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1419448257
-
2 # 李飛熊
只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諸葛亮的《隆中對》固然是很好的規劃藍圖,但到了後來實施的時候,裡面的許多先決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失去荊州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更多的是“待天下有變”的情形並沒有出現。所以,後期的諸葛亮就是生生用自己的智力在求“變”,怎奈人力不敵天數,諸葛亮只能以將星隕落五丈原的結局黯然收場。
失去荊州的戰略呼應當初,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就是先佔據荊州,然後再打下益州。這樣的話,以一大將領兵出荊州以攻宛、洛,另一路兵出秦川。兩路進攻路線相互呼應,而且從地圖上我們也能看到,從荊州可以直搗中原。而失去了荊州之後,從漢中出發的道路都是“蜀道難”,光是糧草的運輸都成了一個大問題。
諸葛亮以極大智慧連吳抗曹,可是孫權這個“孫十萬”真的是不給力,讓一個張遼就給絆在原地,無法給曹魏更大的戰略壓力。而蜀漢的實力最弱小,卻要抵抗曹魏最大的軍事壓力,其困難可想而知。再加上糧草運輸以及怕被敵人切斷後路,諸葛亮只能見勢不妙就趕緊退軍。蜀漢的這點家底,諸葛亮不敢放手一搏。
缺少必要的戰略支撐劉備在天下基本已經被瓜分完的情況下,才好不容易得到益州這個落腳地。後來,荊州更是被孫權奪去,劉備已經錯過了快速擴大地盤的天時。而隨著荊州的失去,劉備也失去了直搗中原的路線,只能翻過崎嶇的山嶺去攻打魏國,這地利也就失去了。此外,蜀漢內部情形,也並不樂觀。荊州系和益州系的官員將領,其根本訴求是不一樣的,這就勢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內耗。
更讓人惋惜的是,劉備一意孤行討伐孫吳,大敗之後更是消耗了大量的蜀漢軍事儲備。繼位的劉禪,不論是和孫權還是曹丕、曹叡相比,都顯得太昏庸了些。因此,蜀漢在人和方面,也不佔任何優勢。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剩下一句“恢復漢室”的大旗了。沒有天時、地利、人和這些戰略支撐,縱使諸葛亮多智而近妖,也只能徒喚奈何了。
天下有變的情形沒出現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並不是擁有荊州這一兵家必爭之地,而是“待天下有變”這個點睛之筆。而我們看到的是,孫權在位時間極長,曹魏也基本坐穩了北方的江山,上天根本沒有給諸葛亮這個機會。雖然後來有魏國新帝登基以及孟達反魏這樣的“變”,但很快便被擺平。
所以後期的諸葛亮,並非不知道自己的《隆中對》再也難以實現。而是寄希望於萬一,透過和對手的不斷交鋒中尋找到那個“變”的成分。對此,司馬懿也指出諸葛亮這是憑藉智力逆天而行。曹魏有司馬懿、孫吳有陸遜等名將,諸葛亮再也等不來那個“天時有變”的機會。最終只能帶著無窮的不甘,隕落在五丈原。
這其實也是廣大的人民在經過了東漢末年長期動亂後,迫切希望安定下來的反應。人們討厭戰爭而希望和平,曹操屯田大獲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恢復漢室”只能是一個崇高的目標和口號。沒有能直擊對手巢穴的機會,憑藉只有對方五分之一的實力,對耗都成問題,又何談一統天下呢?
