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滄海拾遺錄

    提起南明,滿紙都是漢人的血淚。與文弱卻享國一百多年的南宋相比,南明卻是一盤散沙,堅持不過30多年。從表面看,南宋和南明的開端頗有相似之處。都是前面的大一統王朝被外敵入侵京城被佔,都是宗室成員退居南方半壁江山試圖捲土重來,但結局卻大不一樣。個人認為,以下方面因素決定了這一結局。

    一是崇禎皇帝歸天后法定接班人未能順利接班,導致擁立人選難定,抗清力量分散。崇禎皇帝歸天前沒有及時將太子朱慈烺送往留都南京以備不測,在城破前夕才將三個兒子送出城,但為時已晚,除了皇三子僥倖逃脫隱姓埋名多年,太子朱慈烺及皇二子均遇害。這就使得留在南京的群臣找不到法定接班人繼承大統,群臣各懷心思,提出福王潞王桂王等多個方案,沒法提出能統一人心的皇帝人選,假如太子朱慈烺能成功來到南京即位,其在法統上最正統,可以有效凝聚民心,團結抗清力量。反觀南宋,由於康王趙構是唯一逃出生天的宋徽宗兒子,擁立其為皇帝在法統上無可爭議,可以較快地收攏力量,整頓軍備。

    二是南明面臨的對手清政權戰略更成熟,打算更長遠。金朝君臣最初只是在北宋身上大撈一筆,甚至最初沒有長期佔據中原地區的打算,僅打算設立緩衝區,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張邦昌的偽楚政權。在漢人文臣指點下的清朝政權打算更加長遠,其目的就是入主中原,不但馬上遷都北京,還極力籠絡歸降的漢族文臣武將,讓他們成為自己南下的前驅馬前卒,還趁南明君臣內訌之際,果斷南下展開統一天下的戰爭。這樣出於上升期又有成熟戰略長遠打算的對手實在是南明最不想遇到的。

    三是明朝滅亡前夕的國勢糜爛程度早已難以挽回。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明朝國勢早已處在“抽心一爛”的地步,文臣武將與皇帝離心離德,文臣不肯為國分憂,甚至還有與李自成和後金政權暗通款曲,武將擁兵自重,不能聽從指揮。眾多文臣武將都抱著投奔新主的打算,缺乏與國共榮辱的信念。而北宋滅亡前,文臣武將效忠宋室的信念還很濃厚,還能很快地聚集在趙宋的旗幟下。宋高宗趙構南渡後,可以很快地整頓軍備,很快出現了以“中興四將”為代表的優秀將領和以“岳家軍”為代表的強大軍隊有力地保證了南宋政權的維繫。

    總得來看,與南宋相比,南明政權不但根基差得多,人心渙散,對手也比南宋遇到的成熟強大得多,雖然期間一度形勢大好,有收復南京劃江而治的可能,可惜內部沒有統一的主心骨,最終一敗再敗,使得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成為絕響,留下“崖山之後無中華,明朝之後無華夏”的嘆息。

  • 2 # 歷史課課代表

    南宋和南明的前身都曾是統治中原的統一王朝,兩個王朝都是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打擊、滅亡下而被迫南遷而重建王朝。但是南明與南宋明顯不同,南宋能夠在金朝的接連打擊下頑強的生存了一百多年,最終拖垮的敵國金朝,而明朝殘餘勢力南遷後建立的南明卻只堅持了十幾年就在清朝的大舉進攻下分崩離析,南明最終沒有成為像南宋那樣守住江南與清廷分庭抗禮的政權,這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相比南宋,南明缺少一個公認的正統性人物繼位

    金朝滅亡北宋時,京城汴梁的宋朝宗室皇族幾乎全部被金人擄走,康王趙構成為了唯一的漏網之魚,趙構憑藉著宋徽宗庶子的身份和宋哲宗遺孀孟氏的首肯而稱帝繼位,宋高宗趙構繼位的正統性和南宋政府的合法性在當時幾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因為是宋朝皇室僅存的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男性,趙構在北宋皇族被一網打盡的時候能夠做到振臂一呼而應者雲集。相比南宋,南明政權先後即位的幾位“皇帝”們就實在有些讓人大跌眼境了。除了弘光帝與明朝皇帝血脈較近,其餘的唐王、魯王、桂王,都是明朝遠支宗室,旁系血統的身份,讓他們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質疑。封建王朝都講究正統性,名不正則言不順,得不到普遍的承認和擁戴使得南明政權始終無法做到政令統一,所以也就沒能集中精力抗敵。

