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密探

    明朝採用內閣制度,皇帝把國策權自己獨攬,而議政權分給內閣管理,行政權為六部執行。這樣,內閣作為一個國事諮詢、商議機構存在,能為皇帝提供建議,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所以,永樂年間,內閣形成後,明朝的皇帝其實已經不需要過分勤政。當然,作為一個皇帝勤政會起到良好的表率運用,但是由於有一批人才為國家分憂,皇帝的壓力和負擔已經不是那麼大了。

    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國家大事還是需要他來進行決策的,這就相當於有的人喜歡一群人一起開會,而有的人只喜歡看PPT,萬曆就是這樣的人,上朝便相當於開會,只是當年沒有網路,不能群聊。如果可以,萬曆可能就會組織大家直接在群裡說。

    而崇禎時代,明朝滅亡的原因跟皇帝勤政沒有關係,因為這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分析,兩個時代國家實力和發展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肯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如果崇禎時代,沒有這麼多戰亂,也沒有小冰河時期,那麼百姓過的未必會比萬曆差。

  • 2 # 宋安之

    崇禎時期的餓殍遍野與勤不勤政無關,只能說崇禎帝倒黴的遇上了小冰河時期,在位17年,年年有著各種天災人禍,一派亡國之象,加上明朝二百多年各種矛盾在崇禎朝開始爆發積重難返,加之關外清軍的牽制,崇禎帝的志大才疏,國家賑災無力造成了餓殍遍野的現象。

    勤政不代表有作為,比如說崇禎帝這個例子。懶政不等於有作為,比如說萬曆帝這個例子,按題目來說萬曆帝懶政反而是國泰民安,其實並非如此。

    萬曆帝時期百姓相對來說好過一些,主要是吃著張居正十年改革變法的老底,國庫有錢了,百姓當然日子好過,碰上災情也有銀子賑災,碰上叛亂了,比如萬曆三大徵朝廷也出得起兵餉,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有時候拼的就是後勤補給,而朝廷有錢這些都不是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萬曆帝勉強維持了國家的統一和安穩,百姓當然安居樂業。

    但是萬曆帝在位48年留下很多後遺症,坑了他的孫子崇禎帝,如明朝的心腹大患努爾哈赤就是在萬曆帝后期徹底崛起的,薩爾滸之戰是決定明帝國生死的決定性戰役,萬曆帝之前三大徵時期點兵選將的精明勁卻消失不見了,起用了抗倭援朝戰役中就表現差勁的敗軍之將楊鎬為主帥,結果楊鎬將優勢兵力兵分四路給了努爾哈赤各個擊破的機會,經過此戰努爾哈赤徹底崛起,之後泰昌、天啟、崇禎三朝為了鎮壓努爾哈赤為代表的新興滿清勢力耗銀最起碼數百萬兩。

    萬曆帝懶政還在於大事嚴抓小事不管,造成朝廷機構出現“曹署多空”的現象,在這個空檔期,透過立太子爭國本而一黨獨大的東林黨開始將觸角伸向朝廷各個角落,隱性控制朝政。

    東林黨還成功的將官場轉化成為名利場,官場上出現了報團現象,萬曆後期開始除非是皇帝器重的官員,不然他之前的政績如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上面有沒有人,是不是東林黨派系之人,而東林黨是江南士族的利益代表者,這個龐大帝國中央朝廷已經開始在根子裡爛透了。

    到了崇禎帝時期光是他爺爺給他留下的爛攤子就足以亡國了,關外滿清在東北攻城略地,崇禎帝登基後,關外東北大部都落入滿清之手,明帝國每年在邊關耗費無數的白銀,而且大部軍隊牽制於此,甚至之後的農民起義軍官兵鎮壓時都數次因為兵力有限而使李自成逃走。