-
3 # 西門不帶刀
求賢若渴明真心,全力攬盡天下人。
保荊護益留出路,安蠻撫夷良苦深。
這首詩裡面其實包含了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對劉備的所有建議。
從政治,制度,對內,對外4個方面給劉備規劃了藍圖,為實現兩個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諸葛亮提出的兩個戰略目標近期目標:三分天下
遠期目標:待天下有變,一統天下。
2.為實現這兩個目標,諸葛亮提出的六個措施:1.要求賢若渴。
2.要確保擁有荊州和益州,
3.對西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要安撫結交。
4.要結交好孫權。
5.對內要政治清明。
6.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一路由荊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東出。
這6種措施要同時進行齊頭並進,最後才能夠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3.劉備在前期的確是按照諸葛亮的要求辦的。劉備在前期做的還是比較不錯的。
比如說: 收復了馬超,龐統,劉巴,黃忠,魏延等人。 同時還借來了荊州和佔據了益州。
與孫權也透過聯姻的方式,建立起了軍事政治聯盟。 對益州也透過法治進行了有效的管理。
所以他才能夠三分天下有其一,實現了隆中對視的第1個戰略目標。 三分天下。
4.劉備集團(含劉備)在後期,卻沒有這麼做。不能說,劉備本人自大了。但絕對可以說劉備集團的人的膨脹了。
1.先是一個關羽失荊州,不但失去了荊州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同時還讓孫劉聯合成為泡影。在諸葛亮提出的6點要求中,關羽的一個大意失荊州便觸犯了兩條。
2.湊軍費發行大錢,掠奪人民百姓財富。這是劉備集團喪失民心的一個重要舉措。 漢代的五銖錢,因其重量成色的統一性,一直是硬通貨。劉備透過發行面額較大的值百五銖錢,將百姓手中的銅都掠奪到了自己手中,有了軍費,但喪失了民心。 所以劉備死後三年之內,蜀國發生了4次大的叛亂。
3.在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政策上,諸葛亮做了本應該是劉備做的事。 七擒孟獲的故事,主角是諸葛亮。從側面反映出了:劉備在世時,對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族政策,並不是隆中對時所要求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4.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顧眾人阻攔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一舉措不但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還將蜀國數10年積攢的國力,全部耗盡。
5.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不得不透過以攻代守的形式,屢次出兵祁山,主動進攻魏國,而且他只能從祁山出兵。基本上每次都因糧草不足,被迫撤兵。這個問題的根子上就在於劉備夷陵之戰的大敗。 劉備集團在後期將諸葛亮隆中對時所提出的6個要求基本上全部破壞,後期的諸葛亮就像一個補襪子的,面對蜀國,這艘四處漏水的破船,他不得不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4 # 沉140769451
《隆中對》只是三分天下策,不是統一之策。所謂聯吳滅曹,是把東吳當傻瓜,以為東吳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分兵漢中與荊州,是把有限的兵力分散、削弱了,而且兩地相互隔絕,支援困難,實際變成了各自為戰。漢中通往關中的通道易守難攻,後勤保障困難,當年韓信的把戲不能重演,劉備取漢中退曹操時,己知諸葛亮紙上談兵,漢中其路不通,唯有下荊州,滅東吳,變三分為二分,合兩家為一家,遠比兩家便於統一指揮,協調行動。曹操一死,曹魏內部強大的門閥勢力勢必掘起,自我毀滅是必然的。東吳也是擁有很多門閥勢力,唯有蜀漢,沒有什麼強大的門閥勢力。門閥勢力的掘起,是導致隋唐以前的南北朝時代,近兩百年大分裂、大混亂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隋唐推行了科舉制度,以打擊、削弱門閥勢力。
-
5 # 浩浩和湯湯
隆中對應該是一種對天下形勢及其發展的預估。這就決定了一有閃失,必然難以實現。首先,要三分天下,然後才可能一統江山。而這個三分的關鍵就是荊州。孔明應該在荊州多多謀劃,但是三國上就僅僅留下關羽,而後面好像劉備和孔明都直接把荊州忘記了似的,知道最後直接聽到關羽死的訊息,這不應該啊!這也可能是關羽敗亡太快了,但是孔明怎麼著也要在荊州和益州的中央設一個情報站的,荊州一有閃失,在最快時間出兵救援。廖化的武功和責任心應該使他回成都的時間很快,但是在上庸劉封處處耽擱了。要是他不必跑到成都,而在中間位置去的援兵,同時派人去成都報急,就可以理解了。起碼能夠救得麥城和公安。但是公安主動投降太不應該了,就是孔明沒有留下幾個得力的守將給關羽。哎!
-
