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林劍客
-
2 # 太史微詞
戰爭勝敗決定條件絕對不止統帥一個,短期靠勇氣,長期靠國力。趙國之敗不但是趙括的原因,本身沒有優勢的主場作戰,朝廷上下一致卻要速勝。本身說明國力已經支撐不起這場戰爭了。即使不換將仍用廉頗為將,無非是延長失敗的時間。就像一個只剩下一百塊錢了,可是借也借不到,也沒有額外的收入來源,大機率這人會拿這一百賭一把來個以小博大,至於是他自己花還是委託別人花失敗的機率都是很大的,不能因為他委託朋友去花這一百,就把他以後的窘迫自己歸罪於人家。反觀秦國也是一樣,國力在這場戰爭中消耗也很大,要不就沒辦法解釋:1-為什麼四十萬被坑殺而不是帶回秦國,實在是帶回去養不起這些人了。至於說怕這些人造反,我覺得可能不大,四十萬打亂了分到秦國各郡縣,用秦國的嚴刑峻法還能看不住嗎?2-四十萬趙軍都能擊潰,魏國的七八萬援軍一到就撤了。因為他們怕的不是這幾萬魏軍,而是怕整個魏國和秦國又消耗上。趙括說到底是為趙王或者整個趙國君臣背鍋的。
-
3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1、正相反,強弱大洗牌。秦由強變弱,幾十年以後才緩過來
2、上黨馮亭出賣趙軍,獻故關,最後20幾萬上黨軍民全部被坑
3、各國就是坐山觀虎鬥,秦趙不拚光,各國怎麼會來。
4、史記中最疑似小說的記載,史料中應當以對話為主,或簡單記事,見《戰國策》
5、坑殺不是迷。白起說了,把上黨軍民坑殺。
6、長平之戰,秦軍損失慘重,統一推後幾十年。
7、長平之戰趙國勝在及時換將,廉頗損失趙軍近十萬,趙括只有十幾萬,面對數倍秦軍。邯鄲之戰秦國換將也很及時。
8、趙國邯鄲之戰打了2年,長平打了半年。
9、廉頗對秦屢戰屢敗,在上黨戰役中更是消極。趙勝認為上黨必須要,失去上黨,趙將隨時捱打。廉頗3個月都守不住,夢想很豐滿,現實超乾癟。
10、趙孝成王配合廉頗建西壁壘,用談判拖延時間,即便不談判,各國也不會來幫忙。人家就是想看秦趙火拼。
11、趙括打的漂亮,10幾萬趙軍,殲滅白起30萬大軍,這場殲滅戰,是在秦軍的包圍中實現的,由於馮亭的叛變,導致故關失守,秦王30萬援軍堵住了趙軍退路。白起萬萬沒想到,趙括這麼厲害,差點連白起一起幹掉。趙括沒有帶援軍,廉頗慘敗後馬上換趙括,沒時間把東路20萬軍隊調回邯鄲,這20萬趙軍,後來在邯鄲之戰,基本拼光了,所以邯鄲才能堅持2年。
趙括出色的軍事能力,使得戰神白起也敗給趙括。秦軍損失過半,這在白起的歷史上從未有過,常勝將軍白起終究還是不如趙括。最厲害的是馮亭,他出賣趙括,害死了趙括,白起也因為謊報軍情,使秦軍邯鄲之戰失利,最終被秦王賜死,同時賜死的還有同謀犯司馬靳
-
4 # 銳度何老師
隨著史料的增多,當前對趙括的評價也開始客觀起來,不再是一邊倒的嘲諷。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期主動脫離營寨,對秦軍發起突擊,肯定是錯誤的決定。這也是打了好幾年,把國家消耗乾淨了,實在熬不下去了,發起的決死一戰。這明顯是一場賭國運的突擊,期望儘快做個了斷。趙括髮起的進攻的背後是國力支撐不住,君主迫切希望結束這場戰爭。所以說,最後的進攻是不該發起的,而推動發起進攻的是趙王。長平戰敗的根本責任人確實不在趙括。
但是,在戰場的指揮上,趙括仍然是犯了致命的錯誤。
我們簡單的看一下長平最後決戰的過程:趙括率領部隊傾巢而出攻擊秦軍營寨,秦軍在正面頂住了趙軍的進攻,然後在兩翼對趙軍實施包圍。秦軍隨後又派出了2萬人的部隊堵住了趙軍的後路,另外還有一支5000人的部隊堵住了趙軍的大營,把趙軍分成首位不能相顧的兩段。
