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敏哥說歷史
-
2 # 風雲名人志
左宗棠,晚清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洋務派將領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併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他從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而發跡,歷任福建浙江總督、甘肅陝西總督、江蘇江西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重要官職,他不斷樹敵,卻不斷升官。
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讓統治者總是妄自菲薄,西方列強用鴉片打開了侵略中國的大門,因為實力懸殊,侵略者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對清朝肆意踐踏,橫行無忌,然而這些手握火槍大炮的侵略者卻唯獨怕一個湖南人,這就是左宗棠,他在同治年間平定了甘陝地區的回民內亂,抬棺材進軍伊犁擊敗浩罕汗國的阿古柏,收復了新疆。光緒九年又主動請纓親赴中法戰爭前線,取得勝利,但無奈軟弱的清政府下令“乘勝即回”,馬上撤軍與法國議和。
《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就是這樣一個戎馬一生,離家30多年的晚清第一人左宗棠,以齊家治國為己任,修身養性,先治家,後治軍,最後使國家安定,那麼左宗棠是如何“齊家”的呢?答案就是家書!
自從1852年,左宗棠離家後的32年間內,與家裡互通的家書長達10萬多字,字裡行間都充滿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和作為當家人的責任,讓一家人雖然身處異地,卻如同時時都在同一屋簷下一樣。家書中除了具體描述自己的作戰所在地、戰爭勝利或者失敗的感受、官位的升遷、俸祿情況等詳情外,最多的內容還是對父親的問候,對妻子的讚揚和對兒子們的悉心教導,將所有家書的內容連起來,就可以構成一部大清30年曆史的見證史。
左宗棠作為一個合格的慈父,對兒子們悉心教導左宗棠在給兒子孝威、孝寬的一封家書中寫到:
孝威氣質輕浮,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而童心未化,視聽言動無非一中輕揚浮躁之氣。屢經諭責,毫不知改。孝寬氣質昏惰,外蠹內傲,又貪嬉戲,毫無一點好處。開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閒玩耍,便覺分外精神。離家多年的左宗棠竟對不在膝前的兒子如此瞭解,這便看出作為一個慈父的後代的關心,他告誡兒子們一定要多讀書、做好人,然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讀書做人,先要立志。想古來聖賢豪傑是我者般年紀時,是何氣象?是何學問?是何才幹?”
他還多次告誡兒子們,交友要慎重,少與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來往,多做好事莫問前程,以免最後淪為下流社會人等。並且在家是不許與親朋應酬,只管讀書就好等等。“親朋中子弟佳者頗少,我不在家,爾等在塾讀書,不必應酬交接。”
左宗棠作為一個合格的丈夫,對夫人關愛有加左宗棠雖然在官場是高高在上的權臣,並且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生活幾十年,但他卻對自己的夫人沒有絲毫訓斥及輕視之情,他除了要單獨給夫人周氏去信,說明自己目前的一切事宜、吐露思念之情等,還要在給兒子們的信中著重告誡到,一定要聽母親的話,並且對母親要孝順。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如奉母命出外,亦須速出速歸。“出必告,反必面。”斷不可任意往來。”小結:左宗棠南征北戰30年,每天都要面對敵人的造訪和皇帝的命令,雖然“身經百戰”卻仍然“日理萬機”,但他對夫人的關心和兒子們的教導從來不會有一絲的懈怠,正是他自己年輕是的韜光養晦、修生養性,才能用家書“齊家”將家庭治理的井井有條,進而對自己的軍隊才能治理有方,對國家才能作出任何人都無可匹敵的貢獻。 -
3 # 黑兔子牙
左宗棠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偉大的愛國者,率領湘軍收復新疆。但是大多數人對他的瞭解,也只止於此。因為他爭議比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書以其真實性成為研究歷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學家的重視;以其親切私密的風格,為廣大讀者喜歡。家書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獨特門徑。近代以來史學界不乏家書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書》《中國曆代名人家書》《湘軍四大將帥家書精選》等等。在《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家書首次全部收錄。晚清以來重要的湘軍將領、湖南名人的家書研究成果很多,對左宗棠的家書研究也有專著,也有博碩論文。但是大多數成果偏向於學術性,通俗性大眾性不夠。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是徐志頻的研究左宗棠家書的新作,是近一個半世紀來首部對左宗棠家書做出深入解讀與全面述評的著作,除了全文照登左宗棠30餘年所有家書之外,還介紹了家書的歷史背景、與家書有關的人和事,闡發了左宗棠的內心世界和其中的思想精義,釋疑解惑,引導閱讀,別開生面。這本書以左宗棠家書為綱,以家書時間順序為軸,書寫了一部晚清32年簡史、左宗棠家族史、左宗棠思想史。讀罷掩卷,一個真實、生動、豐富、深刻的左宗棠躍然紙上,既是對左宗棠家書的深入研究,也對廣大讀者起到了導讀傳播的作用,把專家和大眾聯絡了起來,具有時代氣息。徐志頻雖然是個年輕作者,但對左宗棠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文字和史學功底不錯,思想見解也常有新意。
家書,滲透著左宗棠的骨肉之情與責任意識
