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鑑古史
-
2 # 昭昭暮暮
其實李亨並不是楊貴妃之死的幕後推手,關鍵在於情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來複一下盤: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慌慌張張地逃出大明宮,一路亡命奔逃後,來到了馬嵬驛,皇帝的隨從們飢寒交迫、疲憊不堪,拋家舍業的鬱悶在心中久久不能釋懷,心裡的怨氣也越積越多,來到了馬嵬驛此時已變成熊熊烈火。唐玄宗的貼身保鏢陳玄禮得知士兵們在牢騷不斷,咒罵著楊國忠,是他害得我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他知道情勢不好,怨聲載道的兵士們心中的怒火遲早要爆發,而且要讓他們發洩出來。只有殺了楊國忠給士兵們洩憤。只有這樣才能保全皇帝。隨後,陳玄禮將士兵召集起來說:“我非常理解弟兄們的心情,我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天下被亂成這個樣子,罪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楊國忠。如果殺了此賊,你們覺得怎麼樣?”兵士們是異口同聲“想殺此賊很久了,就算死也不後悔(史載:“念之久矣,雖死無憾!”)。”這樣,陳玄禮心裡就有底了,他先去見太子李亨,太子也同意他的想法,然後他趕緊稟明唐玄宗。可是事情後來發展的太快,陳玄禮向唐玄宗請示的時候,士兵們已經將楊國忠的人頭捧到了皇帝的行館門前。士兵們殺紅了眼,御史大夫魏方進也被他們割了首級,宰相韋見素還被痛打一頓。事情的發展已經超出了陳玄禮的控制。唐玄宗親自出來撫慰士兵們,但是這些士兵就是不回營,圍在行館四周久久不散,皇帝心裡此時慌得一逼,這些人究竟想幹什麼?於是讓高力士詢問,得到的答覆是“賊本尚在”。陳玄禮告訴皇帝,士兵們擔心楊貴妃會為他哥哥報仇,既然做了就要斬草除根,不留後患,否則不能再保護皇帝你了!對於士兵們提出的要求,皇帝很生氣,甚至是抓狂,堂堂皇帝被士兵們逼宮,帝王的尊嚴何在,身為一個男人連自己的女人也保護不了,更覺羞愧。他只是憤怒的說了句“朕當自處之。”雙方就這樣僵持住了,僵持也不是辦法,總得有人站出來打破局面,因此有兩個人站了出來,一個是韋諤,另一個是高力士。韋諤對唐玄宗說得很直接,那就是士兵們已經眾怒難熄,如果這些人沒有退路,他們能幹出什麼事兒來還真不好說您還是要當機立斷。高力士勸說皇帝,貴妃娘娘的確沒罪,也很無辜,可是眼下的局勢是,貴妃娘娘的存在讓士兵們沒有安全感,士兵們有了安全感,陛下才能安全啊!皇帝最後作了艱難的思想鬥爭,估計他當時心裡也很難受吧!一面是江山,一面是自己最愛的女人,唉!也罷,紅顏多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保全自己的江山,也為了保留自己的權利。他最終同意了賜死楊貴妃,一代紅顏在馬嵬驛香消玉損。唐玄宗最終活了下來,一個70多歲的垂暮老人,帶著對楊貴妃的愧疚與思念慢慢的走向了彌留。
-
3 # 勁枀從容無限
要求楊貴妃死的是跟誰唐明皇李隆基部隊士兵,和太子李亨無關,與楊貴妃哥哥楊國忠有關,楊國忠作為丞相與敗退部隊沒能搞好關係,士兵譁變打死楊國忠,李隆基為了穩定部隊赦免他們罪,要求他們繼續保衛他,士兵提出必須殺楊貴妃楊玉環,因為怕她以後因為她哥哥被殺報復他們。李隆基為了自己能活下去就叫楊玉環上吊死了,起關鍵做用應該是高力士,他忠於李隆基所以,調停士兵,勸說李隆基,協助楊貴妃自盡。
-
4 # 叄把刀客
