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灑過的天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部分地區的一個政權,在隋煬帝時期、唐太宗時期和唐高宗時期均進行了數次征伐行動,但只有高宗時期才成功滅亡高句麗。

    之所以中原王朝多次的攻打高句麗,主要是因為高句麗自身實力強大,且野心勃勃,拒不進行漢化,對中原王朝政權也極為強硬,數次挑戰中原王朝的權威。並且高句麗所佔領的遼東地區是戰略要地,所以中原王朝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拿下他。

    實現滅亡高句麗的功績是李治而不是李世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唐太宗已經基本消滅高句麗的有生力量

    唐太宗於貞觀十八年率軍進攻高句麗,先後攻克蓋牟城、遼東城、白巖城等數個城池,基本收復遼東地區,並在安市城一戰中,殲滅救援的十五萬高句麗士兵。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貞觀十九年……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後因安市城主殊死抵抗,天氣寒冷糧草耗盡,唐太宗才下令班師。但是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戰果頗豐,基本消滅了高句麗的有生力量,高句麗精銳部隊大部分被消滅,自此已無力對抗中原王朝。

    高句麗自身發生內亂

    公元666年,抵禦大唐數次進攻的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去世,隨即高句麗發生大規模內亂,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權發生內鬥。唐高宗趁機派兵進攻高句麗,唐朝的將領有李績、薛仁貴等名將,由於高句麗自身發生內鬥,且精銳力量被李世民消滅的差不多了,因此各路唐軍雖遭到抵抗,但也比較順利的會師於平壤城下,在數個月的攻城戰後,平壤被攻克,高句麗滅亡。

    唐平高句麗後,設立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統治此地區,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

  • 2 # 雲端美

    高句(gōu)麗(lí)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北韓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三徵高句麗是隋煬帝楊廣在從大業八年(612年)到大業十年(614年)對高句麗進行的三次戰爭。高句麗沒有徵服下來,隋朝各地起義軍倒把隋朝顛覆。

    公元645年李世民帥軍爭討高句麗,李世民在戰爭之初採取了同隋煬帝類似的進攻路線,一道從遼西陸路進攻遼東,一路由海路出發進攻平壤。

    四月出擊,十月而回,半年時間唐軍拔十城,遷徙高句麗居民七萬人,斬首敵軍四萬人,而唐軍死亡不超過兩千人。大體上講這是一場戰術上大勝,戰略上不虧的戰爭,高句麗也在二十年後在徐世績的重新攻伐下破滅,高宗李治在太宗打下基石之上終於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東北一隅終於重歸華夏。

    在李治在位期間,南征北戰,四海來朝,成就了唐朝史上最廣闊的疆域和最至高無上的地位。為此舉辦了泰山封禪大典意,隨行的除了百官命婦之外,還有包括所有鄰國的使臣和遒長,他們參加此次封禪,就代表了承認李治受命於天的事實 ,代表了他們甘願為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征服高句麗是中國隋朝和唐朝政府的共識,一方面這裡是中國固有領土,另一方面高句麗是農耕民族佔了地盤就不走了,跟遊牧民族不一樣,所以不能長期形成既定事實。

    唐高宗的能力被史學家低估,主要是因為武則天登基,讓男權社會蒙羞,最後以貶低李治遮過這段歷史。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北韓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

  • 3 # 靜夜思160519196

    李世民晚年採納大臣的意見,派出多支小部隊輪番騷擾高句麗,讓他們邊關烽火不斷,無法休養生息損耗國力。高句麗果然頂不住了,內部開始發生矛盾,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李治得到高句麗內亂的訊息,馬上出兵滅了高句麗。

