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該死的風

    小白菜說得上是比較悲劇的女人了,從小就甚是淒涼。長大後就因為自己長得好看就差點死了,本來就是冤枉還要被人家法外開恩去做了尼姑。這應該是非常的慘了,但這是故事中的事情當不得真。但這應該也是封建社會真實的女人,無論是正史野史都會記錄那些有權有勢的。偶然有記錄民間的也是春秋筆法,一筆帶過而真正的悲劇往往就是在民間。想想那些長得美麗的遇見災荒會被買進火坑,長得一般的會被餓死或是吃掉。太平年月長得好看的也許就是滅門的原罪,想想看自己不能超控自己的命運甚至連一點點反抗都不會有。這才是封建社會女人的生活,這才是真的悲劇。而記錄在歷史上的故事在悲慘也不過是深閨怨婦,或是權力的爭鬥。真正的悲劇在民間!

  • 2 # 回眸滿清

    滿清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出現了不少大家耳詳能熟的女中豪傑,像孝莊、慈禧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女人頗具悲劇色彩:

    一,大妃阿巴亥

    作為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女人,為努爾哈赤生育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兒子,深受努爾哈赤寵愛,只可惜,在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等人以“遺詔”為由逼迫阿巴亥陪殉,阿巴亥無奈自盡

    二,乾隆皇后烏拉那拉

    烏拉那拉是乾隆皇帝的皇后,卻並不討乾隆帝歡喜。因多次阻止乾隆尋花問柳讓乾隆帝心生厭恨,而後闖入乾隆與風月女子就寢房間諫言利弊徹底激怒風流成性的乾隆,將其打入冷宮,但是在大臣們的反對下並未能廢去其“皇后”的名號

    烏拉那拉心灰意冷,自行削髮,鬱鬱而終。但是,在下葬規格上,乾隆卻要求按“皇貴妃”禮儀下葬,一代明後落得如此下場,讓人唏噓不已

    三,同治皇后阿魯特氏

    同治皇帝感染天花離世時,皇后阿魯特氏已經有數月身孕,可慈禧為了防止自己失去“皇太后”的名頭,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將年僅4歲的光緒立為新王。這讓阿魯特氏感到無比失望,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含恨自盡,也讓同治皇帝徹底斷了後。

    四,光緒珍妃

    珍妃和光緒確實情投意合,但是,由於珍妃侍寵驕縱,多次讓慈禧不滿,而後竟然公然兜售官位,這徹底激怒了慈禧,下令將其軟禁。後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攜光緒外逃之際,慈禧命人將珍妃投於井中,風華正茂,就此殞命!

  • 3 # 良人一品

    自古紅顏多薄命,帝王之家最無情,歷代皇帝都有後宮佳麗三千可想而之處在深宮中的女人命運是多麼的可悲,特別是清朝,閉關鎖國,思想迂腐,人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真到了關鍵的時刻,匹婦也未必能脫身,更何況那些接近權力巔峰的女人!接下來讓我來盤點下清朝歷史上命運最悽慘的七位後宮妃嬪吧!

    1.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妃烏拉那拉氏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後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

    後順治皇帝年幼登基,多爾袞掌權為攝政王時,追尊其為皇后,諡號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順治皇帝親政後在他人的唆使下,便以多爾袞曾圖謀篡位為由,開除了多爾袞的宗籍,並將阿巴亥的諡號取消,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

    在努爾哈赤崛起創業、建邦開國的過程中都直接或間接地留下了阿巴亥的印記。在權力之爭中她被送上祭壇,但她生命的活力、剛烈的個性、過人的聰睿則在她兒子身上得到延續。轟轟烈烈的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就是在她的兒子多爾袞的指揮下進行的。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妻子,在努爾哈赤稱汗以後是皇宮內地位最高的大福晉;但在清代的皇后中她也是最苦命的一個,不僅被送上犧牲的祭壇,還沒得到皇后的名分。

