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城少年
-
2 # 平凡人生看世界
有道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最後幸運獲勝!
其實,從先前來看,項羽實力更強,名氣更大。項羽能文能武,只是過於自負而可惜了!項羽在史上留下了經典的破釜沉舟的壯舉,力拔山兮氣蓋勢,何等興猛威武!
而劉邦,胸懷大,廣納人才,採用蕭何的計策,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故事。劉邦雖然文武都不夠精通,但他善於用人,可以知人善用,這就是他能打天下的原因!
當然,劉邦項羽都是當時的英雄。不過歷史總是很殘酷的,一山不容二虎,劉邦項羽爭霸,最終劉邦登頂,西楚霸王項羽最後烏江自刎!
作為勝者的劉邦,他對項羽是敬畏的,也感到自己幸運,至於說報復項羽,應該沒必要吧,畢竟對手消失了,根本不會對他有威脅了!
其實,歷史就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就是真理!
-
3 # 逢春太郎
劉幫戰勝項羽之後,沒有報復項羽族人。也可以說是報復了,項羽族人改姓劉,成了皇族!了不起的漢高祖,胸襟廣大無比。
-
4 # 扶蘇有酒
自古成王敗寇,項羽自刎烏江邊,裂屍體分侯,還想怎麼報復項羽。
題主是不是想問,劉邦怎麼沒報復項氏家族?我感覺這才是你想問的。
《史記》記載: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桃侯項襄,項燕第三子,他早在楚漢相爭之初就投降劉邦了,後來還跟隨劉邦平英布之亂,他算是漢陣營的。
平皋侯項他 ,在高祖元年,就與龍且一起被灌嬰擊敗,隨後被俘投降,也屬於漢陣營。
項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鴻門宴前一天,項伯為了救自己的救命恩人張良,洩漏軍機,使劉邦提前做好準備,項伯從中斡旋,從而使項羽斷了殺劉邦的心思。鴻門宴替劉邦擋劍,傳說他是項羽營中的大間諜,有功於劉邦。
劉邦沒報復他們是因為,他們早就投降漢營,也立有功勞。同時,天下初定,為了安定人心,給他們封侯,並賜姓劉。項改成劉,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屈辱吧。
-
5 # 喬江寶
項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O2年),名籍,字羽,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秦國統一中原後綜合國力達到頂峰,為何在經過區區十幾年後便被風起雲湧的起義大潮所摧毀,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既不輕傜薄賦還要濫施暴政,加上統治階級的窮奢極欲,人民無法生存而奮起反抗。陳勝、吳廣起義後,劉邦看到了希望從中受到鼓舞,其實他是迫於無奈才造反的。劉邦同陳勝、吳廣的情形相似,都是犯了秦律無論怎麼做都難逃一死,為何不放手一博,或許還能有生的希望。
項羽同劉邦不同,劉邦是為活命迫於反秦,而項羽則完全出於個人利益和仇恨而反秦。項羽小的時侯同項梁外出遊玩時正巧碰見秦始皇出巡,那威嚴輝煌的氣勢吸引了他,他忍不住對項梁說:“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顯然吸引他的是權力和地位。然後,他與秦國又有世仇,他的祖父項燕兵敗自殺前曾留下一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為了世仇和實現自已代替始皇的夙願而起兵反秦。從階級層份來看,劉邦出身農民,在社會的底層掙扎使他能洞悉人性的根本,也懂得如何運作人性關係。
項羽則不同,生於楚國貴族,原本可以享受榮華富貴,因為秦國的統一戰爭而導致國破家敗,所以項羽除了個人利益的訴求外,所肩負的就是國仇家恨兩人因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起,也因為共同的利益而反目成仇。項羽之所有一直沒有加害劉邦是因為潛意識裡並沒有將他當成對手,而劉邦只所以一直想消滅項羽,是因為項羽是他唯一的對手。
在合作反秦的過程中,兩人曾稱兄道弟的並肩戰鬥,只是因為項羽的殘暴和剛愎自用而使劉邦同他劃清界線。從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兩人行事方法和作風完全不同。劉邦先進入咸陽後,和平接受了子嬰的投降,並妥善安置皇族宗室,將皇宮及財寶都貼上封條,不許擅動,對百姓也秋毫無犯。而項羽進入咸陽後不但殺了子嬰及皇室宗族,而縱兵大肆殺戮劫掠,皇宮的大火燒了足足三個月。他的這種行為與秦暴政有何區別呢,百姓會擁護他
所以雖同為楚華人,倆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操守有很大區別。
前面說過,劉邦將項羽視為唯一的對手,必將除之而後快,這是因為通往皇帝的寶座只能有一人勝出,而項羽就是能與之爭鋒的唯一角色,因為他個人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但僅此而已,兩個人只是因為權力之爭,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所以在清除掉項羽後,其他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項羽就是劉邦的心腹大患。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提問者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吧?抱負,本人只能呵呵了……關於漢高祖劉邦勝利後為什麼沒有報復西楚霸王項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怎麼樣才叫報復?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據說一線將士為了立功封侯甚至幾個人肢解、瓜分了項羽的遺體!項羽都已經死無全屍了,還要怎麼報復?挫骨揚灰嗎?
