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皇威廉二世拙劣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將德意志帝國拖入到一場世界大戰,而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的窘境,成為德軍總參謀長施裡芬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單就戰術角度講,“施裡芬計劃”有許多高明之處。

    首先,要快。在與英國長達十餘年的軍備競賽中,雙方可謂是耗盡了財力,而德國更顯劣勢,因為英國有富庶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可以榨取,德國卻沒有。一旦形成消耗戰、持久戰,德國戰敗是遲早的事情。為此,對法、俄兩國的戰爭更要快。

    英國雖然海軍強大,但其陸軍實力並不強,他們向來都是依靠其他國家的陸軍在歐洲征戰,只有迅速解決法、俄兩國,才能迫使英國失去歐洲“依靠”,轉而與德國講和,繼而取得完勝。施裡芬只給3個月時間,這是德國承受的最佳時間。

    其次,攻其不備。與法國宣戰,法軍勢必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那是普法戰爭後,割讓給德國的土地。而德軍8個師憑險據守,堅持6-8星期,右翼的德軍迂迴到法軍基本不設防法比邊境,出其不意地猛攻法國。

    更絕的是,施裡芬算準了俄國因制度腐朽,效率低下,俄軍的戰爭動員,在戰爭爆發後6-8個星期才能完成集結。一旦法國解決後,可以透過德國密集而高效的鐵路網,迅速揮師東線進攻俄國。換句話說,就是打個“時間差”。

    從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將不利的兩線作戰,轉變為兩次“單線作戰”,這是“施裡芬計劃”的精華部分。但是,計劃順利實施是有條件的,一是,英國不插手陸地上的戰爭。事後看,進攻比利時無疑是挑戰了英國底線,最終出兵。

    二是,戰役節點必須卡得要準。計劃中對每天的進攻進度,都有詳盡的說明,猶如一份《施工進度表》。然而,戰爭是最具有不確定因素的,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將導致一系列的麻煩。德軍就是進攻至巴黎24公里停了下來,影響了戰爭程序。

    更重要的是,為了達成戰役的突然性,這就要求計劃實施前,法國和俄國都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尤其是俄國,一旦其做好戰爭準備,那麼德軍就沒有了“時間差”,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的境地,不要說進攻法國了,就是自保都成了問題。

    而恰恰是“薩拉熱窩事件”,導致“施裡芬計劃”實施。

    20世紀初,俄國為了爭奪黑海的出海口——君士坦丁堡,一直以來在巴爾幹地區煽風點火,藉機擴大在該地區的勢力範圍,而奧匈帝國卻極力維持現狀,雙方就一直沒有消停。但隨著俄國爆發了革命,國內矛盾加劇,已無力在巴爾幹挑事。

    反而激起了奧匈帝國的野心,在德國的暗中支援下,挑起了巴爾幹的戰事。而支援塞爾維亞的俄國一讓再讓,依然無法阻擋奧匈帝國前進的腳步。不得已,俄國宣佈進行戰爭動員,警告對方“不要做的太過分”。其實,也就是擺個樣子。

    俄國根本就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既不想對奧匈帝國開戰,更不想與德國為敵。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威懾作用,希望給德國一些壓力,力勸奧匈帝國不要採取過火行為。說白了,當時的俄國內外交困,根本沒有發動戰爭的意圖和能力。

    但這一宣佈,沒有嚇住奧匈帝國,倒把德國“嚇”得不輕,這是為什麼?原來,“施裡芬計劃”的關鍵,就是在俄國沒有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實施,德軍要利用難得的6-8個星期的“時間差”,全力進攻法國。俄國這一“鬧”,一下子打亂了節奏。

    更焦急的是,俄國宣佈戰爭動員,讓德國徹底失去在外交和軍事上的迴旋餘地。如果不立即開戰,“施裡芬計劃”將“胎死腹中”,眼下就是要找個由頭髮動戰爭,正所謂“師出有名”。說來也巧,“薩拉熱窩事件”正好是其出兵的理由。

    於是,隨著德國向俄、法兩國宣戰,歐洲各大國都被迫捲入一場世界大戰。除了德國,儘管每一個參戰國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都不想打,但還是莫名其妙地因為一次“刺殺事件”爆發了戰爭,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話說回來,正是威廉二世自以為是的外交政策,讓德國在歐洲處於十分孤立的位置,根本沒有斡旋的可能,導致對英、法、俄的軍事動態極為敏感,只需小小的火星就能立刻引起德國巨大的反應,“薩拉熱窩事件”,只是這些火星中的一顆。

    說白了,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也一定會爆發。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小森短影片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準備“復仇”戰爭。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有著尖銳的矛盾。推動法國與英國接近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盟國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甘比亞和尼日、暹羅、馬拉加西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英法協約的簽訂是準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幹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想控制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制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準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法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籤訂協定,規定了它們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於承認法國的保護權。德國不容許法國佔領這個地中海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鐵礦產地,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籤),並以戰爭相威脅。法國考慮到這時如發生戰爭將對自己不利,決定讓步,把同德國的關係暫時緩和了下來。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甚至義大利都支援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摩洛哥的財政由國際監督,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管理,由它們負責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控制。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鬥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德國不容法國獨佔摩洛哥。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駛進摩洛哥的阿加的爾港,隨之巡洋艦柏林號也出現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援法國,並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同意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義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決定趁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義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撓義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