6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關於《隆中對》的從三分天下到漢室可興的兩步走,按照小編的粗淺理解隆中對就是個三分天下計。而一統江山的的謀略太粗糙且彈性太大可行性不大。什麼叫待到“天下有變”?沒有明確說明,而且即使有天下有變也不太可行。因為明顯的漏洞就是建立在東吳配合自己滅曹後再統一天下,有這樣的好事嗎?人家東吳配合你滅曹後,再等你來滅自己?那樣的東吳的文武的戰略眼光也太差了,這不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呢嘛?所以說按照這個邏輯,諸葛亮的《隆中對》只能保證三分天下而一統江山更像是入世前給皇叔劉備畫的一塊大餅。隆中對出現的歷史背景
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相關的兩個人劉備和臥龍諸葛亮。劉備號稱大漢皇叔,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備就憑藉這個名頭和興復漢室的志向迎來了一切,包括自己結拜的關張以及趙雲。
由於劉備沒有基礎起點太低,所以在赤壁之戰前的絕大部分時期內都是以依附諸位諸侯的形式存在。始終處於並不過千,將不過關張。總想找一個機會能夠出頭,獨領一方州牧。所以他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尋找機會。雖然這中間也曾經有機會在徐州、豫州等地牧守一方,但是都被別人打敗丟了根據地(徐州是陶謙讓的,豫州是曹操給的)。基本上中原諸侯他都投靠過一遍了,如果不是宗室劉表收留估計就無容身之處了。
在劉表這裡寄人籬下的情況下,才有機會遵循水鏡先生的指點來臥龍崗尋找諸葛亮。透過三顧茅廬的形式,得到了孔明的認可。這才有了隆中對的出爐。
諸葛亮與劉備一拍即合,按照隆中對策略實現三分天下諸葛亮胸懷天下,所謂躬耕於南陽不過是靜待時機。胸有錦繡的諸葛亮也不會真正在茅廬隱居一生。當時的天下諸位諸侯已經相對明朗:北方的曹操雄才大略,但是謀臣不少:荀彧、郭嘉、 賈詡、程昱 、荀攸、 董昭 、劉曄、蔣濟等等。雖然諸葛亮有才,但是如果前去投效不一定受重用;東吳有張昭、魯肅、周瑜等都是江東俊傑,也不是很好的投效物件。而荊州的劉表、益州劉璋甚至漢中張魯都不具備開國的氣象。
劉備身為大漢皇叔,有胸懷天下之志。並且此時正處於蟄伏期,身邊人才匱乏正是非常好的投效物件。對於此時的劉備來說,三分天下就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期更何況興復漢室了(按照早先的遭遇有塊地盤容身就可以了)。所以隆中對真正有可行性的是第一階段:以荊州為根基聯手孫權抗曹。然後取西川、定漢中,與曹操和孫權三分天下。這一階段有三個核心點:聯吳抗曹、奪荊州取西川、定漢中天下三分。
這一階段確實凸顯了諸葛亮對劉表、劉璋、張魯三個諸侯性格上深刻了解以及寬闊的全域性視野。要知道當時劉表還沒死、赤壁之戰還沒有爆發甚至益州的劉璋和劉備都沒有聯絡過。所謂根據目標制定相關策略,以目標為導向正是一個戰略大師才可以完成的過程。
荊州的富庶以及劉表的闇弱吸引了各方勢力的垂涎,其中統一北方的曹操最想吞併荊州。除此之外還有東吳的孫權,劉備是這三者當中勢力最弱。所以當劉表死後曹操大兵南下,諸葛亮才去江東舌戰群儒利用江東來作為聯手的物件攻抗曹操。實話說除了諸葛亮的謀略,劉備能拿得出手的籌碼並不多。在隆中對的第一階段中,其實東吳起到了為劉備火中取栗的作用。所以在赤壁大戰獲勝後,劉備趁亂佔據了荊州。
一來劉備自己勢力弱,二來依照隆中對的策略孫劉兩家聯盟是大戰略所以劉備才向魯肅承諾是暫借荊州。至此隆中對中第一階段的第一個關鍵節點:聯吳抗曹,奪荊州順利完成。接下來就是取西川、定漢中。別看《三國演義》中西川取的是順理成章,其實這裡邊多虧了張松。如果沒有張松獻圖,沒有張松和法正為內應藉口張魯入侵請求皇叔劉備入川協助的話劉備且得費相當一番功夫。
正是益州的劉璋不聽文武的勸阻,堅持邀請皇叔劉備入川共抗張魯才引狼入室。否則依照西川易守難攻的地形,劉備要想佔據西川且得費費腦筋。劉備大喜過望,以龐統為軍師統兵入川。雖然中間有過反覆和波折(劉璋清醒,龐統被射死),但是在諸葛亮和趙雲率領軍隊增援下還是完美的達到了戰略布標-取西川。
如果說隆中對第一階段的前兩個目標還可以智取的話,那麼最後一個定漢中則是和曹操真刀真槍的消耗戰。在劉備順利取得西川的時候,曹操也收降了張魯得隴望蜀。漢中是益州門戶,可以說隆中對中第一階段三分天下能否成功漢中之戰非常關鍵。所以劉備不敢怠慢,幾乎發動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與曹操在漢中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大戰。這場戰爭幾乎耗光了益州多年積攢的財富,男當戰女當運才最終戰勝了曹操。完美實現隆中對的一節階段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
隆中對第二階段興復漢室的可行性無論怎麼說,隆中對第一階段戰略構想完美實現,劉備得以在成都建基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拿下漢中以後,劉備集團掌控益州、荊州大部、漢中勢力達到巔峰。我們先不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造成戰略支點丟失的事,就隆中對第二階段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更像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如同水中花、井中月一樣似乎看得見,可是摸不著。
我們來看一下隆中對的第二階段: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二階段核心點就是聯合孫權,在荊益二州安心發展等待天下有變。然後在孫權替蜀漢牽制曹魏的情況下,從東西雙向出兵興漢滅曹。可是在這中間難道臥龍諸葛亮沒有考慮東吳的感受嗎?
