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拾夢堂
-
2 # 草原之野狼王
可能聽說過網際網路上浮現的“Web 3.0”這個詞。那麼什麼是Web3.0?Web 3.0是網際網路發展的新階段。計算機科學家和網際網路專家認為,Web3.0的變化將使網際網路更加智慧,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因此,要理解這些正規化轉變,我們首先要看看網際網路的發展。第一節:網際網路發展歷史Web 1.0 -> Web 2.0 -> Web 3.0。要了解什麼是Web 3.0,我們首先需要了解“web”。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Web(World Wide Web,簡稱WWW),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它是讓主機和使用者的互連的網路互動系統。於1989年由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蒂姆雖然發明了Web,但是他沒有為它申請專利,因此全世界的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全球資訊網是資訊時代發展的核心,也是數十億人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互動的主要工具。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那樣,網際網路隨著我們的需求和用途而發展演變。Web 1.0,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你或許未曾留意,在社交媒體和影片流媒體之前,網際網路就有一個版本!它就是Web 1.0。它在90年代就已經開始,比Google公司還要早。Web 1.0時代的網際網路曾經由AltaVista和網景公司(Netscape)主導。當時的Web 1.0,網站是“靜態的”“只讀網路”Web的存在,只是為了展示廣告。這意味著人們只能搜尋資訊並閱讀。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Web1.0時代 網景瀏覽器大多數電子商務網站仍然是Web 1.0,因為它們背後的概念很簡單:向客戶展示產品並從感興趣的人那裡獲取資金。這些網站通常非常流暢和快速,但是,使用者互動崇尚極簡主義。亞馬遜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首頁總是出奇的簡潔。但是簡潔並不一定就能保證使用者體驗。自從來自中國的電子商務興起之後,Web2.0版的電子商務儼然改變了線上交易市場,而它們正好相反:使用過度華麗複雜但是卻又可用的介面和系統互動。亞馬遜在2019年推出中國市場,代表著Web1.0時代的電子商務落幕了。Web 2.0,動態互動無孔不入隨著迭代,網際網路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Web 2.0,它是“動態的”“可讀寫”網路。現在,使用者不僅只是訪問內容,還能建立自己的內容並將其上傳到網站。Web 2.0可看到各種流行媒體消費平臺的興起,如維基百科,YouTube,Flickr和Facebook。它建立了一個志趣相投的社群,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共享資訊。就好比這篇文章,它可以由筆者釋出,並經由平臺展示給其他人,或者查閱、評論或者分享。如果是知乎、部落格等,出現錯別字時,即便釋出還可以編輯修改並更新。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時間有時候會過的很快。Web 2.0這一概念,是大約在2003年由O"Reilly Media的副QuattroporteDale Dougherty創造。如今,Web 2.0已經風靡全球。在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它完全重新定義了全球市場營銷和業務運營。並具備極強的社互動動屬性。你可以用Instagram釋出照片或者為自己的品牌宣傳,在Youtube上你可以上傳影片和全球的訂閱使用者互動,你也可以採用來自亞馬遜或者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網站全球購物。Web 2.0的主要目標是使網際網路更加民主,並使其儘可能地方便使用者訪問。Web 2.0使得社互動動和線上經濟大放異彩。當然,Web 2.0也開始資訊過載。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數量從最近的7.38億增加到32億,龐大的使用者量和指數級增長的資料引發了挑戰和危機。Web 3.0,迫在眉睫的結束失控你可能已經熟悉Web 3.0的概念,那麼我們是否真諦熟悉它的內涵?Web3.0註定是應對挑戰、解決危機的最好公式嗎?你有沒有察覺到,每次在亞馬遜或者淘寶上購買東西時,網站的演算法都會檢視購買產品的人繼續購買的其他商品,然後向你推薦。