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影劇星播客
德川是日本戰國時期的頭目之一,他們分別有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這裡就用三國形勢來比較吧,織田信長相當於曹操,在快統一時突然被叛徒擊敗了。好比是漢獻帝衣帶詔成功那種,被明智光秀(織田手下大將,勉強等於馬騰或者董承)豐臣秀吉差不多是司馬懿,在織田統一征戰中有大功,織田死後他馬上率兵擊敗對手名義上統治了全國,也玩過扶植幼主這種把戲。 德川相當於是孫權,孫權名義上曾投降過曹操和曹丕,德川也是,而且倆人都比較長壽。但是不同的是孫權沒有機會統一全國,而德川做到了。 這就相當於曹操早死,司馬懿當政後統一,原本假意投降他們的孫權,在司馬懿死後滅了他們的子孫,自己上位,統一全國。
-
3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日本戰國之時,也算是名將輩出,從“魔王”織田信長到“猴子”豐臣秀吉,最後得到天下的人居然是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如何得到天下的呢?
一、德川家康自身的能力在日本有一句諺語:
“織田揉麵,豐臣做餅,德川享其成。”德川家康本人活得時間長固然是個重要原因,但是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來看看德川家康有多硬。
德川本人十分注重自己地盤的工商業發展,早在三河時期就開始整頓商業,免除各種雜稅,後來德川統一甲斐後,又開始統一度量衡,鼓勵商人進行貿易,大大增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
此後雖然德川家康向豐臣秀吉投降,但是家康的實力是要勝過豐臣秀吉。在豐臣秀吉野心不斷膨脹之時,德川家康則在完善自身守備工作以及進行檢地,不斷積蓄實力。
並且德川家康還注重拉攏人心,在關原之戰中豐臣軍的小早川秀秋臨陣叛亂,就是德川拉攏的後果。最終在關原之戰中大破豐臣家軍隊,德川獲得天下。
德川家康憑藉的是什麼?正是德川家康自己的眼光與能力,德川家康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將眼光放在全域性,不斷地積蓄實力,從來不做傷筋動骨之事,沒有完全的把握不出戰。每次吞併一地就安心消化一地,化為己用。德川家康更像是一隻老烏龜,不斷積蓄著自身的能量。
相比較來看,雖然豐臣秀吉手下諸侯眾多,但是離心力頗強,在豐臣秀吉在位之時還能壓制這些諸侯,豐臣秀吉去世後就不行了。這就是豐臣秀吉沒有好好經營自身地盤的後果。
二、豐臣秀吉的“自作自死”德川家康能上位,與豐臣秀吉的“作死”也是離不開的。
豐臣秀吉征服了整個日本後並不滿足,想要繼續征服北韓乃至整個大明。因此豐臣秀吉發動了“壬辰之戰”。但是在這場戰鬥之中,豐臣秀吉損失慘重,手下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
其實一般來說,君主都會透過戰爭消耗手下的精銳部隊,讓他們難以造反;但是到了豐臣秀吉那裡,他允許德川家康不參戰,這使得德川家康極大地保留了自身實力。(個人推斷豐臣秀吉出於自己的小心思不想讓德川家康分一杯羹)
而在戰爭期間,德川家康做的就是不斷地擴張自身實力。
戰爭失敗後,豐臣秀吉憂憤而死,手下離德離心,精銳損失殆盡,不久之後天下就落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
三、總結德川家康能勝利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一方面是因為德川家康注重內部治理,政治手段高超;另一方面是德川家康穩,一步一個腳印,從來不貪心,不冒進。
-
4 # 時間的車輪
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時代為統一全國而做出重要貢獻的三傑之一,原名松平竹千代 ,出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城,父為是岡崎城主松平廣忠。岡崎城是夾雜在織田氏與今川氏中間的,所以只有依附於今川氏。
1548年的時候,在今川義元的要求下,松平廣忠為對抗來犯的織田氏,不得不把竹千代作為今川氏的人質送往駿府。在途中織田信秀派人將竹千代劫走,作為人質留在尾張國。松平廣忠並沒有因為竹千代被劫走,而屈服織田信秀,而是一如既往地效忠今川義元。
到了第二年,松平廣忠被家臣巖松八彌殺死,而今川義元派遣雪齋禪師,率兵成功地將織田信秀的兒子、織田信長的織田信廣捕獲,經由太原雪齋的授意,今川義元向織田家提出交換竹千代為人質的條件。織田家因家督繼承的關係,家中不太穩定,並且北方還有織田信友敵對,答應將年僅八歲的竹千代送到今川氏為人質。
