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九扒史伊
-
2 # 小白哥講歷史
在討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中國的丞相(宰相)制度。中國的丞相制度起源於商代,丞相之名始於秦朝,秦朝正式建立了宰相制度,丞相是中央行政體制的首腦。朝代不同,對丞相的稱呼也不同。秦漢時期,稱丞相或者相國,東漢時期稱司徒,隋唐時期稱中書令(三省六部制),到明朝時被朱元璋廢除,清朝時期雖有相名,卻沒有相權(康熙王朝的明相、索相)。
明朝建立初期,沿襲元朝制度,中央設立中書省,中書省長官行駛丞相權,是最高行政機關的首腦。中書省上承天子,下接百官,丞相在明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助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又可能因權力過大而威脅皇權,因爾形成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大矛盾。朱元璋之所以廢除丞相制度,就是因為當時的丞相胡惟庸權勢過大,驕橫跋扈,結黨營私,嚴重損害了把權力看得很重的朱元璋的利益。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趁機取消中書省,廢除丞相職位。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鞏固了皇權,相權與皇權合而為一,使中央集權更加嚴重。明朝皇帝集大權於一身,如果做出的決策是正確的,有利於國家,如果做出的決策是錯誤的,則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由於國家事物過於繁忙,皇帝一個人處理不過來,於洪武十五年設立了內閣,幫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
-
3 # 無私無畏征服星辰大海
廢除丞相是因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更科學。
這也不是朱元璋的發明。是漢武帝先設中書和內朝,以強化皇權消弱相權,晉朝有了中書省之稱,使得傳統的相權從此必須依附於皇權,相權不再具備獨立性,而中書省的權力卻越來越獨立了。
元朝在地方還設有“行中書省”。
朱元璋廢除的是“中書省”而不是丞相一個職位,只留下了中書舍人。
清朝有中書科,地位更低,僅有監察職能。
其實廢除的只是丞相這個名稱而已,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明朝的首輔就相當於丞相的職能了。
清朝也差不多!大家最熟悉的和珅和中堂乾的就是明朝首輔活。文華殿大學士,兼內閣首席大學士。清朝必須是“大學士”才能叫中堂,這和明朝一模一樣,必須是大學士才能入閣。
-
4 # 新銳歷史
中國古代皇帝們要想維持國家的長治久安,治理官員和人民的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封建帝王們通常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
1.若自己大權獨攬,隨之壓力就大,智力和體力都面臨很大的挑戰,甚至根本應付不了。
2.若自己把權利下放群臣,又可能被左右的人架空成為傀儡甚至被取而代之。
因此,只能在這中間尋求合適的度,使自己既能緊緊握有大權,又不至於太辛勞而透支自己的生命,以便自己更多的享受做皇帝的樂趣。
這是中國封建王朝的一種基本的政治生態,在皇帝之下設立丞相,自秦以來一直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重要的制度。
然而到了明朝,朱元璋竟然廢除了這一沿襲千年的丞相制度,他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這對明朝治理官員有什麼影響呢?
(朱元璋)
一、朱元璋為什麼廢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是透過農民起義登上皇帝寶座的,對於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有著自己的理解,他之所以廢除丞相制度,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在元朝統治的近百年間,由於多種原因,加上制度設計不周密,先後登基的多數皇帝的政治智慧和膽識都不足。
元代的皇權顯得很孱弱,元代的丞相很跋扈,這給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對整個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他總結歷史上的宰相制度時說:
“設相之後,臣張君之威福,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鑑秦設相之患,相從而命之,往往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
“委政權臣,上下矇蔽故也。”(朱元璋起兵反元)
二是,出生於元末中國社會底層的朱元璋,內心深處始終克服不了的自卑,變成對能力不凡的開國元勳們的猜忌防範,終於使他決定借胡惟庸之獄廢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胡惟庸,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皇權產生了威脅,明朝初期胡惟庸擔任丞相之後,猖狂無比,大肆貪汙受賄,甚至敢挑戰皇權,私自截留對自己不利的奏摺。
朱元璋這種人怎麼會縱容一個只比自己低一級的人呢?
