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鏡花水月128063329

    心是無頭無尾的無 性是自律而自生歸律的性 明白了無頭無尾的從生到滅都是無 自律而自生規律而自律的自性 看到了從開始的自己到結束了枯燥的生活 然後都歸於一切和自然而然的生活中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不在懷疑

  • 2 # 覺明觀

    我斗膽回答,您斟酌著看。

    “明心”,明的對立面為無明。佛教認為人的心本來是清靜的。心本來是開放包容的,具備智慧的,所以經常用光明來比喻。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失去了本來的樣子,變得沒有光芒了,就是無明。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明心,幫心做減法,因為心的本體被遮蔽了,所以要明,由外向內是漸修,一層一層的破。由內向外,就是頓悟,直指人心,當下即顯,這需要很深的慧根。

    “見性”,因為透過修行,懂得了心是如何與外在的相,相互作用的道理,心在各種相中,便有了自主的能力,不再被染汙,時時都在清靜的狀態了,就是不著相。

    因為時時都在這個清靜的狀態裡,所以一切相因為沒有了人為的妄想,分別,執著,人就會看到事物的本來的樣子,即是見性。

    明心見性在生活中的妙用非常多,首先人不再有煩惱了,即使是有煩惱,也只是相上的煩惱,不會入心。

    其次,你會看清身邊所有的人和事,因為心的清靜無為,所以一切有為的人事都會顯出“性”來。

    明心見性,是智慧的特徵,放下“我見”“我執”是重要的前提。

    建議看《心經》,《金剛經》。

    更多解釋請參閱佛教經文及明師註解。

  • 3 # so60607874

    明心見性,類似於鏡花水月,是排比或並列關係。心性實際上是一回事,你可以講本性天性人性,本心天心人心。特別要說下心,那是古人愚昧不懂醫學,你必定同意,指揮人的是大腦而不是心臟,也就是思維、邏輯、智力、情感等。大意就是,面對各種誘惑各種目標,不要被矇蔽,要明白你真正的追求。比如為了致富去販毒,那就叫貪嗔痴,你真正的目標是快樂、滿足、健康等,販毒被槍斃、爭鬥被殺,失去了快樂健康那筆錢有何意義呢,你就會後悔,那樣致富只是滿足一時的虛榮富足。出軌也可以說是類似,你貪圖一時歡樂,弄得妻離子散,必定後悔自己是不是缺了根筋。言而總之,古人只是要大家,多想想,理智一些,淡定一些,各種目標平衡一些。不必過於神話這些酸腐文字。

  • 4 # 努力散發愛與光明呀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文字也是相,執著太多難解脫。本自具足,何需外求,世界一切皆有道生,本心映照一切,需要你安住修行慢慢體會。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如果沒有親證本心,修學佛法只是落在玄想與空談,即使表象上唸經、吃素、放生等,對修行並沒有實質的幫助。六祖慧能大師雖然沒有唸經、吃素等,但他直接從心性上修,“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要開始學會安住下來,不要妄念紛飛,用空靜自然才能感受道的偉大

    (部分內容摘自微博@靈芝師姐)

  • 5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心,是有情眾生的"主導思想"。生"心″之體,是為"性"。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落言詮,即無"實義″。

    語詞是認知的匯入方便,約定俗成,並非實相真理的"質地",標籤而已。但不能不佩服祖宗造字的智慧。心丶性,各表其義,同異互顯,準確之至。

    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譬如明鏡,本具自性光明,其照物顯影之功能效用,便由此生髮體現。人重視的是鏡中映現的畫面,而忽略鏡體本具的光明性。同理,人(有情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自性光明),卻因妄想丶分別而不能證得,也即是無始劫以來陷入煩惱習氣不能自拔,染汙太重,甚至於完全不知還有自性的光明。