  • 4 # 花近高樓1

    高句麗不是北韓半島,更和現在的南韓沒有半毛錢關係。如果非說有,和高句麗並存的兩個小國百濟和新羅,非常委屈的,擁擠在南韓現在的位置上。

    隋唐兩朝,先後八次對高句麗大規模用兵,陣亡將士超過200萬,大隋帝國更是因此亡國,足見當年戰事之慘烈。

    為什麼隋唐兩朝都如此熱衷於攻擊高句麗呢,首先它不是想象中的彈丸小國,遼河以東的地區都被高句麗統治者,包括現在遼寧和吉林一部分。是不折不扣的地域大國。

    而且高句麗很無恥,他們和突厥聯合,互為犄角,對中原王朝圖謀不軌。和後來滿清入關前的態勢一般無二。只是朱明王朝的皇帝太蠢,缺乏隋煬帝,唐太宗的戰略眼光。

    中原王朝一旦取得對突厥的優勢,騰出手來就會去收拾助紂為虐的高句麗。

    中原王朝對高句麗作戰之所以經常處於劣勢,並不是對手戰鬥力有多強,主要原因還是氣候的原因。

    高句麗是寒溫帶氣候,中原王朝缺乏禦寒的棉衣,再加上勞師襲遠,後勤補給困難。

    冬季溫度太低,每年適合中原王朝作戰的時間只有七個月,如果不能在幾個月內解決戰鬥,中原王朝的軍隊就會深陷在冰天雪地裡損失慘重。

    雖然隋唐兩朝在四十年裡八次征討高句麗都無功而返,但每一次也會讓高句麗無論是人員,還是經濟上損失慘重。

    尤其是太宗年間持續征討,培養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將士,比如說李績(徐茂公),薛仁貴等,和高句麗的戰鬥中成績一次比一次更出色。

    到唐高宗年間薛仁貴徵服高句麗,高句麗已經是油盡燈枯,被大唐征服只是水到渠成,如果就據此說唐高宗的能力超過唐太宗,純屬無稽之談。

  • 5 # 蕭子北反彈琵琶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隋唐之間雄踞東北亞,大唐立國後與高句麗發生多次戰爭,終於在高宗時期將其湮滅,為何“天可汗”李世民沒有滅亡高句麗,而歷史上口碑一般的唐高宗李治卻將其滅了呢?

    貞觀末期,李世民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不再舉國之眾勞師遠征,只帶10萬將士親征遼東,採用募兵制,讓將士自願報名而往,士卒踴躍報名參加,大唐戰神薛仁貴就是在這次募兵中去前往遼東戰場的。果然,唐軍在遼東勢如破竹,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在遼東安地戰場上,郎將劉君邛被高句麗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李世民知道後,賞賜戰神薛仁貴兩匹御馬,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並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由於徐茂功(也就是徐世勣,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後,要屠殺城內居民。唐軍在遼東戰場遭到高句麗軍的激烈抵抗,最後寒冬來臨之際,唐軍糧草補給困難,不得不返回中原。

    回師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朕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朕不高興於得到遼東,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李世民回到長安後,不久病逝,薛仁貴開始給高宗皇帝守衛宮門,在暴雨之夜,救了李治一命。開始逐步得到李治的重用。

    同時唐軍諸將多翻輪攻高句麗,高宗乾封元年,遼東戰場迎來了轉折點,高句麗在唐軍的不斷打壓之下,高句麗內部分裂,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位被其弟泉男建奪位,泉男生派其子泉獻誠向唐朝求救,唐高宗派諸將分進合擊,最終在戰神薛仁貴以3000玄甲軍打破高句麗數萬軍馬之後(民間將薛仁貴破高句麗故事編成《薛仁貴徵東》一書,在民間廣為流傳),高句麗為之膽寒,各路唐軍會師平壤,俘泉男建,高句麗亡。

    高句麗滅亡之後,唐朝在平壤設立都護府,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由於薛仁貴鎮守有方,治理遼東非常不錯,高句麗人對薛仁貴感恩戴德,甚至忘卻了“亡國之痛”。

    可以說,李世民沒有滅掉高句麗,而李治將高句麗滅了,薛仁貴在裡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薛仁貴也是李世民給兒子發掘的將才,最後終於成功滅了高句麗,也算為隋朝時期被高句麗祝了”京觀”的隋朝士兵報了仇吧。

  • 6 # 理工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相當於問吃3個餅飽了,是不是前2個餅都白吃了?

    李世民打高句麗之前,高句麗有什麼?