    62 年的風風雨雨,把一位天真伶俐的少女磨鍊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從瀋陽的永福宮到北京的慈寧宮都印有她的倩影與足跡;太多的家事與國事以及太多的傳奇,不僅在於與姑母、姐姐共事一夫,還在於她與小叔子多爾袞之間有著說不清的瓜葛,更在於她在彌留之際所做出的不同丈夫合葬的決定,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悽苦、無奈與辛酸,也留下太多的猜測。

    2.順治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 23 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世祖順治帝貞妃族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升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幹宮病逝,年僅 22 歲。董鄂妃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諡,是中國最後一位獨立諡號的皇后)。

    帝王雖然後宮佳麗無數,但是真正讓順治視為姿容絕代、才華出眾,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幹宮,年僅22歲。

    董鄂妃崩後,皇太后傷心哀痛。天下的臣民沒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後和其它嬪妃都懷念追悼,只有順治一個人,撫今追昔,雖然順治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常常來襲。

    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紅顏薄命”四個字概括,她的悲劇不僅在於她入宮前的特殊經歷,更在於無法掙脫滿蒙聯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給後世留下太多的話題,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順治在世時所冊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卻是在去世後追封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雍正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 月 25 日)崩逝於永和宮,享年六十四歲。同年八月上諡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九月與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廟。幹隆、嘉慶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3.德妃

    德妃從一個身份卑微的、負責端茶送水等細活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宮主的位置,這是很不簡單的。康熙二十年冊的四個妃子,她們的地位或者說是在皇帝和眾宮人心裡的位置,是後來的其它宮妃難以相比的,或者說,後來的宮妃再牛也牛不過這四個人。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時候已是27歲,而生育胤禵的時候已是29歲“高齡”,這個可以說是破了康熙朝後妃生育年齡的記錄。因為她們基本過了 25 歲就可以讓位後來人了,而唯有德妃,這樣特殊,也再一次證明了康熙對德妃寵愛與其它宮妃的不同。

    對比一下,榮妃在生育最後一個孩子時能有多大呢?榮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沒有記載,只說她“待年宮中”,她是第一個給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 13 歲,她也不會大到哪去,就算她 15 歲,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也就是 27 歲,還是沒有超過生胤禛時 29 歲的德妃.

    雍正皇帝,九子奪嫡的勝利者,一定不一般,無論是才能還是心智, 但據歷史記載,德妃和其子雍正關係緊張,雍正即位後,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

    吾夢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接著又拒絕受封為皇太后,拒絕移居到太后應住的宮殿慈寧宮。這一切, 引起人們對雍正即位合法性的猜測。而幾個月後,她便生病而亡, 野史傳聞是被雍正”逼死”,如今事情真相已無考。

    年氏本來身體就很虛弱,雍正就說過她“體素羸弱”。她在懷皇九子福沛時,正好是康熙的大喪。這時候舉哀磕頭行禮之事,數不勝數,以她懷孕之身,不免動了胎氣。導致難產,福沛生下後就死了或者就是一個死胎。她自己的身體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貴妃年氏病重,八日壬寅,年貴妃“不懌”請留,十一月十五日,雍正下旨將其封為皇貴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結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賀,於當日馬不停蹄地返回圓明園。接下來一連五日,除十九日甲午發出關於各省緝盜與蠲免江南四縣賦稅的兩道上諭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見任何與皇帝處理政務相關的記載。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諡號為敦肅皇貴妃。年貴妃天生不是搞政治的,婚姻把她捲進了一個又一個的政壇漩渦,當陰謀已經成為陽謀時,心力交瘁、不堪重負的她已經走在通往黃泉的路上。出自漢軍鑲黃旗的年氏,如果不是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領撥給了四阿哥,她未必能當上雍親王的側福晉,也未必能當上皇貴妃,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偶然的調撥,不僅決定了年氏的一生,也影響了年氏家族其它人的命運。

    4.幹隆繼後烏拉那拉氏

    純帝繼皇后(1718年-1766年),烏喇那拉氏(又作“納喇氏”、“納蘭氏”),名不詳,幹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傳》中記其為“皇后烏喇那拉氏”,史學界多稱其為“那拉皇后”或者“幹隆繼後”。那拉氏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是佐領納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干隆小七歲。雍正年間,嫁與時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曆,為側福晉。

