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虛子

    縱觀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歲時就英年早逝,是天命還是人為?兩徵高麗,修造宮殿,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能不能說他晚年變成了昏君?傳說中的輝煌聖殿或許早已蛛網盤結、荒草沒膝,讓我們穿越時光的迷障,展開貞觀畫卷,用智慧的心靈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判。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但是,到貞觀中晚期,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和其權力的日益鞏固,他驕傲自滿的情緒大大地滋長並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剛愎自用。史書記載,唐太宗晚年,自認為文韜武略都大大超過了古人,經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開始對群臣意見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嚇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他惱怒之下差點殺了魏徵,後來是賢惠的長孫皇后以“明君賢臣”之華詞才勸其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最後還是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直到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

    二、他不聽勸告,好大喜功,兩徵高麗。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耗資鉅額,民不聊生,以至於激化了階級矛盾,結果引發農民起義。

    三、大造宮殿,奢侈腐化。貞觀十一年(637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宮,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642年)又下詔稱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浪費現象加劇。

    這樣的做法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但更為荒唐的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執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當時民間流傳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讓李世民更加擔憂,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宮廷宴會上,大家行酒令,說自己的小名。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個傳說,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裡,一連串佔了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裡佔了一個,“武連縣公”佔了一個,他又是“武安縣”人,是宮城北門“玄武門”的守將。太史的占卜正好應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於是太宗就找了個藉口殺掉他,這樣李君羨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犧牲品。直到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來申冤,他才被平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癱瘓在床上。經御醫診治,病體稍愈。可此時他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後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獻給了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說他自己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後,藥丹配好,李世民毫不遲疑地吞下,結果中毒暴亡,就這樣荒唐可悲地過早離開了人世。

    最為人們所不能原諒的就是,唐太宗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起居注》和《實錄》,於是打破歷代皇帝不可閱讀的先例。雖史書記載李世民要求“削去浮,直書其事”,但據考證,史家認為李世民曾多番修改兩書。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無法與人言說的痛。終李世民一生,宮門喋血永遠是自己心裡抹不去的陰影,修改史書的原因大概是這位帝王為了掩飾自己心裡的痛吧。

    (唐太宗):很好,朕最後一次給你重新組織語言的機會,哼哼,你應該知道怎麼說。

  • 2 # 我是越關

    李世民27歲發動玄武門事變,隨後登基稱帝。之後當了22年的皇帝,李世民前期可以說是明君的典範,但是“屁股決定意識”——有什麼地位,就是什麼脾氣。人有多大權力,就會有多大的獸性。李世民也不例外。

    窮奢極欲;

    李世民執政的後期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大興土木,只為自己一人聲色犬馬。並且樂此不疲。他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公元647年四月,李世民言到京城悶熱,於是就在臨潼驪山頂上修建了翠微宮。之後,又指責宮室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便重修了玉華宮。耗費白銀數無數。隋煬帝營建於東都的洛陽宮,李世民時期擴建,“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連同“飛山宮”在內的龐大建築群,豪華氣派,極盡奢靡。整座工程,都是真金白銀甚至是能工巧匠用生命堆疊起來的。

    公元648年,臨終前的一年,他親自為李治撰寫《帝範》十二篇,其中寫道:“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這件事足以證明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揮霍無度。

    荒淫無度

    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多次選妃,荒淫無度。武則天也就是這一時期進宮的,武則天當時只有14歲,從後期的經歷上來看,他從來就沒有中斷過蒐羅美人,充塞內庭的行為。以致於後期肆無忌憚的性生活,掏空了李世民的身體,加速了枯竭。

    干涉史官,威服天下

    李世民後期已經聽不進任何諫言,魏徵有一次當庭與李世民爭辯,氣的李世民想要殺了魏徵,幸虧有皇后給李世民戴了高帽。不然恐怕魏徵在劫難逃,後來魏徵明顯地覺察到,李世民變了,“漸惡直言”。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

    還有就是干涉史官,這一行為也為後世開啟了惡劣的先例。一般來說傳統是不允許皇權干涉。李世民打破常規,不但過問史官記述的內容,還強行干涉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後世史官很多都痛斥此事。

    最終,在“長生不老藥”的作用下,52歲就去世了。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可否認李世民是有巨大功績的,但是同樣也有昏庸的一面。

  • 3 # 峰子奇觀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小鳥依人”成語,正是李世民創造的。

    “唐宗”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了,他開創大唐盛世“貞觀之治”,被各族尊稱“天可汗”,成為一代明君的代名詞!28歲登基,在位23年,52歲駕崩!卻死於一個荒唐想法:長生不老。然而晚年的唐太宗英明不復,卻變成了一個好色昏君....

