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嘉會天下
但功歸功,在天下統一、民心厭戰的大趨勢面前,韓信完全不懂政治、不會做人,可以說居功自傲,而且勾結陳豨密謀造反屬實,就已經站到歷史程序的反面了。以天下安定為重、劉氏社稷為重,蕭何當然應該也必須寫信引誘韓信入朝,被呂后斬於長樂鍾室。
韓信該死,俗話說得好:NO Zuo NO Die!
韓信造反屬實,該殺!此事見於司馬公《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武帝時《史記》尚屬私撰野史、且史家曾親至淮陰探訪過,可信度不用懷疑。班固《漢書·韓彭英盧吳傳》完全一致、並無二詞。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
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訊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
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韓信是陳豨叛亂的主謀,而且已經部署了襲擊了呂后和太子的“斬首行動”,不僅有犯罪動機更有犯罪事實。只是被一家臣之弟告發,呂后、蕭何先發制人罷了。不然,秦亡後中國混亂的政治局面不知還要持續多久,依我看,武夫韓信治國比劉邦也強不了!
與蕭何、張良相比,韓信可謂政治上的白痴,因而不得善終,說白了是不識事務、不知進退、居功自傲的必然結局:該死!1.“功人”蕭何審時度勢三次化險為夷
漢五年(前202),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論功行賞,群臣爭功。老劉認為蕭何的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酇侯,給予的食邑最多,且譽之“功人”,餘者“功狗”。老劉文化不高,但說的很形象:打獵,追趕、逮住野獸兔子的是狗,發出指示、目標的是人家蕭何呀!評定位次時,蕭何第一位,特恩許他帶劍穿鞋上殿。
蕭何三次設計擺脫了老劉的猜忌。第一次是漢三年。劉、項拉鋸於京索,老劉老是派人慰問丞相。蕭何坐鎮著關中後方,趕緊派族內子弟悉數奔赴前線聽從老大指揮,實則為人質,“漢王大悅”。第二次,在外平叛的老劉聽說斬了韓信,派人拜丞相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還調來五百親兵護衛。蕭何趕緊不要封賞,還倒貼家產勞軍,“高帝乃大喜”。第三次漢十二年秋,黥布造反老劉親上前線,並多次來人打探蕭何動靜。蕭何趕緊自黑,低價、賒帳搶佔民田,“高祖非常高興”。但這次老劉還是關了會兒蕭何,因為他竟乘劉邦高興,為百姓請求起上林苑空地來了。自已想做好人,讓老大當惡人,老大發脾氣了!
2.“帝師”張良最聰明假“學道”自保
老劉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張良推辭道:“只求封於留,因那是與老大相識地方呀,緣份呀,三萬戶的不要不要!“封留侯,又答謝:“五代為韓相,秦滅韓不愛萬金,全拿出來為韓報仇滅秦了!僅憑這三寸舌給您當師傅,封萬戶侯,對布衣而言已經足夠了,心願也已了,願自由自在學道去。”八年後卒,諡為文成侯。
五世相韓,劉邦並未讓韓復國,他已看破世事,學道去了,劉邦還疑他嗎?
