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一品

    戰國時期的楚國。一天,楚國令尹(楚相)昭陽家中正在舉行宴會,貴卿如雲,高朋滿座,觥籌交錯,好不熱鬧。席間,令尹昭陽突然發現自己隨身佩帶的一個玉璧不見了,滿座譁然,議論紛紛。漸漸地人們的目光集中到了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身上。昭陽見狀,不問青紅皂白,便命人把那年輕人捆綁起來,拷打逼供。怎奈,那年輕人雖然被打得皮開肉綻,卻死活不肯招認,令尹昭陽只好揮手將那人趕了出去。

    那年輕人遭此毒打,心中好不委屈,跌跌撞撞趕回家來,對妻子一五一十地傾訴起來:“唉,想不到自拜見恩師鬼谷子下山以來,初涉楚國竟遭此厄運。”妻子一面給他擦洗著傷口,一面責怨道:“都怪你一心讀書遊說,不然,哪能招來這些苦楚。”此時,那年輕人有說不出的酸甜苦辣,又有理不完的心頭亂緒。一想到同門師兄蘇秦如今已在趙國當上了官高祿豐的相國,而自己卻尚在家中窮困潦倒,不禁悲從中來。思前想後,還是欲罷不忍。於是,他張開嘴巴問妻子:“看我舌頭還有沒有?”妻子不解其意,笑著說:“舌頭還在。”年輕人欣慰地說道:“舌頭還在,這就足夠了。”此人便是張儀。其後,他真的就憑藉這張利口,巧施縱橫之術,輔助秦國統一了天下。

    受辱赴秦 圖謀兵事

    周顯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縱橫家蘇秦四處奔波,終於先後說服了燕、趙等六國,初欲合縱抗秦。這一年,適逢秦國派大良造公孫衍(號犀首)破魏軍於雒陽,生擒魏將龍賈。蘇秦料到,趙國作為合縱抗秦的盟主,勢必要被視為眼中釘,列為首要進攻的目標。如果秦國對趙用兵,必將驚散剛剛建立的列國合縱,便想派人遊說秦惠王,使其暫緩出兵。趙國儘管頗具文臣武將,策士遊客,但蘇秦篩來選去,覺得無一人中意。於是他想到了同窗張儀。他深知張儀的為人,請將不如激將,於是他叫來手下的家臣,叮嚀囑咐了一番,便打發他去了。

    蘇秦既不親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請,而是派人喬裝打扮,暗中行事。派去的人尋機接近張儀,暗示道:“當初,先生與蘇秦交誼至深,現今蘇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見,藉以實現平生宏願。”張儀正苦於懷才不遇,當然希圖同窗提攜,便決定投奔蘇秦。

    張儀千辛萬苦,滿懷希望地來到趙國。第二天便去見蘇秦,可是沒有人給他通報。直到第五天,看門的才給他往裡回報,那人回來說:“今天相國很忙,他說請您留下,改日去請您。”張儀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誰知道一連等了幾天,半點訊息也沒有。張儀氣得便要離去。可是店主卻說:“您不是說過相國打發人來請您嗎?萬一他來找您,您讓我上哪兒找去!我們也不敢把您放走哇!”張儀欲進不得,欲退不能,左右為難,心裡很是煩躁。度日如年地又熬過了幾日,總算盼來了蘇秦的接見。儘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張儀料到,此番接見肯定不會怎麼隆重和熱情,但實際情況竟比他的預料還要糟糕。張儀整整衣冠,擦著袖子,上了臺階。只見蘇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見張儀進來,竟-動未動。張儀忍氣吞聲地向蘇秦作了一個揖,卻見蘇秦慢條斯理對他說:“多年不見,你好哇?”說著,指了指下面的一張桌子,說:“該吃飯的時候了,請在這兒用點便飯吧。我還有話跟你說呢。”張儀只好坐下來,見眼前擺著的只是一點青菜和粗米飯。往上一瞧,卻見擺在蘇秦面前的盡是山珍海味。他本想拂袖而去,肚子卻餓得實在難受,只好強嚥下去。誰知還沒吃幾口,卻聽得蘇秦說道:“我知道你的才幹比我強,卻怎麼窮到了這步田地。我要把你推薦給趙侯,叫你得到富貴,倒不是什麼難事。可是,……可是我怕你沒有志氣,做不了什麼大事,反倒連累於我?”張儀聽罷,再也坐不住了,直氣得七竅生煙,說道:“季子!(蘇秦的字)我以為你沒忘了朋友,才千里迢迢地來看你。想不到你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連同學的情義都沒有!你……你……你太勢利了!”說完,拔腿就走。

