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夫舟

    石達開並沒有全軍覆沒,還是有4000人被遣散出去了。下面是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主要過程:

    石達開兵敗與大渡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未能及時渡過大渡河。可是在一個月以前,石達開的賴裕新部就曾渡過大渡河。這使得石達開不能渡河的原因變得非常撲朔迷離。五月十四日的時候,石達開來到了紫打地,那個時候還沒有大雨,河水未上漲,渡河並非難事。但是,為什麼石達開沒有乘清兵未到北岸、河水未上漲之際渡過大渡河呢?

    歷史上通常對此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據薛福成《書劇寇石達開就擒事》中記載五月十四日已經渡過軍隊萬人,是因為天晚而撤回:

    達開以土司之納其財也 , 夷然信之 , 長驅入險 。 是時大渡河北岸尚無官兵 。 達開使其下造筏速渡 。 渡者已萬餘人 , 會日暮 , 忽傳令撤還南岸 , 謂其下曰 : 我生平行軍謹慎 , 今師渡未及半 , 倘官軍卒至 , 此危道也 , 不如侯明日畢渡 。 遲明 , 遣賊探視 , 忽見大渡河及松林河水 陡高數丈。 達開謂山水暴發 , 一 、 二 日可平 也 , 當少侯 之。 越二 日 , 水勢稍 平, 忽見官 軍已到北岸 , 用槍彈隔水擊賊 , 有死者。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天晚了來不及把後面的人渡過去,為什麼又能把前面已經渡過去的一萬人人渡回來呢?如果有渡回一萬人的時間,為何不再運第二個一萬人過去呢?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是不大可能渡一萬人過去的。

    因為安順場渡河的船隻已經遭到破壞,加上當時的的船一次才能夠一次渡過二十多人,短時間內是很難湊到這麼多船隻的。所以合理的解釋便是石達開可能是為了偵查敵情,提前渡過數百人甚至上千人過去,而不是軍隊大規模的渡河。

    第二種說法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在那天晚上石達開的媳婦正好生了個兒子,他為了兒子慶祝而休養三日,才錯過了時間。許亮儒《擒石野史》中是這麼記載的:

    當夜 , 達開婦誕一子 , … … 乃通令將卒日 : 孤今履險如夷 , 又復弄璋生香, 睹此水碧山青 , 願 與諸卿玩景歡醉。 部屬均稽首稱賀。 以是傳令稿賞 , 休養三日。

    太平天國史研究奠基人羅爾綱根據考證,認為這種說法是可信的。不過問題在於這是能夠解釋石達開為何延遲了三天才渡河,而並沒有解釋清楚五月十四日白天為何不渡河?

    目前來說,石達開不渡河還可能有其他原因的。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劉備的謀士龐統有“鳳雛”之稱,最後死在了落鳳坡。石達開當時路過一個地方叫做“鐵宰宰”,“鐵宰宰”就是專門打石頭的工具,鐵能克石頭。中國做事情還非常講究這個的,畢竟圖個吉利。石達開遇到這種情況,他是非常猶豫不決的,一度又回師的打算。不過在軍師曹臥虎的竭力勸說下才勉強進軍。

    從石達開的個人性格來看,他做事謹慎,格外小心。當他到達紫打地以後,不敢貿然渡河,因此先派少數士兵渡河打探情況,檢視清軍是否有誤,這才耽誤了時間。加上當時當地的土司把當地的船隻全都破壞了,石達開造船渡河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最為恐怖的一點在於,這些土司不單是破壞了船隻,還下令堅壁清野,使得石達開數萬人無法在當地買到糧食。要知道石達開的部隊已經行軍一個月左右了,糧食已經不多了。石達開的部隊被剿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糧食,如果不能突圍成功,會被活活而死的。

    其實,石達開的這些錯誤原本都是不足以致命。只可惜誰也想不到大渡河突然漲水。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大渡河才幾百米寬,為什麼就渡不過去呢?大不了,游過去就是了。因為在那個時候,附近海拔七千米的貢嘎山積雪開始融化,冰涼的雪水奔騰而下,水溫是非常低的。歷史上是這麼說的“水寒徹骨 , 難以泅渡 ”。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2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領導人石達開為什麼會在大渡河全軍覆滅,主要是石達開不滿天王對他的封號有驕傲自滿情緒勇猛頑強缺乏智慧農民的狹獈小團體思想,打到那算到那沒有鞏固後方糧草不足太平天國內部不團結加之各自為戰沒有大軍來支援,導致了石達開統帥全軍在大渡河覆滅。