家書總體上體現了左宗棠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和傳統士大夫的價值追求與人生信仰。家庭和家族的自治是社會、國家安定的基礎,“治家”是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從遠古時代起,華人就一直把家庭、家族關係看作社會秩序的基礎、文化觀念的根基。“修齊治平”是孔孟之道對士子的基本要求、宋明理學強調的基本理念。“士子”一身二任,在家有“齊家”的責任,出門有“治國平天下”的義務,是家和國的聯絡紐帶、轉換的樞紐。左宗棠與其他湘軍將領一樣,深受湖湘理學的涵養,以齊家治國為己任,內聖外王為理想。湖湘理學是晚清湖南地區產生的“經世理學”,崇尚理學價值信念,實行經世致用方法。“修身齊家”是透過自己以身作則把全家帶好,從而使國家安定,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可以說這就是左宗棠家書呈現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和方法論。
家書中洋溢著左宗棠作為丈夫、父親、家長的那份責任感和親情,他用家書凝聚一家人,強化大家對家的認同。1852年離家之前的情況我們知之不多,他生命的後30餘年南征北戰,戎馬倥傯,沒有與家人在一起,如何“齊家”?32年,他與家的聯絡見諸於10萬餘字的家書中。這麼多內涵,透過精煉的文字表達出來,字字句句滲透著他骨肉之情與責任意識。
家書,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
32年的家書連起來,既是一部晚清歷史,也是一部湘軍的征戰歷史,還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記敘了他治國平天下的事蹟:率領新建的五千楚軍解祁門之困,攻佔杭州,剿捻平亂,西征新疆,血雨腥風,驚心動魄,勞苦功高,節節高升。艱難困苦的西征,老病之軀的掙扎,雖然只幾筆帶過,但妻子兒女如在場一般,像一家人坐在庭院聽他娓娓道來,孩子們知道了老父親的作為與情感,妻子也“見字如面”,聊慰相思之苦。征戰、調防、籌餉、用人、皇帝恩賞、人際交往,很多本不需要向家人敘說的事情,他都一一提到,既不是邀功,也並非炫耀,僅僅是平等的分享,僅僅是與親人的溝通,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讓孩子認同這個千里之外的父親,和這個天各一方的家。他透過家書,讓孩子和夫人更瞭解他,跟他一起馳騁疆場,跟他一起艱苦奮鬥,跟他一起嘔心瀝血,跟他一起長時間的思索,這樣就使他們成為了一個家。用心何其良苦!
“齊家”首先是夫妻之道,“夫婦貴在同心”
順便講一句,大家都知道左宗棠是窮書生,倒插門女婿,周夫人對他不僅沒有任何輕慢之意,反而對大器晚成的丈夫一往情深,賢德無比,以至胡林翼讚譽周夫人是“閨中聖人”。左宗棠除了單獨給周夫人寫信外,還不斷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要求孩子轉達對他們的母親、他的夫人的問候和關心,這無疑在孩子的心目中,確立了對母親尊重,對父母親密關係的認知,對父親品德的敬重,對家庭的珍惜。周夫人不幸於左宗棠58歲時去世,他萬分悲痛之餘,去信親自安排後事,讀了讓人心痛動容。
一個家夫妻關係如何,對家庭型別、文明程度、孩子的教養與出息,至關重要。“齊家”首先是夫妻之道,左宗棠與周夫人離多聚少,卻恩愛一生。在父權社會里,男性是主要方面,起決定作用。左宗棠在外自信驕傲,連巡撫都不放在眼裡,可對夫人卻一腔俠骨柔情。他有自己的夫妻理念。他在給侄子左奎叟的信中說,好的夫妻相處的標準,像愛兄弟一樣愛老婆,像待客人一樣待妻子,以感情相聯結,以禮數待人,只有這樣夫妻才可以做得久。他在信中列出了一個夫妻之道的基本標準:“夫婦貴在同心”,“一床無兩人”,意思就是,兩人要同心同德,不要同床異夢。
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左宗棠齊家身教言教並重
中國流行一句話:以“孝”治天下。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對父親的要求,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家書告訴我們,左宗棠齊家,身教勝於言教,身教言教並重。如果說自己的故事和心路歷程是身教,那麼他對兒女的關切和教誨,常常流露筆端,溢於言辭。對孩子,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好人。他反反覆覆地講,要做好人。什麼是好人?他要求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學習先賢,做“古時聖人豪傑”;何為聖人豪傑?他的標準是“上報國恩,下拯黎庶”;應該樹立什麼人生目標?他現身說法,“我生平於仕宦一事,最無繫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諺雲:富貴怕見開花。我一書生,從枯寂至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徵,惟常盡力,以上報國恩,下拯黎庶,做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讀到這裡,讓人想起曾國藩的“求闕”之說,曾氏認為最美好的時光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左宗棠與曾國藩的心是相通的。“上報國恩,下拯黎庶”,視富貴如浮雲,他們的人生目標和富貴觀念不謀而合。
如何做一個好人,左宗棠教育子侄:“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第一,“要讀書”,“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或免為下流之歸”。他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說:“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學,則詩書世澤,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漸滅殆盡也”;第二,讀書不只為做官,讀書是為了使用,為了做事。在科舉道路和讀書的關係上,他要求孩子做實事、立實功,他為左氏家廟所撰楹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求子孫“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學。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鸚鵡耳”。否則,“縱能掇巍科、躋通顯,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他從不鼓勵孩子一心攀登那個僵化死板的科舉臺階。第三,要勤儉。同治元年(1862年),他給兒子寫信:“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材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他身居高位後,並非沒有錢,但為了保持寒素家風,告誡子孫以“清苦淡泊為妙”。