    在李世民出征遼東之前,高句麗是一個控制範圍西至遼河,東至大海,向北能控制靺鞨、室韋這些遊牧部族,向南與百濟合流幾乎要把新羅滅亡的獨立政權;這樣一個國家,在幾十年前剛剛抵擋了隋王朝百萬大軍的攻伐,還是連續三次,中原士兵的頭顱和骸骨被壘成京觀堆放在高句麗的城池下,高句麗人對中原政權的軍隊不但沒有恐懼反而充滿驕傲和自信;這樣一個國家,在隋末唐初之際是自成立以來數百年最強大的一刻,無論人口還是地域都達到了頂峰,經濟上融合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長處,又從中原政權吸收了文化和科技等諸多長處。

    如果不考慮當時高句麗出了一個傑出人物淵蓋蘇文,他是高句麗能與唐王朝抗衡數十年的領導核心人物,但此人和高句麗王爭權造成高句麗內部分裂,實力下降;如果不考慮高句麗小國心態發作在遼河沿線修築了千里長城,雖然讓李世民攻打遼東增加了一些阻力,但修長城的費用想必可以購買和打造更多的武器、訓練更多計程車兵、積攢更多的糧食和物資。

    總之,當時的高句麗不但是自身歷史上最強大的一段時期,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所有地方割據政權當中最強大的幾個之一。這就是李世民打高句麗前的局面。

    李世民率十萬大軍在高句麗境內轉了半年回國之後,高句麗還剩下什麼?

    遼河千里長城已經遠遠地在唐軍戰線的後方,成了唐軍修路築城的原材料;唐軍多路進攻,攻城拔寨,大戰小戰無數,唐軍保持了絕對的勝率,甚至多次高句麗軍以多打少都遭到慘敗,高句麗上上下下在隋煬帝楊廣那裡建立起來的信心蕩然無存;此戰當中,高句麗損失計程車卒至少一二十萬,對於人口不過一二百萬的高句麗來說,這麼多精壯男子的損失是無法承受的;遼東城(遼寧遼陽市)本來是遼東地區的最大城市,高句麗以此為核心嚴防死守,結果被李世民一戰而下,依靠中原風格的堅城防守已經不可能;也就是安市城是高句麗傳統的山城,地勢險要,加上李世民愛惜士卒才沒能攻破。否則高句麗舉國來援安市的十五萬大軍都被唐軍消滅,無援軍、無補給的孤城,只要捨得付出代價,沒有攻不下來的;另外,本來高句麗認為天險的海岸線成了唐軍任意登陸的坦途,原本高句麗建設多年的防禦體系已經處處是漏洞。

    也就是說,短短半年,李世民給高句麗在人口、士兵、土地方面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失,徹底破壞了高句麗的國防體系,更加沉重打擊了高句麗上上下下的信心。

    這和當年隋煬帝楊廣不同,楊廣徵高句麗戰果遠遠小於損失,在雙方對拼消耗的時候楊廣先承受不住了,而像這樣再來兩次,大唐問題不大,而高句麗早就被拖垮了。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又調整了對策,高句麗承受了更大的損失,唐王朝卻連消耗都小了很多。李世民在去世前組織了的幾次對高句麗的攻擊行動,採取的行動和後來李治時期一樣,都是從山東半島海運到高句麗北韓半島腹地或遼東半島登陸,襲擾一番之後退兵。所以,高句麗被滅國的戰略,是李世民時期就已經制定了的,李治包括武則天只是一個執行者。結合問題,就是說告訴你就靠吃餅就能吃飽。也就是淵蓋蘇文這個高句麗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才能在如此情況下鐵腕統治高句麗沒有崩潰。但換個角度來看,淵蓋蘇文早些投降,高句麗人民遭到的苦難還能更小一些。

    李治延續了李世民的做法,趁著沒了淵蓋蘇文這個傑出人物,又有武則天這個強力組織者,才有了滅高句麗的功績

    李治初期並無堅決消滅高句麗的決心,仍然延續了李世民的做法,不時派遣軍隊襲擾高句麗。實際上當時李治的戰略重點已經轉到了西域,那邊此起彼伏的叛亂已經讓李治焦頭爛額,李治的中亞十六州都督府刷大食的副本又開得太早了,結果不但沒取得效果,反而又多了吐蕃和大食兩個敵人。只是後來比較偶然的滅了百濟,北韓半島局面一下明朗,李治才把消滅高句麗列入日程。但在淵蓋蘇文死前,高句麗仍然有抵抗能力,蘇定方圍攻平壤數月都未能攻克,否則,滅高句麗的功績就輪不到李績和薛仁貴了。

    直到淵蓋蘇文死去,他的幾個兒子和高句麗王勢均力敵,都是窩囊廢,死到臨頭還在內鬥,這才有了李治滅亡高句麗的結果。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當時的武則天還是很賣力氣的,她是一個強力鐵腕人物,組織能力很強。當時調動國內資源支援前方戰場,連他們的兒子太子李弘都表示了反對認為百姓受苦了,被武則天粗暴回絕,可能這也是武則天疑似殺掉自己兒子的原因之一。

