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布衣1卿相

    兩人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董代表庶族軍閥的利益,曹代表寒族士族的利益,擁護的人自然多,這是其一。第二點很關鍵,這董的政治智商太低,廢少帝立獻帝這件事就違背了當時還算比較正統比較頑固的漢代老臣們的思想,比如王司徒從輿論角度來說就不屬於正義的一方,而曹深知這一點,只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殺不立,這樣就師出有名了。

  • 2 # 國際名場面

    一.兩個人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

    董卓出身在隴西,與羌胡雜處,在那個環境下摸爬滾打,養成了鬥狠好勇的霸道性格,弱肉強食的觀念很強,因此當他對日益衰敗的漢帝國恐怕沒有什麼向心力,朝廷看出這一點,也不怎麼信任他,兩次徵召董卓到別的地方任職,就是怕他在隴西的勢力膨脹過大。感到自己被猜忌的董卓對漢室的態度無疑更加惡化。

    而曹操則不同,曹操雖然身份不是很光彩,但多少也是官宦之家,在漢帝國的政治中心——洛陽,肯定長期受到過儒家士大夫風氣的薰陶,文化水平比董卓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在思想觀念上,對漢室也存有較強的忠心。

    二.身邊人群不同

    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是相當正確的,董卓的身邊聚攏的都是一幫什麼人?毒計禍國的李儒,反覆無常的呂布,不顧大局的李傕、郭汜。而曹操這一邊呢,在前期,單單一個荀彧的人品人格,就完全不是董卓那邊的人可以比擬的。所以,他們所出的政治策略也就有極大的差距。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追求正統觀念的社會,誰就有話語權,有核心吸引力,有政治上的不敗地位,董卓手下乾的淨是破壞漢朝正統的事情,而曹操手下的人則處處讓曹操恢復漢朝的正統和權威,這兩種背道而馳的觀念,是促成曹操走向成功,而董卓走向失敗的關鍵原因。

    總結

    所以,當這兩個人同樣掌控漢室最高權力的時候,政治高度完全不在一個水平,做出來的行為也完全不一樣,董卓掌控皇帝時,利用國家機器為所欲為,廢皇帝,燒洛陽,燒殺搶掠,不把百姓當人,無惡不作,只為保障己方集團的慾望和利益,說到底就是一個強盜思想,可謂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曹操則是以“奉天子以討不臣”為基本政治原則的(起碼在前中期是這樣),挾天子與奉天子之間的區別,完全是不同的概念,所以他早年為了漢室的確挺拼的,直到晚年,局勢的變化和利益集團的誕生讓曹操明白漢室已經無可救藥了,自己也剎不住這個車了,才開始放棄匡扶漢室,轉而為魏國打基礎了。

    說來實在可惜,其實董卓入京時,漢室未必沒救,若曹操是當時的董卓,或許他那顆懷才救國的心,是能得到正確釋放的。

    ——————————————————————————————

  • 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董卓:我殺過皇帝、太后,我廢帝改立,朝廷裡的官員屁都不敢放一個。

    曹操:老哥你牛逼,我不敢,我只殺過皇后,沒殺過皇帝,下面的人還要求情求我放過皇后,皇后要殺我,我也沒辦法啊。

    董卓:我擅自遷都,放火燒過洛陽,我還遷百萬戶口到長安,一路燒殺搶掠,不聽話的就殺殺殺,搶搶搶。

    曹操:我不敢,長安被你部下李榷、郭汜搞得太不像樣了,我把皇帝遷到許昌了,洛陽我後來重修了,恢復成你燒洛陽之前的樣子了。

    董卓:我好女色,我睡過龍床,每夜夜宿宮中,我還大肆從民間搜刮民女,供我享樂。

    曹操:你厲害,我可不敢,只要是我的子民,我愛之還來不及,但我好人妻,這點咱倆有點相似,但對您我遠不及,您是前輩。

    董卓:我西涼鐵騎天下無敵,文有李儒,武有呂布,誰敢匹敵。

    曹操:我文有郭嘉、荀彧、賈詡、程昱等,武有五子良將,哦,對了,張遼以前是你的部下,後來降我了,這小子可真猛啊。呂布後來被我擒殺了,李儒這小子不知跑哪兒躲著了,要不然我必殺之。