3.司馬遷、班固對韓信的評價很客觀
在政治上,韓信就是個弱智,“天下權在”而“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王)”,謝絕蒯通勸說而不“鼎立”,卻在徙楚王后窩藏項羽故將鍾離昧,而被劉邦用計捉拿。但老劉還是赦免了他,只是貶為淮陰侯。小韓子卻不知收斂,“常稱病不朝從”,還“羞與絳、灌等列”,樊噲跪拜送迎還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明知天下既定,百姓思安,竟然喪心病狂欲發動宮廷血案,勾結陳豨密謀造反!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勳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天下已定,英雄還需時勢。韓信早死比晚死後,不然死的更難看,還遺臭萬年。時勢造英雄,成功終靠時勢。應該承認,同為布衣帝王,老劉比朱元璋還是寬厚、義氣多了。即使韓信依然手握重兵,在暴秦、霸王已除,漢朝大局已定、人才濟濟、天下渴望太平的形勢下,他發動叛亂也斷不會成功,結局只會比漢初另外兩名將彭越、英布更差。
“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是這位曠世名將的宿命,令人噓噓!不然活著領軍掃蕩匈奴,又怎會讓老劉身陷“白登之圍”,又何需年老色衰的呂后被匈奴羞辱呢?!也是他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
3 # 無奈且向上
韓信是劉邦建立漢朝的首功之臣,對韓信的死,史學界議論紛紛,多數是為韓信鳴冤叫屈。在我看來韓信之死並不冤屈,雖非罪有應得,但也是自尋死路自取其辱。
一,居功自傲貪圖名利。
韓信雖強,但劉邦與其有知遇之恩,也是劉邦給了韓信成功的機會。當韓信連續滅亡趙韓齊國後,自以為功高無比,得意忘形挾兵自重,趁機向劉邦邀功請賞,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
二,為君之臣,未盡臣之道。
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候,劉邦與韓信相約共同進攻項羽,但韓信卻沒有如期應約,使劉邦在楚漢對峙中處於被動。在張良向劉邦獻策,請將所有的齊國地方,實際授予韓信管轄。這是韓信才出兵履約一起滅楚。
三,不忠不義,賣友求榮。
韓信為楚王時,項羽的大將鍾離昧曾逃亡到韓信那裡,開始時,韓信顧念友情私藏敵將,已經是對當時的皇帝劉邦不忠,有悖君臣大義。其後,劉邦假幸雲夢,韓信又感覺事情敗露,親自將鍾離昧誅殺獻於劉邦,以求活命並保住自己的楚王地位。可謂是不忠不義。
四,優柔寡斷自取其辱。
我們暫且不論韓信是否有謀反之實,但很難說其沒有謀反之心。在其攻下齊國後,謀士蒯越曾向其獻計,讓韓信坐山觀虎鬥,一不楚二不助漢,待楚漢兩敗俱傷時,可三分天下,再觀天下大勢以圖大業。當時,韓信既沒有聽從蒯的計策,又沒有逐蒯不用,而是仍然留在身邊聽用。說明韓信對蒯的所謂計策已經動心,只是未敢貿然行動。如果當時採用蒯的計策,或者是棄蒯不用,以顯示對劉邦的忠心(因為當時蒯向韓信獻計之事劉邦已經得到訊息),或許都會改變他的人生之路。
所以說,韓信之死並不冤屈,某種意義上也是咎由自取,一個軍事天才不僅貪圖富貴,而且不懂自保之道,難免殺身之禍。
-
4 # 看點兒歷史
韓信是一個武痴,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在劉邦危難之際卻請封齊王,在漢初定的時候總有強大的兵力。韓信若反,必定會是劉邦的一個極強對手。所以劉邦選擇先下手為強,接受陳平計謀,設計殺韓信。
至於呂后,也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為了給自己的勢力掃除障礙,韓信必須除掉。而蕭何,作為漢朝兢兢業業的大管家,自然是不願意看著自己親眼看著建立的漢朝出現任何危機。
我想,對於韓信,除了處死之外,應該沒有其他的都辦法了吧。像秦國白起,只能讓其自刎
-
5 # 使用者94738516596
韓信不是該不該死,而是必須要死。自古以來有幾個善終的開國功臣,特別是對於武將,基本上沒有善終的。所以趙匡胤就意識到武將帶來的風險,直接用文臣來領導軍隊。
再說韓信吧,手握三十萬軍隊,而且對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無可替代的功勞,基本上說是劉邦在軍事方面的勝利都是韓信的功勞。除了幾個跟從劉邦從沛縣出來的人,其他在軍隊裡的人,基本上只識韓信。當時來說漢王朝初建一共有多少軍隊,大部分都在韓信手裡,劉邦直接收回來肯定是不可能的,劉邦不是傻子不會去冒這個險的。讓韓信自己把軍權交出來肯定是更不可能了。所以這個時候不管韓信有沒有造反的想法,他都是要死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時候就是對韓信結局最好的解釋。
那麼作為韓信最好的基友,而且也是韓信的直接推薦人,當時劉邦只是給韓信一個管糧的差事,就是蕭何推薦韓信給劉邦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如果沒有蕭何可能就沒有後來的韓信了。可以說是蕭何是韓信的老師,那麼蕭何為什麼要獻計殺害韓信呢?
