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奇門遁甲6324

    崩漏 ,又名“崩中”,是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這是月經病的重症之一。

    中醫將 崩漏 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1、血熱導致的崩漏。 特點是 所下經量大、質黏稠、色鮮紅或紫紅、大便幹、煩熱、口渴、小便黃、舌紅、苔黃或膩、脈洪……

    2、脾氣虛導致的崩漏。 特點是 經質稀、經色淡、面浮或腫、面色白、氣短、疲乏、食慾不佳、四肢腫、舌淡、苔白、脈沉……

    3、腎陽虛導致的崩漏。 特點是 經亂無期、經質稀、經色淡或紅或暗、經停數月又暴下不止、面色晦暗、畏寒、腰膝痠軟、四肢冷、舌淡嫩、脈沉……

    4、肝腎陰虧導致的崩漏。 特點是 來勢急、經質稠、經色鮮紅、潮熱、耳鳴、視物昏花、頭暈、心煩、舌紅、脈細數……

    5、血瘀導致的崩漏。 特點是 停閉日久又突然暴崩、經質有血塊、經色紫黑、小腹痛、舌紫暗、脈澀……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崩漏即經血非時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不淨。經血暴下不止者謂之“崩中”,淋漓不斷者謂之“漏下”。崩漏既是病名,又是症狀。《景嶽全書·婦人規》指出,崩漏系“經亂之甚者也”。本節所指崩漏系西醫無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範疇,乃是由神經內分泌失調引起,而非直接由全身及內外生殖器器質性病變引起。

    本病又稱為“崩中漏下”,病變部位在衝任二脈,常見證型有熱瘀虛偏熱、熱瘀虛偏瘀、熱瘀虛偏虛、陽虛瘀濁、心肝鬱火、脾胃虛弱、溼熱等。臨床雖有虛實之分,但以本虛標實證居多。本病如及時治療,一般能獲愈,預後良好。

    就臨床資料分析,崩漏有以下特點:

    ①崩證發病急,病情比較嚴重,大出血時可危及生命,屬於婦科急症之一。漏證漏下不止,纏綿難愈。

    ②發病年齡常在青春期和絕經期,病程偏長,反覆發作,少數患者病程達數年以上。

    【病因病機】

    本節所述之崩漏,實際上屬於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在探討病理機制時,既要從出血時的子宮衝任區域性因素入手,更要從出血後閉經時的整體病變分析。古人對於本病的發病原因闡述較多,如《婦科玉尺·崩漏》全面概括了本病的病因,曰:“崩漏,究其源,則有六大端:一由火熱,二由虛寒,三由勞傷,四由氣陷,五由血瘀,六由虛弱。”本病出血期以陰虛火旺和血瘀為主,而陰虛火旺、血熱、血瘀三者常結合在一處,在發病中有所偏勝,即偏於熱、偏於瘀、偏於虛之不同,且久則陰虛及陽,導致陽虛瘀濁,這也是崩漏病程長,病情複雜之原因。本病在演變過程中之所以形成熱、瘀者,還與腎陰虧虛,心肝火鬱有關,特別是心-腎-子宮生殖軸之功能失調,心腎失濟則陰虛加劇,天癸衰少,少數陰虛火旺,下擾衝任血海,導致子宮失於固藏。《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崩中漏下候》曰:“崩中之狀,是傷損衝任之脈,衝任之脈皆起於胞內,為經脈之海,勞傷過度,衝任氣虛,不能制約經血,故忽然崩下,淋漓不斷。”《素問·陰陽別論》亦云:“陰虛陽搏謂之崩。”另一方面,陰虛則陽長運動不良,甚則處於靜止,且陰長運動不能至重,因此有陰而無陽,難以轉化,瘀濁不得溶解,再加上心肝氣鬱,氣鬱血滯,更易加重瘀阻,從而導致瘀結,故《備急千金要方》謂“瘀結佔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由於陰陽失衡,心-腎-子宮生殖軸功能紊亂,屬整體導致區域性病變。雖病在區域性子宮,但其根源於心腎整體的失調。其他如肝經鬱火、肝鬱犯脾、營血耗損致氣虛脾弱、溼濁內阻、蘊而化熱所致的溼熱證等,均屬兼夾病證。

    本病的本源在於腎虛,腎陰偏虛,不能涵養心肝,心肝氣火偏旺,子宮衝任亦因陰虛及陽,陽不足而致瘀結;腎陽偏虛,不能暖土運脾,子宮衝任亦因陽虛而藏納失職,心肝脾胃及子宮衝任失調,從而引起熱、瘀、虛三者兼見之出血。