    張儀決定棄趙而去,投奔他邦。去哪兒呢?張儀細想列國形勢,其他諸侯皆不足成事,惟獨秦國前途無量。在他看來,投奔秦國,小則可以打擊趙國,借彼一洗私冤;大則可倚此一展宏圖,實現自己終生的政治抱負。於是,他毅然就道,西行入秦,投奔秦惠王。

    西行之路,關山重重,千里迢迢,張儀又囊中羞澀,想去秦國,想見秦王,真可謂“山重水複疑無路”啊。然而,張儀居然時來運轉,剛踏上征程就遇見了一位慧眼識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這位好心人是個家資萬貫的富豪,可對張儀卻像忠實的奴僕對待高貴的主人,伴他同行同宿,代為支付一切費用,使他一帆風順地到了秦國。要見秦王,必得有人引薦。可是,張儀根本沒有這筆可作敲門磚的資財。於是,這位令張儀感恩不盡的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銀,幫他在朝廷內外頻繁活動。終於,這位好心人的金銀財寶,為他鋪就了走向秦王宮殿的輝煌之路。

    周顯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張儀見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正後悔失去了蘇秦,見張儀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立刻拜為客卿(官居卿位,待之以客禮),參與謀劃軍國大事。

    張儀千辛萬苦,終於如願以償,心中不勝欣喜。他正琢磨著該如何酬謝為他搭橋鋪路的好心人,誰知那人卻要辭謝而去。張儀很是不解,問道:“我依賴先生,得以深居顯位,現在剛到報德之時,何故要匆匆辭別?”那人道:“此恩此德,純系蘇君所施。”然後把蘇秦的意圖一一轉告。張儀聽罷,又是感激,又是羞隗,嘆道:“我在他人圈套之中,卻全不覺悟,我不如蘇秦已顯而易知。何況我又剛到異都,哪能謀攻趙國!請代我謝蘇君,他用事時,我絕不貿然建言。”

    飾身相魏 計破合縱

    張儀入秦,一年以後,即周顯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命張儀同公子華率軍進攻魏國,大敗魏軍。然而,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對於六國諸侯聯盟所造成的威脅,使他深感不安,夢寐以求地想拆散聯盟。

    一天,秦惠王向眾臣詢問拆散聯盟之計。一位大臣馬上進諫:“聯盟是趙國開頭的,大王應先攻打趙國。誰去救趙國,咱們就打誰。六國諸侯無一不懼怕我們秦國,恐怕都會各揣心腹事不去救援趙國。這樣一來,六國聯盟自然就拆散了。”

    眾臣全部贊同。只要秦惠王一點頭,趙國馬上就會戰火連天。

    “我看不能這樣做。”張儀急忙站出來反對。他早就料到秦國眾臣會提出此議,當然也做好了力排眾議的準備。他說;“六國剛訂立聯盟不久,彼此無隙,硬拆焉能拆散?現今,諸侯之地5倍於秦,諸侯之兵10倍於秦,如若我們發兵進攻趙國,韓、楚、魏、齊、燕一起聯合起來攻打我們,敵眾我寡,後果將不堪設想。”

    秦惠王也擔心會出現這種局面,忙問道:“依你的意見呢?”張儀胸有成竹地說:“硬拆不如軟拆。依我看,不需大動干戈,只要設法讓他們相互猜疑,拆散他們的聯盟就指日可待了。離咱們最近的是魏國,最遠的是燕國,咱們不妨先從這一遠一近入手。咱們把從魏國拿來的城邑退還他幾座,魏國準會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兒許配給燕國太子,就和燕國成了親戚。這樣,我們秦國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國也會彼此暗存戒心,聯盟就會瓦解。”接著,張儀提出了一條總的戰略方針:交替使用進攻與政治懷柔兩手策略,集中力量打擊近鄰魏、韓兩國。

    惠王覺得言之有理,便依張儀計策行事。其後不久,秦國便主動將佔焦、曲沃二地歸還於魏,並派公子繇出質於魏,謀求和好。

    這一打一拉,弄得魏國且喜且懼。趁此時機,張儀又身入其國,遊說魏惠王,說道:“秦國對魏國如此寬厚,魏國可不能失禮呀!”魏王懾於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又感謝秦國歸還土地,人使通好,竟然迷迷糊糊地鑽人甕中,獻出上郡、少梁15縣(今陝西東北部)給秦,以感謝秦王。