  • 3 # 埃特603

    謝邀,翼王過大渡河,已是天國餘暉,窮途末路了,在我幼時,對太平天國的主流評價是很正面的,但是無論怎麼找太平起義的積極意義,都不會從太平軍定都南京後去找,一群愚昧的人,前期還有官逼民反的因素,再定都後,迅速的墮落,加上一路橫掃過來,極大破壞了原本就很脆弱的生產體系,而太平軍的統治地區,基本就是這些急需恢復生產的地區,所以,太平軍的經濟,糧草從來都是緊張的,從頭到尾自己生產都沒有成為主流,就是靠搶。然後天京事變,高層喋血分裂,整個天國信仰崩塌,行政基礎完全崩潰。翼王石達開,是天國諸王裡,唯一還算正常人類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試圖帶著殘存力量挺進川內,也不圖天國大業了,苟延殘喘而已,為什麼?!石達開的部隊本來就是部署西線的一線部隊,戰略佈局上還從來沒有明確過這支部隊到底是進攻還是防禦,基本上就是打著看,所以完全沒有自己經營管理地盤的意思,一直就是天國朝廷拖後腿的後勤在供養,他們所在地區和湘軍反覆爭奪,靠自己搶都沒得搶了。曾國藩,曾被翼王打得反覆跳水求死,也從自我感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書呆子,進化成知道結硬寨,打呆仗的曾剃頭。石達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手下是西進的殘兵,西進幹什麼?逃命啊!在長江邊上,這支被地形拖成一字長蛇陣的部隊,不停的有跟不上掉隊的被後面曾剃頭的湘軍吃掉,直到大渡河,前面是馬生角的駱秉章,後面是會剃頭的曾國藩,翼王也沒路了……

  • 4 # 一起喝粥的日子

    大渡河下游,兩岸高山,一河怒水,驚濤澎湃,石走雷奔。距今一百多年前,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領數萬大軍進駐河邊的紫打地,因山洪暴發,搶渡不成,糧盡援絕,最後全軍覆沒,演出了一場大悲劇。

    百餘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議論太平天國的功過是非,議論石達開功過是非的文章頗為不少。但是非常遺憾,比較之下,探討歷史真相的文章寥寥。如果在不明真相之前,即大加評論,甚或作出結論,一經與真相對照,就成了無的放矢,說了等於不說,豈不浪費時間精力!對於石達開的“蓋棺論定”, 最關鍵的史實是他最後在大渡河邊覆軍時 的真相。瞭解這一段真相,才能談及石達開的功過是非。

    敘事的時間是從公元1863年5月14 日至6月13日,剛剛一個月。空間是在四川省石棉縣的安順場(當時的地名叫做紫打地,是彝語譯音)。在這一個月中,石達開部的活動範圍只在安順場及其附近的30公里之內。為了便於說明問題,特先列表以記大事,再加以說明

    公元1863年5月14日,天曆癸開13年四月一日,清歷同治二年三月廿七日

    石達開大軍約3萬人到達紫打地,當時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派小隊渡河偵察後又返回。