    朝廷內部東林黨的獨大,官場的徹底腐敗,形成了東林亂政,而崇禎帝再是勤政,面對老奸巨猾的東林黨諸臣也是無能為力,這也是崇禎帝在位期間換了十幾位首輔的原因所在,因為控制不了朝政只能透過換人來培養自己的勢力。

    崇禎帝也夠倒黴,繼位後就是一派亡國之象,在位十七年,年年有大災如秋蝗、大旱、水澇、旱蝗等,在位後期華北地區更是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這種巨大的內憂外患之下,崇禎帝焉能不勤政,可惜崇禎帝志大才疏剛愎自用,勤政也是無濟於事,朝廷賑災無力,餓殍遍野過後就是農民起義的高潮,甚至加快了明帝國的覆滅,崇禎帝最終只能抱著一肚子勤政為何不能中興國家的鬱悶吊死在煤山那棵樹上…

  • 3 # 明史林泉

    萬曆為啥不上朝?

    因為他對文官集團感到失望,就連立一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太子都不可得,所以萬曆感到自己的意志不能被貫徹執行,文官掣肘啊。萬曆和文官鬧矛盾,文官可以辭職,但是皇帝可以辭職嗎?所以萬曆選擇了不上朝來對抗文官。

    萬曆不上朝導致的結果有哪些呢?

    1.文官的升遷無望,因為萬曆不會看更不會批這種公文。

    2.文官的辭職也無望,因為萬曆也不會批。

    其實萬曆之前的皇帝例如嘉靖等早就知道早朝的弊端了,禮儀龐大,效率低下,讓皇帝當朝裁決某件事這個事情本來就極難公正客觀。所以還是日常裡面透過內閣和司禮監的協作,由內閣群體提供問題解決建議比較合適和靈活,因為皇帝早朝說出來的話無論對錯都是很難更改的。

    萬曆雖然不上朝,可是其他的奏章題本,還是有專人送到內閣那裡處理的,重大事件都經過萬曆首肯的,給事中那裡也留有備案。重大的人事調整,例如選某人進入內閣,一般是透過廷議的方式,這種比早朝那種龐大的儀式要有效率的多。

    所以萬曆性格懦弱但是聰明,他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面,但他自然會時刻關注著周邊的環境,關注並處理著國家大事。所以國家雖然有諸多問題,例如稅收,但總體上經過張居正的改革,行政為之一新,百姓負擔也有降低,老百姓生活還可以。

    等到了崇禎,明朝積弊已經積重難返。王爺們侵佔大量土地,國家北部戰事吃緊耗費大量錢糧,加上宦官專權,官員集體腐敗,任憑崇禎想有為也來不及了。

  • 4 # 白虎名人堂

    陳重山告訴你,明朝的制度很好玩,和後來的清朝,以及之前的唐宋不太一樣。簡而言之,明朝有兩大制度,確保了明朝長盛不衰,破壞了這兩大制度,明朝就要滅亡。

    第一個制度、內閣制。

    所謂內閣制,那就是皇帝基本上可以不管事,管事的是明朝的內閣。這就好比現在的董事長、總經理制度。皇帝是董事長,是這個國家的所有者,但是日常管理,董事長不必親力親為,自有聘請的總經理——內閣首輔負責。這些內閣首輔還不止一個,互相之間有制約。這就確保了明朝的穩固。

    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內閣大臣們整日忙碌,明帝國的統治機器一直沒有停止運轉。萬曆皇帝唯一要做的就是確保內閣大臣忠誠於他,這一點,設立內閣制度之初就有考慮。內閣大臣雖然有管理國家的權力,但是他們的直接權力很小,凡事還得皇帝下聖旨。從字面意義就可以看到 ,他們只是皇帝的輔助者,皇帝的秘書而已,一般來說,是翻不起大浪花的。