    二、相比南宋,南明沒有集中力量抗敵:

    面對金人的南下進攻,南宋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確的抗敵策略,宋高宗雖然一路南逃,但是他委任岳飛、宗澤、韓世忠等“中興四將”兵權,讓他們有效的阻擊了金朝的南侵,宋高宗雖然沒有興復宋室、還於舊都的志向,但是他也要保住淮水長江以南的王朝和自己來之不易的皇帝之位,宋高宗的底線就是與金人劃江而治,為了維護這個底線,宋高宗也是不惜一切代價集中兵力抗金的。而南明從建立之時就沒有能形成政令統一,東林黨集團、宦官餘孽和各路軍閥互相勾結互相爭鬥,又互相拆臺,面對清朝的重兵南下進攻,南明非但沒有君臣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敵,反而內鬥不斷,互相傾軋,消耗了自身的實力,反而讓清軍有了可乘之機。

    三、相比南宋,南明面對的對手清王朝更為強大:

    金朝進攻南宋時,女真人處於由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轉型的的時期,女真人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封建化程度較低,人口規模、經濟、文化全面落後於宋朝,以至於金朝滅亡了北宋卻無力管理北宋故土,故而先後扶植偽楚和偽齊等傀儡政權代其統治。加之金朝在南侵宋朝時又西征西遼,打擊西夏,造成了兵力的分散,與此同時,金朝統治內部的契丹人、渤海人和漢族人又紛紛反叛,這些都讓金朝不能去全力南下攻宋。而後來南明的對手清朝已經完成了封建化的轉型,從皇太極繼位起,清朝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漢化改革,滿洲人已經進入了封建社會發展階段,與明朝差距縮小,同時清朝降服了漠南蒙古諸部,又征服了明朝藩屬李氏北韓,徹底解決了南下攻明的後顧之憂,同時南明的對手八旗軍隊作戰勇猛,轉移快,機動性強,是十七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

    四、相比南宋,南明小朝廷更加奢靡腐敗:

    南宋建立後宋高宗雖然算不上節儉,但是歷史上也並沒有記載宋高宗在南宋建國後的初期階段有任何奢侈腐敗的現象,北宋雖然滅國,但是新建立的南宋政府當時掌握著北宋幾乎最為富庶的江南地區,這一地區曾是北宋重要的賦稅收入之地,並且該地區當時的富裕程度也高於明末。南明的統弘光帝稱帝后在南京大興土木,同時全國各地廣召美女,充實後宮,在明軍前線軍費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每天縱情聲色,揮金如土,朝野上下極度失望,南明朝廷的幾任皇帝都失盡人心,南明建立伊始就已經露出了亡國之相。

    南明沒有能夠成為像南宋一樣立足於江南負隅頑抗數百年,其最主要原因實際上源於其自身,這裡固然有清朝實力強大等原因,但是南明政治腐敗,派系林立,政令不一等原因有關。

  • 3 # e_listen141814398

    個人認為,一個民族只有敢於正視歷史,才能夠面對現實,面對未來。抗戰時候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透過對南明歷史的研究,找到自己的民族的問題。

    明末清初的馮銓,官運恆通,壽命很長,在那個年代很少見。由於馮銓的官癮很大,在喜峰口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以獲得在清朝作官的機會,後來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如果歷史沒有了出處,就成了歷史虛無主義,如此一來,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這是非常糟糕的。

    下面這段話是在總結清朝為什麼以很少的人口就征服了上億人口的大明帝國,他以魏忠賢逆案為突破口,列舉了其中對明朝滅亡起了重大影響幾個事件,其中就有馮銓用鉅額資金贊助皇太極入關。

    臣按:【逆閹魏忠賢既誅,其從逆者先帝定為逆案,頒行天下,逆黨合謀翻之。己巳之變,馮銓用數萬金導北兵至喜峰口,欲以疆場之事翻案】;溫體仁訐錢謙益而代之,欲以科場之事翻案。小人計無至,毅宗訖不可。大鋮利國之菑,得士英而用之,然後得志。嗚呼!北兵之得入中國,自始至終,皆此案為之祟也。丙寅,大僕寺少卿萬元吉上封事。-《弘光實錄鈔》

