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給你介紹下古人學語法嗎?:中國只是對音韻感興趣,在南朝開始出現聲韻學的研究,並對文章的修辭手法、文章的詞句結構有了探索。對於語法、時態、句式結構的主謂賓構成等,都沒有做深入的研究。而在國外,最早的語法問題的研究是出自古希臘,真正有語言學的概念是在十七十八世紀以後,在明代就有西方人研究中國的語法問題,主要是傳教士的工作,為了介紹中國文化到西方,並傳播基督教到中國。中國漢語在清末以前並沒有特別正規的語法說明,比如各種句式、時態等,都沒有很清晰進行分別,完全是一種習慣語法,只有文體上有比較正規的總結,比如詩、詞、歌、賦、辭、論、典、謨、詔、令等,需要知道這些只是文章體裁的分別,而不是語法的分別。在古時翻譯其他民族或西方的語言時,完全是以詞對詞,然後加中國的文章格式、習慣語體進行重新整理,並沒有研究過中西語法問題。但這並不表示沒有人研究過,據記載在宋代就有人嘗試進行對文章語體結構進行分析,因為沒有重視而失傳,具體的不清楚,可能時代記憶有錯,請另加核實。在清代末期,由於對外也開放了,列強的滲透也多了,需要加深對國外的瞭解了,從逐漸借鑑國外的經驗進行考察和整理,其中做主要貢獻的一是國外的傳教士,二是日本人的許多名詞翻譯。象現在的各種語法概念、詞性的概念等,其實都是維新變法以後從日本傳過來的。 回覆問題補充:確實在古漢語裡關於動詞名詞之類、句子的主語謂語等是沒有什麼認真研究的,所說古代有人研究過確實是見諸於某些筆記,但因為不太合實際運用而被歷史遺忘,而且記載又並不詳細。華夏文化本沒有那麼仔細的邏輯研究,所以不太被重視是可能的,沒有人系統研究過,畢竟於功名利祿沒有關係啊。關於句、詞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近代產生的,藉助於日本語研究和翻譯、及西方對中國語法的研究。你可以發現很多語法方面的總結都是使用西方的概念的。再有一個我忽視的內容,在佛經翻譯中有這方面的研究,比如在《楞伽經》中,釋迦牟尼佛回答了大慧菩薩所提出的108個問題,這些問題中包含有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的譯本。佛陀在論及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時,主要是從語言文字的本質,修行者在學修的過程中,應當怎樣避開語言文字的陷阱,以及怎樣正確地利用語言文字,以幫助眾生出離解脫的角度來講的,而不是像當今的語言學家那樣,以語言作為唯一的研究的目和物件,從語音、語法、詞彙、語義、語用等諸方面對語言進行研究。不知道佛經翻譯對漢語言有多少影響,但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方民族對語言的邏輯性並不重視,對語言的修辭更願意研究。
我來給你介紹下古人學語法嗎?:中國只是對音韻感興趣,在南朝開始出現聲韻學的研究,並對文章的修辭手法、文章的詞句結構有了探索。對於語法、時態、句式結構的主謂賓構成等,都沒有做深入的研究。而在國外,最早的語法問題的研究是出自古希臘,真正有語言學的概念是在十七十八世紀以後,在明代就有西方人研究中國的語法問題,主要是傳教士的工作,為了介紹中國文化到西方,並傳播基督教到中國。中國漢語在清末以前並沒有特別正規的語法說明,比如各種句式、時態等,都沒有很清晰進行分別,完全是一種習慣語法,只有文體上有比較正規的總結,比如詩、詞、歌、賦、辭、論、典、謨、詔、令等,需要知道這些只是文章體裁的分別,而不是語法的分別。在古時翻譯其他民族或西方的語言時,完全是以詞對詞,然後加中國的文章格式、習慣語體進行重新整理,並沒有研究過中西語法問題。但這並不表示沒有人研究過,據記載在宋代就有人嘗試進行對文章語體結構進行分析,因為沒有重視而失傳,具體的不清楚,可能時代記憶有錯,請另加核實。在清代末期,由於對外也開放了,列強的滲透也多了,需要加深對國外的瞭解了,從逐漸借鑑國外的經驗進行考察和整理,其中做主要貢獻的一是國外的傳教士,二是日本人的許多名詞翻譯。象現在的各種語法概念、詞性的概念等,其實都是維新變法以後從日本傳過來的。 回覆問題補充:確實在古漢語裡關於動詞名詞之類、句子的主語謂語等是沒有什麼認真研究的,所說古代有人研究過確實是見諸於某些筆記,但因為不太合實際運用而被歷史遺忘,而且記載又並不詳細。華夏文化本沒有那麼仔細的邏輯研究,所以不太被重視是可能的,沒有人系統研究過,畢竟於功名利祿沒有關係啊。關於句、詞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近代產生的,藉助於日本語研究和翻譯、及西方對中國語法的研究。你可以發現很多語法方面的總結都是使用西方的概念的。再有一個我忽視的內容,在佛經翻譯中有這方面的研究,比如在《楞伽經》中,釋迦牟尼佛回答了大慧菩薩所提出的108個問題,這些問題中包含有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羅的譯本。佛陀在論及語言文字方面的內容時,主要是從語言文字的本質,修行者在學修的過程中,應當怎樣避開語言文字的陷阱,以及怎樣正確地利用語言文字,以幫助眾生出離解脫的角度來講的,而不是像當今的語言學家那樣,以語言作為唯一的研究的目和物件,從語音、語法、詞彙、語義、語用等諸方面對語言進行研究。不知道佛經翻譯對漢語言有多少影響,但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方民族對語言的邏輯性並不重視,對語言的修辭更願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