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戰國四公子是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 、楚國的春申君黃歇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四位公子都有世襲封地,還是實封制,因此他們有足夠的財力去供養名士;另外四位公子都身居高位,手握重權,名士們跟著他們有用武之地,有出頭之日。

    戰國四公子是官二代兼富二代,是世襲而來的,當然他們也立有一定的功勞;秦國的公子們從商鞅變法後,沒有實封領地,封軍功不得封侯,犯法還與庶民同罪。秦國的制度決定了秦國公子們沒有戰國四公子那麼有權勢。沒有權勢自然無法出名,因此戰國四公子中沒有秦國公子。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秦國重視人才,大力從山東六國引進人才,故戰國時代的精英多數都去秦國效力。秦國的人才從六國來,要職高位都被外國精英佔了,秦國宗室子弟只能從軍作戰,以軍功封爵。秦武王嬴蕩年青的時候就在軍隊中工作,他還追隨司馬錯攻伐過巴蜀之地,職位僅僅是十夫長。

    商鞅變法後,秦國宗室十分憎恨他,原因就在於商鞅取消了他們的特權,他們沒有封地了,只有食邑。貴族子弟如果沒有軍功,不得繼承父親爵位;貴族子弟如果犯法,不僅會被國法嚴懲,還會被開除族籍。秦惠文王小時候反對變法,商鞅就刑治了他的兩位老師,太子左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太子右傅公孫賈被刺面流放。後來商鞅被秦惠文王誅殺,就是秦國世族對商鞅的反擊。

    嬴政統一天下後,皇室子弟都沒有被分封,儒家對此的評價是:皇帝富有四海,而諸子弟為匹夫!由此可見秦國的制度決定了秦國公子不會有戰國四公子的權勢,此舉保障了人才的引進工作,也保證了皇室不內亂互鬥,至少商鞅變法後秦國很少有諸公子混戰奪君位的。

    秦國宗室對於被邊緣化也十分不滿,他們最終引導嬴政頒發了《逐客書》,想將六華人士全部驅逐出秦國,這樣所有重權高位就是老秦人的了。不過此舉很快被糾正了,被遣返的六華人士紛紛回到秦國助秦國統一了天下。嬴政手下的蒙氏家族祖上是齊華人,蒙恬、蒙毅是嬴政器重的兩位大臣。

    戰國四公子名聲雖高,但顯然對國家並不利,可以說四公子是損國家以肥自己。魏無忌擊殺本國將軍,私自帶兵救趙,是不忠的表現。平原君趙勝縱容家臣不給國家上稅,是偷稅之舉。黃歇寵幸了李園的妹妹,再讓李氏有孕入宮生子,改變了楚國王室血統。田文的封地薛國是齊國的一個國中國,地盤十分大,在田文的運作下燕國滅齊時並沒有滅薛國,田文明顯不忠於國家。

  • 2 # 仚乃山上人

    四公子都是以個人能力和賓客能力而著名,秦國不具備這個條件。正常情況下,有能力的人在四公子那裡都能得到不錯的待遇,沒有必要千里迢迢去關外的秦國,而且秦國被成為蠻夷不是沒有原因的,其風俗與西戎相近,而飲食條件極差,別以為今天陝西的食物秦國有,秦國貴族都吃不上窩窩頭。所以,沒有極大決心的人是不會去秦國的,而這種人往往是有大才能的,一旦去到秦國就不會成為某人的賓客,而是必然成為高官。孤家寡人,也就稱不上四公子。

    至於秦國本土,人才實在匱乏,幾次根基都是關外人才進來打下來的,比如商鞅、韓非、李斯、張儀、墨家,等等,就連白起也是外來家族。秦國本身沒有文化基礎。孔子在齊魯、老子在周室都有大量書籍可以閱讀,但是秦國沒有,秦國的東西都是從西戎那裡搶到的,西戎沒有書籍,教育無法推廣,也就無法產生大量人才,大量國民只能淪為不識字的兵丁。秦國想搞教育,就必須從關東得到大量書籍和教育人才。