    全部佔有了河西之地,使秦國在戰略上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和北面沒有強敵;南有秦嶺,使它與巴蜀和楚國相隔;東依黃河、函谷關一線天險,可將各諸侯國拒之關外。張儀此舉,既幫助了趙國,又折散了聯盟,使秦國名利雙收,既多得了別國土地,又落了個睦鄰友好的美名。同年,秦惠王仿照東方諸國的制度,設定相國之職,由張儀擔任。這樣,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張儀便名聲大震,憑藉其出色的辯才和足智多謀,成為秦國曆史上第一個作相國的人。

    周顯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他親自為將,率兵攻佔魏國的陝地,卻把當地民眾歸還於魏,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兩年後,即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爽前323年),張儀鑑於魏國竭力拉攏齊國的對抗秦國的行動,建議秦國採用“連橫”策略。於是,張儀親自和齊、楚大臣在桑地相會,交好齊、楚,迫使魏臣服於秦。只是他的這一策略被由秦入魏的公孫衍識破,公孫衍為此發動了韓;魏、趙、燕、中山等五國共同稱王的運動,即所謂“五國相王”,即互相結盟以對抗秦、齊、楚。但由於這五國的統治者各懷異心,四分五裂,根本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聯盟。就在當年,楚國派兵在襄陵打敗魏國,奪取了魏的8個邑。

    張儀見有機可乘,便與秦惠王精心策劃,主動卸去相國之職,暗地前去魏國活動。意在拆散關東諸侯的合縱計劃,勸說魏國做個與秦連橫的帶頭羊。

    魏惠王正在內外交困之際,一見張儀到來,竟然不加思索,把他視為扭轉乾坤的救星,拜他為魏相。張儀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又對魏國內政瞭如指掌,再憑藉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開了凌厲的攻勢。

    首先,他縱論魏國兵微將寡,地無險助,又四面受敵,既不可戰,亦不可守。

    其次,他分析合縱抗秦是畫餅充飢,難於成事。他說:“親兄弟之間都有爭奪錢財的人,六國君主卻要依靠蘇秦欺詐虛偽的謀略,實難成事。這是很明顯的。”

    其三,他大講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於秦國,秦王若下令進攻魏國的河什(魏國河西之地),佔據卷、衍、燕、酸刺等地,劫衛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南下。趙國不能南下那魏國就無法北上,魏國不能北上那合縱就會因此受阻。合縱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國家就會危在旦夕了。秦國挾持南韓而進攻魏國,南韓懼怕秦國,秦、韓聯合為一體,魏國勢力很快滅亡。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憂慮的原因啊!”

    其四,他又大談聯秦之利:“基於上述原因,替大王考慮,魏國不如和秦國交好。如果大王與秦交好,那麼楚、韓兩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了楚、韓兩國的憂患,大王自可高枕無憂,不必再擔心國家安危了。況且,秦國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國,而能夠使楚國削弱的只有魏國。楚國雖然有富強遼闊之名,實際上非常空虛;楚國計程車卒雖然眾多,但卻不堪一擊。調動魏國全部兵力進攻楚國,一定會大獲全勝。與楚國絕交有利於魏國,削弱楚國而迎合秦國,既可退禍於楚,又能安邦定國,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聽從我的忠告,一旦秦兵東伐魏國,到那時候一切就晚了。”

    張儀滔滔不決,言語間時而語含珠璣,時而又不免誇大其辭,虛聲恫嚇,直說得魏惠王真偽難辨,半信半疑,猶豫不決。如此數年,魏國對外方針一直舉棋不定。這就為秦國的發展及其分頭打擊關東諸侯爭取了時間。

    周慎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隨著秦國勢力的不斷擴大,張儀作為秦國間諜的面目暴露無遺。魏國驅逐了張儀,拜公孫衍為相。張儀不負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國。第二年,公孫衍聯合.趙、韓、齊、燕、楚合縱抗秦,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這是六國第二次大規模的合縱活動。但是,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因此態度也各異:楚、燕並不熱心此舉,不肯出兵與秦作戰;齊國更是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只有魏、韓、趙三國由於歷史上和地理上的親密關係,出師同秦國交兵。結果,函谷關一戰,秦軍大敗三國聯軍。然後,秦國派“智囊”樗裡疾率兵攻打魏、韓、趙三國,大敗聯軍於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軍申差,斬首8萬,喧嚷一時的“五國伐秦”之舉,就這樣以失敗而告終。