最大的問題就出現這5000人的秦軍,怎麼就能堵住趙軍後面的部隊?趙軍也是以彪悍著稱,即便是對比秦軍,也就是差那麼一點點。5000趙軍即使打不過5000秦軍,8000肯定是能打過的。如果有2萬呢?那消滅5000秦軍也就是一個衝鋒的事。但是,就是這5000秦軍,死死的卡住了趙軍後面的部隊。
這裡面我們能看出來3個問題:
1,趙軍在後方是有人的。
2,趙軍在後方的人員戰鬥力不行。
3,趙軍後方這些人戰鬥力不行秦軍是瞭解的,不然不可能敢用5000人去堵。
而能完美解釋這3個問題的也只有一個可能:後面的趙華人,並不是能打仗的趙軍而是後勤民夫。
這樣,趙括犯了什麼致命的錯誤也就一目瞭然了:他沒有留下預備隊,是不留後手的全軍出擊。而不留後手的將軍,恐怕已經不能用紙上談兵來衡量了。這是個賭徒,一錘子買賣。
如果他當時留下一員能力出眾的副將和3萬騎兵,堵大營的5000秦軍會被一掃光。而在後面抄趙軍後路的那2萬秦軍也會被裡外夾擊,趙軍就算攻不破秦軍營寨,撤回來還是有保證的。
趙括的突擊沒有後方預備隊,也沒有側翼部隊,所以作戰部隊集中到一起,來了個萬歲衝鋒。其實我們能看出來,長平這幾年是把趙華人折磨的精神崩潰了,幹一仗,贏了更好,輸了亡國,不這麼耗下去了。
-
5 # 詩為諸藝之魂
一,顧名思義,長平之戰整個戰役最重要的戰場在長平關(不是長平村),即今天高平煤礦總部所在地。
二,談長平之戰,離不開地形。不看地形,光紙上談兵,是好些網友的做法。
參見附圖。丹河由北向南流。百里石長城在羊頭山脊大約東西走向。注意,這是趙軍的兩道防線,卻在長平關發生交叉。所以在長平關,實際是一道防線。
丹河跨越羊頭山,必是趙軍糧道。趙莊水庫一帶,必是供應前方几十萬部隊的臨時倉儲。
因此,長平關一定是整個戰役、整個戰場的關鍵所在,沒有之一。
長平關到趙莊水庫,是南北長約5公里、寬約1公里的平地,適合展開5000騎兵作戰。
三,白起25000奇兵、5000騎兵,是奔長平關去的,並一舉拿下。趙括沒有保護好長平關,導致慘敗。
四,秦軍從北面發起進攻,奇兵主要攻打長平關和兩側長城。騎兵在奇兵北側平地作掩護,打擊這一帶趙軍和從長治來的援軍。
五,長平關失守後,幾十萬趙軍向北突圍,完全不是問題,但趙括開始為何沒突圍?他不敢走!向東、向南突,沒意義。向西,不可能。只有向北。但是,退到長治,擊敗秦軍就更困難了。何況,幾十萬大軍撤退不是易事,再給秦軍從後面一衝,絕對崩潰。後來趙軍突圍,是因為缺糧,不得已而為之。另外,趙括也是一直在等援軍,以圖和援軍一起合擊長平關。
六,秦軍奇襲長平關前,先在高平到永錄一帶佯攻,繼而佯敗,吸引趙軍主力南移。但在丹河西岸,堅決頂住趙軍進攻,使長平關到米山的丹河成為包圍圈的一段。
佔領長平關後,秦軍擴大戰果,向東佔領故關,築成包圍圈的第二段。這時白起只能守住這兩段,已經沒有兵力合圍趙軍。
包圍圈第三段是大糧山,由秦國援軍完成。
-
6 # 君山話史
秦華人知道趙括的能力不行,才用反間計讓趙括取代廉頗。現在“網路史學界”興起一股翻案之風,把歷史上的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洗成白的。趙括就是一個庸將,有些人為了博得眼球,非得洗成良將,甚至還有人吹成偉大的將領。理由也很搞笑,被圍還能支援四十多天,這是多麼厲害啊。拜託,就算幾十萬頭豬要被捕殺也會奮死掙扎,何況是人。
這裡我就說說趙括為什麼不行。
1、瞭解趙括的人怎麼看趙括。
由於出身將門之家,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法,在讀書這方面他是很厲害的。他喜歡談兵論戰,一說起來滔滔不絕,並認為天底下的人,沒有一個能超過他。他跟父親論兵事,經常把父親駁得無言可對,但趙奢並不認可他。
有一次,趙奢夫人問說:“咱們孩子對兵法懂得那麼多,你怎麼不太認可呢?”