你不知不覺就點選檢視或者購買。每次開啟網站都可能是你感興趣的,它們怎麼會知道我想買什麼東西?所以,想想這裡發生了什麼?網站正在對我們進行學習,然後推薦我們可能喜歡的內容。這似乎理所應當,也順其自然。著名的未來科學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有一本書叫《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譯:《失控》),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預見了Web2.0時代的到來,並預言了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發展趨勢。凱文·凱利在書中講述了波林的“蜂群之群”實驗。“這是些高度及腰的圓柱形移動機器人。它們成群結隊,四處奔忙。人人都在猜蜂群會往哪裡去;任何一個蜂群都不會控制其餘的蜂群;其他蜂群也不管這個蜂群去哪兒。廣場成了這些硬梆梆的傢伙們的天下——一群失控的機器。”就像亞馬遜網站背後的機器人一樣,它們數量眾多,各自分工,但又各自執行命令,在有序中混亂,在混亂中亂串,走向失控。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凱文·凱利的《失控》對於亞馬遜的商品推薦和谷歌新聞推薦,從產品服務角度上講,網站本身正在學習並變得更加智慧化,目的是提供更個性化的體驗,但從本質上看,這是使用者資料的失控。失控的不只是爬蟲或者自動化的機器人,還來自於大公司本身。在一箇中心化形態中,無數的公司作為商業個體同樣和會成群結隊,四處奔忙,它們各自為政,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會鑽進何處。如果我們把公眾的自由比做一個廣場,那麼這些中心化公司就是上面亂串的已經失控的蜜蜂。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因此做出了迴應:“我們不是在與Facebook和Google談論,是否要引入完整的變革,讓所有商業模式在一夜之間徹底改變。我們不是在徵求他們的同意。”網際網路的本質是資訊處理和交流,但是Facebook等大公司的壟斷已經危及整個網際網路,當發明Web的先驅意識到了危機,網際網路的革命已經成為定局,失控的結束也迫在眉睫。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蒂姆·伯納斯-李不再喜歡Facebook和Google,並直言不諱簡而言之,這就是Web 3.0背後的理念。Web 1.0主要由來自業務或機構的內容為其客戶驅動,它是隻讀的網路。Web 2.0允許使用者在網站上上傳和分享他們的內容,從而使網路可讀又可寫,社互動動變得越來越突出,我們正處於這一階段並逐漸向下一階段發展。Web 3.0就是下一階段,採用新的協議和新的儲存網路,允許新的應用程式,以新的方式並向用戶提供新的資訊。這樣,結束失控的狀態,讓自由的廣場迴歸正常。如果我們非要下一個定義?Web 3.0是一個高度透明和公平的分散式網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而不必擔心失去隱私和安全。隨著我們周圍技術的發展,從Web 2.0向Web3.0的轉變顯而易見。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將使我們能夠輕鬆提供比以往更多且更安全的網路體驗。這聽起來多少有些冗長。好吧,為了理解Web 3.0的細微差別和細微之處,讓我們看看Web 3.0的屬性。第二節:Web 3.0的定義和屬性在探索Web3.0的屬性之前,筆者想要指出的是:Web3.0是一個行業術語,不同的人和不同時段對Web3.0均有不同的定義。早在1998年,已經出現語義網(Semantic Web),它被認為是Web3.0的開端,提出了智慧網路的暢想。從那時起,Web3.0才逐漸開始形成發展趨勢。2007年,關聯資料網路(LinkedData)提出,它目標是在語義網的基礎上,構建Web上不同資料來源的關聯或者打破關聯阻礙。正號和它的口號“在Web網路上連線分散式資料”。到了2018年,來自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碩士胡安·貝內特(他開創了IPFS星際檔案系統)在Web3.0峰會上,提出了自己的定義。他說,“我認為去中心化的網路運動、區塊鏈運動、LinkedData運動,都是Web3.0的一部分。” 他還強調,Web3.0應當且有責任去支援這些運動完成目標。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胡安·貝內特在Web3.0峰會上儘管對於Web3.0的定義在不同時期有所差異,但是從1998年到2019年約20年的時間,Web3.0的暢想興起並開始實踐,對於它的最終定義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運動。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從當前運動的實踐來看,Web 3.0的四個主要屬性:屬性#1:語義網Web 3.0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語義網”(Semantic Web). 