    董卓:我嗜殺成性,從朝廷到民間老百姓都怕我,我說一不二。

    曹操:比起您,我不如,我只願天下太平,我做我的周文王足矣。

    綜上,董卓乃是東漢王朝禍亂加深的劊子手,加劇了東漢王朝的覆滅,董卓乃是殘暴不仁,所做之事人神共憤,上對朝廷不忠、下對百姓不仁、大肆誅除異己,不能籠絡人心,其亡早已預定,怎麼能成功呢?相反,曹操雄才大略,唯才是舉,大肆籠絡人心,“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名正言順。曹操藉著漢帝的名義,南征北討,統一了北方,消滅了眾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使得東漢王朝存續了三四十年。董卓沒有曹操十分之一的能力、謀略和格局,卻有著比曹操十倍百倍的野心和殘暴,焉能不敗,不亡。
  • 4 # 小司馬講史

    董卓,東漢末年權臣;曹操,字孟德,曹魏政權的奠基人。董、曹二人同為野心勃勃,為何一人功敗垂成之時,突遭滅頂之災,為世人所譏諷;另一人披荊斬棘,無所畏懼,終成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我認為董、曹二人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董、曹二人的政治抱負不同:董卓獨攬大權之後,顯得進取心不足,只圖吃喝享樂,缺少憂患意識;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依舊率兵南征北戰。其《短歌行》一詩則表露了曹操求賢若渴、一統天下的政治抱負。

    二、董、曹二人的治軍方法不同:董卓的軍隊紀律渙散,董卓對士兵縱容,導致他的部下經常做出一些燒殺搶掠、姦淫婦女的事,由此為老百姓所怨恨;曹操對他的將士獎罰分明,以致於曹軍作戰勇敢,戰無不勝。

    三、董、曹二人的處世方法不同:董卓生性野蠻粗魯,私慾過重,好用刑法立威,這就導致他濫殺無辜,樹敵結怨太多;曹操生性奸詐,詭計多端,雖然他也濫殺了不少人,但他往往能抓住人的把柄。

    四、董、曹二人在個人能力上有差別:曹操精通兵法,多次率軍取得戰場上的勝利,在這一點董卓不及;曹操善於識人用人,能做到獎罰分明,在這一點上也遠勝董卓。呂布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董卓重用,曹操棄而殺之;曹操在為民執政上也是董卓所不及的。在為民執政上,曹操施行屯田、改革戶籍、興修水利、提倡廉潔。這些舉措的施行,使曹操深得民心。反觀董卓的橫徵暴斂,為所欲為,為人們所忌恨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董、曹二人在對待時任皇帝的策略不同:董卓為了樹威,廢了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帝。後來,董卓又派人鳩殺了劉辯,他的這一罪惡行徑為世人所唾棄、不得民心;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過程中,始終沒有廢掉漢獻帝。至少曹操的頭腦還是清醒的。

    六、董、曹二人的出身及成長環境也有所不同,這也是二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個潛在因素。

    綜上所述,董、曹二人的差別主要還是在能力上,董卓狂暴狡猾,而奸計不足;曹操行事果斷,有勇有謀,不是董卓所能比的。這也就是董卓雖能夠獨攬大權,但終不能改朝換代成為一代帝王的原因。反觀曹操有大局觀,審時度勢,終成曹魏政權的奠基人,為世人所敬仰。

  • 5 # 三顧驚鴻毛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借用一句名言: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句名言可謂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絕大多數問題的關鍵!

    大家看三國演義中的董卓,可謂一個“十惡不赦”壞人,甚至已經壞到不正常的情況了,簡直啥都敢幹,殺少帝,滅袁氏等等。但真實的董卓肯定不是一個所謂的“魔頭”,起碼在我的觀點,他的行為,不談是好人還是壞人,起碼是一個正常人。

    用所在階層的利益來看董卓,大都能得合理的解釋。

    首先,董卓出身西涼,是中下級軍官的代表。

    大家可能不知道,西涼籍計程車兵在漢朝比例非常大。所謂的漢朝中央禁衛軍,俗稱大漢北軍,估計起碼半數以上是西涼人。至於羽林軍,虎賁軍,作為皇帝的親軍,大部分都是西涼人,而董卓就是羽林郎出身。漢朝名將李廣,趙充國,涼州三明等人都是西涼人,甚至大漢最後軍神皇甫嵩,也是西涼人。可以說西涼人為大漢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

    很可惜,西涼人在大漢的地位很低,受到各方排斥,尤其是豪門大族的輕視,立功不賞的大有人在,這種反差未必不是董卓進京掌權的原因。

    其次,董卓幾乎做了大部分能做的。

    董卓進京自然是打算掌權的,而此時還有漢少帝與何皇后在,但支援他們的外戚及宦官都被剷除了,沒有話語權。這一點,世家也是支援的,董卓與袁隗商議,後者也同意了,這貨可是當朝太傅,絕對的世家代表。另外董卓與董太后勉強是同族,不符眾人利益的少帝自然被剷除,立劉協為帝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很可惜,董卓沒有爭取到世家大族的支援,他曾試圖與世家合作,重用袁紹,曹操,封劉表刺史,提拔,韓馥、孔伷、孔融、應劭、張邈等人,敬重蔡邕,親近士人,平反黨錮救臣等等措施。