    1.主要證型

    (1)熱瘀虛偏熱素體陰虛,或久病、失血以致陰虛,陰虛水虧,相火偏旺,擾動血海,故經血非時而下;或素體陽盛,心情煩躁,肝火內熾,熱擾衝任,迫血妄行,子宮失藏。

    (2)熱瘀虛偏瘀素體腎虛,情懷不暢,腎虛肝鬱,氣滯血滯,衝任不得暢達,經血瘀結子宮,好血不得歸經;或久漏氣虛,血運不利致瘀,瘀血不去,好血難安,致發崩漏。

    (3)陽虛瘀濁憂思過度,飲食勞倦,損傷脾氣,氣不攝血,脾不統血;或崩漏耗損氣血,氣虛則子宮衝任不司藏納,是以加劇崩漏。

    (4)熱瘀虛偏虛稟賦薄弱,或房勞不節,或手術不當,或長期用腦過度,損傷腎及子宮衝任。腎陰虛則子宮衝任失於約制,前人謂之陰虛失守,或相火偏旺,迫血妄行;腎陽虛則子宮衝任功能不良,不能固藏,是以出血。

    2.兼證型

    (1)兼心肝鬱火素體陽盛易動肝火,或大怒暴怒,或情志不暢,肝鬱化火,熱傷衝任,迫血妄行,發為崩漏。

    (2)兼脾胃虛弱飲食勞倦傷脾,脾失健運,氣虛下陷,統攝失司,衝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發為崩漏。

    (3)兼溼熱經期、產後、手術時溼熱之邪直接侵入胞宮、胞脈、胞絡,或外感溼熱邪氣,溼阻熱擾,衝任不固,發為崩漏。

    西醫學認為,當機體受到內外各種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變化、營養不良、代謝紊亂及環境、氣候驟變等影響時,可透過大腦皮層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常或靶細胞效應異常,進而導致月經失調。

    本病為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出血,多發生於青春期和圍絕經期婦女,但二者發病機制不完全相同。青春期下丘腦和垂體的調節功能未臻成熟,它們和卵巢間尚未建立穩定的週期性調節。此時雖有一批卵泡生長,但發育到一定程度即發生退行性變而無排卵,形成閉鎖卵泡。圍絕經期婦女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幾乎已耗盡,尤其剩餘卵泡對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反應低下,雌激素分泌量銳減,對垂體的負反饋變弱,因而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亦可發生無排卵性功血。無排卵性功血指各種原因導致的無排卵引起子宮內膜受單一雌激素刺激,而無孕酮對抗,故發生雌激素突破出血。若低水平雌激素維持在閾值水平,可見有間斷性少量出血,內膜修復慢,出血時間延長;若高水平雌激素維持在有效濃度,可引起長時間的閉經,因缺乏孕激素的參與,子宮內膜厚而不牢固,易發生急性突破性出血,出血量多。無排卵性功血也可以由於雌激素撤退而致出血。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1)臨床表現陰道出血,月經不按週期而妄行,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斷,或先大下,繼而淋漓,或先淋漓,後大下,或停經數月後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斷,時多時少,色鮮紅或黯淡,質稀或黏,有血塊,或有臭氣。

    崩漏有輕重之分:輕者出血量少,持續時間短,呈輕度貧血貌;重者出血量多,持續時間長,呈重度貧血貌或失血性休克。

    崩漏有急慢性之別:急性者表現為突然陰道大出血不止,可出現急性失血面容;慢性者可由月經失調未及時治療發展而來,表現為漏下不止。

    崩漏的併發症:主要有貧血、失血性休克、不孕、流產、盆腔炎、閉經等。

    (2)檢查

    ①婦科檢查:常無明顯陽性體徵。

    ②輔助檢查

    A.基礎體溫測定:瞭解有無排卵及黃體功能。基礎體溫呈單相提示無排卵。

    B.診斷性刮宮(dilation & curettage,D&C):簡稱診刮,其作用一為止血,二為明確子宮內膜病理診斷。對年齡超過35歲,藥物治療無效或存在子宮內膜癌高危因素的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應透過診刮排除子宮內膜病變。施術時必須搔刮整個宮腔,並注意宮腔大小、形態,宮壁是否光滑,刮出物的性質和量。未婚患者在激素等保守治療無效或疑有器質病變情況下,也應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後考慮診刮。為了確定有無排卵和黃體功能,應在經前期或月經來潮6小時內診刮;若懷疑子宮內膜脫落不全,應在月經來潮第5天診刮;不規則陰道流血者,可在消毒條件下隨時進行診刮。子宮內膜病理檢查時可見增生期變化或增生過長,呈無分泌期狀態。

    C.B超:瞭解子宮的大小、形態,宮腔內有無贅生物,子宮內膜的厚度等,除外多囊卵巢。

    D.宮腔鏡檢查:透過宮腔鏡的直視,選擇病變區域進行活檢,診斷宮腔病變。

    E.激素測定:經前測血孕酮值,處於卵泡期水平提示無排卵;測血催乳素水平及甲狀腺功能,排除其他內分泌疾病。

    F.宮頸細胞學檢查:用於排除宮頸癌及癌前病變。

    G.宮頸黏液結晶檢查:經前出現羊齒狀結晶提示無排卵。

    H.血液測定:血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凝血功能測定(如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等,以利於瞭解貧血程度和排除血液系統病變。