    雖然有很多人西來,但是他們人少,而且都有重要職位,無法搞教育,他們只能把百姓當做刀來用,而他們是持刀人。有了精明的持刀人,即使百姓沒什麼人才,也能拼過東方。而且,正因為人才緊缺,秦國的制度不會允許有才能的人充當王族某人的賓客,而是會讓他出任官職。秦國也沒有閒錢去養那些沒才能的人做名義上的賓客。

    從王族自身來說,秦國的文化教育的落後,使得秦王本身都水平有限,所以求賢若渴,真的是做到了卑躬屈膝禮賢下士,所以得到外人的忠誠。而除了秦王,其他人肯定要為國家出力,既然國家沒資源把你們培養成人才,你們就作為普通人為國家做貢獻吧。也別想著四處遊歷自學成才,趕緊找個工作為祖國搬磚添瓦才是正途,不然沒有你的好果子吃。

    所以,秦國無法產生四公子這樣的人物。秦國自身的先天條件太差了。也正因為如此,秦國才會把每一個人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最終戰勝了六國。六華人才多,反而產生各種派系互相傾軋勾心鬥角,對國家有害無利。

    秦朝建立後,深感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把六國大量貴族搬到關中。那個時期,什麼人讀得到書?貴族!所以關中一時間充滿了知識分子、各種人才。秦始皇又模仿稷下學宮,建立咸陽學宮,把六國民間書籍大量焚燬,而把複製版全部放在阿房宮,這樣民間就無法產生人才,無法在秦朝內部造反。也就是這種情況下,秦朝才誕生了公子扶蘇這種人物,以前的秦國是沒有土壤培養這種貴族人才的。

    可惜,秦始皇死得太早,胡亥又壓迫太重,六國舊貴族那些知識分子,還有不少散落關東各地,他們還沒有老死,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清空關東的人才,這些人後來就開始搞事,覆滅了秦朝。所以現在我們說科教興國,又說要防止民粹,這都是有教訓的。教育落後,沒有人才?拿什麼一統天下?

    簡而言之,秦國沒有教育資源,所以無法培養出四公子級別才能的公子,也無法誕生四公子門客級別才能的門客。沒有公子,也沒有門客,就沒有四公子。

  • 3 # 偽裝的觀點

    戰國四公子是誰咱就不論了,只說他們的身份,大家一定會覺得有些陌生:封建貴族,這個封建貴族可不是咱們平常說的封建舊社會的封建,而是分封、建制的封建,這跟歐洲中世紀國家林立時期的封建貴族一個意思。

    也就是說戰國四公子,都是他們國家君主的下屬合夥人關係,有點像是現代公司裡的有限合夥人和公司董事長之間的關係。

    而秦國經過一系列的變法,政體結構轉變成了郡縣制,國內封建貴族被一步步的壓縮,到了戰國末年,秦國的封建貴族雖然還有不少,但是能夠像戰國四公子那樣的大貴族根本就沒有了。

    一個旁證:

    首先看一個問題,項羽覆滅秦國,為何要殺秦王子嬰?為何要火燒阿房宮?為何不住在咸陽?也不稱帝?

    殺人放火基本都是源自於恐懼和報復,項羽也不例外,報復好說,他全家不少人被秦朝弄死,殺人放火也正常,但不正常的是天下都打下來了,殺個人沒什麼,但是阿房宮那麼好,幹嘛不自己入住,或者分封給別人?而且不定都咸陽,也不稱帝,這恐怕就是源自於內心的一種恐懼,能夠讓一個霸王級別的人恐懼的,不會是敵人,只有制度,秦朝那種在他們看來匪夷所思,卻又征服了六國大地的郡縣制官僚制度,因為這種制度根本就沒給他們這些貴族留下生存空間!

    所以,他選擇了殺人放火,離開咸陽,不稱帝,只做霸王,竭力的想要恢復以前的日子,可惜,他遇到了劉邦這個不學無術的地痞流氓,此人直接照搬了秦制,然後再一次擊敗了他,統一天下於一人之手,封建制從此逐漸沒落。

  • 4 # 唐言唐語

    首先應該指出一點:春申君黃歇並不是楚國的公子,並非楚國王室中人。

    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一個得力的大臣出使燕國,丞相呂不韋親自到張唐府上請他擔此重任,而張唐卻藉故推辭、不願意前去。呂不韋惱怒異常,卻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說他能夠勸說張唐即刻啟程赴任。呂不韋根本不相信——“我身為丞相都不能說服他前去,你一個毛孩子又如何能夠說得動他呢?”