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唐玄宗逃離長安,途經馬嵬坡,士兵發生譁變,殺死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史稱“馬嵬坡之變”。
關於事件的主謀,表面來看是陳玄禮,但背後卻值得深思。整個事件,有幾個關鍵人物: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高力士,以及陳玄禮。
咱們一個一個來看:
唐玄宗,年輕時堅毅果決,勵精圖治,創造了大唐盛世。老年之後開始崇尚奢靡,耽於享樂,把朝政交於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導致大唐迅速衰落。安史之亂是大唐的轉折點,但不是唐玄宗的轉折點。他的轉折點是“馬嵬坡之變”。安史之亂髮生時,唐玄宗並不會認為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年青時代就參與並主導了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的政變,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他骨子裡的驕傲讓他不會把那個曾趴在他腳下像條肥狗一樣的安祿山看在眼裡。區區一個安祿山而已,他還有高仙芝、哥舒翰、封長清、郭子儀……他相信他的將士肯定能平掉安胖子。即使丟了長安,他也只當是出去散散心,很快就會回來的。
可是,“馬嵬坡之變”讓他認清了現實,他計程車兵並不像他想的那麼聽話,他在軍中並不像年青時那樣如神一樣的存在。作為皇帝,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這件事徹底擊垮了他的驕傲。
他失去了心愛的女人,失掉了在朝中、軍中,甚至民間的威信,就等於失掉了江山。所以,整個事件中,他是最大的受害者。
楊貴妃,在那個榮耀千古的盛世大唐,她本是最幸福的女人,她擁有了世上所有女人對美好的全部幻想。她的眼裡並沒有江山,她的眼裡只有他的李四郎。可惜,“馬嵬坡之變”中,她與她的愛情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楊國忠,著名的奸相,藉著妹妹的勢做了宰相,但德不配位,被亂兵殺死並分屍,算是罪有應得。
高力士,唐玄宗最忠實的奴才,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太監之一。事件中,他努力地協調唐玄宗與禁軍的關係,但是,當發現矛盾不可調和之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皇帝,拋棄了楊貴妃。
陳玄禮,禁軍龍武大將軍,“馬嵬坡之變”的實際指揮者。陳玄禮很早就跟隨李隆基,曾參與誅殺韋后及安樂公主的行動,可算是唐玄宗的親信了,之後擔任禁軍龍武大將軍,算是保鏢隊長。按理說他不應該搞兵變,事實上他也確實不想搞兵變。作為皇帝的保鏢隊長,他的職責是保護皇帝的安全,消除一切有可能危脅到皇帝安全的隱患。
他發現了隱患。隱患不是來自叛軍,而是來自禁軍。禁軍兵士對於逃離長安怨氣很大,若是積攢久了,很容易出問題。陳玄禮找了一個給士兵洩憤的出口,這個出口就是楊國忠。在皇帝的安危面前,奸相楊國忠算不了什麼。於是他主導了“馬嵬坡之變”,殺死了楊國忠。然而,士兵的憤怒超出了他的預期,士兵們還要求殺死楊貴妃。這是他做不了主的。那可是他主子最心愛的女人。但這個時候,場面已經不受他的控制了。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作為事件始作俑者,陳玄禮失去了唐玄宗的信任,但他依然隨玄宗入蜀,兢兢業業,至死都履行著保鏢的義務。