    明朝末年,魏忠賢入朝後,朝廷裡面從此形成了閹黨集團。首先在順治朝主持《明史》編撰的就是洪承疇和閹黨的馮銓,馮銓當年在喜峰口出資100000兩白銀為皇太極入關資助。當然,現代很多人認為馮銓此舉順應了歷史潮流,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Quattroporte。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

    馬士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但在後世卻不甚知名,遠不及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出名,其中有原因是大清王朝為了顯示其赫赫武功,不願提及馬士英,否則顯得大清朝的天下來得太容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史的編撰者馮銓為馬士英洗白,直止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博學鴻儒科,聚集了天下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經過長期反覆修正,才使得明史可信度大大提高,但是馮銓《明史》初稿仍然起了極壞作用。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此舉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Quattroporte。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

    這位先生又在胡說八道了。你說當時全華人民都編造同樣的事實,你說的這些東西有什麼依據?明末清楚的史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豐富,如果這些檔案全部都是偽造的編造的,那中國歷史還有什麼可以相信啊?否認基本的歷史事實,是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馬士英像瘋狗一樣宣稱敢於議論防守清兵就要被殺死的命令之下,上百萬精銳部隊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軍。這樣的的情形,在沒有馬士英巨大破壞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從邏輯上分析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書《南渡錄》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可信度相當高。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才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當時的人們,就是明末清初,那時候的人們認為要是沒有馬士英,清兵能夠統治整個中國簡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幾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寧遠城。

    一說起少女破處的事,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錄》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據《南渡錄》記載,朱由崧是被馬士英勾結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載並非是真實的,據記載馬士英勾結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宮中女人(估計是被馬士英一夥虐待死的)都說是弘光皇帝乾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馬士英制造的謊言。

    根據李清《南渡錄》所記,弘光皇帝整日以淚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愛喝酒。有一次馬士英告訴他要是不聽話,就把他皇帝位置廢了,弘光皇帝聽了以淚洗面,痛哭不已,從此一切權力都任由馬士英把持。

    南明時期馬士英借皇上選皇后和妃子的機會,大肆搜刮美女,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於他只要沒有結過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進宮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殺,連這些少女的母親也自殺了,有的到處拉郎配找男人。這些在史書上都有記載。從歷史上看,有了權力的人找女人還真是不得了。

    實事求是的說,明朝末年的黨爭劇烈,東林黨和復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鋮,阮大鋮的名聲極壞,東林黨人周延儒要找一個名聲比較好的人,於是他把馬士英提拔了,東林黨人對此普遍能夠接受,畢竟,馬士英又不是閹黨集團的,為人又很好而且名聲也還算不錯。最後的事實證明,心狠手辣的馬士英比阮大鋮有過之而無不及,阮大鋮好歹還寫過《防江疏》,對長江的防守提出過很好的建議,而馬士英則把說真話的偵察兵關起來毒打,而重賞那些吹牛逼的親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於一切之上。馬士英和阮大鋮一起,把那些東林黨人往死裡整,這使得有些東林黨人不得不寫信給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權的最後時刻,在幾乎所有人都強烈反對的情況下,在甚至包括馬士英提拔起來的關鍵人物都強烈反對的情況,硬生生的把江北4鎮的主力從前線調去對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對都無效。到最後大家才明白 ,這個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