    甘羅說:“從前七歲的項橐都能令孔子歎服、拜他為師;我現在已經十二歲了,你就讓我試一試,又何嘗不可呢?”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功高蓋世,就因為不服從應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咸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呂不韋)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而你的功勞又遠遠不及武安君白起,你這樣違抗他的命令,我覺得你的死期不遠了!”一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從甘羅勸說張唐的話裡面,至少可以說明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應侯范雎、文信侯呂不韋在秦國的權威與做派絲毫不弱於四大君子,甚至可以說遠在四大君子之上——想當年魏華人范雎深受魏國國相魏齊(也是魏國的公子)的暴打侮辱,險些斃命。後來隱姓埋名、逃到秦國,深受秦昭襄王的信任、重用而權傾天下。

    得勢之後,范雎大擺宴席,當著眾多諸侯國的使臣們,大肆羞辱魏國的使臣、自己曾經的上司須賈:讓他單獨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摻拌的飼料,指派兩個受過墨刑的犯人在旁邊挾持著他,使他像馬一樣吃飼料(這已經不是在羞辱須賈一個人,而是當著諸侯使臣們的面羞辱魏國啊)。范雎責令他:“你給魏王捎個口信,趕快把魏齊的腦袋給我送來!不然的話,我就要屠平大梁城(魏國的首都)。”須賈回到魏國,把這個情況告訴了魏齊,魏齊大為驚恐,便逃到了趙國,躲藏在平原君(四大君子之一)的家裡。

      秦昭王聽說魏齊藏在平原君的家裡,一心想替范雎叔叔(他對范雎是極為尊敬的,稱之為“叔父”)報這個仇,就把平原君誆騙到了秦國。以他為人質,來威脅趙國國君、平原君的哥哥趙孝成王獻上魏齊的人頭。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只好派士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府邸。危急中,魏齊連夜逃出了平原君的家去投靠當時的趙國丞相虞卿。虞卿估計自己不可能說服趙孝成王來庇護魏齊,於是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辭去趙國丞相之職,跟魏齊一起去逃亡。兩個人想來想去卻想不出天底下還有什麼可以投靠之人、哪裡還有安身之所。就又返回了魏國的大梁,打算透過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四大君子之首)的關係投奔到楚國去。

    信陵君聽到了這個訊息,害怕秦國找上門來,有些猶豫不決、不想接見他們,不想蹚這道渾水。就問身邊的人:“虞卿這個人怎麼樣?”當時侯嬴正好在旁邊,就回答說:“人本來就不容易被別人瞭解,想要了解別人可就更難了。想當初那虞卿腳穿草鞋,肩搭雨傘,遠行而到趙國,第一次見趙王,趙王就賜給他白璧一對,黃金百兩;第二次見趙王,趙王任命他為上卿;第三次見趙王,就得到相印,被封為萬戶侯。這個時候,全天下的人都爭著搶著想去和虞卿結交。眼下魏齊走投無路了才去投奔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祿看在眼裡、放在心上,解下相印、拋棄萬戶侯的爵位而與魏齊一起逃亡——把別人的危急當作自己的危難前來投奔您,(這樣的人品難道還有什麼可質疑的嗎?!)而您竟然還在問‘這個人怎麼樣?’可見,人的確不容易被別人瞭解,更不容易瞭解別人啊!”

