到箭靶上的也基本都在邊緣徘徊,四爺一生氣把弓和箭都丟了。鄔思道看出了四爺的心思,開始安慰四爺,分析情況。
鄔思道問四爺,你打算選誰,四爺第一個就考慮了關在監牢裡的十三爺。但是十三爺的外公是客爾客蒙古大漢和叛軍有親緣,康熙和大臣必然會懷疑到四爺的用心,畢竟不是每一個都和四爺一樣無條件信任十三爺。鄔思道建議推選十四爺,因為西北打仗打的是糧草,那麼掌握西北糧草關鍵的陝甘總督才能成為牽制西北大將軍王的關鍵。四爺茅塞頓開,親自上書,向康熙皇帝舉薦了十四阿哥。這一舉動不僅正中康熙下懷,因為康熙的選擇也是十四爺。間接性的還給八爺和十四爺之間製造了矛盾,因為十四爺的大將軍王是四爺推薦的,而且滿城風雨的都說,大將軍王就是未來的皇帝。一心想要當皇帝的八爺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派了鄂倫岱去監視十四爺,結果被十四爺識破。
十四爺剛剛當上大將軍王以後,一直想建功立業,平定叛軍,但是年羹堯一直在等四爺的書信,不給西北送糧草。在西北的大將軍王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進退兩難,如果貿然出擊,糧草跟不上,戰馬士兵沒有體力如何取勝?如果後退,面臨的必然是,漲對方誌氣,滅自己威風,喪失的畢竟是大片土地。四爺書信一到,糧草運到西北,十四爺馬上發兵出擊取得了大勝,可見糧草對於西北兵馬的重要性。
電視劇現在都是刪減版的,並沒有演到一個橋段,小說中描述的十分詳細。那就是康熙去世,雍正登基,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在雍正的命令下封鎖了京師要道,京城內的任何訊息都送不出去。十四爺十分想揮兵南下,回到京城去看一看究竟怎麼了。但是因為西北兵馬的糧草被年羹堯牽制,堅持6天就已經實在是走不下去了,無奈的十四爺最後放棄了。圖理琛作為欽差大臣來召他回去,他也不得不回去,畢竟自己的兵馬和生命力(糧草)都把握在別人手裡。如果十四爺冒然造反最後兵敗家破人亡下場的肯定是自己,不是別人。
-
6 # 達摩說
揮師回京奪位?想的太簡單了!
單說糧草一條就夠嗆,只要年羹堯切斷他們的糧草供給,就徹底斷了他們的生路。沒有足夠的糧草,你覺得幾十萬西北大軍會心甘情願地給胤禵賣命嗎?
再說,胤禵雖說是撫遠大將軍,但他手下的這些兵將都是由朝廷徵召的,為朝廷賣命,而不是胤禵的親信和親兵。所以一旦胤禵宣佈起兵對抗中央,手下將士估計會有很多人動搖,偌大的西北大軍很快就會土崩瓦解。畢竟大家都是當兵吃糧,為國效力,不想因為這事兒被扣上個謀反的罪名。
最後,胤禵說自己才是康熙看中的繼承人,這才氣哄哄地跟著圖裡琛回京大鬧靈堂。但問題在於,胤禵根本拿不出任何可靠的證據去證明這些,而雍正手握傳位詔書,又得到了皇族中的胤祉、胤祥等人以及張廷玉、馬齊等士大夫的支援。即便起兵,胤禵也會面臨名不正言不順的局面,而雍正剿滅叛逆,是具備正統性和合法性的,在宣傳上處在很有利的地位。
實際上,康熙其實就是想把胤禵調出京城,方便胤禛順利繼位。因為胤禵接手大將軍王的頭銜時只是一個貝子,即便後來打了勝仗,康熙都始終沒有給他晉爵,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
7 # 模糊的歷史
個人認為,憑藉當時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態勢,胤禵還是有機會去爭一下帝位的。
一、九子奪嫡
說到胤禵,就得說說康熙朝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
其中太子黨、四爺黨、八爺黨最具實力。四爺黨就是四阿哥胤禛為首,有張廷玉、隆科多等大臣。八爺黨以胤禩為首,有佟國維、吳爾佔、蘇努、阿布蘭等人。
十四阿哥胤禵是胤禛的親兄弟,一個媽生的,但確是八爺的死黨。
胤禵年輕時很得康熙的喜歡,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當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禵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一時間,康熙帝十分憤怒,“出所佩刀欲誅胤禵,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諸皇子叩首懇求,上怒稍解,命諸皇子撻胤禵“,胤禵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艱難。但是,這件事情後來反而還令康熙帝感覺到他對兄弟的有情有義,並對胤禵心直口快,表裡如一的品質,有了進一步認識,因此之後更加寵愛他。
