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外星人復活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清朝之所以能統治這麼久,在筆者看來有如下原因:
一、“懷柔政策”,一定程度上接納漢文化,開放一定權利給漢人,團結漢人共同對抗其餘邊疆少數民族。
二、聯合漢族人地主階級打壓漢族人農民起義
三、以“漢”制漢,除了開設科舉選拔漢人為官,清朝統治者也不斷學習漢文化,學習漢人的先進技術來完善自身。
四、文化侵入,透過服裝和髮式等方式“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將漢人強行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
五、“閉關鎖國”,雖然當時的西方文化經濟軍事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地步,清朝統治者也是多少了解這一情況的,比如我們的全能人才康熙帝自己酷愛學習西方文化科技,但是卻嚴令禁止外傳到民間,就是怕漢人學習了會影響清朝的統治。
六、“文字獄”,為了加強思想文化的控制,清朝統治者斷章取義,迫害了無數漢人知識分子。
七、不可否認的是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確實為當時的國家經濟文化帶來了一個鼎盛時期,只是後世無明君,漸漸衰弱了。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3 # 氣吞萬里如猴
其實,一百萬滿洲八旗都是聚族而居的,絕大部分華人絕大部分時間根本見不到滿人的影子,整個清朝的實際統治者是儒教徒!
-
4 # 簡約讀書社
明太祖朱元璋曾斷言:“胡虜無百年國運”。這一曾經證據確鑿的斷言卻在滿洲人的成就面前不攻自破。對於原因所在,我覺得主要是清廷做到了以下兩點。
一、維護讀書人利益透過恢復科舉,宣揚儒學,他們收買了知識分子。滿人很明白,如果不依靠讀書人,他們在中原的統治將寸步難行,這一點就要比蒙古人聰敏的多。
蒙古人之所以只維持了90多年的統治,很大程度在於他們拒絕接受儒學,並廢除了讀書人晉升的唯一通道——科舉。最終,也因為他們的傲慢而丟掉了天下,顯然滿人不願重蹈覆轍。清軍入關後,多爾袞立即下令開科取士,並且重點保護孔廟文廟,康熙更是親自到孔廟跪拜,表達尊敬之意。滿清統治者的一系列舉措迅速收服了天下知識分子的心。
對於他們來說,文化認同遠比民族重要的多,他們秉持孟子的觀點,認為夷狄如華夏則華夏之,只要君主擁護儒學,實行仁政,那麼何必問他來自哪裡呢?而科舉的恢復也讓讀書人有了晉升的機會,既然透過考試就能獲取榮華富貴,既然滿人願意維護過往的傳統,又何必反抗呢?
就這樣,讀書人歸順了滿清,滿清也從此擁有了統治的合法性。沒有了知識分子的幫助,試問哪種反抗能獲得最終的成功,根本無可想象。
二、維護地主士紳階級利益在得到了知識分子的擁護,擁有了統治的合法地位之後,滿清統治者開始把目光放到了中國歷史上另一重要階級——地主士紳階級。透過保護地主士紳階層的私有財產,維護地主士紳階級的利益,很快贏得了地主士紳階級的擁護。
而依賴地主士紳階層的支援,滿清才得以在民間徹底穩固統治,而地主士紳階級的這種忠誠一直持續到戊戌變法。清末朝廷之所以還能夠苟延殘喘,全在於漢族士紳的鼎力支援。像曾國藩等人,明明可反,最終還是考慮良多放棄了。
滿人用恢復科舉收買了知識分子,用保護產權穩固了地主士紳階層。透過維護中國歷史上這兩大階級的利益,擁有了這兩大階層的鼎力支援,滿清的統治就足以穩固。
有的人可能要問到,那還有農民階層呢?我想說的是,至於老百姓,清廷根本不用考慮。
中國的老百姓是世界上少有的務實溫和的人民,只要有口飯吃,能勉強活下去,他們都會不遺餘力的支援政府。況且沒了前面兩大階層的支援,他們是翻不起什麼大浪的。最多隻是佔山為王,打家劫舍而已,當你做大了,肯定又是會被招安的。
所以說,滿清的統治者只需穩住漢族的精英階層,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
5 # 四野後人論歷史
清王朝之所以能夠統治中國近三百年,而不像元朝統治者不足百年就跨臺了,緣自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民族政策。皇太極繼位以後,一改清太祖努爾哈赤對待歸附過來的漢族官民的態度,大量任用漢族的文武人才。明朝的著名戰將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是在皇太極的政策影響下先後投靠了新興的清政權。文臣輩諸如寧完我、范文程、鮑承先、羅繡錦亦先後加入了皇太極的陣營。可以這麼說,是皇太極為清政權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不是皇太極在52歲時英年早逝,坐在北京明朝自明成祖朱棣直至明崇禎帝金鑾殿寶座上的不會是他的兒子清世祖福臨。自康熙帝親政以後,一如即往的繼承了皇太極的民族政策,而且在這個基礎上加以大的改進。之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諸帝亦一直沿襲皇太極和康熙制定的政策。這就是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主要原因。
-