  • 2 # 冰是睡著的水TX

    跟合縱抗秦唱反調的是主張“連橫”親秦的人。他們認為,秦國太強大了,不論是齊、楚、燕、趙、魏、韓中的哪個國家,只有依賴秦國,跟秦國聯盟,去對付其他國家,才能取得勝利。因為秦國在西邊,其他六國在東邊,從東到西叫做“橫”,所以人們把這種主張稱為連橫。當時倡導連橫最出名的人是張儀,倡導、進行合縱和連橫的人,被稱為“縱橫家”。

    張儀是魏華人,他從小讀了很多書,注意琢磨天下的形勢。在學到一套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本領以後,他就到各國去遊說。他先來到楚國,不但沒有受到重用,反而因為丟失了和氏璧被楚國令尹昭陽痛打一頓。張儀在楚國混不下去了,只好跑到秦國,秦惠王聽了他的連橫親秦的策略之後,很高興,就讓他做了客卿。張儀給秦惠王出了不少主意,拉攏了魏國和燕國,破壞了合縱盟約。張儀收復了河西失地,秦惠王又讓他當了相國,掌管軍政大權。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派軍隊進攻燕國,殺了燕王,幾乎把燕國給滅了。這一來,齊國的威望更高了,連當時的“縱約長”楚懷王也跟齊國建立了聯盟。

    齊、楚都是大國,他們一結盟,對秦國是一個嚴重威脅,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張儀去楚國遊說。張儀騙楚懷王說,只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王願把過去佔領楚國的600裡土地還給楚國。楚懷王果然上當,馬上跟齊國斷交。這時張儀賴賬,說的是把自己的封地六里給楚國。楚懷王受騙,恨死了張儀,於是就在公元前312年派兵去攻打秦國。楚國打了敗仗,反而被秦國佔領了漢中、丹陽600多里土地。

    後來,張儀不斷地在六國之間進行遊說,挑撥六國之間的關係,促使他們都和秦國親近。六國雖然想聯合抵抗秦國,但是個個又都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一到關鍵時刻,就既不齊心也不合力。因此合縱不但搞不成,反倒給秦國搞連橫以可乘之機。後來,秦國就是用又打又拉、遠交近攻的策略,把六國逐個擊破的。

  • 3 # 茶道賽高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張儀這個人。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連橫背景

    張儀任秦相時,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張儀認為,用遠交近攻的連橫謀略可以瓦解六國聯盟。張儀的主張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援。張儀與蘇秦同為縱橫家鬼谷子的學生,精通縱橫捭闔之術。張儀為連橫嘔心瀝血,為瓦解合縱而四處遊說。

    遊說秦王

    《戰國策》記載,張儀對秦惠文王陳說對抗合縱的連橫謀略:“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要瓦解六國聯盟,應該“舉趙亡韓,臣荊(楚)、魏,親齊、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秦惠文王於是起用張儀推行連橫謀略。

    連橫實施

    秦國最初目標是結交齊國與楚國,打擊南韓與魏國。因為韓、魏是鄰國,楚國雖是鄰國,但是中原大國,齊國則遠在東方。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併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於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齧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於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於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華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援,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

    再任秦相

    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公元九年(前316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佔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連橫效果

    秦憑著雄厚武力,利用此計收到實際的效益,瓦解六國的聯合,從而穩固了秦國在七國中的霸主地位,最終滅六國統一中國。可以說,張儀的連橫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政治基礎。

    總結

    作為縱橫家,張儀在歷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他之所以連橫成功,為秦相二十多年,主要是因為當時國際大氣候使然:六國要生存,必須合縱,秦國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連橫,所以張儀應運而起;同時,也要歸結於他的學識、閱歷以及對當時各國形勢和風土人情的深刻洞察,使之言時有據,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再加上他又善於鼓動,就使人不能不相信他說的了話。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敬請關注。

  • 4 # 自制通鑑

    張儀遊說瓦解六國合縱連橫的事非常有意思。

    先聽小編講一個小故事。一天,鬼谷子決定開一個興趣班,目標對準了附近小區的一些學生。他使出渾身招數,搞定了第一個孩子張儀小同學,讓他加入了興趣班。然後小恩小惠搞定張儀的同學蘇秦。接著又跟小區其他幾個孩子家長說:"小區裡的孩子王張儀,蘇秦都加入了興趣班。",這樣又搞定了幾個孩子。

    鬼谷子用這招屢試不爽,沒花多長時間就把興趣班的學員招滿了。(故事純屬虛構)