    幹隆初期封為嫻妃,幹隆十年晉封嫻貴妃,幹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去世,次年晉皇貴妃,攝六宮事。幹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冊立為皇后。幹隆三十年正月隨駕南巡,閏二月十八日忤旨截髮失寵,提前送回京城。

    五月十四日收繳歷次冊寶夾紙。幹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貴妃禮葬,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在幹隆的后妃中烏拉那拉氏是惟一敢於同皇帝的淫威抗爭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不僅留下太多的委屈,也留下太多的傳奇……幹隆在位時期曾經冊立過三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給選擇的,第二位烏拉那拉氏是其母孝憲皇太后鈕祜祿氏所安排的,至於第三位皇后魏佳氏雖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於傳位嘉慶的需要而對嘉慶生母的追封。而其中尤以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最引人關注……

    5.嘉慶孝和皇后鈕祜祿氏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嘉慶帝第二任皇后。事仁宗潛邸,為側福晉。嘉慶帝即位,封貴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後,先封皇貴妃。嘉慶六年,冊為皇后。道光帝登基後,尊為皇太后,居壽康宮。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兩子:綿愷、綿忻。女一,早逝。

    雖然她身處皇宮內院,但興亡的勢頭已如一把利劍穿過了厚厚的宮牆,紫禁城再也不能把動亂擋在宮闕之外;萬里波濤的大洋,也不可能成為阻擋西洋艦炮的屏障,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6.道光靜妃

    孝靜成皇后(1812-1855),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先祖來自蒙古科爾沁左右翼(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境內),死後抬旗入滿洲正黃旗。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妃,清文宗咸豐帝的養母,也是恭親王奕的生母。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三位是在他生前冊立的,第四位則是在他死後,由兒子咸豐冊封的。這位在道光死後才冊封的皇后就是孝靜成皇后,恭親王奕欣的生母。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生於嘉慶十七年,比道光帝小30歲。道光五年, 14歲的她參加清廷的選秀,被道光看中,封為貴人,賜封號為“靜”。

    道光六年,靜貴人生皇次子奕綱。這對於已入不惑之年而子嗣甚少的道光帝來講,實在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於是,靜貴人便母憑子貴,晉升為靜嬪;四個月之後,皇次子奕綱不幸夭折,道光念及靜嬪喪子之痛,晉封她為靜妃。道光九年,靜妃生皇三子奕繼,僅僅20天后,奕繼就夭折了。

    道光十年,靜妃又為道光帝生下了一個女兒,是為皇六女。這個女兒最初封為和碩公主,道光二十四年被開恩加封為壽恩固倫公主,選定景壽為駙馬。道光十二年, 21 歲的靜妃生下了她的最後一個兒子——皇六子奕欣,即後來的恭親王。

    7.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

    隆裕(1868年2月 3 日—1913年2月 22 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桂祥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 月 22 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 46 歲。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或許很多人都說隆裕皇后生性懦弱、缺乏文史研究的價值、更抨擊她只能與珍妃爭風吃醋,對她的評價始終是貶大於褒。其實隆裕太后雖然身份尊貴、可命運多舛、是滿清王朝的又一個悲劇人物。

    她的丈夫、也就是光緒皇帝從來不曾愛過她,親姑姑慈禧太后也不疼她。而且隆裕至死愧疚的是,是由她頒佈了《退位詔書》,大清王朝也就是在她手的中崩盤。可是,面對袁世凱段祺瑞等強臣、以及早已四分五裂的國土和民心,她一個從不玩弄政權的孤寡女人又能如何?