蜀漢滅曹後會放任東吳割據嗎?不能吧;東吳放著荊州這把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打都城建鄴的戰略支點不管,配合劉備興復漢室那可能嗎?等劉備收拾好曹操後再來收拾自己,沒這樣的傻子。只要時機成熟,東吳必奪荊州。封閉長江天險,消除自己的威脅。至於天下有變,蜀漢出兵,東吳就不會北伐?如果真有那一天,估計會形成東西並立政權:長江以南,雙方都沒有機會;長江以北,吳、蜀各憑本事。如下圖藍色劃線部分所示:
這要是這樣,歷史上類似東、西魏或者北齊、北周那樣的東西對立局面可能要提前在歷史上上演了。
小結:
綜上所述,隆中對的第二階段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很難實現。所以個人覺得隆中對就是一個三國計,而不是一統江山謀略。
-
7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是劉備取得荊州,以荊州為根據地,進而佔據益州,使得天下三分。而統一天下的前提必須是天下有變,派遣大將率領軍隊北伐中原,進而統一天下。可惜的是曹魏的江山一直很穩固,蜀國也就一直沒有機會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一統江山需要四個要素:一、佔有荊州和益州;二、交好東吳孫權;三、境內要上行下效;四、中原地區有大的動盪。
而這四個條件都沒有實現。
早年劉備向孫權借兵攻取荊州,約定佔領益州後歸還,而劉備在佔領益州後顯然將這個約定選擇性的遺忘了,雖然孫劉是盟軍,但這個事在孫權心中永遠是個刺。
孫權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收回荊州,甚至搭上了大都督周瑜的命,而東吳這邊卻以收回荊州為己任。關羽鎮守荊州時,呂蒙與陸遜用計讓關羽調走了防守東吳的大部分兵力去應對曹魏,呂蒙白衣渡江拿下了荊州,關羽最終敗走麥城,並被東吳斬殺,劉備一方也因此丟掉了荊州。
關羽死後,劉備自然要找東吳報復,因此,兩大聯盟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劉備集結重兵進攻東吳,孫權叫苦不迭,悔不當初。幸好陸遜最後來了個火燒連營,解了東吳之危。雖然最後兩大聯盟重歸於好,但只是表面功夫,早沒有了之前赤壁之戰時的默契。
而巴蜀境內為並不平靜,一方面西南地區的蠻族不服漢族統治,一直試圖獨立;而另一方面諸葛亮的施政方針傾向於寒門,與士族不對付,因此,蜀國並沒能獲得士族的心,所以劉備的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
而最後一點,劉備統一天下,需要中原有大的動盪,而直到劉備乃至諸葛亮死時,曹魏統治的中原地區從未有大亂髮生。反而是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都比蜀國和吳國要好的多。
小結綜上,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到的反攻中原的幾大要素都沒有實現,因此《隆中對》的設想一統天下並沒有實現。
-
8 # 譜寫歷史長歌
荊州失守
諸葛亮沒有料到關羽會把荊州丟了,隆中對中的戰略是“天下有變,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荊州所轄七個郡中,劉備集團只佔了三個郡:南郡,武陵郡和零陵郡。關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北伐曹魏,史書上沒有記載其是否像向漢中的劉備請示,筆者認為這麼大的軍事行動肯定是經過劉備批准的。
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劉備集團與曹操集團持續兩年的漢中戰役結束,曹操在劉備已經佔據漢中險要的情況下,被迫放棄漢中撤退。僅僅是同年的秋季,關羽率部北伐。請注意隆中對中兩路北伐前提是“天下有變。”
什麼是天下有變呢,就是北方曹魏出現大規模的動盪或者變故,關羽認為曹操漢中戰敗,機會來了,曹魏幾十萬大軍在漢中失利,與此同時,劉備在漢中前線不斷催促留守成都的諸葛亮增兵增糧,益州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漢中戰役劉備集團也消耗很大。
隆中對中最重要的外交策略是“外結好孫權,”關羽不注重維護兩家關係,甚至孫權派使者為兒子求娶關羽女兒,關羽把使者羞辱了一頓,孫權大怒。關羽北伐襄陽樊城,遲遲未能攻克,連宛城洛陽都沒看到,留守荊州後方的糜芳和傅士仁獻城投降,關羽北伐部隊軍心崩潰,被曹操孫權軍隊聯手攻破,兵敗身死,關羽北伐的同時,劉備未在漢中有軍事行動配合,也沒有按照隆中對戰略中兩路同時北伐。
爛攤子曹操佔據著北方中原的大片土地,人口田地最多,況且漢獻帝還在他手上,難以撼動。孫氏佔據江東已經三世,統治基礎穩固。
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這兩個庸主,白佔了好地盤,這是上天賜給劉備的機會。劉備為收復荊州,又為了給關羽報仇,親自東征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又敗,代表著隆中對戰略的徹底破滅。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能打贏,也不圖消滅孫權吧,至少可以收復荊州,隆中對的戰略構想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劉備戰敗,損失數萬精銳老兵,以及黃權,馬良,傅彤等數位優秀將領謀士,數月後,劉備病故於永安,諸葛亮只能接手這個爛攤子。
正如後來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言“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如果曹魏內部沒有大的變故,只靠益州一州的力量,難以實現北伐成功,諸葛亮五次北伐已經盡力了。
-
9 # 萬事之始
首先,對提問者的問題給予肯定!