那麼,劉邦如果想要進一步報復項羽該怎麼做?無非殺光他的兄弟、兒子等等。屠戮前朝近支乃至整個宗室,這也是部分開國皇帝經常乾的一件事。但是,無論是《史記》還是其他一些史料,都沒有關於項羽有親兄弟或者兒子的記載!不僅官方史料沒有例外、野史中也幾乎沒有提及。史籍中提到的幾個與項羽血緣較近的項氏宗族無非項梁、項伯、項莊,還有項羽的祖父項燕。項梁是項羽的親叔叔,但是後來因為被章邯所敗,自刎身亡。項伯是同樣是項羽的親叔叔、是最小的么叔,他在鴻門宴之前跟劉邦私底下的那些勾當眾所周知,劉邦甚至以攀兒女親家籠絡項伯。項伯雖然沒有叛項投劉,但是與劉邦私下恐怕早已達成某些默契。項羽兵敗自刎之後,劉邦並沒有株連項伯,而是賜其劉姓,封射陽侯。至於項莊,史籍中對他的記載很少,只知道他是項羽的堂兄弟,唯一有詳細記錄的便是那著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關於項莊的結局,史籍之中並沒有明確提及。要麼陣亡了,要麼和項伯一起投降劉邦了。
換言之,項羽沒有親兒子,連親兄弟、親侄子史籍之中也沒有記載。或許有親兄弟,但即便有,很可能與項羽的關係也非常生疏。否則,項羽滅秦之後大封諸侯,不太可能不對親兄弟進行封賞。那麼,項氏宗族恐怕就只剩項伯之類的小宗了。且不說這些人對劉邦已然構不成什麼威脅,在項羽沒有子嗣的大前提下,項伯作為項羽的親叔叔,投降劉邦等於是作為類似“族長”的存在率領全族降劉了。而且,劉邦公開赦免了項氏宗族,並且給項伯封侯了。更何況,當初鴻門宴時,項伯是救了劉邦一命的,劉邦是領了這份情的。因此,在項羽自殺之後,劉邦真心沒有理由繼續誅殺項氏宗族,也沒有必要!
再者,劉邦以項羽“部下”反項,滅項後稱帝,這本身上綱上線就是“反叛”。如果劉邦再 屠戮項氏宗族,輿論上更加不好交代。況且,劉邦一直以“仁德”收買民心,對秦王朝的嚴刑峻法嗤之以鼻,入咸陽後還曾經與秦民約法三章。如果這個時候劉邦大開殺戒,與其一直以來塑造的形象是嚴重衝突的,不利於維護其“仁德”之名,不利於收買民心。
還有就是形勢所迫了。項羽雖然死了,但是當初項羽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中有不少仍然是入股劉邦的“股東”,如何處置項羽,對這些人而言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如果彼時劉邦對項氏宗族趕盡殺絕,很可能會讓這些人心生畏懼,甚至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捏一把汗!與其等著劉邦將來夷滅自己三族,倒不如鋌而走險、索性反了,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雖然劉邦後來剿滅了異姓諸侯王,但是在早期,劉邦對這些人是大加籠絡的,甚至不惜全盤認可了當初項羽的分封,依然承認了這些人的諸侯王身份。為了穩住這些人,劉邦也沒有理由大肆屠戮項氏宗族。
因此,劉邦最終選擇了“寬恕”,不僅是對項氏宗族既往不咎,對劉邦曾經的對手項羽,漢王朝後來實際上也是給予了應有的尊重的。太史公作為官方的史官,在著《史記》時索性將項羽列入了皇帝序列,為其撰寫了《項羽本紀》。從這一點也能看得出,漢王朝對於事關項羽的東西還是相對寬鬆的,並沒有刻意貶低項羽或者將之列為禁忌。如果漢王朝像後來清王朝那樣搞“文字獄”,將項羽列為禁忌,恐怕太史公有一萬個膽子也不敢將項羽列入本紀……
-
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公元前202年,劉邦會同韓信、彭越等諸侯共三十萬軍,將項羽包圍在垓下,並透過四面楚歌的形式,徹底瓦解了項羽及起士兵的抵抗意志。項羽被迫在半夜帶領800騎兵突圍,被追至烏江畔,終因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身亡。一代戰勝最終以如此悲壯的形式謝幕。項羽死後,劉邦用魯公的稱號按禮制安葬了項羽。劉邦親自主持葬禮,並在墓前大哭一場。 據《史記》記載,劉邦取得勝利後“諸項氏枝屬皆不誅”,也就是說項羽的親戚,劉邦都沒有殺死。至於項羽本人已經死亡,屍體也被分成了六塊,自然也沒有再報復的必要了。歷史上,敵對雙方,在一方取得勝利後,往往對其部署、親戚斬草除根。劉邦之所謂沒有報復項氏一族,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一、項羽死後的影響力。雖然項羽已經身死。但是項羽的影響力還在,比如,魯地因為項羽被封為魯公,一直抵抗到最後,直到劉邦拿著項羽的人頭,給魯地人看,他們才放棄抵抗。還有江東,是項羽起兵之處。項羽突圍,最初也是想要回到江東,收集人馬,再與劉邦交戰。而且我們看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這裡項氏一族仍然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有很強的勢力。這時想季布、鍾離昧等項羽大將都還在逃。劉邦需要透過放過項氏一族,展示自己的寬厚,讓這些地方徹底放棄抵抗。如果濫殺項氏一族,很有可能引起江東和其他支援項羽勢力的反抗。