至此,事件中所有出場的人都是受害者。那誰才是幕後主使呢?當然是受益最大的那個人——太子李亨。
作為皇太子,李亨很憋屈。當了這麼多年太子,卻處處受打壓,時時被宰相牽制,先是李林甫,後是楊國忠。說白了,他爹不信任他。這也不能怪他爹,畢竟他們老李家有這傳統,李世民是逼宮上位的,他李隆基雖沒逼宮,但也是從太子位上一家獨大的。所以玄宗以太子、宰相互相制衡,以免坐大。
李亨戰戰兢兢多少年,這是他最好的機會,必須一搏。事實證明他成功了。他背後做了多少工作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結果: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最主要的是皇帝威信掃地,他得以與皇帝分道揚鑣,有了獨立行動的機會。
於是,不久之後,李亨成了唐肅宗,李隆基成了太上皇。
-
5 # 蟻史為諫
年輕時力挽狂瀾、中興唐朝政權的李隆基,晚年卻連自己的女人也保護不了。這是唐玄宗的悲哀,卻也可以說是自作自受。
唐玄宗用不正當手段從兒子家裡搶了兒媳婦。美其名曰:得到楊玉環就好像得到了寶貝;然後就是各種寵幸,為了讓楊玉環高興修了一條從嶺南(今廣州)到長安的高速公路;為了討好心愛的女人花點錢也無可厚非,可是為了討好楊玉環既然重用楊國忠這個奸人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唐玄宗晚年的統治可以說是天怒人怨,搶自己的兒媳婦重用奸臣;吏治腐敗甚至貪汙到了軍隊(剋扣士兵軍餉),所以有了安史之亂,有了由盛轉衰的唐朝時期。
756年,安史之亂一年後叛軍攻打長安。唐玄宗帶領美女(楊貴妃等妃子)在貼身護衛的保護下出逃到了一個叫馬嵬坡的地方。
這時候士兵覺得我們出逃都是因為楊國忠這個奸相沒有管理好國家~於是把楊國忠殺了。後來又怕楊玉環為哥哥報仇所以要求李隆基殺了楊玉環。
這是歷史上的馬嵬坡兵變。我們很多同學對這個故事的興趣大於安史之亂
我們深究一下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事實。
馬嵬坡兵變關鍵人物是陳玄禮,也就是唐玄宗的護衛隊長;兵變計程車兵基本都是他的手下,可以說馬嵬坡兵變是他與太子的傑作。
太子李亨的目標原本是唐玄宗,而護衛隊長的目標是楊國忠。所以當楊國忠被殺士兵情緒依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只能將楊玉環作為犧牲品。
楊玉環的死平復了士兵的情緒,但是當矛頭指向唐玄宗時卻因為陳玄禮對唐玄宗的忠心而受到阻礙。導致太子李亨與唐玄宗的對立,於是他們分道揚鑣,李亨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唐玄宗前往四川。
李亨在靈武稱帝,之後才通知唐玄宗“您老人家做太上皇吧!天下的事有兒子來管了”。
所以說馬嵬坡兵變不是針對楊玉環的兵變而是針對唐玄宗;楊玉環只是兵變過程中的犧牲品而已。
-
6 # 嗔痴歷史觀
關於馬嵬坡兵變中,其實也不能說是太子李亨親手除掉楊玉環,實際上我們也是根據當時情況分析應該是太子李亨的意思,那麼太子李亨又為什麼偏偏對楊玉環過不去呢?下邊就讓我細細為你分析一下。
一、太子李亨的遭遇開元二十六年,李亨之前的太子李瑛因為武惠妃的陷害被李隆基廢為庶人,從而太子之位暫時陷入空缺,李隆基在武惠妃的兒子李瑁與李亨之間徘徊,不確定選擇誰為太子,當時宰相李林甫大肆推薦李瑁做太子,可是李隆基並不喜歡李瑁,最終於740年立了年長的李亨成為太子。
