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頑童374236889

    東漢末年,有以張讓為首的所謂“十常侍”宦官集團干政,唐代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晚期,唐中宗派宦官外出監軍,開了惡例,一發難收。明代有大宦魏忠賢和劉謹把持朝政。

    封建專制,家國天下,繫於一人。遇上一個平庸無才的懶政皇帝老兒,親近宵小也是萬般無奈的事情。不過,說到宦官專權,從本質上說,還是皇權專權或是皇權的異化,宦官專權不過是寄生在皇權至上的毒瘤罷了。

    宋代和清代似無懶政皇帝,即使有幼帝登基,顧命大臣足夠強大,即便閹黨覬覦權柄亦無濟於事。

  • 2 # 環球縱橫

    宦官的權利主要是源自於皇權,宦官是否能幹政,主要還是看皇帝的態度。

    在宋朝,皇帝嚴格執行宦官不得涉政,還和宋朝的文官制度有關。

    1、宋朝為了防止唐末藩鎮割據,十分重視用文官制衡武官,因此宋朝文官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丞相權力尤其大,連皇權都被限制的厲害,作為皇權的分支,宦官勢力自然沒有發展空間。

    2、據記載宋朝的宦官數量極少,與明清以萬計數量相比,宋朝的宦官數量少得可憐,宋太祖時期宦官數量僅僅一百多人。

    清朝皇權較為穩固,不需要用宦官制衡文官,而且大多皇帝對宦官嚴格打壓。

    1、清朝對宦官的警惕性很高。順治皇帝只使用了1000名宦官。而且在宮中特意設立了警示鐵牌,不許干預政事,交結官員,否則凌遲處死。

    2、乾隆皇帝曾大力整頓了已經開始冒頭的宦官們,將幾個比較猖狂的太監全部處死。還十分鼓勵外朝大臣對宦官進行監督。

    3、清朝的後期由於皇帝的水平下降嚴重,宦官的勢力再次抬頭,但影響也十分有限,遠沒有到專權的程度。

  • 3 # 半城柳色月黃昏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建國初期就給後代立上了規矩,不允許宦官干預朝政。對宦官的明文規定書寫成冊代代相傳。

    而且宋朝重視文臣,對文人禮遇有加,政事多出於宰相,文官權力變大,宦官根本沒有機會干預。之前朝代那個大官被太監在皇帝面前說壞話了嚴重了直接殺頭。而宋代沒有殺大臣一說,而且宋代官員什麼都管,連皇帝私生活也管。

    宦官數量減少。

    大臣這麼拽的朝代怎麼能有宦官什麼事。

    清朝對於宦官有一套非常非常嚴格的管理制度,規定宦官品級不能超過四品,平時不允許出宮,不允許結交大臣,等等。

    第二,清朝設有內閣和軍機處,軍機大臣和內閣大學士都是皇帝身邊的人,幫助國家處理國家大事,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秘書,但是他們品級不高,皇帝透過他們對國家政權進行了牢固的控制。

    第三,清朝皇帝都比較勤政,縱觀歷代王朝,清朝皇帝是最有職業標準的,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培訓,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有研習。繼位以後每天早起上朝聽大臣彙報國家要事,而後親自批閱奏章。每天沒有睡懶覺的時候,哪怕是冬天,外邊特別冷,也會有專門的人會叫你起床。

    這樣的話就有效的避免了宦官干預朝政的機會

  • 4 # 歐洲軍武通訊

    但是宋朝和清朝是個例外,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宋朝

    (1)宋朝的統治者非常重視宦官的問題,在宦官的人數做了很大額限制,這樣就有效的控制了宦官的勢力。宋太祖執政時期,宦官的人數只有50人。到了宋孝宗執政時期,宦官人數達到了200人,但最多的時候也不過250人左右。相比唐、明兩代的宦官數量,宋朝的宦官人數少了很多。

    (2)宋朝汲取了唐代的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官職位,非常慎重。沒有什麼特殊條件的話,宦官一般是不可能擔任高官職位的。比如,宋太宗執政時期,宦官王繼恩稱帶兵打仗有功,按照慣例應授予其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建議下,只授予其職位比較低的宣政使,所以宦官想要擔任高官職位是很不容易的。