  • 4 # 點滴成河

    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一共有十二位皇帝(清成宗多爾袞廢廟號諡號,不計),冊封皇后十三位(清世祖廢博爾濟吉特氏),追尊皇后十七位,至於妃嬪等人數眾多不太好統計。歷朝歷代後宮的女人都是比較悲劇的,只不過清朝離我們的時間最近,文史資料最多,所以瞭解的比較細緻些。

    其他不說,只說幾位比較典型的。清朝最出名的女人當數孝莊文皇后了,但她是追尊的,她的一生經歷了四位皇帝,為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不惜下嫁多爾袞,順治死後又扶植幾歲的康熙登基直到去世。

    孝莊文皇后在整個清朝的歷史上都是一個傳奇,手段強硬,政治敏銳,殺伐果斷,聰慧過人,歷經三世不倒。雖然她的一生談不上幸福,可也不是悲劇,最起碼她透過努力掌控了自己的命運。

    畢竟清朝二百六十多年只出了一位孝莊文皇后,其他女人就沒這個能力與運氣了,能夠在孤獨中平靜的死去就是幸福的了。您說她們夠悲劇嗎?

  • 5 # Zh上善若水W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16年算起,到1912年清朝滅亡,統治了中國近三百年的時間。

    自古紅顏多薄命,帝王之家最無情,歷代皇帝都有“後宮佳麗三千”可想而之處在深宮中的女人命運是多麼的可悲,特別是清朝,閉關鎖國,思想迂腐,人們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真到了關鍵的時刻,匹婦也未必能脫身,更何況那些接近權力巔峰的女人!

    接下來讓我來盤點下滿清歷史上命運最悽慘的下面幾位女人吧!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妃烏拉那拉氏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後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

    後順治皇帝年幼登基,多爾袞掌權為攝政王時,追尊其為皇后,諡號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順治皇帝親政後在他人的唆使下,便以多爾袞曾圖謀篡位為由,開除了多爾袞的宗籍,並將阿巴亥的諡號取消,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

    在努爾哈赤崛起創業、建邦開國的過程中都直接或間接地留下了阿巴亥的印記。在權力之爭中她被送上祭壇,但她生命的活力、剛烈的個性、過人的聰睿則在她兒子身上得到延續。轟轟烈烈的清軍入關、定鼎中原就是在她的兒子多爾袞的指揮下進行的。

    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妻子,在努爾哈赤稱汗以後是皇宮內地位最高的大福晉;但在清代的皇后中她也是最苦命的一個,不僅被送上犧牲的祭壇,還沒得到皇后的名分。

    62年的風風雨雨,把一位天真伶俐的少女磨鍊成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從瀋陽的永福宮到北京的慈寧宮都印有她的倩影與足跡;太多的家事與國事以及太多的傳奇,不僅在於與姑母、姐姐共事一夫,還在於她與小叔子多爾袞之間有著說不清的瓜葛,更在於她在彌留之際所做出的不同丈夫合葬的決定,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悽苦、無奈與辛酸,也留下太多的猜測。

    二、順治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世祖順治帝貞妃族姐。

    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妃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升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妃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妃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諡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不附帝諡,是中國最後一位獨立諡號的皇后)。

    帝王雖然後宮佳麗無數,但是真正讓順治視為姿容絕代、才華出眾,且品行清麗脫俗,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還是董鄂妃,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董鄂妃本來就體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殤,這種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絕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殞,病逝於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22歲。

    董鄂妃崩後,皇太后傷心哀痛。天下的臣民沒有不感到悲痛的,皇太后、孝惠後和其他嬪妃都懷念追悼,只有順治一個人,撫今追昔,雖然順治說不出心中悲傷,悲痛卻常常來襲。

    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紅顏薄命”四個字概括,她的悲劇不僅在於她入宮前的特殊經歷,更在於無法掙脫滿蒙聯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給後世留下太多的話題……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是順治在世時所冊封的第三位皇后,但董鄂氏的皇后身份卻是在去世後追封的。

    三,雍正生母一德妃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即位後,尊為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723年6月25日)崩逝於永和宮,享年六十四歲。同年八月上諡號“孝恭宣惠溫肅定裕贊天承聖仁皇后”,九月與康熙帝合葬景陵,升祔太廟。乾隆、嘉慶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德妃從一個身份卑微的、負責端茶送水等細活的“官女子”,一步一步登上永和宮主的位置,這是很不簡單的。康熙二十年冊的四個妃子,她們的地位或者說是在皇帝和眾宮人心裡的位置,是後來的其他宮妃難以相比的,或者說,後來的宮妃再牛也牛不過這四個人。