二、獲得軍權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中央發兵救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
有此可見,康熙是在著重培養和考察胤禵。
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到康熙去世時,胤禵麾下有精銳23萬。
三、回京
康熙死後,雍正剛剛繼位,其地位還很不穩固。老八胤祀集團在京師內部暗流湧動,而老十四胤禵則在西北虎視眈眈。
個人覺得,此時胤禵是有機會、有實力來一場政變的,就看有沒有好的策劃和計謀。
當時,雍正命胤禵回京弔唁,這就是一場鴻門宴。他只有2個選擇,如果他能內結八王黨及諸大臣,引兵入京,調師伐罪,還是有很大勝算的。
但胤禵選擇了另一條路,孤身一人,乖乖的離開了他的西北根據地。
回京後,見到雍正,還不肯下跪。此時,無兵無權,就只能任人宰割了。雍正將胤禵囚禁,一直到乾隆繼位。
這個態勢很像咸豐死後,慈禧、奕訢與八大臣的鬥爭格局,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8 # 草原那裡花如海
【離開皇命胤禵就是個光桿兒司令】雍正皇帝的十四弟、撫遠大將軍王胤禵究竟有沒有可能提兵進京,搶奪皇位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是制度決定的。胤禵雖然是大將軍,有權節制各路兵馬,可是能夠直接指揮的可能只有自己的親兵衛隊。在四哥胤禛已經登基稱帝的情況下,有誰跟著他進京,那可不是勤王,那是造反,風險極大。
當然,如果胤禵有朱棣的本事去“清君側”,側是另外一番光景。可不同的是,朱棣手下的軍隊是自己帶出來的,他事實上就是一方諸侯。可胤禵是空降的,他的權利來自朝廷的認命,他沒有自己的班底。這一點與年羹堯一樣。皇帝一道命令,嶽鍾琪就奪了他的大營。老十三能夠奪得豐臺大營的兵權,不是因為大營裡有他的許多舊部,而是他手裡拿著皇帝的金牌令箭,誰敢不聽命,風險極大。
讓年羹堯管著胤禵的糧草,只是一種預防性措施。萬一有變,假使大軍願意跟隨胤禵進京,幾千裡的路程如果沒有專門的機構供應糧草,大軍是沒法行動的。
-
9 # 西門不帶刀
這個大將軍是官位,王是個爵位,老十四當時去西寧的時候,他的身份只是一個貝勒,連個郡王都不是。
那問題就來了,這個大將軍王怎麼解釋?說他是將軍吧,他不是將軍,說他是個王吧,他也不是個王。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位不穩。所以康熙在當時讓老十四當大將軍王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官也不是官,王也不是王。
也許有人就要說了,康熙那是為了讓老十四是掌握軍權,以便將來傳位於他。眾看官,別忘了,老十四是康熙57年就到了西寧去了。而康熙是61年死的,如果他打算讓老十四來接替王位的話,在康熙60年或59年的時候就把他召回來了,而不會讓她一直在那麼待著。
上面上尉說的這些話並不是廢話,是為了說明下面這個問題。就是除了老十四之外,所有的將官兵士都已經知道老十四是接替王位無望了,所以就算他真的起兵謀反,也不會有人來跟隨他,因為這叫謀逆
我們再來說一說西北大營當是有多少人?號稱30萬,實際也就是10多萬。我們按照15萬算,這十五萬又分為本土駐軍,(大約有一半7萬)陝西甘肅兩省駐軍,(大約5萬至6萬)八爺黨的心腹駐軍(1-2萬),以及部分真正能聽這老十四話的軍隊(1-2萬)。老十四並不像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一樣是帶兵的皇子,一聲令下下幾十萬人為其赴死。
最後還有個關鍵人物年羹堯。大家還記得老十四被一紙詔書召回京弔喪的時候,年羹堯馬上就掌握了整個西北大營十幾萬人吧?年羹堯那個時候是陝甘總督,主管兩省軍政,立馬能掌握這十幾萬人,說明年羹堯當時直接管的兵馬最少有5.6萬人。而年羹堯又是老四的人。所以老十四他根本就不敢動。只能乖乖的回去。
-
10 # 史味人生
真的以為,一個將軍說造反就能造反麼?一個將軍隨便一句造反,底下計程車兵就會誓死相隨?