    公元1863年5月17日

    大渡河對岸發現清軍.石達開作試探性搶渡,不利。

    公元1863年5月21日

    石達開軍大規模槍渡,因洪水猝至,5000精銳無一生還。

    公元1863年5月22日

    他們轉而搶渡松林小河,也不利

    公元1863年5月23日

    移往松林小河河口以上10裡磨坊溝槍渡,仍不利。公元1863年6月4日最後一次搶渡大渡河,仍被清軍擊退。石達開決定向土司王應元贈金議和,請求讓路。

    公元1863年6月9日

    石達開與王應元兩次談判不成,遂決定率殘軍6000人冒死突圍。

    公元1863年6月11日

    他們又被老鴉漩水勢所阻,突圍無望,乃與本地清軍楊應剛談和。

    公元1863年6月12日

    談判結果.是先遣散4000人,餘2000人不繳軍器,移駐大樹堡待命。

    公元1863年6月13日

    清軍唐友耕部過河襲擊,從楊應剛軍中劫走石達開等5人

    石達開久經戰陣,在搶渡大渡河之前已經做了不少準備工作。一個多月前他們在雲南巧家搶渡金沙江,清軍即毫無知覺。這次從西昌(當時稱寧遠府)北上,己有先遣隊伍數千人,由賴裕新率領,經大樹堡搶渡大渡河,過富林北趨成都。他是在得到賴裕新已順利渡河的確訊之後,才率大軍出發,全軍估計約3萬人,都是百戰精銳。為了迷惑敵人,他北上時不走賴裕新走過的大路,另選一條山間捷徑,渡河地點也不在大樹堡,而改在大樹堡上游的紫打地。他們到達紫打地時,是陰曆四月甘七日。從本地父老口中得知,漲水季節,最早也要到陰曆五月初。全軍渡河,只需要幾天工夫,所以還有充分的準備時間。安順場是大渡河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渡口,能夠徵集到一些船隻。石達開到達的當天,立即派出偵察部隊渡河,到北岸的上下游各地進行偵察,沒有發現任何敵情,才決定停留三天,盡力徵集船筏,並做好一切渡河的準備工作。

    石達開覆軍之後,四川總督駱秉章在給清廷的奏報中說,他早已偵察到石達開大軍即將到來,所以命唐友耕預先在大渡河北岸佈防,這話是騙人的。清人薛福成在《書劇寇石達開就擒式》一文就完全揭穿了他的謊言:

    “按達開初到大渡河邊,北岸實尚無官兵,而駱文忠公(駱秉章)奏疏謂唐友耕一軍已駐北岸,似為將十請獎張本,不得不宣告防河得力,因稍移數日以遷就之,當時外省軍報大都如此(說謊的居多)。”

    三天之後,石達開準備工作完成,正想渡河,清軍唐友耕部到達北岸(唐此來足巡邏性質,偶然碰上了一個立功的機會)。石達開派遣小隊伍作試探性的搶渡,敵前搶渡當然比較困難。不過石達開並沒有把唐友耕放在眼裡,他決心選拔精銳大舉搶渡,只要能登上北岸,掃蕩唐友耕一軍不在話下。

    5月21日,石達開選出五千精銳,集結船筏,大舉搶渡,勝利在望。就在這關鍵時刻,大渡河提前漲水,幾十年所不遇,洪峰猝至,船破筏毀,五千精銳皆葬身洪水.無一生還,全軍奪氣。北岸的清軍先是十分膽寒,以為要有一場血戰,後來看到太平畢船筏悉數毀於洪水,認為足“河神”顯靈。駱秉章在處死石達開的佈告中也說;當時防河之戰賴有“河神助順”(石達開大舉搶渡之日突然漲水,達開既敗.洪水旋即消退)。其實山洪暴發不久就消退的事,原很正常,“河神助順”之說不過是奉承清廷而已。參考有關的水文記載,足以說明造成石達開覆軍的直接原因是大渡河提前漲水。在大渡河漲水時期,任何船筏都過不了河,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石達升次日即轉而向西搶渡松林小河,但是搶渡也不順利。有位學者撰文,認為石達開在大渡河覆軍,是“兵無鬥志”。理由就是他們渡不過幾百米寬的大渡河猶有可說,連二三十米寬的松林小河也渡不過,豈非“兵無鬥志”!渡不過鬆林小河的真正原因是“水寒徹骨,難以泅渡”。後人曾經在較石達開進軍約遲半個月的季節,脫了鞋抹下水測試水溫。那時已經開始漲水(還未大漲),附近海拔七千多米的貢嘎山積雪融化,冰涼的雪水奔騰而下,從大渡河倒灌入松林小河。兩腳一下水,立刻麻木,動彈不得。請問此時鬥志再旺又有何用?人到了要逃命的時候,是不會膽小,不會無“鬥志”的。