趙奢回答道:“行軍打戰,是置於死地而後生。趙括把戰爭看得太簡單了,似乎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對此我十分擔心。趙國要是不任用他為將軍也就算了,要是用他為將,趙國軍隊必定要毀在他手裡。”
作為一個父親,當然希望兒子能有出息,但兒子並不總是能給父親帶來光榮。知子莫若父,趙奢是個明智的人,早就看穿趙括肚子裡那點東西,中看不中用。
像趙括這麼一個缺少指揮經驗的人,一下子讓他擔任總司令,難道就沒有人反對嗎?當然不是了,事實上反對的人並不少。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名臣藺相如,他身患重病,仍拖著病軀見趙孝成王,勸諫說:“大王任用趙括為將,不過是聽說他精通兵法,有一定的聲譽。以我對趙括的瞭解,他只會讀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可是還達不到隨機應變的水平。”藺相如的話,趙孝成王聽不進去,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他與廉頗的關係,“將相和”的美談誰都曉得,在趙王看來,藺相如不過是在幫老朋友廉頗說話呢。
又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誰呢?趙括的母親。趙母對趙孝成王說:“萬萬不可任命趙括為主將。”這令趙孝成王感到很驚訝,兒子被提拔為總司令,這是很光榮的事,怎麼當母親要反對呢?他便問:“這是為什麼呢?”
趙母回答說:“以前趙括的父親趙奢為大將時,禮賢下士,親自捧上食物招待的門客有數十人,結交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所賞賜的東西,他一樣也沒有保留,全部分發給了軍官與臣僚。從他接受王命的那天起,就為國忘家,不再過問家中的事。可是現在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從這幾點來看,他都比不上父親。他們父子倆的思想境界不一樣,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趙括。”
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知人莫若藺相如。
2、戰未開打,趙括已經棋輸一著了。
趙括到了長平後,雷厲風行,把廉頗的那一套防禦策略全部廢除了,重新制訂戰略,以攻代守,還把堅持廉頗戰略的將領一一免職。顯然他認為廉頗的戰略思想太陳舊了,自己的那一套才有創新精神。據說當時趙軍中有八位軍官反對趙括的做法,以死相諫,但沒能改變這位自命不凡的總司令的決心。
看上去牛逼哄哄的不是?
趙括熟讀兵書,但一到戰場,連最基本的一條兵法都沒做到。這條兵法就是孫子說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無論是白起或是廉頗,都能做到“知彼知己”,但趙括則不然。大家還記得廉頗當年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時,曾說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功”。注意啊,廉頗最擅長的是攻城野戰,而不是防禦戰。可是他為什麼對付秦軍要用防禦戰術,這就是“知彼知己”,趙軍攻城野戰能力雖強,但比起秦軍是有差距的。可是趙括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那是廉頗無能罷了。趙括顯然低估了秦軍的戰鬥力,更致命的是,他連對方的主將是誰,也不知道。
秦國的反計間成功後,立即以白起為主帥。與趙國不同的是,秦國嚴密封鎖換將的訊息,武安君白起秘抵長平前線,取代王齕成為秦軍總司令。白起抵達的訊息,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秦國將此列為“絕密”,有洩露秘密者,殺無赦。
趙國的排兵布將,皆在秦國的掌握之中;而秦國秘密更換統帥,趙國卻一無所知。這就是情報戰的差距。決戰尚未開打,趙國已經棋輸一著了。作為統帥,還未弄清敵方底細之前,趙括就迫不及待要發動進攻。這難道叫高明嗎?