這是由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創造的一個可以由機器處理的資料網路的術語。最初表達了他對語義網的看法如下:“我夢想著網路[計算機]能夠分析網路上的所有資料——人與計算機之間的內容、連結和交易。這都需要語義網出現。但語義網來臨時,日常的貿易機制、官僚機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由與機器之間互動來處理。人們多年來一直談論的“智慧代理人”終將實現。”那麼用簡單的語言意味著什麼呢?語義真正意味著什麼?比如,“我愛比特幣 ”和“我love比特幣”,這兩句話有什麼區別?兩個句子之間的語法不同,但兩者之間的語義是相同的。語義處理資料所傳達的意義或情感,在我們的例子中,這兩個句子都表達了同樣的情感。語義網和人工智慧是Web 3.0的兩個基石。語義網將有助於向計算機傳授資料的含義,並將發展可利用該資訊的人工智慧。核心思想是在網際網路上建立一個知識蜘蛛網,這將有助於理解透過搜尋和分析,共享和連線內容。由於語義元資料,Web 3.0將有助於提高資料之間的連線性。因此,使用者體驗演變資訊連線。屬性#2:人工智慧如果說語義網更關注機器之間的情感,那麼接下來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I),則是更像塑造機器和人的情感,或者用機器替代人類。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人工智慧(也被稱為機器智慧),是機器展示的智慧,它與人類和其他動物展示自然智慧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人工智慧將幫助機器變得更加智慧化,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人工智慧是被認為是最熱門但又是最具破壞性的技術,尤其是在區塊鏈技術爆發的時間。SpaceX的埃隆·馬斯克直言不諱,人類應該小心智慧智慧。比爾蓋茨也說,我們應當對人工智慧保持謹慎,應當保證AI技術不被濫用。儘管科技名人做出警示,人工智慧還是爆發式發展。AI將允許網站過濾並向用戶呈現儘可能最佳的資料。目前在Web 2.0中,就像上文中的電商網站為你推薦商品,使用者資料的儲存和處理過程被演繹了許多次了。人工智慧可以學習如何將好與壞分開,併為我們提供可靠的資料。人工智慧依賴機器的學習,學習就需要基礎資料。在中心化網路中,人工智慧更多地用來處理使用者資料,在Web3.0中在網路中,人和機器之間,任何機器之間,資料和人之間,都將會智慧連線。屬性#3: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透過自身分散式節點進行網路資料的儲存、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方案。區塊鏈最本質的特徵是去中心化,即沒有中心控制,各個節點實現了資訊自我驗證、傳遞和管理。同時區塊鏈是開放的,整個系統資訊高度透明,資訊傳遞匿名進行,系統也不依賴其他第三方,安全可信任。區塊鏈的引入也改變了Web 3.0的工作方式。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重點將轉移到使用者而不是公司。區塊鏈技術Web3.0網路的骨幹。屬性#4:普及應用普及應用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普及意味App應用無處不在,無處不在意味著存在於絕大多數地方,被大多數人使用。我們已經在Web 2.0中獲得了這個功能。不過Web 3.0需要應用也具備去中心化屬性,安全可信。我們正在慢慢達到Dapp大規模應用的水平,並穩步前進。第三節:伺服器囚徒與價值通道Web(全球資訊網)已經徹底改變了人類資訊程序,並且Web2.0徹底改變了資訊互動,那麼Web3.0就有可能徹底改變協議和價值交換。它改變了網際網路核心網路的資料結構,引入了新的價值協議,透過token激勵網路參與者。我們今天的網際網路其實已經“崩壞”了。我們沒能控制我們的資料,也沒有原生價值結算層。所謂原生,就是源自網路生成的個人的專有屬性。所謂價值,就是能產生實際的回饋。所謂結算層,就是一個提供可信任的交換空間。30年時間,網際網路大規模化向前。但我們現有的資料架構仍然基於單一的計算機的概念,其中資料在伺服器上集中儲存和管理,並由客戶端傳送或檢索。每次我們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互動時,我們的資料副本都會被髮送到服務提供商的伺服器。每次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都會失去對資料的控制權!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互聯世界,越來越多的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包括我們的手機、手錶、汽車、電視和冰箱,我們的資料仍被集中儲存:在我們的計算機或其他裝置上,甚至在雲端。這引發了信任問題。