竹千代到了今川氏,就住進臨濟寺。在臨濟寺期間他受到了當時有名的琴棋書畫大師級人物,並且通曉孔孟學說,又是軍事與外交的曠世奇才雪齋禪師的關照與教育。1556年,今川義元為竹千代行成人禮,竹千代改名松平元康。今川為竹千代安排迎娶家臣關口刑部少輔親永的女兒築山殿。今川氏認為岡崎松平家是西三河最大的今川執政黨,對今川義元的忠貞也持續了十幾年,松平元康才得以回到岡崎城。
1560年5月,駿河國大名今川義元為了前往京都,引軍進入尾張與織田信長軍交戰,松平元康參與該戰役,並擔任先鋒,並且取得丸根寨守將佐久間大學助盛重的首級。不過今川義元戰死,今川軍群龍無首陷入潰敗。松平元康立刻撤軍返回岡崎城,當松平元康回到岡崎城的時候,城中駐守的今川氏家臣山田新右衛門因為擔心松平元康的報復,因此棄城而逃。
松平元康尚未打算從今川氏從屬中獨立,不僅不斷出兵騷擾織田氏的領土。同時頻繁上書給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希望氏真能夠再組義軍,並且願意擔任先鋒討伐織田信長。然而由於今川氏真的無能導致國內越來越紊亂,不少今川氏的老臣紛紛出走或逃離,松平元康意識到今川氏已經走入敗亡的路途了。
1562年,松平元康接受了織田信長的私下求和,織田信長邀請松平元康前往尾張的清州城締結盟約。對於松平元康而言,清洲同盟成立的基本困難度在於他必須在今川氏真與織田信長之間作出結盟的抉擇,思慮再三後,松平元康決定求和,撇開今川氏真的無能不談,織田信長與松平元康童年時深厚的情誼以及織田信長從收服柴田權六,打擊織田信友,到擊敗不可一世的今川義元,織田信長的才能與進步有目共睹。與織田信長結盟對於沉穩的松平元康來說,卻是一場對織田信長人格號召力的敬服,也從此展開了兩個年輕人開始叱吒風雲的年代,松平元康正式改名松平家康。
1563年,三河全境爆發了一向一揆內亂,這對只領有三河半國的松平家康是動搖國本的戰爭。經過鬆平家康近半年的苦心征戰,最終用將其瓦解。岡崎周邊地區不安要素被掃除。
從此,松平家康開始推動對今川氏的攻略。拉攏東三河的戶田氏和西鄉氏這樣的豪族的同時,軍隊向東推進,消滅了鵜殿氏一樣的敵對勢力。
1566年,松平家康平定東三河與三河國北部統一三河國。這一年,家康從朝廷得到從五位下、三河守的任命,並於1567年2月18日得敕許。改姓德川氏,自此德川氏被公認源自清和源氏分支新田氏支流德川氏系。這一舉動是為了表明自己是源氏後裔,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徵夷大將軍,從此德川家康就開始了自己的爭奪天下之路。
1568年,武田信玄與德川家康聯盟進攻今川氏,1569年,駿府城失守後,氏真終於投降。自此德川家康開始支配遠江國。今川氏遭到覆滅的命運,今川氏真也被放逐。德川家康又多獲得了二十多萬石的領地,同時提高三河在諸大名眼中的地位。
1568年,織田信長奉室町幕府第十三代代將軍足利義輝的弟弟足利義昭行上京之途,德川家康也向織田信長派遣了援軍。
1570年,德川家康將治所遷往浜松城。但這時武田信玄也想奪取全國政權,為掃清進軍道路上的障礙,屢次出兵遠江和三河。德川家康東進的同時,織田信長也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此時,足利義昭與織田信長關係已經破裂,足利義昭曾經引誘德川家康參與信長包圍網,並賜予副將軍一職,不過德川家康拒絕了,決心繼續協助織田信長。
經過兩年的征戰,戰國大勢趨於統一,而德川家康一面與武田氏對抗,一面加強領內建設。
1574年,武田信玄死後繼承了武田家的武田勝賴率兩萬五千大軍攻打高天神城,德川家康等待織田軍的增援,不過在增援到達前,高天神城已經被攻下。
1575年,德川家康聯合意欲一口氣掃平武田氏的織田氏於長篠設樂原大破武田勝賴,雖然兩軍死傷甚多,不過武田軍損失了多名大將,間接使武田家衰退。
1579年,有謠言說德川家康正妻築山殿聯合兒子德川信康欲倒向武田家,以及築山殿和德川信康對待其妻德姬(織田信長次女)態度惡劣。因此織田信長下令德川家康立刻處決築山殿以及德川信康,最後築山在流放途中被家臣刺殺,德川信康則是切腹謝罪。
1581年,德川家康攻陷遠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驅逐出遠江。
1582年6月,德川家康被織田信長邀請到安土城做客。不料明智光秀突然謀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京都本能寺,織田信長被迫自焚。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因急取近道需經伊賀返回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正成、茶屋四郎次郎清延等護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難。回到領地後的德川家康,原本欲打著替織田信長復仇名義討伐明智光秀,但被織田信長的家臣豐臣秀吉搶先一步,從而放棄進軍京都轉而堅定了東進的決心準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德川家康不久便發兵佔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後與北條氏交戰,最終與北條軍達到和睦狀態。
