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翼

    劉秀殺不動啊。

    實際上到了西漢末期,西漢政府的豪強已經尾大不掉。他們佔據土地,樹立城堡,養著私人武裝,嚴重威脅到中央政權。

    王莽曾經夢想解決這個問題。

    但失敗了。

    而劉秀起家正是依靠豪強的推舉和擁護。

    劉秀當了皇帝以後,他採用贖買政策,對雲臺二十八將進行了收買,給他們錢財和土地,並封他們當許多徒有其名的大官,讓他們放下軍權,好讓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放心。

    當時的豪強簡直就是黑社會,山東一個姓公孫的大戶蓋房子,房子蓋好之後,有算命的說你這房子不好,要死一個人,公孫大哥說好,揮刀在街上殺了一個人,放在屋子裡。說:“好,現在死過了。”——他這種破除迷信的方法可真是暴力。

    那個硬脖子縣令董宣這時候已經是北海太守了。

    董宣誅殺了兇手。

    這公孫家的人不幹了,竟然拿著武器圍攻政府辦公地——這豪強的囂張可見一斑。

    但是董宣比他們更狠,將這些人全殺了。

    他背後一定有光武帝的支援。

    除了用這種手段,他還採用丈量土地的方法來規範管理國家的土地,防止過於集中。但劉秀在地方官的簡牘上發現一段話:“潁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他就問啥意思,太子劉莊說,這是地方郡守告誡執法官吏的話,“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追查”,潁川、弘農這些皇親國戚、貴族官僚少的地方,可以實行“度田”。

    最終這件事也不了了之。

    他還怎麼去屠戮功臣。

  • 2 # 至簡歷史

    光武帝劉秀為何沒有誅殺功臣?有人說,這是因為光武帝胸襟寬廣,為人夠厚道,有容人雅量。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必須承認,光武帝劉秀確實是一位有胸襟、有氣度的帝王,功臣們偶爾有些小過、小錯,光武帝也會寬容他們,甚至儘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庇護。

    但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殺不殺功臣,又往往不完全取決於開國皇帝。

    實際上,開國皇帝之所以要誅殺功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但凡一個王朝的建立,總有某些臣子功高蓋主,或有些臣子自以為幫助皇帝打下江山,勞苦功高,從而變得飛揚跋扈、結黨營私,甚至圖謀造反等。

    開國皇帝們為了維護個人權位,為了鞏固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不得不對功臣舉起屠刀,漢高祖劉邦殺韓信就是如此。

    楚漢相爭期間,劉邦與項羽在滎陽相持,形勢十分危急,而韓信在滅了齊國後,不但不來援救反而趁機要求劉邦立他為齊王;後來,劉邦撕毀和約追擊項羽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項羽,而韓信沒有得到好處,竟然放劉邦的鴿子,按兵不動。

    這也就罷了,韓信在被封為楚王后,如果能夠像長沙王吳芮一樣,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土皇帝,劉邦也不會殺他。

    韓信偏不!

    他先是無視劉邦的通緝令,窩藏項羽的手下大將鍾離昩,後來迫於形勢,韓信雖然不得不把鍾離昩的人頭交給劉邦,但他之前的行為,顯然給劉邦留下了極壞的影響。所以劉邦把韓信由楚王降格為淮陰侯,並軟禁起來。

    到這個時候,劉邦其實還是沒有殺韓信的意思,他對韓信的處罰,只是小懲大誡而已。韓信如果識相,仍然不會死。

    然而,韓信被抓後,卻不思悔改,大聲嘮叨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公然給劉邦戴上了誅殺功臣的罪名。

    人家本來還不想誅殺功臣,現在你把屎盆子都扣下來了,人家會不會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就如你所願呢?

    再有,韓信被軟禁期間,仍然以為自己功勳卓著,認為與樊噲、周勃、灌嬰等人處於同等地位,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有次劉邦閒來無事,就與韓信議論將領們能帶多少兵的問題。劉邦問,像我這個樣的人能率領多少兵呀?韓信說,陛下最多隻能帶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你能帶多少?韓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桀傲不馴溢於言表,口氣之大、性格之狂妄,就是泥塑的菩薩聽了,恐怕也會火冒三丈。

    更加令劉邦難以忍受的是,韓信後來竟然趁劉邦出征之機,暗中與陳豨勾結,準備裡應外合,圖謀造反。

    時下有一句流行語,叫“不作不死”。韓信如此“作”,如果你是劉邦,恐怕也是下決心把他殺了吧?