    那些白道黑道都來的官僚,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剋星。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馬士英手下的官吏透過盤剝百姓巧取豪奪居然豢養了10萬打手部隊,而清軍入關的八旗鐵騎總數才6萬,馬士英居然對此行為大加褒揚。馬士英手下打手無數,實在駭人聽聞。江南的老百姓賣兒賣女去逃荒,人間天堂,變成了人間地獄。 馬士英是明末那個時代的產物,明末那個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賄賂公行黨爭劇烈,朝廷中,不問是非善惡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馬士英曾經因為挪用公款打點上司,受到處分,是明末那個時代給予馬士英飛黃騰達的機會。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夠籠絡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適應那個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徵,從而將明王朝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他大肆迫害羅織罪名迫害,濫用權力是它的基本特徵。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對西方的戰爭。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還是進步?馬士英阮大鋮當時在方國安的部隊中 ,渡錢塘江後不久,在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帶兵阻斷過橋,在橋墩上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後來,看管魯監國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沒抓住朱以海,覺得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阮大鋮和方國安都投降了,這支超過10萬的部隊,很多都被清朝殺降了,馬士英哪裡在組織抵抗?。 史書上記錄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馬士英的胡作非為:毒打說真話的偵察兵,而重賞牛皮的親近,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鄭軍部隊逃入海中。史書記錄的鄭鴻逵的水師部隊,普遍面板漆黑,身手敏捷,精於水戰。但是馬士英毒打偵察兵,重賞吹牛皮的親近的做法,讓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戰的動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軍將馬捆綁在木筏上,清朝大軍是用木筏漂流過長江的 ,明朝方面有鄭氏集團的至少數萬福建精銳水師,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隊,由於馬士英的胡作非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偵察兵,而重賞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隊完全喪失了鬥志,清軍才歡快的漂流過了長江。 我覺得,一個民族的靈魂包括其文化傳統,歷史是這個民族的一個重要部分。歷史虛無主義,實際上是徹底否定這個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但他給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備受當時的人們批評。在馬士英的唆使下,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這支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張國維都殉國而死,據顧炎武的《聖安本紀》記錄當時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也殉國而死。後來馬士英和方國安劫持魯監國朱以海,以此作為投降清朝的晉升階梯。張國維趕來營救,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上書五個大字:方馬止此矣。但後來看管朱以海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脫,登舟入海。馬士英後來覺得沒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沒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廟出了家,很快就被清軍搜查出來,馬士英被處死。

    人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惡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壓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明朝末年的華人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些。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周延儒、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傳》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馬士英執政期間,批評馬士英就會遭到嚴厲的打擊,連《讓馬瑤草》的作者,在馬士英逃跑以後,馬士英已經很大程度失去權力的時候情況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脅的準備,《明史·奸臣傳》稱馬士英日事報復,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惡魔一樣。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東林黨實際上是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執政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執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麼複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幹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

  • 4 # 雨夜讀史

    南明之所以未能成為第二個南宋,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南明缺乏核心領導。南宋時宋徽宗有兩個兒子沒有被擄到金國去,一個康王趙構,另一個是信王趙榛。但是趙榛因為組織軍隊抗擊金兵,被金兵圍剿,最後不知所蹤。所以宋高宗作為宋徽宗僅存的未被金人擄走的兒子,他繼承皇位是比較合理。

    而南明由於崇禎的三個兒子未能逃出京城,這讓皇位的歸屬有了懸念,之後無論是弘光、隆武、邵武還是永曆皇帝,誰都無法樹立統治的核心,甚至還出現邵武和永曆爭權之事。帝位的不明確,使南明無法形成凝聚力,猶如一盤散沙。

    二是南明諸帝缺乏趙構的才幹。趙構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好,但是他的才幹明顯在南明諸帝之上。趙構手下人才濟濟,有岳飛、韓世忠、劉琦、吳玠等等,宋高宗御將有術,在平定內亂、抵抗金兵時他能放手讓這些大將帶兵打仗。當他決定和金國議和時,他又能順利從這些大將手中收回兵權並且沒有出大亂子,這樣的御將之術非尋常人能做到。

    反觀南明諸帝,缺乏御將之術。弘光帝時表面的實力最強大,左良玉擁兵幾十萬,江北四鎮也有十幾萬人馬,但是弘光帝根本無法駕馭這幫驕兵悍將。左良玉和江北四鎮的將領根本不把弘光帝放在眼裡,左良玉甚至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江北四鎮的將領中,劉良佐、劉澤清降清,高傑雖然忠於大明但是飛揚跋扈無人能制,最後死於叛徒之手,只有黃得功一人為皇帝戰至生命中最後一刻。隆武帝也無法駕馭擁立他的鄭氏兄弟,後面的永曆帝也制止不了孫可望和李定國的內鬥。

    三是槍桿子裡出政權。趙構和南明諸帝一樣,登基繼位時手下的嫡系部隊並沒有多少。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動兵變,他們逼趙構退位,擁立趙構三歲的兒子趙旉為皇帝。後來張浚組織大軍勤王,才將趙構解救出來。紹興七年,淮西軍的統制官酈瓊帶領全軍四萬餘人向偽齊皇帝劉豫投降。這一系列的兵變使趙構對武將越來越不信任,決心收回兵權。紹興議和前夕,趙構逼手下大將張俊、韓世忠、岳飛交出兵權。兵權交歸朝廷,使趙構的腰桿子硬起來。

