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電腦一站式
-
2 # 聚氺軒
雖然“同治中興”最終沒有讓中國走向富強,光緒的“戊戌變法”也沒能成功,我們也不能抹殺了晚清幾位皇帝和幾位名臣的努力。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幾位,關於他們的研究和評論可謂汗牛充棟,功過譭譽皆不計其數。但是他們仍然是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智慧,他們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幾代華人,以至他們雖已去世一百餘年,但是每當提起他們,人們仍然津津樂道。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武漢大學)、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湖北農務學堂(華中農業大學)、湖北武昌幼稚園(中國首個幼兒園)、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等。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張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達,號香濤,別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7歲時隨父到興義府城就讀,13歲始回河北原籍應試,考取秀才;15歲時赴順天府鄉試中舉人第一名,成“解元”;26歲考取進士第三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1867~1873年任湖北學政。1874年起任四川學政、山西巡撫。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力主抗爭任兩廣總督。1889年7月調任湖廣總督,並多次署理兩江總督。1906年升任軍機大臣。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後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
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國之首務。”美國學者威廉·艾爾斯在其《張之洞與中國教育改革》一書中對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稱讚“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臺灣學者蘇雲峰更是高度評價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於張之洞的領導,而張之洞,對教育改革的貢獻,並不限於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國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在督鄂期間,張之洞致力於改造舊式書院、創辦新式學堂。在張之洞的領導下,湖北教育透過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專業、由省城向州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個地區性的現代教育體系,其教育規模和質量在當時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在這個歷史程序中,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不僅是湖北地區,張之洞任兩江總督時在南京創立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
1863年一甲三名進士
1880年授翰林院侍讀。次年擢內閣學士。又任山西巡撫。1889年8月,調署湖廣總督。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戰後,張之洞曾奏請派馬隊"馳赴天津,聽候調遣",並想以"外洋為助"。他鑑於"倭勢日?,必將深入",建議"慎固津沽及盛京"。10月26日致電李鴻章,提出"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三項主張。10月底,日軍強渡鴨綠江後,遼瀋危急,張之洞再提出"購快船、購軍火、借洋款、結強援、明賞罰"五事。11月2日,調署兩江總督。11月7日,他在致李鴻章電中指出"無論或戰或和,總非有船不行"。11月下旬,日軍圍困旅順,張之洞先後致電李鴻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順,均無效。
