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景歷史地理

    第一,當時南宋軍隊還沒有朝廷那麼腐敗,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軍中不乏猛將,比如孟珙、餘玠、趙葵、杜杲、曹友聞、張鈺、向士璧、曹世雄等人。

    第二,蒙古以騎兵為主,在南方戰鬥力不強,而宋軍藉助水師優勢,拒長江而守,多次挫敗蒙古軍渡江南下的企圖。

    第三,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後,蒙古陷入長達10年的混亂,直到蒙哥繼承大汗之位,才穩定下來,並逐漸把重心放到攻宋上面,分三路進攻南宋。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不幸中炮身亡。忽必烈退兵和其他貴族爭奪汗位,蒙古再度陷入混亂,蒙古和南宋議和,獲得將近20年的和平時間。

    第四,最後忽必烈爭奪汗位,繼續發動滅宋戰爭,先是派兵攻佔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此時的南宋在奸臣賈似道的管理下,軍政荒廢,統治昏暗,沒有抵抗蒙古大軍的實力。襄陽大戰,蒙古軍攻下襄陽城,隨著襄陽失陷,蒙古軍勢如破竹,逐漸橫掃南宋殘餘勢力,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一全國,結束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

  • 2 # 三江口水

    蒙古之所以能橫掃歐亞大陸,是因為他們的蒙古鐵騎掠奪戰術,以戰養戰,加上歐亞大陸縱橫遼闊的草原之地,最能讓蒙古鐵騎發揮優勢,因此蒙古所向無敵。

    但是,當蒙古鐵騎踏平亞洲,征服高傲的俄羅斯,並讓歐洲人聞風喪膽之後,他們將視線轉向南宋之時,滅宋之戰卻會打的異常地艱難。

    分析是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南宋瀕臨滅亡,領土不多,加上早就聽說蒙古人殺戮成性,因而拼死反抗,軍民一心奮起抵擋。特別是南宋計程車大夫為國捐軀觀念很強,民間也支援官府,加上海外貿易的經濟支撐,南宋國力並不弱,蒙古人想要滅宋自然費勁。

    二是南宋的國土都是屬於南方,潮溼炎熱的地理環境,星羅密佈的河網湖泊,讓蒙古的騎兵無法發揮優勢,只能舍長取短。而且,蒙古人不適應南方氣候,生病減員較多,損失巨大,打仗自然困難。

    三是蒙古人出師就不利。蒙古大軍在攻打釣魚城時,久攻不下,大汗蒙哥陣亡在戰場上,讓南宋得以喘息。並且,南宋因為有釣魚城和襄陽城等堅城,蒙古大軍的騎兵優勢失去,只能硬碰硬地攻堅戰,而這正是南宋軍隊所擅長的。蒙古騎兵的以戰養戰方法失效,攻城自然頭疼。

    綜合以上原因,縱橫亞歐大陸的蒙古大軍滅宋之戰卻打得很是艱難。

  • 3 # 田野之廣

    蒙古騎兵,彪悍、勇猛,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橫掃歐亞大陸、制霸歐亞大陸,威懾四方。那麼,為什麼他們能有如此的戰績呢?主要是這些方面:

    1.成吉思汗謀略高超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是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擁有高超戰略思想以及過人戰術指揮才能,在建立蒙古帝國過程中胸襟開闊、氣度恢宏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為蒙古帝國的建立提供了核心支撐力量。

    2.武器代差

    優良戰馬、鋒利蒙古刀,複合弓威力巨大,而當時歐洲方面,鎧甲笨重,弓箭原始,當兩者相遇時,歐洲軍團只有被虐殺的份。

    3.蒙古騎兵戰力強悍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中更多時候拼的是單兵實力。而蒙古騎兵方面,得益於日常生活習慣與日常強化訓練,讓蒙古騎兵組織嚴密,執行力超強,作戰靈活。

    4.兵種優勢

    當時的蒙古軍隊,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而當時很多國家主要兵種卻是步兵,而騎兵在戰場上可以說是步兵的剋星,不管是戰力,還是機動性,騎兵面對步兵時基本上具有壓倒性優勢。

    5.後勤補給優勢

    蒙古軍隊出自遊牧民族,對於他們來說,有草地就有補給,所以補給問題很容易解決,且當時他們採取以戰養戰的補給政策,所以他們可以輕裝上陣,能夠大範圍、長途奔襲與作戰。

    6.心理戰

    從戰爭開始之前,一直到戰爭結束,敵方一直經受蒙古人所施加的強大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迫,說來也簡單,就是採取殘暴手段。對於拒不投降的城市,破城之後,蒙古軍隊的做法就是血腥屠城,無一例外。所以,少於城市敢於堅持抵抗在蒙古騎兵,無疑,蒙古騎兵的攻城效率間接中得到大大提升。

    7.天時優勢

    在蒙古軍隊四處擴張時,阿拉伯世界開始衰落、甚至是混亂不堪,吐蕃也是四分五裂的,歐洲其他國家同樣是戰力堪憂,如此一來,蒙古軍隊實力優勢就更為明顯。

    但是,就是這樣一支橫掃歐亞大陸、制霸歐亞大陸、所向披靡的軍隊,面對他們眼中軟弱的南宋,卻用了40多年才滅掉,那麼,蒙古在滅宋時怎麼會如此艱難?

    1.地利優勢

    南宋出於自保目的,京城不斷遷移,一退再退,最後退到長江後面,希望藉助長江天塹阻擋蒙古軍隊。

    事實上,南宋確實取得了預期效果。蒙古軍隊戰力確實強悍,但是,蒙古人畢竟是生活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並不擅長渡江水戰。1235年,蒙古南路滅宋大軍已經攻到長江邊上,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南宋悍將孟珙利用長江天險最終成功擊潰南渡蒙軍。

    2.南宋軍民頑強抵抗

    蒙哥在繼位後,扛起前任大汗窩闊臺未完成事業的大旗:滅宋。

    這次,蒙哥吸取了上次失敗的教訓,決定採用迂迴策略,繞開長江,兵分三路從西南側滅宋。

    蒙哥率領中路軍順利抵達要塞之地—釣魚城,蒙哥原來以為,可以很輕鬆就拿下釣魚城。但是,奪城難度卻大大超出蒙哥的估算,由於釣魚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導致蒙古軍攻城過程異常艱難,且傷亡慘重,最終,蒙古軍不僅沒有達成奪城的目標,反而以蒙哥付出性命為代價結束了這次滅宋計劃。

    3.蒙古內部內耗

    蒙哥一死,蒙古內部又開始了汗位爭奪,而奪位內耗客觀上延遲了蒙古滅宋計劃,也間接給了南宋喘氣的機會。

    由於地利優勢、軍民頑強抵抗,加上蒙古內部問題,雖然忽必烈繼位後最終滅了南宋,但是,從1235年開始實施滅宋計劃到1279南宋滅亡,已經過去了40餘年。

  • 4 # 99隨便

    分析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的原因,首先必須瞭解當時的歐洲歷史。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分別發生在1218-1223年,1235-1243年,1253-1260年。