在織田信長死後,織田家主要分為兩派,分別以豐臣秀吉和家老筆頭柴田勝家為首。1583年,豐臣秀吉在賤嶽合戰大敗柴田勝家,不久攻下了勝家的居城北之莊城,接著與織田信長次男織田信雄同盟消滅了織田信長三男織田信孝的勢力。
1584年,織田信雄與秀吉決裂,德川家康遂與織田信雄維持同盟,以保護織田信長之子的名義對抗豐臣秀吉的。同年,豐臣秀吉出兵,兩軍在尾張國的小牧和長久手交戰,豐臣秀吉軍十二萬餘,德川家康織田信雄聯軍約三萬,因為豐臣秀吉突襲別動隊為德川家康識破,戰況對德川軍有利。其後豐臣秀吉無意再打而退兵,改為攻打織田信雄的伊勢國,織田信雄向豐臣秀吉投降。
隨著織田信雄投降,德川家康只好向豐臣秀吉提出講和,並將年僅十二歲的次男德川秀康送往大坂城作為人質,但仍與豐臣秀吉保持著不敵不臣的關係。隨後,豐臣秀吉平定了越中,紀伊國,四國。德川家康派遣大久保忠世及鳥居元忠攻打上田城,被真田昌幸擊敗。此外德川重臣石川數正突然投奔豐臣秀吉。在眾多對德川家康不利的情況下,豐臣秀吉嘗試誘使德川家康成為其家臣。豐臣秀吉最初將他的妹妹朝日姬嫁給德川家康作為正室,德川家康卻無意臣屬;不過當豐臣秀吉將他的生母大政所送往岡崎城作為人質之後,德川家康感受到豐臣秀吉議和的誠意,因而決議臣屬,而他在豐臣陣營也得到了豐臣秀吉的禮遇。
1589年,北條氏拒絕臣服豐臣家,於是豐臣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討伐北條。德川家康在支援戰線上有不少功勞,最終北條氏投降。關白豐臣秀吉就此統一日本。戰後德川家康轉封關東,領有相模國、伊豆國、武藏國、上野國大部、下野國小部、下總國、上總國,改建江戶城為居城。德川家康移封關東之事一宣佈,內藤清成便奉德川家康令,率領大谷莊兵衛、村田右衛門等人,正式接受城池。1590年八月,德川家康踏上了決定他後半生命運的江戶土地。
1598年,兩次侵朝失敗的豐臣秀吉病逝,繼承人是隻有六歲的無法理政的幼子豐臣秀賴。豐臣秀吉於病逝前設立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開始執行,德川家康為五大老首席。豐臣本家的實權逐漸掌握在豐臣秀賴生母澱殿及其寵臣手中,豐臣家內部逐漸分裂為以澱殿為精神領袖,石田三成為首的文吏派和以豐臣秀吉正室北政所為精神領袖,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武將為首的武功派,兩派之間逐漸開始了明爭暗鬥。根據豐臣秀吉的遺囑,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國政。
德川家康隨後開始著手謀求天下,1599年,前田利家去世,德川家康逐漸暴露自己奪取天下的野心。德川家康降服了前田家,並透過拉攏北政所取得武功派諸侯的好感,廣泛與武功派諸侯私下結親,逐漸成為武功派的“後臺”和北政所仰賴的豐臣家的“捍衛者”,從而利用武功派和文吏派之間的矛盾削弱豐臣家的實力。
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病逝前,安排與部分大名進行婚姻,又在豐臣秀吉死後,私自分封領地;因此開始造成其他中老和奉行的不滿,經過幾次博弈,德川獲得了勝利,自此權力落在德川家康手中。
1603年2月,朝廷中的使者到達伏見城。德川家康被朝廷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右大臣、源氏的族長。他在江戶開幕,創立江戶幕府,也稱為德川幕府,同年將千姬嫁給豐臣秀賴以示友好。
1605年,德川家康退位給三男德川秀忠,被人稱為大御所。德川家康表面上在駿府城隱居,但實際上仍然掌握大權。
1614年,德川家康嘗試迫使豐臣秀賴完全臣服;但是豐臣方擺出備戰的姿態:豐臣軍積極招募浪人,加強軍備,但卻沒有大名加入大坂方,德川家康用大炮直接攻擊大坂城,迫使豐臣秀賴的母親澱夫人提出交涉,雙方達成協議,大坂方面要求德川不得處分秀賴等參戰諸將,豐臣秀賴、澱殿不用前往江戶作人質,德川家康看似寬大的爽快答應,唯一的條件是:將大坂方面除了本丸外所有外城防禦設施一併拆除。
1615年,德川家康見時機成熟再次出兵,而豐臣軍在這次戰役雖然積極迎擊,但是隻剩本丸的大坂城比山砦還不如,德川軍在多處地方相繼捷報,最終迫近大坂城。在兵力懸殊的優勢下,德川軍取得勝利,豐臣秀賴和澱殿自盡,遺兒國松在戰後不久被找回,最終被處死,享年六歲。豐臣家正式滅亡,因從此日本再無大戰事,德川家康開啟了江戶幕府時代。
可以看出最能忍耐的就是的德康了,少年時代做人質,後來幾度臣服別人,最後做到一統天下
-
5 # 歷史怪誕說