    (3)宋朝在宦官體制上做了很大的限制。例如:宦官如果想要擔任高官,那麼他就要歸中央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朝廷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就要接受樞密長官的管轄的。這就等於給宦官的勢力加了一重保險。

    二、清朝

    清朝建國以後,它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體制,但明朝因為宦官的亂權而導致明朝江河日下歷歷在目。這也使得,清朝在建國初期對宦官的使用加強了管制。

    (1)清朝建國初期嚴格限制了宦官的人數。在明朝時期,宮中宦官的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有兩萬人之多。但是在清朝,宦官人數銳減,比如:順治皇帝執政時期,宮中宦官最多隻有1000人。

    (2)清朝的宦官手中沒有多大權力。清朝規定宦官不得介入國家大事。宦官在明朝時期擁有的司禮之權在清朝被剝奪了。清朝還明確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宦官才可以出宮,而且不得向宮外任何人透露宮中的任何訊息。

    而且康熙執政時期,名號的宦官十三衙門也被撤銷了,使得後宮的混亂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雍正執政時期,雖然宦官的權力有所提升,但到了乾隆時期對宦官的所有權利都被取消了,而且乾隆給宮中的宦官改性為秦、趙、高等,以此來警醒自己。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宦官再也無法像明朝一樣專政,架空皇權。

  • 5 # 錦翼

    首先宋朝是皇帝與讀書人公治天下。

    皇權受到相權的嚴重製約。

    講兩個故事。

    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時候,手下宰相範質同一天辭職。趙匡胤就下聖旨任命趙普為宰相,但是下聖旨要有宰相一起簽署才生效,但前丞相已經辭職,新丞相沒有到任。趙匡胤對趙普說:“就這樣吧。”趙普說:“此有司職爾,非帝王事也”——這不是你該乾的事。最後只好讓開封府尹趙匡義一同簽署,因為趙匡義“同平章事”是副宰相。

    當年西夏用兵失敗,宋神宗非常生氣,想要殺人洩憤。但是聖旨傳下去,丞相卻拒絕了,說你違背了太祖不殺士大夫的祖訓。神宗說,那就流放把。宰相也拒絕了。宋神宗生氣地說一件快意事也做不得。章惇一聲冷笑:“這樣的快意事不做也罷”

    皇帝的權力都受到這麼嚴重的制約,作為皇帝奴才,太監,又能得到多少權力呢?

    宋真宗的時候有個太監叫劉承規,宋真宗很喜歡他。劉太監臨死之前對真宗皇帝說我有一個夢想,能不能滿足我一下。

    真宗皇帝說你講。

    劉太監說我想弄個節度使的官銜。

    宋朝的節度使已經不同於唐朝的節度使了,就是個名譽職位。

    真宗就答應了,第二天上班見到宰相王旦對他說:“給他弄個這個管吧,都是快死的人了。”

    王旦說不,這官位怎麼能這樣隨便給人。

    其實別說是太監。就算皇帝老丈人都不行。

    仁宗的時候,他特別寵信張貴妃,張貴妃就想給自己老爹弄個宣徽使噹噹,這也是虛職。天天吹枕邊風。仁宗就答應了,真的直接下了道聖旨要任命老丈人。但是包拯跑出來一通批,吐沫都飛濺到皇帝臉上。這事自然就算了。

    皇帝都這一點權力,你想一個太監又哪裡來的權力?

  • 6 # 小影觀史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裡,政權表現形式除了有天子集權、首輔大臣護國掌政、外戚專權外,還有一種獨特的形式存在,那就是宦官專政。較為出名的就是秦二世胡亥時期趙高的“指鹿為馬”、東漢時期漢桓帝治下的“黨錮之禍”、唐朝唐玄宗後期“安史之亂”中的李輔國、明朝英宗時期的王振誘發“土木堡事變”,宦官專政可見一斑。

