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妹歷史

    孫權逼死陸遜確有其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陸遜一不小心趟了渾水。什麼渾水呢?孫權與大臣楊竺私下秘商廢除太子之事,而這件事情被人捅了出去。於是孫權徹查告密之人,陸遜也是嫌疑人之一。那麼陸遜是怎麼被孫權逼死的呢?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出自《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多次遣使責備訓斥陸遜,陸遜悲憤難當,被氣死。因此可以說是孫權硬生生的逼死了陸遜。

    陸遜有王佐之才,孫權一向和陸遜關係甚好,為什麼要逼死陸遜呢?太子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洩密事件又是怎麼回事?聽我慢慢分析!

    孫權有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女兒和太子之爭無關,就不展開說了,主要說兒子。二兒子孫慮死於公元232年,死時只有二十歲。當時的太子是大兒子孫登,不巧的是,孫登也於公元241年病亡,時年三十三歲。

    太子孫登病亡後,按照年齡大小的順序,孫權的三兒子孫和成為太子。孫和的母親是王夫人。孫和成為太子引起四子孫霸的不滿。於是孫霸陣營的許多大臣蓄謀陷害太子孫和。

    孫權晚年病重無法前去太廟祭祀,於是派太子孫和前去。孫和祭祀完太廟順便拐到太子妃叔叔的家中聊聊家常。這時有人告密,誣告太子孫和在太子妃家族中密謀篡位事宜,意圖對孫權不利。還說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看到孫權臥病在床,面露喜色。

    太子不得與大臣結黨營私,因此孫和的行為被孫權所懷疑。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也被孫權召去訓斥。王夫人羞憤難當自殺。從此太子開始憂心自己的地位不保。

    孫權自從這件事情之後開始有廢黜太子的打算,於是私下找到楊竺,詢問楊竺的意見。楊竺說四子魯王孫霸文武兼備,可以執掌國事。於是孫權許諾要改立孫霸為太子。

    事有湊巧,當時太子的一個下人正好藏在屋內的床下,孫權和楊竺的密談都被這個下人一字不差的聽到了。這個下人隨即彙報給了太子孫和。

    孫和很著急,於是找到陸遜的族人陸胤密商,太子委託陸胤說服陸遜上書保太子之位。陸遜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也很著急,廢長立幼是古之大忌,於是陸遜上書孫權阻止廢太子之舉:

    遜上疏陳:「太子正統,宜有盤石之固,魯王籓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

    陸遜三番四次上書,孫權置之不理。陸遜又請求覲見孫權,孫權不見。其實這時的孫權很納悶,到底是誰把廢太子的事情給捅出去的?孫權第一時間想到了楊竺,因為當時是密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第三人知道。

    楊竺感到很冤枉,說自己誰都沒有告訴。於是孫權讓楊竺查一下,到底是誰告的密。楊竺就說最近只看到陸胤和太子走的很近,一定是他告的密。孫權又召陸遜過來問話,陸遜直言不諱說是陸胤告訴他孫權要廢太子。

    這時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陸胤,而陸胤知道這件事情也是因為太子告訴他的,於是為了保護太子,陸胤便對審問他的人說:是楊竺告訴我的。孫權本來就懷疑楊竺,因為楊竺是當時唯一一個參與對話的人(孫權不知道床下藏有太子的人),於是孫權讓人嚴刑拷打楊竺。

    後來,楊竺受不了酷刑的折磨,招了假供,自汙說確實是自己告的密。隨後楊竺被斬。

    於是這件羅生門事件畫上了句號,楊竺被斬,真相被埋沒。但是孫和的太子之位也沒有保住。孫權隨後對陸遜及其太子的支持者展開了清理:

    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

    陸遜也被孫權派人數次責問,陸遜失寵,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有人誣告陸遜的侄子在芍陂之役誇大軍功謀取官位,這件事情也連累到陸遜。陸遜在孫權和大臣的輪番攻擊誣告下,生了重病,不久便死了。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的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奪太子之位,陸遜上書為太子爭位,而這時孫權是傾向於廢黜太子的,這樣的話陸遜就逆了龍鱗,終於在這場太子之爭中以被逼死收場,結局可悲可嘆!