    第一,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戰火紛紛的歐洲中世紀。

    當時十三世紀的歐洲,恰好被稱為歐洲最黑暗的中世紀,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被一分為二,其中的西羅馬帝國,由於遭到來自北方日耳曼等蠻族的進攻而滅亡,在此之後,北方蠻族紛紛入侵,在原屬於西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了十餘個王國。

    這一時期的歐洲大陸上,北方蠻族的日耳曼,斯拉夫等族,覬覦南方富饒的土地,紛紛離開北歐和東歐等地,大舉南侵,與原羅馬帝國內的主流民族相互廝殺。

    (下圖為13世紀東羅馬帝國的主要疆域)

    第二,蒙古帝國的前兩次西征,都未進入歐洲核心地區。

    1218年,蒙古與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對峙,次年,由於花剌子模劫殺蒙古商隊和使臣,成吉思汗親率大軍20萬西征,滅花剌子模。

    蒙古鐵騎乘勝進擊,翻越高加索山進入頓河流域,這一區域當時屬於北方蠻族波洛伏齊人和俄羅斯人的領地,1223年,蒙古軍隊大勝兩大蠻族聯軍,劫掠俄羅斯各地,但途中被保加爾人所敗,年末東歸蒙古高原。

    保加爾人,即保加利亞人,當時歐洲北方遊牧部落,屬於北方蠻族的一支。

    1235年,窩闊臺汗(成吉思汗第三子,1229年繼汗位)第二次西征。

    這一次,蒙古軍隊再次衝入俄羅斯平原,並向南攻入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地。

    1241年4月,蒙古大軍在波蘭境內的裡格尼茨城,擊敗了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率領的波蘭軍隊,這是第二次東征中的經典戰役。

    當時,波蘭王國已經建立,亨利二世向西方基督教世界求援,但當時的歐洲,正在發生神聖羅馬皇帝和教皇之間的權力爭奪,無人關心邊遠地區的波蘭。

    亨利二世帶領自己的軍隊,另外還有僱傭兵,包括100餘名條頓騎士、80名聖殿騎士和他們帶來的兵卒與農夫,合計戰兵1萬人,總人數3萬。

    蒙古方面軍隊也在萬餘人左右,包括歐亞遊牧民族欽察人,中亞的突厥人附庸,東歐的魯塞尼亞和羅斯人僕從軍。

    最終,蒙古大軍依靠過硬的戰術素養和火藥武器,取得勝利。

    裡格尼茨之戰後,窩闊臺病故,蒙古軍隊迴歸途中,建立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是蒙古帝國在歐洲最靠西和靠北的領地,主要轄區為: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山地區,北臨北極圈,對俄羅斯各公國享有宗主權。

    第三,蒙古帝國第三次西征,正值阿拉伯帝國四分五裂之際。

    1253年,蒙古軍隊進攻中東地區,當時的阿拉伯帝國處於阿拔斯王朝後期,由於北方蠻族入侵,國內人民起義,帝國統一早已不復存在。

    1258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蒙古軍隊攻陷巴格達,導致阿拉伯帝國正式滅亡,又向西攻陷敘利亞大馬士革,直抵地中海東岸。

    當時,蒙古大汗蒙哥死訊傳到軍中,旭烈兀留下5000人駐守敘利亞,主力東歸。

    不久後,留下的5000人被埃及馬木留克王朝殲滅。

    蒙古大軍的三次西征,為何能輕鬆橫掃歐亞大陸?

    首先,蒙古軍隊非常強悍,騎射能力恰好剋制當時處於落後狀態的歐洲北方蠻族軍隊。

    其次,時機很好,蒙古軍隊入侵歐洲時,北方侵入歐洲蠻族所在區域,而那時候的歐洲核心地區,恰好處於四分五裂狀態,蠻族主力軍隊正在與原羅馬帝國內的國家和民族,爭奪歐洲核心區域統治權。

    再次,當時的歐洲,包括中東地區,恰好處於最虛弱時期。

    結束語:蒙古大軍驍勇善戰,但之所以能在13世紀橫掃歐亞大陸,除了本身戰力出色之外,也佔據了天時地利的優勢。相反,當蒙古大軍向下滅宋時,遇到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且南方長江流域,江河湖網眾多,並不適合騎兵作戰。

  • 5 # 天龍論史

    當年蒙古帝國的大軍在成吉思汗時代可謂是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遇到南宋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定的困難。蒙古與南宋的戰爭持續了好幾十年,最終蒙古花了很長的時間,攻下了襄陽,最終才滅掉了南宋。

    蒙古帝國打南宋這一戰,打得非常的艱難,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是南宋的軍力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弱。

    雖然北宋被人詬病說是弱宋,軍事力量不行,但是南宋與北宋相比,沒有那麼差。歷史上有北宋出相南宋出將一說,可見南宋的軍力還是比較強大的,並不是人們通常印象中的北宋。在南宋初年的時候,當時宋高宗剛剛開始草創,所以並沒有多少強有力的軍隊。但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韓式中,張俊岳飛等中興四將為首的一批強烈的軍隊。這些軍隊有力的阻擊了當時處於強盛時期的金軍的進攻,保衛了南宋的安全。

    幾十年後,金國的海陵王完顏亮想一舉滅掉南宋,最後在採石磯被宋軍打的大敗,也間接的導致了金朝的君主更換。可見南宋絕對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軟柿子,而不是像北宋那樣人見人欺的貨色。所以南宋軍隊在遇到蒙古這樣的入侵者的時候,南宋軍民也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屢次打退蒙古人的進攻。

    其次,南方的地形不適合騎兵作戰。

    因為中國南方的地形水網密佈,所以並不適合機動性很強的北方騎兵的作戰。三國的時候,曹操佔領絕對優勢的兵力進攻東吳,一直沒能成功。金國處於巔峰狀態,也奈何不了南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時的蒙古騎兵雖然是打遍天下無敵手,但遇到了南方那樣複雜的地形也只能望之興嘆。在進攻釣魚城的戰役中,蒙古大漢蒙哥意外的陣亡,間接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局勢,忽必烈後來滅南宋也是費了相當大的周折,經過了幾十年的戰爭才成功。

    總之,因為南宋軍力一般比北宋要強大,並不是像人們想象中的弱宋,同時中國南方的地形,水網密佈,比較複雜,不適合機動性很強的蒙古騎兵作戰,所以能夠讓蒙古滅宋之戰爭打得如此之艱難。

  • 6 # 薩沙

    並不是打宋朝如此,其實打金國、西夏之內也很艱難。

    這主要是,當時無論宋、金、西夏都是實力強大的軍事集團,實力超過西面的那些敵人。

    蒙古滅金用了23年,滅西夏用了22年,和宋朝的戰爭持續了44年之久。

    為什麼會這麼曠日長久,主要在於無論渡過長江。

    在渡江的幾個點,比如四川、湖北、安徽江蘇均失敗。

    這主要是蒙古大軍長於騎兵作戰,適合在北方平坦地形作戰。

    讓他們進行諸如野狐嶺這種短期的山地戰,蒙古人也可以勝任。

    但對付大宋,蒙古大軍必須掌握長江制江權,還有能夠勝任在山地和水網複雜地形長期攻堅戰。

    這都是蒙古人不擅長的。

    蒙古水軍的實力低下,之前甚至乾脆沒有海軍。

    直到滅亡之前,宋軍曾經在水戰和海戰中多次打破金國、蒙古水軍,牢牢掌握制江權。

    沒有制江權,蒙古人即便能夠渡過長江,也很容易被切斷補給和退路,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選擇在地形複雜,適合步兵發揮威力的湖北和四川登陸,是蒙古人無可奈何的決定。