家,人格的搖籃,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俗話說,家人眼中無英雄,在家庭裡,一仰一俯,一呼一吸,一笑一顰,一言一語都是自然而然的,父母在家人面前總是比較真實的,長久地裝是裝不像的。家也是一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專制、偏心、溺愛、懶惰、貪心,各個小家庭,一個大家庭,常矛盾重重,錯綜複雜,也是難以搞清楚的地方。我在北大歷史系讀書的時候,田餘慶先生的夫人、我的經濟學老師李克珍教授跟我說了一句話:夫妻生活、家庭生活,最能暴露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句話我記了幾十年。家,既是人格的搖籃,也是人性成長的伊甸園,還是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
左宗棠作為一個南征北戰的統帥,用“日理萬機”“心力交瘁”形容都不為過;特別是後期,作為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可以說身心疲憊。他曾在信中告訴家人,行走要藉助柺杖,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無論多麼錯綜複雜,無論如何征戰疲倦,他對遠方家人的思念關懷都不曾減少,他的家書如鴻雁飛過萬水千山,到那間居住著親人的屋子,到那些與他血脈相連的親人心中。一個統帥、一個英雄、一個聖賢、一個書生,這些家書譜寫了他偉大人格的頌歌,將永遠映照著千千萬萬為夫為父的人們
-
4 # 梟魚談事
宗棠四歲開始隨祖父在家中梧塘書塾讀書,六歲開始攻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九歲開始學作八股文。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左宗棠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他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
道光九年,18歲的左宗棠開始讀顧社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南的《水道提綱》。
這些學問為左宗棠日後的成功奠定了知識基礎。
1830年,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次年又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
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這年的考試中,7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監生身份參加湖南鄉試,中第18名。之後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未考中。
三試不中,左宗棠從此“絕意仕進”,打算“長為農夫沒世”。
但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他似乎並不甘心就此隱世。23歲新婚時,左宗棠寫下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1830年,左宗棠拜訪長沙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賀氏“以國士見待”。賀長齡之弟賀熙齡是左宗棠在城南書院的老師,他非常喜愛左宗棠,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後來師生倆還結成了兒女親家。
1837年春,左宗棠的同鄉——兩江總督、經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陶澍回鄉省親,途經醴陵,看到縣公館的一副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印心石牽涉到陶澍一個引以為豪的故事)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後“激賞之”,經知縣引見與左宗棠見面。
陶對左“一見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左宗棠提出要拜陶澍為師,畢生仿效。陶澍欣然應允。
左宗棠第三次會試落第後曾繞道拜見陶澍。臨別時,陶提出要將年僅五歲的獨生子陶桄許給左宗棠為婿。左宗棠開始任陶桄的教師。
於是,一個落魄的窮舉人,就這樣做了兩江總督府的四品幕僚。在這裡,左宗棠開始接觸軍國大事。
1838年,陶澍逝世。左宗棠繼續教導陶桄。
陶澍女婿胡林翼對左宗棠的評價是“當為近日楚材第一”。
-
5 # 馮華建
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左宗棠參加湘陰縣試,名列第一。次年,他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
道光九年,18歲的左宗棠開始讀顧社禹的《讀史方輿紀要》、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齊南的《水道提綱》。
這些學問為左宗棠日後的成功奠定了知識基礎。
1830年,左宗棠進入長沙城南書院讀書,次年又入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設立的湘水校經堂。