1895年初,日軍進犯山東半島,張之洞給山東巡撫李秉衡發急電,建議李"責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開壕塹,於要路多埋火藥,作地雷",以阻止日軍進犯。並表示擬撥槍支彈藥支援山東守軍。在丁汝昌自殺殉國後,他曾建議將駐紮臺灣的劉永福調來山東抗日,保衛煙臺。當張之洞得悉清廷有割臺海於日之說,於2月28日致電朝廷,瀝陳利害,極力反對割臺。並提出保臺的“權宜救急之法”有二:一、向英國借鉅款,“以臺灣作保”,英必以軍艦保衛臺灣;二、除借鉅款外,“許英在臺灣開礦一、二十年”,對英有大益,必肯保臺。3月29日,張之洞致電唐景崧,一方面鼓勵御倭;一方面建議起用百戰之將劉永福,同時致電劉永福,建議他“忍小任大,和衷共濟,建立奇功”。《馬關條約》簽訂後,張之洞於4月26日向清廷上奏,提出廢約辦法“惟有乞援強國一策”。5月20日,清廷諭令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唐景崧令陸續內渡”。張之洞認為“此時為臺之計,只有憑臺民為戰守,早遣無用客勇,以免耗餉,禁運銀錢內渡,以充軍實”。24日,張之洞從唐景崧來電中得悉“日內臺民即立為民主國”之事,27日上奏,認為臺灣“現自改為民主之國,以後籌械等事,自未便再為接濟,以免枝節”。6月3日,日軍攻陷基隆港。5日,張之洞仍致電唐景崧,希望他激勵士勇民眾堅守臺北府,並鼓勵唐“自率大支親兵,獲餉械,擇便利駐紮,或戰、或攻、或守,相機因應,務取活便,方能得勢。”可是唐景崧辜負了臺灣人民的期望,7日乘船退回廈門。最後只剩劉永福在臺灣領導軍民堅持抵抗日本侵略軍。但是“餉械奇絀”,多次向張之洞求援,張之洞雖有餉械,卻不敢接濟,10月19日,劉永福戰敗,退歸廈門。
1898年,張之洞作《勸學篇》反對變法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張之洞參與"東南互保",鎮壓兩湖群眾鬥爭,並鎮壓唐才常自立軍起義。1906年晉協辦大學士,有擢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諡文襄。
曾國藩的生平簡介: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傳奇人生
曾國藩簡介: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一生著述頗多,但以《曾國藩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光緒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國藩死後7年,傳忠書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鴻章編校的《曾文正公家書》。本人也善於運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鴻章都與他有密切關係。李鴻章等稱呼曾國藩為老師。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
1833年(道光十三年)23歲 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24歲 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交往。
1835年(道光十五年)25歲 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 (道光十六年)26歲 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蓉、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28歲 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29歲 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恆,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30歲 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1歲 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鑑,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燻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鑑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里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吏治。