    大河小河都搶渡不下,石達開就致函扼守松林小討的番族土司王應元,請以金銀買路,遭到王應元的拒絕。王應元的想法也很容易理解:我與其接受你的部分金銀.不如把你困死,奪得你的全部金銀。這年6月9 日,石達開決定率領殘軍冒死向東突圍。他們困守紫打地二十多天,大量減員,除了作戰傷亡,包括數千人死於洪水之外,由於缺糧與疾病.死亡枕籍,糧盡宰殺戰馬,馬盡摘食桑葉,加上痢疾流行,少醫缺藥,原來的三萬大軍,最後能參加突圍的不過6000餘人。

    次日,他們到達利濟堡,仍為洪水所阻,不能前進,全軍有餓死的危險。當時的生路只有一條,即南行到涼橋,過竹馬河.搶佔存糧豐富的洗馬姑鎮。為了輕裝的進,以便作殊死戰,他們拋棄輜重,石達開妻妾抱幼子裹帛投河。正在他們南行接近涼橋,準備與地方守軍拼死一戰的時候,出現了新的情況。清軍地方守軍首領楊應剛前來勸降.表示立刻可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軍糧(這是他們最渴望的)。當時談判的內容和雙方的想法我們都不得而知,但是談判之後付諸行動的各事,公私史料皆有記載,民間也有傳說,主要有兩件事:

    一是在6000名太平軍中立即遣散4000人,髮結口糧和路票(證明檔案)各回原籍。

    二是留下的2000人仍然攜帶自己的武器,由石達開部下週宰輔率領,從洗馬姑出發,暫時移駐大樹堡。

    關於遣教4000人一事.清官方文書已有記載,如駱秉章《生擒石逆疏》:“訊明新被裹脅及老弱者,發給路票,遣散四千餘人”。這些人的下落呢,可能有些是回原籍了,有些則被當地彝族擄為“娃子”,或在深山中就地安家落戶。當地地廣人稀.在我們下鄉進行訪問的時候.哪一家是“長毛根根”(太平軍後裔),左鄰右舍多能指得出來。 關於2000人移駐大樹堡一事,清官方亦有記載,如黃彭年《黎雅記行》中說:“詢知大樹堡尚有二千餘人未繳軍器,其偽周宰輔領之”,民間傳說也多,互為印證.說明其事真實可靠。既然確有其事,我們就不妨探討一下石達開當年與楊應剛談判的內容。從石達開這方面來考慮,當時全軍絕糧,大家飢疲不堪,不如詐降以謀求一條生路。他首先提出願意遣散4000人,“捨命全軍”這個說法也對----他先讓這4000人找到一條活路,讓他們領了口糧、路票、一一出險。其次,讓2000精銳攜帶軍器移駐大樹堡,也是他力爭得來的。只要這2000人手中有軍器,養好了身體,時機一到,大可捲土重來。從楊應剛這方面來考慮,石達開的威名,如雷貫耳, 他有把握將其擒獲嗎?不如想個萬全之策,能夠對石達開勸降,既可以立功,又能避免一場惡戰,何樂不為。他同意先遺散4000人,石達開的兵力就減少了三分之二。至於石達開堅持留下的2000人不繳軍器,這也無妨.他一面把詳情上報四川總督駱秉章,一面派兵監視這些太平軍。只要駱秉章派人來接收這2000人,他就卸了責任。

    這時出現了一個突發事件,既打破了石達開的想法,也打破了楊應剛的想法。就在2000太平軍作為前隊陸續出發,楊應剛和石達開等人作為後隊起程上路之時,原駐北岸的唐友耕突然帶兵過河奪俘,從楊應剛的隊伍中搶走石達開等5人(石達開本人及二個部下,還有五歲的兒子石定忠)。唐友耕為了搶功,悍然奪俘。楊應剛的級別比他低,兵力比他弱,官高一級壓死人,楊府剛不敢反抗,眼睜睜地看著唐友耕把石達開等5人搶走,無可奈何。

