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走路的香蕉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離開父母的第一步,相對的這也是父母學會放手的第一課。幼兒園放學後可以問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遇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交到哪些好朋友,有沒有碰到讓她不開心的人或事,如果有被欺負的狀況出現可以先聯絡老師瞭解情況,之後在告訴孩子被欺負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想辦法教會孩子處理特殊情況的能力,而不是你去幫她解決。今後孩子會越走越遠,而我們的庇護傘也將越來越小。

  • 2 # 農村秋河

    先放在遊樂場裡鍛鍊一下,每天像上學一樣,有什麼事,讓寶寶自己解決,大人在一旁看著就行,沒什麼大事的話,讓寶寶自己解決

  • 3 # 倚窗聽歌

    寶媽對孩子上幼兒園的擔心其實在生活中是可以解決的。孩子上幼兒園出現的哭鬧其實是孩子的分離焦慮症,離開了熟悉的環境,與媽媽的分別產生的不安。我們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在孩子送幼兒園前家長就應該做好準備。建議現在就可以跟孩子做個遊戲“躲貓貓”這個遊戲就可以讓孩子提前知道分離,時間由短到長,讓孩子慢慢適應。生活中提前讓孩子學會拿勺子吃飯並儘量把飯吃完,養成良好的習慣,餐前便後洗手,自己穿鞋,自己保管自己的東西。

    入園是孩子的“心理斷乳期”分離焦慮是孩子離開媽媽時出現的一種消極情緒體驗,我們做好以下7點孩子就可以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1提前學習走出家庭,多帶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交往,入園代表集體生活的開始,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能相對容易發展良性的關係,在幼兒園中更容易適應一些

    2適時訓練生活技能,也就是我上面講述的習慣培養

    3提前分離,分離最好有一個漸進過程,提前半年有計劃的把視線從孩子身上轉移,逐漸拉長你離開的時間,有意識的讓孩子獨立的玩,看書,讓他知道你只是短時間離開,一定會回來的

    4調整生活作息,早上早起7點前,晚上早睡9點前,提前調整孩子的進餐時間30小時,儘量跟幼兒園進餐時間一樣,養成孩子的午睡習慣

    5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幼兒園時集體生活,如果孩子沒有進行訓練,一下收到約束孩子會不適應會有抵抗心理。

    6語言表達和分享訓練,多鼓勵孩子去嘗試人際交往,多與孩子談心,聽聽孩子對幼兒園的印象及對小朋友交流情況,對孩子表達不滿的地方需要有合理的解釋,讓孩子學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 4 # 沒下巴的小小曉月

    1 幼兒剛進入幼兒園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這屬於正常現象,也是幼兒成長的一部分,從和熟悉的家人接觸到和老師,同學的新環境,需要幼兒去適應,這也是對幼兒社會性的鍛鍊和提升。如果您的孩子有哭鬧現象不要擔心,耐心的和她說幼兒園的一些好玩的地方,而不是問他有沒有挨欺負,這樣會給他一種幼兒園會挨欺負的暗示,從此他的注意便會集中在有沒有人欺負他這個問題上,而忽略了幼兒園有趣,好玩的點。不要小瞧幼兒的適應能力,他們的成長的速度會讓您吃驚。

    2 幼兒園的生活安排的合理且豐富,老師會關注幼兒的特點進行引導,您家寶寶瘦小並不能構成挨欺負的原因,相反他的一些優點會被其他小朋友喜歡,與別人交往,如何相處,怎樣自己解決問題也是一種成長。對幼兒的獨立性和生活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3 家長要做出正面積極的教育,幼兒回到家問問幼兒今天幼兒園玩什麼了?認識了幾個小朋友吖?她們都有哪些你喜歡的地方呢?等等讓幼兒把在幼兒園的開心事回到家分享,如果有不開心的事情也不要著急,耐心的平靜的問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是感覺不開心了還是生氣或者憤怒呢?怎麼解決呢?以後再遇到要如何做呢?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慢慢的發展起來了。

