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歪歪小蟲
-
2 # 電商心得
TOP 10 李文忠 明史載: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兒,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夠可以,朱元璋的親外,隨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軍,戲勇冠諸將。也就是說就連常遇春這樣的勇將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見一斑。漠北阿魯渾河之戰,馬倒步戰,仍殺傷無數,義烏之戰,引千騎橫突張士誠部,殺傷數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戰,身被數圍,大呼奮擊,一戰破張士誠二十萬大軍,悍勇不可一世,諸侯皆畏之。 我個人對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揚門之戰,勇中有謀,剛中帶柔,一代猛將本色盡顯無疑。尤為可貴的是其好學問,雖征戰沙場仍不懈學習,頗有古人之風。曾有:“兵在謀不在眾”之語,剛猛之中不失智謀,可謂智勇皆備。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 終,死於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實很簡單,雖是家族之人,終就對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辦法莫過於從肉體上消滅,所以,他只好死了,沒有死於沙場,可嘆,可悲! 勇猛指數6 智謀指數7 總評 6.5 TOP 9 馬超 字孟起,號"錦馬超",長得極蚰,按現代人的標準整個就一酷哥,可恨的是他不但酷,還狠,都是MM們最喜歡的呀。隴右人,世居羌胡邊,以其勇深得胡人之心,號之為"神威天將軍". 潼關之戰是其一生中的巔峰之作,打得橫掃北方平定諸侯如探囊取物一般的阿瞞割須斷袍而走,帳下諸將竟無人敢拂其鋒芒,這可是些稱雄三國的狠角呀,曹仁,夏候兄弟,張頜,哪一個不是個個頂個的主兒?後兵敗投告劉大耳,鬱鬱而終,殊為可憐。 勇猛指數6.5 智謀指數 5 總評 5.5 TOP 8 英布 又名黥布,因其曾受過秦法"黥刑"而得名,楚九江王,漢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是當時僅次於西楚霸王的第二號狠角色,當時號稱"勇悍"的什麼樊噲啊,夏候嬰呀什麼的碰到他基本上是一戰而定,壓根不是個。打得劉老二幾次屁滾尿流,所謂"傷得越痛,愛得越深",也使他下了本錢拉攏英布,一旦得手,如獲至寶,可惜的是英布自投漢以後幾無建樹,還不如呆在楚那邊風光。 鉅鹿之戰,引數千楚兵為先鋒擊三十萬秦軍,無往不勝,悍通顯於諸侯,為最終擊潰秦軍主力立下頭功,後奉項羽令坑殺二十萬秦軍於新安,擊漢之役,引軍破三秦天險涵谷關,驍勇異常,項羽大封諸侯,布為九江王,殺楚懷王。 劉邦殺韓信,彭越,英布懼誅而反,擊漢楚王部,敗之,破漢荊王部,盡收其地,兵,糖,又與漢軍主力相持與甄,劉邦見其悍勇不敢應戰,固守城池,留下一對千古妙對:汝何故而反?劉邦問。俗為帝耳!英布答。他的想法是不錯的,可惜此時天下已定,民皆不願戰,後大戰之下兵敗身死,落得個千古罵名。 勇猛指數 7 智謀指數 6 總評 6.5 TOP 7 史萬歲 隋初四大名將之一,出身名將世家,15歲從徵,後以副將從徵平定尉遲同(有一個舟之底),每戰必先登,勇冠三軍,鄴城之戰,敗勢已定之下,拔馬奮擊,大呼"事急矣,吾當破之",突入敵陣,立殺數十人,方止住陣腳,後楊堅登位,以戴罪之身以涼州道帳下武將身份出征,與突*可汗定"士卒何罪,願得勇士單挑以絕勝負"之約,史載"萬歲馳斬其將而還。突*大驚,議和而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次以單挑的形式決定戰局的例子,單憑此,史萬歲便該名流千古。 後史以行軍總管身份隨楊素平高智慧之亂,引2000軍偏師,千里而進,歷700戰,與主力失去聯絡,皆以為其已全軍敗亡,殺傷以十萬計。後以此功加封,並進入四大之列。 大斤山之戰,突*軍與隨軍相遇,敵哨騎回報隋軍主將為史萬歲,突*可汗大驚,說道:得非敦煌斬吾勇士者乎?"在得到哨騎確認後慌張撤退,被隋軍跟進斬殺萬人,其勇由此可見。 結局,嘿嘿,又一個不得善終的,又一個死在自己人之手的。原因竟然是因為這個史萬歲昏了頭,為了替將士請功,不注意言辭用語,在朝堂之上跟楊堅對著幹,有失文帝威嚴…… 勇猛指數 7.5 智謀指數 7 總評 7 TOP 6 呂布 字奉先,只是為人不仗義。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悍勇世無所匹,單挑關張劉,也只是稍現敗象,從三人包圍中從容而去. 