    心有八識,各司認識外界環境的分工,所以心是個亂心,是世間萬法染汙了的虛妄性體。也就是頻道多多丶畫面滿滿的一個電視螢幕。人的大腦(心意識的根據地)即是如此之理。

    佛法修行,根本是要解決一個"明心見性"的問題。若按次第說,先明心後見性,實際上並無方便丶亦無漸次,迷丶悟一念之間,心丶性本是一體。明心即見性,破迷方開悟。明心,是知幻妄,一切萬法皆無實性,執著即是迷妄苦海。見性,是舍離幻妄丶洗淨圬汙,徹見如如本性,福慧圓滿,自主性命,得大自在。

    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即此全部意義。

  • 6 # E常在

    明心見性。

    【明心】明瞭、明白自己的真心。就是道理上、智慧上明白了真理。這是慧悟。

    【見性】見到自己的真性,佛性。實際功夫上、實證上證到自己的佛性。這是證悟。

    此“心”是“真心”。此性是“真性”。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萬德萬能,清淨妙明,無煩惱。此心不是“妄心”,凡夫心有妄想,有執著,有住相,有煩惱。

    此真心真性,就是《心經》上觀世音菩薩所證到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宇宙人生(諸法)的“真相”。

    此真心、真性,無始無終,亙古不變,無生無滅,無形無相,雖無體卻能隨妄心而現萬法萬相。

    究竟義來說,真心即是真性,真性即是真心,本為一體,無分別的。

    從【體相用】上講,宇宙萬物是“相”。此真心是“體”,是宇宙的本源。此真性是“用”,是此本源的妙用,真心之妙用。

    ⚛️理論上明白了真理,實證上又證到了真理。就是【明心見性】

    “理則頓悟,事須漸修。”

    ◾沒有“明心見性”之前,要老老實實修行。明心見性之後,就悟道了,悟道之後怎麼辦?還是要老老實實修行。……下面就請一位過來人說:

    南懷瑾先生:“結束之後又怎樣呢?還不是要回去老老實實,平凡地做人做事、磨練心智、轉變習氣嗎?路當然是要自己走的。求人不如求己!真相信因果,就要從自己起心動念處檢點,才是智者所為,也是修行核心。眼睛向外看,怨天尤人,崇拜偶像,依賴他人,玩弄境界,都是自欺欺人!”

  • 7 # 曠劫精勤

    1:明心,明證真心,用妄心明證真心。明不是明白知道的意思,能明白能知道的是妄心,能被妄心明白被妄心知道的是法塵。妄心和法塵都不是真心,真心離覺知離塵境,是不能被妄心觸碰明白的,所以只能頓悟,是用妄心頓悟真心,叫明心。真心不是修得的,所以不能靠修妄心而得。見性可理解為與明心同義,得見真實心的體性。

    2:明心與見性不同義。明心如上。見性則是指眼見佛性,佛性為真心的功德性,可用眼見。菩薩修行,七住位明心,十住位見性。明心初關,見性重關,過牢關為禪門三關,可見明心見性不一樣。

  • 8 # 獅子352

    祖先宗親不異主 中華民族不能忘

    華漢文字不能異 文化傳承不能忘

    祖國河山不異主 中華同胞不能忘

    漢服衣冠不能異 故鄉情義不能忘

    希望被兄弟宗教忽悠 離家的遊子們,迷途知返,早日認祖歸宗,重返人類。

    肝藏血生血的作用體現:

    1、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調節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稱。

    ② 調節血量: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對恆定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血液,常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當機體活動劇烈或情緒激動時,人體各部分的血液需要量也就相應地增加,於是肝臟所貯藏的血液向機體的外周輸布,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們在安靜休息及情緒穩定時,由於全身各部分的活動量減少,機體外周的血液需要量也相應減少,部分血液便歸藏於肝。所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因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稱。

    肝藏血功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血液虧虛。肝血不足,則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可出現血虛失養的病理變化。如自失血養,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筋失所養,則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變化,如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崩漏。