真正的德川家康,愛咬手指甲,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日本戰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三位風雲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被稱作“日本戰國三英傑”。
最後德川家康結束了日本長達125年戰國亂局,成就霸業,笑到最後,其他兩人成了陪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梟雄也遛鳥關於三位梟雄的性格,日本流傳著一個非常有趣的笑話。
故事大體意思是,上述三人一起遛一隻杜鵑鳥,可是這隻杜鵑就是不叫。怎麼辦呢?織田信長說:“不叫,就把它殺掉算啦”,豐臣秀吉說:“不用殺,逼迫它叫就行拉,叫就獎勵,不叫就懲罰”,問德川家康時,他不緊不慢地說“那就等等吧,是鳥總是要叫的”。
簡單來說,織田信長雖有雄才大略,但是做人殘暴無情;豐臣秀吉圓滑世故、知人善任;德川家康善於等待時機,特別能忍耐,所以家康笑到了最後開創了江戶時代。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實的梟雄首先,咱們可以先來看看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但他小時候脾氣暴躁,個性十足,非常叛逆,甚至根本沒有把任何禮儀舉止放在心上,經常跑到城外不是偷桃摘李,就是下河捉魚,當地人對他的行為十分不解,就稱他為“尾張大傻瓜”。
他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性格,在日後指揮戰鬥,中表現出了其與眾不同的特點。
其實,信長還有一個稱號,是日本“戰國史上最強的傻子”。
那麼,他到底強在什麼地方呢?
據說,信長十幾歲時開始偷偷研究火槍,併發明瞭新的戰法,這才引起了他父親信秀的關注和讚賞,但信長並非天才,據說信長表面看似放蕩不羈,但實際上他正在偷偷節省吃飯、睡覺的時間研究戰法,在外人看來他就是一傻子,但是最終他研究出了新的火槍戰法,這種認真和忍耐精神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
父親織田信秀去世後,信長繼承家督之位,經過一番準備,在桶狹間之戰(中他一戰成名,打敗實力強大的今川義元,威震全日本。
之後信長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將敵對的大名各個擊破,控制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
一切看似順風順水,天下似乎唾手可得,但此時他卻被手下背叛了。
雖然信長忍耐力極強,做事認真,但是童年的心理創傷,使他的性格中多了些殘暴、多疑的成分,他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條,對自己手下的人也不例外,隨著實力擴大,這種性格暴戾,心狠手辣的特點更加明顯。
他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風,被認為是不守信用,也導致他多次被盟友出賣,最後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時被明智光秀謀反後自殺,距離終結戰國時代只有“一步之遙”,本身也是個悲劇。
接下來輪到了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的父親只是下級武士,而且在秀吉幼年時就去世了。
秀吉母親改嫁後,秀吉因與繼父不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期間當過學徒、雜役、小商販,後來在別人引薦下投靠織田信長,在當時等級森嚴的時代,秀吉出身低微,想飛黃騰達簡直困難重重。
幸虧秀吉很早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再加上他本身非常聰明,精於拉攏,敢於交心,逐漸得到織田信長的信任,成為信長手下著名的大將。
豐臣秀吉特別精於算計,在擔任採購官的時候,他能夠開源節流,為信長節省了大筆開支。
但是他內心也有強烈的上進心,早就想好了有一天要獨立稱霸。
織田信長因本能寺之變自殺身亡之後,秀吉勢力已經是一家獨大,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1590年秀吉終於擊敗實力強大的北條氏,形式上完成日本三島的統一。
此時秀吉性格上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
一是窮怕了。得勢之後驕奢淫逸,好色無度,花費鉅額資金建造大阪城,造成了財政上的巨大負擔。