    2.鑑別診斷

    透過詳細詢問病史、月經週期變化及有關檢查,可排除全身性疾患,包括凝血機能障礙、妊娠有關出血、生殖器官腫瘤和炎症、藥物副作用、盆腔靜脈曲張症及其他內分泌腺的功能紊亂(如腎上腺皮質功能及甲狀腺功能失常)等。此外,崩漏常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月經先期,量多,經期延長月經較正常週期提前7天以上,經量較以往增多,經期延長,但仍有一定的規律性可循。

    (2)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週期先後不定,提前或錯後,經期一般正常,與崩漏無週期者不同。

    (3)經間期出血亦為非經期出血,常發生在兩次月經的中間,出血量少,一般持續2~5天左右,常可自然停止,有一定的規律性。

    (4)胎漏妊娠早期,陰道少量流血,常伴有輕度的妊娠反應,尿妊娠試驗陽性,前3個月的月經週期正常。

    (5)墮胎、小產停經後陰道出血,伴小腹陣發性疼痛,腰部痠痛,陰道出血量多,甚則有胚胎樣組織排出。少數需透過診刮、宮腔鏡等檢查以鑑別之。

    (6)異位妊娠大多發生在停經後,陰道少量不規則出血,少腹部一側突然劇烈疼痛,伴肛門墜脹,甚則面色蒼白,頭暈乏力,尿妊娠試驗陽性。

    (7)滋養葉細胞類疾病以往月經規律,停經後陰道少量不規則出血,無腹痛,噁心嘔吐明顯,B超可以確診。

    (8)外陰、陰道外傷性出血病發於外陰、陰道,有創傷史或粗暴的性行為史,陰道出血色鮮紅,呈活動性,檢查未見宮頸口溢血。

    (9)赤帶赤帶多混夾黏液,區域性可有癢痛等刺激症狀,常伴小腹隱痛,腰痠,多有子宮內膜炎。

    (10)腫瘤出血某些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可見月經量多,或淋漓不淨;惡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宮頸癌,或出現非時陰道下血,多少不定,伴有血臭氣味。

    【辨證施治】

    崩漏的辨證,應重視對月經量、色、質的分析,結合基礎體溫、子宮內膜、內分泌激素的檢測等。一般來說,本病常屬本虛標實,腎陰虛夾瘀。治療方面,前人提出的“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很重要。塞流,止血也,即在辨病辨證指導下,運用各種止血方法,甚至可採取西藥大劑量激素以及刮宮方法,務求儘快控制出血,必要時可輸血輸液,協助止血。澄源,正本清源也,即針對各種病因而施以不同的治法,虛者補而固之,熱者涼而斂之,寒者溫而澀之。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結合先後天尤其是先天之本,乃婦科治療出血的特點。復舊,即恢復正常的月經週期和健康。前人認為,崩漏之後,營血大耗,故有“養血以復其舊”之論。我們認為,補腎調周才能達到固本復元的目的。更年期崩漏,重在調理脾胃,兼顧心肝以復其舊。

    1.主要證型

    (1)熱瘀虛偏熱證

    證候:崩漏量多,或淋漓不已,色紫紅,有較大血塊,出血呈陣發性,胸悶煩熱,小腹作脹,頭昏腰痠,大便乾結,小便黃少,脈弦細帶數,舌質偏紅,邊紫,苔色黃膩。

    分析:實熱內蘊,損傷衝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崩漏量多,或淋漓不已;血為熱灼,瘀阻衝任,故血色紫紅,有較大血塊;熱擾心神,故見頭昏,胸悶煩熱;子宮瘀阻不通,故小腹作脹;腎虛腰府失養,故見腰痠;熱盛傷津,故大便乾結,小便黃少;舌質偏紅,邊紫,苔色黃膩,脈弦細帶數均為熱瘀虛偏熱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涼血,固經止血。

    方藥運用:固經湯(《醫學入門》)合加味失笑散。

    炙龜板(先煎)10~15g,炒黃柏6~12g,椿根白皮12g,白芍10g,炒子芩9g,炒五靈脂10g,蒲黃炭(包煎)6~9g,大小薊各15g,血餘炭10g,大黃炭6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

    方中炙龜板滋腎固衝,為君藥;黃柏堅陰瀉火,佐龜板以糾正陰虛火旺的不平衡狀態;白芍、椿根白皮助龜板滋陰養血,固經止血;黃芩助黃柏以清熱;五靈脂、蒲黃炭化瘀止血;大小薊清熱涼血止血;大黃炭涼血逐瘀止血;血餘炭助大黃炭止血;女貞子、墨旱蓮既滋補肝腎之陰,又能止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固經止血之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另加服雲南白藥,每次0.5g,每日2~3次。

    加減:淋漓不斷,色紫黑,有血塊,加三七粉(另吞)5g;心煩寐差,加炒棗仁6g,柏子仁10g,夜交藤15g;血去氣弱,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加黃芪、黨參各15g,枸杞子10g。

    (2)熱瘀虛偏瘀證

    證候:經血非時而下,或量多陣衝,或量少淋漓,時下時止,色紫黑,有血塊或大血塊,小腹不舒,或有脹感,胸悶煩躁,口渴不欲飲,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細弦。