勇猛指數 8 智謀指數 5 總評 6.5 TOP 5 斛律光 字明月,高車族,北齊名將,出身將門,其父斛律金,官至大司馬,咸陽王,其弟為齊幽州刺史,可謂一門三傑,最初投候景(後來殺了梁武帝的那個),有人便對候景說"斛律家小兒,不可使其三度為將,後奪人名",原因就是因其自小"少言語,工騎射,具兵事,一郡皆服".十七歲時便"生擒敵勇將",少年得志。與高歡出征,一箭射落大雕,高歡讚道:此射鵰手也。此後,北齊一軍皆呼之為"射鵰將軍"(跟郭靖差不多,北方民族對弓馬之術很看重)。 縱觀《北齊書。斛律光》傳,如"光自馳馬迎之,斬敵將","光自生擒敵首領"之樣的描述比比皆是,客觀的說,北齊書的內容基本是可*的,可信度要遠大於南朝的幾本史書,能得如此高的評價,斛律光之勇自不待言。 實是求是的說,斛律光不但是勇將,更是名將,在整個南北朝可以排得進前五位,與韋睿,劉裕,韋孝寬,陳慶之之流並列,只是由於本篇的大方向不在此,又因其非我族類,就不便多說。結局一樣不妙,又一個死於自己人之身的猛將,可憐得緊。呵呵 勇猛指數 8.5 智謀指數 8 總評 8 TOP 4 霍去病 單是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便足以使其名載史冊,更可貴的是其對匈奴的戰績,不敗之將更是難得,像上文所述諸將,皆有敗績,且有些還敗得很慘,象這樣出身皇族親引鐵騎出塞,令胡騎喪膽,漢子振奮的名將極為難得,此前曾在"十大名將系列"中有他,故不多說 勇猛指數 9 智謀指數 9 總評 9 TOP 3 楊再興 小商河一戰,令無數後世子孫為之扼腕,數百將士面對數十倍敵軍(女真人主力騎兵部隊,戰力之強可以想見)發動了奮不顧死的衝鋒,雖盡數死於沙場,卻使威名流芳百世,僅楊再興一人便"殺敵將數十,斬胡騎數百",其中不乏元帥一類的重要將官,可謂死得其所,據史記載死後岳家軍為其收屍,僅從其身體內燒出的鐵箭頭就達兩斤以上,慘烈非常。 據稱其為楊老令公之後,初為義軍帳下大將,後受到岳家軍的進攻,斬,殺岳家軍數位將官,所括嶽王的親哥,兵敗投降,為岳家軍帳下與高憲,岳雲並列的三員猛將之首,數次隨岳家軍擊女真騎兵,殺傷甚眾,胡騎皆畏之,聞之至則盡拔馬避之,以全性命。想來可笑,印象中的女真人打仗是不怕死的,怎麼會怎樣?想來女真人所謂的不怕死也只是一種表現現象,在明知進必死退可生的情況下一樣不會放棄生命的,呵呵。 勇猛指數 9.5 智謀指數 6 總評 7.5 TOP 2 冉閔 冉魏政權的君主,死後被其對手追封為"魏武悼天王",一個武,一個天王,入木三分地體現了胡人對其深深的畏懼之心。 作為南北朝時期北方漢族的精神支柱,冉閔的威猛至今還在一些地方流傳,亂華之六胡經其征戰廝殺只剩其四,為漢文化在北方的延續流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人將在短時間內新寫個長篇,內中便有對冉閔濃墨重彩的描述),日本人更是將其稱為與項羽並列的猛將之首。 "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騎赤龍,一生死於其手下的敵軍以萬計,死於其政權,軍隊下的胡人更是以十萬計,曾創造過以弱擊強九戰九勝的戰例,帳下軍士皆勇冠三軍,竟與楚霸王之八千江東子弟不相上下,僅被難一役便"斬燕將數十,殺燕騎三百餘",勇烈可見一斑,只是由於戰馬被殺,步戰力盡被擒,面對胡主責難,尤自怒斥:“天下大亂,爾曹夷 狄禽 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被殺之後,天降三日大雪,又大旱,燕主疑懼,封其為"悼武天王"這才作罷。 勇猛指數 10 智謀指數 8 總評 9 TOP 1 項羽 只要是華人,不管是學什麼的,上過什麼學,或者是沒上過學,提起此人無不了若指掌。鉅鹿之戰,三萬破三十萬,彭城之戰,三萬破六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作為一個失敗者,得到了遠比成功者劉邦更高的認同度與同情,實在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華人從來就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一個如此悲情英雄竟能在民間擁有如此的知名度,實在是很令人費解 勇猛指數 10 智謀指數 7 總評 8.5 千秋功罪李鴻章 “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梁啟超 李鴻章(1823.2.15-1901.11.7),本名銅章,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千古完人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23歲取秀才,入縣學;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入翰林院,從倭仁等習程朱理學,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後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升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扶棺諫君海瑞 海瑞(1514-1587),廣東瓊山人,即現在的海南島,字汝賢,號剛峰。