    言歸正傳,看看歷史上張儀是如何瓦解六國的。

    第一步,找突破口,鄰國魏國比較合適,就是它了。先用一招,打,打服為止,直至徹底臣服,瓦解了【魏國】。同時得到了部分其他國家的領土。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 ,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惠王。

    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又勸說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魏國戰敗。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南韓、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秦國還擊打敗了南韓申差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諸侯們震驚慌恐 。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遊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 。於是,魏國宣佈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 秦惠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救援苴國和巴國,趁機吞併了蜀國。張儀貪圖巴國和苴國的富饒,又攻取了巴國,擒獲了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 秦惠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魏國再次臣事秦國。

    第二步,小恩小惠。不要楚國送的土地,還向楚國質押子女,並承諾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瓦解了【楚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遊說楚懷王。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把秦王的女兒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

    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於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

    屈原反對說:“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用鼎鑊(古代兩種烹飪器鼎和鑊)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

    楚懷王說:“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

    楚懷王最終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第三步,從地勢上說事,拿楚國威脅小國南韓,順從秦國能活,還能擴大地盤,順從楚國則滅亡。瓦解了【南韓】。

    張儀離開楚國,就藉此機會前往南韓,遊說韓宣惠王說:“南韓地勢險惡,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兵佔據宜陽,截斷南韓的上黨地區,再東取成皋、滎陽,那麼鴻臺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於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製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謀劃,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南韓。不是因為南韓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於南韓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悅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韓宣惠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到秦國作了彙報,秦惠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並封他為武信君。

    第四步,用前面瓦解的魏,齊,韓來說事,各個突破齊,趙,燕。分別瓦解下了 【齊國】,【趙國】,【燕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張儀向東遊說齊國的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南韓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南韓、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齊湣王說:“齊國偏僻落後,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就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遊說趙武靈王說:“如今秦國相約齊國、南韓、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遊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趙國已經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燕昭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說:“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恆山腳下五座城池。”

    總結一下,張儀瓦解六國合縱連橫,就是各個突破,突破之後利用前期瓦解的國家作為典型案例,來說服剩餘的國家。最難的是開始,只要瓦解1到2個,後面就順了。很多事都是這樣,先把基本功打紮實,接下來尋找突破口,找到了就做為突破剩餘目標的依據。這樣慢慢積累,越積越多,效果會倍增。

  • 5 # 某且說句公道話

    說起張儀就繞不過蘇秦,說起“合縱”就離不開“連橫”!“連橫”是對付“合縱”的見招拆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六國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與秦國抗衡。功利心極強的蘇秦看準了這其中的微妙關係,利用口舌謀求個人發展,“合縱”就應運而生。

    蘇秦接著去了趙國,對趙王說,國君的任務是安民無事。沒有戰爭才能夠做到安民無事,而這個關鍵又在於選擇正確的盟友。很顯然魏國和南韓就是大王的盟友,這兩個國家把秦國和趙國隔開,日日夜夜面對著秦國的侵略。唇亡齒寒,要幫助和利用魏韓兩國。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五倍,兵力是秦國的十倍,只要六國聯合,秦國不足為懼。趙王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接下來蘇秦往魏,韓,楚,齊四國都走了一遍,六國同意聯合,蘇秦因而佩戴六國相印,一時風光無限,還寄了封恐嚇信給秦王,嚇得秦國十五年沒敢出函谷關。

    面對六國的“合縱”抗秦,張儀有他的辦法。

    張儀作為秦國客卿,他先去了魏國,魏王很敬重他,讓他做了魏國的相國。張儀想讓魏國帶個頭,讓五國紛紛效仿魏國去尊秦。

    魏王堅持“合縱”不肯就範,張儀就對魏王軟硬兼施。一方面許以歸還侵佔土地,另一方面暗中通知秦王帶兵來攻打魏國。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吃了敗仗,不得已尊秦,張儀此時就返回秦國了。

    張儀一回國,魏國立馬又“合縱”了,秦國一來打,魏國又切換“連橫”模式。張儀就是靠的“連橫”破壞了蘇秦的“合縱”,一個個國家都被迫與秦國“連橫”。

    張儀的“連橫”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他看到了兩點:

    1六國之間不光有跟秦國的矛盾,相互之間也有矛盾,秦國不來打六國的時候六國自己內部也打

    2趙韓魏三國處在前線,容易被秦國攻打,因此這三國容易在“合縱”和“連橫”模式中切換;楚齊燕三國離秦國比較遠,他們嘴上說“合縱”,其實經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好處撈就撈一把。