    分析:衝任、子宮瘀血阻滯,新血不安,故經血非時而下;離經之瘀時聚時散,故見量多陣衝,或量少淋漓,時下時止,色紫黑,有血塊或大血塊;瘀阻衝任、子宮,不通則痛,故見小腹不舒,或有脹感;瘀阻中隔,津不上承,故見胸悶煩躁,口渴不欲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細弦均為熱瘀虛偏瘀之象。

    基本治法:化瘀止血。

    方藥運用:四草湯(夏桂成經驗方)合加味失笑散。

    鹿銜草、馬鞭草各15g,茜草、益母草、五靈脂、蒲黃(包煎)各10g,黑當歸、赤白芍、川續斷、山楂、血見愁各10g,大黃炭6g。

    方中鹿銜草清熱止血;馬鞭草清熱利溼,化瘀止血;茜草化瘀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收縮子宮;五靈脂、蒲黃化瘀止血,化中有止;黑當歸養血止血;赤白芍、山楂養陰化瘀調經;川斷溫補腎氣止血;血見愁、大黃炭化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止血功效。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

    加減:血瘀夾熱者,加大小薊、仙鶴草、炒丹皮各10g,鉤藤(後下)15g;血瘀夾寒者,加艾葉、官桂各5g,生薑5片;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15g,枸杞子10g;出血量多者,加三七粉(另吞),每次15g,每日3次。

    (3)熱瘀虛偏虛證

    證候:經血非時而下,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斷,久而不已,色淡紅或殷紅,無血塊,頭暈腰痠,神疲乏力,肢冷心煩,夜寐不熟,小便頻數,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細數。

    分析:陰虛內熱,熱擾衝任血海,故經血非時而下,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斷,久而不已;熱灼陰血,故色淡紅或殷紅,無血塊;腎陰不足,虛熱內擾,故頭暈腰痠,神疲乏力,夜寐不熟,小便頻數;陰虛及陽,肢體失煦,故肢冷心煩;舌質淡紅,脈細弱或細數均為熱瘀虛偏虛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固衝,養血調經。

    方藥運用:二至地黃湯(《證治準繩》)合加味失笑散。

    女貞子、墨旱蓮各15g,懷山藥、熟地、炒黃柏、炒川斷、阿膠珠、菟絲子各10g,白朮9g,艾葉炭6g,炒蒲黃(包煎)10g,五靈脂8g。

    方中女貞子、墨旱蓮既能滋補肝腎之陰,又能止血;熟地、山藥滋補肝腎;炒黃柏堅陰瀉火;菟絲子、炒川斷補肝腎止血;白朮健脾益氣;阿膠珠、艾葉炭養血止血;加味失笑散化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固衝、養血調經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

    加減: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6g,青龍齒(先煎)10g;大便偏溏者,去熟地、黃柏,加砂仁(後下)5g,炮姜6g。

    (4)陽虛瘀濁證

    證候:崩漏日久,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紅,質稀或有血塊,頭昏腰痠,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納欠神疲,心慌心悸,舌質淡,苔白膩,根部略厚,脈細弱。

    分析:腎陽虛衰,陽不攝陰,封藏失司,衝任不固,故見崩漏日久,量多或淋漓不止;腎陽虛,血失溫煦,澀而結瘀,故色淡紅,質稀或有血塊;脾腎陽氣不足,故見頭昏腰痠,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納欠神疲,心慌心悸;舌質淡,苔白膩,根部略厚,脈細弱均為陽虛瘀濁之象。

    基本治法:補腎助陽,化瘀固衝。

    方藥運用:固本止崩湯(《傅青主女科》)合震靈丹加減。

    人(黨)參30g,黃芪15g,白朮、熟地、黑當歸、炒川斷、陳棕炭各10g,黑姜5g,炙甘草6g。

    方中人(黨)參、黃芪大補元氣,昇陽固本;白朮健脾,資血之源又統血歸經;熟地滋陰養血,“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氣不足便是寒”,佐黑姜既可引血歸經,又有補火溫陽而收斂之妙;黃芪配當歸含有當歸補血湯之意,功能補血;熟地配當歸一陰一陽,補血和血;炒川斷溫腎止血;陳棕炭固澀止血;炙甘草補氣和中。諸藥合用,共達補腎助陽,化瘀固衝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

    加減:大便偏溏者,去熟地,加砂仁(後下)5g,六曲、建蓮子各10g;心煩失眠者,加龍骨、牡蠣各15g,炒棗仁10g;夾有血塊,淋漓不淨者,加失笑散(包煎)10g,益母草15g;出血過多者,吞服紅參粉3g,三七粉3g。

    2.兼證型

    (1)兼心肝鬱火證

    證候:崩漏量多,色紅,有血塊,或淋漓不已,色紫紅,有小血塊,伴頭昏頭痛,胸悶煩躁,心悸失眠,胸脅脹悶,時欲嘆氣,納欠腹脹,口苦口乾,尿黃便堅,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