他取此號的意思是一生以剛為主,要終生剛直不阿。因此人們尊稱為剛峰先生。海瑞是明朝嘉靖時期的著名清官,由於敢於直言進諫,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謀利,被人民稱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傳至今。 第一清官于成龍 于成龍(1617-1684)字兆溟,山西永寧人,出生明朝末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45歲時,被朝廷選拔擔任廣西羅城知縣。羅城經過兵災,城中只留下6戶居民。于成龍帶領百姓墾種荒地,一面請求朝廷寬免捐稅,“與民相愛如愛人父子”。經過7年的努力,流亡外地的百姓紛紛返回家鄉,羅城很快改變了面貌。 改革大師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曆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諡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治國奇才劉晏 劉晏(公元715-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人(今山東東明縣東南),天資聰穎,才華橫溢。 千秋鏡鑑魏徵 魏徵(580-643年),字直成,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幼年喪父,窮困失意,扔下家產不經營,有遠大志向,對於各種書籍、學問能夠融會貫通。正如史書所載:“魏徵,少孤貧,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好讀書,多所通涉。”史書中關於魏徵政治生涯的記載,最 早沒過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說武陽邵丞元寶藏是魏徵的朋友,他在大業十三年起兵響應李密時,讓魏徵掌管文書。後來,魏徵隨李密降唐。貞觀七年,魏徵由於忠於職守,勤勤懇懇,積勞成疾,懇求太宗免去他侍中職務,太宗一再挽留,但他堅辭,後被任命為特進,仍舊參與門下省事務,實質轉為加官的顧問,直到去世。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共同開創了中國封建史上輝煌的一頁--“貞觀之治”。 流芳千古房玄齡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今相公莊鎮房莊人。唐初名相。房玄齡自幼機警聰明,貫通典籍,善於寫作,書法擅長草隸。18歲舉進士,隋末授羽騎尉,在秘書省校對書籍。隋開皇(581-600)年間,天下統一,房玄齡暗告其父,皇上無功無德,雖居帝位不會長久。李世民巡視渭北時,房玄齡扶杖進謁于軍門,兩人一見如故,授玄齡為秦王府記室,封臨淄侯。秦王每次征戰房玄齡必跟隨,其他將領爭相收取珍異之物,唯獨玄齡廣收人才致之王府,人人都願盡死力。秦王曾說:“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如鄧禹。”當時秦王與太子有怨恨,召房玄齡計議,房玄齡引杜如晦協商判決大計,太子忌恨二人,進讒言於高祖,二人皆被斥逐還第。事平後,秦王被封為皇太子,房玄齡被提拔為右庶子。太子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後進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更封魏國公。他從政數載,與杜如晦同為唐太宗重要輔佐,歷史上的 “貞觀之治”與他們的力促執行是分不開的,“房謀杜斷”被傳為佳話。貞觀十七年(643),太宗下令畫24功臣像於凌煙閣,畫中即有房玄齡。後封為梁國公,受詔與諸遂良重撰《晉書》,修訂《唐律》。其言論見於《貞觀政要》,著作有《高祖實錄》20卷,與高士廉等撰《文思博要》200卷。 房玄齡晚年曾多病,太宗見到他的樣子便痛哭流涕,命御醫臨床問候,尚食供膳,並每天上奏起居情況。見他稍有好轉,便喜形於色。房玄齡病危時,太宗命令把苑牆鑿開以便問候,並親自握手與他訣別。死後贈太尉、幷州都督,諡“文昭”,陪葬昭陵(唐太宗之墓在今陝西省禮泉縣境內)。後因受其兒子所累,至永徽年間,被朝廷認為謀反,房玄齡次子房遺愛被殺,其妻太宗之女高陽公主被賜自盡,公主之諸子流配嶺南。 