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唐雜貨鋪

    從古至今,軍隊打的都是後勤,後勤不合格的軍隊戰鬥力一定上不去,趙國軍隊戰鬥力雖然很強,但是後勤不行,趙國多山地牧場,農田並不多,糧食都不夠,怎麼打仗?

  • 2 # 滄桑短笛

    秦趙同源,本身是贏氏的兩個主要支脈。以華人論,都有尚武的習俗,也都是比較缺乏耐心、不怎麼重視文的。在戰國中後期,秦趙之間的戰爭,無論誰勝誰負,基本都是半斤八兩。秦勝趙,代價不小;趙勝秦,代價也不小。秦趙最本質的差異,一是王族的自律,二是變法的程度。而這兩點的差異,最終導致了秦王、趙寇。

    一、商鞅變法

    戰國中後期,變法是各國的潮流,齊國、魏國等都在秦國之前實施了變法。法治也並非商鞅首創,管仲、吳起等都是商鞅的先行者。連法家,除商鞅之外,還有更早的慎到、申不害。但是,例數中華歷史上的變法,商鞅變法不僅是最成功的一次,甚至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商鞅變法與其他變法相比,最根本的區別,是商鞅變法更遵守社會發展的規律(更加公開,進而促進公平、公正),是商鞅變法是秦孝公與商鞅的君臣相遇,兩個超強者的疊加。

    以中國歷史上的變法論,無論什麼舉措,有超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嘛?很顯然,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甚至之後的千年時間裡都無法超越的。王族出讓權利,甘願在法治面前與百姓平等,是跨越時代的超越。70年代出土的雲夢竹簡展現了商鞅變法的具體法律條款,其中蘊含的高超的智慧、辯證的思維、公平的追求,令人歎為觀止。

    在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中,秦孝公贏渠梁和商君衛鞅,被描寫為青山和松柏。這個比喻雖有文學的成份,但總體說來還是恰如其分的。以秦孝公贏渠梁為例,如此巨大的成就,史書上卻很少有關贏渠梁的記載。低調、厚重、甘居幕後,這種品質被喻為青山,很是恰當。

    趙國也有變法,胡服騎射並不是服裝改革,而是部隊訓練、作戰思想,以及相關領域的普遍性改革。廉頗與藺相如、和氏璧、負荊請罪等等古典故事,皆出自胡服騎射的變革時期,比徙木立信一點也不遜色。但是,秦國有“廢井田、開阡陌,人皆自由民”,趙國就遠遠比不了了。

    變法質量的差異,是秦趙最根本的差異之一。

    二、奮六世之餘烈

    秦國,在統一中國、秦始皇突然暴斃之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然後瘋狂的屠殺贏秦皇族和有功的文臣武將,可謂徹底的混亂。但是,從秦孝公贏渠梁到秦始皇贏政,贏秦王族沒有一次危機國家、皇族的政變發生。反觀趙國,政變屢屢發生,連最著名的胡服騎射的施行者----時趙武靈王趙雍,都是因政變被活活餓死於沙丘宮。諸如趙國名將,廉頗、李牧等,實際上都是贏趙王族內部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贏秦和贏趙兩個王族巨大的族法差異,是其中的根本。氏族、宗族都有各自特有的宗法、族法。贏秦王族有族法,同樣不是什麼特別的存在。但秦國王族的族法,比趙國嚴酷的太多,最終體現出優越的太多。贏秦族法的嚴酷,體現出作為王族的贏秦氏族的高度自律。贏虔被割去鼻子,宣太后自殺等等,都是贏秦族法高度自律、嚴酷執法的例證。

    王族的自律,不僅保證了王權的正義、合法、表率,更保證了王權的穩定,以及百姓對王權的擁護。秦人上下一心,本質上源自王族的高度自律。

    三、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

    秦趙最終命運的巨大差異,正是體現在兩者一點一滴的細小差別。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被荀子解讀為“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顯然是更通俗、更淺白。