6 # 一抹暗香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滿清能夠長期統治中國,主要有幾個原因。
1.滿清馬上得天下,擅長騎射,能征善戰。清朝王室男性從小就要會騎射,這也是選拔王位繼承人的重要條件。康熙,乾隆都是騎射高手,康熙還曾御駕親征,這些都為後世子孫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2.清朝自努爾哈赤起,虛心學習中原文化,特別是入關後,順治皇帝推崇漢族文化,勵精圖治,杜絕了女真時代“跑馬圈地”等舊俗,孝莊太后和多爾袞按女真“兄終從弟”的舊俗結合而遭到中原的恥笑後,加速了滿清王室改變自身,與漢族融合的腳步。康熙帝從小自學數學和天文,乾隆帝飽讀詩書,提高漢族大臣在朝堂上的地位,這些都對民族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訓,嚴格培養繼承人,特別是清朝早期和中期,由於皇帝兒子眾多,想要繼承皇位需要多年不懈的努力。因此在清朝歷史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昏君。
4.清朝是中央集權制,許多重要事件必須皇帝批示才能辦理。因此皇帝政務繁忙,也正是如此,皇帝能牢牢把握權利,杜絕像明朝太監亂政,架空皇帝的現象。
-
7 # 北都
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歷200多年,享歷代大帝國之壽命,也算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了。
我認為清朝有幾點措施保證了其政權的穩固和長久。
第一,滿族軍隊數量少,建漢綠營和蒙八旗。
惡劣的生活環境和人口的稀少造就了滿族軍隊強悍的戰鬥力。蒙古最先投靠滿族,所以最早建立了蒙古八旗。有了蒙古鐵騎的幫助,滿族軍隊的戰鬥力更甚以前。
即使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相對於漢人龐大的人口和軍隊,入關征服之戰就顯得危機重重和不確定性。之後有了吳三桂等降將的帶路和支援,滿族人才敢帶兵入關。滿族人最後在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支援下完成了對整個中國的征服和統治。由於自身軍隊的數量太少不能有效統治疆域龐大的帝國,最後不得不招募漢人加入軍隊,史稱“綠旗兵”,又稱“綠營兵”。
第二,滿族文化層次低,融入漢文化。
滿族作為一個狩獵打漁的民族,本身的文化層次太低,不能以自身的文化來統治龐大的具有先進文明的漢人口帝國。
清朝雖然有留髮不留頭形式上的文化征服,但還是沒有改變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而且滿族人自己也接受了孔子和儒家文化,這也是為了表明自己是願意融合進漢文化圈,獲得中國大地上百姓對其政權的認可。
第三,滿族政府官員少,任用漢人為官。
滿族開始擁有東北一地,以它的政府官員規模,還能夠對地方進行有效管理。入關以後用激烈的軍事手段完成對整個國家的征服後就需要人治的辦法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然後就有了漢人文官進入政府的各級部門。而且越往後漢人文官武將的重要性越凸顯,畢竟漢人對這個大地進行了長達5000年的管理了。
清朝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漢人,而且幾次挽救清朝於大廈之將傾,包括有:平定吳三桂叛亂的周培公;剷除鴉片毒瘤的林則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新辦洋務的李鴻章;編練新軍的袁世凱(雖然老袁最後埋葬了清朝,但是對穩定清朝後期的局面是有貢獻的)。包括近代中國被外國各種勢力入侵瓜分,出現在大眾視野扛起大旗的基本上是漢人們,這也是滿族徹底融入漢文化的結果。
第四,廢三餉,獎農耕。
廢除了明朝時期的三餉:剿餉、遼餉、練餉,緩解了經歷戰爭後的民生問題。同時進行了恢復四川農業生產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明末征伐戰爭使得四川人口銳減,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土地絕大部分都荒蕪了,“湖廣填四川”有效的恢復了農業生產,為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繁榮帶來積極意義。
我們回顧歷史的各個朝代,凡是融入了漢文化圈的少數民族政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沒有融合或者融合的不夠好的政權都存在時間不長,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秦國(577年),一個是元朝(87年)。
總結,清朝能夠統治中國200多年,是由於其完全融入漢文化,獲得大眾認同的根本原因。
-
8 # 奚譽賢
在下與其他人認知與觀點完全不同,不認為女貞後來的滿視為少數民族!很多人並沒有去了解女貞的前身“肅慎 ”。其夏、商、周時期都在其疆域之內。古代多以地名為姓氏,後人把中原之內之外的其他群體定義為少數民族?還厚顏無恥的分正統?不正統的說詞。是不是有點不妥?