改革鬥士商鞅 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一套法家學說。年輕時,商鞅在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便提出變法重點放在兩面個方面:一是廢除舊的封建領主制,把秦國建成一個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權國家;二是推行農戰政策,發展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強軍事力量。他的變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次從秦孝公三年開始,主要內容包括:編造戶籍,實行什伍連坐;獎勵軍功,頒佈按軍功賞賜的制度;獎勵農耕,制定"墾草"開荒的法令等。第二次變法在秦孝公十二年開始,這次變法比第一次更進一步,主要有"開阡陌封疆",廢除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縣制,設定直屬於國君的縣一級行政機構;直接徵派賦役,按戶按人徵收軍賦;統一度量衡,取消各領主的家量;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等。經過這兩次變法,完成了秦國從封建領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歷史轉變,封建領主貴族的經濟勢力和政治勢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興政權日益鞏固;農業勞動力增加,耕地擴大,以糧食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生產日益發展,工商山澤之利主要集中於封建國家之手,政府的財政收入日益富裕;農戰方針具體落實,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些改革揩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商鞅的重要政見經後人整理,成《商君書》二十九篇,《漢書.藝文志》有著錄,今存二十四篇。 天下歸心周公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在周文王時,他就很孝順,仁愛,輔佐武王伐紂,封於魯。周公沒有到封國去而是留在王朝,輔佐武王,為周安定社會,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攝政。據《曲阜縣志》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新建立的周王朝面臨著嚴重的困難,商朝舊貴族們準備復辟,而周公輔政,又有違於王位世襲制中父死子繼的原則,引起周室集團內部的矛盾。結果殘餘勢力即與周室內部的反叛勢力勾結起來,他們的代表是紂王子武庚與「三監」管叔、蔡叔等人。結果周公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歸而制禮作樂。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攝政七年後,成王已經長大成人,於是周公歸政於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後,仍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周公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
3 # 沐凡晨
歷史上最具特色名將,一個戴面具打仗,一個從不洗腳,一個怕老婆
中國歷史上有些名將很有意思,很有特點,比如下面這三位。
第一位是蘭陵王。
高長恭就是蘭陵王,他是高歡之孫,北齊文帝高澄的兒子,北齊後主高緯的兄弟,北齊最著名的武將。
事實上,關於此人的正史中並沒有過多記載,史書上僅留下了四百多字的記述,但在民間的記憶中,蘭陵王的形象卻是出奇的鮮活。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這位英俊的王子因為太過俊美,每次衝鋒陷陣時,都會戴上一副猙獰的鐵面具。

關於蘭陵王作戰戴面具的史料還有很多。
《舊唐書·音樂志》上說,“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樂府雜錄》上說,“神武弟,有膽勇,善戰鬥,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
《教坊記》上說,“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
那麼,蘭陵王為何喜歡戴面具作戰呢?