    肝的疏洩與藏血之間的關係:肝主疏洩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洩的物質基礎,疏洩是藏血的功能表現。肝的疏洩全賴血之濡養作用,又賴肝之功能正常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洩與藏血功能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的關係。就肝之疏洩對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洩,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地歸藏和調節。血液的執行不僅需要心肺之氣的推動和脾氣的統攝,而且還需要肝氣的調節才能保證氣機的調暢而使血行不致瘀滯。在病理上,肝失疏洩可以影響血液的歸藏和執行。如肝鬱氣滯,氣機不暢,則血亦隨之而瘀滯,即由氣滯而血瘀。若疏洩太過,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又可導致出血。就肝之藏血對疏洩而言,在生理上,肝主藏血醫|學教育網整理,血能養肝,使肝陽勿亢,保證肝主疏洩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情況下,肝之藏血不足或肝不藏血而出血,終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血不養肝,疏洩失職,則夜寐多夢,女子月經不調等症相繼出現。

    2、肝主生血:肝主生血是指肝參與血液生成的作用。肝不僅藏血,而且還能生血。“肝……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素問。六節髒象論》),“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則歸精於肝而化清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可見,肝參與血液的生成。

    肝主疏洩與肝主生血: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肝主血,肝以血為自養,血足則柔,血虛則強”(《溫病條辨。卷六》)。肝生血,血足則肝體自充。剛勁之質得為柔和之體,通其條達暢茂之性,則無升動之害。疏洩與生血,肝氣與肝血,相互為用,動靜有常。肝血不足則肝氣有餘,疏洩太過,而為肝氣、肝火、肝風之災。故曰:“肝血不足,則為筋攣、為角弓、為抽搐、為爪枯、為目眩、為頭痛、為脅肋痛、為少腹痛、為疝痛諸證”(《質疑錄》)。

    血液生成的物質基礎:

    1、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質,故曰是謂血血者水谷之精氣也,故雖心主血脾和胃,血自生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肝藏血,亦皆統攝於脾,補由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質,所以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飲食營養的優劣,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血液的化生。蓋飲食多自能生血,飲食少則血不生。因此,長期飲食營養攝人不足,或脾胃的運化功能長期失調,均可導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2、營氣:營氣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曠夫生血之氣,營氣也。營盛即血盛,營衰即血衰,相依為命,不可分離也。

    3、精髓:血即精之屬也,腎為水髒,主藏精而化血,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上觀之,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

    4、津液: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津液可以化生為血,不斷補充血液量,以使血液滿盈。津亦水谷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醫|學教育網整理,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所以,血液的盈虧與津液有密切關係。

    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關係: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其來源雖然不同,但卻同藏於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後天之精不斷地供養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效應;後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資助,才能源源不斷地化生。即所謂“先天生後天,後天養先天”,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所藏的精氣。腎為先天之本,接受其他臟腑的精氣而貯藏起來。臟腑的精氣充盛。腎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洩才能正常。故曰:“精者,一身之至寶,原於先天而成於後天者也,五臟俱有而屬於腎”(《醫碥。遺精》)。

    髓的三個生理功能:

    1、充養腦髓:髓以先天之精為主要物質基礎,賴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分佈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人腦,成為腦髓。故曰腦為髓海,“諸髓者,皆屬於腦”(《素問。五臟生成篇》)。腦得髓養,腦髓充盈,腦力充沛,則元神之功旺盛,耳聰目明,體健身強。故曰:“內腎之命門,為生髓養腦之元氣也。其精中之精氣,上養腦神,精中之柔液,統養百骸;其液出腦,由項貫督人脊,旁絡全體”(《醫經玉屑》)。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以致腎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腦,可以導致髓海空虛,出現頭暈耳鳴、兩眼昏花、腰脛痠軟、記憶減退,或小兒發育遲緩、囟門遲閉、身體矮小、智力動作遲鈍等症狀。

    2、滋養骨骼:髓藏骨中,骨賴髓以充養醫|學教育網整理。精能生髓,髓能養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類經。髒象類》)。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養,則生長髮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堅剛之性。所以說:“蓋髓者,‘腎精所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內,髓足則骨強,所以能作強而才力過人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若腎精虧虛,骨髓失養,就會出現骨骼脆弱無力,或發育不良等。

