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者青青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繪畫大師張擇端的代表作。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張擇端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中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是多方面的。

    《清明上河圖》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相對寬鬆的局面。從畫面上看,這幅畫描繪的是北宋首都汴梁的繁榮景象,是為歌頌太平盛世而作的。

    史書記載,北宋立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如紡織手工業和陶瓷業)也得到高度發展;加之水道運輸的改進與國內市場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費的增強,促進了如汴梁這樣的大都市的形成。

    政治上的穩定,促進了當時經濟的快速發達與市場繁榮,藝術創作上的寬鬆。《清明上河圖》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為時間背景,以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為實際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橋、城關三段為情節,以市民“出郊”、“上河”、“趕集”、“掃墓”等活動為主題,精細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盛況。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畫面基本與歷史文字記載相吻合,這是很難得的重要的歷史文物真跡。用繪畫來記載歷史的繪畫藝術作品,尤其是以界畫藝術來描繪盛世的作品,《清明上河圖》是唯一的一幅。

    在藝術上,《清明上河圖》創造性地把專畫城市生活的風俗畫,用界畫藝術表現了出來,進一步完善了歷史藝術門類發展的界畫藝術,這是對繪畫藝術的一大歷史貢獻!

    綜上所述,《清明上河圖》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不多見的與文字記載歷史相一致的界畫繪畫藝術資料。

  • 2 # 歷史小文長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實際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整卷高29.7cm,長687cm,畫中人物1700餘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細看《清明上河圖》,筆墨章法用的都很巧妙,特別是工筆重彩的渲染著色,讓元本《清明上河圖》在《清明上河圖》幾個版本中成為畫的最漂亮的一幅。是一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相當高的國之瑰寶。一般是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講:

    一、《清明上河圖》藝術特點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風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及皇宮金明池景象。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700餘人以及各種牲畜,木船,房屋樓閣。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細的手筆配以礦物顏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倫美煥,既豐富了具有形象又富於詩情畫意。《清明上河圖》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二、《清明上河圖》歷史價值

    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榮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它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透過這幅畫,可以瞭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現中國工筆協會會長林凡先生第一次得見此畫,被其震撼,歷時九個多月潛心研究,認定其為元代摹本。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新先生見此畫感慨道:“除我們故宮博物院外,此畫是中國內外所見年代最久,畫的最好的一幅。”薛永年,聶崇正,劉巖等國內著名書畫鑑定專家一致認定此畫藝術水平遠超臺北故宮博物院(清代乾隆清宮畫院繪製),遼寧博物院(明代仇英繪製)館藏的兩版本。

    《清明上河圖》精細的筆觸與絢麗的色彩所折服,作為2010年世博套票限量5000發售。其藝術魅力與文化涵義,舉世聞名,無愧於中國文化藝術的國寶之稱。

  • 3 # 雲隱追夢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橋樑,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中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釐米、橫528.7釐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金代人張著一段題跋,張著的題記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從跋文知道, 作者張擇瑞原籍山東諸城,早年遊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儲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為什麼叫“清明上河圖”,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兩字,並非指“清明時節”,而是描繪了當時汴京的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秋季景色。 而大多數人認為該畫描繪了當年汴京近郊汴河上下清明時節的生活景象,所以叫《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時代背景是北宋時期的開封市,開封位於河南省中部,古稱汴梁,汴京,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從戰國至金代,先後有7個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 “七朝古都”之稱、其中以北宋年間最為繁榮,人口多達150餘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清明上河圖》全卷內容,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中段又以“虹橋”為中心,展現汴河漕運的緊張氣氛,達到全卷的高潮。

    全圖觀賞是從右往左,從城外到城內,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開卷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郊外氛圍,春寒料峭,嫩綠新發,疏林薄霧,農舍酒家,阡陌縱橫。起首為兩人執鞭趕著一隊馱炭毛驢趟來,逾小橋,疏林茅舍,匆匆向城內進發。沿曲徑而來的一騎數僕護衛著,頂插楊柳細枝、四垂遮映的轎子,從郊外踏青歸來,其前導一騎受驚狂奔,馭者慌忙追趕,附近人畜,均作出各自不同的反應,此係全圖的引子。