晚清名臣張之洞靠什麼征服慈禧:竟能連升四級
官場達人張之洞:張之洞成功樣板的不倒秘笈!40年前,鴉片戰爭爆發,帝國內憂外患,道光皇帝慧眼識珠,重用曾國藩。曾國藩不負厚望,他竟然光著屁股,走進國庫,清查庫銀,立了大功。後來,他在一夜之間由四品官升為二品大員,連升四級,一時輿論譁然。
● 窺透慈禧,迎合上意
從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為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其實是正常升遷,並不是破格提拔,沒有體現慈禧對張之洞有多麼倚重,張之洞似乎有些失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慈禧覺得張之洞是一介書生,他沒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經歷。
張之洞確實是一介書生,從政之後,他一直做翰林和學政,做了翰林和學政後,他又做了言官。在慈禧看來,言官都是一些言過其實的人,他們紙上談兵行,上書言事行,但要是賦予他們執政大權,肯定不行,因為他們沒有獨當一面的事實證明,破格提拔和過分倚重他,肯定有風險。因此,慈禧一直沒有提拔重用張之洞,但她考慮過這事,只是猶豫不決。
慈禧還在猶豫之間,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暴病而死!慈安死於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她從發病到死亡,只經歷了24個小時,她死得太突然了。
慈安死前沒有任何徵兆,三月初九,她只是身體不適,結果在第二天晚上就死了。她死得過於突然和蹊蹺,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紛紛懷疑是慈禧謀殺了她。但清史專家透過對大量史料進行分析和論證,為慈禧洗脫了罪名。專家認為,慈安死於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當時人們對這種疾病認識不足,所以才會懷疑慈禧。
慈禧雖然不是導致慈安暴死的真兇,但有關慈安暴死的種種疑團卻瀰漫了整個宮廷,慈禧很鬱悶,也很無語。在這種情況下,她很難顧及張之洞的升遷問題。
慈安去世不久,慈禧決定廣開言路,推行仁政。張之洞認為這是一個良機,於是又以加強東南海防和西北邊防力量為由,給慈禧上了一道有關朝廷大員任免的奏摺:“東南海防重在兩江,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劉坤一年老體弱,不能勝任兩江防務。而湘軍水師統帥彭玉麟(1816—1890,湖南衡陽人)卻能征善戰、屢立戰功且精力充沛,堪當此任。”
“西北邊塞重在防守,左宗棠一直督辦新疆軍務,他忠勇可嘉,可陝甘總督曾國荃(1824—1890,湖南雙峰人)遲遲不到任,加上他最近連喪一子一侄,所以他更無心西北防務。浙江巡撫譚鍾麟曾擔任過陝西巡撫,他對西北的情況很熟悉,可擢升他為陝甘總督。另外,左宗棠的部將張曜也很忠勇,可令他幫辦西北軍務。”
左宗棠與曾國藩的關係:左兩人都以“剛強”聞名。左宗棠的剛是竣烈嚴厲、鋒芒畢露之剛,他曾自謂:“丈夫事業,非剛莫濟”。而曾國藩的剛雖然是外柔內剛,但強度絲毫也不遜於左氏。他說自己:“素有忿很不顧氣習,偏於剛惡。”兩剛相遇,必有一傷。在長沙他對左宗棠雖然表面上一直笑臉相迎,但是越謙虛的人其實自尊心往往越強,在和左宗棠相處的過程中,他已經忍足了一肚子惡氣,現在左宗棠如此不禮貌,他再也不想忍氣吞聲、虛與委蛇了。
一
曾國藩與左宗棠的首次見面,是在咸豐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一日傍晚。
曾國藩回湖南本是為母親辦喪事。沒想到恰逢太平軍橫掃兩湖,皇帝命他出任幫辦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墨絰出山,這一天趕到長沙。
到了館舍,換過衣服,匆匆洗了把臉,曾國藩就坐下來,與前來迎接的湖南巡撫張亮基及其幕友左宗棠展開長談。
論身份,在座的三人中,左宗棠最為卑微。曾國藩是在籍侍郎,也就是前副部長。張亮基是一省之主。而左宗棠出身僅是一個小小的舉人,身份不過巡撫的師爺。然而談起話來,左宗棠卻成了主角兒。他不等張亮基開口,就詳細介紹起長沙的防務安排,指手劃腳,滔滔不絕,一副大權在握、捨我其誰的神態。一聲不吭的張亮基似乎倒成了他的跟班兒。曾國藩也只有俯耳靜聽的份兒,一時插不上話。