    這次太子之爭的結局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孫權最小的兒子孫亮被立為太子。

  • 2 # 風來的時候

    陸遜捲入南魯黨爭了 太子孫和是第二任太子 第一任太子孫登被熬死了 魯王孫霸與孫和爭位不和 陸遜是太子黨 孫權的女兒孫魯班給孫權告了第二任太子的母親王夫人一狀 就是孫權生病的時候讓孫和去祭祀宗廟 孫和的太子妃的叔叔張休的住所離宗廟很近 孫和受張休邀請去他家了 孫魯班說孫和不在宗廟而是在太子妃家圖謀不軌 孫權發覺事態嚴重怕被兒子架空發怒 最後廢除太子孫和 賜死魯王孫霸 陸遜是堅定的太子黨然後受到波及 被逼死

  • 3 # 覺悟416

    陸遜出生於江東世家,名望顯赫,加上軍事才能卓絕,威望很高,掌握重兵,功高震主,讓晚年性格殘暴的孫權非常忌憚。再加上世子之爭,陸遜支援魯王孫霸非孫權中意,讓孫權再加猜忌和憤怒。於是處死了孫霸,逼死了一代名將陸遜。

  • 4 # 下里春秋

    陸遜死的太冤。

    孫權年輕時和老時完全是兩個人。

    年輕時虛懷若谷,廣納人才。周瑜魯肅算是孫策的原班人馬,但呂蒙和陸遜都是孫權提拔起來的佼佼者,一個能滅關羽,一個能滅劉備。

    可以看出來孫權的識人水平。

    但可惜的是,孫權晚年有老年痴呆,特別喜歡聽耳邊風。

    因為在位時間太長,太子孫登被他耗死了。這就不是啥好事。

    關鍵第二個太子孫和,也是很不錯的人選,可惜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年老色衰,早已失寵。加上孫權的長女全公主和王夫人有矛盾,經常在孫權面前中傷王夫人。

    孫和的弟弟孫霸,為了爭儲,也向全公主靠攏。

    有一次,孫權病了,全公主甚至說:父王,我看您病重的時候,王夫人面露喜色。她是巴不得您死了之後他兒子可以做皇帝啊!

    孫權信以為真,更加厭惡王夫人母子。

    這就好比漢景帝末年的王夫人靠近長公主劉嫖來離間慄姬,最終讓劉徹成為皇帝。

    所以我不也太瞭解王夫人是怎麼在後宮立足的,連這點事都搞不明白。

    陸遜呢,本身是太子黨,支援孫和,但是說不上話。只能眼見著孫權越來越疏遠太子。

    孫和的妃子姓張,人稱張妃。張妃的叔叔是張休,舅舅是大名鼎鼎的諸葛恪,諸葛瑾之子。二人都手握兵權。

    有一次,孫和去祭祀宗廟, 因為張休的住所離宗廟很近,孫和就去張休家拜訪。

    本來張休是張妃的叔叔,也就是孫和的叔叔,這麼親的關係互相拜訪一下也沒什麼。

    可是全公主又在孫權那吹耳邊風了,說孫和和張休密謀造反!

    孫權大怒,和陸遜步陟楊竺等商議廢孫和立孫霸。

    陸遜是堅定的太子黨,聽聞訊息後趕緊派人告訴孫和早做準備。

    事情敗露,孫權”數數落之”,陸遜鬱鬱而終,終年63歲。

    而後孫和被冷落。

    孫霸更加囂張,結交群臣,給自己鋪路。

    五年之後,孫權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將孫霸賜死。

    然而孫和也被廢。

    二人也算是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打法。

    史稱二宮之爭。

  • 5 # 風雨中的梅雲

    陸遜是被孫權逼死的。這也算是陸遜識趣,自己死了算了。難不成讓孫權直接殺他嗎?那樣可就是誅其九族了。個人認為。孫權逼死陸遜的由頭都是藉口。試想一下,孫權在想,眼下的東吳,誰還能勝過陸遜?說句不好聽的,陸遜一旦懷有二心,誰能製得住?說白了,自古功高震主的人,能善終的屈指可數。謝謝。