李亨自從成為太子,就沒有過上什麼安逸的日子,開始是遭受來自李林甫的攻擊,後來又遭受楊國忠的攻擊,而皇帝李隆基對他們的攻擊不加以過問,因為李隆基對太子十分提防,他就是經歷過無數政變才成為皇帝,所以很擔心李亨羽翼豐滿影響到自己的皇權。
李亨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成長,隨時需要小心翼翼,因為他也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李瑛。可是儘管李亨小心翼翼,還是禍從天降。天寶五年(746年),李亨出去遊玩,在市井之中與韋堅見面,韋堅與皇甫惟明關係較好,經常一起談論事情。
皇甫惟明對李林甫頗有不滿,曾在玄宗面前說希望玄宗將李林甫撤職,這一切都被李林甫暗中知道,所以李林甫一直找機會想要收拾皇甫惟明。如今皇甫惟明公然與韋堅相見,李林甫剛好逮住把柄,就找玄宗以“欲共立太子”的罪名告韋堅與皇甫惟明謀反。
玄宗聽說後立即下旨叫李林甫開始審查此事,李林甫想借此機會將太子拉下水,可是最終沒有得逞。李林甫依舊不想就此罷休,還是抓住一切機會收拾李亨,韋堅被貶之後,他的弟弟韋蘭、韋芝上書替韋堅喊冤,想要拉上太子李亨作證,結果李亨又被李林甫盯上,最終李亨為了擺脫干係,請求玄宗准許他與妻子韋妃離婚才得以自保。
這是李亨第一次感受到危險,第二次又是因為妃子杜良娣的父親惹上政治案件,再次被李林甫盯上,李林甫想找機會除掉李亨,這次李亨差點就被廢為庶人,他又用與杜良娣離婚斷絕關係的辦法才保住太子之位。
經歷過兩次重大變故,李亨心力交瘁,這時候的唐玄宗也是迷戀聲色,不務正業,沒多久就導致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
二、馬嵬坡之變安史之亂的戰火越來越兇猛,長安最終淪陷,李隆基連夜叫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準備900精兵帶領一家人落荒而逃,李亨這時候感覺到機會來領,在長安就與宦官李輔國商量,叫李輔國去拉攏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到時候將楊國忠解決掉,以絕後患。
當時離開長安的時候總共有3000人馬,其中有2000都是李亨暗中安排的,就是為了準備途中兵變處決掉楊國忠。終於,到了馬嵬坡的時候,士兵們又累又渴,飢寒交迫,六軍不發,這時候李亨也覺得是時候鼓舞士兵來一場兵變了。
於是陳玄禮與李亨商量如何將楊國忠處決,陳玄禮故意徵求李亨的意見,李亨沒有直接表態,但是陳玄禮知道李亨的意思,就跟士兵說“如今國破家亡,都是楊國忠所致,今天在此將他處死可好?”
士兵紛紛同意陳玄禮的建議,就在這時,幾個突厥人帶領二十多個人圍住楊國忠,士兵大喊楊國忠與胡人謀反,遂紛紛上前將楊國忠以及家人亂刀砍死。楊國忠死後,士兵依舊不走,說要將楊貴妃處死,因為她紅顏禍水。
陳玄禮與高力士紛紛勸說唐玄宗,最終唐玄宗才忍痛割愛答應賜死楊貴妃。至此,馬嵬坡兵變結束,事後太子李亨去北邊繼續平叛安史之亂,與李隆基分道揚鑣。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結語關於馬嵬坡兵變,殺死楊國忠是為了剷除李亨成為皇帝的政治阻力,而殺死楊玉環,無疑就是李亨向李隆基的報復以及挑戰,那麼多年的太子生涯實在憋屈,李亨想借此機會好好收拾一下李隆基,並且讓他失去心愛的女人,心靈受到重創,李亨才更有機會獲得天下大權成為皇帝,可以說李亨的馬嵬坡之變,也是用心良苦。而楊貴妃就成為一個政治犧牲品,無端香消玉殞!