當我們失去對資料副本的控制,我們就會失去伺服器資料的控制,而這些伺服器都在圍牆花園後面,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寫著吃人的大字。我們無法觸及更無法干涉。這不僅是涉及我們個人資料隱私的問題,而且還會在商品服務供應鏈的運營後端產生利益鏈條。當前的網際網路,基於“客戶端-伺服器”的資料基礎設施和集中式資料管理模式,已經出現許多的故障,正如我們從線上服務提供商反覆出現的資料洩露中看到的那樣。此外,它還產生高成本的檔案處理成本,以及商品和服務供應鏈中的非透明度顯著增高。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客戶端-伺服器的網路結構 @引自Token Economy這些問題有歷史根源。我們首先擁有計算機,然後才發明了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中透過資料傳輸協議將這些獨立計算機與其它計算機連線起來,就形成了全球可連線的形態。在個人計算機的早期,我們曾經將資料儲存在光碟上,彈出後給別人拿去複製使用。如果那個人在另一個國家,你需要將光碟郵寄給他們。網際網路尤其是全球資訊網WWW的進化,帶來了全新的提供資料傳輸協議(TCP / IP),結束了這一低效局面。TCP/IP使得資料傳輸更快並大大降低了資訊交換的交易成本。十年後,網際網路變得更加成熟,進入可程式設計階段。我們看到了所謂的Web2.0的興起,它為我們帶來了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的爆發。Web2.0徹底改變了社互動動,使資訊、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並使我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享受P2P互動,但始終會遭遇中間人:一個充當兩個人之間可信中間人的平臺。讓不知道彼此的雙方可以建立“信任”。雖然有的平臺在建立P2P經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透過複雜的內容發現和價值結算層,它們還規定了交易的所有規則,並且它們控制著使用者的所有資料。一個平臺,充當兩個不認識或相互信任的人之間的可信中介。雖然這些平臺在建立P2P經濟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透過複雜的內容發現和價值結算層,它們還規定了交易的所有規則,並且它們控制著使用者的所有資料。我們今天使用的網際網路主要建立在獨立計算機的概念之上。資料在受信任機構的伺服器上集中儲存和管理。這些伺服器上的資料受到防火牆的保護,需要系統管理員來管理這些伺服器及其防火牆。試圖操縱伺服器上的資料類似於闖入房屋,其中安全由圍欄和警報系統提供。第四節:區塊鏈:網際網路的新驅動力在這種情況下,區塊鏈似乎是下一代網際網路的驅動力,有些人稱之為Web3.0。這其實是不對的。Web3.0早在區塊鏈之前已經開始,區塊鏈技術到來之後,人們更多底是因為區塊鏈帶來了希望,許多人渴望藉此加速Web3.0運動。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中心化vs去中心化/分散式 @引自Token Economy區塊鏈重新發明了資料的儲存和管理方式。它提供了一組獨特的資料,可以統一管理,並基於此建立了網際網路的價值結算層。它允許我們以受資料副本受保護的方式傳送檔案,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P2P交易,這一切都始於比特幣(Bitcoin)的出現。比特幣,大多數人或許都已經知曉。比特幣和類似的區塊鏈,為網路中的每個參與者引入了一種方法,以數字原生格式儲存和傳輸價值,而不需要可信中介。共識協議的設計方式是網路可以共同記住先前的事件或使用者互動。因此,比特幣透過為誰收到什麼以及什麼時間提供單一參考來解決了雙重支出的問題。比特幣及其底層的塊鏈協議可以被視為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方式,為更加去中心化的網路鋪平了道路。比特幣區塊鏈和類似協議的設計方式是,你需要同時闖入全球多個房屋,每個房屋都有自己的圍欄和警報系統,以便突破它們。當然這樣的代價非常昂貴。在Web3.0中,資料儲存在P2P網路的多個副本中。管理規則在協議中形式化,並由所有網路參與者的“多數共識”保護,所有網路參與者都獲得通證(token)。區塊鏈,作為Web3的骨幹,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在互聯世界中Web後端的資料結構。它引入了一個在當前網路上執行的治理層,允許兩個不相識或互不信任的人透過網路就達成協議。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3種Web形態的演變 @引自Token Economy但是,普通使用者在網際網路上似乎感受不到沒有什麼變化。雖然Web2.0是一個前端革命,而Web3.0是一個後端革命。它是由區塊鏈引導的一組協議,旨在重新構建網際網路在後端的連線方式,將網際網路的邏輯與計算機的邏輯相結合。