大清朝能統治華夏270年之久離不開決策者的智慧與惠民的政策。
古人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強盛,政府對人民有利的政策就是好政策,這就是一個朝代能延續幾百年有力的先決條件。
老百姓不會去分什麼族?什麼人?能衣食無憂對他們來說就是好日子,就是幸福。國家安定團結欣欣向榮這就福。
大明王朝在永樂帝之後還是永樂盛世時期嗎?不是!勾心鬥角爭權篡位,貪汙腐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明王朝能不會被替代嗎?
其實大家可以看看大明朝歷史,想一想為什麼百姓與軍人要投靠後金?一個強大強盛的國度百姓會逃離嗎?不會。
大清朝並沒有分族群。中華只有一族就是中華民族即華人華族。
-
9 # 北洋海軍炮手
感謝邀請。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清朝說穿了就是一個披著少數民族的馬甲的漢人王朝。因為清朝不過是漢人,主要是漢族知識分子不能掌握絕對的話語權而已,被滿洲軍事貴族分去了不少話語權而已。這並非不是好事,因為滿洲人的武德和進取精神(日本學者內藤湖南稱之為樸素主義精神)恰恰是給漢族輸血,至少在清朝完全漢化前,憑藉著滿洲人尚未泯滅的武德和進取精神,愣是把古典中國給迴光返照了一番。另外,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後,滿洲人變得比漢人還要漢人,比如說清末大佬倭仁大罵洋務運動是以夷變夏。先說清承明制,清承明制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大體上繼承,細節上改良。因為清朝入關,為了把改朝換代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所以自然會以明朝的制度作為帝國的制度,尤其是文官制度更是完全依從明朝。其實這就是滿洲軍事貴族向知識分子妥協,正所謂士為秀民,只要讓知識分子覺得自己有出路,有他們幫著滿洲大汗背書,天下自然就會安穩。
這也怪不得清朝,因為明朝搞出個龐大的官僚集團,還有個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除了當官的那些,還有那些致仕的官員、地方上有功名的舉人、秀才等。所以,按照明朝的制度來,最起碼可以暫時安撫知識分子。所以清朝入關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招攬明朝官員入仕,並且在社會秩序基本穩固之後就開科取士。這兩手下來,明朝知識分子的態度多少都有所軟化,反而積極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所以在當時人看來,能夠穩定社會秩序且能給知識分子出路的清朝,更是一個可以效力的政權。
而且,清朝在天下穩固之後,就立刻實行一系列讓步政策。康熙把沒收的明朝王莊官田退換給老百姓耕種,還鼓勵老百姓開墾耕地,尤其是因戰爭拋荒的土地任由百姓開墾,也不允許原主索回。清朝為了安撫老百姓、調動老百姓的勞動積極性,還規定新開墾的耕地豁免三年的賦稅。另外,清朝在康熙年間也廢除了明朝的農奴制度,先不說明朝官田、王莊、皇莊的那些依附農,明朝一個大戶就有不少農奴,大點的甚至僮僕數千。清朝入關之後就廢除了農奴制,把明朝的那些農奴、依附農全部改僕為佃,或是任其成為自耕農。總之,明朝對於農民反抗的記錄是惡奴、奴弒其主,到了清朝就成了奸民、頑佃。這對清朝穩定社會秩序是有好處的,因為老百姓得到了土地,勞動積極性自然會提高。再加上清朝的這些讓步政策,緩解了社會矛盾,讓老百姓安心從事經濟生產。
這一點也是卓有成效,不少明朝遺民到了康熙中期態度都相繼軟化,因為康熙的一系列施政措施完全符合這幫臭老九心目中的仁君聖主的形象,所以相繼稱頌清朝,並派遣學生、子弟為清朝服務,甚至還有直接參加康熙博學鴻辭考試的。以黃宗羲為例。