    因此,張儀是看準了六國之間離心離德的微妙關係,採用遠交近攻的方略逐個擊破。

  • 6 # 枕籍阿杜

    小弟愚見,張儀是先秦有名的大忽悠,騙起君王來,面不改色,心不跳,那麼看看他是怎麼玩的, 忽悠楚王,楚國當時是大國,靠嚇是嚇不住的,只能是給利益,這個張儀也是知道的,就說如果齊楚斷交,秦國就割讓商淤600裡土地給楚國,大家都知道戰國時代不同於春秋時代,沒有什麼仁義禮智信,全是利益,楚王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楚國決定和齊國斷交,咱們這位張大哥,覺得斷的不是太徹底,就在家裝病了3個月,楚王也納悶了,張儀這小子再怎麼說,也是一國丞相,不能紅口白牙就忽悠我吧?,我是不是誠意不夠啊!,妥啦,派特使去埋汰齊國,這下徹底鬧掰了,張儀的病也好了,翻臉比翻書還快,一病不要緊,600裡一病變成了6裡 ,真就光明正大的給楚王騙了 忽悠魏王,魏國當時已經是個弱國了,張儀連哄帶嚇的,先從地利入手,說魏國地勢平坦,是四戰之地,你魏國幫楚,齊國就會打你,你幫齊,楚國也會打你,趙國你也打不過,別看你們六個磕過頭拜過把子,那沒有用,親兄弟還會因為利益反目成仇呢!如果你不聽話,我就打你魏國,我一定會脅迫衛國去打趙國,讓趙國自顧不暇,短時間內照顧不到你,如果我們和南韓聯合打你,你魏國能扛多久,你自己算,滅你的國簡直輕鬆加愉快,所以趕緊過來吧老弟,有大哥在,齊楚是不敢動你的,你就安全了,再說秦國的對手是楚國,所以你就放心吧,然後又叨咕叨咕秦國軍隊多能打,地裡位置多好,各國之間利益分歧如何如何多,一頓吹,把魏王晃的明明白白的, 忽悠其他諸侯國,也是基本上靠著這個路子,一句話倆頭說,連哄帶騙再嚇,軟硬兼施,離間挑撥各國關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當然他作為秦國的宰相,吃秦國的飯,把秦國利益最大化,也不能用好或不好來評論這個人。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 7 # 尋根拜祖

    大良造公孫衍被秦國驅逐後,他的相位被張儀取代,惱怒之下的公孫衍回到魏國為相,並遊走於各國,說服諸國合縱,形成共同對付秦國的局面。這件事引起了秦惠文王的高度警覺,一場以連橫,破解合縱的精彩大戲鳴鑼開演,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代替公孫衍,坐上相位的張儀。

    連橫第一招:打服魏國

    由於公孫衍的存在,魏國成了合縱的核心國,加之秦魏連年征戰,矛盾最深。因而破解魏國其實難度非常大,對秦國來說也是無法逃避的堡壘。為了讓魏華人徹底低頭,這場鬥爭進行了十年之久。鬥爭的雙方是張儀的連橫,對公孫衍的合縱。

    原來,為了對付魏國,張儀玩了個無間道,他名義上已經被秦國免職,加盟魏國為相,其實背後還是在為秦國服務。當然,張儀的使命很簡單,破壞公孫衍的合縱,讓魏國與秦國達成連橫。

    張儀毫不隱晦自己的立場,他勸魏惠王退出合縱,轉而事秦。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非常頻繁,各國也不排斥像張儀這樣朝秦暮楚的角色,其實公孫衍也是剛剛從秦國跑到魏國的,只不過他堅決反秦,張儀是暗中助秦。

    魏惠王在公孫衍的蠱惑下堅決不同意連橫,秦惠文王於是出兵,接連攻克曲沃和平周,迫使魏國在高壓下對合縱產生動搖。三年後,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繼續遊說魏襄王連橫秦國,又被拒絕,秦國再次發兵打敗魏國。

    為了給魏國打氣,公孫衍放了一個大招,他糾合韓、燕、趙、魏、齊,及匈奴人,聯合攻秦。結果,“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這一戰,各國震驚,公孫衍的合縱計劃遭受重大損失!魏國在巨大打擊之下,決定驅逐公孫衍,接納張儀的連橫事秦策略。