    4 家長要有耐心,信心,尤其剛入園時,家長和幼兒都有一些情緒,但相信不會太久您的孩子就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因為幼兒園的環境,氛圍是家裡給不了的。

    有時候想一想,遇到挫折,失敗後正確的引導,啟發其實更會讓幼兒快速成長,這是必經階段,也是重要的一課,受挫能力強學會越挫越勇對幼兒日後的成長也是一個墊腳石。所以不要過多的擔心孩子受欺負,您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她現在主要依靠成人來認識這個世界,來評價自己,您說什麼她便會貼上什麼樣的標籤,多給孩子積極的態度,多給孩子鼓勵,相信您的孩子會在幼兒園快樂健康的成長。

  • 5 # 飛龍在飛天

    這不是有病嗎?難道你能把孩子一輩子保護羽翼之下?那你死了孩子怎麼辦呢?孩子不經歷這些怎麼成長?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就象他長大終會離開父母組織自已的家庭,這是每個人的必由之路,所以把心放寬,鼓勵孩子學會和別人相處,多和老師溝通,大不了學校吃不飽家裡多吃點唄!

  • 6 # 米豆的mama

    上幼兒園對寶貝來說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成長階段及後期學涯中跨出去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寶貝適應的好會影響後期對學校的期待,適應不好則會讓家長很頭痛。面對即將把寶貝送到幼兒園家長們的各種擔心和焦慮都是可以理解的,既害怕寶貝吃不好餓肚子,又害怕寶貝在園裡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而老師呢又因為班級內有很多小朋友而無法照顧到個體……等等所擔心及焦慮的問題空想都是徒勞的,不如讓我們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保護自己的能力。

    一、第一個難題算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長都經歷過的分離焦慮期。

    這是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及家人去到一個新的環境,孩子看不到熟悉的身影必然會心情焦慮不安,哭鬧,不開心等這都是正常現象,一個新的環境總要給孩子時間去適應,所以在送孩子入園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獨立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孩子清楚媽媽或爸爸只是短暫的離開,並不是不愛寶貝或者不要寶貝了,在家的時候也可以模擬在幼兒園的遊戲,讓孩子對這個名詞不再陌生,或者經常帶孩子去參觀或者門口觀看其他在園內的小朋友,並告訴孩子裡面的樂趣,孩子自然也會期待不再排斥有焦慮的症狀。

    二、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及獨立自主能力。

    公立幼兒園據我瞭解到的大部分班級都有30左右的孩子,面對這麼多剛入園的孩子老師們相對也會比較忙亂,只有讓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才會讓老師第一次時間幫助到孩子,孩子渴了餓了或者想睡覺瞭如果表達不清,老師的猜測並沒有猜中孩子的需求點,一來二去孩子也會出現不耐煩開始哭鬧,有了哭鬧經歷老師也會覺著孩子不好管教,相對於孩子來說對幼兒園及老師的印象也會不好。

    這個階段獨立自主的能力就很重要了,讓孩子自己上廁所脫褲子,或者擦屁股,以及自己吃飯等,這些習慣都要慢慢培養,有了這些能力,孩子就會很好適應幼兒園環境了。

    其實孩子的適應能力很強,家長們也不要過於擔心了,上幼兒園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孩子會體驗到不同的樂趣,會結交很多新的朋友,會培養更多的知識以及能力,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培養孩子前面所說到的這些能力,剩下去的交給孩子,我們不能代替他們去完成這個事情,也無法代替孩子去做,放寬心,相信每個寶貝都是很棒的!