《隆中對》確實不僅僅是三分天下計,而是一統江山的謀劃。在《隆中對》中,有兩個問題最重要,一是《隆中對》的核心;二是《隆中對》的步驟。在這篇千古雄文中,諸葛亮指出,要想完成統一天下的謀劃,其核心思想就是“聯吳抗曹”;具體實施分成三步走,先荊州、次益州,後北伐。
劉備三顧茅廬的真實目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劉備的三顧茅廬之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由後世《三國志》作者陳壽追記的《隆中對》,成為了見證這一段君臣際遇的佳話。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詳細闡述了自己給劉備謀劃的戰略佈局,歷史的發展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規劃進行,但是不能由此否認諸葛亮的戰略佈局是極其高明的。那麼,在三顧茅廬中,劉備是真的對諸葛亮的謀劃心悅誠服嗎?未必然!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把當時劉備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分析一下,就應該得出劉備在當時需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至於發展,那需要走一步看一步。劉備二十幾年血與火的實踐證明,生存的要件除了土地和人口,還需要好的謀士,一個好的謀士抵得上十萬大軍。不然,就以劉備手下的關、張、趙雲之勇,哪會淪落到無立錐之地?因此,劉備對於諸葛亮的長期規劃,先是眼前一亮、接著心頭一跳,但絕不會熱血沸騰,理想雖豐滿,但現實很骨感,只能是姑妄聽之,而利用諸葛亮的謀略來解決當下的生存問題才是劉備最為看重的。
劉備之所以三顧茅廬,虛心下問,除了其本身具有的良好的作風和諸葛亮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三國演義》語)的名聲之外,還有一層更為深刻的、不能明說的含義,那就是諸葛亮的社會關係對於此時的劉備而言確實是太重要了!
劉備從劉表的實際經歷得出了一條經驗,那就是要想成功,只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劉備來到荊州後,被劉表安置在新野,雖表面上奉為上賓,其實只是作為荊州與曹操之間的一垛防火牆而已。劉表故伎重施,把劉備當成了過去的張繡,不僅如此,劉備還受到了上至劉表下到蔡瑁等廣大荊州氏族們的普遍猜忌。劉備雖號稱漢室宗親,但是和劉表這位查有實據的漢室宗親相比,無論從影響力還是士族支援相比,都是遠遠不及的,而要想在荊州立足乃至於發展,爭取荊州氏族爭取是必須有的!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如他自己所稱的布衣,而是大家世族琅琊諸葛氏的一位傑出子弟。漢魏時期北方是政治中心,大家世族都集中於此。可是在南方,在漢朝北方屬於第二流大家世族琅琊諸葛氏家族就是一流士族。我們翻開《三國志》就能看出,在三國時期,諸葛氏家族分別在曹魏、蜀漢、孫吳政權中都有傑出的人士在朝為官,有很強的政治勢力,而且從諸葛亮自身的聯姻中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家族在南方氏族中也有很強的影響力。
荊州的大家世族主要有六家,黃、蒯、蔡、龐、馬、習,其中執政派為蒯家(行政)和蔡家(軍事),其他幾家都屬於在野黨。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沔南名士,既是黃家的家長,也是荊州士族在野黨的領袖人物,還是南郡名士蔡諷的女婿,蔡諷大家可能不熟悉,可是他的兒子蔡瑁相信讀者朋友們都熟知。蔡諷的小女兒嫁給了劉表,是諸葛亮的親姨,劉表是諸葛亮的親姨父,蔡瑁是諸葛亮的舅舅,劉琦、尤其是劉琮,和諸葛亮是親姨表兄弟。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子弟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家的家長和荊州士族領袖之一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這個龐山民與號稱“鳳雛”的龐統是堂兄弟。習家呢,因為和龐家有姻親,所以也能和諸葛亮拉上關係。
馬家呢,劉表執政時在政壇上沒有大的影響力,可是這個家族有兩個特點,一是有錢有糧,二是後起之秀多。說他有錢糧的證據是,在關羽北伐時,馬家一家就出軍糧八萬石;說他後起之秀多,當時在荊州有句歌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雖是誇讚馬良的,可是也能反映出馬氏一門中人才之多。
從諸葛亮的聯姻可以看出,他和荊州六大豪族其中的四家有直接或者間接的姻親關係,兼之自身又是一位謀略出眾、人品高潔的人物,誰能夠得到他,都對自身的發展有極大的作用。因此,劉備三顧茅廬就不僅僅是請一個謀士這麼簡單的事情了,而是要依靠諸葛亮在荊州士族中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以利於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由此看出,劉備是一位非常有政治眼光的領導。
果然,諸葛亮歸附劉備後,劉備的日子好過多了。雖說經歷了當陽之敗,那是雙方實力對比過於懸殊所致。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荊州的一半土地,這時,諸葛亮的作用才真正發揮出來,士人歸附如流。
劉備集團的勢力主要分為三派,前期的元老派、中期的荊州派、後期的益州本土派,其中,在諸葛亮治理荊州、益州,乃至於身後掌管蜀漢政權的高階官員中,荊州人士是一股中堅力量,如:龐統、董和、楊儀、費禕、董允、馬良、馬謖、向寵、向朗、鄧方、輔匡、董恢、楊顒、廖化、殷觀、黃忠、魏延、傅彤等都是荊州人士。
由此,劉備解決了他最為緊迫的生存問題,下一步就是發展問題了,他會按照《隆中對》中諸葛亮的謀劃來佈局嗎?