    所以,司馬遷評論說: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況大概就不同了!他對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太公呂尚等人相比,後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斬滅宗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宋朝的史學家司馬光也認為,假如韓信能夠像張良那樣功成身退,“明哲保身”,就不至於落得被殺的下場。

    的確,張良也是西漢開國功臣,劉邦為何偏偏殺了韓信而不殺張良呢?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的問題。

    總之,光武帝不殺功臣,顯然不僅僅是因為光武帝有胸襟有氣度,更因為光武帝手下的那些功臣們能夠吸取歷史教訓,紛紛交出兵權,功成身退。

    自從隴、蜀平定後,除非有危急情況,劉秀都不再談論軍事。皇太子向他請教打仗的事,劉秀說:“從前衛靈公請教戰爭的事,孔子不肯答覆。這不是你應該問的。”

    鄧禹、賈復知道劉秀決定放下武器,用禮樂教化進行統治,不願功臣們身在洛陽而擁有重兵。二人主動交出軍權,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去了。

    當時,馮異、祭遵、岑彭等功臣都已去世,鄧禹、賈復自然成為了所有在世功臣的最主要代表人物,而他們二人自動交出軍權,潛心研究儒家經典,無疑為其他功臣樹立的榜樣。於是,耿弇等功臣也交出了兵權。

    功臣們如此識趣,劉秀自然不願,也不必落下誅殺功臣的歷史罵名,保全了他們的爵位和封地,讓他們退居幕後當富家翁,君臣好聚好散,皆大歡喜。

    這才是光武帝劉秀沒有誅殺功臣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鄧禹等沒有交出兵權,而是像韓信那樣不聽命令,桀傲不馴,甚至圖謀造反,或像明朝的藍玉那樣結黨營私,劉秀會不會像劉邦或朱元璋那樣誅殺功臣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 3 # 這就只是個名字

    歷史上劉邦稱帝后殺了很多功臣名將導致後世紛紛效仿。是劉邦傻嗎?還是後世帝王也傻?

    先說劉邦,能做開國皇帝的那個不是人精,這麼做是有他不做不行的道理的。皇帝的無奈就是他不能像對待老友那樣對待臣子,哪怕是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剛開始打天下的時候這些造反計程車兵還沒有忠君思想,對於他們來說直接領導並能決定他們生死的就是自己的將軍,所以開國功臣名將有很高的威望,不過這些名將是被劉邦所壓制,他也有能力壓制這些人。他的子孫並沒有統領過這些功臣名將,威望不足,主少國疑,手中都有軍權,這就是殺他們的理由,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為了保江山哪怕有一絲可能劉邦也不會讓他發生。

    劉秀是因漢思想以成,天下都忠於漢氏,並且劉秀的功臣都比較識相,這也是重點。可能是吸取東漢開國的教訓吧,鄧禹、賈復知道劉秀想禮樂教化進行統治,不願功臣們身在洛陽而擁有重兵,於是二人交出軍權,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其他功臣也紛紛效仿交出兵權,劉秀自然不願落下誅殺功臣的歷史罵名。

  • 4 # 疼馴就知道錢

    殺功臣的主要原因就是怕他們造反,劉邦很害怕所以殺的多,劉秀不太怕。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年齡及身體原因

    劉邦54歲登基,在位8年,劉秀30歲登基,在位33年。兩個人雖然壽命差不多,但是在位時間差距太大。第一代開國皇帝都知道打天下的艱難,都知道開國功臣不好駕馭。劉邦所剩的時間短(前胸被項羽射過一箭,差點死掉),功臣又年輕,殺功臣是最保險的選擇。

    二、功臣能力及數量原因

    劉邦手下功臣主要是三傑還有彭越、英布、韓王信等人,人數比較少,而且個人能力很強。劉邦在世都擔心韓信英布等人造反無人能平定,堪稱心腹大患。劉秀手下大將除了開國的雲臺二十八將以外還有後來的馬援等大將,個人能力遠超旁人的馮異、岑彭又都早死了。所以劉邦的功臣如果造反的成功機率遠大於劉秀的功臣。