    總之,李治這個傻小子,幸運的有個好老爹,有樣學樣的吃了第三個餅,竟然發現自己飽了。這就是問題的答案。

  • 7 # 人者仁義也

    因為高句麗自身發生了內亂,有人當“高句麗奸”給唐軍帶路,這不可避免的使得高句麗走向滅亡。在古代歷史上攻滅一個國家,總是需要內奸的,沒有內奸一般很難實現目標。

    唐太宗數次攻打高句麗,數次無功而返就在於高句麗的地形易守難攻。唐軍攻打高句麗主要是從海路前往北韓半島,渡過鴨綠江攻打平壤城,另一條路則是透過遼澤直接透過遼東走廊攻擊高句麗。但是唐太宗時期這幾次征討都失敗了。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高句麗的權利主要掌握在淵蓋蘇文的手裡,權利十分集中,而且高句麗對於唐朝的防備十分謹慎。早在貞觀二年(628年),高句麗在唐朝攻滅東突厥之後,就修建了長城,東起扶余城西至大海,長一千餘里。而淵蓋蘇文的家族從他的祖父開始在高句麗掌權,早在高句麗王高建武在世的時候,當時的淵蓋蘇文發動政變殺死了高建武和大批官員,立高藏為高句麗王,自立為莫離支,莫離支是一個官職,相當於宰相再加兵部尚書,掌文權又掌武權。

    唐太宗曾經發動兩次大規模的征討。

    第一次是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為高建武被殺為由討伐高句麗,第一路由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帶著將軍常何等人率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從萊州出海直奔高句麗的平壤城。第二路是由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道宗為副將,帶著將軍張士貴等人率步騎六萬直奔遼東,而唐太宗自己則是率領大部隊從後面跟上。但是這一次的征討在安市城暫停了,當時的唐太宗沒有打下安市城,再加上遼東的倉儲糧食所剩無幾,士兵們從夏天打到秋天,天氣寒冷,於是下詔班師。

    第二次是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薛萬徹的攻打,薛萬徹度過大海到達鴨綠江,攻破高句麗的泊灼城,俘獲十分多。唐太宗讓江南造大船,派陝州刺史孫伏伽招募士兵,萊州刺史李道裕運糧及器械,儲藏在烏胡島,但是這個計劃隨著唐太宗的去世而終止。

    唐高宗對於高句麗的征討

    唐高宗曾經派任雅相、蘇定方、契苾何力依次征討高句麗但都是無功而返。但是在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發生了內鬥,高句麗的權臣淵蓋蘇文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淵男生代為莫離支,元男生和他的弟弟淵男建、淵男產發生權利矛盾,他們直接劃分黨派,相互攻擊。淵男生被兩個弟弟打跑了,跑到了國內死守,但是兩個弟弟依舊不願意放過淵男生,於是淵男生派自己的兒子淵獻誠到唐朝求援,最後唐高宗派左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率兵接應。淵男生最後投降唐朝,被封為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玄菟郡公。同年十一月,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裨將郭待封等人開始了最後一次討伐高句麗的軍事行動。

    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破高句麗西部重鎮新城,此後所向無敵,此後攻打平壤城,高句麗王高藏和淵男建派淵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投降唐朝,但是淵男建拒不投降,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將領僧信誠開啟城門,唐軍衝進城中,俘淵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 8 # 大國布衣

    李治能夠解決高句麗,主要還是因為他比李世民捨得本錢。

    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是,動用了十幾萬軍隊,打了五個月,一看拿不下安市城,就撤回去了。而李治時,動用了多少兵具體沒說,但光增兵就有兩次,再加上李世民先前用疲國之計消耗了高句麗二十多年,高句麗是是在撐不住了。

    李世民為什麼拿不下高句麗?