    3、化生血液: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腎生骨髓,髓生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可見,中醫學已認識到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為化血之源。因此,血虛證,常可用補腎填精之法治之。

    脈的兩個生理功能:

    1、執行氣血:氣血在人體的血脈之中執行不息,而迴圈貫注周身。血脈能約束和促進氣血,使之循著一定的軌道和方向執行。飲食物經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產生水谷精微,透過血脈輸送到全身,為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活動提供充足的營養。如果脈中氣血數量減少,營養虧乏,就會導致全身氣血不足。若脈中氣血執行速度異常,執行遲緩則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則出血。

    2、傳遞資訊:脈為氣血執行的通道,人體各臟腑組織與血脈息息相通。脈與心密切相連。心臟推動血液在脈管中流動時產生的搏動,謂之脈搏。脈搏是生命活動的標誌醫|學教育網整理,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形成,不僅與血、心、脈有關,而且與全身臟腑機能活動也有密切關係。因此,脈象成為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資訊,是全身資訊的反映。人體氣血之多寡,臟腑功能之盛衰,均可透過脈象反映出來。所以,透過切脈來推斷病理變化,可以診斷疾病。

    三焦的特性:

    1、上焦如霧:上焦如霧是指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來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透過心肺的宣發敷布,佈散於全身,發揮其營養滋潤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因上焦接納精微而佈散,故又稱“上焦主納”。

    2、中焦如漚:中焦如漚是指脾胃運化水谷,化生氣血的作用。胃受納腐熟水谷,由脾之運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氣血,並透過脾的升清轉輸作用,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以濡養周身。因為脾胃有腐熟水谷、運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為“中焦如漚”。因中焦運化水谷精微,故稱“中焦主化”。

    3、下焦如瀆:下焦如瀆是指腎、膀胱、大小腸等臟腑主分別清濁醫|學教育網整理,排洩廢物的作用。下焦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傳送到大腸,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並將體內剩餘的水液,透過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變成尿液,從尿道排出體外。這種生理過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洩之勢,故稱“下焦如瀆”。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洩廢物,故又稱“下焦主出”。

    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執行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

    1、神的含義:在中醫學中,神的含義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質運動變化的功能和規律。所謂“陰陽不測謂之神”(《素問。天元紀大論》)。其二,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一般稱之為廣義的神。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應答、肢體活動姿態等,無不包含於神的範圍。換言之,凡是機體表現於外的“形徵”,都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們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稱之為狹義的神。

    2、神的生成:神是人體形體的機能或功用。由精氣構成的形體是人身的根本。“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本神》)。神隨著個體的發生、發育、成長、消亡而發生、發展和消亡。神由先天之精氣所化生,當胚胎形成之際,生命之神也就產生了。出生之後,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神還必須依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說:“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

    神並不是超物質的東西,它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精氣是產生神的物質基礎。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體,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總‘之,神是物質自然界的產物,是天地間的一種自然現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維、意識、精神。在正常情況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觀外界事物,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這種作用稱之為“任物”。任,是接受、擔任、負載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處理外來資訊的作用。有了這種“任物”的作用,才會產生精神和思維活動,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其二,主宰生命活動。“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飲膳正要。序》)。神明之心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心為君主而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心藏神而為神明之用。“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靈樞。邪客》)。

    4、心主神志與五臟藏神的關係: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映。故把神分成五個面,並分屬於五臟,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醫|學教育網整理,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論》)。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五臟各有所屬,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故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賅意志”(《類經。疾病類》)。

    心主神志與主血脈的關係:氣、血、津液、精等是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志是心臟生理功能之一,心臟運送血液以營養全身,也包括為自身提供生命活動必要的物質,所以就這個意義講,又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故曰“血氣者,人之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血者,神氣也”(《靈樞。營衛生會》)。因此,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亦必然出現神志的改變。