劉備真的認可“孫劉聯盟”嗎?《隆中對》中的精髓就是“聯吳抗曹”,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劉備設計的戰略佈局是要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要與東吳結成聯盟,可以鬥,但是要鬥而不破。這項基本國策對吳蜀兩國都適用。可是,在兩個政權內部能夠真正認識到並且忠實執行地不過諸葛亮和魯肅兩人而已。另外,能夠站在這個高度上看問題的還有曹操,在他聽說孫劉兩家要結親的時候,嚇得連吃飯的筷子都落在了地上。
赤壁之戰後,荊州基本上由劉備和孫權瓜分,只有襄陽、樊城等地還掌握在曹魏手中。說起來,曹操也真是唯恐天下不亂,在明知道南郡大部分在劉備手裡的情況下,卻偏要把周瑜封為南郡太守,孫權也火上添油,順勢把長沙郡北部剩下的沒有被劉備攻取的下雋、漢昌、劉陽、州陵四個縣封給周瑜作食邑,這就給了周瑜無論從公從私都要奪取荊州的理由。經過反覆的爭奪,最終雙方的分界線劃在了南郡巴丘一線(今湖南嶽陽),巴丘以東長江兩岸都是孫權的領地,巴丘以西,江南歸屬劉備,江北歸屬孫權。在此時,孫劉雙方雖說在領地的分配上存在爭議,但基本上還能保持住聯盟的局面,還不至於在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孫權要和劉備聯合伐蜀。從雙方的勢力範圍劃分來看,孫吳政權的領地是和蜀地連線的,那孫權還為什麼要和劉備聯合伐蜀呢?其原因就是孫吳政權的疆域雖與蜀地接壤,從陸路進兵是沒有問題,可是軍需物資 卻要透過水路來來運輸,這就必須要經過劉備的地盤,如果劉備不同意,孫權是沒法進兵的。劉備只要是高興,可以隨時斷了孫權的糧道。不出意外的是,劉備拒絕了孫權的提議,孫權見劉備不接受自己的提議,於是派周瑜屯兵夏口,想要強行進兵,劉備派兵封鎖江面,派關羽進駐江陵、張飛進駐秭歸、諸葛亮進駐南郡、自己進駐潺陵(公安),徹底封死了孫權進軍的各條道路,孫權無奈之下只得退兵。
劉備之所以冒著“孫劉聯盟”破裂的危險阻擋孫權伐蜀,其原因主要是當時劉備已經和法正接上了頭,為了取得劉璋的信任,為張松進一步勸諫劉璋迎接自己進川做好鋪墊,並且為了自己水陸並進的方便,劉備又命令關羽和張飛攻佔了歸屬於東吳的江陵和秭歸,從陸路徹底封死了東吳進兵四川的通路,這才是“孫劉聯盟”破裂真正的原因。
本來亂世之中軍閥攻取地盤屬於正當行為,可是劉備使用詐術,以保護同宗兄弟的名義行自己巧取之實,置孫劉聯盟於不顧,為以後的一系列惡果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所謂劉備借荊州之事,只不過是後期孫權襲取關羽的幌子罷了。其實關於荊州勢力範圍的劃分,在赤壁大戰後已經基本解決,雙方基本上沒有異議,正是因為劉備奪取了劃分後本屬於東吳的江陵和秭歸,才使得孫權無論如何也要奪回,才有了日後的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
周瑜死後,魯肅接班,他為了孫劉聯盟的大局,力阻孫權不要興兵奪取荊州,可以採用借的方式把被劉備奪佔的地盤借給他,這才有了“借荊州”一說。劉備在諸葛亮的勸阻下,勉強同意。所以,對於東吳方面始終站在道德的高地上來指責劉備是有緣由的,而對於劉備而言,得到地盤才是最重要的,所謂的借荊州一說在劉備陣營裡是不認可的,因為這只不過是為了緩解雙方一觸即發的戰爭而採取權宜之計罷了。但是,劉備心中總是不踏實,所以在他伐蜀的時候沒有帶諸葛亮和關張、趙雲是基於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其一、荊州的穩定和恢復,需要依靠諸葛亮在荊州的影響力
其二、面對東吳有可能的進犯,需要關、張、趙雲的震懾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在劉備攻取益州後不久,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在未果後,孫權派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親自出川到公安坐鎮,命令關羽前出益陽,準備與孫權大幹一場,孫劉聯盟實質上已經破裂!