二是窮兵黷武。在形式上完成日本統一後,百姓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就不再需要數量龐大的軍隊。這樣一來大批武士面臨失業的風險,已經失業的武士,變成“浪人”後又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秀吉思量許久,忽然腦洞大開,居然決定征伐北韓,進攻中國,結果在“文祿慶長之役”中秀吉軍隊遭遇大敗,秀吉在最後一場侵朝豪賭中輸掉全部身家。
1598年秀吉病逝,隨著他的死去,原本看似統一的日本又亂起來,豐臣家族和政權不久也隨秀吉一起覆滅了。
這位“戰國終結者”事業未盡身先死,肯定有許多遺憾。
最後有請德川家康出場。
德川家康生於三河,其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忠廣,家康祖父松平清康死後,松平家成為今川義元的從屬,家康被迫送到今川家做人質,而護送家康的人中途卻將他專送給了織田家,於是在這裡家康見到了織田信長,兩人還成為玩伴,後來經過交換家康又返回今川家。
家康在今川家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少年時期顛簸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家康的性格既急躁偏執,又膽小沉穩。
在桶狹間之戰中,主公今川義元戰死,家康從此下定決心獨立自強,勇於爭霸天下,但是此時他明白自己實力弱小不能太高調。
於是他結盟織田信長,實力不斷擴大。
織田信長死後,雖然豐臣秀吉實力一枝獨秀,但是家康實力也不可小覷,秀吉雖然統一日本三島,但是並未完全整合日本的各種實力,在秀吉死後,家康徹底佔據上風,最後一統日本,開創江戶時代。
真正的東照神君德川家康雖然看似性格沉穩,善於等待時機,但是日本很多史料記錄他性格急躁、易怒,而且他一遇到困難就把“切腹”、“求死”掛嘴邊,嚇得家臣趕緊阻攔,甚至他在聽手下說話或自己思考時,不耐煩了就咬自己的手指甲。(我也有這個毛病 ̄□ ̄||)
家康雖然平時看似沉穩膽小,卻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理智,受到了“衝動的懲罰”。
在三方原之戰時,武田信玄侵犯家康領地,信玄實力強大,兵力是家康的3倍左右,本以為家康不會出兵,可以輕鬆穿過家康領地“上洛”,但是信玄對他的蔑視,激怒了家康,家康不顧家臣反對,硬要追擊信玄軍隊,結果慘敗而歸,家康也因自己的暴躁衝動受到懲罰。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德川家康並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人,而是時而沉穩,時而暴躁的人
這樣一個人物怎樣成為建立德川幕府200多年基業的人呢?
他是怎樣從一個暴躁人物變為忍辱負重、老奸巨猾的?
他的“忍者神龜”的性格是怎樣養成的呢?
德川家康原本性情急躁,遇事沉不住氣,並非沉穩能忍之人,相比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確他運氣稍好了一點,大戰中鮮有敗績,但是真正讓家康改變性格的要屬三方原之戰。
當時雖然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組織聯軍對陣武田信玄軍隊,但是雙方實力懸殊,德川氏、織田氏聯軍最後戰敗而歸。
後來日本史學家說德川家康在戰場上臨危不亂、指揮有序,但是也有傳聞說他嚇得大小便失禁,為了警示自己還找畫師把他狼狽不堪的狀態畫了下來。
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此後的德川家康學會了等待和忍耐,謀戰佈局上更加成熟。
準確說家康不是能忍耐,而是因實力不足,不得不忍耐,不忍耐則被滅。
由此可見,他本身具有看似沉穩忍耐,實則暴躁冒進的兩面性,但是他並非“目光短淺”,而是懂得顧全大局,堅持到最後。
豐臣秀吉死後權力的天平開始傾向家康,1603年家康出任徵夷大將軍,建立德川幕府,日本正式進入江戶時代,1615年,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勢力,從此一統日本站穩腳跟,開創了德川幕府200多年的基業。
但是為什麼成功者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呢?
我認為關鍵還要靠情商,情商則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
對比信長、秀吉、家康三人,我們會發現,信長、秀吉都聰明無比,實力超群,但都因性格缺陷導致失敗。信長距離統一日本只有“一步之遙”卻被部下背叛自殺身亡;秀吉剛剛統一日本成為“戰國終結者”,卻窮兵黷武大敗而歸,抱憾而終;家康因改變了暴躁冒進的性格,也改變了命運,成為戰國逐鹿中笑到最後的人。
實際上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力,一劍封喉的機會就來了。
對於家康而言,他能笑到最後關鍵在“改變”,可見改變自己是多麼重要!