    以後石達開被解到成都,在受審之時,不肯下跪,盤膝而坐,侃侃而談,痛斥清廷無道,聽者動容,臨刑之際,神色依然,一時被稱為奇男子。縱觀石達開的一生,絕不像一個苟且偷生的叛徒。因此,他和楊應剛的涼橋談判,大概是一種詐降,其目的,一在爭取東山再起的機會,二在保全部下的生命。雖然因為唐友耕的蠻橫奪俘.打破了東山再起的計劃,但是保全4000部下生命的目的還是達到了的。只不過移駐大樹堡的那2000部下,後來遭到清方的背信圍攻,大部被殺。石達開在每次受審之時,都嚴詞質問這2000人的下落,清方官員都閃爍其詞,避免正面回答。

    一河怒水繼續東流,兩岸青山猶能作證,石達開大渡河覆軍真相就是如此。

  • 5 # 歷史救生圈

    石達開最後走上末路,只能怪自己。完全是毫無目標的行軍,沒有後方,沒有根據地,沒有大會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也沒有目的的到處鑽山溝。農民起義主要是三種戰術,第一個就是到處跑,比如黃巢,捻軍,滿中國到處跑,哪裡虛弱就打哪裡。但是流寇主義很難持久。第二個,就是單純防禦,固守在一個地方,就好像太平軍在永安時期。第三種,就是利用機動的運動戰,奪取若干城市,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獲取人力資源,賦稅,糧食,鹽,火藥等等資源。依託根據地,內線優勢,集中兵力打擊入侵之敵。石達開後來跑到廣西北部山區,這麼一個啥也沒有的地方,導致了大軍返回天朝。自己窮途末路進入四川,最後在大渡河兵敗。在我看來,石達開最佳戰略,實際上應該是大軍直接南下奪取浙江和福建交界地區。這裡山川縱橫有利於防禦,清軍主力來進攻,就可以利用地形分割對手,有利於各個擊破。而且,這一地區,有眾多規模尚可的縣城,足以養活軍隊。在閩北浙南佔領一片根據地,還可以呼應天京,分散清軍兵力。進而奪取福建和浙江全省。另外,在這裡有漫長的海岸線,有利於走私外國軍火武器進入天朝,增強自己的實力。而石達開在浙江和福建,被堵截了幾次,吃了幾個小虧,就急匆匆的跑路,實在是缺乏韌性。堵住幾個大城市,完成1,2次圍城打援,開啟局面,不是不可能的。從太平天國從廣西到江蘇的大進軍,也可以看到蕭朝貴和楊秀清才是主力,石達開的能力比這二個人相差太多。

  • 6 # 157830907映山紅

    石達開離開天京後,不斷戰鬥沒有後方根據地,戰鬥力越來越弱。到大渡河時候兵力不過幾萬人。沒有及時渡河,全軍覆滅。即時渡過河也很困難

  • 7 # 老農民嘮三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功臣,貢獻很大。年紀輕輕參加了太平天國運動,在金田起義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後的作戰中也有突出貢獻,是非常有智慧與才華的將領。

    可是天京事變之後,石達開率軍隊四處打游擊戰,對抗清軍。1863年,石達開的部隊來到了大渡河附近,可是河流太過湍急,根本不能順利過去。此時,清軍抓住了機會增加設防,楊應剛率軍駐紮,直接截住了太平軍的退路。可以說,石達開的部隊四面受敵,被牢牢圍住。

    在這種險境之下,石達開的部隊沒有糧草,也沒有去路,只能將戰馬殺掉,甚至以樹葉充飢。最後實在沒有辦法,石達開準備投降。不過他有一個條件,需要用自己的命換手下兩千多將士的平安。可是清軍背信棄義,抓捕石達開之後,直接將所有將士殺掉。

    得知此事之後石達開十分氣憤,可是找人理論又有什麼用呢?他對負責審訊之人說,能夠推翻清王朝的人太多了,不一定是我。最後石達開被凌遲處死,五歲的兒子石定忠也會抓住。大家也在商量如何處置石定忠,按照當時大清的律例,需要將五歲的石定忠囚禁到十一歲,然後閹割傳送到關外。可是,清朝人沒有按照律法來處置石定忠,而是直接用石灰堵住鼻口致死。

    那麼,到底是誰將石定忠害死的呢?原來,五歲的石定忠沒有看到父親,天天啼哭。這令四川按察使實在忍受不了,建議用石灰堵住鼻口弄死。於是,部下真的按照他的說法做了,用殘忍的方法弄死了石定忠。對於這種殘忍的做法,上司直接批評了四川按察使,說到:"小孩子是無辜的,為什麼要那麼殘忍"?