-
7 # 南雷霆峰
題主高估李享的實力和膽量了,“馬嵬坡”兵變幾乎是自發的,李享根本無法控制,當然,從結局來看他是受益者。
唐玄宗李隆基能當上皇帝,表面上看起來英明神武,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相差很遠。
李世民可能也喜歡被人奉承,但是靠拍馬屁沒真本領當官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李淵留下的裴寂等老臣就是,李世民上臺就疏遠了他們。
但是李隆基手下卻接連出了李林甫和楊國忠這種奸相(是宰相,卻是奸臣)。
李林甫這個奸相,在任上結黨,多是因為擅權自專,所以才打擊異己,特別排斥有才華的大臣,因為會威脅到自己的相位。
楊國忠就更過分了,李林甫的缺點他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還沒什麼能力,貪汙腐化,明著賣官數錢。而且他是憑裙帶關係上去的,全京城都知道他和楊貴妃二個姐姐的亂倫暖昧關係。
有這二個奸臣在,而且時常在皇帝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李享的日子很難過,時常有朝不保夕的感覺。自己的老丈人甚至被李林甫硬是牽扯到謀反案中去,他休了二任妻子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馬嵬坡”兵變,李享壓根沒出主意,兵變中帶頭的陳玄禮曾向他請示,但是他一聲不吭。怕失敗擔責啊。
陳玄禮向士兵公佈楊國忠罪惡,要除去他時,士兵們早就恨死楊國忠了,一哄而上,衝進楊國忠大帳,砍了他的頭,無數財寶都被搶掠一空。
而且怕楊貴妃報仇,把李隆基的大營圍得水洩不通,聲浪之大,李隆基這個皇帝也怕啊。既捨不得楊貴妃,又想保命。但士兵們就是不肯離去,還殺了一個貴族出身的大夫。後來在高力士,韋丞相的力勸之下,心疼地賜死了楊貴妃。
士兵們聽到訊息,山呼萬歲後才離去。
經過此事,唐朝軍心開始擁護太子李享了,李享也離開李隆基到前線督戰平叛。後來,在靈武稱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李隆基也知道自己軍心,民心盡失,所有人的心已經向著新君,而接受事實,當起了太上皇,晚年的他心情淒涼,身邊只有高力士陪伴著他。
-
8 # 小南史
《舊唐書·玄宗本紀》原文: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
當時的唐玄宗李隆基其實已經控制不住場面了,本來楊國忠被殺這事唐玄宗就默認了,殺就殺吧,無所謂了。能平息眾怒就行。可是士兵們圍著玄宗的驛站不肯走,既然楊國忠都殺了,楊貴妃也必須殺掉,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令高力士給楊貴妃傳話,讓她自盡,這樣才有上面的相關記載。
楊貴妃和楊國忠的關係很近?實際上楊貴妃跟政治這塊什麼關係都沒有,史書對她的記載無非就是些家長裡短的瑣事。而且楊國忠雖是大奸臣,但他和楊貴妃其實關係不大,楊玉環和楊國忠不是親兄妹,楊玉環的父親叫楊玄琰,楊國忠的父親叫楊珣,而且楊玄琰和楊珣,關係也非常遠,最多也就是個遠房親戚,平時並沒有什麼來往,楊國忠能當宰相,楊玉環並沒有起到很大在作用,
要說作用,就是引薦了一次吧,楊國忠透過楊玉環姐妹才見到唐玄宗的,後期也是透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宰相的職位,所有的大奸臣都是有本事的,只是沒用到正途之上。
那安史之亂是因為安祿山為了搶奪楊玉環而發動的嗎?其實這個說法靠不住的,史書也找不到相關方面的記載,也不存在這方面的傾向,沒有蛛絲馬跡可查,最主要的導火索我覺得是因為楊國忠與安祿山的仇怨比較大。
楊國忠當宰相的三年時間裡,權傾朝野,但唯獨安祿山不服他,安祿山雖然文化不高,但是也是靠自己能力發家,對於楊國忠這類靠耍陰謀詭計上臺的小人,安祿山一直是瞧不上眼的。那楊國忠肯定要整安祿山,安祿山常年在管理邊關一帶的少數民族,平時遠在邊關,與皇帝接觸不多,反倒是楊國忠可以天天見著皇帝,於是乎,近水樓臺先得月,時不時就在皇帝面前告一狀,說安祿山要造反,這一來二去,安祿山索性就反了。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在整個安史之亂的事件中,不論起因、經過、結果,都跟楊玉環扯不上任何關係。但因為政治方面的需要,安史之亂的暴發,肯定是有人犯了錯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那麼,是誰犯的錯呢?無疑是皇帝,但從政治層面來講,皇帝怎麼能犯錯呢?皇帝必須是不能錯的,要不然就是否定整個朝廷了。