    完成與魏國的連橫協議後,張儀重新回到秦國為相。三年後,魏國在公孫衍的蠱惑下,再次加入合縱大軍。秦國這次將打擊點放在了南韓,公孫衍一生中最後一次合縱抗秦,聲勢浩大,輸得更慘。當秦軍回師東進,南韓幾乎被滅國時,聯軍竟然無一國出手相助。

    秦國在打完南韓後,緊接著就發兵魏國,再次攻克曲沃。隨著公孫衍退出歷史舞臺,魏國徹底拋棄了合縱,安心的做起了秦國的小跟班。

    至此,花費了秦國整整十年時間,合縱的最強硬橋頭堡魏國,徹底被打服,秦國連橫大業,由武力,進入好玩的智力階段。

    連橫第二招:愚弄楚國

    張儀為什麼跟楚華人玩智力,而不是用秦華人最擅長的武力?因為楚國有個最適合玩腦筋急轉彎的國君楚懷王,跟他在一起,不但可以賺得缽滿盆溢,而且相當愉悅心情。

    魏國退出合縱後,秦國下一個目標就是打破齊楚聯盟。張儀一路招搖來到楚國,一見到楚懷王,立刻丟擲一個大繡球:只要楚國跟齊國斷交,我們準備把商於六百里地割讓給你們,同時我們兩國通婚,世代交好,齊國被弱化,對你我倆國都有好處!

    楚懷王立刻眼珠子圓了,六百里地,還有秦國美女!他立刻下令廢止齊楚盟約,授張儀楚國相印,讓人跟隨張儀去秦國接受土地,當然,要是把美女一起帶回幾個來更好。

    一到秦國,張儀就“不小心”從馬車上摔下來,受了傷,這一傷就是三個月不見人,把楚使急得團團轉。

    訊息傳到楚國,楚懷王忍不住好笑:好你個張儀,還跟我玩小心眼,不就是怕我不守約嘛,讓你看看什麼叫大氣!楚懷王自作聰明地派使臣出使齊國,把齊宣王惡狠狠地一頓辱罵。齊宣王白白捱了一頓罵,怒火中燒,立刻斬斷楚使的符節,宣佈與楚國斷交,轉而與秦國結盟。

    齊秦結盟剛剛完成,張儀的傷也好了,對楚使連連抱歉,非常大氣地對楚使說:馬上就把秦王賜給我的六里地給您!楚使使勁揉揉耳朵:不是說六百里嗎?怎麼變成六里!

    張儀一本正經地搖搖頭:楚王聽錯了吧,我哪有六百里地,國家的事我哪敢做主,我是說我自己的六里地!

    楚懷王被張儀的腦筋急轉彎,狠狠愚弄了一下,他氣急敗壞地揮軍攻秦。秦國一點不慌,拉上同樣摩拳擦掌的齊國,一起把楚軍痛扁一番,順便佔領了丹陽和漢中地區。楚軍不服,繼續打,在損失了八萬人馬,將軍屈匄陣亡的巨大損失下,只好又以割兩座城池為代價,向秦國求和。

    第二年,秦國要挾楚國割讓黔中一帶,楚懷王一咬牙,要地行,有一個條件,拿張儀來換!張儀一聽樂了,太划算了,我去!他再次大搖大擺來到楚國。

    這次張儀再次把楚懷王的智商忽悠瘸了,他以進獻美人為要挾,讓楚懷王的愛妾鄭袖,充當了他的幫手,讓楚懷王又淪陷於腦筋急轉彎。張儀不但沒被殺,還成了楚懷王的座上賓。接著張儀貨真價實地給可憐孩楚懷王遞上了兩顆糖:一是秦國放棄索要黔中之地,二是兩國互質、通婚,結為同盟。

    傻孩子楚懷王也沒有反抗的本錢了,能有糖果吃,就差感動哭了,於是秦楚聯盟達成!

    連橫第三招:嚇傻南韓

    魏楚被搞定後,秦國的連橫策略進入快車道,張儀大耍坑蒙拐騙的手段,幾個月內搞定剩餘四國。他的下一站,首先是秦國東出的近鄰南韓。

    估計張儀是橫著走進南韓王宮的,接待他的是可憐的韓宣王,因為公孫衍的忽悠,剛剛被秦國幹掉了八萬人馬,再打仗估計只好徵招婦女了。

    張儀氣勢洶洶地說:南韓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南面直接面對楚國,如果你們能事秦,將來跟我們一起打楚國,有你們的好處,否則的話,我們立刻揮兵東進,先拿下宜陽,把你們的國土一分為二。接著東取成皋、滎陽,到時候這個宮苑鴻臺,恐怕就不屬於大王你的了!