3、趙括輕而易舉就中了秦國的埋伏。
我看到有些漂白趙括的網文,說趙括曾經有過什麼戰績,趙奢打敗秦國都是他幫出主意等等,簡直荒唐,你拿史料來給我看看。
根據史料,趙括惟一的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
趙括上任後,秦軍就做好打殲滅戰的準備了。
因為趙括一定會主動進攻的。這是兩個原因決定的:第一,趙孝成王任用他,就是要打進攻戰,而不是防禦戰;第二,趙括要表現自己,要鎮住其部將,必須要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不只懂得紙上談兵,還能贏得戰爭。
可以說,戰還未開打,趙括的底牌就已經被看穿了。
白起早就做好了應對的準備。為了要誘使敵人上鉤,就必須先給點甜頭。果然不出所料,趙括上任不久,便氣勢洶洶地發動進攻,趙國兵團第一次主動出擊。白起命令前線部隊佯裝不敵,稍一交鋒,便往後撤。
第一次出擊,便打得秦軍落荒而逃,趙括對自己的指揮水平更加自信了。世人都說秦軍厲害,這只不過是秦軍沒有遭遇真正的對手罷了,自命不凡的趙括自以為就是秦軍的剋星,他要以一場輝煌的勝利,來嘲弄廉頗這個老古董。他完全放棄守勢,把長平一線趙軍主力都集中起來,要一鼓作氣把秦軍揍扁。
看到趙括的佈陣,白起笑了。趙軍傾巢而出,後方勢必會露出大破綻,只要能抄了趙軍的後路,斷其糧道,就可將其困死。白起預備了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準備伺機抄截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全部是騎兵,用於截斷趙軍攻擊兵團與趙軍防禦壁壘的聯絡。
趙括自以為高明,其實他只是被白起一步步牽著鼻子走。他率領趙軍主力部隊進入到秦軍預設的戰場,這個戰場,是在秦軍防禦森嚴的壁壘之前。白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且戰且退,退到自己的防禦陣地。這個防禦陣地,是秦軍與廉頗相持時所建,十分堅固。趙括大軍追擊至此,對秦軍壁壘發動進攻,可是他發現根本沒辦法推進。秦軍全線防守,到這個時候,趙括還自以為優勢在手呢,殊不知精於捕捉戰機的白起已經開始天網計劃,要把趙國兵團一網打盡。
白起預先準備的兩支騎兵迅速出擊,迂迴到趙軍的後翼。其中兩萬五千人的奇兵截斷運糧通道,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則插入到趙軍主力與長平壁壘之間。其中戰鬥的細節我們並不是特別清楚,司馬遷對戰爭的記載一直是很含糊不清的,但有一點是明確的,趙國軍隊被分割包圍,而且後路也被切斷了。
僅僅是第一次出擊,趙括就陷入重圍,這足以證明會讀書是一回事,真正打仗又是另一回事。我想問問,這樣算高明嗎?
4、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沒看到趙括有任何應急預案。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不然的話,“臨事便要傾倒”。用這句話來說趙括十分合適。趙括的問題在哪裡呢?他沒有在事上磨礪過,紙上談兵,不過是自己與自己打仗,當然對假想敵的思路一清二楚。可是真正的敵人,卻不會讓你輕易看穿他的思想。春秋戰國時代的兵書,有很多流傳到現在,孫子兵法也好,吳起兵法也好,我不相信誰只鑽研這些書就可以成為名將。就算趙括對兵法倒背如流,並不意味著領會到兵法的精髓。比如說孫子兵法裡幾個簡單而重要的法則,都被趙括忽視了。
第一個原則,“知己知彼”,趙括做到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為他連對方的統帥是誰都沒搞清楚。第二個原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什麼叫“先為不可勝”,就是要先立於不敗之地,遇到危機時,要有解決方案,要有後備力量,生存下來是前提。可是趙括做足了準備嗎?他領兵出擊,有沒有考慮到後路被抄截的危險呢?有沒有留有後手來應急呢?統統沒有。
我們看看被包圍後,趙括幹了什麼。
在完成分割包圍後,白起派出輕騎兵出擊,趙括率部迎戰。這時趙括才真正見識到秦軍戰鬥力之強,趙軍的迎擊被打敗了。這時趙括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等待援兵前來。被包圍後,他不是趕緊突圍,而是造防禦工事固守;不是乘敵人合圍圈尚未牢靠衝破封鎖,而是坐以待斃。
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趙括真的不知所措了。
在廉頗主持前線戰事的三年裡,趙國兵團攻雖不足,守卻有餘,運輸線暢通。可是趙括一來後,整個防禦體系漏洞百出,被秦軍連佔先機。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趙括能力不足以指揮全域性;其二是趙括高估自己,低估了對手。以為對手笨的人,最後往往發現自己才是最笨的。