  • 7 # 喬治和媽咪

    很多家庭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都會面臨分離焦慮,一方面是孩子對於父母的分離焦慮,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

    原生家庭中痛苦的分離經歷。每個人其實不自覺把自己的過去,童年的成長和生活經驗複製到現在的親子關係當中。如果父母一方經歷過痛苦的分離經歷,就會把自己內心對於分離的痛苦移植到孩子身上。

    如何緩解父母的分離焦慮。

    1 分離預演。

    在孩子入園之前,可以定期讓家裡其他能幫忙的可靠照顧著照看孩子,逐步對孩子放手,適應分離。

    2 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

    平時生活對於孩子的事情不要大包大攬,在入園之前,孩子要學會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有問題及時告訴老師等。一旦入園,相信孩子的適應能力,與孩子以及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

    3 除了父母的角色,更是自己。

    很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但是事實上,這樣對於家庭每個成員未必是有利的,一方面孩子失去了鍛鍊機會,另一方面,一旦孩子上學,離開,會突然不適應,心裡空蕩蕩,無所適從。

    建議除了做父母的角色之外,也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分離注意力,緩解焦慮。

    最後,養育孩子,我們無須如此多“焦”。

  • 8 # 雲彩教養筆記

    上幼兒園擔心寶寶在幼兒園被欺負,吃不飽,很焦慮。這對一個快剛上幼兒園寶寶的家長來說,有這種焦慮是很正常的。

    我們孩子2歲8個月上的幼兒園,當時哭得撕心裂肺的情景歷歷在目,現在孩子7歲了上一年級,不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我經歷過孩子的每一個階段,我很能理解你這種心情。

    我們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未知和不瞭解和心中那份不確定。

    面對幼小的孩子,新的幼兒園,對幼兒園環境的不確定性,對老師的不信任,對孩子適應能力更是缺乏信心所導致的焦慮。

    確實,現在關於幼兒園的負面新聞很多,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家長都會坐立不安。其實,很多的恐懼都是我們自己聯想出來的。

    孩子的適應能力遠比你想象的要強,現實中確實也存在師德問題的老師,但是比你想象的要少得多。

    幼教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還教授孩子認知,保教合一,能在這個行業做老師,如果沒有點耐心,不喜歡孩子,是一天都呆不下去的。

    首先,在選擇幼兒園時,要選擇有資質的,大的幼兒園,或者是國辦園,普惠幼兒園。

    一個老師多麼的好或者厲害,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管理,對孩子的質量也是很難保證的。

    一般有資質,大的幼兒園,是很注重幼兒園管理和對老師的培訓的,不論在衛生安全上,還是保教質量上,教育局每月都是在督查的,只要有一項不合格都會被整頓。

    比如,拿我們幼兒園來說,食堂都是教育局來裝的監控,只要廚房工作人員又一項不合格的操作都會被查,現在教室和睡眠室內教育局也在佈線監控,是帶聲音的那種。

    現在,國家重點抓幼兒園的管理,教師的師德,保育質量,所以,像選擇有資質的幼兒園,要相信幼兒園,相信老師,不要想太多,除非真的發現了問題。

    其次,幼兒園的老師一天不都是在瞎忙乎,都是按照一定流程嚴格在走的。

    流程是一個幼兒園安全的保障,跟著流程走,不會忽略到每個孩子的問題。

    比如早上有入園晨間流程,進餐,加餐流程,戶外活動流程,教育活動流程,每個流程每個老師都是定崗、定責、定位。

    就拿簡單的進餐來說,一日三餐兩點,定點定時,保育員老師對桌子消毒就要“清消清三遍,對於孩子的餐碗擺放,椅子離桌子的距離都是有嚴格要求的,在進餐的過程中,老師會照顧到每個孩子,觀察孩子的進餐狀態,不會進餐的,老師要幫助孩子,這些都老師的職責範圍。

    很多父母擔心和焦慮,那是對幼兒園的生活不了解,當你瞭解這些的時候,你就不會那麼焦慮。

    成長是痛苦的,但只有衝破痛苦,我們才能飛躍,才能成長,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還記得我們兒子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哭得撕心裂肺,哭了好長時間,我當時也很崩潰。其實,比起孩子的分離焦慮,最難過的還是媽媽自己這關。媽媽的情緒也很容易傳染給孩子,如果你是堅定的,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幼兒園是安全的。