    5、心主神志與腦為元神之府的關係:腦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於五臟六腑之氣血。

    所以,腦的功能與五臟相關。人之靈機記性、思維語言、視、聽、嗅等均為腦所主,故稱腦為元神之府,腦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神明之心實質就是腦。心主血,上供於腦。故心腦相系,常心腦並稱,心腦同治。

    膽主決斷:膽主決斷,指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過程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膽主決斷對於防禦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驚大恐)的不良影響,以維持和控制氣血的正常執行,確保臟器之間的協調關係有著重要的作用。故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膽能助肝之疏洩以調暢情志。肝膽相濟,則情志和調穩定醫|學教育網整理。膽氣豪壯者,劇烈的精神刺激對其所造成的影響不大,且恢復也較快。所以說,氣以膽壯,邪不可幹。膽氣虛弱的人,在受到精神刺激的不良影響時,則易於形成疾病,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可從膽論治而獲效。故曰:“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類經。髒象類》)。

    膽氣主升:膽為陽中之少陽,稟東方木德,屬甲木,主少陽春升之氣,故稱膽氣主升。膽氣主升,實為膽的升發條達之性,與肝喜條達而惡抑鬱同義。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其時應春,且為陽中之少陽。春氣升則萬物皆安,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與天地相參,在人體則膽主甲子,膽氣升發條達,如春氣之升醫|學教育網整理,則臟腑之氣機調暢。膽氣主升之升,謂木之升,即木之升發疏洩。膽氣升發疏洩正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正常,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故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物化安,故膽氣春升,則餘髒從之。膽氣不升,則飧洩、腸痺不一而起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

    肺主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① 氣的生成方面:肺參與一身之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人體透過呼吸運動,把自然界的清氣吸人於肺,又透過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飲食物變成水谷精氣,由脾氣升清,上輸於肺。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精氣在肺內結合,積聚於胸中的上氣海(上氣海,指膻中,位於胸中兩乳之間,為宗氣匯聚發源之處),便稱之為宗氣。宗氣上出喉嚨,以促進肺的呼吸運動;貫通心脈,以行血氣而佈散全身醫|學教育網整理,以溫養各臟腑組織和維持它們的正常功能活動,在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與否,不僅影響宗氣的生成,而且也影響著全身之氣的生成。

    ②對全身氣機的調節方面:所謂氣機,泛指氣的運動,升降出入為其基本形式。肺的呼吸運動,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體現。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對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故曰肺為四髒之上蓋,通行諸髒之精氣,氣則為陽,流行臟腑,宣發腠理,而氣者皆肺之所主(《太平聖惠方。卷第六》,肺為相傅之宮,治節出焉。統輯之氣,無經不達,無髒不轉,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氣之主也(《辨證奇聞。痺證門》)。

    肺主行水的作用:人體內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以及小腸、大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透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來實現的。肺氣宣發,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輸布,佈散到全身,外達皮毛,“若霧露之溉”以充養、潤澤、護衛各個組織器官醫|學教育網整理。二是使經肺代謝後的水液,即被身體利用後的廢水和剩餘水分,透過呼吸、面板汗孔蒸發而排出體外。肺氣肅降,使體內代謝後的水液不斷地下行到腎,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體外,保持小便的通利。這就是肺在調節水液代謝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如果肺氣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職能,水道不調,則可出現水液輸布和排洩障礙,如痰飲、水腫等。

    肺的治節作用,主要體現於四個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運動有節律地一呼一吸,呼濁吸清,對保證呼吸的調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調節氣機:肺主氣,調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醫|學教育網整理,使全身的氣機調暢。所謂“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髒象類》)。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脈,助心行血,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全身血液的執行。“諸氣者皆屬於肺”,氣行則血亦行。

    4、宣發肅降:肺的宣發和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執行和排洩。因此,肺主治節,實際上是對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腎藏精的含義:

    是藏五臟六腑水谷 之精氣(為“後天之精”),是維持生命、滋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並促進機體生長髮育的基本物質;是藏腎本髒之精(即“先天之精”), 亦即男女媾精的精氣,這是生育繁殖的最基本物質。它和人的生殖、生長、發育和衰老有關。這一部份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洩,均由腎主管醫|學教育網整理。 腎是先天的根本,接受其它臟腑的精氣而儲藏起來,五臟的精氣充旺,腎精的生成、儲藏和排洩才能保持正常。