去歲得侍函文,不異布衣胥肉之歡。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當其盛也。今聖主特召,入參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蓋未有兩。五百年名世,於今見之。朝野相賀,拭目以觀太平,非尋常之宣麻不關世運也。方今殺運既退,薄海內懷音草狀;皇人仁風篤烈,救現在之兵災,除當來之苦集,學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講堂之上,此時之最難得者也。今聖天子無幽不燭,使農裡之事,得以上達,綱常名教不因之而蓋重乎?正是因為康熙皇帝有這種海納百川的自信與度量,才使得天下歸心。不過說句不好聽的,歷史上有這種度量的統治者又有幾個!我就不說黃宗羲等人在之前把康熙當畜生寫,康熙都沒有找他們的麻煩。
而且,清朝還注重打擊土地兼併,說是打擊其實不太準確,因為土地兼併這屬於正常的資本聚集的現象,歷朝歷代都有。所以清朝對土地兼併一直是抑制,而不是單純的打擊。清朝最主要的玩法就是攤丁入畝以及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就是廢除丁稅,也就是人頭稅,因為歷朝歷代為了穩定稅源,就以收取人頭稅的方式來控制人口流動,你也可以理解為控制人身自由,這方面明朝達到了頂峰。攤丁入畝的意義在於,朝廷放棄透過控制人口流動的方式來穩定稅源,從此老百姓可以自由遷徙。官紳一體納糧就是廢除之前官員、士紳、勳鬼不上稅不納糧的特權,讓他們和老百姓一樣繳稅,而且繳稅多少以土地的多少為標準,也就是說,土地多的多繳稅,土地少的少繳稅。這一套政策下來,不僅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同時增加了朝廷的稅收,極大的緩解了社會矛盾。而且清朝田賦稅率也非常低,只在2%-3%這一區間,可以這麼說,清朝是對老百姓剝削比較輕的一個王朝。而且,清朝歷代帝王也經常大規模蠲免賦稅,據不完全統計,清朝蠲免賦稅至少四億兩白銀,話說能做到這點的有幾個?
王慶雲曾經熱情謳歌清代諸帝的蠲免:
本朝丁田賦役素輕,二百餘年以來,未嘗增及銖黍,而詔書停放,動至數千百萬,斂從其薄,施從其厚,所以上培國本,下恤民依,豈唐、宋以來,所可同年而語?這一點清末學者黃尊憲就做出了積極評價:
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輕賦者。即便是進入民國,在一片對清朝進行算盤否定的逆流當中,也有一位雲南老者客觀的評價清朝田賦:
清代田賦,徵率極輕,名雖本諸古代什一之徵,實則不及百分之五。全國田賦徵率,在比較上,三江、兩湖較重,若西南各省,實只徵至二十分之一也。雲南田賦更輕而又輕,吾家有田十畝,年僅納一兩二三錢銀,尚是包括一切附徵款項及平色票費種種陋規在內。與今之徵實、徵購、徵借等項合併其數而相較,實有霄壤之殊。而且,清朝還積極發展工商業,因為工商業繁榮就會促進商品流通,商品透過流通交換完成商品增值。而且乾隆還把國庫裡的銀錢投放到市場促進商品流通,進而促進消費,讓商品在流通的過程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清朝可以透過收取商業稅來賺回放出去的錢,這也是清代諸帝敢於大規模蠲免賦稅的原因。再者,清代發達的海外貿易也給清朝創造了鉅額財富,清代鼎盛年間僅廣州一口的海外貿易值就高達3600多萬兩白銀,為清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而且廣東的粵海關也因此號稱天子南庫。這就是為什麼清朝時期華人口才突破一億的大關,如果不是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怎麼能人口突破一億?現在還有一堆二傻大言不慚的否定康乾盛世,也真是可笑至極。
而且,清代諸帝對學術發展也非常寬容,你只要不反清愛怎麼說就怎麼說。所以,清朝戴震質疑孔孟程朱之學,並把傳統樸素主義哲學推向近代,意義不亞於盧梭;袁枚主張解放婦女並招收女弟子;崔述反對君主專制制度,主張君主民選,還預言君主專制制度終會滅亡。這幾位為當時得學術界所不容,甚至稱他們人可戮書可焚。但是朝廷並沒有迫害他們,尤其是戴震還被賜同進士出身,就連鄭板橋都氣的發牢騷:嘗恨不得始皇焚而燒之。清朝乾隆年間知識分子錢大均寫詩罵乾隆,一點事也沒有,結果錢大均高呼自己是天之幸民。雍正朝錢以塏主張禁了除政治、經濟以外的書籍,因為誹謗雍正,他很是氣氛,雍正怎麼說的。國家如有可謗之處,即此嚴禁,可能消滅天下後世之議論乎?雍正真是把功過交給後世評論,雖然他高估了後世之人的學識,但是有這種氣度的帝王歷史上有幾個!也難怪,梁任工和胡適之都會稱讚清朝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再者,憑藉清朝雄厚的國力以及旺盛的武力,清朝在鼎盛年間大規模開疆拓土,在軍事征服的同時還利用政治、經濟等手段實際控制。這不僅僅是一次武功,還極大的拓展了中國的戰略空間,還獲得了地緣上的優勢。比如新疆是中國向中亞、西亞甚至南亞輸出影響力的橋頭堡,青藏高原更是在地緣上壓制南亞。