    信陵君聽了這番頗有譏諷意味的話後深感慚愧,急忙驅車到郊外去迎接他們。

    可是魏齊聽到的信陵君原本不想接見他的訊息後,又羞又怒,一氣之下刎頸自殺了。趙孝成王得知魏齊自殺身亡,趕緊取了他的腦袋送到秦國。

    秦昭王這才把平原君給放了回來。

    天下之大、國家眾多,卻沒有曾經的魏相、身為魏國公子的魏齊可以苟活之地,平原君、信陵君都因為這件事情而顯得狼狽不堪、形象大打折扣。還有那令諸侯們聞之膽寒心驚、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的常勝將軍白起不也因為范雎的幾句話就人頭落地了嗎?由此可見,應侯范雎氣勢與權威的確非同小可。

    而甘羅說文信侯呂不韋的權勢還在應侯之上——這個說法應該是真的,不然的話,那張唐也不會汗流浹背、趕緊打鋪蓋卷就準備出發啊。

    秦國雖然沒有四大君子那樣的公子,但是有應侯、文信侯支撐門面,倒也不落下風、不怎麼遜色。

      

    就身份、地位、權勢、影響力而言,春申君黃歇和范雎、呂不韋三人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嗎?

    好像看不出來有什麼區別。

  • 5 # 滄海拾遺錄

    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後期關東諸國四位的貴族,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在當時這四位公子廣招門客,禮賢下士,盛名赫赫,用西漢時期文學家賈誼的話說:“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值得注意的是,齊趙魏三國公子都是當時所在國的王室成員,唯有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是因輔佐楚考烈王上位有功而獲封春申君。

    在戰國後期,除了燕國偏居一隅,南韓國力過於弱小,齊楚趙魏四國都有公子位列“戰國四公子”,而戰國後期最強大的秦國卻沒有公子並列其中,這是商鞅變法切實推行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秦國國力持續增強最終統一六國的依據。

    “戰國四公子”之所以能夠廣招門客,盛名赫赫,主要是由於他們出身貴族,在各自國家有實際封地,封地收入頗豐,如孟嘗君封地在薛地,春申君先是受封於淮北十二縣,後主動要求轉封於江東吳地(今蘇州),而且還在各自國家位居高位,門客投奔其門下可以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畢竟作為供養數千門客的金主,沒有豐厚的收入來源是無法支撐的,沒有給門客提供提拔的機會也是對人才的浪費。“戰國四公子”有能力給予門客這樣的機會,也藉此機會把自己的勢力坐大。

    但是在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則不然。商鞅變法前的秦國世族勳貴勢力很強大,可以憑藉出身天然獲得財富和地位,普通出身的人才很難有出頭之日。“商鞅變法”的推行改變了這一切,“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廢除了世族勳貴們的許多特權,即使是宗室出身的公子,沒有取得戰功也沒有太多機會獲得政治地位和財富,最多是獲得符合其身份的收入,也就無力供養為數很多的門客。在秦國曆史上,少有宗室子弟有因戰功獲得顯赫政治地位和財富,更多的是來自底層子弟和來自其它國家的優秀人才在秦國政壇和軍方獲得成功。這些人才必須要被秦王掌控。從這個角度講,秦國不具備出現可以天然掌控朝政和坐擁大量財富的宗室子弟的條件,自然也就不可能有秦國公子在各國中廣招門客獲得赫赫名望。

  • 6 # 這些歷史要讀

    戰國四公子指的就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平原君趙勝 、楚國春申君黃歇 ,以及齊國孟嘗君田文。也就是說,東方六國中,除了最弱雞的南韓和燕國外,其餘四國都擁有勢力強大,食客眾多的貴族公子。

    但是,作為戰國最強的的諸侯,秦國卻是沒有。那麼,為什麼國力更強大的秦國,反而沒有產生類似“戰國四公子”這樣的貴族公子呢?

    其實,這原因很簡單,因為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全面實現了郡縣制,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用封建官制代替了原有的貴族世襲政治,進而實現了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

    秦國的商鞅變法,其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推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作戰”。這其中,商鞅對秦國的政治作出了的一項重大變革,正是廢除舊貴族特權。

    透過商鞅變法,秦國廢除了舊世卿貴族的世祿制,此後貴族子弟如果沒能在戰爭中建立軍功,他們將不得繼承父親爵位。此外,貴族子弟如觸犯國法,同樣要遭受嚴懲,並且開除族籍。如此一來,就能有效的打擊舊貴族對權力的壟斷,取締舊貴族階級的世襲特權,改為透過獎勵軍功,來獲取爵位,實行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的制度。

    因此,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政治體制已經有別於東方六國,國家的權力得以高度集中,進而形成了對六國的軍事優勢。

    而戰國四公子,雖然他們都一定程度上對各自的國家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存在,長久下去卻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因為,他們都擁有很大的權力和財富,進而可以大量聚集人才當他們的食客。如此一來,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把國家的資源佔為己用,從而不利於國家權力的集中而這也正是東方六國失敗的原因所在!