    反觀南明諸帝,從來沒有能真正掌握兵權,他們不過是軍閥擁立的傀儡而已。弘光帝時,朝廷主要的兵力由左良玉和江北四鎮掌控,隆武帝則是由軍閥鄭芝龍和鄭鴻逵兄弟所擁立,隆武帝根本指揮不動手下的軍閥,因此他空有恢復之志,卻因為沒有自己的隊伍而根本無法實現願望。後來的永曆帝依靠大西軍的殘部,兵權掌握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手裡,孫可望是個有野心和私心的人,他因為嫉妒李定國取得的巨大軍功,與李定國爭功,失敗後乾脆投降了清兵。

    四是南宋和南明的對手的政治目的不一樣。南宋的對手金國,他們的目標並不是滅宋,因為金國立國不久,而且他們剛滅了遼國,金人數量不多,如何鞏固原遼國地區的統治才是金國當時重點考慮的。因此金兵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後,立了張邦昌為皇帝后就撤兵北還。金國的主要目的只是掠奪財物和佔領河北河東的土地,因此金兵滅北宋時總兵力也只有十幾萬,這點兵力想要佔領宋朝廣大的疆域是不可能的。後來張邦昌還政給趙構後,金國又立一個傀儡劉豫幫他們治理中原。

    而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已經有取代大明的野心,只是那時條件還不成熟。到多爾袞執政時,他收到吳三桂的邀請帶清兵入關。在佔領北京後,高瞻遠矚的多爾袞為了更好的指揮統一戰爭,決定遷都北京。多爾袞也遇到以前金國的難題,就是兵力不足,但是,高明的多爾袞只用了一招就解決了這個難題——就是以漢制漢。他透過不斷招降漢人並重用其中的人才,解決了清國兵力不足的問題,因此滿清可以迅速平定天下。

    由於以上幾個原因,儘管南明開頭的局勢並不壞,它們也不能延續南宋的奇蹟,南明註定只能如曇花一現出現在歷史的長河中。

  • 5 # 秋媚讀史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現象,北方的中原王朝一旦面臨外敵入侵,通常會向南方戰略逃跑,只要跨過了長江,往往就能延續百年國運,比如衣冠南渡之後的東晉,靖康之後的南宋。但是這個歷史上多次出現的場景,到了南明身上就失效了,這是為什麼呢?

    相比南宋或東晉朝廷,南明應該說還有兩個重要的內部優勢,但勢能沒有完全釋放

    宋朝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完全南移到江南。南明割據江南富庶之地,財源完全是不成問題。有錢了,就能招兵買馬,就能支撐戰爭,可南明就如同一個敗家子,手裡有牌也沒打好。

    南宋就很會利用對金國的經濟優勢。整個宋朝都有一個傳統,與西夏、遼國等少數民族簽訂合約時,都會加一條“開放邊境貿易”。

    遊牧民族靠打獵為生,生產方式比較落後,許多生產資料與生活用品都需要依賴與漢人的交易。而漢人除了需要馬匹、貂裘之類的產品,對遊牧民族的依賴性很小。

    南宋對金國的邊境互市,就如同發達經濟體對發展中國家交易中的“剪刀差”。這種“一邊倒”的交易方式長期進行下去,對金國的經濟可以造成很大傷害,讓其在組織大規模南下戰爭時“後勁不足”。

    南明在剛剛建立時,就有一個十分成熟的都城——南京,裡面不管是制度還是機構,都能隨時執行,但前提是坐在龍椅上的那個人要有絕對的合法性,也就是大家都認可。

    但是南明的弘光政權成立時,合法性受到很大質疑,難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君、臣、民之間離心離德。

    明朝末年的東林黨與閹黨的爭鬥,一直延續到了南明。弘光政權的老大是小福王,也就是老福王的兒子,而福王曾經與東林黨是老對頭。

    東林黨面對“小福王”,心裡不服,也不願意受其領導,就到處散佈假訊息,編造不利於領導的言論。這幫知識分子掌握著社會輿論,這時候他們的言論可以直接動搖民心和軍心。

    一般都內部矛盾,都可以用外部矛盾來轉移。南明的內部鬥爭掩蓋了所有的外敵入侵,激烈到沒有是非黑白,只有你死我活。

    南明朝廷頭目也是走馬觀花,短短十餘年,先後出現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缺少戰略定力,一會兒向東,一會朝西。