    當時,我們園長說的一句話至今我都還記憶猶新: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分離,成長都是痛苦的,而最痛的是媽媽,比如孩子從媽媽肚子出來的時候,媽媽也是疼得撕心裂肺,哪個寶寶不是帶著哭聲來到這個世界的。

    上幼兒園,從一個小家庭走向集體生活何不又是一次小小的分離,這是孩子正式踏向社會的一小步,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大步。

    這一生我們都在目送著孩子,孩子就是那把箭,父母是那張弓,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飛得更高。

    是的,在家孩子餓了,馬上就能吃飯,不高興了有人哄著,一家幾個人對著一個孩子,可到幼兒園,三個老師對著幾十個孩子,這種落差是一定的,但就是這種集體生活讓孩子各方面的社會適應能力突飛猛進的發展。

    我們只能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東西,如果你心中處處都是焦慮,你看什麼都是懷疑和不安的。

    我們都說心想事成,其實說的是一種心引力法則,害怕會吸引害怕的定西,美好的東西會吸引美好的東西。你的信心就是孩子的信心。

    你的不安和焦慮會讓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孩子自然也沒有安全感。

  • 9 # 歡樂成長錄

    9月份我的孩子剛上幼兒園,在上幼兒園之前,我也有問題中類似的焦慮,總是有各種的擔心,但是3個月過去了,孩子不僅沒有出現我所想象的各種問題,而且還適應的非常好。

    對於有孩子要上幼兒園的家長來說,孩子是第一次離開家庭獨自走向社會,有焦慮是很正常的現象,那麼就針對問題“寶寶過完年打算送幼兒園,好擔心寶寶在幼兒園被欺負,怕吃不飽,心裡好焦慮怎麼辦?”來做兩個方面的解答:

    如何幫助家長減緩焦慮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

    01.如何幫助家長減緩焦慮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跟恐懼相似。不同的是,焦慮往往缺乏明確的物件。如果有具體害怕的物件,那種情緒反應稱之為“恐懼”;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卻仍感到緊張不安,就稱之為“焦慮”。

    一、家長們都在焦慮著什麼

    在幼兒園開學兩週前,為了幫助孩子們儘快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和更好的進行家園合作,為了幫助我家老二的幼兒園針對新生家長們做了一次調查問卷,詳細的詢問了孩子的有關飲食生活習慣、學習經歷及父母對孩子在園裡的期望等,最重要的一塊也是家長們最為關注的——孩子入園後家長們都有那些擔心? 根據調查分析顯示, 家長們主要的焦慮集中在以下方面:

    孩子在幼兒園找媽媽,大哭怎麼辦?

    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好好吃飯嗎?吃的飽嗎?

    孩子在幼兒園會自己主動喝水嗎?

    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憋大小便?會不會尿褲子啊?

    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被其他的孩子欺負啊?

    孩子會不會很容易生病啊? 孩子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準確,老師聽的懂嗎?.......

    對照看一下,其實問題中提到的一些擔心的內容與上述問題是很相似的。

    二、3歲的孩子們的需求與父母的焦慮

    一般滿了三歲的孩子就要開始上幼兒園了,也有一部分孩子更早些,在2歲半就開始上幼兒園了,現在就根據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對3歲孩子的需求進行一下分析:

    (1)生理上的需求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行的方面的需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求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作為人類生存的最基本需求,這自然是孩子們入園後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家長所擔心的這些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好好吃飯嗎?吃的飽嗎?孩子在幼兒園會自己主動喝水嗎?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憋大小便?會不會尿褲子啊?孩子會不會很容易生病啊?

    (2)安全上的需求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只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作,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安全需求對於剛入園的孩子們來說最大的焦慮就是離開父母,害怕被遺棄!這就是父母最擔心害怕的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找媽媽,大哭怎麼辦?孩子會不會很容易生病啊?