    這,就是真理。

  • 3 # 杏花微雨憶吹簫

    趙國自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後,趙國的軍隊的確比以前大有改觀。但趙國地域狹小,人口缺泛,在列強環伺之下不被他國所滅已很慶幸。再說趙武靈王立嗣不得其人,最後連自己都餓死了,還談什麼統一天下。

  • 4 # 歷史直男A

    首先是趙國的地理環境限制了它的發展,這個因素就好像我們的出生一樣,是天註定的暫時無法改變。趙國是個四戰之地,北有強大的匈奴經常騷擾,西有正在進行商鞅變法的秦國虎視眈眈,南有魏國動不動想咬一口自己,東有燕國、齊國針鋒相對,就像是有五個人在掐趙國脖子,更可恨的是這五個勢力的戰鬥力都比自己只強不弱,你說趙國怎麼能安心發展起來?

    而秦國就不同了。雖然看起來秦國東面有趙、韓、魏、楚四國,但實際上,南韓就像個深閨婦女一樣,根本就不是爭雄稱霸的料,國君沒有野心,疆域狹窄,在秦國面前只有待宰的命;而魏國吳起已死,魏武兵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不足為懼;楚國雖然疆域遼闊,但是楚國除了出了個楚懷王一鳴驚人外,其他的國君基本上只是廢柴,只是冢中的一堆白骨,等死的命;趙國雖然國力和秦國相差無幾,但是長平之戰後,趙國被秦國白起坑殺40萬輕壯,人口缺乏,短時間根本無法和秦國相提並論,而且上文已經說到,趙國為四戰之地,想要和秦國爭雄註定困難重重。

    其次是趙國國君昏庸無能,不單止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導致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而且毫無變法上進之心。儘管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過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得趙軍的戰力大大提高。尤其是騎兵,是戰國時期唯一可以正面抗衡匈奴騎兵的存在。

    但是趙國沒有大規模的變法。我們都知道打仗不能單靠武器裝備,還要靠物資補給。儘管趙國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它的經濟基礎卻一塌糊塗,因為趙國針對經濟基礎的變法,連修修補補的都沒有。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變法改革是相當厲害的,魏國、楚國、秦國就連弱小的南韓也因為申不害變法而牛氣了一回。當長平之戰到了關鍵時刻,秦國還有餘糧,但是趙國卻已經糧草不濟,不吃飯,人怎麼打仗?再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必須要有後勤補給支撐啊!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單止是趙國軍事力量的失敗,更是整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失敗。

    大家都知道秦國強大大多都歸根於商鞅變法,這次變法改變了秦國的制度設計和頂層建築。所以秦國才能在秦孝公的手下躋身強國,在秦惠文王時讓六國都為之一震。但是趙國卻不這樣,趙國在戰國時期沒有經歷過太大的變法。此消彼長,秦國日漸強大,而趙國日漸衰落,所以趙國即使是騎兵天下無敵,依然只有滅亡一個歸途,更不要妄想統一天下了!

  • 5 # 來是無跡去無蹤

    1.首先趙國的軍隊是在趙武靈王時期胡服騎射的變革之下開始變的強大,但是這種改革不夠徹底,只是單純的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政治,農業,經濟方面沒有太大的改變,法令不行,賞罰不明,到了戰國後期考驗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就算軍隊再能打,後勤糧食補己跟不上,國力不支,照樣無濟於事。長平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打到最後拼的是國力。

    2.其次是趙國位於中原四戰之地,東西南北都有別的國家虎視眈眈,沒有穩定的大後方,戰略緩衝不夠大。

    3.第三是人禍,一系列的戰略決策失誤,國君昏庸,用人不當,良將被離間,帶路黨被收買,頻繁的內亂,使各項發展方略受到影響,人力,物力諸方面損失頗多。

    4.第四是天災,大地震,大饑荒發生。

  • 6 # 一個人的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也就是春秋戰國後期究竟擁有什麼樣的實力和基礎,才能一統六國統一天下。其實這個答案從秦一統天下的過程來看,已經給了我們一個最為切合的答案。