    《清明上河圖》中段汴河漕船部分

    中段描寫汴河上下, 這條汴河就是當時為汴梁提供漕運,供應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河道,河上舟來船往,運輸繁忙,靠岸的船隻,搭著跳板,正在卸貨。一艘巨大的漕船落帆降桅,將從橋下穿過,船伕們緊張忙亂,呼喚叫喊,牽動人心,橋上還有些熱心者不顧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橋的欄杆外,一手拉住欄杆探出身子,大聲喊叫,揮舞另一隻手,指揮著船隻順利透過。看熱鬧的人群,翹首爭睹這驚險場面。

    《清明上河圖》中段全景

    《清明上河圖》 並非一般的風俗畫,專為表現某一風俗的某一細節,而是以清明點題,捨棄了清明的無關緊要的細節,其本意並不在於渲染清明佳節,掃拜新墳、田野如市、遍滿園亭等風俗和遊樂,更無意歌頌“太平日久,人物繁阜”的昇平景象,而旨在揭示遠離故土,既不能返鄉掃墓,也不能參與汴京清明遊樂的船工與縴夫,仍在汴河上像往日一樣要逆水行舟、冒險搶渡的真實情景。其實,就是這些被視為卑賤的勞動者為汴京庶眾運來了賴以生存的食糧給用,他們正是維繫京師繁榮的基本動力。

    《清明上河圖》中段虹橋部分

    畫面上一座大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將兩岸街市相連,其橋無柱,橋身由上下兩層拱骨相貫,互為承託,遂伸展成大跨度的飛橋,宛如一道飛虹。虹橋上的車水馬龍,南來北往。推獨輪車和騎馬的、馱著米袋騾子,正要上橋,挑擔的、拉客的、攤販的,使本來很寬闊的橋面,變得狹窄起來。

    畫家利用河岸橋樑的高低曲折,引導欣賞者不斷轉移視點,或仰或俯,成為流動轉折的視覺引導。畫中最精彩處莫過於對舟船過虹橋的描繪,畫面的節奏至此突然驟急,人、畜、舟、車聚集,猶如樂曲呈節奏韻律性,橋上人群的熙攘,橋下急流行舟的緊張,構成了畫卷的高潮。畫家圍繞這座橋,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繪畫本領。畫中的人物大小僅寸許,但是神態畢現,極為生動,就好象身臨其境一樣。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城樓部分

    過了虹橋,汴河轉向上方蜿蜒流去,出現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之街景。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屋宇錯落,林林總總。百業興隆,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各類商店經營著羅錦布匹、沉檀香料、香燭紙馬等,此外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九流三教,各行各業應有盡有。街市喧囂,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熱鬧非凡。鼓樓下的駝隊遠道而來,行色匆匆,茶樓酒館中的人則輕鬆悠閒……。

    《清明上河圖》下半段街市部分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百科全書。展開這幅的長卷,尤如步入12世紀中國繁華都市生活,其反映社會生活和物質文明的廣闊性與多樣性,有著文字難以替代的文獻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對北宋社會經濟繁榮的讚歌,也是一曲淒涼的輓歌,圖成不久,北宋淪亡。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 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八百一十五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 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以後900多年裡,它曾輾轉收藏,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多次倖免於難。據元代楊準跋雲:“卷前有徽廟標題”,李東陽題雲:“卷首有佑陵瘦筋五字籤及雙龍小印。”可證畫題由宋徽宗趙佶欽定並親書,此畫亦應作於徽宗政、宣間(公元1111——1125年間)。 《清明上河圖》 畫幅上有金代人張著等金、元、明十三家題記,印記共90方,又半印6方。說明此圖曾經被北宋、金、元、明、清內府和許多私人收藏過,流傳有緒。

    此畫最初收藏應是宣和御府,北宋亡後,流到北方,入元進入皇家內府,被內府一個裝裱匠用摹本偷換出來,到了明朝又落到奸相嚴嵩手裡。傳說,明朝文學家王世楨,他的父親是當朝的尚書。王老太爺珍藏著宋代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對這幅畫珍愛備至,輕易不肯示人。但當朝權貴嚴嵩卻對此畫垂涎三尺,他依仗權勢向王尚書索要該畫,王尚書無法回絕,但又捨不得這幅畫,於是連夜請來高明的畫師,臨摹這幅《清明上河圖》。第二天,王尚書將這幅贗品交給了嚴嵩。本來這幅高明的贗品已將嚴嵩瞞了過去,但嚴府有一個極有經驗的裝裱匠,他向嚴嵩獻諛求榮,指出這幅畫的左下角,有一隻麻雀腳踩著兩片瓦,由此可知是贗品。嚴嵩於是大怒,找了個緣由便將王尚書打入大牢。王世楨為救父親,不得不拿著《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登嚴府求情。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 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都記載,明代大奸臣嚴嵩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鑑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連同《清明上河圖》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清明上河圖》等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1946年,華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東北革命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 4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傑出的風俗畫,它以精緻絕倫的工筆描繪了北宋末年徽宗時代首都汴梁(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詳實地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生活細節等與民生有關的事物和自然景觀,為我們今天瞭解和研究那個時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可以讓現代人知道當時宋朝時候人民是怎麼樣生活的,也可以知道當是畫師的水平有多麼高超。