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將區塊鏈稱為分散式世界計算機。這可能是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發展的下一個重要步驟。第五節:新的網際網路協議我們今天使用的網際網路沒有一種本地機制來傳輸計算機科學所指的狀態:誰是誰,誰擁有什麼,誰有權做什麼的狀態。輕鬆有效地轉移價值的能力是P2P的市場的核心。雖然今天的網際網路已經促成了資訊傳輸的數量級,可能會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吞吐率建立產品和服務,但我們需要網際網路平臺來解決這種缺乏狀態的問題。像當前Web這樣的無狀態協議,他們只管理資訊的傳輸,資訊的傳送者或接收者不知道另一個的狀態。這種狀態的缺乏是因為Web構建的協議過於簡單直接,例如稱為TCP / IP的資料傳輸協議,SMTP電子郵件傳輸協議,或HTTP超文字的傳輸協議等相關技術的後續協議棧。這一系列協議規定了資料的傳輸,而不是資料的儲存方式!資料可以集中儲存,也可以去中心化儲存。但由於種種原因,集中資料儲存成為主流。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資料壟斷vs資料自我掌控 @引自Token Economy人類其實早就認識到了中心化網路協議HTTP的弊端,並設計出HTTPS,即超文字傳輸安全協議。它的顯著特徵是安全。1994年網景公司提出它之後,原本以為會快速取代舊協議,但是到了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HTTPS才開始廣泛使用。之後,Google對TCP協議下手,在2013年推出QUIC協議,它是一種實驗性的網路傳輸協議。Google希望使用QUIC協議來取代TCP協議,使網頁傳輸速度加快。不過,為了QUIC丟包率過高,也只能在Chrome等瀏覽器使用。除了實現資料傳輸,還要保護交換資料的隱私與完整性。資料越來越多,對系統的考驗就越來越高。這就帶來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方式。之後,具備去中心化特徵的區塊鏈也遭遇容量問題:區塊不斷連線寫入上一個區塊資訊,資料會無限增大。這時候,去中心化就遠遠不夠了,還要使用分散式解決方案。2015年,斯坦福大學的胡安·貝內特推出了 IPFS協議。IPFS的特點和HTTP和QUIC不同,它從底層採用libp2p系統,實現分散式儲存和超媒體檔案傳輸。作為一種旨在取代形態的新協議,它採用內容可定址,檔案有獨立的雜湊地址,就像指紋一樣。當我們去線上閱讀一本PDF格式的書籍,經過IPFS協議可以直接觸達檔案。IPFS網路上檔案是經過雜湊地址直達:傳統的協議中檔案地址是透過域名獲取: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整個IPFS協議包含幾個層級:Libp2p,IPLD,MultiFormats ,Filecoin等。其中Libp2p是IPFS底層協議的核心,而最受期待的是Filecoin儲存網路,因為Filecoin由加密貨幣驅動,資料的儲存和檢索都有原生通證(FIL)進行激勵。IPFS協議棧被Polkadot 、 Ethereum 2.0 或 Substrate等使用,方便依託網路框架去開發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IPFS也逐漸開始成為區塊鏈的底層基礎設施。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為什麼ETH要選擇 IPFS的libp2p?著名的區塊鏈ETH(以太坊),目前全球流通市值為220億美元,同時也是最強的Dapps系統依託系統之一。它們目前的境況遠好於IPFS,但是它們還是向IPFS協議進行了合作。在設計ETH2.0 的時候,在過去,當公司或者團隊在開發一款應用時,只需要考慮程式碼邏輯和介面體驗,而不需要重新發明 TCP/IP 協議。協議構建一個簡單易用的網路框架。Libp2p 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支援未來的去中心化網路協議,它的宗旨是讓開發者開發應用程式時,能確保使用新的底層協議,使得服務可以直接觸達且可用。這和Filecoin創始人胡安·貝內特的規劃相似,即應當依託底層的協議,事先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系統,之後為所有的開發者提供開發支援(如介面、工具、教程),打造出被使用者使用的應用。第六節:Web 3.0的許多優點根據薛定諤貓(Schrödinger"s Cat)理論,我們可知,如果一個把Web3.0比做盒子,全新的網際網路比作那隻貓,貓在盒子中遭受放射性危險(中心化、壟斷、隱私攫取等),有一半的可能性會導致貓死亡。如果我們不開啟盒子,裡面是否有一隻活著的貓的可能性為“是”“不是”,但是,一旦我們開啟,活著的貓是否存在也存在種結果,“是”“不是”。有對於Web3.0來說,這隻盒子註定需要開啟。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不過,在開啟盒子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為什麼要開啟盒子?