    三、造反的機率

    劉邦登基的時候,戰國末期的貴族還有一定的勢力,很多人贊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為了緩和矛盾,不得已封了很多異性王。而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註定了有實力的藩王早晚會造反。這個矛盾從白馬之盟到漢武帝的推恩令之後才解決。劉秀登基的時候,人們早已習慣了郡縣制,再沒有人重提分封制。

    四、個人得位與能力

    劉邦打仗馬馬虎虎,十倍於項羽都打不贏。而昆陽大戰中劉秀以不足兩萬的兵力打敗了王莽42萬大軍。所以兩人的軍事才能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劉邦的天下很多地方是靠封官招來的,而劉秀主要是靠實力打下來的。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劉邦就像中原大戰後的蔣,全國各地各種山頭各種派系都伺機而動,劉秀像誰不說了大家自行腦補。

    綜上所述,劉邦老了,將軍年輕能力又強,又有野心,殺功臣是鞏固政權最簡單的方式。而劉秀年輕不怕反,他手下的將軍不敢反也不願反,所以不用殺功臣。

  • 5 # 汜水之陽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人們皆稱讚劉秀不殺功臣之舉 殊不知不是劉秀不殺 而是沒有能力殺了 換言之就是有能力一定會殺乾淨的 先別罵 聽我分析

    大漢開國皇帝劉邦 千古雄主 以布衣之身 打敗六國貴胄 三年滅秦 四年滅楚 在盟友(注意是盟友而不是臣子)韓信等異姓王上書下 在山東定陶登基即皇帝位 隨後發現異姓王權力太大 不受中央管制 於是開始逐步剪滅異姓王 有冤枉的? 只有一個彭越是以雖然沒有行動但有這個意圖為由殺了 其餘全部是真正謀反了 這是統一戰爭的延續 直到劉邦第四次御駕親征誅滅英布集團 大漢才真正的統一了 隨後的歲月劉邦接受劉敬的建議 實行強幹弱枝的國策 大力打擊地主豪強階級 以延緩土地兼併 直到宣帝時期 這政策大大改善了平民的生活環境和尖銳的社會矛盾 然後那個 亂我漢家者 太子也 的元帝果然沒有辜負他父親宣帝的評價 在倡導大宗族和鄉賢的儒家與地主豪強階級的忽悠下 放寬了這個政策的限制 他兒子成帝忽悠的更徹底 幾乎是徹底廢除了這個限制 至此地方勢力迅速膨脹 在他們的支援下 倡導三王之治 和恢復井田制的大儒王莽篡位稱帝了 結果王莽的改革居然砍到了地方勢力的肉上 不準蓄奴 土地充公等嚴重傷害到地方勢力的政策 讓地方勢力憤怒了 孃的 以前姓劉的當皇帝都沒這樣搞 把你姓王的推上去當了皇帝你居然這麼玩? 還是姓劉的當皇帝好! 於是天下大亂 一位位劉氏皇族登場 劉秀最終脫穎而出 光復大漢了 經歷了新朝是如何滅亡的 劉秀肯定知道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可怕後果 可惜啊 他不是他的高祖劉邦 獨攬大權 乾坤獨斷 言出法隨 被地方勢力推上去當了皇帝 手下也大部分是地方勢力的人 他只能妥協了 與地方勢力聯姻 以鞏固統治 真是可惜啊 一種名叫世族門閥的寄生蟲從光武帝開始徹底鑽入了大漢這個軀體裡 慢慢汲取養分 壯大生長出來 光武帝本可以斷臂驅毒 可惜他沒有他的祖宗劉邦的魄力與本事

    皇室與世族聯姻 外戚專權 地方上土地兼併堪稱瘋狂 皇帝成了橡皮圖章 朝廷上外戚和宦官爭鬥不休 政府的政策被坐大的地方世族無視 百姓衣不遮體 食不果腹 這在宣帝之前完全不可想象 劉邦之後連出六位雄主明君 宗以立德的太宗孝文皇帝 平定六國之亂的孝景帝 寇可往吾亦可往的世宗孝武帝 穩定社稷的孝昭帝 中興大漢 國力達到鼎盛的中宗孝宣帝 而東漢也只有光武帝漢明帝了

    孰是孰非 一目瞭然 為君者 對待敵人和政治 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才是明君 就算貴胄尊貴功蓋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 也用血清洗了一遍朝廷 誅殺無數功臣 如果為了情分而做出遺禍天下的事情還要被人稱道 實在是可悲!