    這裡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東漢,唐朝、明朝的宦官亂政。

    先說東漢“十常侍”亂政,東漢和帝因不滿其母竇太后的垂簾聽政和其舅父掌握軍權,聯合親信宦官鄭眾將竇氏黨羽一舉收捕,奪回政權,宦官有功,故拜官鬻爵。自此,東漢政權就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中歷史往復,不能自拔,劉氏政權搖搖玉墜,朝廷黑暗,民不聊生。由以東漢末年,漢靈帝倚信宦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當時以張讓和趙忠為首的十二個宦官,對內把持政權,挾持太后,玩弄靈帝於股掌之間,對外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最終導致黃巾起義,漢室衰敗,董卓篡政。

    再說唐朝的死結。比起東漢,唐朝的宦官有過之而無不及,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唐朝立國之初,宦官並未得到重用,但到了唐高宗之後,武后專權,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頗有宦官擅政的苗頭和性質。到了唐中宗復位之後,李顯懦弱,擁有高品階的宦官數量驟增,宦官勢力有所抬頭,而唐玄宗李隆基稱帝后,出現了唐朝第一個任內相的宦官高力士。而此時,宦官開始監軍,安史之亂之後,宦官專權真正登上了唐王朝的舞臺,且愈演愈烈,才有了我們之前所述,唐朝墜入了宦官專政的死結。

    最後是明朝:如果說東漢宦官是在和外戚專政的鬥爭中取勝而專權,而明代的宦官是借明朝統治者高度集權的影響,不斷協助皇帝打壓文官集團,而逐步發展自己的勢力所致。明代宦亂,始於英宗時期的王振,而明代宦官專政的主要表現有: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在宦官 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權力極大,"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勢焰在內閣之上;操縱政府官員的任免,甚至左右內閣大臣的去留;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擔任鎮守和守備等職務;操縱廠衛,實行特務統治,殘害官民。其中,東西兩廠的特務統治空前絕後,明熹宗時期的大宦官魏忠賢為我們所熟知。

    那麼反觀宋、清兩朝,雖宦官有權,但均未達到宦官專政禍國的程度,究其原因有三:

    一、前車之鑑,從歷史順序來說,宋在唐之後,清滅明立國,宋清兩代的統治者都會吸取前朝國滅的前車之鑑,在宦官任用、人數和權力上加以限制,防止宦官權力的膨脹。

    二、限制數量:從宋朝管理宦官的內侍省到清朝管理宦官的淨事房,統治者對宦官人數限制是極其苛刻的,以宋朝為例,北宋建國之初,宋太祖規定宦官人數不得超過50人。到宋太宗時有所增加,規定內廷侍官定員為180人。不過北宋後期,由於宋徽宗的昏庸,宦官數量有所增長,一度達到4000多人。儘管如此,與唐末、後唐及南漢等朝代動輒成千上萬的宦官數量相比,北宋的宦官群體並不算大。而清朝措施更甚,明朝宦官初期宦官3萬人左右,鼎盛時期達到8萬左右,是個十分可怕的數字。相比而言,清朝宦官數量一直在1000人左右。縱觀宋清兩朝,與前朝相比,宦官數量很少,自然干政的機率小很多,宦官就翻不起什麼風浪了。

    三、限制官階:還是先從宋朝說起,這裡要提到的是,雖然宦官可以授予高階,但因為宋朝以宰相制度為朝廷之基,宰相對宦官的掌控達到了事無鉅細的地步,宋朝內侍省宦官的任命由樞密院執掌,而樞密院的最高長官還是要聽宰相調遣。而且內侍省官階最高為內東頭供奉官,要想再升,就要轉出內侍省,和文武百官一起,授樞密院統一考核和排程,喪失了宦官的特殊性,而樞密院多為文官執領,宦官想要繼續升遷,只能作為武官排程,這與宋朝立朝之初的以文治武的管理思想是不相適應的,這也註定了宦官在宋朝無法達到亂政的高度;而到了清朝,對宦官更加鄙棄和嚴苛,首先是康熙廢棄了“十三衙門”,太監也就沒有了掌印的權利,而到了乾隆時期對太監統治更為嚴苛,乾隆時期對太監的最高品階做了限定,“寺人不過四品”。也就是說,總管太監幹到頭也就是個四品官,無法對朝廷形成大的威脅。而且清朝設定內務府和軍機處,導致宦官既不能親近皇帝,又不能干涉軍事,可以說到了清朝,用”宦官“這一詞來形容宮內的太監已經不合適了,因為,清朝的宦官,已經喪失了官的屬性和權力。