所以選擇胡惟庸作為廢除相權的突破口也是有歷史原因的,怪只怪胡惟庸看不清形勢,自己撞在了槍口上。
廢除丞相後,朱元璋建立了空前強大的特務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加強了對百官的監察,從治理官員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典型的過度的矯枉過正。
朱元璋廢掉丞相後,在用人上已沒有人可以掣肘他,但他為了後代的用人權也絕對有保證,在《大明律》中將君主獨攬任用官員的權力固定下來:
“凡除授官員須從朝廷選用, 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胡惟庸)
二、廢除丞相制度對明朝治理官員有何影響?1、朱元璋在登基以後一直以警惕的眼光,透支生命地治理著他的帝國。
朱元璋平均每天需要審批的公文為207份,處理的事務多達411件,太勞累了,設了幾個大學士當做顧問,但也僅僅是顧問而已。
猜忌防範加極度勞累使朱元璋進入了惡性迴圈,濫殺功臣良將使人才更,剩餘的“顧問”也戰戰兢兢。
朱元璋越勞累,心情就越差, 人更容易失控,也就更猜忌防範乃至濫殺大臣和官吏。
2、朱元璋死後, 沒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權力真空給他的後代們帶來巨大麻煩。
朱元璋的子孫們一般都既沒有朱元璋那樣的政治見識與經驗, 也沒有為了帝國廢寢忘食治理國家的主觀動機 ,在家天下的專制時代君主的素質從根本上講是沒有辦法保證的。
他們沒有朱元璋那樣的身體條件, 而廢除丞相制度又是“祖宗成憲”不能動,他們便採取了以下對策:
其一,用內閣部分代替丞相的權力,但畢竟不能完全取代,皇帝的任務依然太重,且文官特別是監察官們又愛彈擊諫阻,於是交權給宦官或奸相者有之 。
其二,自己先勵精圖治後發現太累便敷衍塞責者,甚至長期不理朝政者有之 (世宗、神宗) 。
這些皇帝型別的轉換是毫無規律的,極大地破壞著明朝治官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明朝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封建王朝。
君主和國家的治官活動跌宕起伏不定,使國家管理官員的活動出現難以預料的混亂,使各級在職官員為官施政的環境相當險惡,。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明朝正直官員反對四大太監和嚴嵩的鬥爭,這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惡果之一。
(嚴嵩)
3、廢除丞相制度使文官們失去了自己的“意見領袖”。
沒有丞相作為百官的代表,使所有文武官員的地位和生命、尊嚴的價值都變得渺小,使任何一個官員在皇帝面前都顯得“人微言輕”,這又構成了明朝政治的一個重要方面。
每當昏君或兇閹奸臣胡作非為的時候,明朝那些自幼熟讀程朱理學計程車大夫們為了自己治國平天下的願望對昏君予以諫阻。
但他們只能選擇比以前任何朝代都多得多的集體行動,或哭諫,,或故意用渲染刺激的語言指斥朝政。
可是封建君主的心腹大患之一就是大臣結成朋黨,他們的集體行動很容易被皇帝身邊的佞臣說成是朋黨現象,自然容易遭受殘酷鎮壓。
明朝皇帝總體的性格特徵是頑固執拗,皇家教育又差,大臣的生命和尊嚴遠沒有宋朝那樣被君主在乎,皇帝們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也比宋朝更強烈。
這種政治形勢也決定了即使是對君主和國家的忠誠無比的東林黨人,繼續使用集體戰術也同樣得不到君主的支援而失敗,明朝吏治澄清,國家復興的最後一絲星火就此熄滅。(東林黨人)
總結總的來講,在廢除丞相制度後,明朝最高政治權力的運轉經常處於失衡的狀態,舞臺上擁有權力的人物忠、奸、賢、愚反覆變換。
嚴重損害了明代治官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來越形同虛設。
概而言之,沒有了作為所有文官領袖、能替君主處理好繁瑣政務,對君主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丞相的存在。
明代的君主為政時力不從心,為惡時卻能隨心所欲,實際上成為一個比宋朝更人治的朝代,其治理官員和人民也更加混亂。
-END-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導火索是當時的丞相胡惟庸涉嫌謀反,誅殺胡惟庸之後索性撤了丞相之職。
但本質上是為了鞏固皇權。
按照歷朝歷代以來的官制,丞相是皇帝之下第一人,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掌握著軍政大權,為百官之首,權力非常大。
朱元璋一開始也沿用各朝的做法,委派他信任的官員為丞相。誰值得信任呢?他的老鄉們,胡惟庸、李善長這些。而像劉伯溫這樣的外鄉人,哪怕對明朝勞苦功高,朱元璋也沒讓他當丞相。
由此可見想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多麼艱難。所以當胡惟庸辜負了他的信任時,反彈非常嚴重。朱元璋不但對胡惟庸及其黨羽痛恨至極,連帶著誰都不信任了。
在他想來,連一直小心謹慎的胡惟庸都心存異志,世上大概沒有誰是無私的赤誠君子了,哪還敢再提拔一個人當丞相?