  • 6 # 如果說情感

    功高震主,威名太盛,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事情,太多太多,相比那些文種,白起等人,陸遜已經很不錯了,至少是壽終正寢,家族得以保全,已經是非常難得,含恨而死也許是有的,但是談不上不得善終,頂多是壯志未酬, 兒子陸抗還繼承遺志在歷史舞臺上綻放了一次。

    君王只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過了橋就把橋拆掉,這條路只有我一個人能走,這不是新鮮事兒,早年,哥哥孫策被愁人刺殺,孫權此時才十八歲,擔起孫氏家族的重任,年少志高,偏偏哥哥留下個危機四伏的江東局面,二是自己權謀智慧無與倫比,臨陣決戰卻是所短,逢戰必輸,再加上年少威望不夠,難以駕馭父親哥哥留下的那幫驍將,他們是誰能打就服誰,習慣了跟隨孫堅和小霸王孫策鞍馬上南征北戰,馳騁沙場,開疆拓土的榮耀感,當然不會把手無縛雞之力的孫權太放在眼裡。

    孫權武略不足,權謀不輸曹操劉備,第一擅識人,第二會用人,先是把軍中大權交給周瑜,而後魯肅,繼而呂蒙,最後陸遜。尤其是陸遜是臨危受命,在東吳損兵折將,瀕臨滅國之際被推上戰場,威信不能服眾,一介白衣書生,基本上被人看作趙括的一類人,孫權敢用,用而不疑,陸遜果然不負孫權,忍辱負重,等待天時,一把火燒掉劉備七十萬大軍,轉敗為勝。一下子從白面書生變為東吳擎天一柱,挽大廈於將傾,軍中將領都佩服的五體投地,把他當做神一般看待。

    孫權高興了三秒鐘,隨即猜忌深深種下了,陸遜此人不可大用,東吳對孫氏家族忠心耿耿的老將們都已謝世或戰死,那些年輕將領們對統帥的感情勝過主公,須知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軍中只有將帥無王侯,這是最危險的事情,一旦陸遜有不臣之心,沒有人可以治得了他。後來司馬懿奪曹氏的政權,不正是靠著昔日在隴西的武將們麼,跟諸葛亮較量血雨腥風生死與共,將帥之間建立的感情和信任基礎遠勝君臣,戰友情啊。

    再加上晚年陸遜蹚了一趟渾水,立儲之事,向來臣下參與此事會給君王居心不軌的印象,這就讓本來忌憚提防的孫權更心生厭惡,再者,曹操和劉備都死了,晚年的孫權早成為天下第一雄主,登基稱帝,放眼望去,再無敵手,自然不會再依賴那些一直跟他分權的武將們,陸遜的下場可想而知。

    但是,至少相比前朝韓信等人算是非常幸運的了,畢竟亂世之中,三分天下的局面沒有結束,君王不會太肆無忌憚的殺功臣,收拾武將。

  • 7 # 沉沉相殷

    陸遜跟錯了主子,假設猇亭時讓積極請戰的吳國大將主動攻擊劉備,兵敗就處決戰敗的大將,清除忠於孫權的親信,再投降劉備,引劉備滅孫權。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黃巾起義被平定了,可是東漢王朝並沒有迎來中興。作為這場席捲全國的戰爭的副作用,世家大族都透過戰亂獲得了更大程度的發展,勢力強大,皇權也不得不依靠他們管理地方。