也即是Web 3.0的優點有哪些?1.反壟斷和保護隱私Web 3.0將為網路帶來隱私保護和反壟斷。簡而言之,我們將看到一個完整的轉變。中間人將被去除。在以太坊、EOS等區塊鏈的幫助下,這一舉措將得到促進。Alphabet和Apple和等大公司將失去對網路和使用者資料的控制。2.安全網路Web 3.0將比其前輩更安全。這可以透過兩個因素實現,包括去中心化和分散式性質。駭客或剝削者會發現很難滲透到網路中!此外,如果他們能夠這樣做,他們的每個操作都可以在網路中被跟蹤和收回。但是,區塊鏈平臺確實遭受某種形式的攻擊,例如51%的攻擊,但大多數區塊鏈應用程式和平臺可以快速修補以保護這些型別的威脅。3.資料所有權分散式網路中的每一塊資料、每筆交易都歸於某人所有,區塊鏈的每一次變更實際上都是將一些資料的所有權從一個所有者轉移到另一個所有者。使用者會發現很容易信任Web 3.0。到目前為止,使用者生成的資料是由大公司儲存和使用的。使用Web 3.0,終端使用者將擁有完整的資料所有權。透過網路傳輸的資料將被完全加密。此外,使用者將能夠決定他們想要與公司或第三方廣告平臺共享哪些資訊。比如,IPSE使用了新的版權保護系統,使用者可以讓渡自己版權資料,基於智慧合約分享給廣告公司而享受收益。但是,亞馬遜、Facebook或谷歌等大型組織以多種方式儲存使用者資料,包括收入、興趣、飲食習慣、輸入法等。使用Web 3.0,儘管部分使用者現在(在Web2.0)也可以將資料出售給公司並從中獲利。而這時候有一個本質的區別:資料處於使用者自己手中。4.互操作性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Web 3.0的關鍵特性之一。透過去中心化的網路,應用程式可以輕鬆地在不同的裝置和平臺上工作,能夠在智慧手機、電視、汽車、微波爐和智慧感測器上執行。物聯網也將因此獲得安全保護。開發人員也會發現開發Web 3.0應用程式很容易。一個很好的例子是EOS系統,它提供互操作性功能。EOS與以太坊不同,開發人員不必學習許多的新語言(但技術門檻仍存)。開發人員可以輕鬆開發DApp,同時在不同的裝置執行。因此,在Web3.0中,應用的開發無關裝置,而更注重實際應用。5.服務不中斷IPFS分散式網路的目標是持久且健壯,意味著點對點的網路中資料會一直傳輸。分散式系統不太容易發生服務中斷。由於沒有中央實體可以執行,分散式拒絕服務(DDoS)或其他形式的服務故障將大幅減少。這使得Web 3成為共享資料和關鍵服務的選擇,而不必擔心服務中斷。6.公共的區塊鏈網路Web 3.0背後的想法是為不需要中央許可權的區塊鏈提供動力。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建立地址加入區塊鏈並參與其中。無可匹敵的公共區塊鏈開闢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它是開放的,不會像以前出現因性別、收入、地理位置等而受到歧視的狀況。7.語義網Web 3.0還將託管語義網的屬性。語義網是對用於Web 2.0的最後一組技術的改進。它使資料能夠跨多個系統、平臺和社群邊界實現共享。它將充當不同資料格式和平臺之間的橋樑。透過使用語義網,我們將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更好地連線,共享和享受網際網路。8.無處不在無處不在是互操作性的結果。使用Web 3.0,我們可以跨多個應用程式訪問資料和資訊,而無需特定裝置。這意味著如果裝置具有基本的網際網路功能和連線,你將能夠訪問網路。總而言之,我們的生活將徹底改變,因為我們將透過更好的技術,如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連線起來!希望到現在為止,您已經瞭解了Web 3.0及其優點。第七節:Web3.0時代Dapp的歷史使命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現在我們已經瞭解了Web 3.0所提供的功能及其優點,我們還需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和實際應用。我們是否有新的瀏覽器或新介面?好吧,細細道來。實際上,我們仍將使用相同的瀏覽器和網際網路。但是,在內部,它會發生巨大變化。工作中的新技術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但一旦成功,將會有很多新的東西需要探索(至少在技術上)。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學習曲線會更少。然而,企業需要完全轉變其技術堆疊,並需要採用區塊鏈和相關技術,如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為未來做好準備。IPFS和分散式網路等這些新技術,使我們能夠將網際網路重新配置為分散式全球計算機節點,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於Web 2.0的中心化平臺和資料中心了。表面上,從Web2.0到Web3.0的學習曲線將是溫和的,因為如上文所說,普通人似乎難以感受到變化,或者說中心化大公司營造出溫水煮青蛙的氛圍,使用者逐漸喪失了奪回資料所有權的動力。