有人說是因為戴面具給人一種恐嚇的感覺,有點道理。還有人說因為蘭陵王長得太帥。
關於蘭陵王高長恭的相貌的記載也有很多,《北齊書》和《北史》中都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上記載說“風調開爽,器彩韶澈”。《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
所以,因為長得太美,而戴面具作戰似乎也說得過去,但《北齊書》上有這樣記載,“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

明確記載他戴的是頭盔不是面具。史書中的東魏北齊西魏都有“鐵面”裝備的軍人出現,也就是頭盔和鐵護面一體的,必須摘下頭盔才能露出臉的重騎兵防護裝備,並非後世所流傳的面具。
所以說面具跟多後世的猜想,當然,此事真偽,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後世都認可是太美而戴面具。
總之,不管是戴面具還是其它,蘭陵王都是最具特色的古代戰神之一。他一生征戰,從無敗績,號稱“不敗戰神”,參與了北齊後期與北周的歷次大戰,並多次擊退北周進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邙山大戰”。

公元564年,突厥聯合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岌岌可危。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
-
4 # 心向青山
名將,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屬於兵家。
1,《漢書·藝文志·兵書略》中將兵家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家。陰陽、技巧兩家,後世已經消失。
兵陰陽家,與天時有關,也涉及迷信。兵技巧家,是作戰技巧,最切實用。不過古今不同,所以也沒有傳世。
兵形勢家,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也就是說,兵形勢家就是戰術大師,項羽是代表人物。
兵權謀家,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後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說,兵權謀家是戰略家,兵包括了上述三家,韓信便是代表人物。
所以,名將按兵家分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戰略家和戰術家兩類。
2,《淮南子》中將將領分為上、中、下3種類型:
“上將”,能夠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堅定而有氣勢,是常勝將軍;
“中將”,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氣勢,是勝多而敗少的將領;
“下將”,無堅定主張,性自多疑,“居則恐懼,發則猶豫”,動輒敗北。
當然,名將肯定首先要是這裡面的“上將”。
明朝將名將分為三類:
夫將有儒將,有武將,有大將。儒將者,決勝廟堂者也。武將者,折衝千里者也。大將者,深明天地、兼資文武者也。
3,明末清初還將名將分為五類:
儒將、勇將、敢將、巧將、藝將。
其中,儒將足智多謀,勇將能征善戰,敢將膽略過人,巧將長於製造,藝將身兼數技。
綜上,名將之中有諸葛亮這樣決勝於廟堂之上的儒將,也有趙雲、張飛這樣能征善戰的猛將,有韓信這樣用兵多多益善的戰略家,也有項羽這樣膽略過人的戰術大師。
此外,還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天縱奇才,他們並非兵家出身,但卻能所向披靡。
只不過對於古之名將來說,往往一人兼具多種特點,不能只用一種型別來完全概括。
-
5 # 漢壽亭侯關羽
我說說我的看法吧,我認為名將分三種。一種是儒將,一種是勇將 一種是智將。
什麼是儒將和勇將和智將呢?所謂儒將,即學識淵博,風度儒雅,文武雙全的大將,儒將中的代表人物——周瑜。
周瑜,字公瑾。東吳大都督,江東美男子。熟知兵法,通音律。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赤壁之戰,周瑜火燒赤壁,擊敗曹操大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何為勇將呢?即為身先士卒,作戰勇猛的大將。勇將中的代表,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人。二十多歲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項羽作戰勇猛,每戰必身先士卒,勇不可當,乃萬人敵。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子弟兵擊破三十萬秦軍主力。一舉攻入咸陽,諸侯皆作壁上觀。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還都彭城。後在與劉邦的楚漢戰爭中失敗,自刎而死,是兵家“勇戰派”思想的代表。司馬遷曾在《史記》中寫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什麼是智將呢?即智慧很高,熟知兵法。排兵佈陣,用兵如神的戰役指揮官,智將長於智而不善勇,智將中的代表——兵仙韓信。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候,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作為統帥,他計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聯合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世人稱之韓信“國士無雙”。
-
6 # 南宮雁門
歷史上名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很會打仗而自己武力值很弱的。像韓信白起。另一種就是自身武力值很強但不太會打仗的。像項羽張飛。第一種是名將的主流,也就是帥才。他們能統帥所有的兵馬。絕大多數名將都是這種型別的。第二種是將才擺到了元帥的位置上去。比如項羽。他只能為將,統帥一部分兵馬,不能為帥,統帥全部的兵馬。項羽是大將的實力卻坐了元帥的位子。所以他最後失敗了。張飛是將才坐了將才的位置。所以他沒有像項羽那樣。項羽張飛都是遇到戰爭一般都親自帶兵衝鋒陷陣的人。他們酷愛戰爭,喜歡戰場。