首先就是要撇清關係,其實在這個時候誰都知道韓信要麼被殺,要麼自己反。歷史上是呂后殺了韓信,可是沒有劉邦的同意,呂后和蕭何會敢殺了掌管帝國軍隊的直接領導人。蕭何和呂后趁劉邦去平叛陳豨的時候,蕭何便向呂后獻計: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邀請大臣前來祝賀,關鍵是蕭何來給韓信說的,韓信自然也沒有懷疑他。就到了皇宮,最後韓信被呂后在長樂宮殺害。沒有帝國最高統治者劉邦的同意,誰敢動韓信。所以韓信被害死間接也是劉邦的旨意。作為一開始就跟誰劉邦的蕭何怎麼會不明白劉邦的心理,所以在這個時候必須要和韓信撇清關係。如果韓信不反,必然被劉邦殺死,這個時候作為韓信最好的基友,蕭何肯定逃脫不了干係。如果韓信反了,那麼蕭何肯定也是最先被殺的。所以蕭何在劉邦和韓信都沒有動手之前,必須選擇站邊,當然這個時候選擇劉邦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其次也許就是蕭何自己說的那句話吧“我蕭何計殺韓信,終不負天下蒼生!”,也許蕭何內心真的不想天下再動干戈,老百姓生靈塗炭。也是為了維護劉邦吧。
-
6 # 有得觀史
陳豨造反,劉邦親自帶兵平叛,朝廷呂后主持國政,蕭何是相國,責任重大,出了事他脫不了干係。有人向呂后告密,說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量咋辦。蕭何身為相國不能不管。想辦法把韓信控制住,不讓他反,這樣蕭何就達到目的了。
蕭何利用韓信對他的信任把他騙到未央宮。宮中早已埋伏好的刀斧手一湧而出,當即就把韓信斬殺。
韓信雖然是兵仙,是戰神,但是武功一般,而且是準備參加慶功宴,不帶兵器,不帶衛兵,擒拿韓信太容易了。最合適的做法是,把韓信拿住,下入大牢,怎麼處理,等待劉邦回朝定奪,畢竟韓信是大漢數一數二的功臣。那為什麼要直接殺掉呢?
蕭何性格平和,謹言慎行,不會輕易殺人。呂后心狠手辣,殺心重,殺韓信完全做的出來。所以,殺韓信應該是呂后的決定,呂后要殺韓信。
劉邦剷除異姓王誅殺功臣的屠刀已經舉起,劉邦殺韓信還念及多年一起戰鬥的情份,呂后沒有這份情,殺韓信毫無顧忌。順勢而為殺韓信,同時也為自己專權掃清障礙,何樂而不為?
計謀是蕭何出的,殺韓信事先他是清楚的,為什麼不阻止呂后殺韓信?
韓信並無反心,當年蒯通力勸,道理說盡也沒打動韓信。韓信心中有一個堅定信念,做人要有感恩之心。但是韓信功高震主,劉邦先是奪去他部分兵權,把從齊王改為楚王,再以謀反罪削去楚王,貶為淮陰侯,削去兵權。這時的韓信開始發牢騷,心理陰影變大,謀反就有了可能。韓信的這種態度決定他必死。
韓信不該死,但是必死,反正是要死,與其真造反被殺,不如沒造反被殺,死後留個好名聲,這也算是蕭何對韓信的保護。
-
7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196年正月,漢高祖劉邦正在北方平定陳豨的叛亂,他的皇后呂雉突然將相國蕭何召進宮來,屏退左右,說有要事商議。
一個女人單獨會面一個男人,能有什麼事兒呢?蕭何正在忐忑,呂后已把一封信塞在了他的手裡。蕭何一看,大驚失色!
圖:京劇《成敗蕭何》劇照
問題來了,這封信到底有啥驚天大秘密?本作者給大家解釋一下吧。
這封信是韓信門客欒說的一封告密信,信上說,因病閒居在京城的淮陰侯韓信,居然想要造反!
據欒說信中稱,當年叛賊陳豨赴任代地之前,曾特意找到韓信,韓信握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與他在後花園中散步,忽然仰天嘆息道:“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陳豨道:“唯將軍令之。”
韓通道:“公所守北方邊防重地,乃天下精兵所聚之處也。陛下平日,雖十分寵信於公,然公手握重兵,實難以讓人主放心。人若言公叛,陛下當不信,然到得二次,陛下將疑,若到三次,陛下必怒,而親往徵之。此時關中空虛,吾卻為公從中起事,則天下可圖也。”
陳豨道:“謹奉教!”