    秦法為基,秦民為兵

    秦本為西部邊陲疲弱之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勵精圖治,秦人以戰為榮,秦民皆有求戰之心,說全民皆兵並不為過。透過商鞅變法,國家的基礎變得雄厚起來,民眾好戰而不怯戰。因此儘管秦軍的騎兵未必有趙軍精銳,但是秦軍的整體戰鬥能力卻是其他六國所不能比擬的。這也是戰國後期,東方六國沒有一國在軍事經濟上,能獨立面對秦國的原因。

    遠交近攻,合縱之謀

    趙武靈王曾經規劃過利用閃電戰滅掉秦國的方略,可在他還沒有實行這一方略之前,自己就在沙丘之變中被餓死。很多人說如果趙武靈王不死,可能秦國早已被趙國所滅,我並不苟同這一看法。國被不被滅,只殲滅其軍隊而不摧毀其精神支柱是無法將其徹底消滅和同化的。趙武靈王的方略是迅速佔領戰略要衝佔據先機,但是佔領之後卻未必站得住。滅國之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是僅僅軍事進攻的問題。要從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對其進行攻擊。張儀的合縱之謀,範睢著遠交近攻之術,李斯的納賢納諫、分化瓦解之策,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功績絕不下於戰神白起屠滅六國的百萬之軍。

    強敵環繞,君昏不治

    趙國的戰略位置極其不利,他不像秦國只要扼守住函谷關的要道,六國並拿他沒有辦法。趙國的地理位置可以說四面環敵,有同為三晉的魏國,也有北方的燕國虎視眈眈,燕趙之間就多次發生戰爭。在東方還與強大的齊國毗鄰,西方則有強秦窺視。在這種環境下求生存,確實十分困難。而且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隨時都可以為各國所知。再來看看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死後趙國就沒有出過一位明君。儘管趙國擁有眾多的名將謀臣和忠義之士,但根本無法發揮其作用。這也是長平之戰失敗的一大原因,非將臣之謀而為君之不明。單靠強兵就想滅國一統天下,那是不可能的,一統天下需要的是君明、臣能、國富、民強、計妙、將勇而後才是強兵。

  • 7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趙國屬於四戰之地,西面是咄咄逼人的秦國;東面是富庶強大的齊國;南邊是同為三晉的韓、魏實力也不容小覷;最麻煩的是北邊除了燕國、東胡、匈奴,還有樓煩、林胡、中山國時不時來劫掠一番。從地理位置來講三晉先天就不佔優勢,統一六國包括趙國在內的三晉很難實現。早在魏惠王時期,吳起、龐涓都要求魏惠王先奪取秦國作為戰略支撐,可惜魏惠王是個草包,嫌秦國是未開化之地,使三晉失去了地理上佔優勢可能。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各國之間誰最強大,威脅到其它諸侯國時,合縱就開始了,秦、楚、齊都是被合縱攻打過。齊、韓、魏、宋四國合縱攻楚,雖然打了敗戰,楚國夠大,又有秦軍策應,各國只能退走。齊湣王時齊國很強大,和秦國稱東、西二帝,打敗楚國,吞併宋國、幫趙國滅中山國,敗魏國,趁燕國內亂,奪了不少土地。燕昭王上臺後勵精圖治,拜樂毅為上將軍,合縱五國打得齊國只剩兩座城池,幾乎亡國。後來田單離間燕惠王與樂毅,用火牛陣打敗燕軍復國,只是齊國從此退出了爭霸天下的可能。秦國是虎狼之師,各國深為忌憚,幾次合縱攻秦,可惜秦國地勢好,情況不對退回函谷關,守住關隘,時日一久合縱自敗。趙國沒有秦、楚兩國的地理優勢,要是過於強大其它諸侯國會合縱攻之,統一六國沒什麼可能。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主要是軍事上的改進,從此趙國騎兵各國中最厲害,滅中山、敗匈奴、收服樓煩、林胡,闢地千里,置雲中、雁門二郡。趙國騎兵雖然厲害,但戰國時期馬蹬還沒有出現,騎兵部隊不像後來對步兵佔壓倒優勢,秦國的強弩對騎兵還是有很大威脅的。