  • 7 # 大宋藝祖趙匡胤

    宋朝的管理宦官太監的制度完善,它有“內使府”和“入內內使府”兩個機構,對宦官的權利管理和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潼貫這一宦官曆經了北宋的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四代皇帝,到了宋徽宗年間還做了樞密使(相當於而今的國防部副部長),權利隨大但是職能被二府嚴格控制了。滿清王朝鑑於明朝的太監干政的事實,從世祖章皇帝開始就針對太監干政有了嚴格的處罰規定,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了當時清朝內務府對宦官干政處罰的鐵牌和木牌,清朝的太監如乾隆時代的高雲從、同治時代的安德海和光緒時代的寇連材都因為犯了這條忌諱而掉了腦袋了,所以大部分太監也不敢越雷池了啦。制度保證

  • 8 # 悟空網友

      在中國古代政治歷史中,不光有著想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諸子百家的讀書人,還有著其痛恨的物件—宦官。作為古代中國政治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宦官這一皇室家奴卻曾多次禍亂朝綱。

      宦官,也就是許多人認為的太監,這一類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受閹刑的男性。宦官由來已久,從目前史學家已有的資料和推斷來看,早在夏商時期的古代宮廷中宦官可能就已經存在了。依據《詩經》《周禮》《禮記》中關於宦官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在周朝時期,周王室及各諸侯國大都設定了宦官。

      宦官從本質上來說是專門為皇室甚至是皇帝所服務的人員,他們的所有權力都來源與皇帝的信任和支援。然而,在回顧古史,我們會發現,在諸多朝代都曾發生過宦官亂政的現象。這些宦官禍亂朝綱,傷害朝中大臣,貪財貪權,更嚴重的還架空皇權,造成社稷動盪。

      宦官插手朝政的事例幾乎數不勝數,較為典型的就要數秦時的趙高、唐代高力士、北宋的童貫、明朝的劉瑾和魏忠賢等。但是,我們會發現,在歷代都存在的宦官專政現象卻在清朝幾乎銷聲匿跡了。

    所謂宋代沒有閹禍,是從對比明代的角度來說的,所以嚴格來講,應該說“宋代沒有明代那種閹黨成勢的狀況”。這麼說就差不多了。但這並不等於說宋代太監就不曾為禍,這是不對的。因為距離晚唐不太遠,前朝的宦官為亂,廢立皇帝的往事,還有一根弦掛在宋代執政者的腦袋裡,所以宋代的執政者能相對汲取一點經驗教訓,首先是從體制上做了一番規劃。

    第一,宋史的宦者傳部,就提到過,宋政府和決策層在宦官問題上比較重視,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數,以此來限制宦官的勢力。其中,太祖時限制人數為50,要收養養子,要滿30歲以上,自己沒有養父,才可以收養一人。到太宗時,人數有所增加,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到南宋孝宗時,因為“宦者員眾”,有官員報告給宋孝宗,孝宗命令開列名單,將人數限制在200人以內,後來有所增加,也不過增加到250人而已。對比一下唐、明兩代的宦官數量,可見宋代在這個特殊群體的勢力控制上,做的相對好一些,自然影響就相對少一些。

    第二,由於唐代宦黨為亂,其根本是因為宦官位高權重。汲取到唐代的教訓,宋代對宦官擔任高階職位,一般比較慎重。不是不授予其高階職位,而是對於授予的時機、人選、條件,比較謹慎。例如,北宋前提的重要宦官,曾掌握兵權的王繼恩,因為有戰功,按例應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堅持下,只授予其相對較低的宣政使。後來有人替王公公鳴不平,認為賞賜太薄,結果被“杖脊刺面配崖州”(在今海南三亞,當時是很荒僻的地方)處置了。再比如真宗時期,有位叫劉承規的太監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實政策,授其節度使的榮銜(宋時節度使為榮銜,無實權執掌)。因其生前曾主持過國防部的工作(提點樞密),所以他臨死有這種要求,也不算過分,想來也只是為養子、家人留一點待遇。真宗本來已經答應了,但由於宰相王旦的堅持,最後還只是以“節度留後”終止了。南宋光宗時期,王德謙王公公想謀個節度使的榮銜,本來已經批覆許可了,但執政團隊一致反對,硬是把形式上正在審批的公文(製出)給廢了。