    這種局面持續了三百多年。在起初,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世家大族的掣肘。

    曹操晚年殺了楊修、荀彧等人,與世家為敵,到了曹丕時期就改弦更張,與世家大族徹底妥協了。曹丕把官吏的選拔權全部讓給地方,換取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援,當然這也造成了曹魏政權的短命。

    (曹丕:改弦更張)

    劉備則在臨終託孤時還是不放心益州派,把益州派利益的代言人李巖給安排了一個副託孤大臣的位置,用來安撫益州派人心的同時,還在提醒益州派要守本分。

    孫權就更是苦悶了,18歲就做了江東CEO,只能是掛個虛名,實權都掌握在周瑜、張昭這些老臣手裡。孫權為了掌握實權,實行了與其兄長孫策截然不同的施政策略,大量延請江東世家大族子弟進入幕府,以平衡軍事集團的大都督對君位的威脅。

    周瑜、魯肅、呂蒙先後病逝,第四代的大都督人選已經毫無疑問是陸遜了。因為在決定東吳的國運的荊州之戰中。陸遜的驕敵之計可算首功,而且從陸遜開始算起,東吳的執政班子才算是孫權打造的。孫權只比陸遜大2歲,陸遜這個大都督是孫權培養並一手提拔起來的。

    可是讓孫權尷尬的地方在於,孫策時期的班底雖然隨著周瑜、魯肅、呂蒙的去世逐漸讓位給了新生代,可是孫權的制衡之策卻沒有了做文章的餘地。因為孫權立足江東,除了江東的世家家族,基本無人可用。這些世家大族彼此同氣連枝,孫權感受到了比周瑜在世時還難以名狀的壓力。

    (孫權直到41歲才開始掌握實權)

    所以,即使陸遜是孫權的嫡派將領,孫權也不得不分權以做限制。陸遜在名義上只是地位最高的將軍,孫權稱帝后更是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上。不過,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陸遜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孫權在稱帝時,他全國部隊大約有二十萬,他把軍隊的監督權一分為四,以陸遜為右都護,大將軍諸葛瑾為左都護,車騎將軍朱然為左護軍,衛將軍全琮為右護軍,陸遜只分掌全國四分之一的軍權。

    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吳國的都督制度。

    吳國的武將多有自己的私兵,為了統一指揮,所以在諸將以上又任命都督指揮協調作戰。這跟曹操、劉備的軍隊有些差異,是因為東吳的世家大族勢力更強的緣故。不過曹魏後期也實施都督制度,但沒有都督這一個官職。

    周瑜帶著兩千人投奔孫策,孫策又給了他兩千人,作為他的私人部曲武裝,任為東吳護軍,負責監督軍隊,在江夏之戰擔任前部大督,指揮孫權的先鋒部隊。直到到赤壁之戰時,也還是與程普共任都督,只是後來因為功勳卓越,才成功上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都督。

    周瑜打江陵打了一年多,把自己也拖死了。魯肅接管了周瑜的防區,可魯肅並沒有被委任護軍、都護的職位,他是孫吳歷代大將中沒有過督軍之權的將領。

    隨著孫權軍隊擴大,孫權把監督軍隊的權力一分為三,由孫皎為都護,呂蒙為左護軍,蔣欽為右護軍。在地位上孫皎高過呂蒙,只是呂蒙一手策劃了襲擊荊州作戰。

    (呂蒙:白衣渡江)

    在“白衣渡江”前,呂蒙用周瑜、程普擔任左右都督的典故委婉地勸說孫權,如果太分權會影響作戰。於是孫權就以呂蒙為大都督,孫皎為呂蒙的後續部隊,把軍權都交由呂蒙手中。呂蒙完全是為了戰爭勝利才主動向孫權要權的,至於孫權會不會因此想到當年周瑜(大都督)以長輩身份訓戒的往事,就不得而知了。