    戰國初期,魏國最強大,趙、韓兩國跟在魏國後面,魏惠王時期連續被齊、秦擊敗,魏國衰落。沒了老大在前面頂著,趙國受到各國攻伐,雖經過公仲連改革,只是作為戰國時期最輕微的變法,在戰國時期各國深化改革的情況下,趙國處於捱打局面,甚至連小國也打不過,主帥被俘。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屬於戰國最遲的改革,而且只是軍事變革,對社會生產力提升不大。趙國大部分地區在太行山脈,耕地遠不多,糧食產量遠不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可比,秦國有關中、巴蜀兩個平原產糧地區。胡服騎射改革僅三十多年就迎來了長平之戰,遠道而來的秦軍,糧草消耗大於趙國,結果是趙國糧食先供應不上。其它各國在秦國遊說之下,也是害怕趙國過於強大都不肯借糧給趙國,趙王只好用積極出戰的趙括代替堅守不出的廉頗。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戰略部署有誤,秦國是遠交近攻,趙國輸了長平之戰後感覺秦國惹不起,一直集中兵力攻打燕國,希望從燕國撈回損失。只是秦國的步步緊逼,滅趙只是時間問題。

  • 8 # 慵懶國王

    趙國騎兵只能算趙國爭霸的利器,不能成為統一天下的最強資本。

    趙國的騎兵部隊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士兵的軍事素質得到空前地提升。再加上趙華人位於河北之地,民風彪悍,吃苦耐勞,尚武精神成風,所以趙軍的戰鬥意志僅次於秦國銳士。

    再加上趙國兼併東胡等遊牧部落,拓地千里,將勢力範圍擴充到內蒙草原,獲得了大量的優質牧場,也就獲得了最優質的戰馬基地。這些都是趙國騎兵的標配。後期,更有李牧這樣的軍事天才,對於騎兵的指揮爐火純青。

    二、草原上的威脅,無法進入其他戰場

    但是,趙國騎兵還要面臨一些現實問題:首先,趙國將內蒙草原納入國家版圖,與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們產生了直接的利益衝突,雙方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匈奴成為了北戎後一個強大的對手,經常騷擾邊境,進行搶劫,這是趙國第二大煩惱。

    所以,趙國在邊地修建了趙長城,來防禦這些草原上的敵人。當時,趙長城都是土夯結構,如果遇上大雨很可能坍塌。同時,趙國在邊疆駐紮一定數量的軍隊,名將李牧就駐守於雁門關,趙國第二大軍事基地—代郡就是位於這裡,保守估計有20萬駐軍。

    從李牧打匈奴的戰爭來看,趙國的騎兵數量不多。公元前244年,李牧發動大規模進攻匈奴戰爭,出動了20萬人,其中騎兵也就1.3萬人,主要還是靠步兵進行匈奴圍殲,匈奴單于10萬人被殲,使匈奴十餘年不敢南下。

    李牧的1.3萬騎兵部隊經過嚴格的選人標準和軍事訓練,機動性強、戰鬥力強,如果鋪開到中原戰場,那將是六國的噩夢。11年後,趙王調集李牧部隊南下救援,結果在肥之戰大破秦軍,這支騎兵部隊肯定有參與,但數量不會多。

    二、騎兵編制的特殊性,只能成為利器,不能決定國家命運。

    騎兵不比步兵好養活,光戰馬餵養就是軍費消耗大頭。趙國靈武鐵騎的待遇雖然不比魏武卒要好,但也遠超於一般步兵,萬人超高的待遇就是軍費開支大頭。

    同時,騎兵的選拔也非常嚴格,不是一般人能夠勝任的,基本上是百裡挑一,而趙華人口又少,這也是騎兵部隊的人限。騎兵還要求高超的騎射技藝,尤其是馬上功夫,這對入選的後備軍都是個巨大挑戰。

    騎兵訓練與維護也是一個漫長的週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騎兵出征,後面的供給部隊也是龐大的。而趙國的騎兵,是輕騎兵,戰鬥力也是有限的。趙國後期連年戰爭、自然災害已經出現財政赤字危機,後期能不能維護這個編制都很艱難。比如魏國爭霸失敗,再也養不起魏武卒,使魏國軍事實力一路下滑,直到滅亡。