曹操抓住這個有利時機,率兵進攻漢中張魯,瞭解軍事的朋友們應該知道,打仗最怕的就是兩面作戰,無奈之下,劉備只得和孫權進行了荊州的第二次劃分,把長沙、江夏、桂陽劃給孫權,南郡、零陵、武陵留給自己,算是緩解了一觸即發的大戰。
這一次的劃分不同於第一次,如果說第一次劉備得到荊州大部分的地盤屬於自己打下來的,東吳不得不承認的話,那麼,第二次的劃分純屬於城下之盟,並且東吳方面還很不滿意,他們覺得劉備對“孫劉聯盟根”本不重視,在需要的時候把它拿出來遮羞,不需要的時候扔在一邊,所以雙方的裂痕不僅沒有隨著這次劃分而截止,而是越來越大!
我們倒是可以理解劉備,一個孤窮之人,經過三十年的奮鬥,終於小有所成,他哪裡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拱手送與他人?就像本文中提到的那樣,生存、發展才是他最為看重的,《隆中對》中的戰略佈局和核心思想只不過是其完成目的的手段而已,這也就是在《三國志》中關於孫劉兩家領土之爭中少有諸葛亮事蹟記載的原因,應該說,劉備在此時已經背離了《隆中對》中的精髓“聯吳抗曹”,諸葛亮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說服不了劉備了。
劉備雖然沒有把“聯吳抗曹”真正當回事,但是,戰略格局卻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判斷逐步形成,劉備取荊州、佔益州,奪漢中,已經從南北兩個方面取得了戰略前進基地,所等待的就是“天下有變”了!
荊州失、猇亭敗,《隆中對》徹底破產劉備攻取漢中後,其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荊州自不必說,那是是老根據地了;益州隨著諸葛亮的治理,也逐步穩定下來;南中地區隨著劉備任命庲降都督之後,大為緩解了普通民眾與豪強酋長們的對立;漢中地區是軍事前進基地,隨著魏延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也建設的如銅牆鐵壁一般。
按照《隆中對》中的設計,如果天下有變,劉備要親率主力出秦川,可是連線漢中和關中的這九條道路確實是天塹,可謂是步步有險!
馬超的歸附給劉備集團帶來了意外之喜,馬超世居隴右,在羌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被視為“天威將軍”!自古以來,精兵良馬皆出西北,以當時劉備的實力,派馬超出隴右佔據涼州應該不是難事。並且劉備也有佔據涼州的考慮,在他敷衍孫權不還荊州的時候,就說過取了涼州就還荊州,以劉備的個性,還荊州不用說是假的,取涼州肯定是提上了工作日程了的。
如果劉備真的攻取了涼州,那麼天下不足定也!為什麼這麼說?請看分析。
其一、壯大騎兵
攻取涼州,可以利用西北的精兵良馬,壯大自身的實力,尤其是騎兵。曹魏最擅長的就是騎兵作戰,孫吳最為擅長的是水戰,劉備手下雖不乏善於指揮騎兵的將領,如趙雲、馬超,可是蜀馬矮小,不利於大規模的騎兵作戰,而與曹魏作戰,主要是在平原,擅長步兵和山地作戰的蜀漢將士就處於下風,而佔據涼州後,獲得了涼州計程車馬,就可以緩解這個不利的局面。
其二、道路通暢
劉備要出兵秦川,道路是大問題,位於陝西和漢中之間的這九條通道雖說對蜀漢的防守有利,但是對與曹魏也是如此。如果攻取涼州,佔據了大散關、陳倉一線,那麼,劉備就可以從陳倉道出兵,平推進兵直至長安,拿下長安不在話下。
其三、糧草充足
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功敗垂成就可以看出,糧草接濟不上是制約諸葛亮進兵的最大問題。如果攻取涼州,繼而攻取關中,那麼利用涼州、關中富庶的土地來養兵,自然足兵足食。
其四、出兵崤函
從關中出兵,要經過險要的崤函山區,這裡地勢險要,處處可以設伏。劉備要想進兵,一共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
一是、從關中出發,跨過黃河,走山西。可是山西地區曹操經營多年,攻取不易,就算是拿下山西,也不會直接威脅到洛陽。洛陽當時雖然不是曹魏的政治經濟中心,可是卻是漢朝的古都,拿下洛陽,象徵意義巨大。所以,這條道路只能守,派兵守住黃河浮橋,以防魏軍渡河攻擊蜀軍側背。
二是,出函谷關,出關後可沿著秦川大路直接攻佔洛陽,最為便利。不過,走這條道路就要經過危險的崤函古道,曹軍可以處處設伏。這時,關羽的威力就發揮出來了,就像《隆中對》中所說,關羽可從荊州出兵,直取宛、洛,洛陽面臨著西、南的兩路夾攻,自守尚顯不足,哪有能力在崤函山區處處阻擊劉備?