無人可信,“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遂改革官制,直接撤銷原有的中樞機構“中書省”,不再設丞相一職。歸其政於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中間再無什麼阻隔。
這件事情對明朝官員的影響是很大的,幾家歡喜幾家愁。
對於自知沒有能力成為丞相的官員來說,這是喜事,等於是把丞相之權分散了,大家都能分懷羹;
而對於有望拜相的高官來說,這可不太妙,代表著自己再也沒有機會獨攬大權隻手遮天。
在朱元璋的設想裡,這種制度保證了皇權不會旁落,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他的後世子孫們並不想像他那樣事事抓在手裡,太累,當皇帝是來享福的,不是來受罪的。
於是適當放權,掌政內閣應運而生。再次在群臣和皇帝之間製造了一個處理大部分事務的部門,不過再厲害的閣臣也無法和丞相相比。
總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是出於政治需要。對於明朝後世有好有壞,避免了權力集於丞相一身,卻也讓文官們四分五裂,黨爭亂國。
-
6 # 使用者110512198428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的直接原因就是明朝初期丞相的權利太大,讓朱元璋感到自己的皇權受到了威脅;另外朱元璋為自己的後繼之君做準備,當時太子朱標尚在,朱標性格溫和不像朱元璋如此強硬,朱元璋怕丞相將來會威脅子孫的通知。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是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的體現,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和百官,管理國家事宜,皇權得到加強,更加便於對官員的管制。簡單來說,官員裡沒有在官職上已經沒有能與皇帝較量的人了,皇帝管理起來會麻煩一些,但是管理官員的阻礙降低。
-
7 # 榮耀歷史
這個問題值得認真回答!但是第一步還是要稍微科普一下,朱元璋同志廢黜的是丞相制度,並不是宰相制度,丞相制度也沒有存在上千年,這是為何?