    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實際描繪的是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

    整卷高29.7cm,長687cm,畫中人物1700餘人,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細看《清明上河圖》,筆墨章法用的都很巧妙 ,特別是工筆重彩的渲染著色,是一幅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相當高的國之瑰寶。

    一、《清明上河圖》藝術特點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風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及皇宮金明池景象。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閒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樑、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700餘人以及各種牲畜,木船,房屋樓閣。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著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看業,饒有無窮回味。

    第二、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細的手筆配以礦物顏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倫美煥,既豐富了具有形象又富於詩情畫意。 《清明上河圖》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係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歎為觀止。

    《清明上河圖》歷史價值

    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的繁榮景象,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它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透過這幅畫,可以瞭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流傳歷史

    1101年, 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籤,並加蓋雙龍小印(已佚)。

    1127 年,靖康之變後,《清明上河圖》捲入金人地區。

    1186 年,(金)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磵(jiàn )、張世積等題跋於圖後。

    1260年,元朝建立後,《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為保管人偷售給杭州陳彥廉。

    1351年,楊準從陳處購得,題長跋記述始末。次年,江西劉漢從楊準處獲觀,為之題跋,譽為“精藝絕倫”。

    1365年, (元)李祁,記圖為靜山周氏家。

    1461年前後, (明)吳寬題稱,圖在大理寺卿朱鶴坡家。“朱公雲:‘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

    1451 年,(明)李東陽在圖後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後,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徐臨終時,贈李東陽。

    1524年,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作題記。陸完死後,其子售予崑山顧鼎臣家,不久,歸相國嚴嵩、嚴世蕃父子。在此期間,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嚴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圖》打擊、陷害都御史王忬(yu)的傳聞,並被時人收入筆記著作中。嚴嵩敗,家產被籍沒,圖入宮廷。

    1578年, (明)司禮監馮保跋。圖由內府轉入馮保之手。

    1644年, 入清以後,圖先後為陸費墀、畢沅等人收藏。

    1799年, 畢沅死後第四年,家產被籍沒,圖被收入清宮,並著錄於《石渠寶笈三編》。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

    1921年,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將《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偷運出宮,由天津轉長春偽滿皇宮。

    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在通化被截獲。將圖存放於東北博物館,後撥交北京故宮博物院。

    1948年,華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9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闢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將在故宮的武英殿展出,長528釐米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10年前,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80歲生日,這幅作品曾經展出過。之後這10年,這幅圖只在香港和日本展出過,但都未曾全展開。

    版本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大陸藏10餘本,臺灣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作者張擇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

    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開封市中心街景)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託張擇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圖其藝術魅力與文化涵義,舉世聞名,無愧於中國文化藝術的國寶之稱。

  • 5 # 江湖本無路

    一、價值:

    1、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緻,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2、《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歷史文獻價值。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12]

    3、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緻,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瞭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二、簡介: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12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它以精緻絕倫的工筆描繪了北宋末年徽宗時代首都汴梁(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詳實地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生活細節等與民生有關的事物和自然景觀,為我們今天瞭解和研究那個時代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幾乎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餘件。其真跡卻是顛沛流離,久經周折,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該畫真跡為絹本,設色長卷,高25.5釐米,長528.7釐米。全圖共繪人物580餘人,生畜200餘頭,樹木170多棵,舟船30餘隻,車輛16輛,轎子7頂,沿街書場攤販40多個,房舍建築130餘座,其中飯店商鋪近50處,以及廂軍巡捕、寺院、糧庫、城門樓、河亭、拱橋、平橋等,不計其數,真實地描寫了汴京城內外的春日盛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風俗狀況。