趙括選擇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圍的良機。而秦華人不會給他機會了,秦昭王下令徵調河內郡內所有可以參加戰鬥的男子,凡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上前線,參加圍殲趙軍之戰。這時趙國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呢?很遺憾史書中沒有寫。但就算趙孝成王想解長平之圍,也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趙括的四十幾萬軍隊,實際上已經成為甕中之鱉了。
這場圍殲戰從七月到九月,持續了四十六天。趙國兵團的糧食得不到補充,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趙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了。趙括絕望了,他把軍隊分成四隊,衝擊秦軍的包圍圈,試圖突圍。可是運氣並沒有降臨,儘管趙軍士兵拼了命,反覆衝殺四五次,但任何突圍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總司令趙括集合了一支精銳部隊,親自率軍衝鋒搏殺,在最後一次突擊時,一支飛來的利箭洞穿其胸,這位悲情將軍被射殺了。總司令一死,趙軍更是亂成一鍋粥,加上連續捱餓,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剩餘的軍隊只能選擇投降。據《史記》所記,投降的趙軍總計四十萬人,最後都被坑殺了。
整個大會戰,從始至終,沒看到趙括的任何一個“閃光點”。作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反面教材,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不要為了刷流量、博眼球去睜眼說瞎話。
-
7 # 大獅
糾糾老趙,血戰長平。野戰非罪,速戰速決。紙上談兵,實戰鬼雄!還願一個被冤屈千年的英雄-趙括。
長平之戰,這場在歷史上著名的大戰,據說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在古中國的戰國時期是規模空前巨大的一次主力決戰。
西元前262年,此時正值秦昭襄王45年,秦國遣大軍攻伐南韓的野王。野王不敵大秦,唯有投降。南韓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絡由此被切斷。
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強悍之兵鋒,決定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遂派出馮亭接替上黨郡守,並立即進入降秦事宜。
馮亭一腔熱血,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自作主張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隨即接受,並冊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另派平原君趙勝攜5萬趙國大軍接收上黨。
西元前261年,秦國進攻南韓的緱氏、綸,震懾韓桓惠王;秦國派左庶長王齕領兵進攻上黨,意欲一舉兼併之。趙國面對強秦,不敢輕敵,遂起用五十萬人參戰。戰爭進行到第八個月之時,趙國的後勤已經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消耗殆盡。
趙國對此十分憂慮,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的在於消耗秦師,拖垮秦國。
然而在綜合國力方面卻是秦強趙弱。秦國此時經濟充裕,後勤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儲備充足。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當時的六國之中相對落後。戰爭儲備也不充足,因此無法支撐大規模的長期作戰。小國欲對大國拼消耗,只是權宜之計,豈能長久?
老將廉頗的持久戰方針,雖在戰略上相對穩妥,但有悖於國力,長期如此並不符合趙國實際國情。
雖說如此,但廉頗還是給予了秦軍一定的壓力,為扭轉局勢,秦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其他諸侯國懼怕秦趙媾和於己不利,因而不敢支援趙國。秦國同時使用反間計,在邯鄲大放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而廉頗軍隊傷亡過多,屢次戰敗卻堅守營壘不敢出戰的做法恰好激怒了趙王丹。
“趙括VS白起”趙王丹見此時國內缺糧,各國圍觀而不救,坐等也是死,拼了也是死,那還不如出去拼死一博。又見老廉頗的防禦戰術失效,遂下令以趙括代替廉頗,決意速戰速決。
西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長平40餘萬趙軍。秦國得知訊息後,大喜過望,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接替王齕指揮秦軍。