  • 6 # 潘不安講究史

    大家都說劉邦殺功臣名將,其實是非常冤枉的。我們要擺事實,講道理,先看看劉邦都殺了哪些功臣。

    燕王臧荼(造反被殺)

    原燕王韓广部將,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遷韓廣為遼東王,立臧荼為燕王。之後臧荼滅韓廣。

    公元前204年,韓信破趙國,用李左車建議,寫信勸降臧荼。

    公元前202年,臧荼與各路諸侯共尊劉邦為帝。

    後因劉邦大肆捕殺項羽舊部,臧荼因恐懼起兵反叛,劉邦親征,臧荼兵敗被殺,改命盧綰為燕王。

    淮陰侯韓信(呂后誘殺)

    漢初三傑之一,劉邦麾下戰功第一,先後平定魏、趙、代、燕、齊國,被封為齊王。

    公元前202年,於垓下大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身亡。之後被改任為楚王。

    後項羽部將鍾離眛投奔韓信,又有人告韓信造反。劉邦假借巡遊雲夢澤逮捕韓信,回洛陽後赦免其罪,改封淮陰侯。

    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征。韓信暗中聯絡陳豨說:“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但一家臣因得罪韓信將被殺,家臣弟弟於是向呂后舉報韓信謀反。

    呂后便與蕭何謀劃,將韓信騙入宮殺死。

    韓王信(造反被殺)

    韓襄王庶出孫,前205年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常帶南韓軍隊跟隨劉邦。前204年,項羽攻破滎陽,韓王信投降,不久後逃出,重新投奔劉邦,被再次立為韓王。

    漢朝建立後,韓王信被正式任命為韓王。因領地靠近匈奴,常備匈奴攻擊,於是韓王信多次私下派人和匈奴和談,被懷疑私通匈奴。

    韓王信害怕被殺,於是投降匈奴,多次領兵攻打漢朝,後又誘使陳豨反叛。前197年,漢朝派柴武攻殺韓王信。

    代王陳豨(造反被殺)

    原劉邦部將,被封為趙國相國。前200年,封代相,因地處要地又掌兵權,府中又有大量賓客,劉邦擔心其造反,命人調查其賓客。結果,其賓客多有違法,且很多牽連到陳豨。

    前197年,太上皇去世,劉邦召陳豨回京,陳豨因害怕稱病拒絕進京。又因為韓王信的誘使,陳豨反叛自立代王。

    同年劉邦親征,陳豨兵敗,兩年後於靈丘被樊噲軍所殺。

    燕王盧綰(養寇自重,病死匈奴)

    劉邦同鄉好友,深受劉邦信任,燕王臧荼的叛亂平定後,被任命為燕王。

    陳豨反叛後,盧綰出兵協助劉邦,並派張勝入匈奴散佈陳豨兵敗謠言。結果張勝被臧荼的兒子臧衍說服,盧綰採納其建議“養寇自重”。

    此事,被陳豨降將告知劉邦。劉邦召盧綰,其害怕稱病不往,又聽說張勝在匈奴做使者,判斷盧綰已反。派樊噲攻打盧綰,後改為周勃。

    後劉邦病重,盧綰準備劉邦病癒後入宮謝罪,結果劉邦病逝,遂投奔匈奴。

    因此,劉邦雖攻打盧綰,但實際其後來投奔匈奴,並未被劉邦所殺。

    趙王張敖(受貫高刺殺案牽連貶為侯爵)

    趙王張耳之子,娶劉邦獨女魯元公主為妻,女張嫣為漢惠帝劉盈皇后。

    公元前200年,劉邦經過趙國時,張敖服侍的非常殷勤,反而劉邦態度傲慢。趙國國相貫高、趙午等人非常不滿,私自準備刺殺劉邦。事情洩漏被抓,張敖也因此受到牽連。

    後事情始末查明後,張敖被釋放,後封為宣平侯。

    梁王彭越(被誣告造反被殺)