    可以說此時的董卓為了穩定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惜得到的是失望。

    最終結局就是,以世家大族為首的利益集團,完全不買賬。

    剿滅宦官集團,董卓是沒出力的,世家們不可能把自己的勝利果實就這樣便宜了董卓,然後就是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惱羞成怒的董卓滅了袁氏一族。即使如此,董卓也沒能躲過世家的算計,董卓之死,與其說是呂布,不如說是王允為首的另一波世家勢力操作的結果。

    總而言之,董卓給不了世家大族所要的利益,階級鬥爭從來都是利益之爭。董卓代表的勢力太弱,只是涼州一部分的勢力,像皇甫嵩這種已經混成將門的涼州本地大家族都不支援他,更別論長安城的大佬們了,這樣一來,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呢?相比袁紹和曹操手下,人才層出不窮,董卓可謂是巔峰即沒落。

  • 6 # 關河南望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這個人是挾天子令諸侯,天子都被他掌握了,並且他是丞相,因此他的實力非常的大。其實是孫劉兩家聯合起來都不一定能打敗他,但是我們可能忘記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董卓。他其實也是挾天子令諸侯,但是為什麼他失敗了而曹操會成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網羅天下人才,在他有了實力之後,他對天下的人才還是特別的尊重,只要這個人有才能曹操就放低自己的身段,卻讓他們得以所用。並且在曹操得到漢獻帝之後,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做皇帝,他完美的塑造了自己忠誠的形象,因此在名義上他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師出有名。

    而對於董卓來說,他所做的一切和曹操完全不一樣,在他進入京城之後,他立馬就把以前的皇帝廢除了,反而把自己喜歡那個皇帝登上了皇位。那麼這樣的一個說法,在歷史上有個很明確的定義,這個定義就是亂臣賊子。因為他直接把舊皇帝給廢除了,而直接能控制皇帝在當時很容易發生,但是如果你把這個皇帝給廢了,那麼你就是亂臣賊子,在輿論方面還有一個不好的地位,那對於董卓來說,他就是這樣做的。

    這就是為什麼董卓和曹操都是挾天子令諸侯,最後結果卻不一樣的原因,雖然兩人目的一樣,但是因為兩個人的出發點和執行點不同,才導致最後的結果,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 7 # 夏慈史

    解讀真實的董卓:古代有關BM的史料這樣記載,董卓死後,長安的老百姓們歡歌載舞擊掌相賀非常的開心,但事實的真相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嗎?

    老龍認為:這些記載卻不得不讓我們形成了一種意識,那就是董卓是因為不得百姓之心而死亡。《一》:成王敗寇

    殘忍:雖然歷史上對於董卓的殘暴描寫的那是頭頭是道。但是大家想一想,在那個年代,殘暴的人難道就只有他一個嗎?就拿曹操來說吧,他所屠之城不止一個,殘暴行為和董卓不相上下。但最終曹操卻能夠建立基業,這是董卓遠遠不能比擬的,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對百姓的殘暴不是董卓失敗的主要原因~這是董卓!

    故事:東漢末年有一少年俠客,為人十分仗義,聽說有朋友自遠方而來,殺了家中唯一的牛,來招待朋友,從軍之後所獲賞賜錢財也全部分給部下~這是董卓!《二》:思想守舊

    在歷史上我們只聽說過董卓亂政,但是卻沒有聽說過董卓篡位。那是因為董卓還沒有能力到篡位的那一天,就已經死翹翹了。從側面就可以說明董卓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到了長安之後,竟然還以懷著那些陳舊的思想,想在長安安度晚年。他在城裡面建立了一個糧倉,存了很多糧食,號稱可以使用30年左右,而且還劫持了皇帝,趕跑了很多的大臣。自己卻還幻想著有一天歲月靜好,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

    老龍:董卓他難道不知道自己是在給自己挖了個坑,乾的是不成功便成仁的勾當嗎?是他自己不思進取,懷有幻想罷了,所以董卓成不了曹操!《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董卓到了長安之後,手下大體有著三種人。

    第一種是自己的原班人馬是絕對忠誠的!第二種是控制漢廷以後表示對他效忠的,比如說呂布,這種人是相對忠誠的!第三種就是其他的中央官吏,比如說司馬王允,尚書僕射士孫瑞等等,這些人貌似神離!