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在這年的考試中,7次名列第一。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以監生身份參加湖南鄉試,中第18名。之後六年,三次赴京會試,均未考中。
三試不中,左宗棠從此“絕意仕進”,打算“長為農夫沒世”。
但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他似乎並不甘心就此隱世。23歲新婚時,左宗棠寫下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1830年,左宗棠拜訪長沙著名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賀氏“以國士見待”。賀長齡之弟賀熙齡是左宗棠在城南書院的老師,他非常喜愛左宗棠,稱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學則確然有所得”,後來師生倆還結成了兒女親家。
1837年春,左宗棠的同鄉——兩江總督、經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陶澍回鄉省親,途經醴陵,看到縣公館的一副對聯“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印心石牽涉到陶澍一個引以為豪的故事)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後“激賞之”,經知縣引見與左宗棠見面。
陶對左“一見目為奇才,縱論古今,為留一宿”。左宗棠提出要拜陶澍為師,畢生仿效。陶澍欣然應允。
左宗棠第三次會試落第後曾繞道拜見陶澍。臨別時,陶提出要將年僅五歲的獨生子陶桄許給左宗棠為婿。左宗棠開始任陶桄的教師。
家書以其真實性成為研究歷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學家的重視;以其親切私密的風格,為廣大讀者喜歡。家書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獨特門徑。近代以來史學界不乏家書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書》《中國曆代名人家書》《湘軍四大將帥家書精選》等等。在《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家書首次全部收錄。晚清以來重要的湘軍將領、湖南名人的家書研究成果很多,對左宗棠的家書研究也有專著,也有博碩論文。但是大多數成果偏向於學術性,通俗性大眾性不夠。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是徐志頻的研究左宗棠家書的新作,是近一個半世紀來首部對左宗棠家書做出深入解讀與全面述評的著作,除了全文照登左宗棠30餘年所有家書之外,還介紹了家書的歷史背景、與家書有關的人和事,闡發了左宗棠的內心世界和其中的思想精義,釋疑解惑,引導閱讀,別開生面。這本書以左宗棠家書為綱,以家書時間順序為軸,書寫了一部晚清32年簡史、左宗棠家族史、左宗棠思想史。讀罷掩卷,一個真實、生動、豐富、深刻的左宗棠躍然紙上,既是對左宗棠家書的深入研究,也對廣大讀者起到了導讀傳播的作用,把專家和大眾聯絡了起來,具有時代氣息。徐志頻雖然是個年輕作者,但對左宗棠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文字和史學功底不錯,思想見解也常有新意。
-
6 # 秦人正音
左宗棠,湖南湘陰人。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左公一生,鏖戰太平軍、進剿捻軍、興辦洋務、克復新疆、督師福建。尤以收復新疆,推動新疆建省,以其遠見卓識,捍衛中華疆土,為國家民族建立了不世之功,永為後世銘記。
“治國、平天下”之外,在“齊家”方面,左宗棠雖公務繁重,戎馬倥傯,仍不忘給孩子、家人寫家書,成就的清白家風為後世稱道。
從40歲離開家鄉,到73歲去世的32年間,他與家的聯絡見諸於10萬餘字的家書中。這些家書,字字句句滲透著他骨肉之情與責任意識,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
32年的家書連起來,既是一部晚清歷史,也是一部湘軍的征戰歷史,還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
在家書中,記敘了他治國平天下的事蹟:率領新建的五千楚軍解祁門之困,攻佔杭州,剿捻平亂,西征新疆,血雨腥風,驚心動魄,勞苦功高,節節高升。艱難困苦的西征,老病之軀的掙扎,雖然只幾筆帶過,但妻子兒女如在場一般,像一家人坐在庭院聽他娓娓道來,孩子們知道了老父親的作為與情感,妻子也“見字如面”,聊慰相思之苦。
征戰、調防、籌餉、用人、皇帝恩賞、人際交往,很多本不需要向家人敘說的事情,他都一一提到,既不是邀功,也並非炫耀,僅僅是平等的分享,僅僅是與親人的溝通,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讓孩子認同這個千里之外的父親,和這個天各一方的家。
他透過家書,讓孩子和夫人更瞭解他,跟他一起馳騁疆場,跟他一起艱苦奮鬥,跟他一起嘔心瀝血,跟他一起長時間的思索,這樣就使他們成為了一個家。
-
7 # 浪人溫
家書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獨特門徑
左宗棠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偉大的愛國者,率領湘軍收復新疆。但是大多數人對他的瞭解,也只止於此。因為他爭議比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書以其真實性成為研究歷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學家的重視;以其親切私密的風格,為廣大讀者喜歡。家書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獨特門徑。近代以來史學界不乏家書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書》《中國曆代名人家書》《湘軍四大將帥家書精選》等等。在《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家書首次全部收錄。晚清以來重要的湘軍將領、湖南名人的家書研究成果很多,對左宗棠的家書研究也有專著,也有博碩論文。但是大多數成果偏向於學術性,通俗性大眾性不夠。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是徐志頻的研究左宗棠家書的新作,是近一個半世紀來首部對左宗棠家書做出深入解讀與全面述評的著作,除了全文照登左宗棠30餘年所有家書之外,還介紹了家書的歷史背景、與家書有關的人和事,闡發了左宗棠的內心世界和其中的思想精義,釋疑解惑,引導閱讀,別開生面。這本書以左宗棠家書為綱,以家書時間順序為軸,書寫了一部晚清32年簡史、左宗棠家族史、左宗棠思想史。讀罷掩卷,一個真實、生動、豐富、深刻的左宗棠躍然紙上,既是對左宗棠家書的深入研究,也對廣大讀者起到了導讀傳播的作用,把專家和大眾聯絡了起來,具有時代氣息。徐志頻雖然是個年輕作者,但對左宗棠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文字和史學功底不錯,思想見解也常有新意。