    首先,該畫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相對寬鬆的局面。我們從畫面上描繪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榮景象不難看出,《清明上河圖》是為歌頌太平盛世而作的。誠然,北宋的統一,打破了五代時各地割據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權與契丹奴隸主政權(遼)和以後的金以及存在於兩者之間的西夏政權的對立局勢。北宋立國後,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如紡織手工業和陶瓷業)也得到高度發展;加之水道運輸的改進與國內市場的發展、海外貿易的興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費的增強,促進了如汴梁這樣的大都市的形成。宋徽宗在位中前期,由於宋室內相對安定,他又耽戀繪事,少問朝政,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無為而治”的政治局面。這種情況雖後患無窮,而在當世卻有一定好處,這使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處於一個相對寬鬆的狀態。作品中雖避開了汴梁城內當時最繁華的金明池以內地段,然而窺一斑而見全貌,從其擷取的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的繁榮景象,就已經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般狀況。

    其次,市場的繁榮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達。一般而言,一個時代,政治穩定了,經濟發展便有了一定的保障。《清明上河圖》以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為時間背景,以水門以東至虹橋附近汴河兩岸為實際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橋、城關三段為情節,以市民“出郊”、“上河”、“趕集”、“掃墓”等活動為主題,精細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盛況。按習俗,清明節全面放假,人們除了上墳外,還四處遊玩、逛街、購物、串門、聊天、結集,或三五成群,或一家大小歡樂喜慶,到處人山人海,鶯歌燕舞,一派生機。從其建築規模看,當時汴河沿岸出現的人物肯定比畫中描繪的要多得多。由於畫面繁簡、疏密的要求,畫家有意作了適當的處理。不過,繁忙的汴河、繁華的街市、熙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車馬、鱗次櫛比的樓房瓦舍、寬闊的大街、彎曲的小巷、氣派的飯店、高聳的城樓、炊煙繚繞的小船人家、滔滔不絕的郎中、聲情並茂的藝人、討價還價的買賣者、遠道而來的駝隊……已足夠讓人感覺到汴京城內外昇平的景象。同時,對後人歷史性地瞭解當時社會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又如:對建築、船隻、工具、服飾、商品等的精微描繪,對我們今天技術性地瞭解和借鑑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再次,《清明上河圖》無論就其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它所描繪的包羅永珍的內容,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水準,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宋代,尤其是北宋,是一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發展的歷史時期。“四大發明”有三項誕生在宋代,而這三大發明的創造者就是新興的城市市民。這個時期,不僅誕生了《木經》、《營造法式》、《農書》、《蠶書》、《水利圖經》、《新儀象法要》、《數學九章》等著名的科技著作,文學藝術也呈現空前的繁榮。在文學領域,與文人士大夫之詞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話本、南戲、曲子詞、諸工調等生動活潑的新文藝形式。在繪畫領域,則與宮廷畫、文人畫同時形成了描摹世情的民間風俗畫,而其中除傳統的田園風俗畫外,尤具創造性的是專畫城市生活的市肆風俗畫。

    的確,宋代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為當時的繪畫藝術開拓了新的創作領域,豐富的市井生活內容,成為畫家們描繪的新題材。於是,一支以善畫市井居民日常生活,融人物、山水、花鳥、界畫於一體的市肆風俗畫隊伍應孕而生,在這支創作隊伍中,有北宋著名畫家燕文貴、高元亨、王居正、葉仁和南宋著名畫家蕭照、劉松年、蘇漢臣、李嵩、朱銳等,以及一大批佚名的民間畫工。當然其中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張擇端,而作品是《清明上河圖》。市肆風俗畫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社會面貌,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迎合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因而受到群眾歡迎,也逐步得到宮廷統治者的認可和賞識。

    中國繪畫藝術到了唐代,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都具有了相當高的水平,但表現人物畫的題材大都以宗教、皇室、貴族、士大夫、仕女為主,很少反映勞苦大眾和社會活動場面。到了宋代,繪畫逐漸面向社會,走向生活。因此,此時期的市肆風俗畫及其經典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產生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清明上河圖》從構思、創作到成品,傾注了作者張擇端的極大心血。在這幅作品中,作者將現實主義創作思維與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相結合,採用長卷式構圖,運用散點透視方法,除了使畫面容量大,便於刻畫複雜的事物,還使畫面容於一種戲劇性的變化,使人在“窄窄畫幅”中如閱千里江山,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就內容而言,全畫可分為三段:前段描寫近郊的春光,中段描繪虹橋上下的險情,末段表現城內的繁華。整幅作品彷彿一曲震撼人心的交響樂,幾經起伏跌巖,層層展開,推向高潮,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北宋都城繁榮發達的主題得以充分體現。