    而且,對付這些文官集團,還有明朝的太監製度。

    第二個制度、內外朝的制度。

    明朝的文臣集團,在於皇帝來看,並不是和自己一心的。所以,對於外朝以首輔為首的文臣集團,皇帝是不放心的,他們特地安排自己身邊的太監監督著他們,為此設立了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所以,外朝的大臣稍有鬆懈,東西廠的太監就報告皇帝,皇帝就立即換人。同樣,太監作惡,外朝的大臣也會報告皇帝,甚至於不報告皇帝,直接把太監當街打死。這兩派爭鬥的很厲害。作為皇帝,看到這兩派爭鬥,是偷著樂的,因為兩派爭鬥,他的皇權就穩固了。

    崇禎皇帝即位,本來也可以玩這一套的,但是崇禎卻把魏忠賢給殺了,而且把東西廠給廢了。這下好了,外朝的文官集團一家做大了。文官集團沒有對手,自然把皇權作為對手。文官集團不但沒有幫助崇禎抵抗外敵,而且處處與皇帝作對。最終,崇禎無能不力,明朝滅亡了。

    陳重山告訴你,由此可見,權力制約太重要了。

  • 5 # 天下會會天下

    明朝這兩代皇帝的情況其實都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

    萬曆時期四十年不上朝,各部、各省、各縣都極其缺乏官員,長期沒有人補缺。在缺乏官員管束的情況下,在江浙地區催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有的還形成了規模,甚至有的有幾百臺織布機,經濟非常繁榮。

    再加上張居正的改革,改變了稅法,改變了過去上交實物的稅法制度,賦稅、徭役以及其他雜項統一按銀兩交稅,加劇了市場的交換,促進了市場經濟的流動。

    可以說,萬曆年間一直在享受著改革的紅利,後期還加上自由市場經濟的紅利。

    當然把明朝的敗亡歸咎於崇禎一朝也不客觀,明朝很多矛盾是最後累積到崇禎一朝而已。

    明朝一直以來依靠只出口限制進口的國際貿易政策積攢了高達數億兩白銀,但是這一政策的缺點是所以沒有去參與到國際大分工,所以歐洲興起的科技革命沒有流傳到明朝,明朝一直沒有新興產業可以發展,體內迴圈的結果是開始大規模投資房地產行業,房地產行業沉澱著社會的主要資金量。

    匯率戰和貿易戰

    悄然發生的匯率戰和貿易戰也在逐漸拖垮著明朝,歐洲的黃金兌白銀為20:1,而明朝一直規定的官價為6:1,長期扭曲的匯率價格使得歐洲商人開始大量從明朝兌換黃金,從表面看,明朝透過貨物貿易積攢了大量白銀,卻因為匯率原因失去大量黃金,實質上,國庫庫存的天量白銀鉅額貶值。

    與此同時,由於明朝庫存天量白銀,導致歐洲及大明周邊國家白銀硬通貨幣在市面流通減少,各國不約而同地開始了對明朝的貿易戰,葡萄牙國王下令減少對明朝進口,西班牙國王下令停止對明朝進口,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也減少了對我白銀的輸出。

    而明朝自身對金銀的開採量又遠遠不夠,所以導致明朝後期白銀遠遠無法滿足流通需求,導致糧食兌換白銀暴跌,據顧炎武記載,在陝西豐年,原來兩石大米可兌換一兩白銀,跌到八石大米才可兌換一兩白銀,由於一條鞭法規定需要折白銀交稅,所以越是豐年,百姓越是困苦。

    稅收政策失誤

    崇禎時期最大的經濟敗筆就是取消了工商稅和礦業稅,太平年間都很難使得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因為農業本來稅收就不穩定,需要工商稅和礦業稅去有效補充。而加重的農業稅恰恰是加劇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統治矛盾。

