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提劍走江湖

    李璵的原型,其實就是唐玄宗的第三子——李亨。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從小並不受寵,生母也地位卑微,所以將年幼的他送給了當時無生育的王皇后,誰知後來王皇后因“符厭事件”,被唐玄宗廢為庶人不久死去。

    可以說李亨在朝中和後宮都毫無根基,唯有他的老師賀知章可以在朝堂上保護他。

    而他被立為太子,可以說是唐玄宗在諸多兒子中選了一個對他自己最沒有威脅,最好掌控,同時能力還算可以的繼位者。

    唐朝,太子是一項高危職業,唐高祖李淵的太子李建成被殺,唐太宗李世明的太子因謀反不成被貶,鬱鬱而終,唐高宗李治的幾任太子都最終慘死,唐中宗的太子因為政變失敗被殺。

    而李亨能成為太子,也是因為之前的太子李瑛被陷害被殺,他才成為太子。

    唐玄宗明顯對李亨並不寵愛,立他為太子,只是因為他沒有根基,朝堂和後宮都沒有人,因此便於他掌控,一旦李亨有任何異動,以唐玄宗的心性,必定會毫不留情地殺掉他。

    李亨自己大概也非常瞭解自己的處境,他在朝堂上終日惶恐,不敢發一言,低調的根本不像是一個皇子。

    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與玄宗喜歡的武惠妃結盟,想將武惠妃生的壽王李瑁立為太子,因此在朝堂上百般誣陷李亨。

    玄宗喜歡武惠妃和壽王李瑁,只是礙於他們勢力太大,害怕一旦立壽王為太子,對自身不利,因此對於他們對李亨的誣陷,聽之任之,只要李亨老老實實,沒有任何異動,他也不會貿然更換太子。

    李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生活到了安史之亂,在馬嵬之變後,當機立斷,誅殺楊國忠及楊貴妃等人,領兵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經過一番佈置,在靈武城的南門城樓,登基為帝,將當時在四川的唐玄宗尊為太上皇。

    後來在兒子和眾位大臣的幫助下,不斷收復失地,平息了安史之亂。

    但早期戰戰兢兢的生活毀壞了他的健康,52歲病逝於長安,廟號肅宗。

    總的來說,他雖然貴為皇子,但一生坎坷崎嶇,最終也是由他來收拾安史之亂後破碎的大唐河山,雖然最終壯志未酬,但依舊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帝王。

  • 2 # 尋找縹緲峰

    最近火熱的《長安十二時辰》,想必大家都很喜歡,確實也是為數不多的良心製作之一。道具之考究,劇情之緊湊,推理之嚴密。這部劇能夠觀眾的好評,不是沒有原因的。

    劇中人物之一,李嶼,就是歷史上的唐肅宗李亨。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後來在靈武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後依賴郭子儀、李光弼能名將的輔佐,取得了鎮壓叛軍的勝利,還都長安。從對當時的大唐王朝的功績來說,在一場關乎李氏王朝生死存亡的戰役中取得勝利,李亨是一個稱職的接班人和繼任者。挽大廈與將傾,拯救社稷與危亡。從這點上,李亨是合格的皇帝。

    在這場鎮壓叛軍的戰役中,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借回紇兵平叛。大家知道,國家之中從來都是利益當先。為了取得回紇的支援,李亨急功近利,急於收復“兩京”,彰顯自己的威望,開出的條件盡然是,土地主權歸唐,財物人口任取。可憐當時的百姓,剛剛從叛軍的手上獲得喘息的機會,盼來朝廷,以為終於太平,沒想到又入狼窩。財物女人盡遭回紇之手。可憐了百姓。不知道,李亨,面對長安百姓是否心安?

    李亨,他是不幸的,碰到一個自信心爆棚且猜忌多疑的父皇,多年玩弄權術,奉行平衡乃政治根本。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他能否登上夢寐以求的帝位,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他又是幸運的,機緣巧合之下,當世名將輔佐,還都長安,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歷史功績,不枉大好光陰。

  • 3 # 望風瑟瑟

    玄宗天寶三年的太子原名為李璵,後改名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我認為其腹黑而多疑,有野心卻不果決。有權謀而不擅納諫,重宦官而輕賢臣,是一個無能皇帝!