    第三,雖然做了以上的各種限制,但宦官 不可能不擔任外職,承擔一部分外朝的工作。針對這種情況,在體制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對宦官的官階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內內侍省和內侍省(注1)這兩個系統內升遷的話,最高只能到內東頭供奉官(注2)。如果要繼續升遷的話,那就要“轉出”,即轉出宦官系統,歸政府的組織人事機構“吏部”管轄。其授予的官階,則依武官系統來升遷。也就是說,宦官要從事比較重要的工作的話,他們是要接受掌管樞密院的樞密長官的管轄的,而樞密長官,多為文官(也有少數武官)。

    因為有這些各種各樣的體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權力,納入到文武官員的組織系統中進行管理,這等於是給宦官勢力加了一重保險。比較高階的宦官的管理和其他官員一樣,都要經過政府的考核審查,然後授職,這樣就相對比較嚴密。正因為此,宋代宦官在軍事活動上,就顯得特別活躍。因為他們往往被授予武階,其差遣往往也被看成是武官來除授。在宋史的宦官傳記中,北宋有43人。這43人中,有18人有明顯的軍事經歷!從宋初的著名宦將秦翰、李神祐、竇神寶等,到王繼恩、衛紹欽,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憲,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貫(就是本人!)、譚稹等,可謂代不乏人。

    說完了宋朝我們一起來聊聊清朝吧!

      清朝作為女真人的第二次崛起,雖然在軍事上有著強大的實力,但是他們的文明發展卻遠不如中原漢族。在清兵攻入山海關前,他們的皇家宮廷中是沒有太監存在的。不像現在的一些影視作品所描繪的一般,歷史上的皇太極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身邊沒有一個太監。

      在清朝取代明朝政權後,他們發現皇宮的日常運轉還是離不開宦官,因此也像歷朝歷代一般使用宦官。但是,明朝因為宦官亂權而導致江河日下,社稷傾覆的往事歷歷在目。這也使得,清朝在早期對於宦官的使用是相當警惕的。

      首先,清朝對宦官的人數有著嚴格的規定。在明朝時,宮中宦官可以說是人滿為患,即便是人數最少的時候,也有著兩萬人之多。而在清朝時期,宦官人數銳減,以順治皇帝為例,他的宮中宦官只有1000人。

      其次,清朝也將宦官手中的權力極盡降低。規定宦官在平日裡只能幹體力活,不得介入管理的層面。這樣,宦官在明朝時期的司禮之權被剝奪。為了防止宮外勢力插手宦官,清朝還規定只有四品以上的宦官有出宮的機會,並且不得向宮外透露宮內的任何訊息。

      到了康熙在位時期,他將明代保留的宦官十三衙門給撤銷了,使得後宮混亂現象為之一清。此後的雍正時期,雖然為了政治的需要,雍正將宦官權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他的繼任者乾隆皇帝對宦官卻很不友好,甚至規定宦官只能以秦、趙、高為姓來警醒自己。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宦官再也無法像往朝一般得以專政,架空皇權。

  • 9 # 吉月文

    宦官亂政的根本原因還是皇帝。說到底還是因為皇帝給了宦官權力,所以才使得宦官能夠作亂。那麼再追問下去,皇帝為什麼要給宦官權力?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進行權力制衡,約束權臣。

    所以之所以能夠形成宦官亂政的局面,本質上就是權力架構導致的。

    先看東漢。東漢的特點是到了中後期的時候,宦官和外戚輪流專權。導致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是皇帝登基的時候年齡普遍偏小。因此由太后攝政,在這種情況下,外戚的權力就會迅速擴張。小皇帝從小在深宮中長大,和宦官的感情很深。成年以後就會重用宦官來對抗外戚,因此就形成了交替專權的局面。