-
8 # 陝北劉萬福
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左宗棠齊家身教言教並重
中國流行一句話:以“孝”治天下。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對父親的要求,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家書告訴我們,左宗棠齊家,身教勝於言教,身教言教並重。如果說自己的故事和心路歷程是身教,那麼他對兒女的關切和教誨,常常流露筆端,溢於言辭。對孩子,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好人。他反反覆覆地講,要做好人。什麼是好人?他要求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學習先賢,做“古時聖人豪傑”;何為聖人豪傑?他的標準是“上報國恩,下拯黎庶”;應該樹立什麼人生目標?他現身說法,“我生平於仕宦一事,最無繫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諺雲:富貴怕見開花。我一書生,從枯寂至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徵,惟常盡力,以上報國恩,下拯黎庶,做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讀到這裡,讓人想起曾國藩的“求闕”之說,曾氏認為最美好的時光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左宗棠與曾國藩的心是相通的。“上報國恩,下拯黎庶”,視富貴如浮雲,他們的人生目標和富貴觀念不謀而合。
如何做一個好人,左宗棠教育子侄:“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第一,“要讀書”,“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或免為下流之歸”。他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說:“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學,則詩書世澤,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漸滅殆盡也”;第二,讀書不只為做官,讀書是為了使用,為了做事。在科舉道路和讀書的關係上,他要求孩子做實事、立實功,他為左氏家廟所撰楹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求子孫“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學。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鸚鵡耳”。否則,“縱能掇巍科、躋通顯,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他從不鼓勵孩子一心攀登那個僵化死板的科舉臺階。第三,要勤儉。同治元年(1862年),他給兒子寫信:“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材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他身居高位後,並非沒有錢,但為了保持寒素家風,告誡子孫以“清苦淡泊為妙”。家,人格的搖籃,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俗話說,家人眼中無英雄,在家庭裡,一仰一俯,一呼一吸,一笑一顰,一言一語都是自然而然的,父母在家人面前總是比較真實的,長久地裝是裝不像的。家也是一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專制、偏心、溺愛、懶惰、貪心,各個小家庭,一個大家庭,常矛盾重重,錯綜複雜,也是難以搞清楚的地方。我在北大歷史系讀書的時候,田餘慶先生的夫人、我的經濟學老師李克珍教授跟我說了一句話:夫妻生活、家庭生活,最能暴露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句話我記了幾十年。家,既是人格的搖籃,也是人性成長的伊甸園,還是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
左宗棠作為一個南征北戰的統帥,用“日理萬機”“心力交瘁”形容都不為過;特別是後期,作為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可以說身心疲憊。他曾在信中告訴家人,行走要藉助柺杖,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無論多麼錯綜複雜,無論如何征戰疲倦,他對遠方家人的思念關懷都不曾減少,他的家書如鴻雁飛過萬水千山,到那間居住著親人的屋子,到那些與他血脈相連的親人心中。一個統帥、一個英雄、一個聖賢、一個書生,這些家書譜寫了他偉大人格的頌歌,將永遠映照著千千萬萬為夫為父的人們。
-
9 # show宸
“吾積世寒素,近乃稱巨室,雖屢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積習,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節之勢”。一位封建王朝的重臣,尚且有“恪遵功令,勿涉浮囂,庶免恥辱”的政治覺悟,而我們正在努力中的新時代人呢?