二、項伯等人紛紛歸附。項伯是項羽的堂叔,項羽對其信任甚至超過了范增。但是在鴻門宴前一天晚上,他偷偷向張良報信,被劉邦簡單幾句話就完全收買,不僅在鴻門宴上阻止項莊刺殺劉邦,還幫助劉邦在項羽分封時要了漢中郡,並在項羽要烹煮劉太公時,為劉太公講情。劉邦後來封他為射陽侯,並讓他改姓劉。有記載的還有項他、項襄等人,都歸附了劉邦,並被賜姓劉。劉邦把投降的項氏族人改姓,固然有拉攏的一面,還有就是消除項羽的痕跡。
三、堅決剷除威脅力量。劉邦對項羽的部屬也是區別對待的,像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在項羽死後,躲到了韓信處。作為曾經項羽手下的骨幹,又到了劉邦手下勢力最大、最有才能的韓信處,劉邦是深深忌憚的。於是,劉邦不僅逼韓信殺了鍾離昧,更直接把韓信從楚王降到淮陰侯。還有季布,劉邦也是深為劉邦忌憚,他不惜懸賞千金,對藏匿的要滅三族。季布到周氏、朱家躲避,並得到夏侯嬰的幫助,才取得劉邦諒解,也可以說最終歸順了劉邦。
四、劉邦心中的陰影。劉邦不追究項羽的親屬、部署,是為其政治服務的。但在心裡卻沒有那麼大度,他要求原來項羽手下稱呼只能叫項籍,不能叫項羽,因為稱呼“羽”,表示尊敬。對稱呼項籍的一律升官,對執意不肯的,則免官。可見,項羽在劉邦心裡不是沒有陰影。還有一個叫丁公的項羽部屬,他曾經在彭城大戰中,放過劉邦一馬,在項羽失敗後,他也去劉邦處討賞,不僅沒有被賞,反而被殺。劉邦認為他身為臣子,卻對項羽不忠,將他斬首是為了“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因為他已經取得了天下,需要臣子的忠誠,他可不想臣子們都像丁公一樣,對自己不忠。但總得來說,劉邦對項羽親屬、部下,還是心裡有陰影,但總得說,劉邦對他們還是比較仁厚的
-
8 # 菜九段的酒
當劉邦想起項羽的舊情來
在劉邦的帝王生涯裡,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玩味,這就是劉邦殺丁公事件。在楚漢兩軍的對壘中,楚佔壓倒優勢,有幾次都差點將劉邦拿住,但最終都沒能拿住。其中有一次季布的異父兄弟丁公基本上就要將劉拿下了,也被劉說了幾句軟話就給放了。劉邦戰勝後,那個放跑了劉邦的丁公前來討賞,劉居然下令將丁公處死。這種做法與劉的一貫為人不符。劉邦於人之功無所忘,其功臣中有人僅僅因劉邦逃跑時提供了一匹馬,就得以封侯。諸如此類的還有開個門,指條路,都得以封侯。而丁公的功勞可遠不止此,但活該他倒黴。因為劉邦處死丁公的理由,對於其他叛將也適合。比如項伯在鴻門宴上以身遮蔽項莊舞劍的行為,就與丁公沒什麼兩樣。劉邦殺丁公的理由也讓人理解不了,《季布欒佈列傳》稱,高祖以丁公徇軍中:“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斬丁公。曰:“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 對此,後人論之甚眾,如《致堂讀史管見》說:“起義兵,誅暴亂,而自為無道者,項羽也。既伏其辜矣,枝屬何責焉?惡惡止其身,忠厚之至也。高帝以丁公二心而殺之,乃侯項伯何也?項伯所以免帝於危者,明為羽講解,此公道也。丁公刃已及沛公而縱之去,此私情也。豈可比而同之乎?若夫以己之姓,易人之姓,則前賢已論其失矣。”諸如此類的言論甚多,但都取了劉邦言論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另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什麼呢?就是劉邦說的“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眾所周知,劉項二人為了得天下拼得你死我活,使項王失天下,對劉邦來說豈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為什麼還要表現得如此痛心疾首,好像非殺了丁公才能解氣解恨。這裡面應該是有隱情的,這個隱情就是,劉項二人既是生死對頭,又是結義兄弟,在不共戴天的同時,還有個惺惺相惜的問題。而活該丁公自尋晦氣,他前來討賞之時,正是劉邦想起項羽的舊情來的時候。劉邦正念及項羽好處的時候,這個當年放了劉邦一馬的丁公,卻撞到劉邦因懷舊而起的怒氣上來,於是尚方寶劍一揮,這個丁公就莫名其妙地送了命。所以說,透過這件事,我們可以說在當了皇帝無限風光的劉邦心裡,還會時不時地泛起對項羽的緬懷之情。