    荊州之戰後不久,呂蒙、孫皎、蔣欽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

    此時,只有在荊州之戰立功的陸遜被任命為右護軍,都護和左護軍暫時都缺。所以,夷陵之戰中只有右護軍陸遜被派去荊州,都督所有吳軍與劉備交戰。

    儘管陸遜在夷陵之戰以後威震天下,但權力並沒有被放大。孫權很快又提拔步騭為左護軍,與陸遜平分軍權。諸葛瑾為左將軍、督公安。直到孫權的登基之戰——石亭之戰,孫權才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被授予陣前斬將的大權,同時以全琮、朱桓為左右都督。

    這樣的分配是讓陸遜、全琮、朱桓各領三萬兵馬,而陸遜為中軍主將,又可調動全琮、朱桓。

    所以,陸遜同時期還有諸葛瑾、朱然、全琮三大都督。陸遜死後,他的權力被逐步瓜分,孫權讓步騭接任陸遜的丞相,陸遜的副手呂岱接任上大將軍,接管陸遜一部分兵權,都督右部。諸葛恪又被提拔為大將軍,假節,接管陸遜另一部分兵權。陸遜次子陸抗接管五千兵馬,受諸葛恪調配。

    (陸遜:江東富二代)

    這麼看下來,看官可知陸遜為何含恨不得善終的原因了吧?

    在孫權時期,由於能夠制衡陸遜的人物相繼死去,孫權不得不讓陸遜出將入相,大權獨掌。即使有兩個都督分了一部分兵權,但是陸遜在名義上仍能調動他們。此時,如果陸遜心有反意,孫權如何能夠安枕?

    孫權的繼承人,太子孫登在公元241年病死,年僅33歲。孫權這一年已經59歲了。老年失子,人生三大悲哀之一,這讓悲痛不已的同時,還讓孫權對孫氏江山在世家大族掌控下能否安穩感到了擔憂。

    孫權洞若觀火,不動聲色,讓兩撥人爭來鬥去,終於牽出了越來越多的原來作為皇帝的孫權還不知道的秘事。孫權有意維持著這樣的局面,最終收網,世家大族因此元氣大傷,孫氏集權的目的竟然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

    世家大族也不傻,當然最後也明白了大帝孫權的帝王之術,怎奈勢孤力弱,已經無法對孫氏政權再有悖逆之舉了。可是北方還有魏國呀,後來還有晉國,還是有選擇的餘地的。所以,孫權後期,世家大族選擇投降魏國的不在少數。

    (孫吳與西晉政權對峙)

    同樣是因為世家大族的勢力遭到削弱,在孫皓執政時期已經加強了中央集權的東吳政權,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了。孫皓在和平年月,從不把軍政大權授予臣子。只有陸抗在西陵之戰以後,加封了都護。魯肅之子魯淑、薛綜之子薛螢曾領兵十萬進犯西晉,卻沒被加封都督的權力。

    在交州爭奪戰中,孫皓以虞翻之子虞氾為監軍,薛綜之子薛珝為威南將軍、加大都督,平定交州的叛亂,戰場都遠到現在的越南去了。

    除此之外,東吳就再沒有過大都督了。可能孫皓曾經想把交州名將陶璜調回朝中擔任要職,可惜直到晉滅吳之戰,都沒來得及把東吳最後的名將陶璜調回去。陶璜之弟陶濬被臨時加封為鎮南大將軍,加荊州牧,但根本不是晉軍敵手。

    在與晉朝軍隊的交戰中,東吳世家大族與孫氏貌合神離,不願意再為這個始亂終棄的政權賣命。在關鍵一戰中,陶濬曾收攏了20000士卒,第二天準備出兵。第二天一早,卻發現20000兵馬一夜之間就跑光了。從此,吳軍士氣喪盡,再也沒有一戰之力。吳政權空有20多萬大軍,卻無法抵抗西晉六路大軍的進攻。公元279年,晉國大軍發起進攻,僅僅一年後,建康被攻破。孫皓反縛雙手請降,東吳滅亡。

    (晉朝水師滅吳)