儉以立德,儉以齊家。左宗棠家書中記載,他曾對兩個兒子寫道:“吾意不欲買田宅為子孫計。”原因很簡單:“吾自少至壯,見親友做官回鄉便有富貴氣,致子孫無甚長進,心不謂然。”勤儉節約,是持家之寶、興業之基。中華兒女,自古至今都非常重視勤儉節約,古有季文子節儉立身、近有婦孺皆知的周恩來總理力倡節儉。現在的我們,更應堅守勤儉節約的信念,將美德傳承發揚下去。節儉,對社會而言,節制了自己,把有限的資源奉獻給更多的人,是一種大愛;
-
10 # 溫讀
左宗棠是晚清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軍事家,同時此人也有政治才華。左宗棠曾擔任很多的官職,此人是清朝時期非常難得的一位清官,他做了很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並在歷史上留下了極深遠的意義,比如說他收復了新疆。大多數人最先都是從太平天國運動中聽說過左宗棠的,他是靠著這次運動而發跡的,之後他的才華被慢慢的挖掘,而且深得百姓的信賴,因此他的官職也越來越大。清朝之所以會逐漸衰敗,就是因為他們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個政策讓清朝就像是井底之蛙一樣,當鴉片打開了清朝的大門之後,人們才恍然發覺,原來外面的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個時代都會出現一些令人們牢記於心的人物,而左宗棠就是其中一位。左宗棠一生的任務就是齊家治國,左宗棠作為一名統帥常年需要在外征戰,所以在家的時間非常的少,但是他仍然會以家書齊家,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做的呢?
據說,左宗棠在外征戰的三十二年中,他寫的家書竟然有10萬多字,無論他身在何方,他都從未忘記過家中的親人和自己肩膀上的擔子!左宗棠所寫的家書可不普通,一般的家書都只是大概的表達自己的思念,讓家人不要掛念。但是左宗棠的家書上面各個方面的事情都有寫到,比如說自己內心的變化,遇到了什麼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又或者自己是升官了,還是又長了俸祿等等。除此之外,左宗棠家書中大篇幅表達了對妻子的讚揚,字裡行間都能夠看出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同時,像左宗棠這麼一個大忙人,還從未忘記過孩子的教育,他並不是把孩子完全丟給妻子就不管了的,他會在家書上面對孩子信心信心教導,教他們為人處事的道理,一點一滴都會有所提及。
左宗棠和孩子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讓他們不要與紈絝子弟交往,萬萬不要與他們出去吃飯,只管在家裡面好好學習就可以了,並且囑咐孩子們一定要多做好事!左宗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都可以成才,不淪落為下等人,他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非常的上心,並且告訴孩子們讀書做人是次要的,首先需要胸有大志。左宗棠向孩子們所傳遞的人生觀是非常有正能量的,因此,左宗棠絕對能夠被稱之為一位合格的父親,雖然他長時間不在家,但是他的心從未遠去。
古代人的封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就算是到了清朝也亦是如此,大多數人骨頭裡就認為女子不如男,尤其是一些高高在上的男子,他們對自己的妻子都是十分不屑的。左宗棠身為權臣,並沒有在妻子面前表現出多大的優越感,儘管他也在這樣的一個封建社會上面生活了幾十年,但他對妻子仍然是相敬如賓的,十分尊重他的妻子,並且對妻子的一言一行都沒有一絲的輕視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原本只是一位窮書生,他的妻子家裡麵條件要比他好,所以他就倒插門當了女婿!左宗棠年輕的時候沒什麼大的作為,屬於大器晚成的人,但是他的妻子從未放棄過他,並且一直默默支援他!在左宗棠58歲的時候,他的妻子去世了,左宗棠非常的傷心,他又寫了一封家書,字裡行間都表達出了對妻子的愛意,讓任何人看了都十分的動容。左宗棠經常會在孩子們面前誇讚自己的妻子,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覺得父母的關係非常的好,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家庭中夫妻的關係就是中心點,一旦夫妻的關係出現了問題,那麼所有的問題也都會找上門來。