欒說還稱,韓陳二人之後又說了許多言語,無非大逆不道之語,完了陳豨起身告別,韓信還親自送出門外,再三叮囑,方始分手。如今陳豨果然造反,陛下親征,韓信記得前言,故意稱病,不肯相從,卻暗遣人前往陳豨處通訊,囑其盡力抵敵,當即從中相助。韓信打發使者去後,便與自己親信家臣密謀,欲乘夜間,詐作詔書,盡赦許多沒官罪徒,給以兵器,親自帶領,襲攻呂后、太子,各事都已佈置清楚,專待陳豨回信,便行起事。
最後,欒說聲稱他因知得此事,特行諫阻,致觸韓信之怒,身被拘囚,故遣弟代為上書。凡此等等,皆其一番忠君報國之心,青天可鑑。還望皇后早作防範,誅除叛逆,以保大漢社稷。蕭何看完信,良久沉默不語。
這封信疑點太多了。其一,韓陳二人屏退左右而密語,欒說從何得知?其二,論實力,彭越英布兩個諸侯王比陳豨要強的多,韓信若想謀反,也該聯結彭英二人才對啊?其三,韓信造反的計劃太搞笑了,罪犯皆在官府重押之下,僅憑一封假詔書,如何釋放的了他們出來?而且韓信到哪去找那麼多兵器給他們?其四,皇帝多次離開長安御駕親征,平燕之戰一次,平城之戰一次,都是長期在外作戰,這麼多機會,怎麼都不見韓信謀反?白登之圍那麼狼狽,簡直天威喪盡,怎麼也不見韓信謀反?這次卻偏偏反了?其四,陳豨早在去年八月份就起兵了,皇帝也九月份就出徵了,韓信怎麼會等到今年正月才來造反,這未免也太遲鈍了吧!
要不就是韓信閒居數年而患上了嚴重的弱智,要不就是欒說在亂說,只有這兩種可能。
呂后知道蕭何在想什麼,於是道:“韓信之反狀雖未明,然韓信陳豨二人一向過從甚密,當此關鍵之時,相國可能保證韓信就一定沒有謀反之心?”
不能,蕭何不能。蕭何非常清楚韓信與陳豨之間的關係,陳豨造反,韓信應該不會無動於衷吧!何況韓信自被奪王,多稱病不朝,居常鞅鞅,其之怨,有如棄婦。韓信不為雄霸之反,亦可為怨婦之反、弱智之反。這在人性的角度上倒是說的通的。
呂后又冷笑道:“相國昔日力保韓信為大將,可是為了今日力助韓信謀反乎?”
蕭何聞言大驚,他得拜相國,位極人臣,封侯萬戶,上賜入朝不尊臣禮,引得多少人紅眼;而皇帝常年在外征戰,蕭何多年留守關中,在關中威望極大,又引得皇帝多少猜忌;所以自己故意買田置產,欠債不還,自毀民心,才好不容易讓皇帝認為自己胸無異志,此次豈能因一韓信而再遭疑忌?事有輕重,人有親疏,為了皇帝,也為了自己,他只能對不起韓信了。若問罪一個韓信,可使社稷免於危難,並使自己安享富貴,這也是值得的。
於是蕭何道:“陛下尚在邯鄲,倉皇不及往返,不如執信於獄,以尺一告陛下,集百官而廷議,而後定罪。”
呂后道:“韓信反狀未明,豈可公議其罪乎?依我之見,不如以計擒而私殺之。”
蕭何道:“戮一大臣而帝不聞,會遭天下非議,恐不妥。”
呂后笑道:“陛下那裡我去說,相國只管依計行事便是。”
蕭何只得下拜領命,心中不由長嘆道:“籲乎,韓信實不智矣!他功高至此,就當深自斂抑,歸德於上,引咎於己,或可自保。乃計不出此,而據齊請封,行兵楚縣,後又稱病不朝,日夜懷恨!今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其死不亦宜乎!”