    在四川和湖北這些陸戰複雜地形作戰,水戰方面要求相對較低,卻又需要適應可怕地形的攻堅戰。

    以城池防禦,宋軍可以說是天下第一。無論的修建釣魚城這種的堅固城市,還是強弓硬弩甚至早期火藥武器的守城,均是世界一流水平。

    在這種作戰模式下,蒙古人戰鬥力並不佔上風,數量又沒有什麼優勢,長期攻而不克後被迫撤走,也是必然。

    相反,蒙古人西征受到的壓力較小,敵人規模也較小。

    以蒙古人對付的基輔羅斯為例,分為若干個小公國,每個公國能夠出兵幾千就不錯了。

    當時整個歐洲,能夠拿出數萬精兵悍將的國家屈指可數,當然不是蒙古人的對手。

    比如埃及的馬木留克騎兵和盟友4萬人,就能夠在艾因賈魯之戰,擊敗拼湊起來的旭烈兀麾下將領怯的不花率領的2萬混合部隊。

  • 7 # 扎心君

    1蒙古為什麼滅宋這麼艱難。當時,亞洲政治,經濟,軍事發展遠超歐洲。蒙古滅金23年,滅西夏22念,滅宋44年,都很辛苦。而歐洲國家小國寡民。所謂的高貴的重灌騎士,可以說不堪一擊,下酒小菜一碟。一壺老酒就夠了。

    2宋朝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設有一條完整的結合地利的防線,西邊吳階在四川盆地的地形上,選擇險峻的山體構城結寨,星羅棋佈,構建來以釣魚城為核心的一群山地城堡群。中部孟拱以水網密集地區,修建了襄陽樊城(囤積大量錢糧)為中心的城市防禦體系。西部以長江寬闊的江面為保障。強大水軍防護體系。

    3蒙古在這樣的周密複雜體系下,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一直木有找到正確的破解辦法。幾十萬蒙古大軍,屯兵于堅城之下。依山傍水而建的釣魚城被圍36年,大小戰鬥200多次,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不行,斬使以示威。招降的使者頭就這樣被咔嚓了。有一天,城裡突然扔出百餘張大面餅和16公斤重兩尾鮮魚,大爺表示物質充足,陪你小崽子玩到底。蒙哥大汗被大炮擊中死於城下。釣魚城被稱為上帝折鞭處。直到宋朝滅亡後,1279年,以不殺百姓為條件,釣魚城投降。以王立為首的36名守將,自殺殉國,忠烈千秋。

    4宋朝的防禦地形,西邊多山地,東邊多江河,不適合縱橫歐亞平原的蒙古鐵騎的施展,宋朝以步兵,火器,水軍的發揮。揚長避短。宋朝精銳禁軍的一套裝備200貫,相當於現在的40萬人民幣。步人甲(札甲),由1825塊鐵片組成。重達29公斤。床子弩和神臂弓。斬馬刀。火球。火炮。

    5忽必烈繼位大汗後,一度曾經準備放棄攻宋,但是,俗話說得好,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歸降的宋朝將領劉整,深通南宋虛實。提出主攻襄樊的建議。忽必烈,力排眾議,採納了這個毒辣的計劃。經過六年的城池攻防戰,1272年守將呂文煥投降,襄陽最後失守,蒙古南下木有了後顧之憂。南宋滅亡的喪鐘就此敲響。1276年,蒙古攻陷臨安,南宋滅亡。

    轟擊襄樊的回回炮

    6崖山腳下,零丁洋江面,被俘的文天祥面對高官厚祿的招降,目睹宋軍最後的抵抗(十萬軍民跳海自盡殉國),憤然寫下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滅宋統帥張弘範看後,讚不絕口,連稱,好人,好詩。宋朝滅亡後,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其實,我認為,只要中國的文化在,中國就永遠不會亡。

  • 8 # 一笑讀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蒙古大汗窩闊臺死後,在拔都與拖雷的操縱下,蒙古部落於1251年,宣佈拖雷的長子蒙哥為新的大汗,蒙古帝國的統治大權從窩闊臺家族轉向了拖雷家族,這個瘋狂的帝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紀元。

    蒙哥沉默寡言,潔身自好,頭腦冷靜,富有理智,他成為大汗以後,完全恢復了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強權,又一次成為蒙古世界唯一強大的君主。

    1252年,蒙哥發動了對今天伊朗、巴格達、敘利亞的戰爭,拒不投降的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被屠城。

    1257年,蒙哥發動了對南詔都城大理(今大理)和安南(今越南)都城河內的戰爭,兩國失陷。

    隨後蒙哥發動了對南宋的三面夾擊,他令兀良哈臺從雲南出發,直達桂林和長沙,他令忽必烈從河北南下,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自己親率主力部分,從陝西直逼四川。

    在他看來,生性兇猛的金華人,在蒙古大軍面前都不堪一擊,而南宋這群人,只會吟詩作對,拿下南宋應該是手到擒來。

    “十年之內必定滅宋”,蒙哥發這個宏願的時候,自信心是滿滿的。

    可是,他們碰到開戰以來,南宋最頑強的抵抗,讓他的平南大計艱難重重。

    那麼,這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為何滅宋之戰卻打的如此艱難?

    1、魂斷釣魚城

    蒙哥在向南方進攻的時候,在一個不被人所知的小城,遇到了從末有過的頑強抵抗,這就是四川釣魚城(重慶市合川區),在接下來的長達36年的“釣魚城保衛戰”,不僅是南宋王朝與蒙古大軍之間的生死決戰,更是改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場具有重大意義之戰,創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譽為“上帝折鞭處”。

    1259年,身先士卒的蒙哥在攻城過程中,被宋軍的拋石機擊中,不幸遇難,這時離他當選大汗才剛剛八年。

    由於蒙哥的突然死亡,歷史被徹底的改寫了。進軍四川的蒙古大軍停止了進攻,改護送蒙哥靈柩北上,而正在圍攻鄂州的忽必烈為了爭奪汗位也匆忙撤軍,兀良哈臺也隨著大軍北還,蒙宋戰爭停止。

    2、忽必烈奪權

    突然死亡的蒙哥生前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做安排,導致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忽必烈是蒙哥的四弟,而阿里不哥是蒙哥的六弟,當蒙哥的戰死的訊息傳開的時候,忽必烈還在南方作戰,而他的盟友旭烈兀遠在波斯,而阿里不哥留守和林,得到了皇后及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的支援,所以,忽必烈處於絕對不利的地位。