  • 7 # 東郭講古

    一言以蔽之:重臣輕子

    秦國與六國不同,傳統上一直以來都是重賢臣輕王孫,王孫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也沒有什麼地位,只有傳承君位以後才能翻身做主人,但一旦上位也覺得這樣做法挺好的!

    比如:商鞅當權,要處罰太子以正發令,太子為儲君,後來割了他老師鼻子和刺字。

    太子上位以後才能車裂商鞅,可見秦國重臣輕子的傳統!

    在這種制度下,秦國公子們沒有實權,沒有什麼封地,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少家臣,啥都沒有,你讓他怎麼成為所謂的權傾一方的公子,還能養什麼私人之士,被發現估計就地正法了都,六國四公子看起來牛掰,其實是本末倒置,枝壯根細,倒逼國君,使得上下猜忌,反而不是六國之福!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秦國不需要。

    現在公認的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趙國平原君趙勝 、楚國春申君黃歇 、齊國孟嘗君田文四人,這個提法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反正從血統身份上來說,他們並不統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子一般指諸侯之子,和平原君稱公子是名副其實,因為他們的父親都是諸侯孟嘗君的爺爺是諸侯,稱之為公孫更為合適,而春申君壓根就不是楚國宗室,按血統論不是公子,所以也有說法稱他們四人為戰國四君或者戰國四君子,這是從封號入手了。

    現在所能找到最早關於戰國四公子並列的記載出現在《史記》,恰恰就是秦國一位大人物的傳記中,那就是《史記·呂不韋列傳》。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司馬遷指出了四君的共性,即好養門客,呂不韋覺得大秦為七國最強,竟然沒有如此人物,太丟人了,趕緊招攬門客,很快達到三千人。

    養門客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門客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後,主人還需要給這些門客提供吃、穿、住,同時要協調他們的關係,不然一群人整天打架什麼的,傳出去對主人名聲損害更大,因此養門客需要消耗主人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能夠養數千門客的人,身份只可能是一種,強國內部權勢人物。

    戰國時期,哪幾個國家最強?自然是戰國七雄,七雄之中,南韓和燕國存在感最低,不過燕國也曾有一次成功的招攬事例,那就是在燕昭王時期,燕昭王親自出馬,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才導致士爭趨燕,樂毅等人就是在這時候投靠的燕國。

    剩下五國,魏趙齊楚各有一君,他們全都在各自國內有不小封地,基本上都曾享有相位權威,足夠將國家公器挪為己用,這一點,呂不韋也完美符合,他當時的封地在富庶的河南,身居相位,在秦王政未親政前,他可謂是一手遮天。

    那為什麼呂不韋沒有成為跟戰國四君並列的人物呢?主要是實力他不允許啊。

    呂不韋執政時期,秦國已然是天下最強,呂不韋的段位可以說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戰國四君最為出彩的戰績,也不過是合縱擊敗秦國而已,如果呂不韋能夠跟他們單挑,虎狼秦軍可以把四君輪一遍,他們不足以讓秦國恐懼。

    而且呂不韋在國內尊稱仲父,無論國內地位還是國際地位,都超過戰國四君,把他們並列就不合適了吧,更何況四人並列本身就是出現在呂不韋傳記中的。

    而且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君主權威在不斷加強,養門客本身就需要極大的權力去調動足夠的資源,這一點在六國中較容易實現,在秦國就比較難,君不見,秦國每換一個君主都要殺或者貶幾個重臣?即便呂不韋這種碰上少主繼位的幸運兒,最終也難逃一死。

    另外還有一點,司馬遷敬仰的公子只有一個,那就是信陵君,這一點從四君的列傳就可以看出來,《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魏公子列傳》和《春申君列傳》,實際上,信陵君也正是四君中最優秀的,可惜最後受兄長猜忌,鬱鬱而終。

  • 9 # 漩渦鳴人yy

    這件事情主要是兩個原因。

    首先問你那些門客為什麼要去投靠那些公子?如果說國家給這些底層的老百姓一個正常的晉升途徑,那他們至於去找這些公子施展拳腳以後,然後再去國家內部謀求一份職業嗎?