    腹黑且有權謀。安史之亂後,玄宗皇帝假借親征之名逃往蜀中,途徑馬嵬驛時,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表面看跟太子沒什麼關係,資治通鑑記載在陳玄禮兵變前,陳玄禮讓東宮宦官李輔國給太子帶話說他準備殺掉楊國忠,而太子態度曖昧,既沒表示贊成,也沒有反對。其實,只要太子沒反對已經是絕對的支援了,兩個人都是心照不宣,揣著明白裝糊塗呢。整件事情李亨沒有出面,但是他的影子又無處不在卻無處可尋。

    李亨還是很有野心的。在馬嵬坡之變後,他們在西行的路上被一群百姓攔住,他們說“宮闕陵寢乃陛下與先人居所。現在都捨棄不顧,請問陛下意欲何往啊?”玄宗皇帝很尷尬,沒法解釋又不能說是逃跑,只能留下太子給鄉親們做解釋。自己繼續前行。後來圍在太子身邊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太子脫身不得,於是向玄宗皇帝稟報。玄宗皇帝長嘆“這是天意呀”,遂想把皇位傳於太子,太子不受。於是讓太子留下剿賊,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玄宗走後,太子李亨便急匆匆去了朔方節度治所靈武,第一件做的事不是商議如何剿賊,而居然是宣告天下,當上皇帝為唐肅宗。

    重宦官輕賢臣,多疑而輕諫。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六十萬大軍討伐安慶緒,唐肅宗怕這些大將擁兵自重就讓自己親信魚朝恩做監軍。結果在魚朝恩的瞎指揮下,唐軍全軍覆沒。這還不算,761年,還是這個死太監,繼續瞎指揮,又一次慘敗。他的謀士李泌(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小道士李必)建議李光弼率軍從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從馮翊入河東,牽制叛軍,然後主力直搗黃龍,力主徹底消滅叛軍。可惜這麼好的建議沒被採納,使得叛軍從容退回河北,成為安史之亂後真正藩鎮割據的根源。

    唐肅宗這個人,想做出成績卻沒有能力,用將卻又疑將,自己無雄才大略卻又不果斷納諫,野心雖大卻無經略天下的本事。本來在他一代就能平定的叛亂,最終還是把兵禍蔓延至代宗。如果不是叛賊內亂,結果還真未可知。

  • 4 # 榮耀歷史

    最近大熱古裝大劇《長安十二時辰》帶領我們領略了盛世長安的風采,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唐玄宗時期政治鬥爭的驚心動魄,步步驚心。

    劇中的太子李璵就是唐朝歷史上的太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就像電視劇中一樣,他的太子生涯非常驚險,時刻面臨著權相李林甫(劇中的林九郎)的威脅。

    1、幸運地成為太子

    李亨原名李璵,他是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因為皇后沒有生育,所以李隆基沒有嫡子,所有的兒子繼承皇位的權力相當。

    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是長子李琮,但是英年早逝。

    第二任太子是次子李瑛,此時唐玄宗獨寵武惠妃,而且武惠妃也為李隆基先後生下4個兒子,其中2個早逝。武惠妃便動心思,想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於是她聯合駙馬楊洄和宰相李林甫誣告李瑛謀反,最後李瑛被廢為庶人,不久後被賜死。

    但是李隆基並沒有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而是立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李璵為太子,並改名為李亨。

    這說明李隆基此時還有一定的基本判斷能力,李亨也幸運地成為了太子。

    2、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幸有老爹罩著

    太子是眾矢之的,特別是還有李林甫這樣的奸相環伺左右。因為在選立新太子的時候,李林甫是支援壽王李瑁的,為了將來不被清算,李林甫絞盡心思想要把李亨搞掉。

    李亨有一個小舅子叫韋堅,同時還有一好友皇甫惟明任隴西節度使,兵權在握。韋堅暗中和皇甫惟明來往被李林甫知悉,趁機誣告太子案中聯絡邊疆將領,想要圖謀不軌。經歷了神龍政變、先天政變的李隆基對謀反一事非常敏感,但是他出乎意料地保護了太子,只是處理了韋堅等人,然後讓太子修了太子妃,和韋氏劃清界限。

    一計不成,李林甫再來一計。此時王忠嗣兼河西、隴右、河東、朔方四地節度使,而他也是太子李亨的好友。李林甫於是誣告王忠嗣手擁重兵,想要尊太子為皇帝。李隆基沒有信李林甫的鬼話,他袒護了李亨,但是他還是把王忠嗣調離了原崗位。

    於是在李隆基的“呵護”下,李亨沒有被李林甫摧殘,成功地熬死了李林甫。

    3、馬嵬坡兵變的幕後黑手

    安史之亂後,長安陷落,李隆基帶著眾人出逃至馬嵬坡,發生了兵變,最後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表面上看是士兵對朝廷不滿,實際上有幕後黑手在引導士兵的情緒,促使這場政變的發生。

    這個幕後黑手就是李亨!