    再看唐代。唐代宦官專權,最早始於玄宗時期的高力士。唐玄宗之所以重用他,其目的也是為了平衡政治格局。內外臣相互制約,才能保障皇權的安全。後來,這種宦官干政的習慣一旦形成就難以扭轉。

    接下來是明代。其實情況和唐代大同小異。明代宦官干政始於明成祖朱棣。著名的太監鄭和就是朱棣手下的得力干將。這種習慣一旦形成後世就很難扭轉。朱棣得位不正,面對朝臣的時候始終不能夠放下疑慮,重用太監是必然的結果。

    不過問題在於,宦官的權力一旦過大,皇帝有時候都不好控制,就形成了專權的問題。

    宋代沒有形成宦官專權是因為宋代推行了冗官制度。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把一個職位的權利分割出來之後,設定多個副職,讓兩者相互制約監督。比如在中央層面,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這個官職在唐代的時候就有,但不常設。成為宰相的副手,分割宰相行政權。又設立了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同時在路也就是現在類似於省一級的行政機構中,有轉運使,提刑司等多個官員實施共同管理,目的當然就是防止地方官在地方做大。在府一級的層面上,除了設定知府以外,又設定通判作為副手分割權力。從實際執行效果來看,確實起到了分割權力,避免作亂的效果,但又帶來了新的問題。有宋一代為了供養冗員冗官,財政負擔極為沉重。宋代財政狀況長期不佳,和這個問題有密切關係。

    清代之所以沒有出現宦官專權,是因為清代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清朝皇室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以族緣為基礎構建的政治經濟利益聯盟,那就是滿清貴族。清政府對於滿清貴族,可是非常照顧,除了由國家財政供養他們之外,在政治方面也有很多優待。比如,不需要透過科考就能夠直接進入官場。晉升的時候比漢族官僚的速度要快得多。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承擔了漢族王朝歷史上宦官的政治功能。他們可以成為親政府,用來平衡朝臣,實際上也就是漢族大臣的主要政治力量。這樣一個利益團體,在晚清時期中國面對嚴重外患的時候成為了非常負面的社會力量,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的改革程序。

    所以,出現宦官亂政的情況是比較相似的,但是不出現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從結果來看,不能說宦官亂政的王朝就一定比其他王朝的表現更差。宋代和清代雖然沒有出現宦官亂政,但是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歷史代價。

  • 10 # 世界史圖鑑

    東漢唐朝和明朝都未能逃脫宦官亂政的局面,這與三個朝代中央政府的職能作用,以及宦官對於皇權問題的糾葛有直接關係。但是宋朝和清朝卻沒有這種宦官帶來的政府威脅。宦官無法亂政之間的區別共同點,其實不必多說。在此希望詳細分解一下這五個朝代在宦官問題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和成果?

    首先無論是什麼朝代宦官集團和宦官勢力最初都是依附於皇權的,只要皇權不出問題,宦官亂政是無法達到為所欲為的地步的。在東漢時期,東漢朝堂內部統治階層競爭激烈。尤其是皇權與外戚集團之間的競爭。

    在東漢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皇帝都是幼年繼位,必然要有外戚主持國政。這就造成了皇帝架空,即便皇帝成年外戚集團依然有其強大的政治勢力,能夠左右整個國家的運轉。而皇帝成年之後,勢必要奪回自己的權利,但是整個朝堂之上的文武官員都被外戚集團所把持所以皇帝唯一能夠利用的近臣,唯一能夠信任的人就是身邊的宦官。

    所以宦官經常作為皇權的工具,對抗外戚。但是外戚並不是一次鬥爭就可以被消滅的。就像韭菜一樣,割完了一茬又一茬,而宦官在這一斗爭當中,逐漸發展壯大。而皇帝為了對抗外戚也不斷給自己的僕人,這些宦官加官進爵。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一工具去打擊外戚勢力,宦官集團逐漸被賦予實權參與國政。在皇帝眼裡宦官自始至終都是他的工具,但是在世人眼裡宦官獲得了自己的參政大權,便開始在中央和地方扶持自己的代理人。

    這樣方便打壓外戚給皇帝一個交代,以保證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大肆斂財。此時的宦官集團只想永遠將皇帝握在手裡,卻從來沒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