    分析:情志不遂,心肝鬱火內蘊,損傷衝任,血海沸溢,熱結成瘀,迫血妄行,故崩漏量多,色紅,有血塊,或淋漓不已,色紫紅,有小血塊;鬱火內擾,氣機不暢,故頭昏頭痛,胸悶煩躁,心悸失眠,胸脅脹悶,時欲嘆氣;肝木克土,脾氣不健,故納欠腹脹;肝火內熾,故口苦口乾,尿黃便堅;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均為心肝鬱火之象。

    基本治法:清熱解鬱,化瘀止血。

    方藥運用:丹梔逍遙散(《校注婦人良方》)合加味失笑散。

    丹皮10g,炒山梔6g,炒柴胡6g,黃芩10g,陳皮6g,廣木香6g,合歡皮10g,失笑散(包煎)10g。

    方中丹皮、炒山梔、炒柴胡疏肝解鬱,清熱涼血;黃芩助前藥增強清熱之力;失笑散化瘀止血,化中有止;合歡皮、廣木香、陳皮行氣解鬱。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鬱、化瘀止血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另吞震靈丹,每次6~9g,每日3次。

    加減:更年期患此者必須注意兩大特點:一是安定心神,上方加鉤藤(後下)12g,蓮子心5g,青龍齒(先煎)10g,合歡皮9g;二是心肝氣鬱者必影響脾胃,上方加太子參15g,陳皮6g,廣木香6g,即前人“見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意也。

    (2)兼脾胃虛弱證

    證候:崩漏日久量多,色淡紅,或有血塊,或淋漓不已,色淡紅,無血塊,伴頭昏心悸,面乏華色,神疲乏力,納欠腹脹,大便易溏,或面浮足腫,氣短易汗,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或細。

    分析:脾虛中氣虛弱,甚或下陷,衝任不固,血失統攝,故崩漏日久量多,或淋漓不已;氣虛火不足,血澀成瘀,故色淡紅,或有血塊;脾虛氣血不足,故頭昏心悸,面乏華色,神疲乏力;脾失健運,故納欠腹脹,大便易溏;氣虛陽弱,水溼內停,故面浮足腫,氣短易汗;舌質淡紅,苔白膩,脈細弱或細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基本治法:益氣健脾,養血止血。

    方藥運用:加味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黃芪15g,煨木香10g,白朮10g,酸棗仁10g,黑當歸10g,遠志12g,茯神10g,龍眼肉15g,炒扁豆12g,砂仁(後下)5g。

    方中黃芪益氣;白朮、炒扁豆、砂仁補氣健脾;黑當歸生血止血;龍眼肉、酸棗仁、遠志、茯神養心安神;煨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全方益氣以生血,氣旺則能攝血,故治脾胃虛弱之崩漏。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出血過多時,每日2劑。

    加減:夾血瘀者,合加味失笑散。更年期患者當照顧兩個方面:一是疏肝解鬱,常需加入炒荊芥、白芍各10g,或炒柴胡6g,鉤藤(後下)10g等;二是安定心神,常需加入合歡皮、紫貝齒(先煎)、炒棗仁各10g等。

    (3)兼溼熱證

    證候:崩漏出血量多,色紅,質黏有血塊,或帶下色黃,質黏有穢味,面色萎黃,神疲,脘腹痞脹,不思納谷,大便時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濡。

    分析:溼邪阻於衝任,蘊蒸生熱,溼熱擾動衝任血海,影響固藏,故崩漏出血量多;溼熱與血搏結,故色紅,質黏有血塊;溼熱流注下焦,任帶二脈失約,故帶下色黃,質黏有穢味;溼熱燻蒸,故脘腹痞脹,不思納谷,大便時溏;溼熱阻絡,故面色萎黃,神疲;舌質淡,苔白膩,脈細濡均為溼熱之象。

    基本治法:利溼化濁。

    方藥運用:紅藤敗醬散(夏桂成經驗方)加減。

    紅藤10g,敗醬草12g,丹皮10g,薏苡仁15g,延胡索10g,制香附10g,大小薊各15g,炒蒲黃(包煎)10g,仙鶴草12g,馬齒莧15g。

    方中紅藤、敗醬草清熱利溼,加薏苡仁利溼之力更強;丹皮、大小薊、仙鶴草清熱涼血止血;延胡索、制香附行氣燥溼;馬齒莧清熱利溼止血;炒蒲黃化瘀止血。諸藥合用,共奏利溼化濁之功。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劑。

    加減:伴腰痠墜脹者,加炒川斷15g,桑寄生15g,補骨脂10g;大便溏薄者,加炒木香10g,炒扁豆12g,砂仁5g;帶下量多色黃者,加椿根皮15g,蒼朮10g,懷牛膝10g,在利溼化濁中仍要貫穿化瘀以調之。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出血期用藥

    ①功血寧(《中醫婦科驗方選》王敏之方)

    處方:黃芪60g,炙知母20g,柴胡、桔梗各10g,升麻炭30g,紅參18g,吳茱萸30g,桑寄生60g,蓮房炭30g,棕櫚炭60g,杜仲炭30g,石榴皮炭30g,艾葉炭24g,仙鶴草60g,煅牡蠣30g,三七粉18g,炮姜炭15g,當歸身24g,芥穗炭24g。