何為宰相?何為丞相?簡單點說,丞相是一種職務,而宰相是百官之長的統稱,所以丞相是宰相的一種,在不同時期,代表宰相的是不同官職,比如說在秦國時期,相國就是宰相,到了秦朝,丞相就是宰相,東漢時期的大司馬就是宰相,唐朝的尚書左右僕射,宋朝的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都是宰相。君權與相權的鬥爭,使得宰相從最開始的一個人,到後面數人,比如說宋朝,政事堂有首相(中書門下平章事),還有一堆副宰相(參知政事),三司使也被叫為財相,中書令則是內相,掌管軍事的西府樞密院的樞密使也是宰相之職。
到了明朝,老朱廢掉丞相之後,使得大明短暫地出現了無宰相時期,六部官員直接對天子負責,這就需要皇帝親自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只有朱元璋這樣的皇帝能忍受,果不其然,到了朱棣時期,老爹原來作為秘書機構的內閣漸漸走上臺面,到了明宣宗往後,內閣成為了大明朝權力中樞,內閣首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宰相,其他閣員則是副相,朱家子弟最終還是沒能逃出這個宿命。
朱元璋廢黜丞相的經過大明朝建立之初,是設有左右丞相的(左為尊),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一人專權獨大,胡惟庸經老上司、淮西勳貴首腦、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南韓公李善長推薦後,出任右宰相,李善長退下來後,胡惟庸接過淮西勳貴大旗,出任左丞相,和他搭班子的是汪廣洋,兩人在政事處理上大相徑庭,胡惟庸屢屢受到朱元璋讚許,而汪廣洋更像是尸位素餐,沒多久,汪廣洋就被貶到廣州去了,而朱元璋看胡惟庸把朝堂上下打理得不錯,就讓他做了獨相,中書省他一個人說了算,六部奏事先呈中書省,由中書省批閱後轉呈皇帝,如此巨大的權力開始滋長鬍惟庸的野心。
果不其然,胡惟庸變得獨斷專行,飛揚跋扈,成為獨相2年後,朱元璋出手了,快、準、狠,黨羽遍佈朝野,背後又有淮西勳貴撐腰的胡惟庸連水花都沒有一點,便被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誅殺,還被朱元璋借題發揮,大肆誅殺淮西勳貴集團的開國功臣,幾年後竟然連李善長都被滅族。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胡惟庸,為什麼要廢黜丞相?明朝官方的說法是謀反,後來還增加了私通倭國等罪名,但是在我們看來,這些大機率都是朱元璋的說辭,真正的原因是胡惟庸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統治,準確來說是淮西勳貴支援下的相權影響到了皇權!
淮西勳貴,祖籍是淮西定遠、濠州、滁州等地、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李善長、胡惟庸、費聚、陸仲亨等人,就連徐達、湯和都帶著淮西勳貴的印記,在朝堂上與他們相對抗的便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士族集團,但是劉伯溫根本不是對手,李善長、胡惟庸等人把持朝政,劉伯溫僅僅當個御史中丞,言官之首哪能和丞相相提並論,特別是劉伯溫被排擠歸鄉後,朝堂上下就成了淮西勳貴的一言堂。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胡惟庸才能如此跋扈,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都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讓權力慾望強烈的朱元璋深深感到不安,所以胡惟庸被殺是必然,淮西勳貴被一起剷除也是必然。
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的佃農一下子成為暴發戶,他會比所有人更珍惜眼前的一切,絕不容許任何人來奪走他現在擁有的一切,不僅是現在不允許,未來也不允許,他感覺到丞相的權力太大,今天出現了胡惟庸,保不齊未來出現李惟庸,所以乾脆廢黜丞相,自己兼任了丞相的職務。
廢黜丞相對明朝官員治理的影響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近期的,即六部堂官直接向皇帝彙報,所有事情的決策之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百官都成了執行者,而不參與帝國重大事項的決策,這種態勢無法長久,一來皇帝精力有限,二來需要皇帝無比英明,一旦昏庸,貽害無窮。
所以第二個影響就誕生了,這就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偉大創新——內閣制度。內閣,不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內閣閣員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充當皇帝秘書兼決策機構,但是大小奏章要經內閣票擬之後才能呈送皇帝批紅,這就賦予了內閣參政議政的權力。再加上內閣閣員都是六部官員兼任,本身就有一定的職權,所以內閣首相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那麼老朱的願望落空了嗎?沒有!內閣首相雖然有宰相之實,但是畢竟不是真正的宰相,因為內閣閣員的人選由皇帝任命,想讓誰進誰就進,想讓誰退誰就退,不用徵求百官意見,所以只要內閣首相不合皇帝意,皇帝一道中旨就能換人,這就是終明一朝,都沒有大臣為禍的根本原因。想必朱元璋泉下有知,也會稍微欣慰吧。
-
8 # 溫讀
眾所周知,丞相制度源遠流長,一直到明朝才被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
若想弄清楚這中的各項原因我們不得不從一下的幾點來入手。
為何廢除:(一)朱元璋本人的性格
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知曉,朱元璋此人最是多疑,因為他多疑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懷疑自己身邊的人是不是藏著謀反之心,故而早年間追隨他的功臣大多數都沒有落得個好下場。