然而曾國藩卻並不覺得不舒服。相反,他越聽,越覺得這個左宗棠確實名不虛傳。此次會面之前,左宗棠之名對曾國藩來說已經如雷貫耳,太多朋友向他介紹過這位“湖南諸葛亮”是如何卓絕特出。交談之中,左宗棠之頭腦清晰,氣概慷慨,議論明達,言中款要,確實令曾國藩頗為歎服。他在致胡林翼的信中寫道:
(臘月)二十一日馳赴省垣,日與張石卿中丞(張亮基)、江岷樵(江忠源)、左季高(左宗棠)三君子感慨深談,思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蓋無日不共以振刷相勖。[ 《曾國藩全集·書信》,嶽麓書社,1990年,第111頁。]
其實,何止曾國藩一見傾心。在會見曾國藩之前,這個小小的鄉下舉人早已經名滿湖湘,令好幾位大人物“一見即驚”了。二十二年前的道光十年(1830),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丁憂回湘,見到當時年僅十八歲的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農村青年左宗棠,即為其才氣所驚,“以國士相待”,與他盤旋多日,談詩論文,還親自在書架前爬上爬下,挑選自己的藏書借給他看。道光十七年(1837),回到老家的兩江總督陶澍見到二十多歲的舉人左宗棠,“一見目為奇才”,“竟夕傾談,相與訂交而別”。不久又和他訂下了兒女親家。道光二十九年(1849),雲貴總督林則徐回家途中,也因為聞聽左的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邊一敘。林則徐“一見傾倒,詫為絕世奇才,宴談達曙乃別”[ 羅正鈞:《左文襄公年譜》,第29、34頁,嶽麓書社,1999年。]。
令這些閱人無數的官場大僚不約而同地傾倒如此,左宗棠的才華橫溢可想而知。太平軍起之際,湖南巡撫張亮基派人三顧茅廬,把他請出了山,通省要務,概以任之。雖然身份僅為一名師爺,卻實際負擔起全省軍政要務,在湖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張亮基反倒成了一塊牌位:
制軍于軍謀一切,專委之我;又各州縣公事票啟,皆我一手批答。[ 《左文襄公全集·書牘》,轉引自沈傳經:《左宗棠傳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曾國藩雖然是高居二品的京官,但想在地方上開闢一番事業,其實並不容易。因為他畢竟是在籍官員,而不是實任官員。現官不如現管,如果湖南地方官員不大力配合他,無職無權的他寸步難行。因此,對這個小小舉人,曾國藩極為尊重,言必稱兄。不論大小事情,無不虛心請教。他相信,有這位明敏強毅的師爺幫忙,他在湖南辦理團練,一定會相當順利。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幷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
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現在電視裡邊很多選秀節目有個特徵,就是往往光鮮亮麗的人不大容易脫穎而出,倒是一些“草根”容易逆襲成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有這種心理,不太喜歡那些走得太順的人,覺得他們身帶光環,離我們很遠。而那些草根,一看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再加上演得又好,和我們心理距離就會比較近,所以草根選手往往在比賽當中容易完成逆襲。這節我們要講的這個人算是草根逆襲的祖師爺,他從很平常、甚至很低的位置一路坎坷走來,才成為了當時的一名重臣。這個人就是晚清的名臣左宗棠。
左宗棠1812 年出生於湖南,1885 年逝世,活了73 歲。左宗棠是個大器晚成的人,他一直到50 歲前後才算掌握重權,出任浙江巡撫,任職到了省一級幹部,後來官至東閣大學士,入主內閣。大清朝是不設宰相的,大學士就等於是宰相了,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國務院副總理”或者“總理”。左宗棠61 歲的時候才出任“總理”,69 歲的時候出任軍機大臣掌管兵部,這才算是連兵權帶日常事務一起都管了。到後來慈禧太后還讓左宗棠跟各國的使臣打交道,掌管外交事宜。那時候也是他的巔峰時期,可以說是總攬內政、外交大權。
左宗棠是漢人,而清朝立國的根基是滿人立國,在這個滿漢之間有很大鴻溝的朝代,一個漢人如果想要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不外乎兩點:第一個就是他必須得對慈禧太后忠心耿耿;第二個就是他能做別人做不了的事,立別人不能立的功。清朝注重軍事武功,從康熙時開始,大清朝軍功的獎賞一直都是最高的。左宗棠這一輩子之所以這麼成功,是因為他辦好了一件非常著名的大事,就是在19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時候,左宗棠帶領自己的部隊,加上當時滿八旗的部隊,遠赴新疆與沙俄支援的分裂勢力阿古柏展開激戰,最後維護了國家統一,趕跑了沙俄侵略者。