    沒有一個穩定的中心組織和領導,再多的錢財和士兵也是一盤沒有戰鬥力散沙,一擊即潰。南明的軍隊不少,將領各自為戰,還大多是一群不受約束的烏合之眾。

    反觀南宋,趙構的兄弟和父親都被抓到北方,他是唯一能繼位的合法皇帝,受到文臣武將一致擁戴,何況他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東晉的司馬睿,在建立東晉前也是有實力的琅邪王,並在南方已經耕耘多年,有一大批追隨者,等到西晉滅亡後,他成了唯一有實力和法理的繼位人。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一個王朝的興與衰是所有區域性因素疊加之後影響系統而結出的果。南明內部的不團結,消耗了自己的實力,也給了外部敵人可乘之機。

    南方朝廷的外部敵人已經今非昔比,大清與大金雖同為女真族,但此時的大清非南宋時的大金可以比擬。

    在內部組織結構上,大清實行兵農合一的八旗制度,戰鬥力可謂所向披靡。在冷兵器時代,北方遊牧騎兵隊對南方軍隊有天然的機動性優勢,並且戰爭成本小。這種部隊碰上了組織渙散的南明部隊,完全可以快刀斬亂麻。

    南宋面對的金國軍隊,戰鬥力也很強,不過金國內部不如大清穩定。大清在打天下階段,除了在皇帝去世的時候朝堂會不和諧,但對南明等外部勢力的態度上還是一致的。

    金國在立國時實行的是“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比如完顏阿骨打去世後繼位的是完顏吳乞買,這套制度會造成很大的內部矛盾。金國的貴族,許多都有理論上繼位的可能,然後心思就不會完全放在戰場了,也會時不時的分心關注龍椅,關心自己能不能上位。海陵王就曾透過非正常手段上位,然後大肆清理金國反對他的貴族,給金國造成很大的損失。這就給了南宋踹息的機會。

    在戰與和的問題上,金國內部始終都有兩種不同聲音,而大清在多爾袞的強勢領導下,雖有少許“主和”或“分治”的雜音,但主流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統一全天下。

    金國入主中原之後,貴族迅速墮落,開始貪圖享樂,很快就喪失了昔日的進取心。在治理上方式上,金國也沒有很快適應中原文明,這就導致其在中原地區總是面對漢人叛亂。一旦南宋方面出現北伐行動,黃淮流域的漢人就會迅速響應。

    大清就吸取了大金的經驗,還未入關就主動開始漢化,並吸收漢人官僚加入朝廷。大清的制度,比起南明,更有包容性,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大家紛紛願意前往。

    等到入關時,大清已是一個漢化比較深的政權,採取一些列的措施,比如承認明朝功名,奉大明為正統,拉攏漢人知識分子,擴大政權的組織基礎。

    這些被大清吸收的漢人官僚,比如洪承疇、吳三桂等人,又為大清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南明內部,皇帝有名無實,可謂群龍無首;面對強大的清軍,如同以卵擊石。不管是內部組織,還是外部因素,南明都不能成為第二個南宋。

  • 6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問的好。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又在江南半壁江山維持了一百五十多年。

    明朝滅亡以後,南明卻沒能像南宋那樣建立起鞏固的政權。很快就被清軍消滅。

    究其原因,一是南明的經濟已經崩潰。二是內部紛爭不斷。三是南明沒有能夠扭轉乾坤的名臣名將。第一,南明經濟崩潰,沒有長期抵抗外敵的基礎。

    打仗,歸根結底就是拼經濟。沒有兵馬錢糧,再強悍的將領也打不了勝仗。

    北宋的滅亡,有很大的偶然性。當時北宋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所以,雖然喪失了北方大好山河,僅僅依靠江南半壁江山,就能夠支撐與金國的長期戰爭。所以南宋站穩了腳跟。

    明朝末年的情況則要糟糕的多的多。當時全國各地連年災荒,再加上各種苛捐雜稅,導致經濟崩潰,民不聊生。這樣千瘡百孔的國家,已經沒有能力反擊外敵入侵了。

    第二,南明主昏臣奸,內耗嚴重。它不滅亡,天理不容。

    北宋滅亡,皇室被一網打盡,只有趙構一人倖免於難。這是悲劇,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正因為整個皇室只剩下趙構一人,他成了唯一的皇位繼承人。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齊心協力保他這個皇帝,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終於穩住了局勢。

    明朝則有很多藩王。明朝滅亡以後,皇室內部在不同勢力的輔佐下,不顧亡國之禍,為了皇位激烈內鬥!使原本就很弱小的抗清力量四分五裂!