在我們後人的眼裡,無疑以劉邦項羽因爭天下而成生死對頭的印象最深,而很少考慮到兩者之間還會有其他關係。生死對頭的印象完全正確,但這只是兩者關係的一個方面,而非全部。他們的關係遠非一個生死對頭可以概盡。他們還有兄弟、戰友之情,且同為當時最具戰力的軍事家,有惺惺相惜之情。怎奈既然是一時瑜亮,就難免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兩人聯袂上演了一出激越千古的愛恨情仇大戲。
司馬遷在《史記》裡記載的張耳、陳餘為刎頸交、忘年交,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也就是在同一時段,這層關係在劉項之間也存在,並結局也同樣是鬧翻了。劉項兩人初識時,劉的年紀大出項羽一倍,聯手擊秦,無堅不摧,捷報頻傳。他們與黥布一起成為楚國的最尖利爪牙,離開他們幾個,項梁基本上沒戲。而項梁正是在這幾個人不在身邊時,被秦軍偷襲身死。這幾個軍事天才居然重兵在握,卻方寸大亂,相約退守彭城。所以,人才的成長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明明已是才華蓋世,但在他人麾下作戰時,還是以他人為主心骨。一旦這個主心骨不在了,便不知所措。如果劉項二人能封鎖項梁戰死的訊息,揮軍痛擊章邯,秦國的這隻最鋒利的爪牙就可能提前一年折斷,也會加速秦滅亡的程序。但歷史不容假設,時光無法倒轉。兩個蓋世之才,表現得像菜鳥一樣,開始尋求新的依靠。這時楚懷王挺身而出,成為了二人及楚地其他將領的主心骨。劉項二人在楚懷王治下結為兄弟,這與張陳的刎頸之交也差不多。由於有共同作戰的經歷,我們說他們的友情是鮮血凝成的也不算出格。
但劉邦這個大哥可能除了照料項羽外,並不能託大,沒什麼架子好擺。因為項羽不僅僅是個兄弟,而且還是項梁一脈的傳人。劉邦的最基本根據地豐因雍齒之叛而不成其為依靠,使劉邦的作戰成為缺少依託的流動作戰。多虧得到項梁的襄助,劉邦才得以拿下豐,出了一口鳥氣,並結束動盪不安的作戰模式,漸漸羽毛豐滿。菜九做《千古誰識鴻門宴》時曾說過,這層關係是劉項關係的基礎。所以劉項的兄弟關係有點畸形,即哥不像哥,弟不像弟,但關係不賴是可以肯定的。楚懷王派項羽隨宋義援趙,項羽還不高興。理由我們不難想象。在項羽看來,宋義算哪棵蔥,憑什麼領導我。所以他情願在劉邦的領導下西行擊秦,但這個請求被楚懷王駁回而未能如願。從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由於兩人在懷王帳下,一為沛公,一為魯公,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關係非常融洽。到了項羽取得了楚上將軍及諸侯上將軍之後,原先的兄弟關係便淡出了。所以,在鴻門宴衝突的回合中,劉邦也沒好意思提這層關係。為什麼不提,是因為提了尷尬。當時兩人已臨近翻臉,提出這層關係會使項羽難堪,而讓項羽難堪,會有什麼後果就難說得很,可能是會使劉的處境更兇險。之後也一直沒提,是因為劉邦打出了關開始討伐項羽,這在劉邦也不是什麼理直氣壯的事,畢竟受封漢中、巴、蜀是你自願的事,以分封不公的名義,總會給人出爾反爾的印象。項羽沒提此事,是因為此前取消劉邦王關中的權利也夠黑的,哪像個做兄弟的應該做的。再說了,兄弟之間大動干戈並不是一件什麼光彩的事,所以儘可能不要聲張,於是,夫妻關著門吵架——悶著幹。如果不是項羽抓住了劉邦老爹要烹要剮,想來劉邦也不會主動揭開這層關係,我們後人也就無從知道這個秘密。而知道了這層關係,對劉項衝突也會多了一層理解。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過劉邦,是有比兄弟關係更深的考慮,但這個關係或多或少也會起一定的作用。以項羽的識力,他也不會不知道,日後能對他構成威脅的只有劉邦。但以其勢其情,殺劉不妥也不忍,兩全之策就是讓劉邦到一個不能造成危害的地方。這個地方給項羽找到了,就是先前被劉邦佔領的巴蜀之地。只要以三秦軍攔住劉邦的出川之路,就可以萬事大吉了。記得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接受小師妹的臨終囑託要照料小林子,而這個小林子又是殺害小師妹的兇手屬於非殺不可的人。為了對得起師妹的遺言,令狐沖就將小林子打成殘廢終身監禁在西湖底下的水牢裡,讓他生不如死。項羽要做的事,與令狐沖所為異曲同工,也是既要讓劉邦活下去,又不能讓劉翻了天。把他安置在四川這個地方非常適合。但天要亡項羽,讓戴侯趙衍指了一條偏道,讓劉邦逸出川中,佔領三秦,繼而爭奪天下,這就非項羽所能逆料。
為天下者不顧家。劉邦定三秦後,東向爭天下。而此時他的父親、老婆、孩子還都在彭城一帶項羽的掌握之中。但項羽此前一直沒對劉的家屬採取任何管制措施,這一點上,項羽做得還是不錯的。兄弟間的事,兩人單獨解決,不牽涉他人。所以,項羽對劉邦部將王陵之母採取了監押,卻對更為要害的劉邦家屬任其逍遙法外。直到劉邦打下彭城,項羽反攻倒算成功,才將劉邦的老爹、老婆實施監押。而在我們後人看來,這種監押只是失去人身自由的軟禁,沒受太大的苦。因為監管期間,審食其作為劉的家臣還能在旁照料,並與呂后搞出了不清不楚的苟且之事。所以,項羽管制劉邦家屬的事,看上去更像是應付差事,而不像是使劉邦有所忌憚。