宰相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容易接觸百官的人,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故而皇帝們在選擇宰相之時大多數會選擇自己的心腹,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自己處理朝堂之上的事物,也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這些有利的條件在其他君王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但在朱元璋看來卻是一件威脅到自己皇位的事情。
朱元璋前期曾經有過三任宰相,但是這些宰相無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這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數第三任宰相胡惟庸,他是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但在擔任丞相後卻被朱元璋以莫須有的罪名給處死,這證明了什麼。
(二)宰相的權力太過於強大
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謂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皇帝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比他的權力要大,這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皇帝了壓力,但有利也有弊,宰相的過度集權便會對皇權造成危害。經過幾代的改革,在明朝時期宰相的權力已經達到了巔峰,若是在不將他廢除,只怕宰相制度會對皇權造成不可復加的傷害,朱元璋選擇取締宰相制度也是無可厚非的。
(三)前車之鑑
歷朝歷代都曾經出現過宰相脅迫皇帝的事件,這令朱元璋不得不為之防範。
朱元璋的出生並不好,他深知自己能夠得到江山的不易,所以再登上皇位之後他不可能不去想前朝留下的那些前車之鑑。
那些前車之對於朱元璋來說如鯁在喉,時時刻刻提醒著他必須要解決這個心腹大患,所以他才會選擇廢除丞相制度。
說了這麼多,我們大體也應該知曉朱元璋為何會廢除丞相制度,那廢除丞相制度後對於明朝治理官員有什麼影響呢!
當中影響:(一)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丞相制度出現的根本原因便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從而減輕皇帝的壓力,猛然間將丞相一職給撤除,原本壓在丞相身上的政務一下子便轉移到了皇帝的身上,其壓力可想而知,僅僅是洪武17年的14日到21日,朱元璋每天要處理的事物便達到了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的檔案達到了207份,這繁重的政務壓下來可想而知。
雖然朱元璋在盡力處理這些政務,但可惜的是他一個人完全不能將這些政務處理妥當,故而他在自己的身邊設定了幾個大學士顧問,縱然是設定了這些顧問,但對於朱元璋來說也是形同虛設,因為他習慣了自己處理事務。
長時間的勞累讓朱元璋的身心都有著極大的壓力,這樣的壓力讓朱元璋很是不適,故而會將這些壓力釋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臣作為和皇帝交流最為頻繁的那一批,首當其衝要受到皇帝的責難。
中國古代講究皇權至上,若是官員說錯一句話惹得皇帝不開心便會受到滅頂之災。殺雞儆猴,官員們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個便嚇得再也開不了口了。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明朝的後期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很匪夷所思的現象,那就是宦官當道或者是皇帝很長時間不上朝亦或者是皇帝有著奇怪的癖好,這究其原因是因為什麼呢!
自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開始,皇權便開始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高度的權力集中就容易產生弊端,若是遇到一個好的皇帝這弊端顯現的還不是很明顯,若是遇到一個個荒淫的皇帝那對於國家來說便是一個個災難。
就以明朝的世宗皇帝為例,世宗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繼承大統,故而內心敏感且自卑,他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國家,而是就自己生父生母的問題和內閣大學士開始了激烈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他憑藉著少數人的支援將大多數反對他的官員廷杖,且限制了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這件事讓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再不敢說出任何違逆皇帝的話,故而那些溜鬚拍馬的人乘機掌握了大權。
在明朝皇帝更換大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更換大臣對現有的朝廷進行一次重組在不同的場合會發生不同的事情,頻繁的更換大臣不利於國家的安定,也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三)官員素質的下降
眾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做出的事情有很多都讓人費解,這很大程度上和皇帝年幼時所受到的教育有關。歷朝歷代,皇帝對於皇子的教育都是極其注重的,正是因為良好的教育才讓這些國家繁榮昌盛,太子的老師來自於官員,明朝前期官員的素質較高,可是到了後期由於權力的過度集中敢於說真話的官員已經所剩無幾,圍繞在皇帝身邊的大多數都是那些順著皇帝來的人。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邊是文化素養不高,這樣的人如何能夠教育好皇子,諸皇子受到這樣的教育自小便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明朝的官員素質開始斷層般的下降。
這樣的官員會的只有溜鬚拍馬,何須操心管理呢!