-
6 # 1314吐槽星君
首先壽命要足夠長,這是前提,壽命不長啥都沒用。
第二會伏低做小,高大上一點就是能學韓信一樣,忍了。
回覆列表
日本戰國時代刀光劍影、戰亂不斷,大戰小戰可謂不計其數,日本稱為“合戰(かっせん)”,他們在合戰中也經常採用《孫子兵法》中的戰術,甚至戰國武將還角色扮演,把自己想象成《三國志》中的人物來排兵佈陣、兵法推演。當然,日本的合戰沒辦法與中國古代的大戰相比,一個合戰小規模就千餘人參戰,規模很大的合戰也就一兩萬人。日本戰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被稱作“日本戰國三英傑”,他們引領了當時的時代潮流,卻結局不同,最後德川家康結束了日本長達125年戰國亂局,成就霸業,笑到最後,其他兩人成了陪襯,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本期我們將從“日本戰國三英傑”的性格角度和《孫子兵法》慎戰的角度分析這三個人不同的結局。
德川家康
一、從一個日本笑話看“日本戰國三英傑”的性格特點
不少專家在分析日本德川家康最終獲勝時往往聚焦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豐臣秀吉內部堡壘被攻破出現內訌、德川家康投機取巧等等,對武將個人性格的分析卻相對較少,而個人的性格特質往往會決定事情的成敗。江戶時代的平戸藩主松浦靜山創作了一組俳句小笑話,分別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的性格展開描述。俳句是日本詩歌的一種,一般有三句構成,字數分別是五、七、五,原文如下:
織田信長說:“鳴かぬなら、殺してしまえ、ホトトギス。”
豐臣秀吉說:“鳴かぬなら、鳴かせてみせよう、ホトトギス。”
德川家康說:“鳴かぬなら、鳴くまでまとう、ホトトギス。”
故事的大體意思是上述三人一起遛一隻杜鵑鳥,可是這隻杜鵑就是不叫。怎麼辦呢?織田信長說:“不叫,就把它殺掉算啦”,豐臣秀吉說:“不用殺,逼迫它叫就行拉,叫就獎勵,不叫就懲罰”,問德川家康時,他不緊不慢地說“那就等等吧,是鳥總是要叫的”。這個小笑話對三人的性格描述非常生動,也對後世日本人對三人的認知產生重要影響,他們對織田信長看法是雖有雄才大略,但是做人殘暴無情;對豐臣秀吉的看法是圓滑世故、知人善任,對德川家康的看法是善於等待時機,特別能忍耐,所以家康笑到了最後開創了江戶時代。現在大部分日本人的基本觀點認為德川家康善於忍耐、考慮周全,但是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織田信長
二、真實的“日本戰國三英傑”性格特點
1.織田信長(おだ のぶなが)
織田信長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但他小時候脾氣暴躁,個性十足,所以他的母親並不太喜歡他,更喜歡弟弟信行,對他不太關心,這使得織田信長性格更為叛逆,根本沒有把任何禮儀舉止放在心上,讀書學習更是不屑一顧,經常著裝怪異,跑到城外與周邊村裡的孩子玩耍,不是偷桃摘李,就是下河捉魚,當地人對他的行為十分不解,就稱他為“尾張大傻瓜(尾張の大うつけ)”,他這種不按正常套路出牌的性格,在日後指揮戰鬥中表現出了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在織田信長死後,日本史書中對他的讚美更多一些,比如在重視階層身份的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卻一反常態與平民交流,瞭解民間疾苦,且不拘泥於身份地位,和普通平民一樣與市裡的少年一起玩耍等等。
信長還有一個稱號是日本“戰國史上最強的傻子(戦國史上最強の馬鹿)”,他到底強在什麼地方呢?有學者認為信長少年時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是故意做給他人看的,試想一個孩子從小不受父母疼愛,他是不是要做一些事情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自己認真做事還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疼愛,那就可能走向反面,做一些荒誕的事情引起父母的關注。據說信長十幾歲時開始偷偷研究火槍,併發明瞭新的戰法,這才引起了他父親信秀的關注和讚賞,但信長並非天才,據說信長表面看似放蕩不羈,但實際上他正在偷偷節省吃飯、睡覺的時間研究戰法,在外人看來他就是一傻子,但是最終他研究出了新的火槍戰法,這種認真和忍耐精神是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
織田信秀
父親織田信秀去世後,信長繼承家督之位,經過一番準備,在桶狹間之戰(桶狹間の戦い)中他一戰成名,打敗實力強大的今川義元,威震全日本。之後信長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將敵對的大名各個擊破,控制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一切看似順風順水,天下似乎唾手可得,為何信長被手下背叛而殞命呢?還要從信長的人物性格說起。
雖然信長忍耐力極強,做事認真,但是童年的心理創傷,使他的性格中多了些殘暴、多疑的成分,他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條,對自己手下的人也不例外,隨著實力擴大,這種性格暴戾,心狠手辣的特點更加明顯。他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風,被認為是不守信用,也導致他多次被盟友出賣,比如筆頭家老林秀貞背叛、與弟弟信行骨肉相殘、同盟淺井長政背叛等等,最後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本能寺の変)時被明智光秀謀反後自殺,距離終結戰國時代只有“一步之遙”,本身也是個悲劇。