武將最主要的就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不是自己衝鋒陷陣。所以個人武力值高低都不太重要。畢竟你就算再能殺又能殺死多少人??怎麼也比不上帶兵殺的人多吧!所以很多武將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做的。像白起王翦李牧韓信郭子儀岳飛等都是這樣的型別。他們自身武力值一般都很差,一般殺不了幾個兵。沒有了兵他們什麼都不是。但是一旦有了兵那他們就像龍入大海一般。將戰無不勝,所向睥睨。天下都會是他們的。這才是名將應該有的能力。
戰爭對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頭等緊要的大事。如果這個國家的軍隊在戰場上戰敗了那對於這個國家來說就是災難的。輕則割地求和,重則國家被滅。而這萬千干係就係在最高統帥一人身上。所以他必須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像白起的長平之戰,如果白起不指揮得當的話他是無法獲勝的。趙國就不會受到如此大的損失,元氣大傷了。而如果白起像項羽那樣衝鋒陷陣殺敵的話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雙方同歸於盡了。這就能充分的體現出名將對國家的重要性了。
-
7 # 汐水柔情
中國歷史上名將分為幾種,打仗有什麼特點?對於這個問題,簡單做一下回答:
名將是指具有一定軍事才能,在前線親自指揮作戰的將領,因為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表現,為歷朝歷代所讚頌,稱其為名將。名將是軍事家中戰術型人才的表現,他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戰術方面,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性。
名將又分為兩種,儒將和武將。儒將是指在前方親自指揮作戰的一類文人;武將是指親自在前線指揮並上陣殺敵的一類武將。反過來說,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胡亂指揮軍隊作戰的一類人,就叫做紙上談兵的文人;打仗不講究策略,只會橫衝猛撞衝鋒陷陣殺敵的武將叫做匹夫之勇。一般紙上談兵的人很難取得戰爭勝利,匹夫之勇有時候能取得短暫的勝利。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儒將代表人物: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是儒將中的典範。諸葛亮才智高,善書法,著有兵書,通曉天文地理,五次北伐不斷蠶食曹魏,魏國經濟、農業等方面嚴重倒退,被評價為“天下奇才也”。
周瑜: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待人謙恭有禮。當孫權還是將軍的時候,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周全,比較草率。只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對待。所以孫權曾謂公卿曰“孤非公瑾不帝矣”。
陸遜:忽報:“江東陸口守將呂蒙病危,孫權取回調理,近拜陸遜為將,代呂蒙守陸口。今遜差人齎書具禮,特來拜見。”關公召入,指來使而言曰:“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來使伏地告曰:“陸將軍呈書備禮:一來與君侯作賀,二來求兩家和好。幸乞笑留。”公拆書視之,書詞極其卑謹。關公覽畢,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禮物,發付使者回去。使者回見陸遜曰:“關公欣喜,無復有憂江東之意。”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武將代表:
項羽:項羽作為出國大將項燕的後代,可謂是名門出身,從小就勇武過人。憑藉著江東八千子弟兵,項羽掀翻了大秦帝國的巨輪,成為秦朝的掘墓人。但是,理想化的項羽最終在楚漢爭霸中敗給了劉邦。不過,對於項羽的武藝和軍事指揮才能,李晚芳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就是最好的註腳。
關羽:關羽作為劉備的結義兄弟,不僅為人忠義,其武藝更是在三國時期冠絕群雄。其中,關羽不僅獲得了“萬人敵”和“威震華夏”的稱號,更是被劉曄譽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由此,在蜀漢五虎將中,關羽的排名在張飛、趙雲等人之前。值得注意的是,關羽還具有高超的軍師指揮才能,但是,大意失荊州無疑成為了關羽的敗筆。
張遼: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這裡的儒將和武將是指被歷朝歷代稱為名將的人物,而非指那些文人墨客和匹夫之勇的一類人。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思想自由,百家爭鳴,有專門研究軍事學的,後來人們把他們叫做兵家。兵家把戰爭從日常的實踐昇華為理論,也把將軍們分成了勇戰派和謀戰派。
在春秋之前,戰鬥大多在貴族之間展開,有著禮法的約束,主要憑氣勢戰場壓制來獲得勝利。當時為了體現大無畏的氣概,人們還要“致師”,派出自己一方的最勇猛計程車兵,駕著兵車去掠陣,挑釁對方。“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曹劌論戰》中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劌論戰:封君時代以勇力屈人的戰爭)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作戰地域和戰爭成本也越來越大,戰役組織逐漸形成戰爭藝術。以《孫子兵法》的出現為標誌,謀戰派開始成為戰場的主角。直到諸葛亮一語而出“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謂之謀戰定論。
勇戰派和謀戰派的區別是什麼呢?他們分別有什麼代表性人物呢?