過度的皇權集中給人民帶來的只有沉重的賦稅以及不安定,明朝後期各地的起義頻發,大多的百姓已經到了無法果腹的境地,為了讓自己活下去他們不得不奮起反抗,最終這個通知了中國幾百年的王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重複當年的決定呢!
-
9 # 喵喵趣見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主要依照元代的舊制,設立中書省,並設定丞相、平章、參政等職務。其中,丞相統管的事務繁多,位於百官之首,權力極大。朱元璋生於元末,親眼所見元末民不聊生的局面,他將這些都歸咎於丞相專權導致的禍患。因此,朱元璋心中對於丞相一職一直持有保留態度。
胡惟庸事件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丞相制度的導火索。胡惟庸任丞相後,獨斷專行,黨同伐異,並與各方勢力勾結,最終被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除掉。此後,朱元璋便宣佈永久廢除丞相制度,讓六部直接對接朱元璋一人。
事實上,胡惟庸之前還有李善長、汪廣洋兩任丞相,但李善長位高權重,又拉幫結派,早就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滿,而汪廣洋又毫無作為,叫朱元璋大失所望,漸漸地,朱元璋深感對丞相的失望,加上胡惟庸一案,便直接促成了丞相制度的廢除。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朱元璋內心中已然察覺到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縱觀中國歷史,霍光、曹操、趙匡胤哪一個不是權力極大,以至於對皇權造成了不小的威脅。朱元璋深知權力分散的嚴重性,加上主觀上一直認定元朝的腐朽是丞相專權造成的,又經歷了幾位丞相所帶來的失望,因此終於下定決心。
對治理官員的影響
1、對官員過分嚴苛,促使了特務機構的成立
丞相一職本是輔佐帝王的,被廢除以後,全部權力均系皇帝一人,雖然權力得到集中,但也導致皇帝非常忙碌。朱元璋於是有心設定四輔官,後期更是啟用四大學士來輔佐自己,但由於所有決定權都在自己手中,仍然十分忙碌。一年中,無喘息的時機,使得朱元璋性Grand SantaFe發多疑,對官員有諸多要求,幾乎無可信任的臣子;同時,因為沒有了丞相的勸諫,其所作所為越發偏激,明朝的官員制度也越來越嚴苛,為了監視百官,甚至還建立起來龐大的特務機構。
2、明後期的帝王怠政現象嚴重,並且親信宦官
建文帝開始,以四大學士制度為雛形,建立起了內閣制度。但內閣權力的大小,僅取決於皇帝賦予的權力,並不具備法定的行政特權。因此內閣制度並不能完全代替宰相之責,許多事務依然要交由皇帝親自來做。長此以往,帝王越來越得不到喘息,身邊也無可商量之人。於是,從明中後期開始,有不少帝王乾脆怠政,草草敷衍政事,甚至將“批紅”的工作交由宦官代勞,過分親信宦官,最終導致了禍患。
-
10 # 清水空流
自秦朝以後,皇權與相權一直是在不斷地博弈之中,皇權在不斷提高,相權在不斷地降低,皇權在不斷地加強,相權則是不斷地在分化和削弱。隋朝唐之前是獨相,可以開牙建府,之後就是群相制。宋之前宰相是坐而論道,之後站著講話,明朝之後就只有跪著了。明朝封建集權達到了頂峰。其中的最明顯的標識就是朱元璋廢除了在封建時代實施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在罷丞相後,由六部,各府衙、有司、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權歸於朝廷。繼任之君不許復立丞相。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為了加強皇權。防患於未然防止後世出現權臣如曹阿瞞,為此而防微杜漸不能出現司馬仲達。這也許和朱元璋出身有關,朱元璋出身赤貧,不是官僚士紳出身。跟自己一起起家開國元勳也是最底層出身,懼怕他人篡位和多疑是朱元璋登基以後最重要的問題,諸子地方就藩就是防範朝臣的,將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手中。讓官員只有執行權而無決策權是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主要原因。廢除相權是對於儒家官僚集團的不信任和反感。