    三、趙國先天性不足,後期國勢頹廢

    趙國從三家分晉後,本來就是先天性弱小,所得地盤大多是山區或苦寒之地,經濟發展侷限性很大。在戰國初期百年裡默默無聞,備受魏國欺凌,曾經邯鄲都被魏軍佔領過。別人稱王的時候,它只敢稱侯,連二等九千乘強國中山國都打不過。趙侯連年戰爭,只為求存,但地盤擴張一直有限。

    趙國在變法時間上也遠遠落後其他六國。魏(公元前422年)開始變法,楚(公元前286年)、秦(公元前359年)、齊(公元前357年)、韓(公元前351年)、燕(公元前312年)等都先後完成了變法。趙武靈王的改革一直到公元前302年才開始,隨著公元前295年沙丘宮變,趙武靈王死去而結束。

    這輪並沒有真正使趙國變得富裕,只是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空前增強。同時,已經比起六國晚了起碼50年,也就是社會發展落後了別人家50年。

    趙國的強盛從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60年,只有短短的半個世紀,之後一直走下坡路。尤其自長平、邯鄲的五年戰爭,損失兵力至少50萬人,國力下降,地盤、人口、耕地面積銳減,使百姓陷入困頓之局。代地的駐軍都是靠邊境貿易養活的,一離開駐地,每天消耗的糧食難以估計,趙國的財政也吃不消。

    所以,趙國有段時間連年打燕,為的是什麼?第一是轉移國內矛盾,趙國本來就一窮二白;第二是為了燕國第地盤(燕國基本上很少有戰爭,過得還是比較富裕的),發戰爭財,以戰養戰。

    同時,趙國在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41年參與了兩次攻秦戰爭,尤其第五次攻秦,還是趙國龐暖擔任上將軍,結果還是被秦打得一敗塗地。第五次攻秦的失敗,五國合縱聯盟正式解散,趙國再也得不到國際援助,只能獨自硬扛秦軍。

    秦國出動最豪華的名將陣容,30萬大軍壓境,連打了八年,趙國地盤所剩無幾,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趙王殺李牧自毀長城,趙國終將滅亡,這支騎兵部隊也消失於歷史的雲煙中。

    四、騎兵不止趙國一家獨有,作用也很有限

    戰國時代,車兵、步兵依舊是主流,騎兵只是剛剛出現的新兵種,各國擁有的數量不一,不受重視,而且騎兵裝備還未完全發明,比如馬鞍都沒有,騎兵的戰鬥力也是有限的。主要還是看國家地理和戰馬資源。毫無疑問,楚國、齊國、魏國、南韓騎兵實力基本為零,因為戰馬資源有限。

    而趙國、燕國、秦國都擁有優質的草場,戰馬資源是不缺的。燕國的重心不在於此,很難發展出騎兵的優勢。那麼,天下兩大騎兵強國就是秦國和趙國了,而這兩個國家恰恰也是戰國後期爭霸的死對頭。

    在長平戰場上,秦國已經率先將騎兵投入戰場,白起透過兩支騎兵將趙軍分割,使趙軍陷入危局,從而迫使趙軍投降。所以說,趙國玩騎兵,秦國同樣也會玩。騎兵並不能成為趙國統一天下的最強資本。

  • 9 # 看點兒歷史

    趙國擁有當時天下最強大的騎兵集團,南征北戰所向披靡。但是這僅僅代表了他有了爭霸天下的本錢,但是不等於說他就有了爭霸天下的最終最本質的資本。

    戰國中後期,基本來說已經是秦趙兩家獨大了。這兩個霸主一戰,會最終決定戰國曆史的走向和未來。

    趙國擁有強大的兵力,是因為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的趙國實力一下子躍居前列。

    但是如果說僅僅因為暫時的強大時遠遠不夠的,秦國之所以能夠六代發展,經久不衰,考得不全是他的軍事戰鬥力強大。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制度保證了他有著持續發展的能力。