    說晚年李世民,從英明走向昏庸,並非空口無憑,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不再納諍臣忠言,變得十分暴戾

    人們常拿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做例子,表現唐太宗虛心納諫。貞觀前期,李世民還是比較能聽進諫言的,魏徵為此還先後寫了十多萬字的意見書。但後來,魏徵感覺到天子變了。貞觀十九年,疑心病重的李世民,懷疑劉洎背後褒貶自己,羅織“謀執朝衡”罪名,逼劉洎自殺。

    史載,貞觀十年,魏徵發現太宗“漸惡直言”(漸漸討厭直言)。貞觀十二年(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曾當這魏徵的面,毫不客氣地說:“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意終不平,諒有難色。”明顯表達出不願納諫的態度。

    甚至後來,幾度想殺魏徵。魏徵死後,還憤怒的砸毀了魏徵墓碑。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

    2、晚年大興土木,貪戀酒色生活奢侈

    晚年的唐太宗,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在唐太宗一朝,光大興土木和四處征戰這兩項,就對唐朝的國力民力損耗甚大。李世民在長安、洛陽等地,營造規模宏大的宮殿群。

    死前連自己都後悔了,駕崩前,還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了《帝範》十二篇,明文悔意承認錯誤,並告誡李治不要效仿自己。

    有書記載,晚年的李世民還對少女、美色貪得無厭。據傳,前有李世民霸佔弟媳楊氏之說(弟弟齊王李元吉之妻);後有,霸佔廬江王愛姬之事。從諸多事情,我們不難看出這位貞觀天子晚年的墮落。

    3、自恃才高遠超古人,征戰高麗勞民傷財

    一個人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績,一般就開始驕傲自滿了,就開始飄了、忘乎所以了,而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史載,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自認為文韜武略,都已遠遠超過了古代歷朝帝王,還經常拿自己早年的武功炫耀個沒完。且不聽勸阻,兩次征伐高麗,勞民傷財,固然取得一些勝利,卻沒撈到多大便宜,得不償失:由於大量造船,而引發農民起義,激化國內矛盾,自己還得了病。

    4、篡改歷史美化自己,晚年迷信長生不老

    晚年的李世民,還公開干涉史官,暗示、恫嚇、威脅他們“小心”記載歷史。更有甚者,李世民打破常規,不僅當面過問史官記載內容,甚至暗示他們“秉筆直書”。據說,這一舉動還引起了當時武則天的白眼。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癱瘓在床。他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迷信長生不老,派人遍訪國外高人。在深信併吞食一印度和尚配製的丹藥後,中毒暴亡,荒唐的離世了。

    當然,唐太宗前期的功績,雄才大略,也不可磨滅。人無完人,有功有過,有不失為一代明君!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昏君還是明君,這明顯是儒家價值觀中的說法!而在唐太宗時期儒家是不怎麼招待見的,唐太宗也不會在乎什麼明君昏君之爭!

    當然啦,史書也列舉了,唐太宗在後期不怎麼能接受納諫之類的,還有就是好大喜功,驕奢淫逸這些烏七八糟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是事實,沒必要替李世民掩飾!

    我本人對唐太宗基本是厭惡加同情!厭惡指的是唐太宗受惑於身邊人以及自己的野心,幹出了弒兄屠弟,威逼生父的行為,簡直是如禽獸一般!後期又想掩飾自己這段不光彩的歷史,害怕自己的孩子給他來個依葫蘆畫瓢,最後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的兒子們也給他來了這一套!就個人而言,他是屬於典型的當婊子立牌坊!

    史書讀來著實讓人心生厭惡!

    說他可憐則是他晚年時期沒有能力扭轉本集團腐化墮落的悲涼!唐太宗晚年變得好大喜功,驕奢淫逸和不願意納諫,這裡面肯定有他承平日久之後自高自滿的原因,追求享受是人之常情!但也有關隴軍事集團日漸衰落的原因,而這種衰落是誰都能看出來的,他心裡急但是無可奈何!關隴軍事貴族,初期的八柱國家族全部都衰落了,府兵也日減瓦解,他們李家和關隴貴族賴以稱雄中原的根基在不斷腐爛,之前王朝滅亡的教訓歷歷在目,他能不急嘛!可是無可奈何,最後乾脆自暴自棄了,還是自己生前過得舒服了是正理!