蕭何說的沒錯,韓信此人,或許沒有謀反,但是在太不會做封建王朝的臣子了——請封張耳,自立齊王,抗拒發兵,自行其是——從來都是一副想和劉邦合作共進、分庭抗禮的樣子;就算被貶為淮陰侯了,和皇帝聊天時還老實說人家帶兵能力遠不如自己;這種做派,在如今的現代化企業裡大概很常見,業務經理和公司老闆也是合作伙伴的關係,平等相待有何不可呢?但在兩千年前的專制社會,韓信此等行為簡直就是異類中的異類!不想當皇帝,卻想和皇帝平等相待,這已經不是傲骨,而是整個意識形態有問題了。所以像項羽韓信這樣的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異類,最終也必然會被時代淘汰,這很悲哀,但沒有辦法,歷史就是如此無情、如此無奈。
而對於蕭何,我只能說,大概只有心狠手辣,才是一個合格政治家的自我修養吧。所以蕭何當日可以月下追韓信,如今也可以利用友情來陷害韓信,果然是大漢第一相國,居然能把友誼和政治區分的如此清楚,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
8 # 遙望燕園
說起韓信,一般的讀者往往只能想到「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
其實,秦末漢初,除了被評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外,還有一個韓信。這個韓信也是劉邦的臣子,但出身上可比「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高貴許多,妥妥的南韓王室後裔,身上擁有著高貴的王族血統。
可惜呀,兩個韓信都沒什麼好結果,這個擁有南韓王室血統的韓信投降了匈奴,成了「漢奸」,被漢將陳武(史稱柴將軍)斬於參合,這個被評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呂雉斬於長樂宮鍾室。
而把「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誆騙到長樂宮受死的,正是當初舉薦韓信出任大將軍的相國蕭何,而蕭何也被評為「漢初三傑」,韓信與蕭何的故事,如果套用《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這首歌的語言,完全可以改成,「三傑何苦為難三傑」。
那麼,同為「漢初三傑」的蕭何,為何要為難同為「漢初三傑」的韓信呢?
說起來,所謂的「漢初三傑」,其實是漢高祖對漢初三個能力出眾、為大漢社稷付出眾多的蕭何、張良、韓信做出的評價,三人雖同在劉邦帳下為臣,但三人並無過多私交,也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作為相國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老鄉,劉邦自沛縣起事後,蕭何一直都是百官之首,跟劉邦結成了深厚的命運共同體;
作為主要謀臣的張良,本是南韓相國後人,秦滅韓,張良成了失國之人,心心念唸的便是復韓,復韓失敗,張良便在劉邦帳下一門心思地幫劉邦爭天下,當劉邦於定陶汜水之陽即皇帝位後,體弱多病的張良也功成身退,不再過多參與政事。
作為最厲害的將軍的韓信,本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項羽咸陽分封后,韓信背楚投漢,短時間內完成了從連敖到治粟都尉、從治粟都尉到大將軍的三級跳,而後,在楚漢之爭中,韓信先後獨自率兵滅了魏、代、趙、齊,並率三十萬齊軍與項羽的楚軍正面衝突。
三人中,要說誰的功勞最高,其實是件關公戰秦瓊的事,沒法比,分不出一個高下。但要說誰對劉邦最忠心,則是顯而易見,只有蕭何而已。
當然,蕭何的忠心也很好理解,最為劉邦集團的二號人物,蕭何除了終於劉邦和自立外,別無選擇,但自立為王並不符合蕭何的人生規劃,所以蕭何只能忠於劉邦了。
蕭何對劉邦的忠心,在韓信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年,劉邦君臣被西楚霸王項羽欺負到巴蜀漢中,一直憤憤不平的劉邦君臣,都在尋找走出巴蜀,與項羽一較高下的機會。
正在這個時候,韓信進入了蕭何的視野。
蕭何發現,韓信是不世出的人才,堪稱國士無雙。這樣的人才,如果放到大將軍的位置上,何愁不能統一天下啊?為此,先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而後上演劉邦沐浴齋戒登臺拜將的戲碼。
如果說韓信是一匹千里馬,那麼,蕭何便是伯樂了。
唐代文人韓愈的馬說說得好,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如果沒有蕭何的發掘,縱使韓信再努力地表現,也終究不能成為一匹千里馬,韓信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這絕不是韓信想要的結局,這也不該是無雙國士應有的結局。
好在,韓信遇到了蕭何。
但是,很可惜,韓愈為曾在《馬說》中道出千里馬和伯樂之間的另一層關係:伯樂之所以相馬,之所以要把千里馬從馬群中找出來,並非要滿足千里馬的人生追求,而是要利用千里馬的獨特價值。
同樣地,蕭何發掘韓信,也是一樣。
蕭何並不關心韓信的人生理想,蕭何也不關心韓信的結局,蕭何只關心韓信身上的價值,當韓信失去價值後,蕭何也可以對韓信下手的。
這也是蕭何誆騙韓信進未央宮的原因,作為千里馬的韓信,不但不再想為漢廷效力,反而想另立山頭,在漢的都城長安搞一場武裝暴動,昔日可用的千里馬,變成今日的定時炸彈,除了清除,還能別的辦法嗎?