    唐朝時期的宦官之所以參政是因為宦官擁有軍權,而且是禁衛軍的權利,這也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形成的。當時的皇帝不再信任文武官員而對自己的僕人產生極大的信賴感。他們害怕再有一個安祿山,所以將地方和中央的軍權全部委託給宦官,並由宦官擔任樞密使掌握樞密院。如果說東漢的皇帝廢立皇帝,還需要一些藉口或者使用一些不法手段的話,那麼唐朝後期的宦官專政則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其權力也應當算得上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宦官權力最高的這麼一個時期。

    明朝完成了,由中央集權到君權專制的過渡在這種專制體制之下,宦官集團真正成為皇帝的打手。宦官的一切權利都是皇帝,所賦予的。宦官就實而言,沒有實權。他們雖然掌握錦衣衛和東西廠,但是這些機構都是皇室內部機構而非政府機構,雖然權利也很大,但是國家權力他們無法染指。而且對於宦官的限制,明朝皇帝也並非沒有自己的作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宦官分為很多個部門。即便丟擲文官體系宦官內部也相互制衡。對於皇帝中央集權和專制而言,儼然出現了兩套體系,第一套是文官集團之間的相互平衡,第二套是宦官集團之間的相互平衡。使大家全部依賴於皇權,只要皇權不旁落,不論是文官集團內部還是宦官集團內部大家的權利都會處於一種基本的動態平衡之中,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狀態,畢竟在宦官集團內部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誰也不想自己比別人低一頭?

    這種權利之間的平衡也是明朝皇帝一直握有國政實權的原因。也正是猶豫之間的相互平衡,使得明朝皇帝只要想收回對任何人賦予的權利義務,他就可以收回。而且明朝皇帝不論給宦官多大的權利,都不會給他國政大權。所以想要解決宦官問題的時候,明朝皇帝比之前的東漢和唐朝更有能力,這種能力是皇權方面的也是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

    而宋朝和清朝與這三個王朝幾乎相反,宦官作為專門服務。皇室的人員在宋朝和清朝的權力大大削弱。因為宋朝和清朝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宦官問題,畢竟宋朝之前的唐朝,清朝之前的明朝都出現宦官專政的局面給國政的實施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果。宋朝統治者,主要是限制了宦官的人數,以此達到控制宦官勢力的目的。

    在宋太祖時期宦官人數只有50人,這可能是中國曆代統一王朝當中最少的。即便是在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時期,宦官的人數也200多人左右,完全是一種家僕。誰又會認為這一兩百人的宦官能夠左右國政呢?而且宋朝的主要政治體系是中央集權,皇權集權,但是政府內部權利,實施分權的制度。

    各個權力部門相互制約,雖然表面上我們經常認為其實對丞相的制約,但實際上它也包括對宦官的制約,因為各項國家的實際權力部門都各司其職 宦官即便想要集權,也無從下手。而且宋朝也汲取了唐朝的經驗教訓對宦官擔任高階職位十分慎重,沒有特殊條件宦官是無法擔任高階官員職位的。即便是打仗,有功也只是分了一個較低的官職,沒有實權。而且在宋朝宦官想要擔任高階官吏必須歸屬於中央政府的吏部管轄。不像唐朝吏部歸宦官集團管轄。從根本上避免了宦官專政的危險。

    清朝雖然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政體和國體,但是對明朝的宦官機構全部廢除改由原先部落制度之下的內務府管理皇室內部問題。宦官真正成為了皇權的奴僕,只負責皇帝的生活起居。而且同樣也是限制宦官的人數,明朝時期的宦官人數有兩三萬人,而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上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那就是經常有數萬人想要主動閹割自己當宦官,找乾爹尋求榮華富貴,但是在清朝最多不超2000人,這還包括幹苦力的低階宦官。

    除此之外,清朝的宦官手中沒有太大權利,宦官不得干預國家大事,甚至一應排程都由內務府大臣實行,宦官只負責服務。同時宦官被皇權和規定所限,也十分嚴格,宦官基本上無法與朝中大臣交談就是重罪。明朝時期的所有宦官衙門在清朝時期也全部廢除。

    根本上也根除了宦官挑戰皇權的一丁點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藻生活習性順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