但在背後,將使用者與數字服務連線起來的網路已經明顯不同。交易是可以驗證的,沒有平臺或者個人能從中篡改資料資訊。我們使用Siacoin、Storj、Filecoin或IPFS等技術來代替Google Drive或Dropbox儲存檔案。我們使用IPSE進行搜尋,而不是Google或者百度。而WhatsApp和微信,將會有Status這樣的替代網路扮演資訊交流的角色。不像iOS和Android這樣的作業系統,EOS等區塊鏈系統不是為中心化網路而生,而是為新網路提供了一個新的系統和門戶。Akasha或Steemit將扮演Facebook的角色,Brave瀏覽器將替代Chrome瀏覽器。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隨著Web 3.0開始運作,新應用將一個一個出現,而不受中心化壟斷服務提供商的限制。Web 3.0的Dapps分為不同的類別,將取代傳統服務和應用程式的。過渡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大規模採用這些應用程式才會發生。要真正清楚地瞭解什麼是Web 3.0,你需要深入瞭解DApps。我們可以從這些目前最主要的種類的應用來進行分析。編輯搜圖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去中心化社交網路:Steemit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獎勵平臺,它是Reddit的替代品。它完全依靠Steem區塊鏈執行,幫助貢獻者透過其內容貨幣化。去中心化交易:IDEX和EOSFinex是很受歡迎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任何擁人都可以在平臺上開始交易。使用者控制自己的資金,且交易便宜,由於去中心化的性質,很難破解。去中心化訊息通訊:e-Chat, ySign, Obsidian, Riot 等是去中心化的訊息通訊應用,還可以透過應用快速傳送數字資產。去中心化儲存:Storj,Sia,Filecoin等網路是典型的代表,背後的基本思想是透過點對點連線共享檔案和資料。具備很高的安全性,傳送者可以簡單地加密傳送或者分成幾部分然後傳送。例如使用IPFS協議的Filecoin提供的儲存,適用於不同平臺甚至區塊鏈網路。它價格便宜,適用於物聯網等下一代技術。去中心化保險和銀行業:最有代表性的是IBM的Hyperledger Fabric,該專案旨在透過區塊鏈建立貿易融資平臺。它將促進國際支付。目前得到許多銀行的支援,如匯豐銀行,Natixis,Unicredit等。去中心化流媒體(影片和音樂):在Web 3.0示例中,有Dtube,Voise,Moosecoin,Maestro,UjoMusic等。由於採用區塊鏈技術,內容建立者可以在透明的環境中工作,獲得創作收益。去中心化的瀏覽器:比如Brave,它是基於點對點的下一代Web瀏覽器。Brave是為保護使用者隱私而打造,被稱為是區塊鏈版Chrome。它還允許使用者出售他們的資料以換取加密貨幣。分散式搜尋:IPSE是面向Web3.0的搜尋,基於IPFS分散式技術打造,建立雜湊標註技術,使冗長難記的雜湊地址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文字標題,高效搜尋星際檔案系統上的檔案。IPSE允許使用者為雜湊標註語義標籤獲得通證獎勵,IPSE又被區塊鏈版Google。第八節:結語在Web3.0中,使用者直接以P2P方式控制和訪問DApp和資料。而不是IP地址,內容將由類似於IPFS使用的雜湊訪問。(實際上,火狐Firefox瀏覽器和Brave瀏覽器已經在開發本機支援IPFS等分散式協議)在這些新的分散式式網路中不會出現單點故障或控制。使用者最終將控制自己的資料。駭客將繼續瞄準Web 2.0的公司,但由於缺乏集中式資料庫,他們將無法再訪問Web 3.0使用者帳戶。Web 3.0瀏覽器具有內建錢包並可直接訪問DApp的數量。從最新的例子中,Opera瀏覽器添加了以太坊錢包。從系統工程師的角度來看,Web 3.0體系結構更加簡單和安全。在Web 3.0範例中,你不需要託管,你可以直接支付區塊鏈中某些空間的租金來放置您的應用程式及其資料。從這一刻起,可用性、穩定性、業務邏輯的正確性的責任將傳遞給區塊生產者(在某些網路中所謂的“礦工”)。正如Web 2.0沒有自動熄滅Web 1.0(仍然在網際網路的某些部分有留存),從Web2.0轉向3.0,需要時間並與現有的線上系統整合,才能開始大規模應用。但是,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舊形態終究會被淘汰。車輪已經啟動,火車離開了車站。Web 3.0是一場運動革命,我們已經無法停下。那麼最後,Web3.0實現的時間是哪一年?會很久嗎?還是已經很快了。我們借用IPFS協議創始人在DLD國際大會上的講話,“Web3.0會在未來幾年的時間(實現),如果要定一個時間,5年或者10年,但現在Web3.0運動已經開始了。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目前而言,可能很多人聽說過網際網路上浮現的“Web 3.0”這個詞。
那麼什麼是Web3.0?
