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幼兒園到小學將會是全新的環境,有新奇的地方,也會有挑戰的地方,為了孩子能更順利應對小學生活學習,應該提起給他打哪些方面的基礎
3
回覆列表
  • 1 # 鬱金香137652766

    孩子6歲入學前,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培養?

    一般現在家庭孩子要在3歲後入幼兒園學習,三年後6歲去上小學一年級讀書。3-6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要學什麼呢:主要是為了上學前做準備。1.要學會生活自理,如自己能穿衣服。脫衣服,吃飯。上衛生間,洗臉漱口,刷牙。自己上床睡覺等。2. 要學會簡單的語言知識,如:自己名字要會寫,1-100的數字要會記,簡單加減法要會作。父母的名字要會寫。3. 要會畫畫,唱歌。跳舞。彈琴。。4.要學會和同學搞好關係。團結同學。遵重老師。這些都是要在學前班完成。

  • 2 # 四月晴雲

    孩子上小學前學會這幾點,將贏在起跑線上。

    1.學會獨立自理,自己的事情能夠自己解決,不依賴父母,比如準時吃飯休息,作業不用督促自覺完成。

    2.有自學能力,就是能夠喜歡看書,自主學習,能提出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

    3.能夠找到興趣或特長並能堅持下去,比如愛跳舞,可以堅持去學跳舞,直到成長特長。

    4.自律,懂得控制情緒,不要少爺脾氣或者公主病,對別人寬容,對自己嚴格,樂於助人,懂得讓消極情緒釋放。

    要做到這幾點,孩子將會越來越優秀。

  • 3 # 熙姐呼弟媽咪

    六歲入學前應該養成的習慣有至關重要以下幾點:

    1、上課能聽懂指令並能基本按照指令完成任務,培養良好的聽課習慣由此展開;

    2、記住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並樂於完成,不需要請家長輔助完成;

    3、自己的文具用品學會收納和保管,確保不會遺失;

    4、懂得基本的禮儀禮貌,懂得與人相處的尺度,懂得如何規避危險;

    5、對於教授的知識會同步思考,有自己的觀點,同時樂於表達,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6、可以並且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的生活和情緒。

    至於學前需要多少知識儲備倒是不那麼重要,基本能力具備和學習意願強烈,對於6歲的小朋友來說才最為關鍵,開學前一定要讓孩子懂得學校和幼兒園的根本區別,從心理上搭建一個正確的上學觀念。

  • 4 # 全腦開發程老師

    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整個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6歲入學之前,家長和孩子應該注重哪方面的培養?我們首先要明確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的不同,然後再說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有哪些不同?

    教學內容不同: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寓教於樂”,以遊戲活動為主要形式,而小學則是對孩子進行系統性文化教育的開始,學習是孩子的主要任務,上課是主要的學習形式;

    活動形式不同:幼兒園的活動根據兒童年齡特點進行設定,豐富有趣;而小學透過課堂授課形式進行學習,相對單一;

    教師角色不同:幼兒園的教師配備基本上是兩名教師+一名生活老師,要求教師基本全才,固定班級上課,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心智成長,也要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而小學階段則是一門代課老師教兩到三個班級,老師根據課表到班級授課,老師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

    自控要求不同:幼兒園雖然也對孩子的紀律有要求,但並不是特別嚴格,偶爾有孩子跑動或者小動作,老師並不會特別的批評;小學的課堂上則要求孩子在上課期間不能離開自己的座位,不允許交頭接耳和小動作,對孩子的自控能力有較為嚴格的要求;

    家長期望內容不致: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家長最大的期望是健康、開心、快樂,沒有具體學習方面的要求,而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家長期望孩子能夠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考試的時候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兩者所期望的內容是不一致的。