    老龍:這第三種人只要被別人挑撥離間很容易被策反。如果當初董卓在這個時候抓班子、建設團隊團結的精神。那麼可能會走的非常的長久,但是就算你翻爛了史書,你都會發現董卓壓根兒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而是非常的驕傲,手持兵權,豪無遠慮,有持無恐。時間一長,人心渙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四》:用人不當

    董卓擁有一個好的團隊,但是卻沒有目標。比如說呂布,張遼,高順等等,這些人都是才能非凡的,但是董卓眼拙,沒有將他們發掘出來。再加上董卓一點目標都沒有,他不打仗那麼像張遼,高順這般的勇將就無法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他每天只會應對一些日常的行政,像賈詡這樣的謀士也無法為他出謀劃策。再加上天下第一猛將呂布,他竟然用來給自己當保安所以呂布閒的閒著,只能去找董卓身邊的妹子玩了!

    董卓之死:表面上是因為呂布被王允引誘而反水。但是實際上是因為董卓的這個團隊,根本就沒有“攜天子以令諸侯”的這種能力。而曹操恰恰相反,曹操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所以能夠取得成功。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見解,如果你有什麼問題或者意見的話,請寫在評論下方,我一定一一作答。

  • 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董卓很清楚他要解決什麼問題,也採取了相應措施。可是,由於常年偏居邊疆,董卓不能像曹操一樣深度洞察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形勢。結果,各種舉措適得其反,死得窩囊。

    董卓挾持天子時,條件比後來剛挾持獻帝時的曹操要略優一些。董卓迅速把握了精銳的涼州、幷州軍事集團,以及何進留下的禁軍。

    而當時他的對手們,多是內地的州郡兵和豪強部曲,戰鬥力遠遠不及久經戰陣的董卓軍。

    在軍事指揮能力上,亂世初臨,曹操、袁紹、孫堅等相對傑出人物的實際力量還不強,諸侯中的主要人物,多是名士等“和平時期”地方官,不知兵要。

    軍事地理上,董卓在後方的威脅相對較小。雖然後方有反抗力量,但比地處四戰之地的曹操要好得多。

    經濟上:董卓所在的洛陽、關中等地,還沒有遭受到後來的大破壞,尚較富庶;

    尤其是,在獲取了洛陽武庫的武器、裝備、珍寶後,董卓軍的各種物資得到了極大加強!

    而曹操呢?挾持天子時,雖然已開始推行屯田,但糧草仍很緊張。

    政治上:兩人差不多,朝外磨刀霍霍,朝內殺機四伏。

    總的來說,董卓面臨的困難,不比曹操大,他也做了許多努力,卻因為缺乏對東漢政治、經濟環境的深度洞察,最終失敗。

    豪強:預防誰,拉攏誰?

    東漢到南北朝時期,豪強勢力非常強大。他們在經濟上、政治上、輿論上的影響力都非常強,如何處理好與這些士族關係,是歷位掌權者(也包括地方軍閥)的必修課。

    董卓也很想處理好與這些士族的關係。他為“黨錮之禍”時的人士平反,爭取輿論支援;又啟用有名望的人到各地擔任要職。可以說,盡力拉攏這些官僚士大夫的支援。

    可是,他外放出去的有名望人物,或參與反董,或割據一方。

    最終,他也死於官僚士大夫集團的策劃。

    曹操,早年也吃過士族的虧。他征討徐州期間,兗州士族集體叛變,迎呂布入主,曹操甚至一度想投靠袁紹。

    隨後,曹操找到了和士族打交道的方法。

    曹操的求賢令,強調仁者用其仁,智者用其智,不苛求全面。這個求賢令,並非只是為了尋找如陳平盜嫂一樣的人物,他有明確了拉攏強宗的方向。

    豪強,分為三種。

    孔融知道世間有劉備,劉備也會激動無比!