    貞觀年間看似盛世繁華,但經歷了隋末戰亂後,其國民大概在三百萬戶,永徽三年也就是三百八十萬戶,相比唐朝最高峰時期的九百萬戶還有差距。而高句麗和百濟合起來當時也有一百萬戶。

    大戰就是砸錢,沒有人口就沒有稅收,沒有稅收就沒有兵力和財力,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道理誰都懂。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所帶的兵力不可能是全國的兵力,因此投放到遼東的就更少了。

    初唐時期的李世民連戰連勝靠的就是手上的精兵和高質量的統帥,他沒法像漢武帝那樣動用全國的財力砸死敵人。因此,走精兵流路線的不可能毫無顧忌的用人命攻城。

    李世民到遼東境內後已是入冬時節,高句麗那邊的冬天異常寒冷,處於長安範圍內計程車兵吃不消那樣的惡劣環境。天氣嚴寒,駐紮城外太久無法攻克,必會導致士氣低落和糧餉不足,雖有有可能被對方反殺,李世民作為一個久經沙場之人不會犯這樣低階錯誤。因此他在九月時就撤兵回長安了。

    李治的策略

    正面拿不下,就更改戰略,李世民利用唐朝水軍的優勢,大批次造船,派精兵騷擾。當時的騷擾規模比較大,高句麗被唐水軍弄得疲憊不堪,但李世民這種做法有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連年用兵,百姓被重稅壓得喘不過氣,而士兵也是死傷甚多。

    在騷擾對方几十年後,在不久後倭國派兵干預百濟叛亂的情況下,李治下令在白江口對戰倭國,取得大捷,順便平定百濟,這樣的情況下高宗恢復了繼續打高句麗的信心。

    平定百濟後,高宗見百濟還有叛亂、新羅坐觀成敗居心叵測的情況下對高句麗發動了南北夾擊,讓契苾何力從北線突破鴨綠江,蘇定方從南線直撲平壤。

    接下來就出現了高句麗的內亂,泉男生帶路的事了。除了有人帶路導致唐朝獲得的一系列便利之外,高宗也豁出去決意幹到底,唐軍不顧寒冬進行作戰,在遼東連著過了兩個冬天才獲得了遼東戰場的勝利。

    總的來說,太宗親征高句麗失敗,還是因為他一直沿用當年中原群雄的戰術。打贏了一場戰爭後,圍困幾個城市,等著對方投降。但他忽視了高句麗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機器,他們已經有足夠的失敗後再戰的能力。

    而高宗的征討,除了有泉男生的帶路外,還因為當時的國家財政足夠的支援,在後勤有保障的情況下,唐軍不會像李世民時期遇到嚴寒只能無奈撤軍。而是用充足的糧草和兵力,一步步盯著壓力打到平壤。

    在唐朝政府和軍民都上下一心要滅掉高句麗而無懼付出巨大代價的情況下,那麼高句麗的結局只能是滅國。在那個時代的人眼裡,唐朝是龐然大物,他們只有畏縮抵抗的份,只能慢慢的被巨唐一步步蠶食,沒有任何的反擊能力。滅國,只是時間問題。

  • 9 # 新銳歷史

    事實上,在唐太宗李世民親征的高句麗之前,隋煬帝楊廣就征討過高句麗,但是這兩位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隋煬帝,唐太宗,這兩位在歷史上都是如雷貫耳,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雖然不能說毫無名氣,但是和這兩位比起來就差遠了。

    但是,隋煬帝和唐太宗兩個皇帝都滅不掉的高句麗,居然就是平平無奇的唐高宗滅掉了。這真是讓人驚掉了下巴!

    (唐高宗李治)

    一、高句麗為啥總捱打。

    翻閱歷史你會發現高句麗這一輩子好似和隋唐王朝有仇似的,雙方總是發生戰鬥,隋朝的滅亡也和不停地對高句麗的戰爭有關係。

    高句麗到底做錯了什麼讓中原王朝對他如此咬牙切齒呢?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對於統一的中原王朝來說具有不可言喻的意義。

    首先,高句麗所統御的地理位置由遼東,北韓半島北部組成。

    在漢朝這裡都是隸屬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而且在這裡在遠古時代就是華夏九州的一部分。

    所以對於中原大一統王朝來說這裡是一直以來的固有領土,是統一的華夏核心區域的一部分,沒有他的統一不能說是真正的統一,消滅高句麗對於隋唐來說具有極強的政治意義。

    再者,就是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起,東北方向就孕育了無數的地方割據政權以及追求一統天下的政權。

    相比較於北方單一的遊牧文化和中原單一的農耕文化,東北這裡既可以承載遊牧文化又可以承載農耕文化,在這裡起家的民族可以採眾家之所長避眾家之所短。

    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民族就是在這裡起家爭奪天下的,而隋唐王朝也具有極強的鮮卑色彩,可以說鮮卑是隋唐一統天下的引導者。