三是,出武關,這條道路只是起輔助作用的,因為這條道路通向的是南陽,只能是起到和關羽合軍進攻宛、洛的作用。
其五、平分天下
派使者出使東吳,諸葛亮親自去最好,敲定聯合攻曹的計劃,許以劃江而治,平分天下。這樣的話,東吳起兵來牽制曹魏在南方的部隊,使其不能北援,如果曹軍放棄南方全力北援的話,東吳就可以順勢進兵搶地盤。
正是劉備在內心深處對“孫劉聯盟”只是持有一種利用的態度,使得東吳在最緊要的關頭捅了關羽一刀,荊州失、關羽死,劉備經營了三十幾年才出現的大好局面毀於一旦。不要過於指責關羽,他有其自身的問題,傲慢、自大、驕狂,確實也給本來就不牢固的“孫劉聯盟”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但是主要原因卻不在他。試想一下,連老闆都不感冒的事情,其手下會照做執行嗎?也不要說派其他人,如派趙雲來接替關羽鎮守荊州,這樣的話,就會使關羽後顧無憂,荊州也不會失,關羽也不會死,劉備就不能起兵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戰爭,也就不會有“猇亭之戰”,劉備也就不會早死。可是這些都是假設,就算是諸葛亮去了,也只能說是不會敗的那麼慘吧!
荊州的丟失,最得利的並不是孫吳政權,而是曹魏政權,他除去了肘腋之側的威脅,也使得劉備失去了攻取中原時一個最好的前進基地,因此,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大舉伐吳,最終敗於猇亭,歷史的轉機出現在此時!
劉備敗退後,並沒有回到成都,而是停留在白帝城,孫權聽說後,甚懼,遣使請和。(《三國志》語)孫權怕倒未必,擔心倒是真的,因為在此時,曹魏軍隊已經南下,而東吳軍隊經過猇亭大戰後,也是損失慘重,無力再進行一場大戰了。劉備又停留在白帝城不走,隨時都有再次東下的可能,因此孫權派人來探探劉備的虛實。所謂請和,那就是個面子活,蜀漢政權自家記載的,這件事孫權的傳記裡就沒有記載。
微妙的是之後發生的事,劉備並沒有拒絕孫權,而是派太中大夫南陽宗瑋回訪,這是劉備已經認識到雙方合則兩利,分則雙敗的一個訊號。按理說,宗瑋回訪後,東吳就不需要再派人來回訪了,可是,孫權又派他們的太中大夫鄭泉再次回拜,據《江表傳》記載:“孫權說,近來得到玄德來書,在書中已經進行了深刻地反省和道歉,並表達了想要重新和好的願望。”這些都是雙方各自的官員們往自家領導臉上貼金,不過反映出了劉備確實是在給孫權的書信中表達了想要重新和好的願望,這是劉備認識到孫劉聯盟重要性的第二個訊號。
在孫權派鄭泉再次回訪時,劉備與其的一番談話更加反映出了劉備深刻悔悟自己沒有理解“聯吳抗曹”的意義,筆者把雙方談話簡單翻譯如下:
劉備:吳王(孫權)為什麼不回信,難道是因為他認為我稱帝不合適嗎?
鄭泉:曹操父子欺凌漢帝,曹丕篡位,您是漢室宗親,不在此時去除國賊,卻要自己稱帝,於大義有所虧欠,所以吳王沒有回信。
其實,孫權之所以不回信,是沒法稱呼劉備,劉備已經稱帝,孫權才是吳王,如果在書信中稱呼劉備為漢中王,劉備肯定不會接受,這樣就會耽誤大事,所以才派鄭泉來當面回話。可是,就以鄭泉上文中所說的話,是在指責劉備,可是劉備並沒有生氣,而是與東吳重訂盟約,這和劉備伐吳之前拒諫時判若兩人,如果不是劉備真正領悟到了《隆中對》中的精髓,他是不會有此舉的。
由此,“孫劉聯盟”才真正意義上建立起來。從此之後,直至三國歸晉,孫劉兩家再沒有發生過任何一場戰爭。
回覆列表
間接原因就是關羽失了荊州,諸葛亮多次北伐失敗,很大原因就是糧草供應除了出了問題,蜀國雖然稱為天府之國,但糧食產量並不高,再加上蜀國正處在恢復國力的時候,沒有多餘的糧食用於北伐,諸葛亮領軍北伐實際上是影響了蜀國的發展。而荊州處於富庶之地,糧食產量完全足夠,失了荊州實際上就輸在了後勤補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