    東吳滅亡的原因,實際上是孫氏政權一直都沒有處理好外來政權與本土士眾的關係,這與蜀漢滅亡的原因如出一轍,這是“家天下”制度下的幾乎不可避免出現的情況。後世的君主以此為戒,不斷削弱地方大族的勢力,加強君主集權,在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世家大族終於不能再對皇權產生威脅了。

  • 9 # 關東俠客

    陸遜是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政治家,軍事家。他叄與呂蒙襲取荊州打敗關羽,夷陵之戰火燒七軍,石亭之戰大敗曹休,官拜上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來出將入相成為社稷之臣。陸遜晚年捲入兩宮爭權的政治旋渦,引發孫權的猜忌,幾經責難憂鬱而死,古來名將很少白髮病床頭。

    陸遜(公元183年一公元245年)`字伯彥,江南士族出身,孫策的女婿,典型,的官二代。陸遜從基層做起,政績著作,受到吳主孫權的賞識和提撥,發揮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陸遜謙虛耿直有非常高的軍事才能,曾參與吳國奪取荊州計劃,後來官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公元229年),水燒七軍打敗蜀主劉備。石亭之戰(公元228年)打敗魏國大將曹休。

    陸遜戰功赫赫,官拜大將軍,領荊州牧,受爵西鄉侯。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時封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來出將入相做了吳國丞相,是著名的社稷之臣。孫權讓陸遜輔佐太子孫和,叔導諸皇子,對他格外器重。孫權晚年變得猜忌多疑,清官難斷家誤事,帝王之家尤甚。孫權晚年喜歡四皇子魯王孫霸,想要取代太子孫和,引起兩宮爭嫡之亂。當時朝中大臣子弟分成兩派,有的支援太孑孫和,有的支援魯王孫霸,危機重重。孫權也是腦袋生疼沒了注意。一天,孫權把心腹楊竺召回,

    商議太子人選問題,恰好太孑孫和的親信鑽到孫權的床底下聽個明白,把兩個人談話內容給捅了出去。陸遜是善良耿直的大臣,他給孫權上書“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所得上下獲安,謹叩頭流血以聞。"孫權讀罷大怒,禮逆他和楊竺的密談內容洩露出去。

    孫權把楊竺抓來嚴加責問,陸遜的政敵門趁機落井下石,羅列了二十條罪狀。孫權三番五次派人斥責陸遜,陸遜無意中捲入政治旋渦中無法自撥,不久憂奮而死,時年六十三歲,一代將星殞落。後來,孫權認識到自已錯誤,讓陸遜子陸抗襲父爵,統其軍,官拜荊州牧,知錯能改,不失為英明之主。

  • 10 # 暢享明亮1706

    大將陸遜是吳國政權的重要人物,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幫助孫權維護其統治,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東漢末年,但是,最終含恨而亡不得善終。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最終發展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孫權最終成為吳國的掌權人,成為了當時的一方豪傑。孫權自幼善於權謀,在爾虞我詐的多方鬥爭中最終能夠創立自己的政權,並且能夠長久的穩定發展,與他善於用人分不開,如周瑜、陸遜、呂蒙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曾在他的麾下效力,而且他們都為吳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將陸遜有勇有謀,作戰中用兵如神,多次大破曹軍,曾經殺死了曹魏大將曹休,最後陸遜出將入相,權利達到頂峰,但是最終孫權卻逼死了陸遜,主要有幾個原因:

    陸遜功高震主

    大將陸遜很早就跟隨孫權,而且他們倆早年的關係非常好,兩人相識相知數十年,相互扶持,同心協力打贏過夷陵大戰,全殲劉備大軍,最終陸遜成為軍中舉足輕重的任務。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陸遜權利太大,影響了未來儲君的地位,所以說無論什麼功勞也終究抵不過冰冷的帝王心啊。孫權的勢力主要靠江東士族發展起來的,但是孫權晚年並不信任江東士族,畢竟江東四大士族,顧、陸、朱、張佔據了江東的大部分勢力,陸遜作為陸姓代表人物之一,孫權自然深為忌憚。陸遜在呂蒙死後,因為他用兵如神,所以陸遜在軍中的聲望越來越高,直到最後陸遜出將入相,一人身兼文武二職,且與孫權有姻親關係,與朝中高官關係甚好,權利通天,足以威脅到未來的太子,而且,此時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已穩定多年,在用人上孫權也並不是非陸遜不可,為了鞏固自己和未來太子的勢力,陸遜必然是要犧牲的。