    而位於原先鮮卑之地的高句麗也是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鮮卑,這種威脅遠遠大於北方遊牧民族,為了保證江山穩固,高句麗是一個必須被拔掉的釘子。

    (高句麗)

    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

    李世民這位戰神很重視對高句麗的戰爭,所以他決定親帥大軍爭討高句麗。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帥軍親征討高句麗,他在戰爭之初採取了同隋煬帝類似的進攻路線,一路從遼西陸路進攻遼東,一路由海路出發進攻平壤。

    1、陸路的先鋒將軍是名將徐世績,四月率軍渡過遼水,圍攻遼東城,高句麗派四萬大軍支援遼東城。

    徐世績部將王道玄帶領四千騎兵直接衝擊高句麗軍隊,高句麗軍隊大潰,遼東城被徐世績攻破。

    至此階段遼東已經被徹底平定,接下來就是渡過鴨綠江直奔鴨綠江與海路部隊會師。

    同年九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高句麗北部將領薩延壽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支援安市。

    李世民就先命令將領示弱引誘高句麗軍隊遠離安市,又寫信給延壽說自己不過是為了打擊篡位的蓋蘇文使延壽放鬆了警惕。

    李世民命令徐世績先帥一萬五千步騎陳於西嶺直面延壽大軍,又命令長孫無忌帥一萬一千人自峽谷直衝高句麗後方。

    高句麗一開始只見徐世績軍營就全軍出擊進攻徐世績,待到長孫無忌的兵馬到達之後高句麗部隊準備分兵抵禦

    但當時雷電四起,大將薛仁貴直衝敵陣瞬間打亂了高句麗的部署,延壽只得投降。

    2、安市城已經成了孤城一座,可是這座孤城終究沒能讓戰神李世民飲馬鴨綠江畔。

    在勝利之後軍營內都認為應該趁著打破高句麗支援部隊安市守軍膽寒的時機,直接放棄安市直衝平壤城與海路部隊配合攻下平壤。

    只有長孫無忌認為皇帝是萬金之軀,不同於當年的軍事將領,不可以隨意冒險

    李世民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顯示了自己一國之君應有的擔當,放棄冒險方案,採取長孫無忌的建議,繼續圍攻安市。

    九月,安市守軍面對唐軍的攻城展示了無比堅韌的守城決心,在戰鬥之中毫不退卻,徐世績在憤怒之中向皇帝請求城破之日坑害城中男女,這種行為讓城內更加齊心協力守城。

    十月,在安市城下已經三個月的唐軍即將面對東北嚴寒天氣的到來,唐太宗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為了不使唐軍重蹈隋軍的覆轍,唐太宗命令大軍回撤。

    李世民的高句麗之戰的戰略目標沒有完成,但是還是不能掩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將領優秀的軍事素養。

    (唐太宗李世民)

    三、李世民為什麼打不下高句麗?

    1、糧草的供應缺乏。

    唐朝距離高句麗較遠,因此唐朝對於高句麗的戰爭屬於遠距離作戰,進行遠距離作戰的前提是要保證糧草的供給充足。

    但是根據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的記載,當時“遼東道遠,糧運艱阻”。隋煬帝時期,也是因為糧食運輸不方便,在征戰高句麗的時候不得已班師回朝。

    雖然當時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的教訓,提前將糧草儲存起來,並且還專門派人在國內製造了四百艘船用來從水路運輸糧食。

    陸路上也設定了專門供應糧食的地點,處理糧食之外,唐太宗還派人飼養大量的牛羊來供應士兵的糧草。

    唐太宗本人經過常年的作戰,其經驗十分豐富,因此在對高句麗的作戰過程中,他明白大量的糧草消耗是不利於自己的,所以想要採取存積糧食的方式速戰速決。

    但是事實並不如唐太宗所願,在唐太宗向高句麗發起進攻之後,遇到了高句麗的頑強抵抗。

    雖然最後唐太宗的軍隊佔領了白崖等地區,但是卻並沒有抵達高句麗的都城,唐太宗就下令班師回朝了。

    僅僅在半年的作戰時間中,唐朝軍隊的糧草就已經供應不足了,再加上此時的高句麗地區正值天氣十分寒冷,因此唐太宗只能放棄繼續進攻高句麗。

    由此可見,糧草的供應缺乏是造成唐太宗進攻高句麗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2、高句麗地區天氣較為惡劣。