豐臣秀吉
2.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
豐臣秀吉的父親只是下級武士,而且在秀吉幼年時就去世了。秀吉母親改嫁後,秀吉因與繼父不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期間當過學徒、雜役、小商販,後來在別人引薦下投靠織田信長,在當時等級森嚴的時代,秀吉出身低微,想飛黃騰達簡直困難重重。幸虧秀吉很早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再加上他本身非常聰明,精於拉攏,敢於交心,逐漸得到織田信長的信任,成為信長手下著名的大將。
豐臣秀吉特別精於算計,在擔任採購官的時候,他能夠開源節流,為信長節省了大筆開支,但是他內心也有強烈的上進心,早就想好了有一天要獨立稱霸。在一次進攻美濃的戰役後,織田信長命他將捉到的敵方美濃武將殺掉,按照常理秀吉應該絕對服從命令,但是秀吉並未殺掉美濃武將,而是把自己的長刀扔掉,對他說“快逃,萬一你跑不掉我還可以當你的人質”,這表明看來秀吉當了一次好人,實際上他是想讓美濃武將感激他的做法,將此事傳遍美濃,贏得人心,秀吉此舉也可謂老謀深算。
織田信長因本能寺之變自殺身亡之後,秀吉勢力已經是一家獨大,經過十年左右的時間,1590年秀吉終於擊敗實力強大的北條氏,形式上完成日本三島的統一。此時秀吉性格上的缺點逐漸顯露出來:一是窮怕了。得勢之後驕奢淫逸,好色無度,花費鉅額資金建造大阪城,造成了財政上的巨大負擔;二是窮兵黷武。在形式上完成日本統一後,百姓生活逐漸安定下來,就不再需要數量龐大的軍隊。這樣一來大批武士面臨失業的風險,已經失業的武士,變成“浪人”後又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秀吉思量許久,忽然腦洞大開,居然決定征伐北韓,進攻中國,結果在“文祿慶長之役(文祿・慶長の役,1592年至1598年)”中秀吉軍隊遭遇大敗,秀吉在最後一場侵朝豪賭中輸掉全部身家。1598年秀吉病逝,隨著他的死去,原本看似統一的日本又亂起來,豐臣家族和政權不久也隨秀吉一起覆滅了。這位“戰國終結者”事業未盡身先死,肯定有許多遺憾。
德川家康
3.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
德川家康生於三河,其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忠廣,家康祖父松平清康死後,松平家成為今川義元的從屬,家康被迫送到今川家做人質,而護送家康的人中途卻將他專送給了織田家,於是在這裡家康見到了織田信長,兩人還成為玩伴,後來經過交換家康又返回今川家。家康在今川家獲得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少年時期顛簸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使家康的性格既急躁偏執,又膽小沉穩。在桶狹間之戰中主公今川義元戰死,家康從此下定決心獨立自強,勇於爭霸天下,但是此時他明白自己實力弱小不能太高調。於是他結盟織田信長,實力不斷擴大。織田信長死後,雖然豐臣秀吉實力一枝獨秀,但是家康實力也不可小覷,秀吉雖然統一日本三島,但是並未完全整合日本的各種實力,在秀吉死後,家康徹底佔據上風,最後一統日本,開創江戶時代。
整體來看,德川家康看似運籌帷幄,善於等待時機,但是日本不少學者也認為家康性格有很多缺陷,即急躁偏執、膽小多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德川家康雖然看似性格沉穩,善於等待時機,但是日本很多史料記錄他性格急躁、易怒,而且他一遇到困難就把“切腹”、“求死”掛嘴邊,嚇得家臣趕緊阻攔,甚至他在聽手下說話或自己思考時,不耐煩了就咬自己的手指甲。
(2)松平信康通敵武田信玄事件(松平信康事件)中,表明上是織田信長髮來命令讓家康解決掉其妻築山殿和其子松平信康,但是家康可以有其他選項,比如當時築山殿只要削髮為尼則可免去一死,松平信康也可以流放,並非完全迫於織田信長壓力。當時的情形是在三河有一股勢力完全反對家康,並尋求與武田信玄(たけだ しんげん)結盟,而家康的妻子和兒子卻與反家康勢力為伍,導致家康決心除掉他們,這同樣體現出家康性格中的暴躁、多疑。
(3)家康雖然平時看似沉穩膽小,卻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理智,受到了“衝動的懲罰”。在三方原之戰(三方ヶ原の戦い)時,武田信玄侵犯家康領地,信玄實力強大,兵力是家康的3倍左右,本以為家康不會出兵,可以輕鬆穿過家康領地“上洛”,但是信玄對他的蔑視,激怒了家康,家康不顧家臣反對,硬要追擊信玄軍隊,結果慘敗而歸,家康也因自己的暴躁衝動受到懲罰。
孫子兵法
三、《孫子兵法》慎戰視角下的德川謀略
透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德川家康並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人,而是時而沉穩,時而暴躁的人,這樣一個人物怎樣成為建立德川幕府200多年基業的人呢?他是怎樣從一個暴躁人物變為忍辱負重、老奸巨猾的,他的“忍者神龜”的性格是怎樣養成的呢?