    忽必烈接受了南宋賈似道的講和,順利從南方抽身,於1260年自稱大汗,與此同時,阿里不哥也在和林自汗。

    兩派隨之開戰。

    1264年,經過4年的征戰,阿里不哥戰敗投降。

    1267年,忽必烈發動全面對宋戰爭。

    1271年,忽必烈大汗效仿中原王朝,改“大蒙古”為“大元”一個新的王朝誕生了。

    1279年,釣魚城失陷。

    隨著文天祥,陸秀夫的死,南宋滅亡。

    就這樣,全國統一在了蒙古人手裡。

  • 9 # 鄧海春

    有人說宋朝並非像大家所普遍認為的那樣孱弱,依據是南宋能夠在蒙古大軍壓境之下從南宋端平元年(1234)一直堅持到南宋鹹淳六年(1270),而同時代的其他強大帝國,在蒙古軍的兵勢之下,無不是短時間內就被攻佔,滅亡。以此為對比,就顯現出南宋的軍事實力似乎還要強於同時代的其他諸國。但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南宋能夠在蒙古軍的鐵蹄下堅持這麼久,真的是因為其本身的軍事實力出眾,軍隊作戰能力強悍嗎?或許真實的原因並非如此簡單。蒙古國內部的混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正是因為其自身的混亂狀況,就使得其主要精力並沒有一直放在攻打宋國上。南宋端平元年(1234)蒙宋聯軍滅亡金國,蒙古此時在任的可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臺。他在五年前登基,是從忽裡臺被大家正式選出來的可汗,到此時為止,蒙古內部統治階級之間還並沒有矛盾。

    從南宋端平二年(1235)開始,混亂逐漸產生,這一年窩闊臺派侄子拔都西征,這也是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規模龐大,歷時總共七年,蒙古軍一路征戰至東歐,先後戰勝波蘭、匈牙利等國。本來窩闊臺應該立自己的長子貴由為王位繼承人的,但窩闊臺並不喜歡自己的這個長子,反而更喜歡自己的第三個兒子窩出,並打算立他為自己的繼承人。可惜窩出在西征中不幸戰死,於是窩闊臺又想立年幼的窩出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但由於失烈門年紀還小,就始終沒有獲得正式的加冕。

    南宋淳祐元年(1241),窩闊臺去世,皇后乃馬真為保住自己兒子貴由的皇位,以失烈門年紀尚幼為藉口阻撓老相國耶律楚材等人準備讓失烈門即位的計劃。乃馬真從這之後開始專政,足足五年的時間裡,乃馬真為了籠絡親王及大臣們,濫加封爵,使得朝野一片混亂。而也就在此時,仍舊在西征途中的拔都在東歐中亞建立了金帳汗國。在南宋淳祐六年(1246),貴由在忽裡臺大會上被大臣們舉薦為新的大汗,早就猜到結局的拔都並沒有參加此次大會。

    貴由痛恨拔都,於是出兵西征攻打拔都,但卻死在了行軍的路上。他死後朝野再度陷入混亂,親王們一個個都在爭奪大權。拔都後來在南宋淳祐十年(1250)與次年兩次舉行忽裡臺大會,舉薦自己堂弟蒙哥為大汗,但都遭到了窩闊臺系的反對,不久,窩闊臺汗國獨立。總的來說,從端平元年(1234)年到蒙哥汗八年(1251)間,蒙古帝國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內鬥爭權及西征之事上,且內部由於爭奪汗位曾爆發多次內亂。直到南宋寶祐六年(1258),蒙哥才正式發動蒙古對宋的大規模戰役。蒙軍來勢洶洶,南宋此時本已經岌岌可危,可是蒙哥卻突然暴斃,於是蒙軍內部又開始了一次奪權爭位,便暫停了攻宋之事。

    時間來到南宋鹹淳三年(1267),這一年忽必烈已經自立為汗整整七年,並且花了大量時間來平息國內的內亂,休養生息整頓朝政。於是在做好完全的準備之後,忽必烈正式攻宋,襄樊之地為主要的進攻物件。十二年後,南宋的最後一支軍隊在崖山與蒙古軍進行海戰,戰敗,南宋徹底滅亡。

    所以南宋在與蒙古軍的正式交戰中,雖然也曾抵抗住了一段時間,但並沒有大家認為的數十年之久。蒙古因為自身權力爭奪的混亂與西征之事的耽誤,就一直沒有將南下滅宋作為主要的作戰方向。而且宋朝在當時也屬於非常發達的國家,要完全吞下這個龐然大物也需要長時間的比較全面的準備才行。

  • 10 # 日本情報局

    1235年,蒙古大軍在西征東歐、東征金遼的同時,大舉出兵南下攻宋。自此,雙方在西起川陝、中抵荊襄、東至江淮的三大戰場,展開數十年攻防。因地處長江上游,扼夔門天險,順江可趨吳楚,巴蜀地區在相當一段時期裡成為蒙古攻宋的首要目標。 [3]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為了抗擊蒙古軍,派甘閏於潼川府路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1242年,為穩固“西門”“後戶”,南宋朝廷以淮東制置副使餘玠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主持全川防務。鑑於成都已失陷,川中殘破,餘玠兼知重慶府。重慶由此成為全川抗蒙的軍政大本營。 [3] 

    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餘玠始築釣魚城。 [2]   遏阻蒙古軍繼續南下據長江破夔門,成為餘玠到任後的頭等大事。他“集眾思,廣忠益”,充分運用巴蜀山險對抗蒙古的騎兵優勢。

    1243年,命人築城於嘉陵江下游三江交匯、重慶正北的合州釣魚山上,並遷合州治所、興元(今陝西漢中)戎司於此,駐以重兵。 [3] 

    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繼承汗位。雄心勃勃的蒙哥大汗,決心建樹功業。在相繼派出諸王西征西亞、東征高麗、遠征大理國後,又謀劃以左、右兩路大軍,會同已佔據云南的軍隊,大舉攻宋。蒙哥決定親率右路軍經關中進攻四川,企圖攻取重慶,東下夔門,與左路軍和南翼軍會師於鄂州,再順流東下,直搗臨安,滅亡南宋。 [3] 

    南宋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大汗挾西征歐亞非40餘國的威勢,分兵三路伐宋。蒙哥親率的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釣魚城)。蒙哥鐵騎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後,改變先取巴蜀的滅宋戰略,逐漸把進攻重點轉移到長江中游的荊襄戰區。蒙宋雙方在四川戰場進入相峙狀態。作為重慶前哨的釣魚城,與嘉陵江、長江沿岸諸多山城相互支援、依存,足以控扼東川,因而仍是蒙宋爭奪的焦點。

    1268年,忽必烈先後調集近十萬大軍圍襄陽,開始了長達5年的襄樊之役,也揭開了蒙古第三次徵宋的序幕。為牽制南宋從巴蜀調兵援助襄陽,蒙古軍在四川開展大規模襲擾,尤其加強對釣魚城的包圍,並在釣魚城與其他山城之間“築城進窺”。但釣魚城守將張珏戰守有力,“往往出奇制勝,斬獲累捷。”直至襄樊戰役結束前,蒙古軍在釣魚城只能“春去秋來,出沒無常”。奈何歷史的車輪終歸無法阻擋。

    1273年,元軍進佔襄陽後,忽必烈下詔水路並進,大舉滅宋。四川諸多城鎮也相繼被元軍取得。

    1276初,南宋朝廷在臨安降元。元軍也加快了平定四川的步伐,一年多時間裡,先後陷瀘州、平東川。

    1278年農曆二月攻破重慶城,紹慶、南平、夔、施、思、播等州皆下。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1279年正月,釣魚城守將、合州安撫使王立,以不可屠城為條件終止抵抗,開城降元。為南宋堅守了36年的釣魚城,至此最後陷落了。同年,逃至崖山的幼帝趙昺,蹈海而死,南宋滅亡。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 11 # 減水書生