    李亨當了太久的太子,他一直提醒吊膽地侍奉著李隆基,也看著大唐在李隆基的手中一步步滑向深淵,但是作為太子的他不僅不能發表意見,反而要表示順從,否則就會讓李隆基覺得他想謀反。

    現在安史之亂爆發,李隆基的威望降到最低,而且禁軍瀰漫著對李隆基的不滿,李亨覺得時機成熟,暗中鼓動先殺楊國忠,再殺楊貴妃,最後準備逼宮李隆基時,奈何禁軍大將陳玄禮忠於李隆基,未能成功。

    兵變之後,李亨和李隆基撕破臉皮,兩人分道揚鑣,李隆基繼續逃亡四川,而李亨北上靈武、朔方,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影響力,重整大唐軍隊,在獲得軍隊掌控力後,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遙尊成都的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就這樣被剝奪政治權利終生。

    4、李亨的表現很李隆基

    即位的李亨在處理安史之亂比較果斷,他任用郭子儀為大將,順利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回到長安後的李亨也成了李隆基,昏招迭出。

    安祿山被殺之後,他不聽從李泌的建議直搗黃龍(就是靖安司司丞李必的原型),錯失殲滅叛軍良機,放虎歸山,導致安史之亂持續了8年才平定。

    他派根本不懂軍事的太監魚朝恩做監軍,胡亂指揮導致大敗,魚朝恩還把鍋甩給郭子儀,李亨不辨真偽,剝奪了郭子儀軍權。同時任由太監玩弄軍權,中唐之後的毒瘤宦官集團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寵信奸相李輔國,和當初的楊國忠如出一轍,導致朝堂昏暗。

    寵信張皇后,任由其干涉朝政,張皇后和楊國忠一心想廢黜太子李豫(後來的唐代宗),建寧王向李亨如是反應情況被張皇后惦記上,最後張皇后誣告建寧王謀反,李亨竟然賜死自己的兒子建寧王,這和當初李隆基如出一轍。

    所以說李亨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沒有李隆基前期的英明,反而像李隆基後期一樣昏庸,看來李泌是看錯了人,不過此時的李泌也因為朝堂昏暗而隱居山林,到了唐代宗時期才出山。

  • 5 # 文史劉磚家

    唐肅宗李亨當太子19年,執政7年,不僅沒有平定叛亂,而且還為唐朝宦官專權埋下種子,要論政績,確實一般,要論才幹,也顯得平平。首先來看看這位被後世稱為唐肅宗的李亨的大概人生歷程。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公元711年出生,也就是唐隆政變發動後的第二年。這時候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太子正是他的老爹李隆基。李亨5歲被拜為安西大都護,15歲以忠王身份入住十王宅。在這10年期間跟隨他的老師賀知章等人學習,28歲時,前太子李瑛被廢,隨後他被立為皇太子。在這之後先後跟兩任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分別進行了長達12年、5年的政治鬥爭。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45歲的李亨跟著父親李隆基倉惶出逃。第二年,部隊行軍至馬嵬驛,太子李亨策劃發動馬嵬驛兵變,誅殺楊貴妃、楊國忠兄妹,而後在靈武登基稱帝,李隆基率兵入蜀。公元762年,執政7年的唐肅宗李亨患病,不久其父親李隆基去世,13天后李亨去世,享年52歲。在他去世後的第二年,安史之亂平定。

    所以,總體來看,他的人生有幾個特點:

    一是一生波折,諸事不順。當他還在孃胎裡的時候正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最緊張的時候,為了保住太子位,李隆基差點決心打掉這個孩子。等他成年後,他又親自見證了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過程,尤其是在登上太子之位後,他先是經歷了喪偶之痛,又經歷了宰相李林甫對他的政治攻擊。在他晚年又和父親玄宗在13天內先後離世。

    二是亂世皇帝,壯志未酬。他做太子有18年,執政僅七年。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後;而當他的生命走上終點病死長安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他做皇帝的七年始終都在竭力平定叛亂,雖然重用了重臣李泌,但是由於其急功近利,最終還是沒能完成心願,直到他死後的第二年叛亂才平定。