勇戰、謀戰很容易理解,但並不是絕對的。一般來說,有勇有謀才是評價一個名將的正確開啟方式。
勇戰派並非不用謀,而主要是戰場臨時反應,制定戰術對敵。我們說的一力降十會,在絕對優勢面前(包括氣勢、兵力優勢等),一切謀略都會失去效用。謀戰派則是在開戰前就制定好戰術,並且作一系列準備和謀略將戰術實現,所謂的謀定而後動。
兩軍對陣,勇戰派將軍都是先鼓舞士氣,一鼓作氣。如項羽的破釜沉舟,士氣高揚,讓全軍抱著必死之心,奮勇殺敵。鉅鹿之戰,項羽又派大將英布攻打秦軍糧道,切斷對方糧道,擾亂軍心。這即是勇戰派的有勇有謀。
(大一統時代:勇猛是衡量將領能力的指標之一)
而像韓信、吳起這些將領,在作戰時都要批亢搗虛、圍魏救趙等,在兩軍對陣時都要能而示之不能,不能而示之能的虛虛實實的,讓敵方難以評估己方的真實意圖。如韓信“背水一戰”,預先做好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部署,然後又派騎兵佔了人家大營,全部插自己旗子,讓敵人誤以為己方兵力很多,從而失去作戰意志。韓信與龍且一戰,故意裝敗,讓龍且大軍渡河,渡一半軍隊,放水。十幾萬人圍上去,打人幾百人,斬殺龍且。 到後來十面埋伏,更是讓楚軍絕望,沉重打擊敵軍士氣。
綜合來看,勇戰派是以戰術居高,謀戰派以戰略居高。
那麼,到底是勇戰派厲害還是謀戰派厲害呢?
《孫子兵法》早就說過了,“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時。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域。”謀戰派從戰役全域性入手,相當於以有備算無備,當屬技高一籌。項羽和冉閔算是勇戰派的典型,不過他們開創的事業都被謀戰派的代表韓信、慕容恪給斷送了。(韓信把戰爭指揮發展成了藝術)
如以將帥之謂來分別,勇戰派特別成功的,有可能會上升到“帥”的級別,而謀戰派但凡是成功的,則必須是“帥”的級別。勇戰派的將領做軍事主官,必然要設參謀以輔佐之。謀戰派的將領做軍事主官,必然要輔之以勇戰將領去執行軍事戰略部署。
西方社會其實挺有意思,與東方軍隊相比,他們很少講究謀略。這與西方國家曾經長期實行封建制度有關。他們計程車兵組成大多以鄉黨為主,社會動員能力不強,但是組織效率卻跟高,軍團戰鬥力和作戰意志強大,適合進行正面硬剛。東方軍隊由於政治文化發展的成熟,大多是帝國軍隊,兵制是從全國徵地調,士兵之間彼此不熟悉,很多還是剛拿起武器的農民。所以,將領們指導這些人作戰,就傾向於製造勢能和加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建設。
所以,如果以中國兵家來劃分東西方軍隊主官,西方國家大多是勇戰派,東方國家大多是謀戰派。
雖然德國費軍隊在一戰二戰中都打的很出色,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更大的戰略層面,德華人還是小氣了些。至於學習德國軍隊建模式的日本,則更是難有謀戰派的出色將領出現了。
-
9 # 野草的沉思
歷史上的名將,一般分兩種,儒將和猛將。
一,儒將。這裡的儒將特指在戰爭中主要靠智謀取勝的將領。
這一類的將領有孫臏,韓信,姜維,李靖,郭子儀,徐達等。
二,猛將,這一類將領以勇猛善戰著稱。
這一類將領有伍子胥,白起,項羽,霍去病,趙雲,張飛,曹參,樊噲,尉遲敬德,常遇春等。
以上兩類將領各有特長。往往是互相配合,才能打勝仗。
-
10 # 喬江寶
穩:就是穩紮穩打,尋找合適的良機,以大兵團的優勢兵力給予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
狠:做戰方式如白起那樣,一旦與敵人相遇便勇猛的進攻,不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如狼群一樣死死地咬住對手,直到將對手消滅。
我們就以霍去病和衛青這兩位既是親戚又是武帝所倚重的滅匈名將為例子,來看看他們做戰的特點。