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原有的軍事部署和防守戰略,並將大批中下級軍官撤職,而後收縮兵力準備主動出擊,企圖一戰殲滅秦軍,收復上黨。
而白起接任後,遂採用後退誘敵,聚殲趙軍的戰術,以原先的前線部隊為誘敵,待趙軍出擊之後,即向主陣地長壁撤退,誘敵深入。(下圖為影視劇中的白起)
其次,利用長壁構築袋形陣地,以主力守衛營壘,抵擋趙軍進攻,並組織一隻精兵,待趙軍被圍後,迅速出擊。
其三,用奇兵二萬五千人埋伏側翼,待趙軍出擊後,插入趙軍的後方,切斷趙軍退路。
其四,用騎兵五千插入滲透到趙軍營壘的中間,牽制營壘中的趙軍。
戰爭打響後,其發展路線果然如白起所預計一樣。西元前260年8月,趙括統帥趙軍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此時趙軍糧食僅可維持3日之久,趙括計劃,先分裂秦軍,以優勢兵力集中攻擊秦軍使其逐個擊破。
趙括的想法是:擺出二軍攻擊陣型,讓秦軍派兵分割趙軍前後軍。而趙軍在秦軍已經到達趙軍前軍後方之時並不後撤,而是以全力攻擊秦軍中軍,利用優勢兵力一鼓作氣攻下正面秦軍,消滅白起所率領的一部,然後回師。前後軍夾擊包抄的秦軍。把秦軍全殲與長平。
這場戰爭拉開序幕之前,兩邊的主帥都已經修書給國君希望國君能夠提供更多的軍隊和武器,都希望一鼓作氣給予對方以最大的殺傷。
趙括自率趙軍主力傾巢出動,直至秦軍營壘。秦軍出動兩萬五千人的車騎快速部隊,從兩翼穿插至趙軍後方,切斷趙軍退路,並派五千騎兵監視趙軍大營中的留守部隊,以待隨時出擊
趙括此時並不管後面的秦軍兩萬五千兵馬,而是直搗白起的指揮中心,趙括領前鋒兵力全力進攻秦軍前線部隊,而此時的趙軍為9萬餘人,秦軍為5萬餘人。這個時候白起才發現自己中了趙括計謀,遂命所率秦軍拼死抵抗,因為他知道後退不是戰死就是以戰局不利而被秦王斬首。
白起此時無比狼狽,手上五萬兵馬戰死十之七八,再打下去就要全被被殲。正當趙括大軍馬上突破白起最後一道防線之時,戰局突然出現了逆轉。
“再也回不去的最強軍團”令趙括沒有想到,秦軍增援部隊此時到了。30萬秦軍後援迅速投入戰鬥,此時的戰場上發生了變化。趙軍無論在人數方面還是戰力方面均處於劣勢。趙括為防趙軍被分割殲滅,命全軍修築營壘工事,聯成一片,堅守待援。秦軍將趙軍圍困一處。
趙括此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已經沒了軍糧,而糧道又被切斷。戰馬被殺掉分食後,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了。最後,趙括不得不下令以軍中老弱病殘者為食。趙括還曾派趙軍中英勇之士刺殺白起,致使白起受傷。
此時的趙國知道趙軍被圍困的訊息後,迅速招募兵士,可是卻寥寥無幾。而此時的秦國也在招募兵士,秦昭襄王盡徵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秦國男兒知道自己快要征服的訊息後,紛紛入伍。很快一支新的力量產生了,這支部隊發給刀槍之後自河內直插丹朱嶺,對趙軍長平大本營實施更加深遠的縱深包圍,徹底地的阻斷了邯鄲與長平之間的一切聯絡。
至九月底,長平趙軍被多於自己2倍的秦軍團團包圍,斷糧已達四十六日,趙軍內部殺傷兵為食,人心浮動,瀕臨絕境。趙括知形勢危急,於是集中所有精銳分為四個編隊,不分晝夜,輪番突圍。而趙括自己也“以身殉國,抵死反抗”。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衝殺秦陣之間,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猶呼向前,力戰而死。趙括此舉,可謂天下之英雄,將帥之楷模。
趙括血戰四十九天,不屈服於強秦,生乃英雄,死也為一代鬼雄,卻不想在其死後,背上個“紙上談兵”的罵名,被人嘲笑千年之久。
“紙上談兵,實乃鬼雄!”趙括死後,趙軍群龍無首,遂放下兵器不再做任何抵抗。可憐這“號稱”四十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外,其餘全部被白起坑殺。白起一“人屠”爾,卻被譽為“戰神”。那些趙國兵卒難道不都是無辜之輩嗎?他們的妻兒老小又該怎麼面對這個“人屠”。
為何坑殺趙國降卒,這源於白起心中的恐懼和憤怒,長平之役趙括率領的趙軍雖然最終投降,但也造成了秦軍“死者過半,國內空”的慘狀。白起之勝,也不過殘勝。由此可見寡不敵眾的趙括雖攜飢疲之師,但作戰時竟依舊勇猛難敵。
現在很多史學家也懷疑白起以多欺少還傷亡慘重,回去很難向秦王交代,於是屠殺趙國降卒以衝“業績”。
趙軍遭坑山之後,白起命人尋找趙括屍體,但只找到趙括用劍和鎧甲。白起極為傷心,以衣冠厚葬,取趙括劍自用。並讚歎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乃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之事。趙括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事。趙括真壯哉也!”