    強盜出身,秦末率眾起義,未被項羽封為諸侯,因此楚漢相爭時歸附劉邦,被任命為魏國相國。

    垓下之戰,率全部兵馬與劉邦圍困項羽,此後被封為梁王。

    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征並向彭越徵兵。彭越派將領帶兵前往,本人稱病不就。劉邦非常生氣,派人責問,彭越本欲親往謝罪,部將扈輒勸其造反,彭越不聽。

    後彭越太僕告彭越及部將扈輒造反,劉邦跑人出其不意逮捕彭越。審理後認為彭越造反證據確鑿,劉邦赦免其罪,廢為平民,流放四川。結果路上遇到呂后向其哭訴,呂后將彭越騙回長安後,勸說劉邦殺彭越,並指使彭越的門客揭發其造反。劉邦殺彭越,滅其家族。

    淮南王英布(造反被殺)

    原項羽帳下將領,封九江王,楚漢相爭時叛楚歸漢。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

    韓信、彭越等人被先後誅殺後,英布心生恐懼,起兵造反。

    劉邦親征,英布兵敗逃走,後被長沙王吳芮之孫吳回誘殺。

    另外樊噲因為是呂后妹夫,劉邦怕死後兩人勾結,臨終前派陳平殺樊噲,陳平怕得罪呂后,僅將樊噲捉拿壓回長安,結果半路傳來劉邦駕崩訊息,樊噲被釋放。

    從上面可以看出,劉邦真正殺的功臣名將其實沒有幾人,只有臧荼、韓信、韓王信、彭越、英布,而且都是異性諸侯王,其中又有很大是呂后的功勞。

    漢初共有八個諸侯王,實際上都是獨掌兵權,國中之國,無論是否忠心,都是有能力造反。其中一兩個真的造反,任何一個皇帝都會當心其他諸侯王,劉邦殺一個諸侯王,其他諸侯王又會兔死狗悲,不得不造反,這是個惡性迴圈。

    更何況,這些諸侯王中要不就是自己有心造反,要不就是有實力,下面的人希望他造反。看比較老實的長沙王吳芮就是壽終正寢,其王位傳了4代,直到第五代長沙王吳著無子,其國才被撤銷。

    至於漢初其他功臣,張良、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陳平、灌嬰、酈商等都得善終,漢初功臣侯者百四十有三人,被殺者只有數人,且大多是罪有應得。

    相比之後的歷朝歷代,劉邦對於攻城算是極大的善待了,說劉邦殺功臣,真是極大的冤枉了,本身就是基於很多人的刻板偏見。

    至於劉秀,劉家人本身就沒有殺功臣的基因,歷代漢朝君王可以看出,都是相對比較仁慈的。另外劉秀是恢復漢室,劉漢有國已經兩百多年了,人心所向,下面的功臣造反也沒有多少人支援,自然沒必要去殺了。

  • 7 # 史學達人

    這個兩個人一個是西漢開國皇帝,一個是東漢開國皇帝。劉邦和劉秀殺或者不殺功臣,都是當時的現實狀況決定的,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國家安全穩定的發展下去。

    下面我們說一下,為什麼劉邦殺功臣,劉秀不殺功臣?

    劉邦起義的時候已經四十八歲了,他又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滅項,加起來差不多八年的時間才當上皇帝,這時候的劉邦已經是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了。

    劉邦這時候考慮的是,自己萬一死了,他手下那麼多功臣,而且個個頭上都長有反骨,這樣的人,呂后或者他的兒子漢惠帝劉盈能管的住嗎?

    先說功勞最大的韓信,韓信在劉邦和項羽對峙的時候,他就不怎麼聽劉邦的話,在齊地的時候,他非要讓劉邦封他為齊王,他才答應去幫助劉邦滅項羽。

    那時候的劉邦是極其狼狽的,被項羽打的狼狽不堪。可以說他收到韓信討要封王的信件之後,他對韓信恨的是咬牙切齒。

    當時他就想先去齊地打韓信,多虧張良和陳平在,兩個人一起告訴劉邦,韓信可不能得罪,萬一你把他給逼反了,他跑到項羽那邊,來打你了,你不就死翹翹了嗎?