左宗棠的家書從未斷過,萬水千山也擋不住家書的傳遞,左宗棠以家書齊家,他那共10萬多字的家書是多麼的偉大呀!這一點左宗棠做的非常的好,他的身教言傳不僅使家庭和睦,還為孩子做了榜樣。
回覆列表
左宗棠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偉大的愛國者,率領湘軍收復新疆。但是大多數人對他的瞭解,也只止於此。因為他爭議比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書以其真實性成為研究歷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得到史學家的重視;以其親切私密的風格,為廣大讀者喜歡。家書是左宗棠研究走向深入的一個獨特門徑。近代以來史學界不乏家書出版和研究成果,如《清十大名人家書》《中國曆代名人家書》《湘軍四大將帥家書精選》等等。在《左宗棠全集》中,左宗棠家書首次全部收錄。晚清以來重要的湘軍將領、湖南名人的家書研究成果很多,對左宗棠的家書研究也有專著,也有博碩論文。但是大多數成果偏向於學術性,通俗性大眾性不夠。
《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是徐志頻的研究左宗棠家書的新作,是近一個半世紀來首部對左宗棠家書做出深入解讀與全面述評的著作,除了全文照登左宗棠30餘年所有家書之外,還介紹了家書的歷史背景、與家書有關的人和事,闡發了左宗棠的內心世界和其中的思想精義,釋疑解惑,引導閱讀,別開生面。這本書以左宗棠家書為綱,以家書時間順序為軸,書寫了一部晚清32年簡史、左宗棠家族史、左宗棠思想史。讀罷掩卷,一個真實、生動、豐富、深刻的左宗棠躍然紙上,既是對左宗棠家書的深入研究,也對廣大讀者起到了導讀傳播的作用,把專家和大眾聯絡了起來,具有時代氣息。徐志頻雖然是個年輕作者,但對左宗棠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文字和史學功底不錯,思想見解也常有新意。
家書,滲透著左宗棠的骨肉之情與責任意識
家書總體上體現了左宗棠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和傳統士大夫的價值追求與人生信仰。家庭和家族的自治是社會、國家安定的基礎,“治家”是治國平天下的起點,從遠古時代起,華人就一直把家庭、家族關係看作社會秩序的基礎、文化觀念的根基。“修齊治平”是孔孟之道對士子的基本要求、宋明理學強調的基本理念。“士子”一身二任,在家有“齊家”的責任,出門有“治國平天下”的義務,是家和國的聯絡紐帶、轉換的樞紐。左宗棠與其他湘軍將領一樣,深受湖湘理學的涵養,以齊家治國為己任,內聖外王為理想。湖湘理學是晚清湖南地區產生的“經世理學”,崇尚理學價值信念,實行經世致用方法。“修身齊家”是透過自己以身作則把全家帶好,從而使國家安定,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可以說這就是左宗棠家書呈現的主題思想、價值觀和方法論。
家書中洋溢著左宗棠作為丈夫、父親、家長的那份責任感和親情,他用家書凝聚一家人,強化大家對家的認同。1852年離家之前的情況我們知之不多,他生命的後30餘年南征北戰,戎馬倥傯,沒有與家人在一起,如何“齊家”?32年,他與家的聯絡見諸於10萬餘字的家書中。這麼多內涵,透過精煉的文字表達出來,字字句句滲透著他骨肉之情與責任意識。
家書,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
32年的家書連起來,既是一部晚清歷史,也是一部湘軍的征戰歷史,還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記敘了他治國平天下的事蹟:率領新建的五千楚軍解祁門之困,攻佔杭州,剿捻平亂,西征新疆,血雨腥風,驚心動魄,勞苦功高,節節高升。艱難困苦的西征,老病之軀的掙扎,雖然只幾筆帶過,但妻子兒女如在場一般,像一家人坐在庭院聽他娓娓道來,孩子們知道了老父親的作為與情感,妻子也“見字如面”,聊慰相思之苦。征戰、調防、籌餉、用人、皇帝恩賞、人際交往,很多本不需要向家人敘說的事情,他都一一提到,既不是邀功,也並非炫耀,僅僅是平等的分享,僅僅是與親人的溝通,讓全家人在同一個時空和氛圍中存在,讓孩子認同這個千里之外的父親,和這個天各一方的家。他透過家書,讓孩子和夫人更瞭解他,跟他一起馳騁疆場,跟他一起艱苦奮鬥,跟他一起嘔心瀝血,跟他一起長時間的思索,這樣就使他們成為了一個家。用心何其良苦!