    德妃生育十二女的時候已是27歲,而生育胤禵的時候已是29歲“高齡”,這個可以說是破了康熙朝後妃生育年齡的記錄。因為她們基本過了25歲就可以讓位後來人了,而唯有德妃,這樣特殊,也再一次證明了康熙對德妃寵愛與其他宮妃的不同。

    對比一下,榮妃在生育最後一個孩子時能有多大呢?榮妃的生日清史稿上沒有記載,只說她“待年宮中”,她是第一個給康熙生孩子的女人,那年康熙13歲,她也不會大到哪去,就算她15歲,在康熙十六年的時候也就是27歲,還是沒有超過生胤禛時29歲的德妃.

    雍正皇帝,九子奪嫡的勝利者,一定不一般,無論是才能還是心智, 但據歷史記載,德妃和其子雍正關係緊張,雍正即位後,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 被雍正阻止。接著又拒絕受封為皇太后, 拒絕移居到太后應住的宮殿慈寧宮。這一切, 引起人們對雍正即位合法性的猜測。而幾個月後,她便生病而亡, 野史傳聞是被雍正"逼死" , 如今事情真相已無考。

    四,雍正…年貴妃

    年氏本來身體就很虛弱,雍正就說過她“體素羸弱”。她在懷皇九子福沛時,正好是康熙的大喪。這時候舉哀磕頭行禮之事,數不勝數,以她懷孕之身,不免動了胎氣。導致難產,福沛生下後就死了或者就是一個死胎。她自己的身體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貴妃年氏病重,八日壬寅,年貴妃“不懌”請留,十一月十五日,雍正下旨將其封為皇貴妃。十八日壬子,郊祭甫一結束,皇帝即停免次日太和殿百官朝賀,於當日馬不停蹄地返回圓明園。接下來一連五日,除十九日甲午發出關於各省緝盜與蠲免江南四縣賦稅的兩道上諭之外,《起居注》上再不見任何與皇帝處理政務相關的記載。雍正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諡號為敦肅皇貴妃。

    年貴妃天生不是搞政治的,婚姻把她捲進了一個又一個的政壇漩渦,當陰謀已經成為陽謀時,心力交瘁、不堪重負的她已經走在通往黃泉的路上……出自漢軍鑲黃旗的年氏,如果不是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領撥給了四阿哥,她未必能當上雍親王的側福晉,也未必能當上皇貴妃,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偶然的調撥,不僅決定了年氏的一生,也影響了年氏家族其他人的命運。

    五、乾隆繼後烏拉那拉氏

    純帝繼皇后(1718年-1766年),烏喇那拉氏(又作“納喇氏”、“納蘭氏”),名不詳,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傳》中記其為“皇后烏喇那拉氏”,史學界多稱其為“那拉皇后”或者“乾隆繼後”。那拉氏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是佐領納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歲。雍正年間,嫁與時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曆,為側福晉。

    乾隆初期封為嫻妃,乾隆十年晉封嫻貴妃,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去世,次年晉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冊立為皇后。乾隆三十年正月隨駕南巡,閏二月十八日忤旨截髮失寵,提前送回京城。

    五月十四日收繳歷次冊寶夾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貴妃禮葬,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在乾隆的后妃中烏拉那拉氏是惟一敢於同皇帝的淫威抗爭的女人,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不僅留下太多的委屈,也留下太多的傳奇……乾隆在位時期曾經冊立過三位皇后,第一位富察氏是其父雍正給選擇的,第二位烏拉那拉氏是其母孝憲皇太后鈕祜祿氏所安排的,至於第三位皇后魏佳氏雖然是他自己封的,但那也是出於傳位嘉慶的需要而對嘉慶生母的追封。而其中尤以第二位皇后烏拉那拉氏最引人關注。