    三是寵信宦官,埋下禍患。大唐中晚期,宦官干政現象是極為嚴重的,宦官真的是在帝國後期橫行霸道,以至於唐朝後期的皇帝都無力應對。而太監專權則是在唐肅宗一代開始的,安史之亂後期,皇帝不信任將領,唐肅宗極其信任太監李輔國,封他做宰相,掌兵馬,因此李輔國成了唐朝第一個官至宰相的太監,唐朝的宦官干政由此開始,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追根溯源,唐肅宗李亨正是始作俑者。

    我是文史小劉,敬請各位高手指正!

  • 6 # 薛菇涼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太子,就是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叫唐肅宗李亨。

    李亨是玄宗的第三個兒子,又是姬妾所生,前面的哥哥被立為太子,卻被殺了,玄宗曾經一天連殺三子,可想而知李亨的處境。他27歲是被立為太子,從公元738年到756年,他一共當了18年的太子,那時候玄宗沉溺於楊玉環,不理朝政,晚年為各種權臣、奸臣所惑。太子能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個人才謀應該是有的。

    直到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太子的機會終於來了。玄宗帶著大臣們一路西逃,李亨在途中毅然與玄宗分手,他想重振大唐,想收復失地,於是和忠於他的大臣將帥們來到靈武,在那裡登基稱帝,並且任命了大將郭子儀、李光弼,抵抗叛軍。

    他在位幾年收復了長安、洛陽兩處失地,抗住了叛軍。可以說,他應該是在一定程度上挽住了大唐頹敗的趨勢,使大唐苟延殘喘了一些年。

    可惜,他應該是心有抱負的,但最好的年華卻沒有權力施展,僅僅當了六七年的皇帝就駕崩了。

  • 7 # 史論縱橫

    說正題,劇中的太子在目前幾集出場的次數明顯增多了,關於到底太子有沒有參與刺殺右相還沒有露出眉目,但是以現在38集的劇情來看,很可能是參與了。

    圍繞唐朝最高權力的爭奪也是《長安十二時辰》的焦點,本劇的背景是天寶三年,實際上李亨被立太子是在開元二十六年,開元一共二十九年,下來就是天寶,也就是說李亨當時當太子不過五六年。

    至於李亨能當太子,那還是李隆基一日殺三子,把太子給剁了,才輪到李亨,正因為如此,在原著中李亨對李泌說的一句話是相當有意思的:“你知道,大唐的太子,可從來不是那麼容易當的……”

    在剛剛更新的劇集中,李亨跟李隆基對峙說,在你的眼裡,到底是我重要,還是右相重要,結果李隆基說了一句右相,當真是要了命了,太子竟然沒有右相重要,你說說這個皇帝是怎麼想的。

    這是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的,防火防盜防太子”的政治生態,在這樣的形勢下,李亨成為李隆基的太子,當真是如坐針氈。

    從李亨當選太子之後,朝中對李亨的抨擊就從來沒有中斷,其中宰相李林甫就曾對李亨進行政治陷害,致使李亨不得不與自己的妻子斷絕關係,以證明自己的清白,李亨的太子生涯一共經歷多次政治大案,兩次婚變,當得是無比艱難了。

    李亨的一生,最為巔峰的一次創作就是一手策劃了馬嵬坡兵變,安史之亂後,李隆基攜帶滿朝文武出逃長安,結果在馬嵬坡的時候,士兵發動兵變,殺死了楊國忠父子以及宰相魏方進,陳玄禮出面要求李隆基處死楊貴妃。

    儘管馬嵬坡兵變的主謀還存在爭議,但是我認為這次出逃中,李亨被任命為大元帥,實際上也是最有實力發動兵變的人,死的人也全是李亨的政敵。

    在政變之後,李亨與李隆基分道揚鑣後,李亨到靈武就宣佈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無異於一場政變了,我感覺稍微帶點腦子就能看出馬嵬坡兵變其實跟靈武登基是一套組合拳。(推測)

    儘管李隆基是“被”當上太上皇的,李隆基糊塗但不傻,在國破山河的情況下,李亨繼位已經成為事實,雖然不合法,卻也不能說破,一旦說破對雙方都不好,於是事後追認李亨的合法地位。