    可是四川按察使根本不承認,直接甩鍋給重慶鎮總兵。這件事傳到了背鍋人的耳朵裡,兩人直接打了起來。有些事情做了就是做了,再甩鍋也沒用。當時大家對於四川按察使的評價是殘忍、奸詐、可恥之徒,最後被免去官職。

    的確,對五歲的小孩子下毒手,肯定是無比心狠之人。這樣的人不配做官,更不可能為百姓謀福利。就像四川按察使一樣,就因為小孩子哭泣,便用殘忍至極的方法將其弄死,天理難容!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說“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的第一次陣痛的話,石達開出走則是太平天國的第二次陣痛。

    這兩次陣痛,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一是極大地削弱了內部的力量。二是讓太平天華人心動搖,產生了嚴重的信仰危機。三是損失了兩個天才級別的軍事家:楊秀清和石達開。所以說,這兩次事件後,也宣告太平天國從此往滅亡的路上一路狂奔。

    (石達開出走)

    其實,不僅太平天國在往滅亡的路上一路狂奔,石達開的出走,也在往滅亡的路上一路狂奔。而大渡河全軍覆沒,只不過是這次狂奔的一個終點而已。也就是說,石達開的覆滅是註定的,一開始就做錯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石達開出走,名不正,言不順。

    石達開出走,名不正在哪裡?一是石達開出走,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是一種背叛。誠然是因為洪秀全猜忌石達開,立自己的親兄弟為王,限制石達開的權力,石達開才出走。但是,這在皇權社會里,就是一種背反,一種造反。就像劉邦要殺韓信,要誅滅異姓諸侯王一樣,大家覺得理所當然。二是石達開出走以後,又不獨立,不自己做大,讓他的身份很尷尬,讓大家猶豫彷徨,離心離德。石達開如果自己做大獨立,雖然他因此背上了背叛的罪名,但是,這樣他有一面很大的旗幟。這就像古代那些諸侯,為什麼都要稱王一樣。有這面旗幟的好處在於,手下的人都有盼頭。覺得跟著石達開,可以封王,封妻廕子。而石達開只是個偏師,因此其號召力非常有限。

    因為名不正,所以,石達開出走後,將士打仗再沒有那種勇猛的勁頭,也很少打勝仗了。

    (大渡河之戰)

    第二,石達開出走天京後,戰略規劃屢屢出錯。

    石達開打仗異常勇猛,能打勝仗,能打硬仗。但是他顯然不是一個戰略家,缺乏宏觀的戰略規劃,仗打得很亂。他的戰略規劃有那些錯誤呢?

    一是石達開的戰略規劃多變。石達開出走後,先是想建立江浙根據地,接著又準備建立兩湖根據地,再接著又準備打到四川去,建立巴蜀根據地。但是他都是打一處,丟一處,打一城,丟一城。而且,受到挫折就轉移地點,這樣就變成了流寇作戰,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

    二是石達開最終選擇四川作為根據地是錯誤的選擇。四川在歷史上,確實很容易建立割據政權。但是這個割據政權要想發展壯大,卻非常難。要想獲得全國性政權,還是要到中原腹地去爭奪。石達開由於屢屢受挫,最後選擇了四川,明顯是一種錯誤的規劃。

    第三,石達開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少,素質越來越低。

    石達開其實很能帶兵的,而且具有古代名將的優秀品質,但是,他從天京出走後,所帶的軍隊的素質越來越低,越來越不能打仗,根本的原因,一是因為不斷有人離開他,或者投降清軍,或者重新回到洪秀全那裡。這樣,他不斷補充兵員,都是新兵。二是因為沒有根據地,要籌集糧食與戰略物資,就不能嚴明軍紀。三是在過大渡河之前,因為缺少兵員,讓天地會加入進來,最後天地會又撤離,從而使他的軍隊人數越來越少,素質都越來越差。

    (清軍雕像)