    六、嘉慶孝和皇后鈕祜祿氏

    孝和睿皇后(1776年—1850年),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嘉慶帝第二任皇后。事仁宗潛邸,為側福晉。嘉慶帝即位,封貴妃。孝淑睿皇后逝世後,先封皇貴妃。嘉慶六年,冊為皇后。道光帝登基後,尊為皇太后,居壽康宮。道光二十九年逝世,葬清西陵之昌西陵。兩子:綿愷、綿忻。女一,早逝。

    雖然她身處皇宮內院,但興亡的勢頭已如一把利劍穿過了厚厚的宮牆,紫禁城再也不能把動亂擋在宮闕之外;萬里波濤的大洋,也不可能成為阻擋西洋艦炮的屏障,內憂外患接踵而至。

    七、道光靜妃

    孝靜成皇后(1812-1855),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先祖來自蒙古科爾沁左右翼(今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境內),死後抬旗入滿洲正黃旗。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妃,清文宗咸豐帝的養母,也是恭親王奕的生母。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三位是在他生前冊立的,第四位則是在他死後,由兒子咸豐冊封的。這位在道光死後才冊封的皇后就是孝靜成皇后,恭親王奕訢的生母。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生於嘉慶十七年,比道光帝小30歲。道光五年,14歲的她參加清廷的選秀,被道光看中,封為貴人,賜封號為“靜”。

    道光六年,靜貴人生皇次子奕綱。這對於已入不惑之年而子嗣甚少的道光帝來講,實在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於是,靜貴人便母憑子貴,晉升為靜嬪;四個月之後,皇次子奕綱不幸夭折,道光念及靜嬪喪子之痛,晉封她為靜妃。道光九年,靜妃生皇三子奕繼,僅僅20天后,奕繼就夭折了。

    道光十年,靜妃又為道光帝生下了一個女兒,是為皇六女。這個女兒最初封為和碩公主,道光二十四年被開恩加封為壽恩固倫公主,選定景壽為駙馬。道光十二年,21歲的靜妃生下了她的最後一個兒子——皇六子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

    博爾濟吉特氏在入宮後的七年中,為道光連續生下三子一女,由地位較低的靜貴人升至靜妃,可見其受寵程度。道光十四年,道光帝冊立皇貴妃鈕祜祿氏為皇后時,又晉升靜妃為靜貴妃;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暴卒,道光晉封靜貴妃為攝六宮事的皇貴妃,並將孝全皇后之子四阿哥奕詝交由她撫養。

    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駕崩,皇四子奕詝奉詔即位,是為咸豐皇帝。他尊靜皇貴妃為康慈皇貴太妃。咸豐五年,康慈太妃病重,恭親王奕訢為生母討要“太后”封號。咸豐念其對自己有養育之恩,便尊她為“康慈皇太后”。僅僅9天之後,博爾濟吉特氏就去世了。她只當了9天的皇太后。

    康慈太后去世後,咸豐皇帝為其上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按大清祖制,皇太后初上諡號為12個字,並系先帝廟諡,而孝靜皇后的諡號只有8個字,並沒有系宣宗皇帝的廟諡“成”字,並且孝靜皇后的神位不升太廟,只升奉先殿;而且孝靜皇后死後也沒有單獨建陵,而是葬入了妃園陵。由此看來,孝靜皇后與正牌皇后還是有區別的。

    如果不是因為她曾經撫養過幼年喪母的咸豐,如果不是因為她是赫赫有名的恭親王奕訢的生母,她不可能得到皇后的封號,更不可能最終得到“系宣宗諡、太廟”的哀榮,然而上述看似皇家內部的事務卻直接影響到咸豐以及咸豐之後的政局演變。

    八、咸豐懿貴妃葉赫那拉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玩弄權術她堪稱輕車熟路,應對國際局勢卻總是一誤再誤;如果在洋務運動的基礎上再向前邁一步,她就成為中國的明治;遺憾的是她不僅未能邁出這步,甚至還把試圖邁出這步的人給扼殺了,使中國失去向近代轉軌的機遇;更可悲的是,為了洩私恨在19世紀90年代還迷信起“刀槍不入”,結果是“扶清滅洋”終成虛話,而“辛丑條約”卻實實在在地套在國民的脖子上;迨至提出所謂“預備立憲”時,早已無力迴天。