      20000餘意軍先後在的黎波里登陸。意軍裝備精良, 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飛機,義大利艦隊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透過埃及。這樣,義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幹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透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透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 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 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 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佈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

      “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幹釀成。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

  • 3 # 享閱匯

    大家好,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表面上看薩拉熱窩事件雖然和德國沒啥毛錢關係。但德國為了國家利益,尋找的一個藉口,目的就是要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

    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

    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法等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

    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透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

    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佈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

    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幹釀成。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

    還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劃分勢力範圍的帝國主義戰爭!

  • 4 # 博美大觀

    薩拉熱窩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在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這一天是塞爾維亞的國恥日(1386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爾維亞。6月28日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所以塞爾維亞從此把6月28日稱為“國恥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

    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

    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歐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幹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想控制這一地區。

    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制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

    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準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 5 # 風雪赫連城

    一戰前夕,歐洲各國為了爭奪地盤,劃分成了兩大陣營:

    同盟國。成員主要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協約國。成員主要有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

    兩大陣營就像兩個巨大的火藥桶,遲早會被引爆,但誰都不敢率先發動攻擊。

    (一戰形勢)

    兩個陣營爭奪的焦點集中在了巴爾幹半島和與之相連的地中海沿岸。為何這個地區如此重要,引得兩大陣營都虎視眈眈,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這個地區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重要的入海口,其中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唯一通道,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處於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咽喉地帶,蘇伊士運河是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最近通道。重要的戰略地位導致兩大陣營都在此地進行了大量投資。其中,法國在此地的投資達40億馬克,德國約有20億馬克。除了外部勢力的介入,這個地區內部也非常混亂。被奧匈帝國統治的波黑人民長期受到奧匈人的壓迫,他們迫切想要回到塞爾維亞的懷抱。塞爾維亞人和波黑人都是斯拉夫人,因此非常同情波黑人的遭遇,一直想把波黑納入自己的地盤中來。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因此交惡。(巴爾幹半島一直就是個戰略要地)兩大陣營出於爭奪利益的需要,暗中支援對自己更有利的一方。其中,塞爾維亞背後是俄羅斯帝國,而奧匈帝國背後就是德國。因此,德國和俄羅斯帝國一直就是老冤家了。1914年5月,德國和奧匈帝國達成協議:一旦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之間發生戰爭,如果俄羅斯出面干涉,德國將毫不猶豫的站在奧匈帝國這一邊。德華人的支援,給了奧匈帝國很大信心。奧匈帝國決定在波斯尼亞舉行軍事演習,假想敵自然是塞爾維亞,時間定在了6月28日,這天正好是歷史上塞爾維亞被奧匈人攻佔的日子。不僅如此,好戰的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還決定親自檢閱部隊。奧匈帝國的種種行為讓塞爾維亞人心生不滿,一個民族主義團體決定刺殺弗蘭茨·斐迪南。在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檢閱的當天,當車隊行駛到鬧市中心時,人群中的一名青年突然向弗蘭茨·斐迪南乘坐的轎車扔了一枚炸彈。只可惜,炸彈威力過小,只傷到了弗蘭茨·斐迪南的一名侍從。車隊加速向前駛去,當開到一個轉彎處時,車速只好降了下來,此時埋伏好的塞爾維亞槍手趁機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斐迪南夫婦二人當場斃命。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本就有意攻打塞爾維亞,這次事件正好給了他們一個藉口。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德國表現的比奧匈帝國還積極,不斷慫恿奧匈帝國發起戰爭。而由於巴爾幹半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兩大陣營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不由自主的捲入進來。因此,雖然薩拉熱窩事件本身和其他國家沒有關係,但一直是同盟國和協約國爭奪的焦點地帶,雙方唯有一戰才能解決此事。

  • 6 # 瘋狗的輕武

    薩拉熱窩方面:

    薩拉熱窩事件的根本是因為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島的擴張遇到了當時興起的民族主義浪潮,而薩拉熱窩所在的塞爾維亞又受到俄國的支援,畢竟俄國也想在巴爾幹吃塊肉,所以不能眼睜睜看著奧匈帝國一個人吃獨食。

    因此費迪南大公遇刺,奧匈向塞爾維亞開戰之後,俄國則以塞爾維亞老大哥的身份參戰。

    德國方面:

    1871年,普魯士暴揍了法國一頓之後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但他們知道自己地位還很低,因此想法是聯合奧匈、俄國成立三國同盟,試圖在Continental上孤立法國。

    但由沙俄和奧匈在巴爾幹問題上有矛盾,而且德國和奧匈結盟在先,因此俄國有點不爽。

    法國為了打破德奧的圍堵,向俄國提供了大量技術援助,並且於1894年結締法俄同盟,以此來破局。

    所以很明確了,薩拉熱窩之後奧匈進攻塞爾維亞,俄國看奧匈已經撕破臉了,於是自己也加入戰局,向奧匈宣戰。德國尋思老子現在兵強馬壯的,早就想重整歐洲秩序了,於是向法俄同盟宣戰。但又因為法國比較近,而且德華人尋思毛子的動員速度很慢,就先想一記左勾拳打死法國,再回過頭去收拾俄國... 然後一戰就開打了

  • 7 # 神都醉仙美

    一個小小的薩拉熱窩事件為何能成為一戰的導火索呢?一戰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所以就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但是為什麼奧匈帝國的皇儲被殺德國也會參戰?