    首先是地利、其次是軍隊、第三是經濟,這三者是南宋足以抗衡蒙古大軍的主要原因。

    至於天時,天時在蒙不在宋,蒙古人掌握主動,說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說什麼時候不打就什麼時候不打。

    至於人和,從北宋到南宋,人和就從沒在過宋朝,北宋和南宋一直都是自己人玩自己人,而且玩得很開心,然後把大家都給玩死了。

    但戰爭是雙方博弈。

    所以,你不能說南宋有了地利、有了軍隊、有了經濟,就一定能夠扛住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大軍。

    蒙古方面也有原因。結合南宋的優勢,重點談一下蒙古滅宋之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以及難在什麼地方。

    第一次,打錯主攻方向

    第一次攻宋之戰,從公元1235年打到公元1241年,史稱窩闊臺攻宋之戰。

    公元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為蒙古開戰提供了口實。公元1235年,窩闊臺大汗下令三路蒙古大軍攻宋:

    第二子闊端率西路軍攻四川,波及今天的甘肅東南、陝西南部以及四川,具體說就是走西線,從陝西、甘肅往四川打;

    第三子闊出率中路軍攻京湖,即今天的湖南、湖北與河南一部,具體說就是走中線,從河南往湖南、湖北打;

    宗王口溫不花率東路軍攻兩淮,即今天的江蘇、安徽以及河南的淮河南部和湖北的東部地區,具體說就是走東線,從河南往長江邊上打。

    窩闊臺有意立第三子闊出為太子,所以中路軍是主力,而中路就該是主攻方向。但蒙古人從來不講什麼主攻、輔攻,而是多路並進搞競賽。所以,事實上,西路軍打成了主攻方向,四川戰場打得最慘烈。

    先說京湖戰場。在這裡,之前投宋的金朝兵將成了牆頭草,紛紛轉投蒙古人。所以,南宋開局就在送人頭。但南宋卻派了一個最強打野。這個人就是孟珙。孟珙的一通神操作,徹底把蒙古大軍給打蒙了。

    蒙古人本來已經突破襄樊、劍指江陵,首次飲馬長江。但孟珙一出手,蒙古人卻怎麼也拿不下江陵、過不了長江。甚至,孟珙還打出了防守反擊,硬是收復了襄陽、樊城等整個荊襄地區。如果不是兩淮和四川戰場牽扯,孟珙所部大有重演岳飛北伐之勢。

    再說兩淮戰場。如果四川戰場屬於遠端塔、京湖戰場屬於中間塔,那兩淮戰場就屬於高地塔。蒙古人一旦突破兩淮,就可以直接爆水晶、端掉臨安。在兩淮戰場,蒙古人的走位也相當風騷。口溫不花把主攻方向定在了光州、黃州一線,從今天的河南潢川往今天湖北黃岡打。這條線恰在兩淮戰場和京湖戰場之間。一旦佔領黃州,南宋的長江防線就被攔腰截斷。而就在這個危機時刻,南宋又派出了最強打野孟珙,率兵馳援黃州。然後,蒙古人再一次被打到沒脾氣。隨後,蒙古大軍只能從淮西轉向淮東,出擊安豐軍,即今天的安徽壽縣。

    安徽雖然沒有孟珙,卻有杜杲。如果孟珙是機動防禦大師,那杜杲就是固定防禦大師。任你千軍萬馬來,我自歸然不動,什麼城都能守、什麼城都能守住。所以,蒙古人窮盡各種手段攻城,也沒能攻下安豐。因為在安豐遲滯太久,所以南宋有充足時間調兵遣將,最後竟對蒙古人搞起了內外夾攻。轉過年來的1238年,不甘失敗的蒙古大軍再次兵臨兩淮。馬步軍都元帥察罕舉兵80萬大軍蜂擁而至,首攻廬州。因為安豐之戰打得好,所以杜杲升官了,正好升任廬州知州。於是,蒙古人遇到了老對手,而結果就還是老樣子,頓兵堅城之下而一無所得,甚至還被杜杲打出了防守反擊。宋軍衝出廬州,火燒蒙古人的攻城器械,甚至還追出去幾十裡。

    最後說四川戰場。四川戰場打得最慘烈。蒙古人從北打到南、又從西打到東。南宋四川四路,除夔州一路及瀘州、果州、合州等少數幾個州外,其他五十四州皆被攻陷。所以,窩闊臺攻宋之戰,四川相當於被蒙古人拿下了。接下來,蒙古人當然會考慮如何從四川順江而下,打穿南宋的長江防線。

    四川打得這麼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四川制置使趙彥吶就是一個坑貨,一通瞎指揮,把精兵強將全給坑死了;二是四川的防禦力量太弱,而蒙古人的力量又太強。鼎盛時期,南宋四川戰區擁兵十餘萬、戰馬一萬五千匹;但蒙宋交戰的時候,兵力竟下降到七八萬、戰馬也不足五千匹。而蒙古人呢?第一次,來了十餘萬;第二次,號稱五十萬。因此,這仗就沒法打。

    四川一失,南宋京湖戰場就要承受來自四川的壓力。所以,最強打野孟珙在收復荊襄的同時,還要派出軍隊封堵蒙古人出川。於是,京湖戰場的防守反擊就沒法大打,因為要分出兵力和資源在川東和兩湖地區構築防線。同時,南宋還得想方設法從蒙古人手中收復四川。

    這肯定是一個危局。但就在南宋苦戰之時,窩闊臺竟突然去世。於是,蒙古大軍就像潮水一般退回草原。大蒙古國要重新選大汗。內部矛盾成了蒙古人的主要矛盾,南宋之戰以及同時期的蒙古西征也就不再重要。

    此次攻宋之戰,蒙古人繼續其一貫風格,即:不設主攻、諸路競爭;誰搶出缺口誰就是主攻。搶得結果,就是四川成了主攻方向。而蒙古人在京湖、兩淮戰場卻一敗塗地。

    但是,四川這個主攻方向毫無意義。因為四川屬於遠端塔。拔掉一座遠端塔,威脅不到南宋根基。同時,四川還是一個封閉盆地,不僅很難進去而且也很難出來。當蒙古人還在京湖、兩淮膠著苦戰的時候,卻有幾十萬友軍陷在四川盆地出不來。

    第二次,選錯主攻方向

    第二次攻宋之戰,從公元1253年打到公元1259年,史稱蒙哥攻宋。

    如果第一次是打錯了主攻方向,那這一次就是選錯了主攻方向。蒙古人再一次猛攻四川。而且,四川一路還是蒙哥大汗親自領兵。

    攻破南宋的京湖防線,南宋的整條戰線就被攔腰截斷。而攻破南宋的江淮防線,南宋的首都臨安就唾手可得。既然是這樣,那蒙古人是不是傻?非要跟一個四川遠端塔過不去?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兩淮防線,的確距離首都臨安最近。但蒙古人知道這裡是要害,南宋人自然更知道這裡是要害。所以,兩淮防線的兵力最為雄厚。為啥能在兩淮打出裡應外合、能在兩淮打出防守反擊?因為南宋兵多啊。

    那四川呢?四川不重要,所以南宋的四川防守自然最薄弱。

    同時,在蒙宋正式交戰之前,蒙古人就曾兵臨四川,做了前期踏勘。相比兩淮和京湖,蒙古人對四川最瞭解。而窩闊臺攻宋之時,四川絕對稱得上天府之國,要錢有錢、要糧有糧。四川就是一個寶藏。防守最弱、地形熟悉,關鍵是還有錢。於是,四川就被打成了主攻方向。

    第一次攻宋之戰,四川被蒙古人撕開了口子。所以,第二次攻宋之戰, 那就繼續從這個口子往南宋輸送暴力。拿下四川之後,蒙古人就可以複製西晉滅吳的壯舉,把長江當成高速公路,然後順流而下、掃蕩南宋。

    那江淮呢?