從劉邦家人只受到鬆散管制一事,也可以推斷出為什麼項羽在戰場上不對劉死死相逼的大致心態了。而那個放跑劉邦的丁公,事後似乎也沒受到項羽的追究,應該也是出於這個道理。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丁公回來銷差時,說沒能抓到劉邦,讓他給跑了。項羽會怎麼樣呢?可能就大手一揮,算了吧,你下去吧。為什麼會是這樣?大概在項羽看來,真正抓到劉邦也不是太好辦。所以有點達爾文主義,讓他適者生存了。所以日後武涉說韓信的說辭中有:“且漢王不可必,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從這個記載來看,劉邦有跑脫的,也有透過立約脫身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楚漢戰爭遠非如今記載的那麼單純,其複雜性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只不過材料缺乏,我們也只能認可目前的記載模式。
如果我們認可劉項的兄弟關係,那麼這兩人之間的爭鬥就純屬兄弟對掐。即使是好兄弟,一旦對掐起來,可是一點兄弟情誼也不講了。如果有哪一方要講點兄弟情誼,那一定是佔上風的一方。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他有這個資本,他有力量操縱這個掐的力度與時間長短,於是,他可以在掐的時候手上少使點勁。而弱的一方則不然,一定會全力以赴。在我們看來,劉與項的關係很不對稱,不是勢均力敵,項強劉弱,項放過劉的次數肯定多過劉放過項。這可能是力量對比造成的。被指認數度放過劉邦的項羽屬於勢力超強者,而佔優勢者總會顯得大度一點。在劉邦就沒有這種好心情了。《史記索隱》引《三輔故事》曰:“楚漢相距於京索間六年,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這個記載當然也只是一種傳聞,並不一定真實。但可以肯定,劉邦在與項羽的對敵中吃足了苦頭,而每吃一次苦頭都只會加強他對項羽的怨恨。所以輪到項羽落敗逃跑時,劉邦一發覺就派了灌嬰帶五千精騎追趕,並放出話來,得項王者賞千金,封萬戶侯。如果當年項羽有類似號令,估計劉邦也不容易跑脫。從這一點上,劉邦對兄弟之情的顧念明顯不如項羽。
但劉邦對項羽的感情也不盡然全是怨毒。《項羽本紀》載:“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氏。” 有人以為,劉邦是不是太喜歡哭了。對此,《致堂讀史管見》卷二有精彩評論,其曰:“或謂高帝之圍項羽,無靳智,無遺力,唯恐斃之不速也。羽死,封以本國而葬之,哀哭乃去,誠歟?曰,誠也。帝與羽俱起布衣,受命懷王,約為兄弟。鴻門之隙,自沛公左司馬曹無傷為之,亦既講解矣。及羽背關懷楚,放殺義帝而自立,漢王假仁仗正以討罪人。於是雌雄之勢分。然而云擾風驅,電轟雷擊,龍蛇交鬥,山嶽振搖一時,角逐勝敗。智伸力屈之跡既已消散,無事則追念當時,杖劍並起,相與圖秦,兄弟約言,輔車敦好,慨然有動於中而不遏者。此固英雄之人,心事落落之態,而史稱其大度者也。誅則誅之,哭則哭之,道並行而不相悖,其斯之類歟!” 《史記菁華錄》卷一說得也非常妙,其曰:“羽以魯公終,義帝命也。劉以漢為有天下之號,羽所置也。豈非天乎?”項羽殺了義帝,但其最後享用的葬禮卻用了義帝當年授予的魯公;劉邦殺了項羽,但他享用的國號,卻是當年項羽授予的漢。真是天道好還。
《汲鄭列傳》記有這樣的事,可能對理解劉項的複雜關係也有幫助:“鄭當時者,字莊,陳人也。其先鄭君,嘗為項籍將。籍死,已而屬漢。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也就是說,劉邦將歸順了的項羽部下全都改稱項羽的名字,並全都封了官。這種做法到底是為了紀念項羽,還是凌辱項羽,以出那口受項羽凌辱的惡氣。可能兼而有之。總之,劉邦是個愛才之人,項羽這個小兄弟才氣比他高得多,處處壓劉一頭,劉對項愛恨交併也非常正常。因為不如項羽,所以要折辱死者;因為曾經是好兄弟,所以要紀念他。但這個記載可能也是傳說之一種,並不那麼靠得住。因為高祖功臣陳嬰、項伯、呂清、項它等人,就沒改名嘛。聯絡到劉邦聽說韓信的死訊後且喜且憐的表現,其對項羽之死也應該有類似的心情。既高興看到項羽的死,又表現出真切的惋惜,並且一點都不矛盾。蒙網友指出,菜九此說不對,應該是喊項羽的名字。可能菜九確實在這個地方搞錯了。菜鳥嘛,出點錯也很正常,不錯倒奇怪。另蒙網友指出,丁公為季布母弟,應該是舅舅。不過菜九以為,母弟亦可以理解為同母異父兄弟。