    這時候劉邦才意識到自己衝動了,他接受了韓信的意見封了韓信為齊王。

    韓信是爭取過來了,可是光有一個韓信,在加上他就想把項羽給滅了,似乎力量還不夠。他必須還要團結彭越和英布,這兩個人也不是善輩,他們也在等著劉邦封王呢。不得已劉邦封了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這幾個人滿意了,才率兵來和劉邦聯合,一起去滅項羽的。

    最終雖說是把項羽給滅了,但是劉邦對他們還是有意見的 。

    再加上劉邦後來把韓信貶為了淮陰侯,韓信對他的意見肯定是很大的。這幾個人只要活著,就能威脅到他們大漢江山的安危。

    還好呂后比較懂劉邦的心思,他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先是把韓信給殺了,然後又殺了彭越,最後一個英布也被逼反了,劉邦把英布殺死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他也去世了。

    這就是劉邦不得不殺功臣的原因。

    再看劉秀那就是另一種狀況了,劉秀起兵的時候才二十八歲,兩年後就登基當皇帝了,這時候的劉秀,正值壯年,他還能活很多年,沒有必要做絕,像劉邦一樣斬草除根。

    還有一個就是,跟隨劉秀打仗的將領,大部分年齡都比劉秀要大,這也就是說,這些功臣,不用劉秀動手,他們基本上就會死在劉秀的前面,當然前提是劉秀不出意外,事實上劉秀當皇帝也沒有出意外,因為他當了三十三年的皇帝。

    劉秀不但不殺功臣,而且他還是大大的重用了功臣,為了讓這些功臣效忠於他,他把功臣都封為了侯,而且東漢時期的侯爵的待遇是高於西漢的。

    他還把自己女兒嫁給了功臣,自己的兒子娶了功臣的女兒,這都是拉攏功臣的一種手段。

    劉秀之所以這麼做,是想告訴這些功臣們,只要你們好好的在我這裡當官,榮華富貴也就世世代代的能在你們家傳下去。

    當然劉秀不殺功臣,最主要的是來自他內心的自信,他有信心能打敗,他手下的任何一個將領。

    他還不像劉邦,劉邦打仗是真的不行,不要說打韓信,讓他去打彭越都夠嗆。

    劉秀就不一樣了,劉秀是文武全才,這樣的人都是很自負的。即使他手下的人敢反叛他,大不了拉一支部隊去滅了他就是了。

    這也就是劉秀不殺功臣的原因。

  • 8 # 一個人的歷史

    殺與不殺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這點上,劉邦和劉秀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們之所以採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當時所處的大環境,和自己的具體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劉邦的選擇

    劉邦中年才開始起兵爭奪天下,奪得天下成為九五之尊的時候,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而跟隨劉邦的功臣勇將中卻有一些人年富力強,且手有兵權擁有土地。因為追隨他一起參與了推倒秦朝暴政和楚漢之爭,透過多次戰鬥擁有豐富的戰鬥經驗。這些人看到劉邦成為了皇帝,難免不會有非分之想,而且他們也確實具備相應的能力。劉邦的年齡已經沒有多長時間、多少精力,靠打持久戰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了。對於這些人,簡單的利益誘惑,或者安撫之策並沒有什麼作用。唯一的方法就是斬草除根,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劉邦才將異姓王誅殺殆盡,並且立下了一條“非劉氏者不得為王”的規矩。

    劉秀的底氣

    劉秀和劉邦不同,劉秀二十八歲起兵,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天子。劉秀正值壯年、年富力強,皇帝最強的能力就是控制群臣百官的能力,劉秀在這點上當仁不讓。劉秀成為天子之後,對手下的功臣勇將,尤其是雲臺二十八將,都採取了高官厚祿但不予實權的政策。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但沒有造反的資本和底氣,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況且劉秀本人年富力強,他身邊的很多將領能臣,大多年齡比他大,因此他並不擔心群臣作亂的問題。