    服法:上藥共為細末,用伏龍肝100g煎水,合山藥粉50g,打糊為丸,每丸6g,早晚各服1丸,忌食生冷。

    適應證:脾腎兩虛性崩漏。

    ②震靈丹 每次9g,每日3次,適用於血瘀性崩漏。

    ④斷血流片 每次10片,每日3次,適用於血熱性崩漏。

    ⑤益宮止血口服液 每次20m1,每日3次,適用於功血氣陰兩虛者。

    ⑥清經顆粒 每次5g,每日2次,月經乾淨後服用,15天為1療程,適用於功血血熱證。

    ⑦生三七膠囊 每次3粒,每日1~2次,適用於功血血瘀證。

    ⑨荷葉丸 每次1丸,每日2~3次,空腹溫開水送服,適用於崩漏血熱證。忌食辛辣油膩。

    ⑩參茜固經沖劑 每次1袋,每日2次,有月經週期者,經前1周開始服用,至經淨止,適用於功血氣陰兩虛證。

    ⑪紫地寧血散 每次8g,每日3~4次,涼開水或溫水調服,適用於功血血熱證。

    ⑫斷血流片(顆粒) 片劑,每次3~6片,每日3~4次。顆粒,每次6.5g,每日3次,適用於功血血熱證。

    ⑬十灰散(丸) 每次9g,每日2次,適用於功血血熱證。

    ⑭宮泰沖劑 每次1~2包,每日2~3次,開水沖服,適用於功血氣虛血疲、陰虛血疲證。

    (2)非出血期用藥

    ①紫河車膠囊 每次1~5粒,每日1~3次,飯後服用,適用於功血屬腎精不足者,或經後期填補腎精,促卵泡發育。

    ②御蓯蓉口服液 每次10ml,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用,適用於功血屬腎虛者。

    ④定坤丹 大蜜丸,每次半丸至1丸,每日2次,適用於功血氣血兩虛兼有鬱滯者。

    ⑤春血安膠囊 每次4粒,每日3次或遵醫囑服用,適用於青春期功血。

    ⑥杞菊地黃丸 每次9g,每日2次,適用於功血肝腎陰虛陽亢者。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⑦養血當歸精 每次10ml,每日2~3次,適用於功血失血過多所致氣血虛弱。忌嗔怒及辛辣、生冷食物,感冒發熱者勿服。

    ⑨歸脾丸 水蜜丸,每次6g,每日3次。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適用於心脾氣虛型功血出血期,或用於止血後調理。

    ⑩烏雞白鳳口服液 每次10ml,或遵醫囑服用,適用於功血氣血兩虛型。服藥過程中如遇感冒、發熱,暫停服用。

    2.針灸

    (1)虛證

    取穴:關元、三陰交、腎俞、交信。

    配穴:氣虛配氣海、脾俞、膏肓、足三里,陽虛配氣海、命門、復溜,陰虛配然谷、陰谷。

    操作:針刺用補法,酌情用灸。

    (2)實證

    取穴:氣海、三陰交、隱白。

    配穴:血熱配血海、水泉,溼熱配中極、陰陵泉,氣鬱配太沖、支溝、大敦,血瘀配地機、氣衝、衝門。

    操作:針刺用瀉法。

    3.穴位注射

    (1)三七當歸注射液

    取穴:子宮、關元、腎俞、內關、合谷。

    操作:區域性面板常規消毒,用2m1注射器加7或8號針頭抽吸三七當歸注射液後,在預選的穴位上刺入,邊進針邊左右旋轉註射器並進退針以反覆刺激,得氣後推注三七當歸注射液1ml。每次封閉2個穴位,每天封閉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為3天。

    (2)5%當歸注射液

    取穴:血海、氣海、足三里、然谷、三陰交。

    操作:每次選2個穴,每穴注入0.5~1ml,每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天。

    4.穴位敷貼

    取穴:耳穴之子宮、卵巢、輸卵管、盆腔、皮質下、內分泌、腎上腺、神門、腦幹、肝、脾、胃、腎。

    操作:將油菜籽用膠布貼壓於上述耳穴,每次按壓3~5分鐘,每日3~4次。出血重者隔日換藥,換藥3~5次後改為每週1次。雙耳交替。連續1~4周有效。

    5.耳針

    取穴:子宮、卵巢、內分泌、肝、腎、神門。

    操作:每次選用3~4穴,每日或隔日1次,中等刺激,留針30~60分鐘,也可耳穴埋針。

    【轉歸及預後】

    崩漏常多髒受累,氣血同病,因果轉化。暴崩下血,氣隨血耗,陰隨血傷,不論病發何因,最易出現氣陰(血)兩虛夾瘀。氣陰兩虛又可陰損及陽,血崩日久化寒,正如《血證論》曰:“陽不攝陰,陰血因而走溢”;崩漏日久,離經之血為瘀,故出血期必有衝任、子宮瘀阻的轉歸,止血務必兼顧病機轉歸,靈活處理。

    崩漏的預後與發育和治療相關。青春期崩漏隨發育日漸成熟,腎-天癸-衝任-胞宮生殖軸協調,最終可建立正常排卵的月經週期;少數發育不良或治療不規範者,易因某些誘因而復發。