    1、擁有名士的大姓,如孔融、楊彪、袁紹等。他們擁有品評人物,推舉人才的話語權。這些人,多愛惜名譽,在政治上盤根錯節,影響力往往遍佈全國。

    2、不求虛名,務實務者。如陳登父子、東吳的張昭等人。

    3、沒有名士,但實力強大的強宗。如許褚、李通、臧霸等,他們在亂世中擁有較強的實力,但卻因為缺少名士,很少得到推薦,名望也遠不如冠族。

    董卓盲目看中名望,使用有名望的人。可是,這些有名望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圈子,他們對政治權力的要求很高。即使董卓拉攏,這些愛惜名譽的名士都是天然敵視的。即使是替董卓哭泣的蔡邕,都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指責。

    而曹操呢,做了很清晰地區分。那些對權力要求“慾求不滿”的冠族們,他以預防為主。比如,對孔融、楊彪,以控制為主,必要的時候,甚至會翻臉。

    對於強宗或地方豪強,則多家提拔使用。而這些原本政治地位不高的強宗們或地方豪強,也為曹操政治力量的穩定起到了決定行作用。比如,李通在汝南,臧霸在青州,都是獨當一面。

    這樣,曹操從地方豪強和強宗處獲得實際力量,也預防了楊彪、孔融等人對政治的干擾。

    天子到底意味著什麼?

    亂世中,天子在手不一定是好事。用得好,可以獲取政治優勢,打擊敵人;用得不好,會遭到群起攻之。

    董卓廢立天子,是權臣思維。

    霍光、梁冀,甚至後世許多權臣,都曾廢立天子,以此展現自己的強力,震懾不滿分子。

    在朝廷力量強大,一切以朝廷號令行事的環境中,這是很常見的套路:地方再有意見,朝廷力量在手,不服也要服!

    可是,到了漢末,州牧、郡守,各有實力;豪強士族,盤根錯節。這種情況下,人人有槍,不管是廢立天子,還是自立天子,都會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則顯示出了對當時政治的深入洞察。

    當時各地士族、官僚,多受漢恩。在尊崇儒家思想計程車族們看來,漢室雖微,但卻是必須效忠的物件。

    因此,利用天子這個招牌,獲取足夠的支援,絕不能公開以下犯上。否則,就是觸犯了當時社會道德的底線!(直到曹丕以九品中正制進一步強化士族利益,才幹取代漢帝)

    即便漢獻帝幾度想直接要了曹操的命。曹操依然“禮遇”天子。並以天子之名,“名正言順”,靈活處理與諸侯關係,避免四面受敵。

    農業經濟的本質是土地和勞動力

    討董聯軍崛起後,他們發展起幾十萬大軍,並停止了給朝廷的賦稅。

    董卓軍兵力劣勢,又錢財緊張。準備加重對統治區的賦稅,並進行擴大徵兵。

    結果:由於害怕引起民變,最終放棄了加徵賦稅和兵馬的計劃。

    董卓在經濟上一籌莫展,可見一斑。

    軍閥部隊補給問題,常見的解決方法有兩個:1、掠奪;這種獲取補給速度快,以掠奪為誘惑,還能起到激勵士氣的作用;短期效果好!

    2、發展;這種見效慢。就算運氣好,也至少要一年以上才能見到增加的糧食產量。而且,耽誤了軍隊的訓練任務,短期內還會受到影響。

    西涼軍採取的是第一種解決方法。四處掠奪,軍紀敗壞,結果,原本富庶的根據地難以持續供應大軍!

    曹操透過屯田,把軍隊賦予勞動力屬性,增加了勞動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勉強支撐著度過難關。團結的前提:人盡其才,各取所需

    高喊“一定要團結”,一般是誰也不會團結的。

    董卓軍的軍隊組成,主要有三部分:涼州部隊(含羌胡義從)、幷州部隊、原禁軍。

    董卓極力拉攏呂布,可是,呂布與涼州軍的關係卻十分緊張。在與孫堅作戰時,呂布就使壞,坑死胡軫;在最後,呂布乾脆和官僚士大夫集團搞到一起,弄死了董卓!另一方面,董卓死後,西涼軍居然第一反應是求寬恕和逃跑,被逼無奈,才在賈詡的慫恿下殺了回去!

    在沒有貂蟬的前提下,呂布為何殺董卓?呂布功名心很大,董卓自居郿塢後,呂布就變成了一個專業保鏢。如此,呂布怎能不反?

    也許,董卓認為,所有人,他只要像當初對待涼州渠帥一樣“傾心豪爽”,就可以搞定了吧!

    曹操面臨的問題,可能比董卓更復雜。他的部隊,既有宗族力量,也有農民起義的餘部、各豪強的部曲,更有各個時代加入的降軍。

    各種軍隊的訴求都不一樣。有的部隊,需要一個宗教領袖(如黃巾餘部的青州軍);有的部隊,需要的僅僅是一視同仁(如降軍);有的軍隊,需要宗族利益(如李通軍);也有的軍隊,就是要錢要上升通道。

    曹操對青州軍、豪強軍、曹氏宗族軍,甚至後來又離開的關羽軍,都採取了截然不通的態度。牢牢把握住各軍,獲得這些軍隊的效忠。

    而從曹操在逍遙津之戰中的寥寥數語看,他對各將的特點,都瞭如指掌,知將如此,才能用好將,才能讓將領們死心跟隨!