    高句麗的位置在今天中國的東北部地區,由於緯度較高,高句麗的氣候是十分寒冷的,冬季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也開始的較早。

    王欽若在《冊府元龜》中也記載高句麗地區“季秋草枯,遼塞寒烈”。高句麗的軍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這種天氣狀況。

    但是唐朝的軍隊士兵大都是中原人,他們很難適應如此惡劣的天氣,承受不住如此寒冷的狀況,因此其軍隊的作戰實力大大降低。

    後來唐太宗也曾多次對於高句麗進行攻佔,但是每次都是進攻到七八月份的時候,就率兵撤退。

    所以說,天氣狀況對於唐朝的軍隊作戰還是影響還是很大的,高句麗也憑藉著天然的地理位置的優勢,得以長期的躲避唐朝對其的進攻。

    3、高句麗地勢易守難攻。

    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說,十分具有優勢,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高句麗地區“多大山深谷,無原澤”,因此高句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區。

    高句麗人民依山谷而居,周邊多為山脈,因此高句麗城內的許多建築也都是建在山上,很少有平原地區。

    高句麗在進行城池的建設時,也是按照地勢而建,這樣的建設既能夠方便駐紮大量的軍隊士兵,並且十分堅固,不易被攻破。

    高句麗自古以來就是戰火頻繁的地區,高句麗的統治者也充分地認識到這一方面,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十分重視堅固的防禦體系的建設,依山而建的城池也成為高句麗最有力的防禦措施的存在。

    在唐太宗出兵高句麗的時候,就有大臣因為高句麗的城池太過堅固而勸阻他,這也可以表明當時高句麗城池防禦的有效性和難以攻佔性。

    唐朝的軍隊即使實力強悍,也很難攻破高句麗的天然地理優勢。

    (唐時高句麗)

    四、李治為何能解決掉高句麗?

    1、唐高宗李治解決掉高句麗,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如果不是隋煬帝拿隋朝的滅亡為代價,給高句麗帶來重大的創傷。如果不是李世民一直對高句麗實行力量削弱的策略,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取得良好的發展,實現“貞觀之治”。

    從而到唐高宗李治手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使得唐朝國力達到最鼎盛的狀態,唐高宗自然也就很難取得最終的勝利。

    2、唐高宗採取了正確的戰略。

    與以往不同,唐高宗征戰高句麗不再是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妄想以絕對的實力將高句麗滅掉,使之臣服,彰顯王者之師的雄姿。

    而是實施分而劃之、各個擊破的策略,聯合新羅,先是將百濟滅掉,最後再攻擊高句麗。

    3、時機選擇的非常重要。

    當時,高句麗最牛叉的軍事獨裁者淵蓋蘇文去世——說他牛叉是有原因的,淵蓋蘇文不是高句麗的王,但掌管軍政大權。

    他在的時候,能夠成功抵禦李世民想滅掉高句麗的企圖,並且讓整個高句麗從上到下圍繞在他身邊。

    等到淵蓋蘇文一死,情形立馬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三個兒子開始爭權奪位,哥哥淵男生遭到兩個弟弟淵男建和淵男產的算計,走投無路之下,淵男生只好向大唐求助,併成了最大的“高奸”。

    4、在征戰高句麗的征途中,大唐之所以能夠屢次轉危為安,還與那時候牛逼的將領太多有關。

    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治軍嚴整,高侃忠勇有謀,契苾何力有統御之才,與李靖齊名的李績則為三軍統帥,還有“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的蘇定方。

    (唐太宗、唐高宗歷次征討高麗圖)

    結語

    綜上所述,李治之所以能夠成功滅掉高句麗,不僅在於前兩位皇帝對高句麗的多次進攻,引起了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高句麗的實力已經嚴重被削弱。

    其次,還和李治採取的分而劃之、各個擊破的策略不無關係。

    再者,就是李治選擇了正確的時機實施征討,不然性格懦弱的李治也無法擊敗它。

    在唐朝兩代君主誓要滅掉其的決心下,那麼高句麗的結局就只能是滅國.