這就像清史權威戴逸先生說的那樣:如果沒有康雍乾盛世期間的統一大業,中國就沒有現在的版圖,更就談不上現在的統一。而且那時候不統一,中國將是一盤散沙,在近現代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後勢必分崩離析。所以,與其說是古典中國成就了清朝,倒不如說是清朝成就了古典中國。而且,龐大的疆域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直到今天中國的市場還沒有被完全開發。這也是為什麼我說中國一定有前途,因為我們還有市場需要去開發,即便是經濟危機我們也可以開發國內市場來彌補損失,也就是出口轉內銷。而且龐大的國土還帶來了豐富的資源,比如說東北大慶油田、新疆的克拉瑪依油田、橫貫東西的西氣東輸,等等。這都是清朝給我們留下的紅利。
所以,清朝開疆拓土的武功在古典時代已經達到了極致,而且清朝並非絕對擴張主義,而是以國土安全為主。而清朝開疆拓土的武功,再加上清朝社會的繁榮,用當時人的話說,可謂古今太平之盛矣。
總結一下,在清朝朝野上下,不管是知識分子還是還是平頭百姓,都認為清朝諸帝的表現符合古之仁君的要求,尤其是在知識分子看來,清朝諸帝完全符合儒家對仁君的要求。同時,清朝鼎盛時期的康雍乾三代帝王,更是符合聖主聖君的形象。所以嘛,清朝最多的不過是有邪教造反,民變或者說是佃變反而少之又少。
全文完
-
10 # 步武堂
在中國整個的封建社會歷史過程中,無論是怎樣改朝換代,各個朝代能夠形成長時期(百年以上)的穩定統治的基礎因素有三個。
第一,是中國計程車大夫階層的支援與合作。這是思想統一和文化統一的前提
第二,是老百姓能夠過上相對安穩的日子。這是皇權穩固的基礎。
第三是有一個強有力的軍隊(或者說國防能力)。這是江山社稷穩定的基礎。
中國改朝換代的內部因素取決於前兩點,而爆發的誘因毫無例外的是“民不聊生,揭竿而起”,之後就是士大夫集團的“集體反叛”。在中國所謂政體的核心就是“皇權與士大夫共管天下”,沒有了士大夫集團的支援與合作,這個王朝必垮掉無疑。而軍事力量的相對薄弱往往是導致外部侵略而改朝換代,比如宋朝。
當然也有最極端的特例,就是一個王朝同時在這三個方面都出了問題,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滅亡。
明朝末年遇到的問題是典型的“內憂外患”複合作用的結果。從根兒上帶來的皇權和士大夫集團的矛盾,讓士大夫集團從懼怕到不合作到反抗。由順從者變成對立者,閹黨和東林黨的爭鬥,最終演變成了你死我活的鬥爭,皇權與士大夫之間失去了相互的支援和信任。在明朝最終演變成了“國家和天下”的兩張皮。
土地兼併加苛捐雜稅讓最廣大的普通百姓難以生存,揭竿而起其實是另外一種保命和爭取“穩定生活”的方式。
不斷惡化的內部矛盾,既消耗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也消耗大量的軍事資源。在對付外來的威脅的時候就不會有足夠的能力和足夠的信心甚至是足夠的動力。
最後的結果,國家成了朱由檢一個人的國家,士大夫們都不約而同的“心繫天下”去了。
這些卻是是非常沉痛的教訓,但也是“趁亂摘了桃子”的清朝統治者可以借鑑的經驗教訓。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兩個朝代之一。相對於蒙古人統治不足百年的元朝來講,清朝的統治應該說是很成功的。至少不輸給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但它滅亡的方式原因與歷朝歷代都有本質的不同。
滿族作為一個沒有什麼本民族文化積澱,對中原文化比較認同的原始的依靠“馬上得天下”的少數民族,這看起來是個缺陷,但同時也是優勢——對漢文化的認同和讚賞甚至是敬仰。迅速的讓漢人士大夫集團像是找到了知音和靠山一樣的迅速成為了滿清統治者的支持者和合作者。這種支援和合作一直延續到康有為的“戊戌變法”,從那個時候開始,士大夫和滿清統治者之間的裂隙就產生了。當然,這個裂隙的產生是來自於“外來因素”,也就是來自士大夫集團對自己的傳統準則的自我否定,否定的依據是西方的“現代文明”。