說得再直白點,站在蕭何的角度來看,韓信除了死,沒有別的路可選。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蕭相國世家》、《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
9 # 劉大媽說三農
古時候的很多將軍,在皇帝需要他們東征西討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就能夠發揮作用,而當到社會歸於安穩以後,他們的能力反而成為了皇帝最為忌憚的東西。比如漢初的韓信,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完全就是一部史詩級的大戲。他為劉邦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最後卻因為自恃功高而處事不當,使得皇帝忌憚他的實力,最終將他施以了極刑。
他從小出身貧苦,多虧鄰居阿婆的好心接濟才活了下來。天下大亂以後他也是出來闖蕩世界,但他的建議卻不為項羽認可,投到劉邦手下起初也不受重用,在他想要離去的時候,才被蕭何給追了回來。此後蕭何就憑藉著與劉邦在沛縣的交情,向他極力推薦韓信的才能,這樣他才最終得到重用,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不得不說的的是,劉邦這次總算是用對了人。以前沒有韓信,他無論有多少軍隊,都打不過項羽,每次打仗都被打得狼狽而逃,為了逃命甚至把老婆孩子都推到了車下,為的就是自己能夠逃過一劫。然而他任用韓信以後,卻讓項羽認識到輕視韓信的代價。他先是幫助劉邦奪下了關中,使他有了立足之地。此後又在積蓄數年後,毅然與強大無比的項羽開戰,並經過數次經典戰役,將項羽打的一敗塗地,幫助劉邦徹底奠定了大漢基業。
不過劉邦對於韓信還是有點不痛快。當時劉邦這邊正在水深火熱之中,急需韓信率軍前來解圍,然而韓信卻在打敗齊國的時候按兵不動,只是向他表示想要當齊王,劉邦沒有辦法只好答應。從此以後劉邦就對韓信有了意見,認為他要挾自己。建立大漢以後,劉邦也是對韓信十分猜忌,後來就將他貶為了淮陰侯。
韓信沒有思考自己的問題,反而認為劉邦不講義氣,於是就整天東遊西逛,連朝堂也不上了。後來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就邀請韓信與他一同前去討伐,然而韓信曾經當過這個叛將的上司,再加上對劉邦一肚子火氣,就拒絕了他的要求。呂后一看這還了得,後來就逼著蕭何想了個法子,騙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定了陳豨,希望他來慶祝一番。韓信不知是計,結果就被呂后誅殺在長樂宮鍾室裡。
劉邦得勝回來後,就問呂后為什麼要把韓信殺掉呢。呂后輕描淡寫地說了三個字:"想造反。"劉邦聽後也就不再多問,其實關於韓信這個人,他心裡早就想明白了,這個人不能久留。不過跟前站著的蕭何卻徹底懵了,因為他知道韓信脾氣不好是真、爭權奪利不假,但造反卻絕對沒有。然而他看到劉邦這麼相信呂后的話,就明白其實這都是人家夫妻二人的圈套,於是他想想自己是否做出過分的事情,竟然臉都想白了。從此以後他老實做人、低調本分,這才沒有被劉邦猜忌,也沒有被誅殺。
-
10 # 船伕
正所謂“鳥兔死走狗烹。”當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落敗時,韓信的價值就大打折扣,而其又沒有范蠡的隱忍之道,悲劇的命運自然就註定了。