    這就是古代一種奇葩的政治制度,也是當時在分封制到封建制兩個制度之間的一個轉型期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尷尬的局面。

    原先有才能的人,或者是獲得教育知識的人那肯定就是貴族,只有貴族才有時間去學習,才有時間去思考,其他的人都忙著自己那一口熱乎飯,在不斷的奔波,不斷的勞作,後來孔子站了出來,說有教無類,平民老百姓也應該接受教育,所以開始向這些底層老百姓宣揚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識的光輝開始照耀整個底層老百姓,但這個時候卻迎來了一個問題,原先選用人才的制度只是在貴族裡面選,畢竟只有貴族有文化,這是事實,但是現在底層老百姓也有文化了,那你怎麼辦?

    貴族與貴族之間有相互的聯絡手段,他們知道誰哪個孩子有才呢?但底層老百姓跟貴族之間那隔的是一條鴻溝哇!你不說其他的底層老百姓能跟貴族說幾句話?所以就造成了一個老百姓學習了知識以後學富五車,但是沒有人賞識他,真正握有權力的人不知道他學富五車,這就很尷尬了。

    所以公子收養門客,等於就是當時的諸侯預設的一件事情,這樣的話可以去發掘一些底層的那些沒有被發現的璞玉,你要是國家真的有一條能夠晉升的途徑,比如說秦國的軍功制度,或者是在這之後的科舉制度,擁有這麼一個篩選人才的方法,能把人才給篩選出來,那底層老百姓都不用去貴族那裡去做牛做馬了,直接過去參加考試。不就行了嗎?

    所以說國家缺乏正確的晉升途徑,是當時公子收留大量門客的主要原因。

    原本貴族手裡面握有一個地方的生殺大權的,對不起,現在這個權力被中央給回收了,秦王才是整個國家唯一的權威!與此同時秦國的軍工制度也讓秦王的在民間的聲望達到了巔峰,也就是說,原先居住在某個地區的人,只知道這個地方的貴族不知道秦王,現在秦王給你了一條能夠晉升的途徑,那你只知道秦王不知道這個貴族了!

    所以說權利在秦王的手裡面,而且這個國家也有一條完善的晉升途徑,人民老百姓吃飽了撐著跑你家去討好你幹什麼?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實際上歷史對於戰國四公子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認為四公子禮賢下士幫助國家禦敵,可謂是勞苦功高了。但也有人認為,所謂的戰國四公子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高尚。他們之所以禮賢下士是想壯大自身的實力。因為自古以來臣子私自眷養門客都是圖謀不軌的前兆。而且四公子的這些門客們並不僅僅是用於對抗外敵入侵。實際上四公子在剷除國內政敵的時候,他們那些門客也貢獻頗大。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四公子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的純粹想要幫助國家禦敵。他們的第一目標是壯大自己。其次才是保家衛國。功是功過是過。四公子在戰國時期對於國家的貢獻還是不容抹殺的。但畢竟是人都有私心。

    雖然四公子賢名便傳天下,而且很多仁義之舉也名留青史。但是他們四人卻都沒有善始善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是戰國四公子之首。他也是魏國的王子。魏無忌可以說是一個有著長遠目光的人,他看到了鄰國秦國的發展壯大,也切實的感受到了秦國的威脅。所以魏無忌開始大肆招攬門客,禮賢下士去請能人異士來輔助他拓展勢力對抗秦國。歷史上著名的“竊符救趙”就是在趙國被秦國進攻之時,魏無忌用計殺了晉鄙,奪取了兵符救了趙國。但魏無忌也因此被晉鄙的門客給恨上了。後來秦國一方面離間魏王和魏無忌的關係。另一方面又唆使晉鄙的門客誣陷魏無忌。最後魏無忌被魏王以毒酒冤殺。