    “腎藏精”是腎的重要功能之一,《素問.六節髒象論》指出腎為“封藏之本”(“封藏”有閉藏、貯藏之義),主要就是體現腎的藏精作用。

    五臟概述:

    心、肺、脾、肝、腎稱為五臟,加上心包絡又稱六髒。但習慣上把心包絡附屬於心,稱五臟即概括了心包絡。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絡,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心: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繫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二、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葉狀,質疏鬆。與心同居膈上,上連氣管,通竅於鼻,與自然界之大氣直接相通。與大腸、皮、毛、鼻等構成肺系統。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

    三、脾:脾位於腹腔上部,膈膜之下,與胃以膜相連,“形如犬舌,狀如雞冠”,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四、肝:肝位於腹部,橫膈之下,右脅下而偏左。與膽、目、筋、爪等構成肝系統。主疏洩、藏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五、腎:腎,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豇豆。與膀胱、骨髓、腦、發、耳等構成腎系統。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陽。在四時與冬季相應。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它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透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佈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飲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洩過程中,須透過消化道的七個要衝,即“七衝門”,意為七個衝要門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衝門也”(《難經·四十四難》)。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人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素問·五臟別論》)。每一腑都必須適時排空其內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暢,功能協調,故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之說。突出強調”通“、”降“二字,若通和降的太過與不及,均屬於病態。

    一、膽: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於奇恆之府,其形呈囊狀,若懸瓠,附於肝之短葉間。膽屬陽屬木,與肝相表裡,肝為髒屬陰木,膽為腑屬陽木。膽貯藏排洩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

    二、胃:胃是腹腔中容納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連食道,下通小腸。主受納腐熟水谷,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胃以通降為順,與脾相表裡,脾胃常合稱為後天之本。胃與脾同居中土,但胃為燥土屬陽,脾為溼土屬陰。

    三、小腸: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

    四、大腸:大腸居腹中,其上口在闌門處接小腸,其下端緊接肛門,包括結腸和直腸。主傳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屬金、屬陽。

    五、膀胱:膀胱又稱淨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於下腹部,在臟腑中,居最下處。主貯存尿液及排洩尿液,與腎相表裡,在五行屬水,其陰陽屬性為陽。

    人身之氣的作用,主要概括為五個方面:①推動作用。氣的運動推動人體中血液的執行與水液的正常代謝。②溫煦作用。氣對人體有溫養作用,以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③防禦作用。氣有護衛人體、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④固攝作用。氣有防止血液及人體內正常存在的水液無故流失的作用,包括控制血液在脈道中正常循行,胃液、腸液及其他人身分泌液的正常分泌,以及汗液、尿液的正常排洩等醫|學教育網整理。⑤氣化作用。指透過氣的運動,人體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指人體中精、氣、血、津液等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的各自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如:水液經過氣化作用轉化為汗液、尿液而排出體外;水谷之精氣經過氣化作用而化生為血液;精、血二者之間透過氣化作用以互相轉化等。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間有什麼關係:

    氣、陰陽和五行,均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關於世界的物質構成的哲學範疇,屬於世界本原的物質概念。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

    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並貫徹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其中,氣一元論作為一種自然觀,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石,如果說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全部學說都是建立在氣一元論基礎之上的,也並不為過。而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作為方法論,則構築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既各有所指和特點,又相互關聯。

    一、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不斷地運動著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為宇宙天體和天地萬物統一的物質基礎。運動是氣的根本特性,陰陽是氣的固有屬性,氣是陰陽的矛盾統一體,氣的勝復作用即陰陽的矛盾運動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有形)與氣(無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世界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氣的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世界。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為一種自然觀,氣一元論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發生著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的機體。人體的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兩類。陰陽勻平,命日平人。生命過程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人體的臟腑形體官竅等各個部分,又可按五行分為心、肺、脾、肝、腎等五個系統。五行之中復有陰陽和五行。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機體就是這樣聯絡密切、錯綜複雜的巨系統。