公元前127年,經馬邑之變,漢匈之間開始拉開了互相攻伐的戰爭序幕,衛青率數萬精兵,向匈奴盤踞的河套以南之地進攻,可能是由於情報的準確,或是匈奴輕敵,漢軍一舉包圍了匈奴在河套平原的要塞高闞,消滅匈奴三千多人,並乘勝追擊,奪取了整個寧夏平原,將匈奴一直趕過陰山山脈之後的蠻荒之地,阿套地區肥沃的平原納入大漢版圖。為了築固戰果,漢武帝在河套平原上修築了朔方城,以作為防禦匈奴進攻的前線保壘。匈奴也意識到朔方城對其南下的進攻構成巨大威脅,屢次派右賢王攻打朔方城。
為清除盤踞在漠南的匈奴右賢王部,漢武帝派衛青率三萬精兵,進入漠南。另派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等,各率一萬人馬從朔方出發,以策應衛青。四位將軍都歸衛青統轄。
匈奴右賢王不敢應戰,後退了幾百里路,以為已擺脫了漢軍。結果,衛青還是帶領漢軍跟蹤而至,並通知其他四路兵馬匯合,圍殲右賢王。
衛青從三面包圍匈奴的營地,而獨留北面一個缺口,並在缺口幾里路外也設有伏兵。此一戰役除右賢王僥倖逃脫外,其餘匈奴貴族皆被殺或被俘,匈奴損失將近二萬人,各類牲畜達百萬頭之多,盡歸漢軍所有。此次對匈戰役稱為“漠南之戰"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結。
由於張騫的迴歸,漢武帝獲得了大量的有價值的西域情報,漢武帝形成一個戰略宏圖,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但前提是必須打通一條通往西域的道路,這條路稱之為“河西走廊”。那裡分佈著大小几十支匈奴部落,勢力最大的是休屠王和渾邪王。掃除這些障礙的重任,漢武帝交給了年輕的霍去病,這一年,他才十九歲。
霍去病挑選了一萬精騎兵,翻越烏戾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匈奴遫濮部落,將遬濮王斬首。其餘幾個小部落嚇的膽戰心驚,放棄抵抗,讓出通道任由漢軍呼嘯而過。僅六天時間,霍去病便越過焉支山,插入渾邪王地盤,行進一千餘里。
渾邪王組成的聯軍在霍去病的鐵騎面前潰不成軍,戰鬥中,折蘭王被漢軍的遠弩射殺,盧侯王被漢軍斬於馬下,渾邪王的兒子被生擒,就連匈奴人用以祭天的一尊金人也被漢軍繳獲。第一次河西走廊戰役以霍去病的閃電奇襲戰術而宣告勝利結束。
從公元前的133年到公元前的121年,十二年的戰爭徹底扭轉了漢匈兩方的戰略格局。在衛青和霍去病兩位軍事將領的指揮下,將現今的蒙古大草原和河西之廊的大片土地都納入大漢版圖,取得了大約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除朔方城外,漢武帝又在河西走廊設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
回覆列表
第一種,有名無實。
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實則勇猛有餘,謀略不足,而且也不擅長治軍。所以,雖然伺候了景帝、武帝兩代英主,但終究還是李廣難封。
特別是武帝一朝,和匈奴的幾次大戰,李廣都有參加,一次被匈奴圍攻,全軍覆滅,自己也成了俘虜。不過李廣憑藉出色的騎射功夫,瞅準時機,從押解他前往匈奴王庭的那隊匈奴騎兵中逃脫了。
從此以後,李廣雖然多次參戰,一般都是佯攻牽制的偏師,基本沒有立功的機會。
第二種,勇猛無匹,身先士卒。
代表人物西楚霸王項羽。對這種將領而言,打仗考得不是謀略,而是勇氣和決心。項羽破釜沉舟的典故,可見一斑。這種將軍亦勇將,但是一旦遇到如韓信這般的天才將領,絕無獲勝的可能。
第三種,擅長治軍、方陣的將領。
代表人物:吳起,戚繼光,曾國藩。吳起和士兵同吃同住,而且練出了魏武卒方陣,為魏國打造了一隻雄獅。
第四種,天才將領。
代表人物:白起,韓信,霍去病,孫臏。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這種人物已不是常人可以理解。有些擅長大兵團作戰,有些擅長奔襲,有些擅長謀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一生幾無敗跡。
比如漢武帝說霍去病是大富之將,怎麼打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