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詩是我過古典文學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可是我們發現大部分唐代詩人都是身居要職。那麼他們到底是先做官、後寫詩,還是寫詩出名了才做的官?
12
回覆列表
  • 1 # 說林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透過科考制度選拔上來的官員普遍具有文學修養,所以寫詩便不在話下。

    秦漢時期官員的選拔主要是從貴族中產生,文字是貴族階級才能接觸到的東西。因此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自隋朝開始,朝廷在官員選拔上廢除了推薦制度改為科考制,從此唯才是舉正式讓寒門布衣有了出頭之日。

    隋朝的科舉制度開創了中國人才選拔的先河,這個優越的制度領先了西方近千年。到了唐代,科普制度更為完善。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唐代考試的科目時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從此不難看出,在這種考試製度中脫穎而出的人才,文學水平都是比較好的。

    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唐朝極重詩才。高祖武德四年開科取士, 第一場既考詩賦,考五言排律,每詩要求 12 句, 太宗開[文學館]「弘文館」以徵文人.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唐代的統治者之好詩詞歌賦, 猶甚往朝. 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 錄入四萬八千九百餘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並序》列位卷首。而後的高宗,則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對此十分重視. 不僅如此,王室成員中的後宮佳麗,公主王孫,能言詩的也不在少數, 他們所起的引領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 2 # 天津城市記錄者老神

    古代人讀書都是為了中科舉當官,寫詩是抒發自己的心情,是次要的,李白杜甫都是仕途不順的人,心情鬱悶用寫詩來抒懷,要是仕途順利,當官忙也忙死,哪有功夫寫詩。

  • 3 # 一點點歷史

    其實不只是唐代,各朝各代的大詩人大文豪大多也有很多身居要職,比如北宋時期的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曾在中央地方多處為官。除了為官的詩人,有些皇帝也是一代文豪,比如宋徽宗趙佶,魏文帝曹丕,“南唐後主”李煜等等。

    其實做官和寫詩是不衝突的,在古代教育還沒有普及,讀書人都是稀缺資源,很多人讀書就是為了入仕為官,而這些文學功力頗為深厚的人,大部分考試成績也都比較出色,所以為官並不稀奇。

  • 4 # 中孚鑑

    唐代很多詩人都是做官的,有的一帆風順,仕途良好,有的卻是處處遭到排擠打壓,也有的是怪才不遇。

    至於為什麼唐代很多詩人都是做官的?

    因為在古代,都是學成文武藝,賣貨帝王家,都想為國效力,也想光耀門楣,也想出人頭地,而第一步就是做官。

    這些詩人都是很有才,都想一展抱負,一展胸中所學。也不妄寒窗苦讀數年。

    在者,在當時唐代,既然能寫詩,就是有才,要是讓平庸之人做官,那也做不來的。

    還有就是唐代是在隋朝後面,隋朝之前的做官門閥制度,到了隋煬帝時,他開創了科舉制度,讓那些寒門學子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

    換句話說,若沒有這些,這些詩人雖然有才,但沒有平臺,也就是單純的書生詩人而已。

    總的而言,這些詩人有才,在加上有科舉制度,他們就能榜上有名,就能做官。所以,唐代很多詩人都是做官的。

  • 5 # 文學中年

    在古代,識字率是非常非常低的,清朝的時候識字率最高,也只有百分之20左右。

    識字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會作詩的,甚至是沒有什麼文化素養的。最多能達到寫寫信,看看公文這種水平。

    能寫出詩來,並且詩歌能夠流傳下來被大家記住。基本上都可以說是社會上的文化精英了!在古代這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環境下,這些文化精英當個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麼?

    讀書人從小就會被培養去對對子,到一定程度就開始寫詩了。有的時期科舉考試中也會要求寫詩,所以當官的人可能人人都會寫詩。有的時候一些詩人也會帶著自己寫好的詩集去拜訪高官,受到賞識後也能當官,比如白居易!

    所以,唐代的官員很多都是詩人,這並不是巧合。

  • 6 # 師範小王子

    因為唐代以詩入科舉,許多文人在未考取功名之前,往往把自己平時寫的詩卷投送達官貴人之門,讓他們推薦宣傳自己,為科考作準備。所以凡是考取進士者都是寫詩高手。因為進士是要授官的,所以唐朝官員多是詩人。

  • 7 # 歪詩邪對劣酒廉煙

    為什麼唐代很多詩人都是當官的?其實沒什麼“為什麼”,究其根結不過學識二字吧!

    古云:修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唐詩人也好宋詞人也罷,他們的終極目標,即是為官,亦只有為官方能大展抱負(清貪不論)。

    而本身那些個詩人詞人,才情抱負都遠高於常人,所以才會有詩人大都為官這一現象!

    對此無須累訴,倒是對先寫詩出名再為官還是先為官再寫名詩這描述極感興趣。

    照理推,科舉制度看似一網打盡天下人,但細思,打盡的天下人其中大多早已是名人。很多在科舉前就已是詩中高手,而科舉考教的八股文倒是與治世、為官之道等有關,與詩歌關係並不大,所以應該是先成詩人再為官佔絕大多數。且還有相當部份是靠舉薦的(走後門)。

    至於這問題,答者千千萬,重點各偏一。我的重點就前文兩字:學識!

  • 8 # 速尤博文案

    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簡單。

    首先唐朝雖然文化政治比較開放,但是教育程度肯定不如現在,也就是說,大多數老百姓是文盲,識字不多,而寫詩是文學題材中,具有一定難度,非一般人能夠掌握的,所以受過教育的大多都能當個一官半職,也都能吟詩作對。

    比如唐詩一哥李白,雖然沒當過什麼大官,但也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李白的才華惹得了皇帝的嫉妒,最後賜金放人,但李白依然寫出了千古名詩: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曾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而白居易和杜甫也是唐詩界的翹楚,都留下了優秀的作品。其實不僅唐朝,宋朝,元朝,清朝也是一樣,比如陸游也是官員,留下詩詞作品一萬多首,令人驚歎。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因為古人的觀點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他們認為只有讀書才是正道,才能光宗耀祖。而寫詩因為其字數少,創作週期短,在當時比較流行。就像現在人們喜歡發微博,和朋友圈一樣,心血來潮就會吟詩作對,也是一項高雅的藝術活動。

  • 9 # 夢初dreamer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先了解唐代的選官制度和用人制度,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在唐代已經盛行起來,成為最正宗的選人方式,這時也就是說只有讀書方能考取功名,全社會讀書氛圍濃厚,形成一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因此我們就看到大部分官員都是讀書人。

    而在當時能成為詩人的往往又是這些讀書人中的精英人才,因此他們能當官就很不奇怪了。

    總之啊,這時由於當時的選官制度和社會環境覺定的。

  • 10 # 攀枝花雨花石

    唐詩宋詞,詩是唐朝最流行的一種文化境界,當然,詩人也就成為當時的文化寶貝,可能都會有當官的機會。封建社會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所左右,士子攻書農種田,工商勤苦掙家園。又透過科舉制度選拔當官,詩人出了名就更容易當官。至於先做官後有詩或先是詩人後做官我不敢肯定,因為詩人肯定能當官而當官不一定全是詩人。這是我粗淺看法,不一定正確。謝謝邀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之下》有哪些異人勢力?你覺得加入哪一個異人勢力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