    (3)感情上的需求

    這一層次的需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求,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

    孩子在2歲開始隨著自我意識的萌芽和逐步發展,就有了自己的社交需求,希望有一群可以在一起開心玩耍的小夥伴,具備了對生活中不同角色認知的能力,比如我家老二在3歲之前就已經明白了什麼是同學,什麼是好朋友。

    在幼兒園裡正好有一群”志同道合“具有共同語言的小夥伴,與這群小夥伴的朝夕相處的學習、玩耍、生活的過程中滿足了孩子對夥伴的需求。當然有交往就會有衝突: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被其他的孩子欺負啊?

    (4)尊重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認可,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需求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對幼兒園的小朋友而言,尊重的需求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這些尊重的要求和規則是在與小朋友的互動和交往中學會的。

    (5)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於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幼兒園的小朋友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自己被需要,認可,具體行為表現為可以幫助他人,可以幫助老師。

    三、如何剖析這些需求背後的焦慮

    (1)生理上的需求

    餓了知道吃,尿了知道說,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事,當作為胎兒在母體時就已經知道如何從母親的身體裡獲取營養,知道如何排尿排便,出生後全身行為能力巨差的前提下,仍然可以透過哇哇大哭表達自己的訴求,知道如何從乳房吸收乳汁獲取營養。

    對於3歲的孩子而言,這些需求的表達方式只會更加多樣化和嫻熟,如果家裡有一位懂得放手的媽媽,那麼很多孩子早就會自己吃飯,喝水和大小便了,甚至能學會更多的生活技能,比如穿鞋、脫穿衣服等。比如我家老二在2歲4個月的時候就學會自己大小便和擦屁屁了。

    很多孩子不會,其實只是家長感覺不會,低估了孩子的行為能力而已。咱們民間有一句俗語:”有山靠山,無山自擔“,講的就是這個理,這也很好的解釋了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表現差異巨大化的原因。

    (2)安全上的需求

    (3)感情上的需求

    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在家裡待不住,他們總是吵著嚷著要出去玩,跟一大群小夥伴瘋鬧,這時候家長就要開始慢慢給孩子灌輸有關社會規範的知識了。培養孩子的一些理解,使他們能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應對自如。

    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在一段時間內知對某些事物感興趣而拒絕接受其他事物。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幼兒敏感期。如果家長在敏感起時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幫助,會受到最佳的效果。

    很多家長很關注孩子在幼兒園裡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與其他小朋友良好溝通交往的能力,其實這就是情商的萌芽,在孩子社會規範敏感期進入有愛有規則的幼兒園,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們對夥伴的感情需求,也可以在老師的教導下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規範意識。

    有交往就有衝突,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相處中也不例外,當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孩子欺負了,首先家長不必過於擔心,3歲的孩子能把同齡的孩子打成怎樣啊,何況還有老師在場呢?最重要的是可以透過孩子的打鬧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正確處理衝突。

    (4)尊重的需求

    在李中瑩《重塑心靈》一書中,講整體平衡與“三贏”的概念時寫道:NLP的概念和技巧裡,充滿系統性的考慮。把系統性的意義簡單地表示出來,就是“三贏”:你好,我好,世界好!

    我認為“你好,我好,世界好!”只是幼兒園的尊重需求所說的:尊重我,尊重他,尊重環境!的升級版而已。情商對人生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這不就是對情商的一種最高詮釋嗎!

    從更現實的角度來看,讓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不打擾別人,不打擾環境,這可以減少父母多少負擔和操心啊!而且孩子的規則敏感期正在幼兒園期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孩子去讀幼兒園應是一件舉家歡慶的事情,何來焦慮之有呢?