Web 3.0是網際網路發展的新階段。計算機科學家和網際網路專家認為,Web3.0的變化將使網際網路更加智慧,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因此,要理解這些正規化轉變,我們首先要看看網際網路的發展。
要了解什麼是Web 3.0,我們首先需要解“web”。
Web(World Wide Web,簡稱WWW),也就是全球資訊網,它是讓主機和使用者的互連的網路互動系統。於1989年由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蒂姆雖然發明了Web,但是他沒有為它申請專利,因此全世界的人可以自由地使用。全球資訊網是資訊時代發展的核心,也是數十億人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互動的主要工具。
Web 1.0,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你或許未曾留意,在社交媒體和影片流媒體之前,網際網路就有一個版本!它就是Web 1.0。它在90年代就已經開始,比Google公司還要早。Web 1.0時代的網際網路曾經由AltaVista和網景公司(Netscape)主導。當時的Web 1.0,網站是“靜態的”“只讀網路”Web的存在,只是為了展示廣告。這意味著人們只能搜尋資訊並閱讀。
Web 2.0,動態互動無孔不入
隨著迭代,網際網路發生了重大變化,進入Web 2.0,它是“動態的”“可讀寫”網路。現在,使用者不僅只是訪問內容,還能建立自己的內容並將其上傳到網站。Web 2.0可看到各種流行媒體消費平臺的興起,如維基百科,YouTube,Flickr和Facebook。它建立了一個志趣相投的社群,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共享資訊。就好比這篇文章,它可以由筆者釋出,並經由平臺展示給其他人,或者查閱、評論或者分享。如果是知乎、部落格等,出現錯別字時,即便釋出還可以編輯修改並更新。
Web 2.0的主要目標是使網際網路更加民主,並使其儘可能地方便使用者訪問。Web 2.0使得社互動動和線上經濟大放異彩。當然,Web 2.0也開始資訊過載。根據聯合國的資料,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數量從最近的7.38億增加到32億,龐大的使用者量和指數級增長的資料引發了挑戰和危機。
Web 3.0是一個高度透明和公平的分散式網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而不必擔心失去隱私和安全。
隨著我們周圍技術的發展,從Web 2.0向Web3.0的轉變顯而易見。區塊鏈、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將使我們能夠輕鬆提供比以往更多且更安全的網路體驗。
在 3.0 階段,一撥新的網際網路冒險家夢想成為時代的繼任者。他們設想的下一個網路將回歸至 Web 1.0 的願景:更「人性化」,也更隱私。而不是將權力和資料集中在巨大的公司龐然大物手中,而這些巨獸往往被視作你的隱私合法所有者。
更公平、透明的網路願景可以追溯到 2006 年左右,但在那時,工具和技術無法實現這一願景。比特幣誕生以來,為分散式賬本、區塊鏈帶來了點對點的數字儲存概念。這個設想提倡去中心化,而區塊鏈是實現的新興技術手段。從此開始,我們似乎可以真正去描述一個以人為本的網際網路形態。
看重隱私,反壟斷網路
雖然 Web 2.0 使許多權力結構民主化,並創造了新的商業機會。但這些經濟命脈基本上都被大公司私有化和行業寡頭所壟斷。Facebook、Uber、Airbnb 為他們所主宰的公共基礎設施建立了專用網路。而 Web 3.0 將推翻這種專屬操作,提倡在更開放的網路上進行集體貢獻並實現共享利益。
Web 3.0 提供許多優點
去中間人:中間人形式將會消失,像以太坊這樣的區塊鏈技術已然提供了不需要被授信的平臺,擁有不可篡改的規則,資料完全加密。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與 Apple 將無法控制使用者資料。沒有絕對壟斷的實體,能夠弄死一個網站並停止其服務,或者掌控他人身份等資料。
資料歸屬權:最終,使用者將重新獲得對個人資料的完全控制權,並具備值得信任的加密安全性。資訊可以在規則許可的基礎上進行分享。那些行業巨頭將無法蒐集我們的購物喜好、收入和信用卡賬單,並將這些資訊出售給營銷公司以獲取鉅額利潤。
減少駭客攻擊、資料洩露事件:由於資料將實現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儲存。駭客將無法與整個呈分散式儲存狀態的網路對抗,而由部分政府所主導的監控工具亦可能失去用武之地。而這個世界的恐怖主義者也將在新的網路時代失去易於攻擊的中心物件。
以上只是幾個例子。隨著 Web 3.0 開始行動起來,新的平臺將出現,不會受到壟斷服務提供商的限制,導致不公平的競爭。
後話:
當然很可能從現在起,三年後我們將在現實中真正運用到最好的 Dapps 和分散式網路服務。即使現在這些希翼不過是諸多開發者眼中的一縷曙光。
當然,沒有誰會被徹底拋棄,正如 Web 2.0 不會消失,仍然在網際網路某些地方吃灰的 Web 1.0 一樣,遷移到 Web 3.0 與現有的線上網路系統整合,仍需要不短的時間。
Web 3.0 未來已來。列車已經啟動,且不會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