    而農業本來就是靠天吃飯的行業,還恰巧遇上了小冰期,還有連續的旱災,活活地把農民逼上造反的道路。

    那個時候也沒有透過發國債,把財政困難趨緩。

    崇禎時期名將精兵眾多,總之崇禎時期最缺的其實是經濟能人。

  • 6 # 朝文社

    首先,關於提問裡崇禎執政年間,明朝“餓莩遍野”的原因,已早已是史家公認:經過從萬曆皇帝親政起,明朝幾代皇帝瞎糟,交接到崇禎皇帝手裡的,本身就是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又趕上持續不停的天災,越演越烈的八旗入侵和農民戰爭,簡直是裡外一道折騰。外加崇禎皇帝本人,更是個決心堅定卻能力為零的主兒,別看工作勤快,卻是越忙越亂,以至於國家“餓莩遍野”,直到悲情淪亡。

    但比這更值得商榷的,是提問裡的前半句,萬曆皇帝“不上朝”的那些年裡,老百姓真的“日子要好過”?

    如果看明朝同時期的中外史料,就可見萬曆年間的明朝百姓,日子過的著實滋潤。比如那些萬曆年間造訪明朝的歐洲傳教士們,他們筆下的明代東南民生,就是各種詳和美好。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國志》裡,就繪聲繪色記載了明朝的城市,杭州等大城市,不但經濟發達生活熱鬧,清潔程度更超乎歐洲想象。利瑪竇的《中國札記》裡,更滿是花園般的明朝農村,“寧靜與安詳”的明朝生活,外加一句羨煞歐洲人的好評: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而明代許多學者的記載,也是生動見證。生於萬曆元年的明朝學者陸應暘,就形容萬曆年間嘉興的生活“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明代學者陳舜筆下,萬曆四十八年左右的廣東,也是鬥米不過二十錢,一斤肉才六七文錢。生活“百般平易”。

    如果說這還是經濟發達的南方,那麼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北方呢?生於萬曆二十八年的山東諸城文士丁耀亢,有一句名詩形容:神宗在位多豐歲,鬥粟文錢物不貴。生活也是相當好。

    以這些史料說,萬曆年間的民生,確實非常不錯。那三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豈不是個治國手腕強大的“神人”?事實上,這看上去強大的“民生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萬曆皇帝坐享了之前十六年“隆萬大改革”的成果。

    從萬曆皇帝的父親,即隆慶帝朱載垕登基起,面對當時“豈有異於漢唐末世”的困局,明朝堅決的改革就此啟動:軍隊得以整肅,零容忍的肅貪全國鋪開,封閉已久的海上貿易大門,正式向全世界敞開。到了萬曆皇帝登基後的“張居正輔政”時代,這場改革更到了白熱化階段,一條鞭法貫徹全國,考成法叫舉國官員不敢糊弄,嚴厲的清丈土地,更充實了明朝國庫。幡然振興的大明朝,重新蒸蒸日上。

    於是,到萬曆皇帝親政後,雖然嘔心瀝血的改革家張居正,在去世後遭到清算。但享受這場改革的明王朝,依然保持著發展的勢頭,甚至打出明朝國威軍威的“萬曆三大徵”,也都是憑著“隆萬大改革”積攢的錢糧打贏。中外學者記錄下的“萬曆年間繁榮”,更是以這場改革為家底。

    但是,自從萬曆皇帝選擇了“懶得上朝”的統治模式後,已然提速的大明王朝,就開始無奈地減速。雖然明末內憂外患的困局,主要發生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但就是在“日子要好過”的萬曆晚期時,就已露出了動亂的端倪:萬曆十六年時,安徽太湖就有數萬饑民起事,萬曆二十七年時,徐州地區也爆發動亂。萬曆三十四年,南京險些爆發“無為教起事”。表面繁榮下,已經暗流湧動。