  • 5 # 學習冇止境1

    謝邀。唐太宗晚年並不是個昏君。而這個晚年是應從哪年界定的?我覺得應從唐太宗崩駕前十年為他的晚年,也就是639年至649年期間,有人說他荒淫無度,其實大多數皇帝都有此項毛病,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人的七情六慾乃自然現象,沒誤什麼事,小毛病而已。有人認為他改歷史,其實他是位肚量寬廣的君王,自由言論自然多一些,他只是統一版本而已,沒有他寬宏大量胸懷,誰敢寫出不同版本呢?這事也是平常之事,不能說明他昏庸了。在晚年仍然做了明君的幾件事:最有價值的一件事,648年,也就是李世民崩駕前一年他把自己寫的書《帝範》交給太子,教太子李治總結施政經驗,少建宮室臺榭等,(他對自己建宮殿規模稍大,有後悔之意,告訴李治戒之)這都表現了唐太宗非常清醒,明智。第二,太子李承乾643年謀反,是唐太宗是機智地化解,並沒有殺李承乾,只是貶為庶民,644年他說: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處理問題及看問題都非常高明。第三,他不象很多帝皇年老時殺功臣,他這一點非常清醒,645年,高麗虐民,親征高麗,說明他非常關心民眾百姓,愛民如子,是好皇帝的表現,並不昏庸。第四,639年,高昌王西域朝貢,兵伐高昌,第二年高昌王死,其子投降,說明李世民威風不減當年,用兵如神,所向披靡。第五,647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前兩年,征服薛延陀,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他這一年說:自古皆貴中華,賊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聯如父母。這個時候還可以說明李世民仁和寬厚的胸懷,天下歸心,是做君王的魅力所在。第六,晚年雖然多次出征,都是他為了太子李治順利登上皇位以及坐穩江山,掃清外患,奠定了唐朝強盛的基礎,看得深遠,綜上所述,這六點都說明唐太宗的晚年英明,頭腦清醒,高瞻遠矚,是明君的作為,不能說他晚年昏庸。說他生病後相信方士練丹,所謂方士,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古代的科學家,對醫學,算卜等等有研究的,這也自然,現在生病了,也是找醫學方面專家:醫生,並不能說明唐太宗糊塗。大家來評評,功大於過的唐太宗,其犯的錯是不是微乎其微?

  • 6 # 飛天琴羅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於陝西武功縣,626年至649年在位。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靡的錯誤。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同時,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靜轉為奢縱,營建宮殿,計劃封禪泰山等,並自辯“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魏徵因此諫到“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不過由於太宗晚年能夠清醒認識自己的問題,所以也能進行調整,因此雖然太宗晚年存在這些過失,最終沒有出現敗亡的危機,“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維持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對太宗皇帝有點過度苛刻了。上面有提到面對“自己的空前的文治武功”。到底是什麼功績?

    開疆闢土:

    上面是隋朝和太宗皇帝在位時,的版圖;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定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卻擴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為避免新恢復的東突厥站穩腳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為了保住東突厥,李世在641年進攻薛延陀,並取得了勝利。但是644年,趁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雲州。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鐵勒等部落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僕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貞觀四年,西域諸國君主在長安尊稱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644年,太宗率領李世績、李道宗、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績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太宗於649年去世後,新皇帝唐高宗暫停東征的計劃。668年,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北韓在唐朝其實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松贊干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628年),當時的人口已因隋末戰爭而銳減,此時唐朝只有290萬戶,經太宗君臣23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達到 380 萬戶。短短23年間人口多了四分之一。 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減少的“民少吏多”的弊端,同時發展商業,新興的商業城市在迅速發展。當時全球的2/3貿易都與大唐有關。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貞觀年間,國家可謂無內憂無外患。做為一個君主在晚年已經找不到可以建立的功業了。