    二、陰陽學說

    陰陽是在氣一元論的物質概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刻辯證性質的氣本體論的概念。陰陽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而且更具有方法論的性質。氣一元論注重分析世界萬物產生的本原,認為氣是天地萬物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的物質基礎,以氣之聚散來說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內在聯絡,強調事物的產生和消滅只是氣的存在形式的轉化,堅持了宇宙萬物的形態多樣性和物質統一性,著重回答哲學“本體論”的問題。而陰陽學說則注重研究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規律,認為氣,一物兩體,是陰陽矛盾的統一體。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闡述相關事物或事物內部兩個方面存在著的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和協調平衡。在氣一元論基礎上,體現了樸素的對立統一觀念。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陰陽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體,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人體內部以及人與自然也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體。陰陽對立理論用來分析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闡明生命運動的根本規律。陰陽學說在本體論上雖根於氣一元論,但在方法論上更具辯證法思想,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哲學。氣的觀念和陰陽矛盾的觀念有機地結合,從而建立起對立統一的氣一元論物質概念。

    三、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對世界本原的認識也從屬於氣一元論,不僅具有自然觀的特徵,更具有樸素的普遍系統論性質。五行學說對宇宙本原的認識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構成,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萬物的物質元素,與氣一元論主要說明世界的物質本原不同。五行學說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規律,來說明自然界萬事萬物整體動態平衡性,視五行為宇宙的普遍規律,以五行為基礎闡述事物之間生剋制化、乘侮勝復的相互關係。由氣而生成的天地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賴五行結構系統之間的生剋制化、乘侮勝復機制,維持自然界的整體動態平衡。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結構系統所組成的有機整體。人與環境也是一個有機整體。中醫學應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結構觀點分析了人體區域性與區域性、區域性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絡,以及人體與外界的統一,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生剋乘侮勝復的調節機制,是人體臟腑經絡結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和動態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運氣》),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執行不息,相反相成。“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素問·五執行大論》)。“有勝之氣,其必來複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微者復微,甚者復甚,氣之常也”(《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有陰陽,陰陽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陰陽結合而化生萬物。五行系統結構的矛盾運動是宇宙的普遍規律,也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是人體之氣運動的具體表現,是人體臟腑經絡的運動規律,是生命運動的普遍規律。

    總之,氣一元論與陰陽五行學說相比較,更具“本體論”性質,旨在說明天地萬物的物質統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氣。陰陽五行學說更具方法論特徵。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相比較,陰陽學說旨在說明一切生命現象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方面。就人體而言,“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生之本,本於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者,一分為二也”(《類經·陰陽類》),從而揭示了生命運動的動因、源泉和最一般最普遍的聯絡和形式。而五行學說則具體地說明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結構關係及其調節方式,即人體整體動態平衡的特殊規律。所以,中醫學言臟腑必及陰陽而寓五行,論臟腑的生剋制化又必賅陰陽。健康的本質是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動態平衡,而平衡的破壞則導致疾病。調節陰陽,以求得機體整體平衡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則,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本於陰陽也”。而五行相生相勝的多路調節則是調節陰陽的具體化。

    陰陽言氣的矛盾對立,五行說明氣有生克,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包涵,“舉陰陽則賅五行,陰陽各具五行也;舉五行即賅陰陽,五行各具陰陽也”(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天道》)。“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陰陽之氣也”(《類經圖翼·運氣》)。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氣化是一個自然過程,氣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其自身內部的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陰陽有動靜,五行有生克,於是形成了氣的運動變化。

    總之,中醫學按著氣——陰陽——五行的邏輯結構,從氣——陰陽——五行的矛盾運動,闡述了生命運動的基本規律,構築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

    氣一元論的基本概念_醫學教育網。

    http://m.med66.com/zhongyijichu/cd1609268804.shtml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甘油三酯偏高,哪些食物是千萬不能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