    在《明神宗實錄》裡,更留下了當時明朝有識之士們,對國家前景的憂思:黃巾赤眉之禍,再見於目前,變生呼吸,可為寒心。

    遺憾的是,這一類的憂思,在萬曆年間亂哄哄的朝局下,終於被無情淹沒,直到晚明大動亂爆發。所謂“明亡於萬曆”,誠非虛言。

    參考資料:《亂離見聞錄》《明實錄》《中國札記》

  • 7 # 一夢憶浮生

    一個國家的興盛與否國民生活幸福與否與其當政的皇帝勤政與否關係不大,而是要看國家機器是否能正常執行,制度化的政府機器運作才能保證政策的推廣執行,這才是萬曆與崇禎最大的區別……萬曆掌控大局不管小事,對手下大臣給予重任的同時又給予信任,崇禎卻疑心慎重,對大臣幾無信任又剛愎自用,且當時的整個國家機器運作已經出現問題,

  • 8 # 祥運鞋材

    皇帝如果拍腦袋決策,則下面的人就會藉此興風作浪,搜刮民財。每一次運動都會大大消耗民力!長此以往,民生困頓,必然激起民變!

  • 9 # 沉默的山

    崇禎皇帝要是還活著,肯定會說這個鍋我不背。自從宋朝的杯酒釋兵權以後,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那個時候文人還有點點操守,還能想著變法圖強。雖然沒成功,但也體現了當時文人利益集團的威力初顯。雖然說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皇帝只有一個人,而士大夫是一群人。結果可想而知了,皇帝被玩壞了,生個兒子都能被換成狸貓。從本質上來說明承宋制,也就是皇帝和所謂計程車大夫掰腕子。皇帝一個人跟一群人抖老辛苦了。咋整啊,找幫手唄。往四周一看心拔涼拔涼的的,都是士大夫的人。就用身邊的人吧,太監心裡是得意了,哥的春風要來了。兩邊狗腦子都要鬥出來了。但最終士大夫技高一籌啊。皇帝窩在窩在宮裡不出頭,太監自拜不如。士大夫心裡那個得意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然而無敵是多麼寂寞啊,不懟點什麼總感覺心裡空蕩蕩的,那就懟自己,那種意氣風發的感覺瞬間爆棚,就跟嚼了炫邁死得根本停不下來,明末的東林黨內部腦漿子都都出來了,最後李自成來了,滿清來了,但這兩位不按套路出牌啊,我是拿嘴巴懟,人家是刀把子懟。懟不過咋整?線上等挺急的,沒招只能當順民了。這時候崇禎反應過來,合著就我一人威武不能屈,你們都利索給跪了啊,說好的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呢。寶寶心裡苦但是寶寶不說。最終化為我非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然後麻溜的自掛東南枝了。

  • 10 # 青竹小築

    有時候命運這個東西真是上天早已註定的。

    萬曆皇帝雖然幾十年不上朝,但是命好呀!張居正的改革給了萬曆皇帝不上朝的資本,而且萬曆皇帝愛錢,還會攢錢,四處派鎮守太監礦稅,鹽稅,商業稅什麼的,但老百姓的稅並沒怎麼增加,所以負擔也沒那麼重。雖然萬曆皇帝不上朝,很多地方官員空缺,但也間接導致少了很多壓迫百姓,貪汙腐敗的官員。雖然這時候大量的土地被兼併,但老天爺賞臉,糧食能豐收,失地農民當佃戶也能吃上飯。這就是命,上天不亡萬曆。

    崇禎皇帝就慘啦。社會弊端集體爆發,積重難返!老天爺也不給力,碰上了小冰河期,糧食都絕種啦!還爆發啦鼠疫!真是怕啥來啥!而且說實話,崇禎除了勤政和節儉比他爺爺強,其他方面能力真是一般般,性格缺陷還那麼明顯還摳!大明不是沒有人才,但崇禎不給下屬擔責任呀,一出事就把下屬賣了!崇禎統治17年,武將在外是不受信任,文臣在朝堂是死氣沉沉。出不了海瑞也就算啦,竟然連個嚴嵩也出不來!真是見了鬼啦!

    不得不說在感情上我們同情崇禎,不過在看看崇禎做的事情,大明的滅亡也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本男主是女主小叔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