    面對這樣一個君主,還要故意挑剔他晚年的生活作風?我覺得真的吹毛求疵,雞蛋裡挑骨頭,故意找茬

  • 7 # 南方鵬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次子,經過玄武門之變殺兄奪權,威迫其父取得皇位。他登基時二十八歲,在位二十三年,由於目睹隋末亂世情形,又長年征戰在外知曉民情民意,對隋亡的教訓感受強烈,繼位後勵精圖治,任賢納諫,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日益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對外開疆拓土,威懾四鄰,被稱為天可汗。歐陽修評價說,“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到了晚年,驕奢更甚,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在朝內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他過度役使人民,比如建飛山宮,汲取群臣熱心進諫的前車之鑑,他警告說“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並解釋說“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說百姓要是生活太好,整天無所事事,容易走向驕逸,只有役使他們才行。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悶熱,便在驪山頂上修築了翠微宮。三個月之後,又說原宮室過於小格局,配不上大唐威儀,重修了玉華宮,並因讒言誅殺重臣劉洎。

    雖然如此,李世民臨終前,深刻反省自己晚年過度奢侈糜爛的錯誤,告誡太子李治,要他不可學習自己驕奢的一面,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賢明帝王作為學習的典範,並說自己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遊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可能因為迷途知返,李世民才依然不失為明君,成為後世推崇的皇帝。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有人說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卻也晚節不保,成了昏君,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坦白的說,也許是人老了,心氣也沒了,也不想再做什麼千古聖君了,老李晚年確實犯了不少錯誤。

    其一是妄動干戈,兩次攻打高麗,雖然唐軍暫時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並沒有得到什麼具體的賦稅等等好處,反而大唐每年得花不少銀子來在高麗駐軍,得不償失。

    其二是大造宮殿。據史料記載:貞觀11年修飛山宮,21年修翠微宮。皆耗費無數,自此奢靡之風日漲。

    其三是惡魏徵。李世民前期總以魏徵為鏡反思自己的過失,可貞觀十年後,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魏徵死後李世民更是直接推到其墓碑。

    但是總的來說,李世民晚年雖然昏聵,但是終究能夠自我認識進行調整從而避免了大亂子的產生,說不上昏君,也說不上明君。

  • 9 # 鄧海春

    唐太宗一向被視為明君典範,他是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可治天下的帝王,也是他一手開創了貞觀之治。由於其文治武功都卓越不凡,史書上一般對唐太宗的描述是極盡誇耀之詞。可是就是如此英明的帝王,在其晚年之時,卻一改常態。所做之事樁樁件件都讓史學家嗤之以鼻,那麼唐太宗晚年時究竟有多昏庸?(昏庸是糊塗的意思,應區別於殘暴)

    沉迷煉丹可以說是所有帝王晚年的通病,古人尤其是君臨天下的帝王,對生命延續的渴求是很強烈的。即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因迷信長生術而被術士玩弄於股掌之間,唐太宗亦沒能免俗。

    唐太宗由於迷信仙丹,服用時間過長,服用數量過多,身體已是強弩之末。當時他後背之上生有癰疽,同時還伴有脫水的症狀。但真正將唐太宗送上絕路的乃是一個天竺人,他歷經一年終於練成“仙丹”。唐太宗欣喜若狂,沒成想服下後病情加重,沒多久便去世了。雖然對外一直宣稱唐太宗乃是因痢疾去世,但在舊唐書記載他是服用胡僧長生藥而突生暴疾不治身亡。可惜如此賢明君主竟因吃了個“仙藥”而亡。

    除沉迷仙丹外唐太宗還曾在晚年大興土木,唐太宗曾在《帝範》中自責“宮室臺榭屢有興作”。此言確實不虛,永安宮、玉華宮等諸多宮殿都是在唐太宗在位期間修建的。據記載僅是襄城宮的建造就徵召工匠近二百萬人。襄城宮的規模較小,若是更大的宮殿所消耗的人力更多。這些勞工要去全國各地徵調,在這期間他們的溫飽都是由自己所負責的。因而在當時一個人被徵集,一家就被毀的情況極為常見。

    唐太宗年輕時以虛懷納諫而出名,但到了晚年唐朝國泰民安,唐太宗對群臣諫言便不再虛心聽取。甚至誤殺大臣的事也時有發生,全然不復當初讓魏徵諫言二百多次的氣度。當時有諫臣劉洎經常在君前直言不諱,在唐太宗從膠東回來時身患疾病,劉洎對大臣們感嘆聖躬可憂。後來此話傳到唐太宗耳中,唐太宗便認為他對別有用心,就這樣賜死了劉洎。此時的唐太宗不僅沒有虛己納下之心,反而多猜疑之心。