    趙國平原君趙勝,趙國四公子之一。他也是趙國的王子。趙勝在趙國是出了名的禮賢下士。他的麾下有門客數千人。而且趙勝的妻子還是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趙國國都被秦國包圍的時候,趙王要趙勝去向魏國求援。趙勝的一個叫毛遂的門客自告奮勇要去求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毛遂自薦”。在信陵君來援之前實際上趙國已經抵抗不住了。當時趙勝的門客勸說趙勝散盡家財招募死士抵抗秦軍。趙勝同意之後果然大勝秦軍。

    趙勝這個人對於趙國有大功,但也有大過。甚至因為趙勝的原因趙國差一點滅亡。趙勝在執政趙國之後有些剛愎自用甚至在某些重大問題上一意孤行。當時的趙國根本沒有實力去對抗秦國,但是趙勝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招惹秦國。而且歷史上紙上談兵的趙括就是平原君趙勝力薦趙王使用的。也是平原君趙勝否定了廉頗的作戰計劃。導致趙國慘敗數十萬大軍被滅。所以歷史上對於平原君趙勝的評價就是“利令智昏”。

    齊國孟嘗君田文。田文也是齊國王子。從姓氏就可以看出田姓在齊國是最頂尖的貴族。田文雖然出生在貴族世家,但是由於他的母親地位低下所以田文最初是沒什麼地位的。後來田文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當時家主田嬰的認可。並且田文的賢名也開始在齊國傳頌。田嬰死後田文接任他的地位。之後田文開始大肆招募門客,而且不管出身貴賤,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願意招募。甚至就連雞鳴狗盜和作奸犯科的人也願意收留。事實證明田文是幸運的。田文在去秦國出訪的時候還是靠著“雞鳴狗盜”才得以逃生。

    後來田文執掌齊國大權,甚至他還統帥齊,韓,魏三國兵馬擊敗秦國,迫使秦國割地求和。但後來由於齊王忌憚田文的勢力要殺他。所以田文逃到了魏國。後來田文遊走於各國之間企圖聯合他們殺掉齊王。終於在公元前284年田文唆使魏,秦,趙,燕四國出兵攻打齊國殺掉了齊湣王。齊國也差點滅亡。從這裡可以看出。孟嘗君田文並沒有什麼家國的概念。他是以自己為中心的。齊國或者秦國在他心裡並無任何區別。但田文也沒有善終。他死後他的家族也被齊國和魏國聯手覆滅。

    楚國春申君黃歇是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子的人。他是四公子中門客數量最多的一個,但也是下場最悲慘的一個。黃歇原本是陪著楚國太子熊完在秦國當人質的。後來楚王死後黃歇用計讓太子熊完逃回楚國繼承王位。熊完繼位後重用了黃歇。而且楚國在黃歇的手下聲勢日漸浩大。先是擊敗了秦國,後又滅亡魯國。後來黃歇利慾薰心想要染指楚國王位。他先是李園的妹妹懷了他的孩子後,他又把這個女子獻給了熊完。這樣的話黃歇的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太子繼承楚國。後來孩子出生後果然被立為太子。之後熊完病危召見黃歇託付後世。但此時的李園和李園妹妹眼看馬上就可以獲得楚國大權,所以準備殺黃歇滅口。熊完死後黃歇去皇宮奔喪之際被李園的刺客所殺。可以說黃歇算計是算計的挺好。但是他忽略了人性的貪婪。最後導致自己給別人做了嫁衣。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戰國四君子雖然也有為了國家利益而做出國犧牲。但他們更多的還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招募門客更多的還是用在了爭權奪利之上。再說孟嘗君田文,為了私怨差點滅亡了齊國。這要是說田文愛國純屬瞎扯了。而黃歇意圖染指皇權反而葬送了自身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內部知情人士爆料,“TheShy想讓這個人走,寶藍在圈內名聲已經臭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