    既然南宋的江淮防線最不好打,那索性不打了。等打完長江中上游,再以得勝之師去收割長江下游,這就是摧枯拉朽。

    為了鎖定四川勝局,蒙古人將人類戰爭的想象力發揮到極限,將自己所擅長的迂迴戰術搞成了迂迴戰略。蒙哥大汗派二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率兵從四川的西部邊緣,繞道雲南進攻大理國。拿下大理國後,再以雲南為基地,進而向四川和兩湖發動進攻。這個戰略大迂迴,硬生生地迂迴了幾千裡。

    對此,有人說這是戰爭大師蒙古人的不世傑作。而實際來看,這就是戰爭的行為藝術,形式大於意義,甚至毫無意義。因為成本太高。蒙古隔著南宋遠征大理,前後歷時7年,士馬死者數十萬,而十萬大軍最後只剩兩萬。你有這個力量,直接搞南宋的京湖和兩淮,成不成?關鍵是風險係數太高。南宋但凡猛一點兒,就能對這支包圍南宋的遠征軍來個反包圍,然後一套動作帶走。

    所以,公元1257年總攻南宋的時候,蒙古大軍是西、東、南三路進攻,以期形成東西並舉、南北夾擊的局面:

    西路攻四川,由蒙哥大汗親自掛帥,拿下四川后再向京湖進攻;

    東路攻京湖,由塔察兒領兵,直接硬衝南宋的京湖防線;

    南路則從雲南向廣西、湖南出兵,出擊四川和京湖,但主要還是京湖。

    三路大軍的會師地點是鄂州,在完成會師後,蒙古人將順江而東、直取臨安。

    這是蒙古人的鋪排,那南宋方面呢?

    第一次蒙宋交戰,南宋在四川吃了大虧。整個四川戰區,相當於被蒙古人用刀劍給犁了好幾遍。所以,南宋君臣立即把四川防務上升為頭等軍國大事。宋理宗直言:今日救蜀為急,朕與二三大臣無日不議蜀事。

    於是,名將餘玠入蜀整頓蜀中防務。隨同餘玠入蜀的還有孟珙支援的6000京湖兵。餘玠是個猛人。一到四川,他就把防守重點就從成都移到了重慶一帶。因為南宋已經失去了秦嶺這個天險,而大巴山也就那麼回事。所以,川西和川中幾乎防不住,而只能在川東搞防禦,即今天的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帶。為了剋制蒙古人的機動性,餘玠依託山川形勝,大築山城。簡單說就是不在平原上築城,而是跑到山上築城,依託山地搞防禦。

    同時期,南宋方面還出了一個“築城青天”李曾伯。這傢伙的主要貢獻和主要工作就是築城。從兩淮築到京湖,又從京湖築到廣南。在窩闊臺和蒙哥這段時間,李曾伯就一直搞城防建設。最難能可貴的,是把南宋準備放棄的襄陽和樊城給修好了。

    所以,公元1257年蒙古人三路總攻的時候,南宋已經嚴陣以待。

    蒙古人的主攻方向四川,已經被南宋搞成了遍地山城;南宋的關鍵方向京湖,已經有了襄陽和樊城兩座堅城。即便是廣南一帶,南宋也留足了防禦力量。那個“築城青天”李曾伯,直接派去坐鎮廣南,安安靜靜地等著蒙古人的戰略迂迴部隊。

    所以,這次攻宋之戰全是硬碰硬,蒙古人在戰略設計上根本佔不到便宜。

    公元1258年,蒙哥大汗從大散關入蜀、走金牛道,直接幹到了四川盆地。之所以走得這麼順,主要是因為前期打下了基礎。四川門戶漢中,一直在蒙古人手中。而南宋的守將又是各種騷操作,導致大巴山這個天險沒能發揮作用。進入四川之後,蒙古人開始攻城拔寨。運山城、青居城、大良山城,或不戰而降或死戰城滅,接連被蒙古大軍拔下。

    但是,蒙古人在釣魚城碰到了硬釘子。

    合州釣魚城的守將主要是京湖系,即孟珙的部下。所以,這夥人死活不投降。蒙哥大汗從公元1259年的二月份一直打到七月份,釣魚城仍舊沒能拿下。而南宋方面竟還開展了救援行動,甚至從揚州方向調派援軍。對於四川戰場,南宋朝堂相當重視,死活也不能讓蒙哥這支主力衝出四川、進攻京湖。

    七月初,蒙哥命人在釣魚城東北修築高臺以瞭望城中情勢。而就在蒙哥登上高臺瞭望的時候,釣魚城竟然對著高臺發炮。一代天驕、蒙哥大汗,就這麼掛了。有說死於南宋炮下、有說死於當時瘟疫,但無論如何,這位蒙古大漢肯定是死在了合州釣魚城下。

    蒙哥一死,蒙古人的內部矛盾立即上升為主要矛盾。什麼徵南宋、徵西亞,就全要叫停。因為諸路手握實權的蒙古權貴都要跑回草原、爭奪汗位。

    第三次,主攻一路下襄陽

    蒙哥徵四川的時候,塔察兒的東路軍已經提前進攻京湖。但塔察兒太廢,這傢伙根本打不動。除了四處搶劫,蒙古人一座城也打不下來。

    所以,蒙哥只能把免去兵權的二弟忽必烈換了上去,讓他主持京湖戰場。忽必烈當真比塔察兒更能打,直接殺到鄂州城下。同時,雲南的戰略迂迴部隊也殺到了湖南。南北夾擊之勢已成,南宋自然是危局。

    但這時候,四川戰事已經結束,南宋的四川軍隊可以支援鄂州。而南宋的兩淮戰場根本就沒打仗,所以也能支援鄂州。加之鄂州兵將都不是善茬,所以忽必烈也得頓兵堅城之下。

    雖然南宋以逸待勞,但蒙古大軍太能打。雖然蒙古大軍很能打,但堅城之下也無計可施。所以,這時候只能比誰更著急。顯然,忽必烈更著急。大家都回草原選大汗,自己還在鄂州城下吃炮彈。時間久了,鄂州未必拿下,大汗肯定丟了。所以,忽必烈首先不打了,頭也不回地跑向草原。

    再接下來,就是第三次蒙古攻宋之戰了,但應該叫滅宋之戰。

    公元1268年,忽必烈聽從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發動了滅宋之戰。這一次根本沒有兵分幾路的事,就一路,直奔襄陽。