這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兒呢?讓我一一道來。1865 年,中亞地區的浩罕汗國一個叫做阿古柏的軍官,帶著自己的部隊入侵了中國新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並宣佈在這裡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哲德沙爾汗國。6 年以後,俄國出兵侵佔了西北的重鎮伊犁。1875 年5 月,這時已經65 歲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而西征新疆的主力軍就是他當年裁撤湘軍的時候留下來的隊伍。左宗棠帶領他的軍隊按照先北後南的路線展開進攻,他們先是攻佔了烏魯木齊等地,迅速結束了在北疆的戰鬥,接著又在將近1 年的時間裡陸續收復了南疆的各個城市,最後逼迫在新疆統治了13 年的阿古柏自殺身亡。1881年,俄國把伊犁還給了中國,至此,新疆160 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全部被收復。如果按面積算,左宗棠收復的這些失地等於8 個湖南省那麼大,等於現在全國1/6 的國土。所以說,左宗棠是中國歷史上透過一場戰爭收復領土最多的將領,可謂是創紀錄了。左宗棠的蓋世功勳還被人寫成詩句傳頌至今: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這首詩就是誇讚左宗棠的。左宗棠的功勳不只是收復失地,他在西北工作的時候,興修水利、修路、造橋、農墾、開荒,把一些軍事工業也引到當地,做了很多好事。此外,左宗棠還是洋務運動中非常出名的一個領袖,在當時和曾國藩、李鴻章、胡林翼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
張之洞如何用“美人計”從李鴻章手中挖來盛宣懷
晚清“洋務派”地方勢力“四巨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若按其所辦洋務實業計,成就最大的無疑是張之洞、李鴻章,故有“南張北李”之說。但“南張北李”這兩個洋務大臣的洋務實業均離不開另一個關鍵人物——盛宣懷。
盛宣懷自同治九年(1870年)被李鴻章招入幕府後,便深受李的賞識,第二年就官至知府級。之後,在李鴻章的栽培下,歷任天津海關道、招商局督辦、直隸津海關道兼監督等。期間,盛宣懷創辦輪船航運、煤鐵礦務、電報、紡織、銀行等洋務實業,是李鴻章的“經濟總管”。但令人費解的是,這位李鴻章的心腹鐵桿,後來卻成了張之洞興辦洋務實業的得力“督辦”,襄助張之洞的洋務事業後來居上。
究其根源,大致有兩條。一則,中日甲午戰爭後,隨著李鴻章的失勢,很多人把矛頭對準了盛宣懷,遭到彈劾的盛宣懷處境艱難,想著再傍一個“靠山”繼續自己的洋務實業。再則,張之洞當時在武漢鋪的洋務攤子太大,創辦的漢陽鐵廠等一批廠子大都虧損,亟需啟用像盛宣懷這樣懂洋務經營的人才去扭虧為盈。據傳,張之洞為從李鴻章手上挖來這個“財神爺”,甚至不惜施出“美人計”。
盛宣懷
盛宣懷生平不苟言笑,卻喜歡歌舞音樂、美酒女色。此刻,住在頭等艙的他正懊悔未帶自己的寵妾同行。晚間酒至半酣,即閒逛於船艙,卻見一個二十來歲的絕色美婦朝自己嫣然一笑,讓他禁不住心動。經過一番寒暄,方知美婦是一戲班的藝人,藝名白玉蘭,是準備轉道上海去漢口探望藝姐妹的。這白玉蘭望著盛宣懷遞上的名片,驚詫不已,便誠邀“盛道臺”去自己臥艙小坐片刻。之後,一個是久仰“盛道臺”大名,一個是讚許姑娘美若天仙,很快便上演了一出“鳳求凰”的好戲。
在後幾天的航行中,盛宣懷與白玉蘭如同沉浸於蜜月之中。海輪抵達上海時,迎接盛宣懷的是湖北藩臺,而且是專門派一艘兵艦來接盛宣懷。盛宣懷雖有些受寵若驚,但還是鎮定自若地攜白玉蘭登上兵艦,住進了經過精心佈置的豪華臥艙。兵艦在武昌碼頭靠岸時,封疆大吏張之洞屈尊親自迎接這位四品道臺,弄得盛宣懷惶恐不安。
盛宣懷在武昌一住就是十來天,除張之洞隔日邀其入督府聊聊“官督商辦”事宜外,幾乎是日日宴請,夜夜笙歌。督府還專門安排一班人馬侍候盛宣懷與白玉蘭的起居、遊樂。不久,盛宣懷便幫張之洞擬出一個“漢治萍公司”的宏偉設想,併產生想回天津的念頭。這白玉蘭聞言盛宣懷欲走,便百般勸阻,又將自己的藝妹白玉菊從漢口接來陪伴盛宣懷。這白玉菊比白玉蘭更年輕漂亮,能歌善舞,彈得一手好曲,還帶有一種讓男人丟魂的獨特嫵媚,盛宣懷見之大有魂不守舍的感覺。次日,那白玉蘭便藉故去漢口演出幾日,將藝妹丟給了“準姐夫”照料。這白玉菊更能吹“枕邊風”,不時撒嬌讓盛宣懷“留在湖北”。直到此時,盛宣懷才如夢方醒,知道這一路的豔遇都是事先設下的圈套。在清朝,官員狎妓即可彈劾罷免之。