以上所引胡致堂的那段話說得真好,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劉邦項羽的不世情緣,讓我們再來重溫一遍:“智伸力屈之跡既已消散,無事則追念當時,杖劍並起,相與圖秦,兄弟約言,輔車敦好,慨然有動於中而不遏者。”是啊,如菜九這樣一生平淡之人,還動不動來個遙想當年,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像劉邦這樣經過激越殺伐而有天下者,緬懷自己一生走過的路,為其驚心動魄處而感嘆唏噓不已,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何況劉邦總體上是個公私分明的人,分封功臣時,以滅秦為首功,滅楚次之。因為滅秦總體上是為天下,而滅楚總難脫為一人之責。那麼,項羽在滅秦戰事中的蓋世奇功,正是非常值得緬懷的。如果加上兩人原本交好,同功一體,這種緬懷之情更是如滔滔江水,一洩如注,正是“慨然有動於中而不遏者”。劉邦是個真性人,所以“誅則誅之,哭則哭之”,沒什麼不可以;“誅則誅之”,念則念之,更是人之常情。於是我們可以更好地檢討丁公之死,原來這位仁兄在前來討賞之時,正巧趕上劉邦 “無事則追念當時,……慨然有動於中而不遏”的當下,他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想都不用想,就能知道會是什麼結果。我們可以想象,丁公前來討賞,卻不曾想撞到了劉邦因懷舊而悲從中來,正想找什麼人來撒氣而無法可想的時候。劉邦一見此人,就想我那好兄弟就是因為你這個不爭氣的傢伙而送了命。於是,皇帝一發怒,可憐的丁公就不明不白地死於非命。丁先生死得不明不白,後人也因此弄得一頭霧水,引發了無數口水大戰。菜九自以為懂項羽也懂劉邦,摻合進來,此其時也。
本文出自菜九段歷史的側影
歷史的側影目錄
詩經裡的假大空
觸龍趙太后,千古大忽悠
千古一王——陳勝王
千古誰識戰鉅鹿
千古不散鴻門宴
生為亡秦楚義帝
才高九鬥說項羽
不死的項羽
漢高祖招誰惹誰了
附 古風探求
當劉邦想起項羽的舊情來
張良的地位是鐵哥們劉邦捧起來的
附 股評家張良與操盤手劉邦
呂太后的婚前協議
附 我來剝周昌的畫皮
漢孝惠帝的身世成謎
千古誰識漢賈生
司馬遷的死生棋局
附 皇帝的家譜
沉甸甸的武則天現象
浩 然 與 溟 涬 同 科
——《歷史的側影》序
田秉鍔
*******************************************************
菜九段先生的新書《歷史的側影》將要版行海內,囑我為序。油然想到程千帆先生關於如何寫序言的教誨,不覺悵然。1993年聖誕節前,為了延請程千帆先生擔任《淮海文匯》雜誌的學術顧問,我在馮保善先生陪同下,叩響了程先生南京大學南秀村寓所的門環。先生和善如佛,慨然應允了我們的請求。那天談了很多,其中便有作序的兩難。話頭是由某學生請程先生為其新書作序引發的。程先生說,當時沒有應允。我與保善先生問何以故,程先生說:寫序,就要有好說好,有歹說歹。如果有三條長處,我寫三條;有兩條短處,我寫兩條;自己就感到說了實話,心裡高興。但求序者多喜人說好,多怕人說歹。我不說真話,我不高興;聽我說歹,人不高興,又何必找這份不愉快呢?最後,先生繞回話頭,微笑著說:“序文我不作,你要出書,我樂於題簽,我的字還是不錯的!”
教言在耳,先生已經遠行。
菜九段先生是我的朋友,也曾經在程千帆先生治下編過中華大典文學典。為他的新書作序,自然也要堅持程千帆先生的教誨:有好說好,有歹說歹。
菜九段不姓“菜”,亦不叫“九段”。菜九段,網路筆名也。在《古史雜識》的前言裡,作者這樣解釋:“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稱,而菜九段作為網名,則是超級菜鳥之意。本意是說上網的水平很差,但也不妨推廣到其他方面。”
我識菜九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初。他供職於江蘇古籍出版社,擔任中華大典文學典的編輯,業餘時間對寫新詩投入頗多,給我的印象是,其關注點似乎偏重於對生命意義的探求,這樣的創作與探求甚得我心。
1993年秋,我從徐州市文化藝術研究所調入《淮海文匯》雜誌社。該雜誌的前身是《淮海論壇》雙月刊。1994年元月,更名《淮海文匯》,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當年即刊髮菜九的人生感悟兩則。但在1995年末,菜九段忽賜我《劉邦趙高聯絡始末考論》一稿,心中不由一懍:莫非這個醫學學士、中醫學碩士、新詩寫手,改行搞歷史了。及讀文章,更覺驚異。徐州是漢天子、漢功臣的故鄉,從來漢文化研究者人才濟濟,這麼一個機密問題竟然被非徐州籍的客串學者抓去,真讓人赧顏懷愧。此文刊佈後,徐州漢文化學者多所揚譽。後來,一半相約,一半相賜,菜九先生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於《淮海文匯》上刊出了他關於“秦楚之際”的歷史研究論文竟有七篇之多。如《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秦代楚地吏治鬆懈芻議》、《劉邦西進滅秦的戰爭線路及歷史功績辨析》、《試論三戶亡秦的歷史應驗》、《項羽分封新論》、《鴻門宴結局與劉項關係識論》、《項羽敗亡原因新探》等。看一看標題,即可估量出菜九段獨特的學術眷顧和學術考量。《淮海文匯》1997年年底停刊。十數年後,回首前塵,我仍然堅信菜九段的那些篇文字為這個小刊物創造了學術光榮。此後在我編輯《徐州文史資料》時,曾向菜九段約稿。他的長篇論文《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一經刊出,學術界就有人指出它填補了一個歷史空白。