    -END-

  • 10 # 七彩飛揚說歷史

    公元660-668年,北韓半島發生了一場耗日時久的滅國級戰爭,這一場戰爭使圍繞大唐與北韓半島的百濟和高句麗這兩個國家展開的。在戰爭中,曾經在東北一帶稱雄長達六百年之久的高句麗和百濟兩國就這樣被消滅了。製造這一歷史軍事奇蹟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大唐軍隊。那麼,別人就好奇,為什麼隋煬帝、唐太宗李世民都不能完成的事業,為什麼這個李治就能成功完成,超越父王立下軍事壯舉呢?其實,分析起來原因也就這些:

    抓住良好的時機,實施正確的戰略

    古代打仗就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唐高宗李治高明之處就在於善於把握時機,採取了正確的戰爭戰略。與過去不同,唐高宗討伐高句麗不再是以龐大的軍隊數量優勢來滅掉高句麗,使之臣服於大唐來彰顯王師的威風,李治高明之處在於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策略,與新羅聯合,把百濟這個國家滅掉,最後才去攻擊高句麗。

    戰爭的天時是非常重要的,李治也遇到了一個好時機,簡單來說是沾上了好運氣。當時,高句麗最強大最牛的軍事獨裁者——蘇文去世了。蘇文的牛與強大在於雖然不是高句麗的王,卻掌握軍政大權,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和傑出的軍事才能。蘇文在世的時候,成功抵禦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進攻,讓這個高句麗的臣民都位圍在他身邊,在他領導下反抗大唐的進軍。

    可是,蘇文去世之後,一切就不同了。最大的變化就是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奪權力展開了一番勾心鬥角。哥哥淵男生在被兩個弟弟淵男產和淵男建的算計走投無路,於是只能向大唐援助,由此也變為了高句麗一個“內奸”。

    而且,當時李治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率軍打仗的料子,也沒有學唐太宗或者隋煬帝御駕親征,而且派了許多傑出的將領出兵高句麗。如與李靖齊名的李績則為三軍的最高統帥、龐同善治軍方面嚴整、契苾何力有統御之才、高侃忠勇有謀等。在傑出的和英明的將領的率領下,帶領一些驍勇計程車兵,戰勝高句麗也是不再話下。

    這樣,從公元前37年,也就是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建國的高句麗國,經歷新莽時期。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歷經705年,終於由衰落走到了滅亡。這樣,李世民父子在施仁政和收民心的政策下,勵精圖治數十年,收復遼東,滅掉了高句麗等北韓國家,領土面積到達平壤,終於確立了大唐的版圖,成就了古代中國鼎盛的大唐王朝。

    強大的唐羅聯軍

    現在,講述當時的北韓半島分為高句麗、新羅和百濟這三個國家。唐高宗李治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和新羅聯軍,組建強大的唐羅聯軍,一起攻擊高句麗和百濟這兩個國家。

    在強大聯軍進攻下,唐朝軍隊佔領了今天遼寧與吉林東部的高句麗等地,然後佔領鴨綠江。最後,唐軍各路在平壤會師,逼迫最後一任高句麗君王高藏王開城門屈服投降。再加上663年唐朝將領劉仁軌鎮壓百濟的復國運動,唐王朝滅了兩國,成就了在北韓半島的豐功偉業。

    唐軍在戰略上的靈活自如,佔盡了天時地利,在戰術上充分利用騎兵和步兵共同作戰的優勢。同時,在唐軍陣營中也有著回紇精騎、契丹騎兵等精英的遊牧民族軍隊,作戰水平非常高。雖然新羅軍隊在素質上不如唐軍,卻是由於靠近戰場,對高句麗和百濟的土地渴望程度非常高,對高句麗與百濟這兩個國家軍隊自然也有著牽制的作用。

    之前皇帝的征伐,消耗了高句麗的實力

    戰爭對一個國家無論是財力或者人力、資源都是一種內耗。隋煬帝和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其實也是消耗了這個國家的實力。再加上從唐太宗時期開始,唐軍一直對北韓半島增加海上與路上的壓力,這對高句麗也是一種內耗。因此,可以說唐高宗李治的成功,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

    又如在公元645-660年時候,唐朝軍隊幾乎每一年到兩年,都會派軍隊在北韓半島出擊和掃蕩。如薛仁貴、蘇定方等大將在鴨綠江畔和遼東半島的輪流出擊,把高句麗人的軍事機動性和民間力量都消耗乾淨。最威脅高句麗的,就是喪失了遼河天險,鴨綠江都成為唐朝軍隊自由出入的一個領域,一個賴以生存的國防保衛線就這樣徹底喪失了。所以,唐高宗李治攻下高句麗,都是站在前任皇帝的功績基礎上的。

    本文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請點“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格21這架戰鬥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