    需要解決的問題,董卓都看到了,也都採取了對策。可是,畢竟董卓常年偏居涼,他對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瞭解不夠深,缺乏深入洞察,最終,這些舉措適得其反,死得窩囊!

  • 9 # 小編虎哥

    東漢末年,千瘡百孔的大漢王朝,名存實亡,群雄並起,軍閥割據,戰亂不斷。期間曾有兩位掌控天子的人物存在,一個是董卓,一個是曹操。然而同樣是手握一塊金字招牌,董卓成為了眾矢之的的國賊,落得一個人頭落地的下場;曹操卻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這是為何?

    西涼地區地主豪強出身的董卓,從小就擁有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一直蟄伏在西北地區的他,經常和羌族的豪帥往來,憑藉自己在當地豪強中的地位和影響,不斷拉攏、兼併其他勢力,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力量,後來靠著軍功平步青雲扶搖而上,一直做到了幷州州牧的位置。

    征討羌胡,鎮壓黃巾軍,擊敗韓遂,董卓的勢力一日壯大一日,逐漸形成了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即“西涼軍”。

    野心勃勃的董卓,擁兵自重。誰都知道這是一種對朝廷的威脅。漢靈帝也知道董卓在西北地區膨脹的勢力對於東漢朝廷來說是一種毒瘤,便下旨請董卓入京為官。董卓當然也知道這是要收了自己的兵權,目中無人的他怎麼會就此作罷,於是便婉言拒絕不肯就任,而是靜觀其變。

    另一邊,東漢朝廷外戚與宦官的鬥爭,給了董卓機會。

    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外戚大將軍何進執政。其實漢靈帝心中的繼承人不是劉辯,而是劉協,即後來的漢獻帝。知道此事的只有深得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沒想到被何進搶先一步。於是蹇碩計劃殺死劉辯扶持劉協,沒想到被識破慘遭何進毒手。

    本以為宦官與外戚的鬥爭就此打住,不曾想有一個人冒了出來,此人便是漢靈帝的近衛軍二號人物“中軍校尉”袁紹,字本初(當時的四號人物是“典軍校尉”曹操)。袁紹極力鼓動何進將宦官趕盡殺絕,以絕後患。可百年積累下來的宦官勢力,是不容小覷的。何進難以抉擇,袁紹便建議借西北的董卓之力一舉剷除宦官勢力。

    於是,大將軍何進密令董卓入京。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三國拉開了帷幕!也不知引狼入室的袁紹,後來是怎麼想這件事的。

    董卓電視劇照

    亂臣賊子

    進到洛陽前的董卓,有些人早已為他鋪好了道路。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同歸於盡,何進被宦官張讓殺死,張讓後來被袁紹追殺走投無路跳河自盡。唯一會動搖到董卓地位的,就一個何太后。董卓要做的,是問鼎中央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他決定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時為漢獻帝。

    從正統計程車大夫看來,君為臣綱,皇帝乃一國之本,不能動搖。誰要是動搖了,誰就是亂臣賊子!

    董卓成為眾矢之的,這只是一個開始。

    廢立新皇帝后不久,董卓又藉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后。 透過對中央政權最高階層人員的更換和處理,整個東漢政府幾乎完全受制於董卓: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說了算。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已經目空一切。

    此時當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的董卓,豺狼之心殘忍不仁更是顯露無遺。在宮中,恣意踐踏後宮之嬪妃婦人,在朝廷上更是朝令夕改,完全任由自己的意志下令,反覆無常,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政權機器的正常運轉。同時也任由自己計程車兵到處殺人放火,姦淫婦女,劫掠物資,把整個洛陽城鬧得雞犬不寧,怨聲載道。董卓為了聚斂鉅額財富,派呂布洗劫皇家陵墓和公卿墳冢,還毀掉五銖錢,大量發行沒有紋章不耐磨損的小錢導致通貨膨脹。董卓卻利用搜括來的錢財,整日歌舞昇平,尋歡作樂,生活荒淫無度。

    更令世人不恥而感到悲憤的是,遷都長安時,為了防止官員和人民逃回故都洛陽,董卓全部焚火燒燬洛陽城以及附近二百里內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大批建築物。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時之間變成一片廢墟,淒涼慘景令人頓首痛惜。

    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這是曹操當時對董卓惡行的評價,漢朝政權被顛覆,宗廟毀於一旦,漢獻帝和百官顛沛流離,屍骨盈野,哭聲遍地。

    董卓雖得一手好牌,自負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實為自己荒淫無度的生活豪徵暴殄,以致招天下人所恨,引來十八路諸侯的群起反抗。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最後也慘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呂布的刀下,落了個株連三族的下場!