    (5)自我實現的需求

    “ 被需要"對孩子心身的健康成長和樹立強烈的自我價值感,非常關鍵和重要。泰瑞莎修女曾說:最大的貧窮是,寂寞以及沒有要的感覺。

    曾看到過一篇文章《越是“被需要”的人,越幸福》,裡面談到:有一種幸福,叫“被需要”。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是普遍存在的。 “被需要”是由人的性質決定的,認識社會性動物,有自身的需求,同時也需要投入,不可能離開社會離開他人孤立存在。是否“被需要”是判斷自身“存在感的一種方式,如果感覺到自己不”被需要"了,那麼任何人都會陷入空虛和落寂。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唐若說:最幸福的人生,莫過於擁有這三樣東西:有愛做的事,有愛的人,有被愛著,被人需要。這句話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同樣適用,在入學前跟老二的老師進行面談時,我曾提到孩子很喜歡幫助他人,老師特別與其他老師交待,為了減輕孩子入園後的焦慮,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小的事情做,讓他感受到“被需要”的重要性。

    孩子從出生到入園前在家裡始終是被照顧的物件,為了生存的需求不斷地索取,但入園後,面對同齡或者更小的夥伴時,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會給孩子提供”被需求“的土壤,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會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強大,更好的成為自己。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了孩子入園所帶來的從低到高五層次的需求和成長後,您的焦慮是否已經轉為一種喜悅了呢?

    02.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

    一、開學前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準備

    (1)給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心理準備

    首先,我們可以提前幫助孩子做好入園前的心理準備,比如為孩子挑選合適的繪本,幫孩子瞭解幼兒園的生活是怎樣的;如有條件的可以提前帶孩子參觀幼兒園,或者走一遍上學的路,讓孩子預見未來的上學生活。甚至在選擇幼兒園時,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的決策。

    我在給孩子選擇幼兒園時,就會帶著孩子一起去,讓他看看這個環境如何,而且在選擇幼兒園時,也會問他是否喜歡這家幼兒園,喜歡那些方面等,孩子有了參與感和熟悉感,便不會有一種陌生感導致的不安全感。而且在開學前,幼兒園還組織了兩週的半天入園體驗,這也給孩子一個過渡期。

    其次,我們可以把上學和愉快的事情聯絡起來,讓孩子增加對於上學的期待感例如,帶孩子一起挑選他們喜歡的書包和飯盒;為他準備喜歡的點心帶去上學;跟他說說幼兒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還可以聯絡孩子喜歡的哥哥姐姐,告訴孩子,哪個哥哥姐姐也是在這裡上學的。透過這些方式,讓他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有正面的印象。還可以聯絡孩子喜歡的哥哥姐姐,告訴孩子,哪個哥哥姐姐也是在這裡上學的。透過這些方式,讓他對於上學這件事情有正面的印象。

    最後,在開學前上學的第一天,可以提前起床,預留點時間做好準備,開開心心的上學去。

    (2)給孩子做好生理上的準備

    生理上的準備其實就是陪養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畢竟入園後,老師少孩子多,不可能像在家裡照顧的那麼周全,所以在孩子2歲之後就要慢慢的培養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比如:

    基本的溝通能力,這樣便於孩子與老師溝通,表達自己的需求;

    自己吃飯喝水、尿尿和搽屁股以及簡單的穿衣服和穿鞋的能力;

    培養孩子與幼兒園統一得作息時間,便於孩子更有規律得適合幼兒園得生活。

    二、入園後,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1)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對於剛入園的孩子,他們產生最大的焦慮就是離開媽媽的焦慮,所以一定要愛和寬容理解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用具體的事物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情感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如果人處於壓抑、自責、失望、焦慮、煩躁的情緒狀態下,生理、心理會受到嚴重的損害。所謂情感轉移療法,是指透過從認知和行為上的調整,講那些強烈而持久的消極情緒轉移開去的一種心理療法。

    根據情感療法,可以用具體的事物來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具體做法就是讓孩子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告訴孩子這就是代表媽媽的最好朋友,可以放到書包帶到幼兒園,看到它就像看到媽媽了。