  • 9 # 大飛熊騎士

    劉邦和劉秀都屬於開國君主,可是一個大殺功臣,一個善待功臣,造成這種差別的個性原因,很多答友分析得很透徹了。個人還是從他們的歷史任務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劉邦的任務,終結“歷史緩衝期”。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由於文化上的衝突,其實人心是沒有統一的。這在原楚,趙,齊等地,尤為如此。所以,秦統一不久,秦國就滅亡在了大大小小的起義中。這時期,造成了一種矛盾,一方面六國文化不同,產生出來各種差異和分歧。一方面,百姓們從戰國亂世到秦末以來,沒有好好修養生息。因為這個大環境,項羽是無力改變,所以用“霸王分封制”來解決,但明顯沒有順應歷史的趨勢的。

    (西漢初,直屬中央管轄的“郡縣”是有限的)

    劉邦在奪天下的征戰,一方面,他要先尊重“分封諸侯王”分封的習慣和思想(連韓信也要求“假齊王”),來解決各國文化問題,所以他封了幾個異姓王。一方面,劉邦在奪得天下後,採取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來形成一種“在獨立中統一”的局面,所以這階段稱之為“歷史緩衝期”。等到劉邦統治穩定,開始著手處理這些“異姓諸侯王”,取而代之“非劉不封”的諸侯王來鞏固“家天下”的統治,完成了“緩衝期”。直到連六國文化也漸漸統一,劉邦的帝王子孫們為了保持“中央集權”,也著手打擊這些“同姓諸侯王”。

    所以,劉邦就造成一種“殘殺”功臣的局面,這其實在歷史趨勢中,逃避不了的。

    劉秀的任務,土地和人口。

    西漢末年,地主豪強崛起,土地兼併和人口奴奴役嚴重。王莽的新朝,又施政不當,進一步激發了這些矛盾。漢光武帝上臺後,早就沒有當年劉邦“緩衝期”的過渡問題,劉秀又進一步把政體改革,權力歸到“尚書檯”,而“尚書檯”初期的官員又是“位低權重”,這可以讓中央更加集權,避免了權力旁落。所以,劉秀的主要的問題是解決人口和土地。

    (土地和人口,是農耕帝國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劉秀當政後,主要的敵人是西漢以來,舊有的豪強世家。劉秀實行最重要的“度田”,就是要丈量全國土地人口,觸動的就是這些人的利益,劉秀殺了幾十名和豪強勾結的官員後,這些人紛紛造反。但是,面對劉秀的軍政雙全的能力和柔術天下的措施,這些造反的舊地主豪強很快被瓦解了。

    而東漢這些封侯的開國功臣和當年劉邦“封王”的功臣在土地和軍隊的把控上根本區別。所以,這些功臣或者新貴們,是很樂意配合劉秀的改革和執政的,比如,鄧禹就“以身作則”,“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藝”,還有賈復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養老等等。

    (漢光武帝劉秀)

    所以,不殺功臣,有時代背景不同,當然也有個人因素。而且,這些功臣或者新貴在建國後,依然和劉秀屬於“戰友”的關係,劉秀自然不會殺害他們了。

  • 10 # 楊朱學派

    劉邦殺功臣,確切的說,是劉邦、呂后大肆屠殺功臣。其原因有二:

    一是農民出生的皇帝,無不大肆屠殺功臣。出生越卑賤者,屠殺功臣越瘋狂。劉邦雖然是農民出生,卻是亭長。相當於今天的村長助手。而朱元璋則是佃戶,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比劉邦地位更低。所以,劉邦、呂后只是屠殺了一些功臣。而朱元璋屠殺的功臣,比劉邦多百倍,把文臣武將屠殺殆盡。

    二是劉邦對韓非子之言深信不疑:大臣太重,必易主位。功高震主者,必誅。

    劉秀不殺功臣,原因也有二:

    一是因為劉秀是出身貴族豪強。貴族出身的開國之君,沒有一位大肆屠殺功臣的。

    二是與骨子裡推崇法家的劉邦不同。劉秀骨子裡推崇儒家。所以劉秀善待功臣。也沒有屠戮皇族。即使廢太子劉疆,也能得到善終。

    附錄:韓非子認為,大臣太重,必易主位。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都希望國君早死,於是,深信法家的劉邦大肆屠戮功臣。而漢武帝不但屠戮群臣,更是重用法家酷吏,把骨肉至親屠戮殆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伊朗擁有了核彈,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