    曹操電視劇照

    一代梟雄

    不得不歎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眼光當事罕見!

    此時的大漢王朝,名存實亡。但是漢獻帝依然是名義上的正統、合法的最高統治者。誰能夠奪回皇子,便能以之名義來發號施令。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籌碼。

    在劉協逃回洛陽的過程中,其實袁紹是最有機會奉迎獻帝的,他的軍師田豐也在一旁說辭。可惜了袁紹不是曹操,即便此時的他相距洛陽二百里,而曹操相距洛陽五百餘里,卻因為他優柔寡斷、畏首畏尾而沒有行動,喪失了機會。

    曹操卻與之不同,曹操有明察天下的眼光和當機立斷的魄力,在得知訊息後,當機立斷決心奉迎漢獻帝。在洛陽住了兩個月之後,漢獻帝就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關中的勢力皆來歸附。

    陳壽《三國志》對曹操的評價如下: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曹操在位時,政治開明,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豪強;用人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對於經濟建設,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在“掌控”天子之後,曹操則以興漢之名,出正義之師,無堅不摧,無敵不克,逐鹿中原,擊敗呂布,大勝袁紹取得官渡之戰勝利,不僅擴大了自己的影響,軍事實力也得到增強,為他以後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機會稍眾即逝,只有準備充足的人才能牢牢把握住。董卓是那種機會已經握在手中,卻因自身人格問題讓機會溜走的酒肉之徒,曹操卻是善於把握機會並牢牢抓住,併成就了一番霸業!

    結語: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據州郡,逐鹿中原,企圖爭奪天下。雖然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和董卓相比,簡直一個天一個地。董卓鼠目寸光,曹操雄才大略;董卓暴斂民脂民膏,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曹操卻在赤壁大敗後決定休戰十年用以養民;董卓剛手握大權就廢立自保,曹操直到與世長辭了也沒有廢帝自立,可歌可嘆。所以董卓成為國賊,實屬咎由自取,而曹操成了一代梟雄,名副其實!

  • 10 # 史論縱橫

    成王敗寇的歷史觀,並不可取!

    董卓沒有像曹操一樣取得成功?從“挾天子以令諸侯”理論到應用,董卓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曹操不過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為何董卓沒能取得成功,歷史學者從董卓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問題,比如不會收買人心,生性兇殘,濫殺無辜,沉迷酒色等等,我認為是不完全可信的。

    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成王敗寇史,只要你勝了,你就是吃粑粑,史學家都能給你證出你的牛逼之處,不要笑,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裡,就有勾踐為夫差嘗大便的記載。

    你要是敗了,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會被當作笑話來對待,泓水之戰時,楚國發兵攻打宋國,由於宋軍先到達泓水,而楚軍後到,當楚軍渡河的時候,有人勸宋襄公趁楚軍半渡而擊之,宋襄公認為敵人沒有準備好,我們去攻擊他,違背禮制,拒絕了。

    宋襄公還表示在作戰時不對受傷者再加以傷害,不捉拿頭髮斑白的人,不截擊陷於險地的敵軍,不進攻未成陣列的敵軍。

    多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一段話,結果千百年來,宋襄公一直被罵作SB,所謂:“兵者,詭道也!”

    這就是成王敗寇的歷史觀,反正我是不太提倡的。

    沒有失敗前的董卓,在真實的歷史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其實我認為董卓之所以未能成功,最大的原因還是董卓第一個吃螃蟹,被夾到嘴了,敢為天下先的人,不一定就是成功的人,也可能賠的褲衩子。

    董卓早年的時候,並非草包,而是活躍於漢朝西北地區的一個亂世梟雄,董卓出生於漢朝地方豪強家庭,自小就是放縱任性、粗野兇狠的一個人,相關資料記載,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因為性格豪爽而和周邊羌人打成一片。

    並且控制了一批私人武裝力量,面對西北的羌人,東漢政府始終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董卓因為經常與羌人打交道,逐漸被朝廷提拔,希望董卓能夠幫助漢朝平地羌人暴亂。

    在朝廷的徵兆下,董卓成為活躍在西北地區十分有實力的人物,逐漸崛起,因為作戰勇敢,兇猛強悍,多次立下戰功,後逐漸被拜為幷州刺史,河東太守。是東漢政府在西北地區較為依賴的人物。