    徐徐展開畫卷,優美柔和的序曲奏響,疏林薄霧中掩映著三五農家,一片柳林已吐出新綠,告訴人們春回大地的訊息,小橋、流水、扁舟、老樹,耕農、馱隊、挑夫、驕馬,透出一派生機。接著,進入最精彩的部分,汴河兩岸,樓舍林立,商業發達;汴河上,來往船隻,首尾相接,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停泊靠岸,緊張卸貨。河面上,拉縴的、搖櫓的、卸貨的、搬運的,一派忙碌景象。特別是橫跨汴河的虹橋上下,更是熱鬧非常。橋上,行人如潮;橋下,舟楫相爭。橋上,因一驚馬造成的毛驢驚跳、行人圍觀、攤主緊張、路人驚慌的場面;橋下,因一巨船過橋時出現的險情,使所有的人都高度緊張:頂橋頂的、放桅杆的、拉繩索的、指揮的、驚叫的、幫忙的、看熱鬧的,橋上橋下、船上船下,都不自覺地捲入了一場激烈的搏鬥中。這段扣人心絃的描繪,將作品的情節推向高潮,充分顯示了畫家的造險能力和統攬全域性的高超技藝。最後對汴京街市的描寫,更加顯得從容、自然。高大的城樓、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樓酒肆,參差錯落;街市上車水馬龍,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顯示出百業興旺、熱鬧非凡的景象。整幅作品氣勢恢弘,構圖嚴整,筆法細膩。無論是環境的描寫、人物動作及心理的刻畫、故事情節的安排,都顯示出畫家張擇端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難怪宋微宗趙佶將自己作為此畫的第一收藏人,並認認真真地用瘦金體親筆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張擇端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他幼時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畫,宣和年間為宮廷翰林待詔。他工界畫,尤擅舟車、市肆、橋樑、城廓牛馬、人物等。據載,他的傳世作品有《煙雨風雪圖》、《清明易簡圖》、《西湖爭標圖》、《金明池爭標圖》等,《清明上河圖》是其唯一的最具代表性的傳世真跡。張擇端雖為宣和畫院待詔,但因其入院較晚,當時的史籍對他沒有記載。張擇端雖入畫院較晚,但他畢竟是微宗親自請進的畫家,在創作上給予了他更多的自由和寬鬆的條件。相傳,宗微宗當初聽說相國寺裡住著一位才華橫溢、自稱能把首都京城的繁華盛景搬到畫上來的年輕畫師,就親自到相國寺降香,同時命宰相蔡京將其召進翰林圖畫院,並親自命題讓其描繪京城的繁華盛景。張擇端欣然受命,但他提出不能關在皇宮裡,要求在安靜的農舍裡作畫。微宗應允,命蔡京在郊外為其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披星戴月、潛心作畫,終於創作出一幅經典畫卷。按說,張擇端在宮延內創作這幅畫是有很好條件的,他卻選擇了郊外農舍,這一方面說明了他作為一個市肆風俗畫畫家,應更多地走向生活、接觸平民;另一方面由於他本人“工其界畫”,徽宗又十分重視寫生,固然理解他的意思,於是給予了全力支援。徽宗畫“作物入微,以精工逼真稱”,在其影響下,當時畫院的畫家,尤其是花鳥畫家,多崇尚細膩、生動的畫風。作為畫院一員的張擇端,雖專攻界畫,也一定會受到徽宗藝術主張的影響。

    《清明上河圖》中,表現人物之眾、建築物之多、場面之大,在中國繪畫史上堪稱空前絕後。正如元人李夢陽所描述的:“右《清明上河圖》……自遠而近,自略而詳,自郊野以及城市。……水則淡然而平,淵則而深,迤然而長引,突然而湍激。……屋宇則官府之衙,市塵之居,村野之莊,……所謂人物者,其多至不可勝數。……非早作夜思,日累威積,不能到,其亦可謂難矣。……”的確,張擇端在創作這幅長卷時搜盡奇峰;汴河沿岸的奇花異木、樓宇屋舍、街衢庭院、商鋪酒肆、牛驢車輛、大船小舟、四季景緻、百態人物、日用物品、旗幡招牌、衣著打扮,等等,他必竭盡寫生之能事,方有畫卷中的細緻入微,栩栩如生。

    在一個沒有照相機、錄影機的時代裡,當汴京成為今天的夢幻時,張擇端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畫家用自己生花妙筆,記錄下了她的風姿,再現了歷史,使800餘年後的今天,人們在欣賞這幅鉅作時,尚能領略那昔日的輝煌,追思那美麗動人的景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媧有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