在這之前,中國計程車大夫集團和滿清統治集團之間建立的穩定關係,給穩定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簡單的講,這種穩定的關係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接受和對士大夫集團的的全面的奴化。這種精神上的奴化是建立在對財富的有限讓渡的基礎之上的,這種讓渡其實士大夫集團是感到了滿足的。
所以,我們在終滿清一朝都沒有出現士大夫集團與統治者的尖銳對立,只是在雍正時期的幾年間,士大夫集團對雍正的新政產生了不滿,這種不滿的實質,是新政破壞了士大夫們的“既得利益”。
這種對士大夫集團的胡蘿蔔加大幫式的“奴化改造”非常成功,士大夫們開始對普通百姓“有樣學樣”的開始了奴性的教化,這種教化就是“愚民政策”。
在整個清朝統治時期,乾隆朝的後期就出現了諸如“白蓮教”起義的造反,清朝的統治也就開始走下坡路。
從滿清入關起,到乾隆朝,滿清的統治帶來的是老百姓生活的相對安定,這個安定的局面被稱之為“康乾盛世”。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中國老百姓,能吃飽,能穿暖,沒有戰亂,大災之年得到賑濟。老百姓不會鋌而走險的去“造反”。康雍乾時期的“休養民息”的政策,其產生的可視效果就是中國的人口迅速的上升到四億左右。
但是從乾隆晚期開始,對於民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差,老百姓的生活開始出現問題,同時奴化的統治在老百姓的層面上產生了排斥和抵抗,以宗教的名義的反叛開始增加,最極端的就是席捲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得以迅速的蔓延和壯大,“平等”的概念和主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被奴化和等級化的老百姓非常希望有一個“平等”的社會。而當以追求“平等”為目標的運動最終卻演變成更大的不平等,更嚴重的奴化的時候,這場運動走向失敗就是必然。但是太平天國倡導的“平等”概念,卻讓老百姓不再心甘情願的接受“奴化”的統治。
所以最終在中國被推翻的,不是一個王朝,而是整個的“封建制度”。中國計程車大夫集團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經過了自我否定,脫胎成為“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滿清對中國的統治,本質上講和中國的其他王朝的統治沒有實質的區別,都是在和士大夫集團的合作基礎上建立的統治制度,所不同的的是對士大夫集團的奴化控制。也就是皇權的高度集中和強勢,這是和皇權的自始至終的“軍事化”有很大的關係。軍隊牢牢地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中,士大夫集團,嚴格的說是漢人計程車大夫集團絕對不允許“稍有僭越”。
當這個情形因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不得不發生改變的時候,漢人士大夫集團才開始有實力左右自己的命運,才有實力和統治者“分庭抗禮”。從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到李鴻章再到袁世凱。軍事上的控制權的轉移,讓漢人士大夫集團有了“表達自己意願”的資本。
但是,滿清把“奴化思想”植入中國文化還真的是很成功,滿人自己的“示範效應”被潛移默化。滿滿的害人士大夫集團也以能口稱“主子”,跪稱“奴才”而感到榮耀。這種潛移默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等級觀念”提供的土壤,在清朝,等級被極端化,成為奴化的“文化依據”。
這種“奴化”至今依然存在。跪慣了的有些人依然對“站著說話”依然感到彆扭。
清朝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至今還沒有“蓋棺論定”的王朝(《清史》至今沒能修訂完成),這說明對於清朝的看法還是沒有達成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