    因為薩拉熱窩事件本來就是一個一個藉口。透過薩拉熱窩事件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逼迫奧匈帝國向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宣戰,因為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結盟,所以這樣就可以使德國以遵守條約保護盟友的介面來參戰。(德國總是喜歡一對多戰鬥)

    為什麼德國想發動這場戰爭呢?那是因為德國由於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力漸漸的強大起來。並漸漸有和老牌資本主義強國英、法、俄平起平坐的實力。伴隨著實力的強大,它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它也想和英、法、俄一樣透過殖民掠奪累積自己的財富。但是由於自己興起的時間沒有老牌流氓的時間長,等德國開啟地圖的時候,世界已經被瓜分完了。但是隨著實力愈發的強大,實力和擁有的殖民地越來越不成比例。這時候德國已經被慾望遮蔽的雙眼。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曾說:“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求Sunny下的地盤。”他的這句話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薩拉熱窩事件和德國沒關係,德國為什麼非要想捲進去的原因其實就是德國不滿意與自己的實力不匹配的殖民地而挑起戰爭,妄圖重新打破世界現有的格局,挑戰世界現有秩序。是新興資本主義強國對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不滿的挑戰。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而薩拉熱窩事件就成為了最好的藉口!!

  • 8 # 不正經的軍棍

    薩拉熱窩事件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說它事大呢,畢竟被刺殺的費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皇太子,而說小呢,這其實就是個刑事案件,抓了兇手斃了就能解決的問題。而引發一戰的,並不是這個刺殺事件,而是這場戰爭必不可擋了,有沒有這個刺殺事件,這仗都必須得打,只不過這一個刺殺時間,讓這一仗趕緊來了。

    薩拉熱窩事件之前,歐洲內部就有民族矛盾、利益衝突,新生的資本主義大國和老牌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的衝突,這個衝突的解決辦法就是開戰。德國是一個新興的國家,對海外非常有野心,而海外殖民地主要是英法俄這些老牌強國把持,讓他們吐出來,根本不可能。那麼,只有搶來了,消滅你,你的殖民地就是我的了。

    這會兒,民間開戰的聲音非常大,無論是德國還是奧匈帝國,還有奧斯曼帝國,民間都是主戰的。而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遇刺,起初呢,各國也都沒當回事,這真就是一起刑事案件。結果,上升到民族、國家的高度上去了。

    這會兒老百姓不幹了,開始集會、示威、破壞,大聲嚷嚷和敵人血戰到底。薩拉熱窩那邊也是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塞族的騷亂,後來壓根控制不住了。老百姓呢,都是主戰派,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就要求他們開戰。

    這會兒這民意是決不能違背的,民意要求要打,而自己本身也是想打,那麼,開戰。而德國,又是奧匈帝國盟友,參戰。英法俄又要遏制這個新興國家,參戰。。。。這戰爭,就是這麼打起來的。薩拉熱窩事件只不過是個導火線而已,這仗早晚都要打,不打不行。

  • 9 # 南黎23333

    一戰前歐洲各民族矛盾就已經有了,完全是一個火藥桶,薩拉熱窩事件把它點燃了

    原因就是塞爾維亞的一名青年刺殺了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也就是把奧匈帝國的太子乾死了。所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那時候塞爾維亞可以說是沙俄的小弟,那沙俄不能忍,必須幹他。

    德國那邊在統一之後,就在飛速發展,普法戰爭中直接打了法國的臉,還與英國弄起了軍備競賽,與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成立“三國同盟”,英國、法國和沙俄成立“三國協約”。

    德國這邊一看,沙俄對奧匈宣戰了,身為盟友,必然幹他,英法也是一樣,同樣和沙俄是盟友,所以想都不要想,淦它!

  • 10 # 雜談小部落

    1914年6月28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一名參加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並列出一些違反其憲法,干涉其主權的要求(塞爾維亞政府要和奧匈政府合作,壓制一切的反奧行動及檢控薩拉熱窩事件的涉案人士)。儘管塞爾維亞表示,除了兩條違反憲法及影響主權的條款,將接受其他所有條款。然而,奧匈帝國執意開戰,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這件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導火線。

    普法戰爭(法德矛盾)和歐洲火藥桶——巴爾幹半島也是引發一戰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服:如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鍊金大師,需要了解的鍊金配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