    襄陽之戰一直打了六年之久,最後以守將呂文煥投降而結束。隨即,公元1274年,蒙古人以呂文煥為帶路黨,沿南宋長江防線,一個一個城池搞招降納叛。而南宋所仰賴的呂氏軍事集團幾乎全當了叛徒,投降蒙古。到這個時候,南宋也就只能壽終正寢。

    至於滅宋之戰,當真沒有什麼可以演義的精彩,蒙古人一來、宋軍就投降。唯一例外的就是北宋的兩淮戰場。兩淮將士確實是南宋的中堅力量。這夥人要比四川和京湖的軍隊更能扛。但蒙元滅宋已成大勢。所以,兩淮戰場只能是一曲悲歌。

    梳理完蒙宋之間的三次大戰,總結一下蒙古滅宋的自身問題:

    首先是主攻方向的問題。

    南宋和蒙古之間的邊境線太長。所以,蒙古人不設主攻、諸路競賽的打法根本打不贏。秦嶺、淮河,後來主要是淮河,成了宋蒙交戰的主戰場。而長江卻成了南宋運兵運糧的高速公路。加之水軍優勢,南宋在哪裡都能獲得關鍵區域性的優勢。但四川除外,因為四川太過封閉。

    這就是蒙古人的問題。可能是太狂了,蒙古人不想主攻方向的事情;也可能是路徑依賴,以前都是諸路並進搞競賽。但在南宋,你這麼打真不行。而第三次不僅有了主攻方向,而且只有一路攻襄陽,而結果就是攻宋變成了滅宋,蒙古大元一統中國。

    其次是蒙古人太過輕敵。

    窩闊臺攻宋之戰的時候,蒙古人還在搞第二次西征,一直幹到了歐洲;蒙哥攻宋之戰的時候,蒙古人還在搞第三次西征,一直幹到了地中海。你這個打法,就沒把南宋放在眼裡。本來打南宋就需要足夠多的兵力,而你偏要把那麼多力量扔到萬里之外,那打不下南宋,就只能怪自己。

    而第三次的滅宋之戰,忽必烈在打南宋的時候,不僅沒有組織西征,而且連高麗都不打了,甚至還跟高麗搞了聯姻。這時候,蒙古人就南宋一個敵人。所以,可以憑藉舉國之力碾壓南宋。

    第三是蒙古人的繼承製度。

    蒙古人的大汗,不是生出來的,而是選出來的。所謂選出來的,也可以認為是鬥爭出來的。老大汗死了,大家開始選新大汗。然後,諸多蒙古權貴開始各種站隊,勝利的一方當大汗、失敗的一方當孫子。而後期,這種鬥爭直接變成了戰爭。忽必烈這個大汗就是透過內部戰爭打出來的。所以,蒙古大汗但凡死了,那就停止一切對外行動,然後一心一意搞內鬥。

    窩闊臺大汗死了,窩闊臺攻宋立即叫停,西征也叫停;蒙哥大汗死了,蒙哥攻宋隨即叫停,西征也叫停。忽必烈扔下鄂州,立即跑回草原。什麼會師鄂州、什麼再搗臨安,全都不如大汗重要。

    這是蒙古方面,那南宋呢?南宋靠什麼扛了這麼久?

    首先是地利。戰線從甘肅、陝西一直延伸到淮河入海口,綿延幾千裡。東線有秦嶺大山、西線有淮河水系,哪哪都是難以逾越的天險。這道天然防線,甚至比長城防線還要佔盡地利優勢。後期主要是淮河、長江水系,因為秦嶺被突破了。但四川這個遠端塔不重要,根本動搖不了南宋根基。丟了就丟了,而且早晚能拿回來。因為蒙古人守不住。公元1248年,名將餘玠甚至還從四川搞了北伐,差一點兒就拿下漢中。

    其次是軍隊。南宋的水軍相當厲害,而且一直厲害。公元1129年,金兀朮率十萬大軍攻宋,但返回途中竟被韓世忠的八千水軍圍困在黃天蕩四十多天,差點兒搞成全軍覆沒。公元1161年海陵王攻宋,準備了六百搜戰船和七萬兵力要從海上出擊南宋。而南宋竟然主動出擊,三千水軍加一百二十艘戰船從江陰入海衝到山東青島,直接燒掉了金軍戰船。蒙古攻宋的時候,南宋主要依靠水軍搞支援。蒙古人圍城根本圍不死。原因是南宋的水軍可以衝破防線,支援被圍城池。除了兵種相剋,南宋軍制已經大大不同於北宋。各地的制置使,幾乎就相當於唐朝節度使,有很大的自主權。所以,只要將帥不出問題,皇帝的騷操作很難影響前線。但是,有利有弊,呂氏軍事集團一投降,南宋也就只能歇菜。

    第三是經濟。戰爭未必以經濟為基礎。只有大規模且長期性的戰爭,才會以經濟為基礎。而蒙古滅宋就是這種大規模且長期性的戰爭。所以,試圖效仿女真滅遼、女真滅宋那樣,一把快劍、獨步武林,幾乎不可能。而南宋呢?南宋後期,在經濟上的確出了問題,想打仗但沒錢、想養兵但沒糧。但即便如此,南宋仍是一個相對富裕的王朝。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那些國家,跟南宋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所以,南宋有足夠的經濟力量支撐軍事戰爭。而後期之所以經濟不行,除了自己人瞎操作外,主要是戰爭消耗太大。蒙古人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地搞戰爭,南宋實在是扛不住了。

    最後是戰爭意志。蒙宋戰爭以及蒙古滅宋期間,南宋也出現了批次投降的情況。具體說有三次:第一次是窩闊臺攻宋之戰時,投降的主要是投宋的金朝兵將;第二次是蒙哥攻宋期間,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區,實力對比太過懸殊;第三次是忽必烈滅宋期間,主要是呂氏軍事集團。期間,還有一個劉整。但劉整之所以投降,完全是因為自己人跟自己人搞權力傾軋的結果。劉整發信投降的時候,蒙古人都不敢相信。除了這些投降情況外,南宋幾乎沒有批次投降的情況。特別是在南宋的兩淮防線,即便敗局已定,但好多兩淮兵將仍然不投降,最後以身殉國。而其原因就是從北宋到南宋,傳統儒家思想、理學思想以及政治薰陶已經足夠強,淬鍊出了堅強的戰爭意志。這一點,甚至連蒙古的大元都認可。《宋史·忠義傳序》:及宋之亡,忠節相望,班班可書。在晚宋三百二十八名進士中,以身殉國的佔21.6%、入元不仕的佔53.05%、歸降仕元的僅佔25.3%。這些資料足以說明南宋軍民的戰爭意志之強。

  • 12 # 江湖小曉生

    成吉思汗剛創業那會兒,人馬實在是太少了。即使後來統一了蒙古各大部落,其實能湊齊的兵馬,撐死了也只有20多萬而已。

    這和手握百萬大軍的金朝和南宋,其實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哪怕是西夏國,實力也在蒙古之上。所以說,蒙古在東方的戰爭,一直都不順利。別說打南宋艱難了,在滅亡西夏和金朝的時候,其實蒙古也很艱難。