    1644年6月間,弘光皇帝即位,但是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就被南下的清兵擊敗,弘光皇帝被俘。朱以海在浙東一帶出任監國,並準備在第二年正式即皇帝位,但是此時一個尷尬的問題出現了,從福建方面傳來訊息,唐王朱聿鍵已經先一步登基稱帝了,所以此時的魯王已經喪失了登基的正義性。

    比如,

    南明第一個皇帝弘光帝被清軍俘虜以後,魯王朱以海在浙東一帶出任監國,並準備在第二年正式即皇帝位,但此時唐王朱聿鍵已經先一步在福建登基稱帝了,這就是整個南明最有志氣的隆武帝。

    魯王心有不甘,與隆武政權之間多次發生摩擦,二者內耗不斷,極大地消耗了抗清的實力,導致隆武政權失敗,魯王也失去了自己的抗清基地——舟山,被迫逃到了金門島,依附鄭成功。

    這就是明朝,內鬥內行,外戰外行,敵人刀都架脖子上了,還要和自己人爭權奪利。它不滅亡,天理不容。

    第三是沒有名臣名將。

    南宋初年,文臣有名相李綱、宗澤、趙鼎等一批精明強幹,忠君愛國的能臣。武將有岳飛、韓世忠、吳玠、劉琦等能征慣戰的中興名將。

    這一群文臣武將,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能開天闢地、重整山河。

    南明的運氣則要差太多。

    文臣以東林黨為首,迂腐而愚蠢,不通時事,不懂變通,熱衷內鬥!把最大的依靠軍閥左良玉逼到造反。

    武將個個酒囊飯袋。只有大順降將李定國和國姓爺鄭成功,有一定戰鬥力。可惜一個在西南,一個在東南,互不配合,勢單力孤,迴天無力。

  • 7 # 司徒小雄

    大家好,鄙人司徒少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兩句看法。

    趙宋政權和朱明政權都遇到了同一夥敵人,那便是盤踞在東北一帶的女真人,後稱滿人。但結局卻相差萬里,北宋滅亡之後,趙構南渡建立南宋。而明末,朱家血脈天下皆是,卻迅速滅亡。不得不讓人深思原因。

    司徒少雄認為,原因有四個。

    第一,決心問題。在北宋時期,女真屬於遼國的統治之下,因此金國和契丹是你死我活的死敵,不徹底將遼國打殘廢,那金國不要想有好日子過。而金國和南宋,沒有直接的生死對立關係,不用擔心南宋主動滅亡金國,因此金軍南下的決心不強,沒有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雖然金軍多次南下,企圖滅亡南宋,但是遇到挫折也就算了。並沒有不死不休的地步。

    而當女真人再次強大的時候,滿人已經直接處於大明王朝的統治之下,作為地方政權,入主中原,不將前朝消滅的乾乾淨淨,那隨時有可能遭到反撲。所以這時候清朝取代明朝的決心比之前大。

    第二,經驗問題。金朝發動靖康之變的時候,是滅亡宋廷的絕佳時機,但是由於金朝沒有什麼經驗,竟然幹了一票就走了。沒有意思到自己能夠順勢統一全國,弄了個張邦昌偽楚政權就跑回老家高興去了,等回過味來,已經晚了。

    而滿人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再次有機會入主中原的時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國,不給南方政權喘息的機會。經過短短二十餘年便統一了全國。

    第三,團結問題。靖康之變之後,南方政權皇族血脈僅僅只有趙構,所以趙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大家寄託希望的皇帝。內部沒有人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連金人欽點的張邦昌偽楚政權都自動退位。

    而明朝滅亡之後,朱姓皇族子孫千千萬,雖然朱元璋開國之時,便制定了皇位的傳序,誰有資格當皇帝,誰沒有資格當皇帝,說的清清楚楚。崇禎自殺以後,血緣關係最近的弘光政權在南京成立,一年之後就失敗了,這時候,在南方相繼成立了若干政權,大清壓力在外,而他們仍然內鬥不止,所以給了大清逐個擊破的機會,最終草草收場失敗。