    第四,在大渡河邊遇到天災。

    石達開在大渡河邊,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過不了河。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第五,石達開太講英雄主義,不是政治家的表現。

    石達開最後是為了保護兄弟們的生命安全,自己去清營和清軍談判時,被抓獲的。結果他不但沒能保護他的兄弟們,自己也因此喪命。如果他像古代的那種政治家一樣,隻身逃脫出來,那麼他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當然了,他如果這樣做,他早就自立為王,此後一切都不存在了。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

  • 9 # 劉大媽說三農

    對於太平天國來說,天京事變與石達開的出走,是致命打擊。從此之後,不僅太平天國向著滅亡之路奔跑著,石達開也在作死。因為他的出走就是一個錯誤,在大渡河全軍覆沒。為什麼,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1, 石達開的離開,沒有正當的理由。對於太平天國來說,石達開出走,意味著背叛。事實上石達開的確有自己的原因,被統治者猜忌,被人排擠,權力被限制,忍不了才出走。可是,在皇權社會中,想離開原來的組織,不是背反就是造反。而且石達開特別奇怪,離開之後又不自立為王,令部下特別迷茫。如果他自立為王了,或許會冠上背叛的罪名,但是卻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有了招攬軍隊和賢士的資格。可是他非要讓自己處於特別尷尬的位置,導致士氣低落。

    第2, 出走之後,戰略規劃經常出現失誤。石達開是真正的猛將,可以帶兵打勝仗。但是他並不懂戰略部署,指揮出現失誤,怎麼可能會勝利呢?

    在出走之後,一而再的改變自己的計劃。原本想著先建立根據地,後來想想還是去兩湖地區,接著又覺得去四川會好一些。可是,他屬於熊瞎子掰棒子,打了一座城,丟了一座城,根本沒有堅實的根據地,也沒有多少戰果。而且,選擇四川建立根據地,大錯特錯。想在四川地界將實力發展壯大,特別困難。想獲得更大的權勢,必須去中原的腹地,要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

    第3, 出走之後,石達開部隊的素質大大下滑。其實石達開帶兵的能力不錯,自身的品質也過關。可是,自從出走之後,軍隊的素質越來越低,戰鬥力不斷下降。主要原因是,部隊不斷有人離開,補充上來的都是新兵,沒有時間去教導。另外,沒有固定的根據地,還要努力的籌措糧草與物資,哪有時間去管理軍紀。

    第4, 運氣不好,在大渡河邊遇到了天災。真的是天要亡石達開,沒有辦法。百年都不會出現一次的提前漲水,讓他遇到了,不能過河。

    第5, 石達開沒有全域性觀念,只顧著個人英雄主義。當初為了保住部下的性命,自己去談判。如果他一個人逃出來了,說不定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 10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一代梟雄,他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因軍功卓著石達開成為太平天國的主要統兵將領之一。 1856年夏,太平天國發生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慘死。

    天京內江平息後,石達開本想盡棄前嫌,幫助洪秀全穩定因天京變亂而在太平軍中引起的混亂,然而,他的這一片心不但沒有得到洪秀全的賞,反而引引來了洪秀全的猜忌。

    1857年6月2日,為"避禍",石達開率領他所部的二十萬精兵離開天京向西部而去。結果"單飛”後的石達開四處轉戰,糧草供給不足,又沒有堅強的根據地,沒有後援部隊,形勢十分危急。湘軍統帥曾國藩趁機加緊了對石達開部的圍攻。 面對缺草少糧、兵疲馬困、又被湘軍四處圍堵的情況,石達開無只能帶領軍隊退守到長蛇嶺,轉戰四川,想避開湘軍的主鋒。

    結果在大渡河畔,石達開部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進退無路。但石達開的軍事能力還是很得清廷的,所以清軍派人勸降石達開,承諾只要他投降,就保證他所率領計程車兵們性命無優。石達開很愛惜自己計程車兵,為了保住他們的性命,決定投降。 然而清軍並沒有守約定,不僅扣押了石達開父子,還將石達開想保下計程車兵全部殺。弄得個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喜歡過聖誕節,而又不懂聖誕節由來的人是什麼心態?應該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