    趙國,除了趙武靈王橫空出世,但是也是曇花一現罷了。盛極而衰這個道理在趙國顯示的很直白。可以說趙武靈王之後的趙國,一邊在吃著趙武靈王的老本,一邊也在走下坡路。

    秦趙長平一戰,勝負未知。明明趙國擁有巨大的優勢,秦國遠道而來,各方供應相對較弱。而趙國卻偏偏就在國門慘敗了,結果一下子就被打殘了。

    秦國強,強於制度,猶如流水,積少成多。趙國強,強如卵石,用一下,少一分。

  • 10 # 開涮歷史

    秦趙本是同根同源,可是戰國末期這兩個同樣民風彪悍的國家卻死磕上了,正應了那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趙武靈王軍事改革後,滅了彪悍的國中之國——中山國,西破東胡、婁煩等遊牧民族,吸納了他們的騎兵優勢,擁有了一支強悍的軍隊 成了戰國後期的唯一可以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有經略天下的雄心,沒有經略天下的大才

    趙武靈王無疑是一代雄主,他破天荒地將王位禪位給年幼的兒子趙惠文王,自稱主父,帶著一軍剽悍的軍隊在北部開疆拓土。

    他曾想過滅秦,有經略天下的雄心。為了勘探秦國的地形地貌、關塞要地,他假扮使者趙招出使秦國,與秦昭襄王會晤。

    古代社會,除了會盟,似乎沒有國家元首會像趙武靈王和秦昭襄王那樣,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來一次面對面的交鋒。

    趙武靈王走後,秦昭王感覺不對,他驚訝於使者“趙招”的氣魄,後得知竟是趙國主父,派白起領兵去追,趙武靈王卻已經出了函谷關。

    趙國出了廉頗、李牧、趙奢這樣的名將,但是卻沒有出像商鞅、範睢、呂不韋那樣可以為國家擘劃未來,謀定天下的大才。藺相如在外交方面算是有個出色表現,但還不算是離經世大才,平原君趙勝豢養三千門客,可惜徒有虛名。

    秦趙長平之戰前,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郡,平原君是投了贊成票的,只是貪圖上黨郡十幾座城池,卻沒有預估這件事帶來的負面影響,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開戰之後在內政外交方面沒有起到應有作用,秦趙在長平膠著兩三年,他在求助外援方面,絲毫沒有建樹,長平之戰廉頗死守,趙國糧食供應出現緊缺,尋求齊國幫助,竟然被斷然拒絕。

    趙國為四戰之國沒有地理優勢

    趙國不像秦國可以憑藉函谷關地理優勢,進可攻退可守。他居於四戰之地,無險阻無關隘,被秦燕齊魏,還有北方遊牧民族包圍,稍有舉動就容易四面受敵。

    常常趙國在跟秦國正打得熱鬧,燕國就會在背後小動作不斷,讓趙國上下疲於應付。因此趙武靈王曾經覬覦關中之地,如果能拿下秦國,趙國統一天下就有希望了。

    關中之地,土地平坦,沃野千里,是最好的帝業根基。

    魏文王、魏惠王期間,深有戰略眼光的吳起,就看到了秦國的地利,一直主張滅秦奪取關中之地,來成就魏國的霸業,可惜吳起未能久留魏國。

    魏惠王缺乏經略天下的格局,國家強大之後,本可以憑藉魏武卒獨步天下,可他格局太小,不是先謀取後方安定,穩定根基,竟積極與趙國死磕,被齊趙聯軍兩次夾擊打敗,元氣大傷,國勢自此江河日下。

    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趙國自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被軍事政變活活餓死沙丘宮之後,繼位的趙惠文王、趙孝成王,一代不如一代。

    趙惠文王尚有廉頗、藺相如,雖然文治武功一般,至少還有識人之明,到了趙孝成王期間,政治上依靠宗室,信賴奸佞小人,逼走了廉頗,誤殺了李牧。曾經軍事強悍帶甲百萬的趙國,終究成了秦國俎上之肉,成了繼南韓之後第二個滅亡的國家。

    可惜了趙武靈王辛苦締造的軍事強國的基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阿森納計劃用姆希塔良+1300萬歐換小克魯伊維特,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