以上,是我站在純然“編務”立場對菜九段若干篇論文刊佈過程的懷想。當菜九段告別紙質載體,遊弋於網路天地的時候,他的學術研究才算是跨越了熱身期、走向了超越與創造。作為朋友,我們一直熱線聯絡。關注他飛翔的時候,我也放飛自己的文化之夢。曾經兩次約他參加沛縣劉邦文化節 ,我也多次南下金陵相訪。飲酒泗上,登歌風臺以說古;品茗白下,遊玄武湖而諷今。年齡懸殊,專業反差,江淮阻滯,稻粱憂煩,似乎都沒有限制我們對《史記》這一本書、對劉邦、項羽這一對古人、對“秦楚之際”這一特殊時段、以及對兩漢文化諸懸案難題的思考。比如“秦楚之際”,也就是從陳勝起義,到楚漢相爭的這段歲月,司馬遷曾以“月表”的方式加以排列,可見是萬分重要的歷史關節點。為補歷史界對這一特殊時段的粗略之憾,我與菜九先生曾擬仿《資治通鑑》體例,合撰《秦楚綱鑑》一書。思路理清後,所有的案頭梳理工作都由菜九先生一人完成。六十萬言,如沙堆山,檢討懶怠之外,我深佩菜九的學術堅忍。網上諸友,但知菜九出言快捷,橫掃落葉,極少有人知道他是扎死營、打硬仗的角兒。
2005年,菜九先生推出史學文集《古史雜識》。“古史”雲者,仍是以“漢史”為主,以“秦楚之際史”為主。紙本的東西,讓人踏實,但畢竟流佈不廣,知者不眾。廣大網友,多是透過虛擬化的刀兵布排,認識了菜九段的斬關奪隘。這也讓久耽學院自傲的史學教授們屢屢驚詫:教科書外,居然還有天地!
歷史被誤讀,由來已久。歷史被戲說,則是近年的熱鬧景。結果是歷史的矇昧主義氾濫而世人不覺。一個民族愚昧與否,有一個參照系,即看這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認識是否客觀清醒。數典忘祖,數典侮祖,或既不數典,又不要祖宗的現代人真還不少。因而,歷史精神的迷誤,已是一個嚴重的時代問題。
重溫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歷史。歷史是一個消失的過程。連歷史本身都消失了,它還在乎後人的指指戳戳嗎?讀史,是一個借史而引動的啟蒙運動、智慧工程。我們在追尋歷史虛實、真偽時,其實是在尋找今日如何活得明白;換言之,進入歷史,是在尋找今日的精神幸福。
菜九先生明白這一點。當他選擇以《史記》為資料庫構建個人的話語平臺時,他已經把歷史的哲學思辨放到了追求的首位;把開闢第二戰場,建立個人的學術根據地當成了階段性任務;把一個科學工作者注重事實、質疑求證的學術品格貫穿於始終。我欣賞他的挑戰氣度,我尊重他的平民探究,我佩服他每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我尤其驚歎他突破陳見每每推匯出顛覆性的結論。
《歷史的側影》一書是菜九先生繼《古史雜識》後的又一學術研究隨筆集,除了改寫了《古史雜識》的相關篇目外,又增加了一些精彩章節,如論張良,論陳勝,論義帝,論劉項、論鴻門宴等,其中的觀點都是經過網路錘鍊的。與《古史雜識》比,語言更加犀利,立論更加冷峻。該書除表現菜九先生在研究方面的寫作追求外,還將給網路以學術,給學術以自由,給“史記學”一份驚喜。
時下有“草根”或“山寨”文化盛行。菜九段的史論文字雖然遊離於學院派之外,但其不媚俗、不仿擬、重獨見、重原則的風格,卻恰恰張揚了近代國學大師們倡導的自由精神。
從這個角度看,菜九段是一位精神鬥士。
菜九段有一份工作,他的做學者、做寫手,都是業餘的。自然有其長項,也有其弱勢。長項是他的自由搜尋,博覽約取,見縫插針,無往不通;弱勢是因為他沒有受過學院派的史學訓練,因而不能保證學術文章的四平八穩,無懈可擊。說“翻案文章”,言重了;但菜九段的大多數文章都帶有針對性或矯正性。也因其缺了最基本的文史學術寫作調教,故而菜九的行文無所顧忌,筆下毫無遮攔,不依不饒,言辭咄咄逼人,殺傷力甚強,難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有違忠恕之道。英氣不可缺,霸氣不可長。可能要等到他真正變得老奸巨滑的那一天,這些學術寫作上的小瑕疵,才會從他的筆下淡出。另外,就是學術建構的任務,目前,已有陣列,已有聲威。但“細柳營”的營建,對周亞夫來講,比打一兩場小勝仗更重要。但不客氣地說,學術構建的重任,以菜九先生目前的學術準備,恐怕還需期以時日。