-
8 # 毛粟學子
知子莫如父,趙括他爹早就說過,如果趙王用他兒子做統帥,趙國就會亡在他兒子手裡,趙奢說他兒子把打仗看的太簡單了。兒子當了一國軍隊的統帥母親應當高興才對,但趙括的母親得知趙括被任命為趙國統帥後立即找到趙王,請求趙王撤換她兒子趙軍的統帥,她說趙括和他爹很多地方都不一樣,你趙王用她兒子做統帥很可能要打敗仗,趙王不聽,後趙母要求和趙王籤免責協議,說我兒子要是打了敗仗你可不要連帶治罪於我,趙王同意和趙母簽定免責協議,後來的結果果然被趙母言中了。
-
9 # 白耀亮
現在說肉是香的不牛逼,說屎是香的才牛逼。趙括把一場戰役的最壞結果打出來了,還不操蛋,哪什麼才操蛋?
秦王是個傻逼,把一個只會防守的到廉頗用反間計換下來,換了一個智勇雙全的趙括上去。秦王是瘋了吧?
好吧,我不該罵為國捐軀的趙括。那四十萬趙軍的冤魂該去找白起報仇。但我還是想罵那些顛倒黑白的垃圾們幾句。
趙國四十萬大軍的冤魂該去找你們說理就對了。
-
10 # 文成公主25
有理論沒實踐,一個空想的將軍。只會誇誇其談而又不切實際……要命的是把打仗看成是遊戲……趙奢把作戰敵人的變化提出來後他卻說:那我換一換方案!結果在長平把自己換沒了。
回覆列表
1、引子,一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今天,他足足被人們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們譏諷了2000多年,被人們嘲笑了2000多多年,這是極為不公平的,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2、我們來客觀分析一下,我們先分析讀了書,能不能指揮打仗?紙上談兵行不行?
1)誰的第一仗不是在沒經驗下打的。霍去病不也是開始讀了一些書,然後就去打仗了。
諸葛亮不也是讀了些書,劉備用了後,就開始指揮打仗了,為什麼說,越括就不能帶兵打仗呢。所以,從這個上面來說,用紙上談兵這個來否定一個人能否打仗,並不是很恰當 。
2)趙軍被秦軍圍困後,“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在如此情況下,趙括依然鬥志不懈,帶領趙軍奮力突圍,“出銳卒自搏戰”,直至被“秦軍射殺”,可謂英勇。
3)若非以成敗論英雄,趙括其人,雖年輕氣盛、缺乏實戰經驗而有“紙上談兵”之癖,卻非唯知“紙上談兵”,而是真正指揮四十餘萬趙軍與數倍於己的秦軍作殊死鬥爭的一代統帥。如果這不是趙括平生第一戰,唯一的一戰,那麼,幾經磨鍊後,趙國出現一位戰神也未可知。
3、我們接下來分析一下當時的戰爭形勢
1)這是一場兩國都輸不起的仗,但是,在正常對待戰爭有態度上,趙國的國君和秦國有明顯的差距。秦國國君舉國之力,親自動員。並且在用人上,在物資供應上,都做了正確的選擇。但趙國,因為資源不足,就想速戰速決,以致於換上趙括而換下廉頗,這本身就是一次錯誤。第二,這種戰時,還不能相信自己的大獎,這是另一次錯誤,第三,不能及時的補給,這是又一次錯誤。
2)在當時的趙國,換上趙括的目的就是要去速戰速決的。趙括不一定不知道防守好,但是他卻不得不去主動出擊打仗。否則,迎接他的估計就是趙王的賜死了。所以,趙括一定得去打。在這種情況下,趙括只能是儘可能的利用手中的兵力,寄希望於運氣。來打這一仗,他輸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