別鬧了,趙匡胤撿了個漏,不代表他老十四也行。老十四雖然是大將軍王,但是在雍正繼位稱帝的情況下,即使不考慮糧草,也不考慮帶兵進城能不能打贏等因素,名不正言不順,老十四這就是赤果果的造反,部下的人不會“死生契闊,與子同說”的。
當然,今天咱們談的是《雍正王朝》,就按照電視劇中的邏輯來講,那麼老十四不揮師回京奪位,原因就是“糧草”二字。當初在胤禛的舉薦下,老十四被康熙派到千里之外,分化了老八一黨中第二位關鍵人物,同時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節制西北大軍糧草。
年羹堯的作用就是為了牽制老十四,就是為了將來保證雍正順利登基,無京外之患,而京內老十三大可以以逸待勞。
雍正繼位後,老十四一個人被圖裡琛從西北軍中拎了出來,孤零零回京,路上只說了一句話:
新任的陝西布政使李衛,專供我大軍糧草,為什麼把按月供應,改成按日供應?說明了鄔思道的計謀起了作用,但是對於老十四是否有“造反之心”,劇中並未提及,那麼老十四有“進京造反”的心思麼?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從原著中找答案。
原著中提到老十四確有揮軍進京的心思允禵在軍中接到喪報,原想即刻帶兵入京的,但北京城裡不但允禩等人,就是自己的門客幕僚、心腹大臣,別說一片紙、一封信,連一句話也沒捎出來,京師什麼情形竟漆黑一團,實在難以決策,軍中糧庫中只有六天存糧,發文年羹堯,年羹堯又推給李衛,李衛遞進稟帖,說“軍中但有一日斷糧,請十四爺行軍法斬了奴才。如今天下大雪,糧食只能一天一天往上補給,若要屯糧,也請十四爺殺了奴才,另選高明。”軍隊一動,要的是金山銀山米山面山,如今情形不明,師出無名,又沒有存糧,在這漫天大雪中行軍,步不出潼關就要餓垮了,怎麼敢輕舉妄動?老十四為什麼沒有進京,總結一下就三點:
1、老八將老十四當成異類,不作溝通,京中情形不明;
2、沒有糧草;
3、師出無名;
這其中,“沒有糧草”是客觀條件,無法人為更改,其他兩條屬於主觀條件,我們可以認為只要有了糧草,這個膽子太大胸襟狹隘的老十四說不定會作出翻天的事來。所以,也可以不無道理的講:年羹堯節制了糧草,所以老十四沒有造反。
回覆列表
鄔思道說:西北平叛,打的是糧草是後援,陝甘總督主管大軍的糧草供應與運轉,只要爭取到這個位置,他縱有十萬百萬大軍也不用怕。鄔思道可謂一針見血,這也才有了老四舉薦老十四出任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的事兒。
康熙這個老謀子一看正和心意,封了胤禵一個“大將軍王”的稱號,點頭準允了。在這裡,也就正式宣佈,老十四胤禵基本與皇位無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若是康熙有意傳位與胤禵,在康熙身體欠佳之時,怎麼會將意中的繼承人外派這麼遠呢?二,此時的胤禵還是個貝子,距離親王的爵位都還差三個層次,十分看重等級的康熙怎麼會將皇位傳給一個尚還是貝子的皇子呢。三,老十四和老十三都是烏雅氏養育長大的,性格都很衝動,都有軍事才幹,此番讓他帶兵出征,是想歷練他,培養他,對於他是否會成為儲君,史載康熙並沒想過他。
掌握了幾十萬兵馬的胤禵在西北也幹出了成績,康熙駕崩的時候,雍正即位,傳令胤禵回京奔喪,是在圖裡琛的監護下回來的,也就是說,是單騎而回。為什麼胤禵不敢羈押圖裡琛,揮師東進,難道僅僅是因為鄔思道所說的糧草問題嗎?如果是這樣,胤禵只要挾制住了年羹堯,不就可以解決糧草了嗎?事實上,並未那麼簡單,我們逐一來分析這事兒的可行性有多少。
先簡單說說陝甘總督職權。陝甘總督年羹堯主管陝西和甘肅兩省的軍政大權,當時年羹堯還兼任甘肅巡撫,也就是說,年羹堯的權力比之於一個單純的總督還要大。總督是正二品官,兼掛兵部尚書銜,可為從一品或正一品,一般總督主管1-3個省,能夠提調本轄區軍馬,數量可達萬人左右。另外所轄之地還有提督管理的軍馬,雖然只有朝廷軍機處可以調動,但是關鍵時刻,一定會整合轄區所有可用的軍馬,這樣,連同綠營兵,總量加起來幾萬,十幾萬人。關於總督與兵權更詳細的關係,大家可以網上檢視,總之一句話。總督常規可以調動的兵馬在五千左右,但是一旦和提督的兵馬會和,就會上萬。如果臨時有事,鄰省救援,可達幾萬十幾萬。這就是說,糧草牽制只是一方面,陝甘總督的人馬組織起來也是很嚇人的,胤禵不敢隨便亂動。
然後說地勢地理情況。甘肅往西就是青海叛軍所在地,整個青海就像是一個大盆,四周都是高山峻嶺,甘肅就像是個盆簷或大門,將青海通往東邊甘肅陝西的通道阻斷關閉起來,如圖所示:西寧大將軍胤禵駐紮在蘭州以西的山腳下,年羹堯則駐紮在蘭州,整個甘肅地形全是高山峻嶺,懸崖峭壁,自西向東的通道唯有蘭州一處,年羹堯可謂是卡住了自西向東的咽喉要塞,明顯是易守難攻之地。胤禵要是揮師東進,不說甘肅地形奇特難行,就算是糧草充足,兵馬輜重基本可以說是難出青海半步,加上唯一的通道又被年羹堯卡住,他是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的麼?
最後說糧草。這個就不多說了,胤禵靠著年羹堯給他糧草,青海地大物薄,清朝又沒有屯田制,要說自給自足還真難為了他們。年羹堯要說斷了胤禵的糧草,莫說是打仗,就是把這個風吹出去,胤禵幾十萬兵馬的軍心只怕就散了。
所以說,鄔思道只說對了一半,另外兩半也是胤禵的致命因素,他只有乖乖的在圖裡琛的監護下回京奔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