    送孩子時不要悄悄地離開

    送孩子時,如果孩子在哭,一定不要不和孩子道別就悄悄地離開,這樣會加重孩子分離的焦慮。請一定要和孩子說再見,然後迅速離去。即使心裡難過,也不要猶豫不決,如果孩子在分別時哭泣,請抱抱他並讓他知道您瞭解他的感受,千萬不要責罵他,也不要拿其他的孩子與之相比較。

    接孩子時一定不要遲到

    孩子最容易奔潰的莫過於每天放學時,看著其他小朋友依次被爸爸媽媽接走,而自己的爸爸媽媽卻姍姍來遲,這不僅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是一場災難,對於已經入園很久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痛苦。我家老大4歲上中班時,因為工作忙晚接了半個小時就在幼兒園裡痛哭流涕。

    另外很多父母都必須知道的一個小秘密就是:幼兒園的孩子也喜歡攀比,他們最喜歡攀比的是誰的爸爸媽媽最先到幼兒園來接他。

    (2)信任老師,多與老師瞭解孩子在園裡的情況

    信任老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家長信任老師,孩子才會信任老師。家長賦予老師信任感,其實是在幫助孩子知道,到了新環境,誰可以幫助他,誰是可以信任的。當然,如果孩子回家之後,我們發現有什麼不對勁,例如開學一段時間,孩子一直睡得不好,吃東西沒有胃口,或者身上有什麼傷口,表現異常,我們就必須及時跟老師溝通。

    不知道當您看完這個回答後,焦慮是否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也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幼兒園。最後,適當的焦慮對人是有幫助的,允許自己焦慮,把握住度就好。

  • 10 # 家有萌娃學育兒

    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對於父母來說,真的是一件又喜又愁的事情。歡喜的是,那個剛出生鄒巴巴的小嬰兒,如今終於也要背起小書包上學了;憂愁的是,孩子離開父母身邊,能否適應他人生的第一個小社會?

    曾經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影片,孩子爸爸在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之後,給奶奶打電話,突然說著話,這個大男人情緒激動忍不住就嚎啕大哭了起來。而旁邊的媽媽,又好笑又心疼,一邊忙著安慰,一邊笑著把這難得的一刻記錄下來。

    真的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你家孩子沒上學”呀!

    每到新生入園的時候,幼兒園門口都會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離別大戲。一頭是嗷嗷大哭抗拒入園的孩子,一頭是萬分不捨、難忍離去的父母。甚至有些孩子是高高興興地上學去,哭的反而是父母。

    入園是孩子和父母都需要面對的一次時間、空間上的分離。很多孩子在剛入園的時候,都會經歷分離焦慮這個階段。

    可是 很多時候,在孩子入園這件事情上,父母的“分離焦慮”並不比孩子輕。

    分離焦慮指的 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情緒狀態。指的是嬰幼兒因為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恐懼、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所以又稱離別焦慮。

    剛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孩子,因為不適應與父母親人的長時間分離,從而產生了焦慮的情緒。而哭則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最直接最快速的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透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媽媽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在減輕分離焦慮這件事情上,父母可以做哪些工作?

    1、 給孩子挑選一個合適的幼兒園

    很多父母,在孩子入園前,總是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一會怕孩子在幼兒園吃不好玩不好,一會怕孩子被人欺負吃虧了。想要儘可能的地避免這種擔心憂慮,首先為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認真地給他挑選一個適合的幼兒園。

    在幼兒園的選擇上,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參考。

    ①、入園第一印象是否有好感。

    現在的幼兒園,它會有公辦、私立、特色、雙語各種各樣的幼兒園,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選擇幼兒園非常地慎重。

    中國著名的幼教專家範佩芬園長,曾經說過:選擇幼兒園就像兩個陌生人的交流一樣,相互見面是否有好感。一個幼兒園的裝修、師資人員、環境等等代表的都是這個幼兒園的一種文化。