既然皇帝不能錯,那就得找個人來頂罪,楊國忠被殺是軍隊譁變的結果,士兵們需要有一個發洩的出口,楊國忠也算死有餘辜,而楊玉環被殺,完全是殃及池魚,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少見,比如西周的滅亡,找了個叫褒姒的女人,把所有罪責都扣她頭上既簡單又好使。
最後有個問題想問一下,楊玉環本是皇帝的兒媳婦,後來被搶了過來,李隆基和楊玉環其實是不倫之戀,為什麼後人反而大加稱頌呢?
-
9 # 眾森淼
楊玉環可是四大美女之一,所以其它的姑且不論,單就美色來說,肯定是禍國殃民的吧,那麼為什麼他李亨會捨得放棄楊玉環呢?
這個很明顯,作為一個皇帝,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就殺了自己的妃子的,更何況還是一位國色天香的女子,要知道這個可是能夠讓皇帝夜夜笙簫的女子。
所以,很明顯,他李亨很是捨不得,但是另外一方面,是他捨不得就可以的了嗎?
實際上,就危急時刻,皇帝對於一些事情的話語權會被削弱,這個在戰爭的時候尤其明顯,尤其是極度危險的亂局中,很明顯這個時候,唐王朝就處於一個極其危險的時刻,所以,就李亨而言,此時也是他最脆弱的時候。
因為向他揮舞這狼牙棒的不只是安祿山他們,就連自己人也在找藉口洩憤。
所以,楊貴妃就成了替罪羊,也就是大臣們洩憤的出處了,因為作為一個皇帝,他李亨肯定不願意將自己推到風口浪尖上。
所以,楊貴妃之死可以說是大臣推動的。而李亨呢?在這裡充其量就是一個劊子手,而且斬的還是自己同床共枕的妻子。
-
10 # 晴空遠望史
馬嵬坡之變實際上就是一次兵變,《長恨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對唐玄宗不但有著非常大的感情影響力,而且與哥哥楊國忠一起還有強大權力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兵變除去了楊國忠,為不遭報復,排除和肅清後患,楊貴妃只有一死,軍隊兵變將領才心裡踏實。這就是兵變掩蓋下政治鬥爭的實質。我們分析一下唐玄宗後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就基本上可以看出楊貴妃的死因的實質了。
一、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因重用了姚崇、宋景、張說、張九齡等一代賢臣明相,訥諫姚崇“十事要說”,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政治腐敗,重用了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一批奸臣,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
二、貴妃楊玉環
楊玉環是唐玄宗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年輕貌美,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文貌雙全。61歲唐玄宗喜歡27歲楊玉環的天姿國色,就把楊玉環納入自己的後宮,封為貴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今後君王不早朝”。他把大量的時間和主要精力和全部感情寄託於楊貴妃。正如白居易詩曰:“承歡侍妾無閒暇,春從春遊夜來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楊貴妃能歌善舞,精通音律外,她有智謀,善於揣摩他人的心意,皇帝非常喜歡她,她的家裡人都封了大官。特別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更是炙手可熱。
三、丞相楊國忠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堂哥,憑藉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便身兼15餘職,成為朝廷的重臣。
四、安祿山