盛宣懷終於留了下來。1896年,盛宣懷幫張之洞接下漢陽鐵廠的爛攤子,開始籌辦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漢治萍公司。張之洞則出面幫他化解彈劾一事,並保薦他任擔任蘆漢鐵路督辦大臣。1902年,張之洞又保薦盛宣懷任正二品工部左侍郎。蘆漢鐵路督辦大臣在當時是個大肥缺,它不但救活了漢陽鐵廠,還幫盛宣懷賺到更多的銀子。從1896年到1906年的十年間,盛宣懷以蘆漢鐵路督辦大臣的名義共修鐵路兩千一百多公里,所用鐵軌全部出自漢陽鐵廠。透過與張之洞間的交易,盛宣懷還完成了對全國路礦行業的壟斷。
-
3 # 東方京川
晚清四大名臣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其中曾國藩是李鴻章的老師,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關係緊張。左宗棠與曾國藩是同鄉好友,但對其行事格格不入,常有微詞,但對其為人操守,處事原則,多有崇敬。
左宗棠以軍功顯著,李鴻章雖然也有軍功,但是他的最大長處就是精通洋務,擅長跟洋人打交道,左宗棠雖然也辦洋務,但是對洋人插手中國事務一向是深惡痛絕的,兩個人的鬥爭一直到左宗棠死才畫上句號。
-
4 # 我是小明vlog
清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多災多難的朝代,在這個時代中國經歷了乾隆盛世,但是也有近代史的屈辱,可以說清朝的政治是相當複雜的,而且清朝的朝廷機制比較腐化,再加上當時的大臣們中飽私囊,因此中國在近代一直沒能很好的發展,在清朝有4位忠臣,他們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清朝也有4位渣臣,他們的做法使得整個中國的近代史毀於一旦。
第1位就是光緒的老師,他和李鴻章的洋務派是死對頭,雖然說李鴻章對中國的近代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他領導的洋務運動確實給中國的近代發展帶來了一線生機,但是在光緒的老師翁同龢掌權之後,他給北洋艦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北洋艦隊根本沒有彈藥作戰,可以說他是中國甲午海戰失敗的第一責任人,如果當時他不克扣北洋艦隊的軍費,那麼當時失敗的絕對是日本艦隊。
第2個人就是張謇,他和光緒的老師一樣是李鴻章的對頭,並且他對於當時的中國發展工業極度反對,而且還希望借日本人之手謀權篡位,正是他和光緒的老師導致整個清朝根本沒有發展出任何工業。
第3個人叫做張仲炘,他和第4個人李秉恆是朋友,同樣也是李鴻章的死對頭,為了謀權篡位,依然是將國家利益直接奉獻給日本人之手,由此可見這些罪人基本上都是和日本人有合作的,而近代以來造成中國民族最大傷痛的就是日本人,可見這些人的居心之毒。
論文學: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都是進士出身,只不過前兩人為道光年間進士,而張之洞為同治年間進士而已,只有左宗棠是舉人出身,據說這個舉人的身份還是僥倖撿來的,但是真實的到底是怎樣還有待考究。
論功績:曾國藩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居功至偉;左宗棠在曾國藩領導下建立楚軍協助曾國藩剿賊,後剿西捻軍和反清回民軍,其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在於收復新疆大部,此一舉使其成為民族英雄,足以載入史冊;李鴻章武功卓著,文治亦顯,尤其是外交才能與智慧,可以說是無人可及;張之洞文治的效果極佳,改革創新的魄力和智慧對後世的影響巨大。
論官位: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封一等肅毅伯;張之洞官至軍機大臣,充體仁閣大學士,且兼管學部,慈禧逝後成為顧命重臣。可以說四人都是位極人臣的地位,死後又受封賞,這個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的。
論學識:曾國藩,繼承“安徽桐城派”而自立風格,創立晚清古文的“湘鄉派”,著述頗豐,有《曾文正公全集》傳世;左宗棠,曾屢試不第,轉而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等,涉獵頗豐,有《左文襄公全集》傳世;李鴻章,二十四歲就進士及第,又精通詩文,其“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一句,膾炙人口,亦有《李文忠公全集》傳世;張之洞,少時就博聞強記,後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從其所從職務上,即可窺見其才學之一斑,亦有《張文襄公全集》傳世;可見四人學識均屬上乘。