    陸遜牽涉太子與魯王的黨爭

    公元241年,吳國太子孫登去世,加之吳國天災小戰事不斷,吳國內部朝廷逐漸動盪,公元242年,孫和正式被立為太子,同年八月,孫霸被立為魯王,從此,太子與魯王因為爭權奪勢儲位,兩人矛盾越來越深,吳國朝中逐漸分為支援太子和魯王的兩派勢力,以全琮為代表的江東全家支援魯王,而以顧譚、顧承為代表的顧家全力支援太子,陸遜因為與顧氏關係頗深,而且身為丞相,此時也難以保持中立,後來陸遜上書孫權,不斷向孫權講解支援太子的好處,要孫權讓太子做未來的儲君,但是在孫權的眼裡此時的陸遜,儼然成為了太子一方的主要支持者和靈魂人物。畢竟陸遜與其他支持者不同,陸遜本身及背後代表的勢力太大,牽涉吳國繼承人的選擇已然觸碰了孫權的底線,孫權大怒,越來越不喜歡陸遜,多次找一些事情藉故責罵陸遜,陸遜最終也因為孫權的態度改變憂傷過度,含恨抑鬱而死。

  • 11 # 憨憨愛吃飯

    縱觀歷史長河,你回發現有很多驚人的想象!真的 尤其是這個凡是干預了皇上家事兒(尤其是立太子這種事兒)的!摻和進去沒有幾個能全身而退的

  • 12 # 我來讀歷史

    陸遜,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東吳大帝孫權兄長沙桓王孫策之婿,世代為江東大族。“在中國古代,大家給文武雙全的人才一個稱號,叫出將入相,即出征可為將帥,入朝可為宰相。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上得了廳房,下得了廚房。’三國時期,陸遜就是其中之一。”方北辰說道。

      陸遜十歲喪父,遂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後因袁術與陸康不和,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後,陸康病死。此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江東。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年僅12歲的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孫策死後,年幼的孫權當上將軍,一個外來勢力為了迅速站穩腳,安定當時混亂的局面,他將眼光瞄準身為江東大族之後的陸遜,僅有21歲的他,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並將孫策的女兒許配給陸遜。”方北辰說,陸遜被重用以後,也發揮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謀略。“陸遜一生有兩場關鍵大戰,地名都帶‘亭’字。”猇亭之戰,徹底解除了東吳西邊的威脅,讓孫權得以放心稱王。石亭之戰,把曹魏大將打得狼狽而逃,北邊曹魏的威脅也基本解除,孫權由此升級改版,宣佈稱帝。“面對如此大的貢獻,孫吳的大臣當中,沒有人能和陸遜相提並論。然而孫權稱帝之後,陸遜逐步走向人生的悲劇。他越是忠心耿耿,越是遭受打擊。陸遜憂傷過度,最終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

      方北辰說,陸遜死後,他的家被清查過,得到的結果是“家無餘財”,這說明他是一位正直清廉的人。“從陸遜的遭遇來看,在政治方面,他是一位百分百的將領;在為官方面,特別是在向孫權提建議時的方式欠妥,最終導致他的悲劇結局。”

      

  • 13 # 江山青美

    功高蓋主,就政治頭腦而言,陸遜比曹操、孔明、司馬懿差太多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稱王稱公,孔明訓劉禪像訓小毛孩一樣,司馬懿裝病,最後奪得了軍政大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可卿去世,賈珍請來王熙鳳主事,顯示了王熙鳳怎樣的管理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