如前文所述德川家康原本性情急躁,遇事沉不住氣,並非沉穩能忍之人,相比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確他運氣稍好了一點,大戰中鮮有敗績,但是真正讓家康改變性格的要屬三方原之戰。當時雖然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組織聯軍對陣武田信玄軍隊,但是雙方實力懸殊,德川氏、織田氏聯軍最後戰敗而歸。後來日本史學家說德川家康在戰場上臨危不亂、指揮有序,但是也有傳聞說他嚇得大小便失禁,為了警示自己還找畫師把他狼狽不堪的狀態畫了下來(徳川家康三方ヶ原戦役畫像)。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此後的德川家康學會了等待和忍耐,謀戰佈局上更加成熟。準確說家康不是能忍耐,而是因實力不足,不得不忍耐,不忍耐則被滅。
日本戰國時代
其實縱觀日本戰國時代,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合戰不勝枚數,於是筆者想到了《孫子兵法》中的慎戰思想。慎戰字面理解就是慎重的對待戰爭。要想更好的理解這一內涵,必須先從孫子對戰爭的認識談起。孫子說:“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首先打仗得有士兵,士兵不能赤手空拳上戰場,還得有武器,在孫子那個時代還沒發明出騎馬的腳蹬子,打仗得用戰車。戰車得有馬來拉,那麼要想馬兒跑,就必須給馬吃飽,要準備充足的糧草。戰車壞了要維修,得有維修工具,士兵也要吃飯,得帶糧食,還得有炊事班,這麼一算,去往戰場一路上準備的東西“簡直不要太多”。
古代打仗運糧可是大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比如漢代遠征匈奴,後方運送補給出發時如果有十車糧食,運到前線只能給他兩車,為什麼?因為有四車糧食路上就被運糧部隊吃掉了,還要留四車給他們回來的路上吃,所以要是這些都沒想到,沒準備好,就讓十萬大軍上戰場,那不是白白送死嗎?我們看《孫子兵法》全篇六七千字,就是反覆在算賬,就是強調戰爭很貴、人很貴、馬很貴、糧食很貴,戰爭成本很高,打不起!孫子要是思考到這個層次啊,還不能尊稱為兵聖,他認為打仗得目的是什麼呢?如果非要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利!
日本戰國時代
史學家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代西方人說“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不變的敵人,只有不變的利益”。《孫子兵法》裡對“利”是這樣理解的:“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也就是對待戰爭一定要慎重,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言戰爭。“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還有國家主公、帶兵將領,不能逞一時之勇。不是勝了敵人你就贏了,關鍵要看你自己變強了還是變弱了。要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那不是勝,而是兩敗俱傷。
孫子講“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俗話說“百戰則民疲,百勝則主驕”,每次戰爭都有代價,都有消耗,何況都百戰百勝了,還在打,說明這仗打的質量不高,沒解決問題,所以孫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勝,最好把敵人也保全,為我所用。那麼,更高明的手段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仗還沒打敵人就先屈服於你了,這也是孫子兵法“慎戰”思想的理想境界。
由此可見,德川家康雖然不能達到“慎戰”的最高境界,而且他本身具有看似沉穩忍耐,實則暴躁冒進的兩面性,但是他並非“目光短淺”,而是懂得顧全大局,堅持到最後。豐臣秀吉死後權力的天平開始傾向家康,1603年家康出任徵夷大將軍,建立德川幕府,日本正式進入江戶時代,1615年,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勢力,從此一統日本站穩腳跟,開創了德川幕府200多年的基業。
綜上可見,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會決定自己事業的成敗,聰明強大的人很多,但是為什麼成功者不是最聰明的那一個呢?筆者認為關鍵還要靠情商,情商則是一個人性格的體現。對比信長、秀吉、家康三人,我們會發現,信長、秀吉都聰明無比,實力超群,但都因性格缺陷導致失敗。信長距離統一日本只有“一步之遙”卻被部下背叛自殺身亡;秀吉剛剛統一日本成為“戰國終結者”,卻窮兵黷武大敗而歸,抱憾而終;家康因改變了暴躁冒進的性格,也改變了命運,成為戰國逐鹿中笑到最後的人。因此我們說有的時候,不懂等待、不會忍耐是一個人巨大的性格缺陷。這等也是有學問的,等什麼呢?不能無謀幹等,自尋死路,需要一邊等伐謀、伐交的時機,一邊修煉內功,實際上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力,一劍封喉的機會就來了。對於家康而言,他能笑到最後關鍵在“改變”,可見改變自己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