廢除丞相制度是朱元璋的個人因素決定的,而非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封建統治集團中, 君主、 丞相是不可或缺的,必須的。丞相起到制約皇權的作用,而朱元璋恰恰反感制約。朱元璋對權力的控制慾超過了一切。從1380年明太祖廢中書省之後,明清兩朝是沒有真正的宰相的。(大學士無論從地位和權力比丞相差的很大。)廢除丞相更有利於皇帝的統治。丞相的決策權力被分散到九卿、內閣、甚至是司禮監宦官的手裡。而之所以發展到這個情況是朱元璋無法預見的,因為是後世皇帝太懶,太混蛋。
但朱元璋廢相後,國家政務上只能親力親為,後世皇帝顯然沒有朱元璋這樣的力度和工作能力,後世慢慢形成內閣。就此實質上的丞相也出現了。甚至有明初的三楊內閣,後來的嚴嵩,張居正等“權相”。朱元璋只是在形式上廢除了丞相。但在制度上卻沒有廢除。
回覆列表
朱元璋是個生性多疑之人。歷朝多有手握重權的造反者。他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使國家的大部份權利能掌控在自己手上。就株殺了當時的宰相胡惟庸,至此廢除丞相制度。宰相就像一把雙刃劍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因而形成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後,固然可解決君相矛盾,但必然導致皇帝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難免偏頗,草率.皇帝獨操權柄,固然有利於防止權臣專政,加強統治,但社稷的興衰維繫於皇帝個人素質,也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朱元璋立國後對功臣和權臣狠下毒手.在廢相問題上有兩次重要的行動,一次是誅殺胡惟庸案,另一次是誅殺李善長案.
胡惟庸案:朱元璋稱帝后,先後任命過四員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書省主政時間最長,權最重.再加上他和當時被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密相往來,朝廷政治首腦和軍事貴族結合在一起,使朱元璋有所警覺.而胡惟庸由於權勢日盛,驕橫跋扈,不知節制,這正好給朱元璋以把柄.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殺了胡惟庸,趁機取消了中書省,並立下法度,以後不許再設丞相一職.朱元璋還利用胡案,將凡是心懷積怨,行為跋扈,對皇家統治有危險的文武官員,大族地主,都陸續列為胡黨,處死抄家.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處死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太師,南韓公李善長及其家七十餘人.因胡案被誅死或已死被追奪封爵的功臣共計有21侯,株連而死者共達3萬餘人.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除掉胡惟庸後,罷左右丞相,設內閣供皇帝做為秘書。內閣大學士的權力不如宰相,大學士的官階很低,只有正五品,比各部首長(尚書正二品)要低三級.只有票擬權,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與皇帝。從此明朝名義上再無丞相一職。
朱元璋認為這樣就可以永遠保持明政權,所以他下令"後世子孫永不許恢復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請求,凌遲處死."朱元璋來自民間,政權又由他創立,對於繁瑣的政務,還可以勉強應付,但之後幾代帝王中卻大多生於深宮,處理政務能力有限,最後只有依靠內閣,甚至是委權於宦官.因此到明朝中期,內閣大學士基本上成為朝廷最重要的大臣。而很多讀書人與老百姓也不是太清楚內閣大學士與之前的宰相有什麼區別,便習慣性地將內閣大學士稱為“宰相”。這樣,就使大權漸漸落入大學士之手,例如張居正。明後期甚至形成了非常嚴重的宦官專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