    九、同治皇后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戶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書,能左手作大字。

    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諡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諡恭端,全諡: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阿魯特氏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她享受了最隆重的皇家婚禮;她氣質優雅,飽讀詩書,雖有六宮之尊,卻不能討得婆婆慈禧的歡心,以至獨守空房;在旁人的眼裡她是令人羨慕的,但她內心的痛苦卻是錐心刺骨的;身在富貴的皇宮,卻落得活活餓死的下場……同治皇后阿魯特氏21歲時被迫絕食自盡,這時距離她進宮才僅僅兩年,在這兩年中她度過了常人難以想像的人生劫難。

    十、光緒珍妃他他拉氏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

    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光緒像在清末歷史上,除慈禧之外,珍妃就是最具傳奇色彩、最受人矚目的妃子了。雖然她只活了短短的25年,但在其逝後的一百多年裡,人們依然對她的故事津津樂道。每當人們遊覽至故宮,都會在“珍妃井”邊追古撫今,為她和光緒的愛情落淚,為珍妃多舛的命運唏噓,雖然這裡早已物是人非,香魂遠逝。

    十一、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桂祥之女。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或許很多人都說隆裕皇后生性懦弱、缺乏文史研究的價值、更抨擊她只能與珍妃爭風吃醋,對她的評價始終是貶大於褒。其實隆裕太后雖然身份尊貴、可命運多舛、是滿清王朝的又一個悲劇人物。

    她的丈夫、也就是光緒皇帝從來不曾愛過她,親姑姑慈禧太后也不疼她。而且隆裕至死愧疚的是,是由她頒佈了《退位詔書》,大清王朝

    也就是在她手的中崩盤。

    古代封建王朝,滿清的這些女人,有的貴為一國之母,享有至高無上的尊榮,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會以善得終。然而,滿清歷史上的這幾位女人,堪稱後宮史上最悲慘的一幕!!

  • 6 # 林川sourire

    滿清歷史上比較悲劇的女人有幾個,現在說下幾個比較有名氣的。

    1、被丈夫嫌棄,被兒子殺害的袞代

    袞代的全名叫富察袞代,她隸屬於富察氏,出身於建州女真。袞代的第一任丈夫是威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堂兄,後金有收繼婚的習俗,所以威準意外去世後富察氏就成了努爾哈赤的女人,當上了他的大福晉,並生下出色的皇子莽古爾泰。

    努爾哈赤晚年的時候曾對自己的次子代善說過,自己百年之後,希望他能好好照顧自己的女人。

    這句話被袞代無意之中聽到了,所以袞代便常與代善接觸,為自己以後謀取資本。不久,袞代與代善的曖昧便被其他人發現,而且還被告發到努爾哈赤那裡。

    努爾哈赤聽後勃然大怒並要處置代善與袞代。袞代被趕回了孃家,努爾哈赤給出的理由是袞代“私藏金帛”。莽古爾泰覺得自己的母親做出此事讓自己很丟人,並且失去唾手可得的皇位,因此莽古爾泰為了皇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生母袞代。

    2、被投井的珍妃

    珍妃,光緒帝妃嬪,也是光緒帝最喜歡的嬪妃。但是珍妃因與光緒帝琴瑟和鳴,恩愛有加,加之冷落皇后,忤逆慈禧太后而被太后厭棄。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太后強詞藉口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顏面,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講和,慈禧、光緒還朝。為掩世人耳目賜珍妃“貞烈殉節”,併為此將珍妃追封為珍貴妃。慈禧死後,載灃將珍妃的死因從“投井自殺”改為“被崔玉貴投入井中溺亡”。

    3、亂世佳人賽金花

    賽金花,安徽黟縣人,原名傅彩雲,幼年被賣到蘇州的所謂"花船"上為妓。

    光緒十三年,年僅15歲的傅彩雲被前科狀元洪鈞納為妾。不久,洪鈞奉旨為駐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荷蘭四國公使,鴻鈞的原配夫人害怕洋人的習俗和習慣推辭不去,於是將自己的誥命服飾借給了傅彩雲,命她陪同洪鈞出洋。洪鈞歸國後不久就病死了。