    父母在給孩子選幼兒園、考察幼兒園的時候,關鍵是觀察幼兒園供孩子玩的玩教具是否充足。如果一個幼兒園裝修漂亮,但是除了幾個大型玩具之外,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玩具教具不多,那麼說明這個幼兒園在“以玩為主”這方面做得不好。,戶外活動空間、教玩具、醫務室、食堂這些都是我們在考察幼兒園的時候,根據所看到的情況,就能判斷的。

    ② 、上學路上是否便捷

    幼兒園是否離家近,這是很多父母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考慮的先要條件。畢竟,就算你一所幼兒園再好,可是距離家裡路程遠,接送不方便。那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在很多家長的眼裡,可能公辦幼兒園和私立幼兒園的區別就是一個便宜,一個貴。其實這2種幼兒園的區別挺大的。公辦幼兒園最大的優勢就是裡面老師的流動性不大、穩定。而私立幼兒園則更加註重孩子的特色教育、比如雙語幼兒園等。

    2、幫助孩子做好入園前的準備

    想要孩子在幼兒園適應得好,家長在入園前必須做好哪些準備。

    ▲ 教孩子學會在幼兒園上廁所

    對於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吃飯、喝水、睡覺、上廁所這些都是大事。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家孩子,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趕緊上廁所拉大號,即使再急,也不會在幼兒園上。我家孩子上幼兒園2年多了,一直也是這種情況,週一到週五每天回家很準時。這其實是因為孩子剛開始入園時,不敢上幼兒園上廁所,慢慢地就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所以父母在家裡教會孩子自主上廁所,這非常重要。

    ▲ 給孩子培養規則感

    提前在家裡給孩子培養一些幼兒園的規則,比如上課不可以隨便說話、亂跑,不可以隨便推人等等。這些都可以在家裡用孩子最喜歡的遊戲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利於孩子更好地融入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裡。

    ▲ 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

    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班上有個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的水杯就拿來喝水,看到老師上課的玩具喜歡,就跑上來拿了就走。這個孩子就屬於沒有物權意識的,認為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隨便拿。我們父母可以在家裡教會孩子一些發問的語句,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如果是喜歡的話應該先要問過別人同意了才可以拿。

    ▲ 給孩子的東西作好標記,以防混拿。

    孩子的東西,比如說衣服、汗巾、水杯等經常會不小心的時候就拿錯了,提前做好標記,以防拿錯或者找不到。現在孩子班群上都還時不時地經常有人在問“我家孩子衣服少了,大家看看有沒有多的?或者老師也經常問“這個沒有作標記的水杯是誰的,趕緊認領。”

    ▲ 合理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孩子在家裡的時間很自由,困了隨時可以睡。餓了馬上有得吃,想玩隨時可以玩。但是

    幼兒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麼時候洗手吃飯,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睡覺起床,這些都是孩子在幼兒園需要遵守的。提前合理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晚上不要晚睡,早上起得來,中午該午睡的時候能睡得著。

    3、 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怎麼辦?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於父母來說,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所以,平時在家裡,我們應該給孩子建立一個別人不能觸碰自己身體部位的規則。

    比如說內衣內褲蓋住的地方別人不可以碰;如果別的小朋友推了你或者咬了你,除了馬上告訴老師還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等。

    父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減少自身的焦慮

    很多父母可能對於孩子的過分關注,總覺得孩子離開了自己身邊,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引發了自身的焦慮情緒。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著:哎呀,我家寶貝,不知道在學校肯不肯自己動手吃飯;孩子在幼兒園開不開心。只有父母相信我們的孩子能夠面對所有的困難,孩子才有自信接受一切的挑戰,孩子往往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好。

    人們總覺得我們的孩子離不開父母,其實很多時候,恰切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紀伯倫曾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父母最好的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而獨立則是我們應該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男人不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