    唐太宗晚年時還多次對外征戰,尤其是對征服高麗頗有執念。其實三番五次對高麗動用兵力本無必要,房玄齡臨終時就曾說攻打高麗,所失遠超所得。高麗與唐朝的幾次交鋒都是被迫防守,並沒有與唐朝針鋒相對。並且在與唐朝作戰時,高麗也曾多次派出使臣來唐朝求和,可是唐太宗卻並不願意善罷甘休。如此多次大規模的對外作戰,所損害的其實是百姓利益,由於連年征戰,百姓對此哀聲怨道,對唐太宗也是極為不滿。

    關於隋唐時期征討高麗的戰爭,後世也有很多學者認為是重塑國際秩序的必要之舉,對外征戰使唐帝國提高了聲望。唐帝國前期也消滅了隋末動盪中重新強盛的東突厥,在東突厥舊地設定都護府,以及對西域用兵。

    其實唐太宗的昏庸除了以上所列的事情外,唐太宗在儲君的選擇一事上也是判斷不清,導致留有後患。與此同時唐太宗還沉迷美色,在晚年時曾大舉蒐羅美女,武則天就是在這時候被選入宮中的。唐太宗晚年確實已失明君風度,但這並不能掩埋他的功績。總體而言唐太宗還是功大於過的,畢竟是他一手奠定了盛唐的氣度。

  • 10 # 風塵講歷史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繁榮的朝代,而它的繁榮就是從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開始的。唐太宗可以說是唐朝最偉大的皇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數一數二的人物了,他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使得唐朝人口迅速恢復;還多次對外用兵,平定了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使得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臣服,唐太宗也被尊稱為“天可汗”。但是皇帝做久了,難免會被利慾薰心,變得有些昏聵,李世民也不例外。他甚至還把諫臣魏徵的墓碑砸了,雖然最後又重新豎起來了,但也可以看出貞觀中後期的唐太宗已經跟早年不太一樣了。

    晚年的唐太宗十分沉迷於丹藥,想要長生不老。這也怪不得他,畢竟當了這麼多年皇帝,說對權力沒有慾望是假的,誰不想永坐江山。但也正是因為唐太宗過度服用丹藥,導致身體越來越差,最後一命嗚呼。與“唐宗”齊名的“秦皇漢武”晚年也是沉迷丹藥想要長生不老,似乎這是每個有作為的皇帝的通病。從這一點上來說唐太宗沉迷丹藥不能算是很大的過錯。

    不過唐太宗還很好大喜功,在位期間多次大興土木,興修了乾陽殿、洛陽宮、永安宮,飛山宮、襄城宮、翠教宮、玉華宮,九成宮和北闕等大批宮殿,修建這些宮殿不知道動用了多少勞工,但是唐太宗還不給這些勞工優惠政策,反而要他們“丁既役盡,賦調不減”。就是說勞工就算幹完活了也得把該交的賦稅交了,民間百姓連連叫苦,甚至出現了”一人就役,舉家便廢”的情況。這一點唐太宗確實做得有失妥當,算是一個汙點。

    當然唐太宗最大的汙點還是開了帝王干擾史官記史的先河。由於他是透過政變上臺的,踏著許多人的鮮血登上了皇位,死在他手下的人數不勝數,包括他的大哥、四弟還有十幾個侄子侄女。唐太宗晚年就對這段歷史十分在意,想知道史官是怎麼記錄的,於是再三向褚遂良要求看《起居注》,無奈褚遂良不肯,唐太宗就向房玄齡求助,這才答應將《起居注》進行一些刪定呈上。唐太宗此舉就是想美化自己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形象,不至於讓後世批判自己。

    至於說唐太宗三徵高句麗窮兵黷武,但當時的情況不打不行,高句麗一直是隋唐幾代帝王的心腹大患,楊廣就是三徵高句麗過度消耗了國力,如今唐太宗不顧之前的教訓執意要打高句麗,肯定有他的道理。雖然唐太宗沒能親自滅掉高句麗,但也為他兒子李治平定高句麗打下了基礎,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總的來說唐太宗晚年確實有些昏聵的行為,但都無傷大雅,與他的成就比起來這些都不值一提,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盛世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為什麼不在非洲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