    傅彩雲在送洪氏棺柩南返蘇州途中,潛逃至上海為妓,改名"曹夢蘭"。後至天津,正式改名"賽金花"。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賽金花在北京石頭衚衕為妓,她憑藉著自己留洋的經歷,掌握的外語和靈活的頭腦,與八國聯軍鬥智鬥勇,免除了大規模殺戮搶劫,維護了北京城的秩序。然而她的晚年特別淒涼, 1903年,在北京因涉嫌虐待幼妓致死而入獄,於 1936年病死於北京。

    賽金花因為挽救百姓的義舉,有九天娘娘轉世之稱,但因她是以色相救國,人們始終忘不了賽金花的妓女身份,總要對她加些淫亂的花絮點綴,在歷史上也是存在蠻大爭議。賽金花表面上光鮮耀眼,卻自幼賣笑為生,顛沛流離,是個苦命的人,十分可憐,晚年又十分淒涼,讓人唏噓。她的一生,不得不說也是悲慘的。

  • 7 # 浮生若淺

    其實生活在後宮中的女人,看似尊享榮華,實則本就是一種悲劇。但在這其中,相較而言,也有更加悲慘的女子,跟大家聊聊我心中的其中幾個吧。

    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

    她是努爾哈赤的第三任大妃,育有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聰慧能幹、十分得寵的兒子,在努爾哈赤建邦開國的中後期,盡心輔佐。可惜努爾哈赤沒來得及留下遺詔,間接將本該她的榮華富貴斷了。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後,矯詔讓阿巴亥自殺為努爾哈赤殉葬,死後沒有被追諡為皇后,也沒有設神牌。後來她的兒子多爾袞成為權傾朝野的攝政王,曾一度將她追諡為皇后,並且把牌位放進太廟裡。只不過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清算,再次把諡號撤銷,牌位也撤掉了。

    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

    她是順治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清代第一位被廢的皇后。孟古青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是孝莊太后的侄女,順治帝的表姐。外表美麗,出身高貴的她,小小年紀被多爾袞指定為順治帝皇后。14歲時她與順治帝成婚,婚後兩人的感情並不好,從小被嬌慣的她好奢華、性善妒,與順治帝並不合拍。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力排眾議,不顧眾人反對,將她廢掉後位,降為靜妃。此後再沒有關於靜妃的任何記載,貴族嬌女便從此淹沒在歷史之中。

    乾隆帝繼後烏拉那拉氏

    她是乾隆帝的第二任皇后,有了富察皇后的珠玉在前,令貴妃的溫柔解語在後,那拉皇后似乎只能與乾隆帝相敬如賓。但是乾隆三十年南巡路上,那拉皇后被先行遣送回京,隨後被收了四份冊寶,裁減手下傭人,與答應配置無異,孃家撥回原旗籍。乾隆三十一年薨逝後,僅以皇貴妃之禮下葬(實際規格與嬪位相同),不舉行三年國孝,相當於被廢了。

    嘉慶帝孝淑睿皇后

    她是嘉慶帝的原配皇后,育有後來的道光帝旻寧。嘉慶元年,她被冊立為中宮皇后,這時候的嘉慶帝並沒有什麼執政自由,因為乾隆帝還在後面當太上皇,可想而知孝淑睿皇后這個位置做的不太舒服了。更慘的是,她沒能等到嘉慶帝親政,就病逝了,有了短暫皇后的榮光,卻沒能享受到皇后甚至是太后的福分(其子後繼承了帝位)。

    同治帝孝哲毅皇后

    她是同治帝的原配皇后,同治十一年入宮,是慈安太后挑選中她為中宮嫡後。可惜入宮之後的她過的並不順心,遭到了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的挑三揀四,兩人矛盾十分嚴重。沒到兩年時間,同治帝駕崩,未滿百日,孝哲毅皇后也隨之而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唐代詩人李賀嗎?他的詩是不是有一種陰冷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