其實歷史人物真的要評選出一個誰第一誰第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何況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有著非常卓著的貢獻。
-
5 # 麒麟閣論史
晚清四大名臣分別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之所以被稱為四大名臣,是因為鎮壓太平軍的有功,促使了同光中興局面的出現,我認為晚清四大名臣是一種一榮俱榮,但並不是一損俱損。
曾國藩真正的崛起是在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授予曾國藩統管蘇贛皖浙四省軍務,自巡撫、提督、總兵以下俱都歸他調遣,左宗棠原來是曾國藩的幕僚,後來隨著湘軍的壯大,曾國藩撥出一部分軍隊,歸左宗棠指揮,在1862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浙江巡撫。
李鴻章和曾國藩有師徒關係,淮軍也是由湘軍中分立出來的,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到達上海後,隨即被任命為署理江蘇巡撫。
胡林翼因為曾國藩的保舉,隨從湘軍作戰,後被授予湖北巡撫,攻克安慶被推為首功。但在1861年病死。
所以我們看到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隨著曾國藩的崛起,湘軍的逐漸強大起來,跟隨曾國藩建功立業的左宗棠、李鴻章紛紛崛起,分別都擔任封建大吏,由湘系出身擔任巡撫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是因為湘軍獨特的建軍體系,兵為將有,有多少兵做多大的官,士兵和將領、士兵和士兵之間有宗親、師生關係,有很強的凝聚力,這樣隨著一些人地位的上升,會提攜他身邊的學生、親戚,比如上文中曾國藩和左宗棠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左宗棠得到了曾國藩的提攜,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得到了曾國藩的保舉,幫助李鴻章建立淮軍,並且淮軍的體制也和湘軍一樣,曾國荃是曾國藩的弟弟,最後擔任了兩江總督,胡林翼是湖南人,同樣得到了曾國藩的舉薦。
但是這些人後續的發展際遇又各不同,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叛亂之後,害怕功高震主,把直屬湘軍的12萬人都解散,等到後來擔任直隸總督時,手裡已經沒有一營軍隊可供指揮了。由於軍隊的裁撤,清政府讓曾國藩圍剿捻軍時,受到李鴻章的掣肘(因為曾國藩指揮的是淮軍),最終失敗,受到清政府的責難,被李鴻章所取代,此後曾國藩在擔任直隸總督處理天津教案,採取崇洋媚外的政策,引起百姓、官員的彈劾,被免職,後擔任兩江總督,死在任上。
左宗棠的在崛起之後,仕途偶有波瀾,相對順暢一些,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籌劃海防,為洋務運動事業做出了貢獻,後又調任陝甘總督,鎮壓回民起義,收復新疆,為中華民族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來回到京師,擔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並管理兵部事務,在晚清四大臣中地位最高,超過了曾國藩和李鴻章,實際上在朝政的影響力有限,在中法戰爭爆發後,擔任了欽差大臣,處理福建軍務,死於任上。總體上說,在仕途的後半生,左宗棠並沒有像曾國藩那樣,留下罵名,受到清政府責難。
李鴻章在四個人當中,後半生權位沒有左宗棠的高,他最高就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但實實在在控制了清政府的外交,無論是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都要徵求李鴻章的意見,乃至簽訂馬關條約時,清政府派的是戶部侍郎張蔭桓,但是日本政府以張蔭桓地位不高,級別不夠,要求必須派李鴻章來談,可見李鴻章的地位和影響力,隨著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淮軍、北洋水師的覆滅,馬關條約的簽訂,李鴻章從頂峰摔倒了谷底,並且在馬關條約當中被日本好戰派打了一槍,鬱郁而死。
胡林翼死的比較早,暫且不說