蕭何為何幫呂后蕭何最初是秦國沛縣的吏員之首,其家族也是沛縣比較大的氏族之一,而後其主政關中,更是培植了大量親信和勢力,成為關中大氏族利益的代表人物。而呂后則是外戚集團的代表人物。雙方在東漢初年的政治格局中都有自己的跟腳,也就是根據地和勢力範圍。
反觀那些被劉邦一一除掉的“有功之臣”,大多都如韓信一般,既無自己的穩定根據地,也沒有龐大的親信集團,尤其如韓信那樣傻乎乎的必死鍾離昧,更是大失人心!韓信打仗是很厲害,但在宮鬥劇裡還真只能算是小白。
無論是諸如韓信這樣的領兵大將,還是其他功臣,毫無疑問,等到劉邦死後,都會成為權利的潛在爭奪者,這對像蕭何(仕紳階級)和呂后(外戚集團)來說都是不想要看到的,因此殺掉韓信符合兩家利益。
反倒是對於劉邦來說,韓信其實一直沒有逃過自己的掌控,而其還有領兵的才能,劉邦是否考慮過自己敲打一番後,再留給太子劉盈也未可知。不然劉邦早就可以一殺了之了。這也解釋為何呂后和蕭何要趁著劉邦不在殺掉韓信,因為如果上面的假設成立,未來韓信勢必會分掉外戚集團和仕紳階級手中的一部分權力。這不是二人想要看到的結果。
回覆列表
劉邦建立大漢後,功臣以蕭何為首,同時又有七大異姓王,韓信封為楚王,之後被劉邦貶為淮陰侯。後來劉邦帶兵去平亂,呂雉想除去韓信,但是多次讓韓信進宮,韓信都沒有前來。最後呂雉透過蕭何讓韓信進宮,就這樣被稱為“國士無雙”的韓信死在了宮裡!
那蕭何為什麼幫助呂后殺韓信,韓信真的該死嗎?
韓信功高震主!韓信的軍事能力很高,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代表,為大漢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楚漢相爭的時間了,韓信和劉邦、項羽幾乎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但是韓信能有這麼大的成就,都是因為劉邦的提拔,如今幾乎和劉邦平起平做了,對劉邦構成了威脅,劉邦又怎麼會對韓信放心呢!
劉邦建立大漢後,封韓信為楚王,但是因為韓信功高震主,之後貶為淮陰侯!而後劉邦呂雉覺得韓信用兵如神,如果不剷除,最後肯定是個隱患,所以呂后最後把韓信殺了!
蕭何也曾經劉邦猜疑!劉邦建立大漢後,蕭何被封丞相,蕭何也是一代名相,身受百姓的愛戴的尊敬。
但是因為這個卻被劉邦猜疑不滿,覺得天下百姓只知蕭何的好,不知皇帝的存在!後來蕭何為了自保,就自毀聲名,之後百姓說蕭何壞話,劉邦反而很開心!
後來劉邦出兵平叛亂,呂雉幾次招韓信進京,韓信都沒有去,這時呂雉想到了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蕭何。讓蕭何把韓信叫到宮裡來!
蕭何因為當時的情勢,同時當時呂后的地位越來越大!並且若是劉邦駕崩後,劉盈登基為帝,那時呂雉就是皇太后,地位更加的尊貴,蕭何在這些情況下,蕭何就幫助呂雉殺了韓信了!
蕭何為了大漢的以後!蕭何稱韓信為“國士無雙”,深知韓信的能力,所以才會舉薦韓信於劉邦!但是建立大漢後,韓信因功被封為楚王!
封為楚王的韓信,多少會有傲慢的情況,同時蕭何也深知當時天下,用兵的能力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就連劉邦也是自愧不如!
但是劉邦畢竟是開國之君,還是可以壓的住韓信的,但是一旦劉邦駕崩,老將們都不能制的住韓信。
那樣的話就是給大漢留下了隱患,所以蕭何為了給大漢掃清道路,只能幫助呂雉剷除韓信了!
韓信因為蕭何的舉薦,才成就他,韓信才能幫助劉邦建立大漢,但是最後又是因為蕭何,死在呂雉的手裡,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話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