    儘管在登基之前,李亨備受打壓,這些磨難卻強大了他的內心,最終透過自己的實力登上皇位。

    按照我們中國古代的劇本,經歷大苦大難的太子,必定是有所後圖,建立一番功業,只不過李亨還是辜負了劇本。

    李亨登基之後,主要的問題就是平定安史之亂,實際上李亨的平定過程並不是很光彩,為了能夠取得短暫的勝利,收復長安和洛陽,李亨求助回紇兵幫忙攻打安祿山,李亨給出的條件竟然是:“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這無異於飲鴆止渴,儘管安史之亂平定,但是隱患並沒有消除,在沒即位之前口口聲聲說要新政,要變法,要割除弊政,結果登基之後,並沒有一番作為。

    這就好比我們高考,默默在心中鼓著勁,要是考上大學,我一定好好讀書,嗯,等大學開學的時候,一天天賴在寢室打遊戲。

    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卻並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反而繼續推行唐玄宗以來的地方政策,最終結果就是藩鎮割據嚴重化。

    另一方面,李亨為了加強對政權的控制,打壓文武官員,在安史之亂的情況下,唐王朝也湧現出一批武將,比如郭子儀和李光弼,但是這幫功臣下場都不太好,沒有受到重用,儘管我們一直認為郭子儀功高震主,沒有被殺,下場很好,實際上郭子儀活著的時候處境並不好,郭府平時都不敢關門,意為四門大開,就是害怕李亨懷疑,偏偏李亨又得李隆基真傳,不猜忌的話,那說明基因突變了。

    最為重要的是,李亨重用宦官,其信任的宦官李輔國實際上也並非什麼好人,最後也導致晚唐時期,朝綱混亂,宦官和藩臣傾軋,可以說,人們認為李亨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實際上李亨給唐朝帶來的危害,不亞於安史之亂。

  • 8 # 冷兵器研究所

    不請自來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啊!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歷史原型應該是後來繼位為皇帝的唐肅宗李亨。

    歷史上的這位李亨可謂是歷史上最悲催的太子了。

    他娘懷上他的時候,正趕上他老爹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爭權最激烈的時候,時為太子的李隆基處境十分艱難,艱難到什麼程度呢?老婆懷了孩子都不敢生下來,要打掉!

    李隆基的說法是:“當權者(太平公主)不希望我多子多福,如果我老婆懷孕這件事情傳出去的話,恐怕她性命難保啊。”

    不過李亨命大,三付打胎藥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沒弄死他。

    等李亨被立為太子,就成為李林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李林甫曾極力玄宗進言讓武惠妃的兒子壽王做太子,事情既然無成,為免日後李亨做了皇帝報復,除了更加發狠地尋找機會置李亨於死地之外,別無其他選擇。

    於是,李亨的大舅子、刑部尚書韋堅被李林甫告了黑狀,說韋堅以外戚身份與邊將暗地裡相互勾結,打算陰謀立太子登基。

    結果,堂堂大唐太子只能跟老婆離婚避嫌。

    李亨還跟名將王忠嗣關係很好。王忠嗣最巔峰的時候,一人腰配四顆將印、身兼四個節度使之職,大唐萬里邊疆,有一半指望其守衛,幾十萬精兵,有半數操控於其手,這樣的權勢,即便是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之位、掌控十幾萬精兵的安祿山也難望其項背。

    結果這位統兵二十六萬的大將,一回到長安,立刻讓李林甫以一個“與太子交通”的罪名給折磨得死去活來,並丟掉一切軍職,不明不白地死在地方刺史職上。

    而他要是不死,有他壓著,安史之亂根本就不會爆發!

    可見李亨這個太子當得有多慘了吧!

    而當上皇帝后,他的悲催日子也沒結束。

    首先,李亨的第三子、建寧王李倓遭到了皇后張氏和宦官李輔國的聯手構陷,說他打算用武力奪他兄長的嫡子之位。結果李倓被賜死。

    然後,李亨“內製於悍妻,外迫於家奴”。史稱:“(張)後與李輔國相表裡,橫于禁中,幹豫政事,請託無窮。上頗不悅,而無如之何。”

    最後,他的家奴李輔國在李亨臨死前,當著皇帝的面殺掉了皇后。

    公元761年的秋天,李亨病重。野心勃勃的張後糾集一批宦官准備擁立越王登基,順道矯詔宣太子進宮想將其誘殺。但跟張後已經決裂的李輔國提前聽到風聲,當即調來軍隊半路上截下太子保護起來,隨即擁兵剿殺張後一黨。