儘管如此,藉著網路交鋒,菜九段還是磨礪出了自己的學術機敏和堅韌。但上陣之前,我知道他的讀書求知從未放鬆過。“好古敏以求之”,這是孔子的教誨。菜九段或者已得一“敏”字。以我對他的學術期盼而言,“敏”之後,他的學術風格還會趨向中平。但菜九似乎也太滿足於這個“敏”字了,由此,其最終的學術追求,可能也將終止於這個“敏”字。因為我不止一次聽菜九說自己,一個學術上的門外漢,能搞成這個樣子,也說得過去了。老實說,他的這種態度,我是不滿意的。但考慮到他非專門訓練的基礎條件,他的這種態度或者也是一種自知之明。
歷史太厚重。歷史謎太多。以歷史作為思想話題,是聰明的選擇,也是疲勞的選擇。為了節省體力,攀登高峰,我們在旅遊沿途肯定要忽略許多風光秀美的景點。這是我對菜九先生的提醒。不過,我相信他將是一個笑傲雪峰藍天的人。
是為序,並摘莊生語、太白詩為題。恰好菜九對莊、李二家也頗有心得,可謂不謀而合。僅以此與朋友共勉。
編輯於 2019-05-0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劉邦
項羽
史記人物
九公茶坊
九公茶坊
-
9 # 慵懶國王
項羽對於劉邦來說,劉邦的感情很複雜。他們曾經是一起揭竿起義,推翻暴秦的戰鬥夥伴,曾經是一起斬雞頭燒黃紙的拜把子兄弟,曾經是因為爭奪天下,不惜刀兵相見的強大對手。
雙方之間並沒有私恨舊怨,僅僅是為了天下的權力鬥爭。項羽是英雄式的最後貴族,從未對劉邦偷奸耍滑,反而屢次相助劉邦、放任劉邦。劉邦即使是六親不認的混混,對於這樣的人物還是由衷地敬佩。
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即使項羽被俘,劉邦也不會對之殺害。劉邦在秦末落草為寇,被秦軍趕得四處逃竄,是項梁叔侄收留了他,並且給予他地位、權力、名聲、軍隊,給予他從草根向新貴族階級的上升通道。劉邦加入楚軍初期,曾多次和項羽並肩作戰,打敗秦軍,就像是“一起抗過槍”的兄弟,因此結下了深情厚誼。
看在項羽的個人威望和歷史功績上,劉邦也不能對其報復和加害。項羽是反秦聯盟的首腦之一,也是推翻暴秦的主要人物。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從響應天下義軍號召,到領導天下義軍,只不過用了數年時光。鉅鹿之戰,九戰九勝,殲滅了秦軍的主力,招降了義軍的夢魘—章邯。天下諸侯共同由此共同推選為上將軍。接受其領導。
項羽入關後,分封十八路諸侯,大多數人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東西,更加擁護和愛戴項羽。到了楚漢戰爭末期,雖然擁項的諸侯們或死或俘或降,但項羽的個人威望依舊不能小覷。如果對項羽加害,劉邦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降將們的心理牴觸,畢竟項羽都曾是大家的上司。
比如從項羽陣營投降來的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六國貴族之後的張良、韓王信等可能會有兔死狐悲之感。這對於剛剛取得大勝,即將建立新王朝的劉邦來說是極為不秒的。
項羽在軍事上的失敗,並不一定代表西楚國的民心會倒向劉邦。劉邦只是贏得軍事勝利,治理和安定天下更為重要。西楚國是天下最大的諸侯,項羽已經是加冕過的帝王,在國內號召力十分恐怖。只要劉邦敢加害其人,楚國舊部也會激烈抵抗。
項羽烏江自刎,已經代表了他無意再爭霸的態度,否則捲土重來未可知。死者為大,所有的過往與羈絆都將會逝去,劉邦根本沒有必要再為難他,最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平定西楚國,獲取西楚舊部和廣大百姓的支援。
項羽領導的項氏一族除了戰死沙場,大多都跟著項伯投降了劉邦,劉邦也沒有必要為難他們,甚至敕封項伯等為侯,賜予皇家姓氏—劉姓。項羽死後,劉邦對其大哭一場,以隆重的帝王葬禮送走了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劉邦已經對過去釋然,所以更沒有必要去報復項羽了。
回覆列表
劉邦沒有報復項羽嗎?楚漢之爭的時候,劉邦可是發出了極居誘惑力的懸賞通告,就是誰能把項羽殺了,就封萬戶侯。劉邦手下的兵看到項羽就不是一個人了,而是高官厚祿啊。最後,在烏江,項羽被一群士兵餓狼撲食一般的分屍了。這是最直接的報復了。
另一個方面是否定項羽的功績,更是否認了楚國的存在。大家都知道,西楚霸王自立之後,就是建立了楚國,然後,分封天下,漢王劉邦被封為蜀地。但是漢王要證明自己的正統,自然要貶低項羽,否認楚國的存在。我們所學的歷史都是秦朝之後,就是漢朝,並沒有提到楚國的存在。就像北宋滅亡之後,就有個偽楚,然後才有的南宋。但是歷史書上並沒有給我們介紹偽楚的存在。
這已經是一個帝王的最為全面的報復了,還需要怎樣的報復?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後來人,要擦亮雙眼,善於思考,才能更為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