-
11 # 浮度生
個人感覺這個問題很簡單吧,首先八旗軍前期戰鬥力爆棚,漢人軍隊完全不是對手。其次,滿人佔領了漢人江山,沒有和蒙古人一樣和漢人進行分割,而是在文華政治上和漢人進行了大融合:髮型服飾融合,採用漢人的科舉制,推行儒家文化治國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再者清朝的幾個開國皇帝都是比較優秀的,完爆元朝的那幾個你。康熙,雍正,乾隆都是算是歷代帝王中不錯的皇帝,即便是清中晚期的嘉慶,道光也還算循規蹈矩兢兢業業。加之清朝閉關鎖國,這樣一個穩定的內部集合體,又無外部的影響,所以統治時間長也就是理所應當了。
-
12 #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大家都知道,明朝一個正統的漢族王朝都出了那麼多昏君奸臣,可是為什麼清朝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卻可以在史學界獲得“無昏君,無奸臣”的評價,還能夠統治那麼久,這是為什麼?
在清朝時期,如果客觀的說清朝的政績還是給予較高的評價的,雖然當時百姓有時也會處在水深火熱的環境裡,但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並不是完全的昏庸,我們都瞭解清朝皇帝是要學習漢族文化、講漢族語言的。
在清朝統治的前期,從康熙、雍正到乾隆,在這三位皇帝的統治下發展到了鼎盛,基本上是完全鞏固了清朝長期的統治。他們比較善於用人(漢人也也用),對於當時在位的三位皇帝,康熙時期,抗擊外敵、鞏固了山河;雍正時期,懲治腐敗吏治,充盈國庫;乾隆時期則是,勵精圖治,剿除內患,這些都是確實存在的 事實。
清朝之所以長久的統治,有一點是離不開漢人的貢獻的(當時雖然滿人善於騎射但不善於農耕,到了後期滿人打仗還不如漢人,直到清朝皇帝再次重用漢人征戰、漢人種地,才獲得很多 次的勝利和大批農產品),他們善用漢人,不過在有些方面他們還是遵循了滿人之上的觀念。所以出現了清朝對漢人的長期不公平對待,一種用完就丟的感覺。清朝皇帝學漢族文化,籠絡中原讀書人,開科舉、讓漢人當官,這是為了鞏固滿足對漢人的統治,其目的就是為了漢人管漢人,減少了漢人與滿人的矛盾。
不過,清朝的最主要的問題,還是統治集團的少數民族身份。清朝雖然不是外來殖民政權,但它的確是少數民族政權。這個少數民族的身份給它帶來了許多優勢——比如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就和其自身的少數民族身份有密切關係,但更多的還是有許多劣勢。
除了在傳統漢人王朝制度路徑上的繼承與發揚,滿洲因素亦是確保清朝強盛不可或缺的部分。眾所周知,清王朝由於是以滿族為主體統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還有很多特殊內容,如首崇滿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內部處理機要大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保障滿族主體統治的官缺制等等。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存在,杜絕了國家系於一人之身的風險,高層群策也降低了決策失誤的可能。八旗的存在不僅在政治上杜絕了傳統漢地政治存在的弊病,同時在軍事上完成了兵農分離,達成了軍隊職業化的變革。
-
13 # 小梁說說歷史
清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相對於元朝,統治了中國270多年,跟他重視中原文化,重用漢族士大夫密不可分。清朝的皇帝入關以後,從順治開始,歷屆皇帝都非常重視漢族文化的學習(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文學造詣都很高),與漢族士大夫通婚,重用漢族士大夫為朝廷重臣,在軍隊中提拔漢族將領(如年羹堯等),讓漢族人有一種歸屬感。才能讓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華200多年,最終滿族文化也徹底融入中華文明大家庭!