    結果,已是氣若游絲的李亨驚恐地看到:先是他的老婆張氏披頭散髮地跑來向他求救,繼而,昔日忠心耿耿的家奴李輔國居然由羊變狼,帶著一幫人揮刀舞槍凶神惡煞地闖進來跟他要人。然後就在李亨的病榻之前,他的老婆被家奴揪著頭髮拖了出去殺掉了。而李亨也驚嚇而死,時年52歲,只比他那個77歲的老爹李隆基多活了13天而已……

  • 9 # 塵子渝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是歷史上的唐肅宗--李亨(實際上肅宗一生改了太多名字,李嗣升、李浚、李璵、李紹這些都是肅宗)。

    歷史上的太子,大概可以分為2個時期,謹小慎微做儲君和欲展宏圖稱皇帝而中道崩殂。

    謹小慎微做儲君

    唐朝自李世民開了壞頭之後,幾乎每次權利交接都不免要死上很多皇室子弟,李亨自然也不能例外。還在母親腹中的李亨差點就胎死腹中了,原來李亨的母親楊氏懷孕的時候,是李隆基剛被任命為太子,正是太平公主勢力強盛時期,李隆基為了避免被構陷為貪圖美色,而想要用打胎藥打掉李亨,幸而李隆基最終沒有施行。

    等到李亨出身卻並不能和生母住一起,李隆基的太子妃王氏沒有孩子,身為姬妾的楊氏就自覺低人一等,將李亨給王氏撫養,王氏非常喜歡李亨“慈甚所生”。

    在李亨2歲的時候被封為陝王,五歲的李亨被拜為安西大都護,十五歲被封為忠王。《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監的原形就是歷史上太子的老師之一賀知章。

    及至先太子李瑛被玄宗寵妃武惠妃陷害遭廢殺,也就是劇中李必口中的一日殺三王的由來。無利不起早,武惠妃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害死了太子李瑛,自然是為了自己的親兒子壽王李瑁,當時的權臣李林甫,也就是劇中的林九郎的原型也是非常支援李瑁的。結果玄宗卻選了李亨做太子,太子自確立開始就一直是李林甫以及後來的楊國忠等人的政治敵人。

    其實,這也是玄宗所樂見其成的,其根源還是在於從李世民逼迫李淵下臺開始,包括李隆基自己對於父親李旦的壓制和鬥爭之中,李隆基技高一籌。因此,李隆基扶持起來的宰相就是為了平衡太子勢力的,只有讓太子和權臣進行無休止的鬥爭,才能讓李隆基高枕無憂,避免成為第二個李淵。

    李亨也非常具有政治智慧,實際上李亨當皇帝不過7年,一生大半時間都在當太子,可謂心力交瘁。再歷次的鬥爭中,有2次最為兇險,政敵找不到李亨的把柄,就開始對李亨的老婆下手。天寶五年的元宵之夜,也就是劇中故事的那十二個時辰(古代一時辰等同於現在的2小時)。發生了韋堅(太子妃兄)和皇甫惟民夜間私會,預謀“共立太子”案件,李隆基面對李林甫的鐵證只是高高抬起,輕輕放下,只稍稍懲罰了韋堅和皇甫惟明,甚至將皇甫惟明的軍權交給了和太子關係頗深的王忠嗣。

    誰能料到,韋堅的豬隊友上線,上書為韋堅喊冤,還請太子佐證。這下觸怒了玄宗,李亨不得已為表明不徇私情和太子妃離婚,恩愛非常的韋妃被迫出家為尼。李林甫乘機構陷牽連很多人,太子勢力元氣大傷。

    還是同一年年底,還是同樣的手法,李亨之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又被捲入到了政治事件之中,原本是柳勣誣告杜有鄰的罪名是“妄稱圖讖,交構東宮,指斥乘輿”,被李林甫利用,牽連甚廣,最終追查到了太子頭上。不過玄宗顯然洞悉一切,並不想廢除太子之位,結果李亨又以離婚為結局。

    最後李亨娶了更為有背景和在鬥爭環境中長大的張良娣。天寶十年,李林甫死,楊國忠又上臺,李亨繼續和楊國忠明爭暗鬥,這樣的生活一直到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爆發,李亨終於揚眉吐氣。