    韓宣王差點尿褲子,張儀說得一點不假,南韓根本不是秦國對手,相信心懷鬼胎的合縱國,還不如信母豬上樹。韓宣王二話不說,簽字畫押,陪著笑臉禮送張儀出境。

    只是韓宣王恐怕沒想到,秦國也靠不住,簽約的墨跡未乾,兩年後秦武王就打過來,宜陽還是成了秦國國土。

    連橫第四招:忽悠齊國

    跟南韓達成協議後,張儀回了趟秦國,歇歇腳,再順便隆重接受惠文王賞賜的五座城池,以及武信君封號,接著動身去忽悠齊緡王。

    齊國距離秦國最遠,其實直接衝突不多,更多時候,齊國抱著渾水摸魚的心態參與進來。比如諸國聯合攻秦時,齊國往往做兩面派,見勢不妙就調轉槍口打同盟軍,發一筆財就走人。

    齊華人的騎牆心態最不好把握,張儀的策略是忽悠。他信口開河地對齊緡王使勁吹大牛:“天下最強的國家就是秦、齊、楚,現在楚國與秦國結盟了,南韓向秦國獻出了宜陽,魏國獻出了河外,趙國獻出了河間。秦國只要動動嘴,趙魏韓楚四國攻齊,到時候齊國想要事秦,恐怕都難了!”

    除了秦楚結盟,張儀所言都是滿嘴跑火車,甚至都沒跟趙國結盟。但這傢伙就是敢吹,吹得那麼理直氣壯,比真的還真!

    齊國本來就是投機派,犯不著跟秦國翻臉,事秦就是事秦唄,反正也不少塊肉,簽約!

    連橫第五招:安撫趙國

    秦趙兩國關係比較微妙。趙國在位的是著名的趙武靈王,只不過這個時候,他的改革剛剛開始,趙國還沒那麼強大,勢頭不錯。

    五國攻秦的時候,趙國也是損失較大的國家之一。對趙國,太硬或者太軟都不行,太硬,趙武靈王的彪悍根本不吃你那一套,太軟,被人看不起,有損國格辦不成事。

    張儀的策略是軟硬交加,他先給趙武靈王一個下馬威:“我們已經約好齊國、南韓和魏國,準備一起攻打趙國了!”趙武靈王一激靈,但傲慢的他一聲不吭。

    張儀連忙又說:“出於私人感情,我不敢對你隱瞞。大王您英明神武,我們秦華人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以前諸侯各國錯信蘇秦,搬弄是非,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齊韓魏三國紛紛向秦國獻地,相約伐趙。為了趙國著想,我有個建議,大王您何不跟秦王相約澠池,雙方做個口頭盟約,換秦王一個按兵不動的承諾,您看如何?”

    張儀是個談判高手,他準確拿捏了趙武靈王的心理,讓他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還沒法發作,還得感謝張儀的“好心”。果然,趙武靈鬆動了,他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以前我年幼,受到李兌的擅權,都是他誤國。趙國願意割地與秦國盟約交好。

    張儀大喜,讓趙國割地這種事,只能由趙武靈王自己說出來,他完美地“收降”了趙國。

    聯合第六招:恐嚇燕國

    最後一站是燕國,在位的是燕昭王,剛剛經歷了“子之之亂”的燕國,元氣大傷,傷口還沒來得及癒合,張儀瞪著一雙血眼就來了。

    “你們最親近的就是趙國,你以為趙國就靠得住嗎?別忘了以前趙國怎麼欺負你們,兩次兵圍京城劫持大王,訛詐了你們十座城池。現在趙國已經事秦,把河間地區割讓給秦國了。假如秦國聯合趙國伐燕,你覺得會怎樣?”

    燕昭王連維護國格的勇氣都沒了,他說:我們就是蠻夷之國,我們國家的男子漢,在你們眼裡就跟小屁孩一樣,我們願意割讓恆山下五座城池給趙國,從此忠心侍奉秦老大!

    至此,張儀順利地完成了對六國合縱的瓦解。除了在對魏楚兩國有武力征伐外,其他四國不廢一兵一卒。

    張儀的策略非常成功,他根據各國實力和不同的心態,採取不同的策略,恐嚇、威脅、利誘、欺詐、哄騙,有虛有實,有理有據,有進有退,把各諸侯王玩弄於股掌之間。有人說張儀公孫衍等,“一怒天下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真是此言不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出國了,普通手機在在國外上怎麼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