晚清四大臣後來各自不同的際遇我覺得實際上是由湘軍的這種體系,兵為將有造成的,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所以在鎮壓太平天、圍剿捻軍後,都不同程度遭到了裁撤,其中湘軍裁撤最多,所以也就造成了曾國藩後來仕途的跌宕,左宗棠的楚軍部分得到了保留,所以後來左宗棠仕途不倒,為中華民族做了很多事情,李鴻章的淮軍全部保留,成為繼八旗軍、綠營軍之後清政府主要的國防力量,成為晚清最有實權的人,但是隨著淮軍的覆滅,李鴻章也走向了末路。
隨著湘軍的崛起,曾國藩提攜了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一榮俱榮,但是在鎮壓太平軍後,國內局勢穩定後,清政府對這些大臣提防,分而治之,造成他們後期不同的際遇,所以不是一損俱損。
-
6 # 讀了一點歷史的王毓季
的確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諡文正,李鴻章諡文忠,左宗棠諡文襄,張之洞諡文襄。
四人清譽各異,官名互有參商,身後之名也各有褒貶。但是,他們都有同一個名字:漢人,頭頂上也有同一個標籤:經世致用之臣。
某種程度上說,四人是一個整體,代表著一種新興思想。
他們四人都是手握重權的封疆大吏,地位何其穩固,等閒難以撼動。
若是他們其中之一受損,始作俑者肯定是大清朝廷。而大清朝廷出此下策,肯定是四人所代表的新思維,觸動了腐朽大清的根本利益,否則不會玩火自焚,自掘根基。
因此,令大清朝廷動手的,不是因為對哪個人看不順眼,而是他們的思維,威脅到了大清的腐朽統治。所以,要剷除的,不是其中的哪一個人,而是他們、或者他們所代表的全部。
其實,一個事物,即便當初是多麼的先進,多麼的有生命力,可如果一直墨守成規的話,總是要走向末路。
要想煥發新的生機,改變是必不可少的,新思想新思維是必不可少。
對於腐朽的大清,某種程度上說,挽狂瀾於即倒,四大名臣功不可沒。
若是沒有四大名臣的襄助,就憑那些可笑的八旗子弟,大清早就崩塌了。
慈禧去世之後,滿清再無明白人。以至於當時部級高官中,超過半數被八旗子弟或蒙古親貴竊據,漢人漸有淡出之勢。
張之洞下世,葬禮上有圍觀者談論起此等境況,其中一人嘆曰:漢人益孤。而另一人卻矢口否之:非也,滿人益孤。
事實也的確如此。失去了有識之士的支撐,曾經龐然大物般的大清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
回覆列表
首先 要搞清 四大名臣都是何許人也
晩清四大名臣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
張之洞,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左宗棠、胡
林翼和彭玉麟,他們也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都
知道清朝晚期清政府腐敗, 慈禧太后獨斷專權,
皇帝已經成為可有可無的人,而大臣責任是輔佐
朝廷。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 張之洞
曾國藩和左宗棠是可以確定的兩位名臣,曾
國藩在軍事、政治和文學上都有所建樹,還擔任
朝廷多個重要官職,封為毅勇侯,這是世襲罔替
的爵位。 左宗棠也是晚清重臣,他平定天平天國
運動和新疆叛亂,有了“無左公則無新疆”的說法!
除了曾國藩和左宗棠外,李鴻章和張之洞也
是清朝著名人物,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導者,
被人稱為李中堂,他在朝堂上的地位極高,代表
清政府簽訂多個不平定條約,慈禧對他很是器重
張之洞也支援洋務運動,進行改革,創辦了多
個學堂。
胡林翼和彭玉麟也有晚清名臣的稱號,他們
都是清廷的頂樑柱,在政治和軍事上有較高的成
就,受到朝廷的重用。
其次 是他們的人物關係
曾國藩和李是師徒關係,
曾和左是老鄉和好友 ,
曾氏,李氏與張氏都是進士出身,只不過前兩者為道光年間進士,而後者是同治年間進士而已。只有左氏為舉人出身。
曾氏與左氏偏重於武功,張氏偏重文治,而李氏無疑是文治武功兼而有之。曾氏,一手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居功至偉”。左氏,在曾氏的領導下一手自創楚軍,協助曾氏剿賊,後剿西捻軍和反清回民軍,其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在於收復新疆大部,此一舉使其成為民族英雄,彪炳史冊!李氏,武功卓著,文治亦顯。尤其是它的外交才能與智慧,更是令同輩人臣望塵莫及的。張氏,文治績效頗豐,具有改革創新的魄力與智慧,對後世影響頗著,對湖北影響甚巨。他們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贊成洋務,並身體力行開創了各自的洋務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