    第四,氣數問題。北宋滅亡於強大的外患,雖然北宋末年很腐敗,但是還未達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沒有發生遍地的農民起義。而明朝末年,朝廷經歷近三百年的運轉,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內部農民起義到處都是,比較出名的有李自成,張獻忠等等,所以宋廷氣數未盡,而明朝已經不得不進棺材了。

    以上四個原因,導致了南明不能成為第二個南宋。

  • 8 # 小川讀歷史

    南明為什麼沒有成為第二個南宋?

    表面上看,南明建立時的局勢和南宋建立時的局勢是很想的對吧,其實呢,他們所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局勢。

    繼承順序合理,軍民齊心,一致對外的南宋。

    南宋的建立者宋高宗趙構,是北宋最後一任皇帝宋欽宗的弟弟,在當時金兵南下製造了靖康之恥的時候,他並沒有在首都汴京,沒有被一網打盡,這才得以在韓世忠、岳飛等名將的協助下,往南撤退,暫時在杭州落腳。

    本身北宋時期經濟環境很不錯,相對於其他朝代來說,農民起義的規模與次數都大大減少,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趙宋皇室在民間的號召力還是有的,尚且能夠軍民同心。加上北方淪陷區也有各路反金義軍在背後活動,使得金軍主力在一段時間內不能全力南下,順利的給了南宋朝廷足夠的喘息時間穩住陣腳。並利用趙構在當時剩餘的皇室成員中,繼承順位最優先的這個優勢,成功的建立了完備的政治體制。雖然也曾經自毀長城,把剛剛拿下朱仙鎮大捷的岳飛急召回來加害致死,但是從當時大的局勢來說,南宋朝廷的建立,還是能很好的利用江南的各種資源,與北方的金朝分庭抗禮。

    在宋高宗之後的幾任皇帝,甚至還有一定的實力北伐,雖然沒有收到什麼實質的效果,起碼他還是具備與北方一戰的能力,直到出現遠比金王朝強大的蒙古軍隊,這才在絕對性的劣勢下,被攻克行在臨安。但就算是這樣,南宋軍民依舊沒有放棄抵抗,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明在1276年臨安就被攻克,但是南宋的滅亡,卻是在1279年的崖山之戰以後,因為崖山之後,再沒有趙宋皇室的血統能振臂一呼了。

    繼承順序混亂,東林黨爭,內鬥不斷的南明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自殺後,並沒有順利的把自己的繼承人派往江南。這樣一來,留在南京監國的福王朱由崧順勢稱帝,被後人稱之為弘光政權。

    在弘光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南明的實力還是很能打的,北方剛剛入關的滿清八旗部隊被李自成的大順軍牽制在河北山東一線,短時間內還不能直接給南方造成壓力,自己這邊又有江北四鎮以及武昌留守的數十萬大軍,如果當時的統治者稍微敬業一些,能夠聚合手頭的力量的話,清軍能不能打贏南明還不好說。

    可是老天不幫忙啊,弘光政權剛剛成立不久,就陷入了明末持續已久的東林黨爭之中,加上明朝本質上是被農民起義所打垮的,民眾基礎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裂痕。加上弘光政權的號召力也不夠,這下各地軍閥紛紛自行其事,沒辦法統一對外。這下可好,北方的清軍收拾完大順軍一看,喲呵,南面這群傢伙斗的真歡啊,我們不過去摻和下都對不起他們,這就趁著南明內鬥的間隙,在當時眾多的牆頭草漢奸的帶領下,攻陷南京,這樣一來,南明主要的軍事力量基本上都被消耗完了,之後的幾任皇帝,在陸地上只能依靠大西軍,在海上只能依靠鄭成功,被分割開來首尾無法相顧,這還怎麼打,很快就被清軍各個擊破迅速覆滅。

    所以說,南明為什麼不能和南宋那樣堅持那麼久,就是因為南明自身問題太多,又是繼位的皇帝沒有號召力,又是軍閥之間不齊心,還有民眾基礎太薄弱,這幾種原因加在一起,自然沒有號召力更強,沒有內耗,軍民齊心的南宋堅持的時間長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個股分時圖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