    生育期排卵旺盛,有部分崩漏者有自愈趨勢,大多可恢復或建立正常排卵週期,達到經調而後有子嗣;亦有少數患者,子宮內膜長期增生過長伴發不孕症,恐有釀生惡變的可能。

    圍絕經期崩漏療程相對較短,止血後宜健脾補血,消除虛弱症狀,少數須手術治療或促使其絕經以防復發。本階段需注意排除惡性病變。

    【預防與調護】

    1.重視經期衛生,儘量避免或減少宮腔手術。

    2.及早治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月經先期等出血性月經病,以防發展成崩漏。

    3.崩漏一旦發生,必須及時治癒。大出血時應注重顧護陰血,防止虛脫,必要時予以輸血。臨床用藥應注意避免溫燥助陽動血之品。

    4.飲食忌辛辣刺激之品。注意補充營養,防止繼發貧血等疾病。加強鍛鍊,以防復發。

    總之,崩漏調攝首重個人衛生,防感染;次調飲食,增營養;再適勞逸,暢情懷。

    【臨證經驗】

    由於本病好發於青春期及更年期,因而下面主要論述夏師論治青春期及更年期崩漏的特色。

    1.青春期崩漏的辨治特點

    青少年的崩漏往往是腎氣初盛,天癸既至而未充實,衝任雖通盛但未堅強,因此特點在於陰虛瘀熱、陽虛瘀濁、脾蘊溼阻三者。

    (1)陰虛瘀熱證其出血的特點是陣發性,治當滋陰清熱,化瘀止血,重在止血,用固經丸(湯)合加味失笑散。二至地黃丸亦符合青春期以肝腎為主的特色。止血時不宜過用收澀性的藥物,相反,要加入一定的化瘀排經藥,如五靈脂、蒲黃、荊芥、益母草等。

    (2)陽虛瘀濁證出血日久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淡紅,質稀或有血塊,治當補腎助陽,化瘀固衝,可用參芪膠艾湯。同時必須加強補腎助陽、益氣養血的作用,可隨症加入杜仲、桑寄生、鹿角膠、補骨脂、黃芪、熟地等;其次亦需加強化瘀止血之力,用益母草、馬齒莧、荊芥、補骨脂等。另外,可兼服三七粉,用紅參湯吞之,以助陽益氣,控制出血。

    (3)脾虛溼濁證出血日久量多,色淡紅,有血塊,或夾有黏膩如白帶狀物,治以益氣健脾,利溼化濁,用歸脾東加減。此外,可加入炒川斷、桑寄生、補骨脂等以補腎助陽,或加入炒蒲黃、大小薊、荊芥等,在利溼化濁中貫穿化瘀調經。

    夏師認為,青春期崩漏控制出血後,在初潮2~3年內應按補腎養血論治,不必強調調周與促排卵;在青春後期,即初潮3~4年後,務必運用補腎調周的方法以恢復排卵功能,真正達到控制出血,防止崩漏再度發生。

    2.圍絕經期崩漏的辨治特點

    圍絕經期崩漏是因卵巢退化而引起的,且圍絕經期心理容易波動,體質下降,故在辨治中必須注意心肝鬱火、脾胃虛弱、上熱下寒及瘀結成癥。

    (1)心肝鬱火證出血量多,色紅,有血塊,或淋漓不已,色紫紅,有小血塊,治當清熱解鬱,化瘀止血,用丹梔逍遙散合加味失笑散。同時必須注意兩點:一是安定心神,於上方加鉤藤(後下)12g,蓮子心5g,青龍齒(先煎)10g,合歡皮9g;二是和脾胃,於上方加太子參15g,陳皮6g,廣木香6g,即前人“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也。

    (2)脾胃虛弱證出血日久量多,色淡紅,有血塊,或淋漓不已,無血塊,或有紫血塊,治當益氣健脾,養血止血,用歸脾東加減,夾血瘀者,合加味失笑散。圍絕經期亦當照顧兩個方面:一是疏肝解鬱,常需加入炒荊芥、白芍各10g,或炒柴胡6g,鉤藤(後下)10g等,二是安定心神,常需加入合歡皮、紫貝齒及炒棗仁各10~12g等。此外,在脾胃虛弱病症中,務必注意肝熱脾寒的情況,有時需要加鉤藤、丹皮、乾薑或炮姜等。

    (3)上熱下寒證出血量多,色紅有塊,或淋漓不已,既可見頭昏頭痛,煩熱口渴,又可見腰痠,小腹有冷感,大便稍溏,尿頻。上熱者,心肝之熱也,下寒者,腎陽偏虛也。治療當分兩種情況:下寒較輕者,從血熱夾瘀論治,以固經丸(湯)合加味失笑散,但需加入炮姜或肉桂或艾葉各6~8g;下寒較重者,必須與上熱合治,可在清熱化瘀的方藥中加川斷12g,炒白朮10g,炮姜3g,肉桂(後下)3g,以適應圍絕經期病情錯雜的要求。固經丸療效不佳時,可轉用震靈丹。震靈丹不僅化瘀止血,而且溫下作用亦十分明顯,其中赤石脂、白石脂、禹餘糧等石類溫澀之品並有調治奇經的作用,有利於排除瘀濁。崩漏中的血瘀,前人謂之“瘀結”,不易排除。雖需化,還要固,且需以固為主,是治療圍絕經期崩漏的特點。