“齊家”首先是夫妻之道,“夫婦貴在同心”
順便講一句,大家都知道左宗棠是窮書生,倒插門女婿,周夫人對他不僅沒有任何輕慢之意,反而對大器晚成的丈夫一往情深,賢德無比,以至胡林翼讚譽周夫人是“閨中聖人”。左宗棠除了單獨給周夫人寫信外,還不斷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要求孩子轉達對他們的母親、他的夫人的問候和關心,這無疑在孩子的心目中,確立了對母親尊重,對父母親密關係的認知,對父親品德的敬重,對家庭的珍惜。周夫人不幸於左宗棠58歲時去世,他萬分悲痛之餘,去信親自安排後事,讀了讓人心痛動容。
一個家夫妻關係如何,對家庭型別、文明程度、孩子的教養與出息,至關重要。“齊家”首先是夫妻之道,左宗棠與周夫人離多聚少,卻恩愛一生。在父權社會里,男性是主要方面,起決定作用。左宗棠在外自信驕傲,連巡撫都不放在眼裡,可對夫人卻一腔俠骨柔情。他有自己的夫妻理念。他在給侄子左奎叟的信中說,好的夫妻相處的標準,像愛兄弟一樣愛老婆,像待客人一樣待妻子,以感情相聯結,以禮數待人,只有這樣夫妻才可以做得久。他在信中列出了一個夫妻之道的基本標準:“夫婦貴在同心”,“一床無兩人”,意思就是,兩人要同心同德,不要同床異夢。
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左宗棠齊家身教言教並重
中國流行一句話:以“孝”治天下。但人們往往忽視了對父親的要求,父慈是子孝的前提。家書告訴我們,左宗棠齊家,身教勝於言教,身教言教並重。如果說自己的故事和心路歷程是身教,那麼他對兒女的關切和教誨,常常流露筆端,溢於言辭。對孩子,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要做好人。他反反覆覆地講,要做好人。什麼是好人?他要求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學習先賢,做“古時聖人豪傑”;何為聖人豪傑?他的標準是“上報國恩,下拯黎庶”;應該樹立什麼人生目標?他現身說法,“我生平於仕宦一事,最無繫戀慕愛之意,亦不以仕宦望子弟。諺雲:富貴怕見開花。我一書生,從枯寂至顯榮,不過數年,可謂速化之至。絢爛之極,正衰歇之徵,惟常盡力,以上報國恩,下拯黎庶,做我一生應做之事,為爾等留些許地步”。讀到這裡,讓人想起曾國藩的“求闕”之說,曾氏認為最美好的時光是“花未全開月未圓”。左宗棠與曾國藩的心是相通的。“上報國恩,下拯黎庶”,視富貴如浮雲,他們的人生目標和富貴觀念不謀而合。
如何做一個好人,左宗棠教育子侄:“慎交遊,勤耕讀;篤根本,去浮華。”第一,“要讀書”,“刻刻念念以學好為事,或免為下流之歸”。他在給兒子孝威的信中說:“爾等更能蘊蓄培養,較之寒素子弟,加倍勤苦力學,則詩書世澤,或猶可引之弗替,不至一日漸滅殆盡也”;第二,讀書不只為做官,讀書是為了使用,為了做事。在科舉道路和讀書的關係上,他要求孩子做實事、立實功,他為左氏家廟所撰楹聯:“縱讀數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要求子孫“識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學。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鸚鵡耳”。否則,“縱能掇巍科、躋通顯,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他從不鼓勵孩子一心攀登那個僵化死板的科舉臺階。第三,要勤儉。同治元年(1862年),他給兒子寫信:“念家中拮据,未嘗不思多寄,然時局方艱,軍中欠餉七個月有奇,吾不忍多寄也。爾曹年少無能,正宜多歷艱辛,練成材器,境遇以清苦淡泊為妙,不在多錢也。”他身居高位後,並非沒有錢,但為了保持寒素家風,告誡子孫以“清苦淡泊為妙”。家,人格的搖籃,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俗話說,家人眼中無英雄,在家庭裡,一仰一俯,一呼一吸,一笑一顰,一言一語都是自然而然的,父母在家人面前總是比較真實的,長久地裝是裝不像的。家也是一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專制、偏心、溺愛、懶惰、貪心,各個小家庭,一個大家庭,常矛盾重重,錯綜複雜,也是難以搞清楚的地方。我在北大歷史系讀書的時候,田餘慶先生的夫人、我的經濟學老師李克珍教授跟我說了一句話:夫妻生活、家庭生活,最能暴露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句話我記了幾十年。家,既是人格的搖籃,也是人性成長的伊甸園,還是人的靈魂無以遁形的神聖殿堂。
左宗棠作為一個南征北戰的統帥,用“日理萬機”“心力交瘁”形容都不為過;特別是後期,作為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可以說身心疲憊。他曾在信中告訴家人,行走要藉助柺杖,但無論多麼艱難困苦,無論多麼錯綜複雜,無論如何征戰疲倦,他對遠方家人的思念關懷都不曾減少,他的家書如鴻雁飛過萬水千山,到那間居住著親人的屋子,到那些與他血脈相連的親人心中。一個統帥、一個英雄、一個聖賢、一個書生,這些家書譜寫了他偉大人格的頌歌,將永遠映照著千千萬萬為夫為父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