    公元184年,羌人叛亂,韓遂和邊章的勢力迅猛發展,巔峰之時開始向東漢京畿發兵,東漢政府面臨被推翻的時候,董卓臨危受命,被拜為破虜將軍,抵擋邊章、韓遂等軍隊的進攻。

    在敵強己弱的情況下,董卓卻能夠打敗邊章和韓遂,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董卓也因為在這次軍事對抗中表現有功,被封為侯。

    在抵抗西北韓遂的戰爭中,董卓逐漸成為當時朝廷最為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

    董卓明明是被邀請入朝,最後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漢靈帝在位期間,將朝政搞的是烏煙瘴氣,漢靈帝去世後,由少帝劉辯繼位,何太后垂簾聽政,據說這個何太后是殺豬家庭出身,她當政後,就由她的殺豬匠哥哥何進主持朝政。

    殺豬的自然是沒有什麼文化,在與宦官的傾軋中,被宦官所殺,結果這個何進臨死之前,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就是下詔讓董卓進京討伐宦官集團。

    本來自己就能做到的事情,偏偏找董卓來,最終引發天下大亂,當然,董卓啟程進京的時候,是想做一個好人的,並非人們認為的去了就是要禍禍朝廷的。

    如果何進不死,即使董卓進京勤王,也不會發生混亂,意外的是,董卓還沒入京的時候,京城就已經發生了動亂,宦官竟然領著皇帝跑出了皇宮,竟然被董卓遇上了。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假如要不是董卓進京,朝廷的局面可能已經控制不住了,正是董卓的進京,才鎮住了朝廷的局面,這一點來說,何進還算做對了一件事。

    當然,東漢政權也就落到了董卓的手裡,但是長期統兵打仗的董卓,並不懂得如何掌控朝廷,為了能夠統治朝廷,他往往採取一些在軍隊中的措施,正因為如此,董卓才留下一個殘酷的罵名。

    董卓進入長安後,乾的第一件錯事就是廢了劉辯的皇位,“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

    這種做法不得不說是董卓犯了政治上的忌諱。

    董卓為了控制朝政,將自己的班子應用於東漢政權中,結果還是沒能完全控制,最後將當時的門閥士族得罪了個遍,甚至曹操和袁紹都離開了洛陽。

    而官僚拒絕合作的態度,使得董卓只能暴露出本性,“遂以嚴刑協眾,睚眥之隙必扳,人不自保”。

    最後導致天下的不滿,甚至打著討逆的旗號來討伐董卓,由此形成了反董關東聯軍,許多地方豪強也紛紛加入進來,董卓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劫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後來被司徒王允聯合呂布搞死了董卓。

    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曹操成功了呢?

    董卓挾天子的方式,在很多人看來,是外來力量佔據中央,是屬於“鳩佔鵲巢”,不管你做什麼,他們都不會認為你是對的。

    實際上,董卓的實力還是很強的,即使是董卓去世後,李傕和郭汜依然能夠擊敗呂布,佔據長安把持朝政。

    但是這倆人的無論智商和情商都不如董卓,最後發生內訌,為了爭奪皇帝,雙方甚至大打出手,漢獻帝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在到達中原後,竟然沒有任何勢力願意來幫助他。

    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結果袁紹仗著自己是四世三公的身份,認為不用漢獻帝依然有號召天下的實力。

    曹操在打下了根據地後,迎漢獻帝到許昌,成功控制了漢獻帝。

    相對於曹操來說,董卓畢竟是西北軍閥出身,不太瞭解朝政,因此在朝廷的派系之爭當中,沒有曹操那麼敏感,要知道曹操的父親認的乾爹就是太監

    曹操自然知道,如何去討好漢獻帝並且如何去控制他。

    曹操相比於董卓,幸運的太多,漢獻帝在遭遇了各種各樣的不幸,如喪家之犬的時候,只有曹操熱情接待了他,漢獻帝初期對曹操自然是感激涕零。

    但是在後續的合作中,漢獻帝也不滿於曹操的控制,甚至發生了衣帶詔事件,曹操的很多不好的名聲,也都來自於這裡。

    總結:

    總體來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肯定是要付出點代價的,董卓相對於曹操就是一個先行者,有了董卓等人前面一頓虐,曹操就是對漢獻帝再不好,也都能說得過去。

    華人喜歡以成敗而論英雄,所有失敗的人最後的評價都是極差的,董卓是歷史上爭議極大的人物,儘管負面評價極大,但是我們也要承認,董卓並非草包,而是東漢末年第一個興起的梟雄。

    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不過是董卓的翻版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芾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