    此外,由於圍絕經期患者情緒不穩定,煩躁憂鬱、氣機不暢也可導致血瘀。就婦科特徵而言,屬於血瘀夾血熱,就全身症狀而言,屬於陰虛心肝火旺的崩漏患者,還必須以滋陰養宮為主,佐以化瘀止血。一般出血期用固經丸合加味失笑散治療。崩漏控制後,除圍絕經早期患者需運用調周法,恢復月經週期和排卵功能外,圍絕經中晚期已不適用調周法,故轉從心肝脾胃論治,重點在於調理脾胃與心肝。脾胃為後天之本,先天已衰,全賴水谷以滋養,故其固本復舊重在調脾胃;調理心肝可以穩定心理,舒暢情懷,防止發作,鞏固療效。

    在青春期或圍絕經期崩漏中,的確有部分患者屬於腎陰癸水過盛者,不僅要儘快控制出血,而且要防止其結為癥瘕。一般宜清熱滋陰,可選用清經散、知柏地黃湯治療,同時加入化瘀止血之品,必要時可配合其他綜合措施以止血。

    驗案舉例

    龐某,女,49歲,大學教師,已婚。

    2008年1月6日初診。患者反覆陰道出血2月餘,量多如衝3天,呈陣發性,色紅,有較大血塊,腹不痛,伴頭昏心慌,胸悶煩躁,夜寐甚差,小腹作脹,腰骶酸楚,面色㿠白,但又時見潮紅,大便偏幹,小便偏少,色黃,舌邊有瘀點,舌苔黃白膩,脈弦細。患者初潮16歲,5/28~37日,量一般,色紅質稠,無痛經,生育史1-0-2-1。工具避孕。平時帶下或多,色黃白相間,質黏稠。婦科檢查發現子宮偏大,質地偏硬,餘無異常。B超及宮腔鏡檢查未發現異常。血象檢查:紅細胞、血紅蛋白低下,白細胞亦偏低,淋巴細胞略高,出凝血時間有所延長。既往有類似病史,常服“婦康片”止血,因出現轉氨酶升高而停用,就診前西醫建議其診刮,因有思想顧慮,未接受手術,前來就診。

    診斷:崩漏(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中醫辨證:年屆七七,肝腎陰虛,瘀熱交阻,衝任不固,發為崩漏。治擬補腎清肝,化瘀止血固衝,方用四草湯合加味失笑散加減。處方:鹿銜草30g,馬鞭草、益母草、茜草炭、丹皮、赤芍、大薊、小薊、五靈脂、蒲黃炭(包煎)、炒川斷、制香附各10g,廣木香9g。

    服藥7劑後複診,告知出血雖有所減少,但偶爾又見增多,諸症略有改善,改從滋陰清熱合化瘀止血之法,方用固經丸合加味失笑散加減。處方:炙龜板(先煎)、炒黃柏、椿根皮、女貞子、墨旱蓮、炒川斷、炒五靈脂、炒蒲黃(包煎)、大黃炭、大薊、小薊、黨參各10g,陳皮6g。

    服藥9劑後陰道出血始淨,但頭昏心煩,夜寐易醒,納少便溏,腰痠耳鳴,舌質偏紅,苔薄膩,脈沉細弦,轉從調理心肝脾論治,用加味歸脾湯合滋腎清心東加減。處方:鉤藤(後下)15g,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川斷、菟絲子各10g,太子參15g,炒白朮10g,廣鬱金10g,合歡皮9g,酸棗仁10g,蓮子心5g。服藥7劑後諸症明顯改善,此後隨症調理,再未發作。

    【小結】

    1.崩漏是月經週期、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急重病症,主要病因是虛(脾、腎)、熱、瘀,病本在腎,病位在衝任,變化在氣血,表現為子宮藏瀉無度。崩漏的治療首分出血期與血止後,一是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單獨或聯合使用,二是止血與調經。同時,還需按年齡論治:青春期宜止血調經,建立排卵週期,一般有排卵月經達2週期以上方可停止治療。育齡期的治療為止血後恢復排卵週期,並檢查出血原因,進一步排除全身及區域性的器質性病變。圍絕經期的治療為止血後健脾養血,促進順利絕經。

    2.崩漏系西醫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範疇,治療有兩個難點:一是如何快速有效地止血,二是如何在止血後進行調周與促排卵。西醫激素和手術治療有時難以達到中藥的理想效果,可採用中西醫結合來提高療效。

    3.崩漏乃危急重症,中醫藥急症治療的手段比較單一,療效有待提高。此外,進一步研究中醫辨病、辨證、辨藥物等的客觀依據,對於提高中醫診斷和治療水平有重要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暈車頭特別疼怎麼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