    不過人家夠聰明,又肯吃苦,所以排除萬難,還是先後解決了西夏、金朝和南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重任。那麼問題來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蒙古滅亡金朝,付出了2代人的努力。

    成吉思汗手裡的資本不多,面對強大的金朝,他壓根不敢硬拼。電視劇裡那種硬漢形象,壓根就不屬於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極其富於謀略的,絕不僅僅只知道彎弓射鵰。

    強攻金朝是無法取勝的,因此成吉思汗定下了曲線救國的策略:大迂迴戰術。

    看過《亮劍》的朋友們,肯定知道這個戰術。楚雲飛躺在病床上,向手下人特地講述了這個戰術。

    當時金朝擁有百萬雄兵,即使衰敗了,也不是弱小的蒙古能吃下去的。因此成吉思汗打算選擇與南宋結盟,一邊正面攻打金朝,一邊向南宋借道,從南宋的四川迂迴繞道前往中原,直逼金朝的腹地。

    這一招實在是太妙了。只可惜,成吉思汗到死都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公元1227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去世,他甚至都沒能親眼看到蒙古滅亡西夏。

    也是在同一年,蒙古滅亡西夏,很多人說為了給成吉思汗報仇,蒙古才會把西夏從地球上給抹去的。至於什麼仇,有人說是一箭之仇,有人說是一嘴之仇。

    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汗上臺以後,致力於滅亡金朝。在公元1234年,窩闊臺所帶領的大蒙古國,終於滅亡了金朝。

    窩闊臺所採取的策略,正是成吉思汗制定的大迂迴戰術。

    窩闊臺自己帶領主力渡過黃河,直奔汴京而來。大將斡陳那顏帶領大軍從濟南出發南下。而窩闊臺的弟弟託雷,則帶領西路軍,從漢中出發,向南宋借道,沿著漢水攻打汴京。

    託雷的人馬和窩闊臺的人馬先後抵達汴京,圍困半年之後,金哀宗徹底放棄了汴京,逃亡到了河南商丘。最終在蒙古和南宋的合圍之下,金朝徹底宣告了滅亡。

    由此可見,其實大蒙古國滅亡金朝也費了不少功夫,壓根就沒那麼順利。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夠蒙古大軍喝一壺的了。

    至於接下來攻打南宋的事情,那就更加不容易了。從1235年開始,窩闊臺的蒙古大軍正式攻宋,一直到1279年為止,南宋徹底滅亡,這期間足足有44年時間,這是什麼情況呢?

    二、南宋能堅持44年,其中原因十分複雜。

    1234年,南宋和蒙古還是好兄弟,兩家人一起滅掉了金朝。可戰爭結束以後,雙方的關係就很尷尬了,因為彼此接壤了。

    南宋想要奪回河南之地,這裡是北宋故地。可大蒙古國卻毫不相讓,結果釀成了蒙古收官被汴京城內的人給殺掉的事情。這下昔日的盟友,瞬間就成了兩大陣營的對手。

    第一,首次攻打南宋,只為了搶東西。

    公元1235年,窩闊臺將蒙古大軍分成兩部分:

    皇子闊出帶領東路軍,直奔唐州,攻陷棗陽。皇子闊端帶領西路軍,攻佔四川的大片地盤。

    闊出這一支人馬,在南宋軍民的努力之下,被順利擊退了。闊端這一支人馬,曾經順利攻佔成都,也算是大功一件了。結果闊端算了一卦以後,居然把成都城內的百姓都給滅了,簡直慘絕人寰!隨後闊端的勢力,也漸漸退出了四川。

    這次蒙古滅亡南宋的計劃,算是徹底破產了。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蒙古人並沒有想著滅掉南宋,而是為了到南宋的地盤上搶掠一番而已。

    1241年,為了補充給養,窩闊臺讓朮赤的次子拔都,帶領各宗王長子進行西征,史稱長子西征。

    由於蒙古大軍開始西征,無法兩線作戰。因此窩闊臺在這段時間裡,並沒有對南宋下手,南宋總算是鬆了口氣。

    與此同時,大蒙古國的皇帝窩闊臺喝酒喝死了,導致大蒙古國皇位空缺,這又是南宋苟活下去的重要機會。

    第二,蒙古大汗接二連三去世。

    窩闊臺之死,打亂了大蒙古國的所有軍事部署,因此這段時間裡,他們內部為了汗位爭鬥不休,壓根沒工夫南下攻宋。滅亡南宋的事情就這麼拖了下來。

    公元1246年,窩闊臺的長子貴由繼位。貴由汗曾參加過長子西征,還算老練。可他在西征途中,與統帥拔都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以至於貴由汗登基以後,直接領兵要去和西方的拔都火併。結果貴由汗剛出去沒多久,於1248年就病死了。好傢伙,連續死掉兩位蒙古大汗,這可把南宋給高興壞了。

    蒙古大汗的位置空了出來以後,大家都想做。最終在拔都的支援下,託雷的長子蒙哥,於1251年奪取了汗位,成為了大蒙古國的最高領導人。

    蒙哥是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上臺以後,便開始積極組織滅亡南宋的計劃。在此期間,蒙哥汗還滅掉了大理,又發動了第三次蒙古西征,地球都快被他們給掏空了。

    1258年,蒙哥汗劃分3路大軍攻打南宋:

    第一路,由蒙哥汗自己帶隊,向四川進軍。第二路,由大將兀良合臺帶隊,從雲貴地區北上進軍。第三路,由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帶隊,從漠南蒙古出發,向南宋腹地進軍。

    3路大軍,似乎依舊採取了大迂迴戰術。其他兩路還好說,關鍵是蒙哥汗在公元1259年,就病逝在了重慶釣魚城下,享年不過50歲而已。

    蒙古大汗的位置再次空了出來,這使得蒙哥汗的弟弟忽必烈和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展開了汗位爭奪戰。雙方又打了4年,才最終以忽必烈的勝利而告終。南宋在此之前,又好好地躲過了一劫。

    從1235年開始,一直到1259年為止,這24年的努力,幾乎全都付之東流了。沒辦法啊,老闆更迭頻率太高了。

    第三,忽必烈忙著繼承大統。

    公元1259年,蒙哥汗去世了,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為了汗位大打出手。雙方打了4年以後,最終阿里不哥慘敗,忽必烈成為了大蒙古國真正的大汗。

    按道理這個時候忽必烈應該伐宋了吧?可人家覺得不著急,他要先穩住內部,解決內部矛盾。在這個基礎之上,再談滅亡南宋的事情。

    到了公元1267年,忽必烈終於才把滅亡南宋的事情,再次提上計劃議程。從1235年,一直到1267年,這32年時間,都是蒙古的內因保住了南宋的江山。

    1279年,南宋徹底宣告滅亡。不過距離忽必烈全面攻宋的計劃,其實也已經過去了12年之久。不過我們要知道,從1273年襄陽陷落以後,南宋的防禦體系基本就垮了。到了1276年,南宋的皇帝宋恭帝投降了忽必烈,等於南宋就滅亡了。

    誰能想到南宋那麼雞賊,又先後立了2位皇帝,總之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沒有滅亡。最終在1279年的崖山海戰中,十萬軍民一起跳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郭利仕”原型是誰,為什麼看起來像個太監,卻又被稱呼為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