    欲展宏圖稱皇帝而中道崩殂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玄宗倉皇像蜀中逃跑,行至馬嵬坡,軍中發動了馬嵬坡之亂,楊國忠和楊貴妃被逼死。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實際上馬嵬坡之亂是太子李亨蓄謀已久的計策,原本非常成功,但到最後發現秘密說動的陳玄禮在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之後,繼續效忠李隆基,李亨只得和李隆基分道揚鑣。

    一路北上,其中兇險自不用說,好歹有驚無險的到達朔方軍指揮所靈武,七月九日到達靈武,七月十二短短五天,李亨就迫不及待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尊稱李隆基為太上皇,當天就派使者像蜀中進發,告訴李隆基。

    此後平叛和奪李隆基之權,瓦解李隆基的權勢是李亨短短7年的所有精力之所在,好在沒有出現岳飛時代的慘劇,當然趙構兵法單純是因為害怕迎還二聖,安史之亂控制住局勢之後,李亨就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朝了。

    稱帝之後的李亨,成功聯合回紇大軍,一路收復長安、洛陽等地。但其不可避免的開始重用宦官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人,一度沒有聽從李泌也就是劇中的主角李必的建議,罷免了郭子儀,錯失了一舉擊潰叛軍的時機。

    還聽信讒言賜死了建寧王李倓,廣平王害怕想殺害李輔國等人,被李泌勸制。僅僅當皇帝7年,李亨病入膏肓不能理事,張皇后和李輔國等人有矛盾,暗自找太子也就是廣平王李豫欲除掉李輔國,太子沒有答應。因此在李亨病死的當晚,張皇后密謀害死廣平王,立越王李系,行事不密被李輔國發現,被李輔國等人誅殺。肅宗薨,李豫順利繼位,是為代宗。

  • 10 # 清水空流

    拋開馬親王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描寫的英明果敢的太子不談,實際上馬親王過於美化了太子李亨,但實際而言,李亨當太子的時候,小心謹慎唯唯諾諾,看不出是個有為太子,當皇帝以後也不是特別“出彩”。而且他給唐朝種下亡國的禍根。

    李亨,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27歲為太子。唐朝第七位皇帝,由於安史之亂,使得李亨成為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的皇帝,公元756年當了18年太子終於趁安史之而登基,時年45歲。在位6年,52歲駕崩。

    不客氣地說,唐朝滅亡就是才從李亨開始的,唐朝的宦官亂政也是由他開始,他也是由於宦官亂政的時候驚懼而亡。我們必須承認,李亨這個太子是撿來的,如果不是前太子李英被殺,根本輪不到他。在李隆基這個強勢皇帝下面當太子可謂十分艱難,李林甫由於太子不是他所提議,一直想把李亨彈劾下臺。而李隆基很提防防範太子,唐代兒子造反的登基的不少。李隆基自己就是政變上臺,在這樣的事情上十分警惕。所以現實迫使李亨不得不謹小慎微。處處忍讓。18年的太子生涯徹底把李亨雄心壯志給磨平了,從裝孫子成了“真孫子”。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也許會平安登基。但他趁安史之亂國家中樞失控的情況下。能夠採取有利時機登基,是應該的,必須的,也是正確的。所以史書評價李亨登基是自立而非篡位,這樣他就具有最合法的地位去整合一切力量去平定叛亂。但就在李亨準備御宇山河再造大唐的時候,玄宗處境可謂難堪與尷尬。他已經是無鬥志,心境漸涼。安史之亂的責任他必須去承擔,李亨不會在意這位太上皇的處境的,只要他安全就好,而由於李亨為了使得自己登基合法,急於收復兩京。拒接採納李泌的意見。沒有及時入河北消滅叛軍。這就導致了後來藩鎮割據。這就起始於李亨戰略目光的短淺。

    李亨為了保太子狠心殺了自己喜歡的武將兒子,做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事情,晚年又怕張皇后效仿武則天,利用宦官誅殺張皇后,一絕後患,自己反感父親殺子的作為,而自己晚年做的比父親李隆基還狠還絕,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在對待永王的問題上,看得出李亨是宅心仁厚的皇帝,晚年不得不殺張皇后和第二子都是為了保護唐代宗李豫。(也有人說是李輔國乾的)。

    應該說李亨的6年太子之位做的並不舒心,可謂心力交瘁,這顯然是他個人能力和格局不夠造成的。李亨不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一生可謂悽慘。唐朝是從唐肅宗李亨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的栽培與管理要注意什麼?花開的多,果實還沒熟就掉,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