-
14 # WILLSON39
民以食為天,當老百姓並不當家做主,與國家的命運沒有直接發生關聯時,誰來統治都無所謂。
第一,老百姓從來就沒有獲得過權力,所以不管你是明朝還是清朝,只要官府不要把大家逼得沒法過日子,誰去管你哪個當皇帝、哪個當縣官?反正江山保下來、奪下來不是自己的。
第二,內地以漢治漢。只要把具體事情的管理工作讓漢官去管,並給他們好處,人要多少有多少,何須那少數人去操心?
第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自行管理,不多加干涉,不要動亂反抗即可。
回覆列表
清政府統治者作為滿族人作為少數民族天然與漢民族有著民族矛盾,在古代,狹隘的民族觀是主流,被異族統治是一件屈辱的事情,那麼,滿清如何立足呢?實際上,滿清入主中原後表現出來了高超的統治手法和熟練的手段,打破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歷史束縛。
1:緩和民族矛盾,清初先有剃髮令,後有圈地,加劇了民族矛盾,康熙時期則停止圈地,把明代宗室藩王所遺田產免費分給原來耕種的佃農,讓他們成為自耕農,這些田叫“更名田”,這一舉措使民族矛盾有所緩和,獲得土地的農民不在少數,都老老實實的生活去了。
滿清入關後,為崇禎皇帝披麻戴孝,以帝王規格下葬,從感情上消除了一部分明朝遺老的牴觸,雖然這個披麻戴孝是形式上的,是為了自己正統的合法性提供依據,但從感情上安撫了一些人。
2:減輕租稅,清朝前期大力墾荒,獎勵耕織,並且對新開墾的荒地免租稅,有的三年起科,有的六年起科,使社會生產迅速進入正常的軌道,穩定了經濟。
3:平三藩,收臺灣,平定葛爾丹,羅布丹藏津,策旺阿拉布坦,大小和卓木,反擊沙俄等等,這些做法鞏固了國家的統一,穩定了邊疆秩序,為以後的和平提供了條件。
4:攤丁入畝,康熙時期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這對於封建社會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喜訊,意味著百姓的負擔有所減輕,這意味著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束縛有所打破,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秘密立儲,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將儲君名字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排除了個人或團體對儲君人選的左右,避免了諸子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穩定了內部局勢。
6:加強與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絡與統治,首先進行改土歸流,加強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聯絡,加強入關以前的滿蒙聯合,召開內蒙古和外蒙古貴族的會議,在西藏加強駐藏大臣職權,金瓶掣籤,加強了對西藏貴族的控制。土爾扈特部迴歸是清代民族政策成功的表現。
7: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設定總督巡撫,兩者同駐一城相互牽制,此外還有按察使,布政使等,在其他地方例如外蒙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奉天設立盛京將軍,新疆有伊犁將軍,熱河有熱河都統等。
8:嚴禁宦官干政,解除了明朝二十四衙門宦官職權,內務府等一律由大臣充當。
9:文字獄等一系列文化專制鉗制文人思想,禁錮人民的思想,不得不說這種做法使清朝文化街死氣沉沉,是歷史上唯一沒有文化活躍的盛世。但這個奴化了人民,消弭了大規模的反清活動。
10:外戚干政,清朝嚴格管理後宮,太后,皇后等外戚不得干政,這一做法在前中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當然,我們都知道後期有個老佛爺。
11:外國資本主義客觀加強了清朝的民族凝聚力,近代以來面對列強入侵,中外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一系列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戰爭中湧現出一大批愛國漢滿蒙等族將領,拋頭顱灑熱血,為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全國的愛國高潮來臨,國內的一切矛盾被中日矛盾掩蓋下去,客觀上延續了清政府的統治。
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是一個成熟的封建社會,它借鑑了歷朝歷代的經驗,幾乎消弭了一切可能使封建王朝覆滅的潛在危機,有清一代,沒有宦官專政(李總管就是個弟弟),沒有諸侯國,沒有藩鎮割據,沒有大規模的民族起義,在慈禧以前沒有外戚的干政,即使是慈禧也沒有直接操控君主的廢立,沒有滅亡於農民起義,沒有其他民族侵略導致國家滅亡,也沒有出現漢朝晉朝宋朝那樣的分段,它的滅亡是淹沒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滿清做夢也沒有想到一直模仿漢人治國自己會遇到“兩千年未有之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