安祿山秉性機靈聰慧,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要求在朝廷為他多說好話,唐玄宗非常信任喜愛他。天寶三載(744年),安祿山任范陽節度使。後來安祿山當了楊貴妃的養子,進宮朝見唐玄宗都先拜望楊貴妃,唐玄宗覺得奇怪就問原因,安祿山回答說:"臣是胡人,胡人把母親放在前頭而把父親放在後頭。"唐玄宗聽了非常高興,於是命令楊家兄妹們一起同安祿山結為兄弟姐妹。因權力爭鬥發“安史之亂”。
五、宦官高力士
宦官高力士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幫助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以及武氏黨羽,最後登上皇帝寶座。 公元714年,高力士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 高力士權傾朝野,各地進奏的文表,必先呈報高力士閱後才能進呈皇帝。
六、太子李亨
太子李亨是唐玄宗第三子。唐朝從李世民這裡殺了太子李建成起,就滋生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很多皇帝對親生兒子們很是忌憚,對親兒子不信任,很多時候,寧肯信任外姓大臣也信不過自家兒子。太子李亨生來就被親爹李隆基不信任,先後受到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的暗害和打壓,唐玄宗對他們對太子的暗害和打壓也聽之任之。李亨一直小心謹慎,在忍耐中等待時機。安史之亂李隆基倉促出逃,護衛唐玄宗的軍隊不過是陳玄禮率領的龍武軍和北衙禁軍一部分,總人數不足3000人,而太子李亨負責殿後,手底下有2000多人,太子的兒子也因為這一次的出逃,掌握了一部分兵權。
這些人物都圍繞著唐玄宗皇權執行,互相之間權力爭鬥非常激烈。唐玄宗宮內依靠高力士宦官力量,對外用楊國忠外戚制衡太子力量,對外戚力量又讓藩鎮制衡。這樣一個執行機制終於積累到了矛盾爆發的臨界點,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矛盾引發了安史之亂。
七、馬嵬坡兵變
潼關失守,叛軍直逼長安城下,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和一批皇子皇孫,逃出長安,逃到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縣西)。隨行的將士又餓又疲勞,怨聲載道。大家都認為一切災難都是楊國忠這個奸賊導致的,太子李亨趁機在暗中積極支援,利用六軍將士的不滿情緒,發動了兵變,殺了楊國忠。
京兆司錄參軍韋愕:“軍心已變,眾怒難犯,乞求陛下以大局為重,交出貴妃!”
高力士:“楊國忠雖然被誅殺,但是貴妃畢竟是楊國忠的妹子,如果貴妃還侍奉陛下,如何讓將士們安心?請求陛下決斷!”
無奈,馬嵬坡“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楊貴妃被逼死。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太子李亨)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可以看出李亨參與並策劃了馬嵬之變。李亨暗中直接要求要處死楊貴妃。
綜上所述,楊貴妃死於一場政治鬥爭引發的動亂而引起的兵變。《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裡,都有記載,楊貴妃參與了朝廷的政治鬥爭,自然也不是局外人,楊貴妃的死是必然,她是為政治鬥爭付出了代價。
回覆列表
太子李亨一直不得唐玄宗寵愛,連宰相李林浦也時常欺負他,日子過得極其苦逼。
知道馬嵬坡之變,一切看似偶然,其實不然。吐蕃使節攔住楊國忠,向他要食物,士兵們喊“楊國忠與胡人謀反”,結果被殺死。
接下來便是兵圍唐玄宗的驛館,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士兵們為什麼要殺楊貴妃?極有可能是有人在幕後策劃。
而目的便是打擊唐玄宗。
試想,一個男人如果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會怎樣?更何況是萬萬人之上的一朝皇帝。而是還是在士兵的逼迫下殺死了楊貴妃,作為皇帝的顏面徹底掃地,如何再統領百官,統領這一片疆土。
而這一切最終的受益人是誰?
是太子李亨。
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