    家長需要提前培養孩子哪些方面的能力?學習態度:進入小學之後,孩子必須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現在很多學校的生源都比較飽和,每個班的學生基本都在50名左右,人數明顯要比幼兒園多,老師上課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所以一般老師只關注學習前幾名或者後幾名的學生。所以,小學階段的孩子需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明白小學的學習和幼兒園階段是完全不同的,上課需要認真聽講,下課需要認真完成作業時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好這些,並且在上課的時候多多舉手發言,才有可能贏得老師和同學更多的關注。按時作息,生活自理的能力:首先,上了小學後,和幼兒園明顯不同的是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要求提升。幼兒園的孩子可以隨時舉手給老師報告上廁所,但小學階段就不行了。所以家長在假期的時候需要可以訓練孩子這方面的自理能力,控制一些隨心所欲的行為,讓孩子能夠快速適應小學生活。其次,也可以讓孩子從事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活化孩子的大腦,促進身體和大腦的協調一致,更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及奉獻精神,這對於孩子在進入學校後迅速融入集體生活是非常有好處。最後,家長需要再次強化孩子對於學校和家之間的各種標誌物的認知,保證孩子能夠順著這些標誌物找到回家的路,避免意外發生。注意力:注意力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普遍偏低,這主要是因為幼兒園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與小學明顯不同所導致。而上課的時候,如果孩子專注力(注意力)不強,上課就會錯失掉很多的資訊,這樣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就會比較慢,而且正確率也不高。這就需要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加強注意力的訓練,給孩子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新的環境、新的同學、新的老師,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有些孩子能夠很快適應這些變化,但有些孩子相對會比較慢一些,而適應能力強的孩子,就能夠很快和老師、同學們熟悉起來,有些孩子則會因為害羞、不善溝通等原因而相對比較滯後。快速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環境,並且快速融入環境,不僅對孩子學習成績的穩固提升有所幫助,更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有莫大的好處。結束語

    從幼兒園到小學,有很多方面都不盡相同,孩子需要有一個適應期。作為家長,就是提前做好準備,儘量縮短這個適應期,讓孩子能夠儘快實現到一個小學生的轉變。

  • 5 # 馨檸媽

    現在的孩子教育,大部分家長都越來越重視,所以對於非常重要的幼升小,家長也是相當看重。在這之前,其實家長可以注意幾點。

    1、性格培養,在幼兒園的3年,老師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就算不提出需求,老師都可以照顧到,但到了小學,老師需要關注三四十學生,無法一對一關注到,所以要提前告知孩子大膽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學習習慣的培養,幼兒園時會比較以興趣為主,沒有硬性的學習內容,但小學就會不一樣,有標準的教學大綱,需要考試,所以進入小學前要讓孩子多進行限時的閱讀,練習,讓孩子有一定的時間觀念,這樣才能減少拖拉的習慣。

    3、心態的轉變,幼兒園到小學,讓孩子清晰知道小學生是怎樣的,課程會怎麼安排,有需求要找老師,上課認真聽講等基本紀律問題。

  • 6 # 霖姐姐生活記

    我將從兩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是生活方面,孩子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老師有很大區別,幼兒園老師都是像媽媽一樣的關懷,照顧孩子的起居和習慣,沒有硬性的教學任務,小學不一樣,小學老師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生活上不會想幼兒園老師照顧的那麼仔細,這就要求孩子必須要有生活自理意識。

    1.學會自己穿衣吃飯(常常有家長打電話或者QQ希望老師提醒孩子多吃點飯,記得新增衣物)說實話,老師真的很忙,尤其是一年級的老師,所以有時真的分身乏術。

    2.學會自己有意識的上廁所,不需要老師提醒,每年都有一年級新生尿褲子,這會影響孩子的自信。下課實在忘記了,記得想尿的時候大聲告訴老師,不要害怕,新入學階段老師會理解的。

    3.學會自己合理安排時間,儘量製作詳細的時間表,讓孩子知道每個時間段該幹什麼,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學習方面:

    首先應該鍛鍊孩子聽取任務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如果孩子這方面沒有問題,那麼學習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

    其次就是體育鍛煉,上小學前要學會跳繩,最好也學會游泳。我們這邊小學體育是會考跳繩的,且現在好像也越來越重視游泳,所以技多不壓身好。

  • 7 # 教育發生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兒養成的,所以在六歲前的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孩子6歲前屬於學齡前兒童,學齡前兒童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這是培養的重中之重。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影響孩子的終身發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使一個人終生受益,這樣他們離成功就會更進一步。

    作為家長,在孩子的幼兒時期就應該有足夠的重視,積極與幼兒園合作,家園共育是幼兒養成好習慣的重要影響因素。與知識培養相比,兒童好習慣的培養,對兒童未來的影響更大,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裡,都不能忽視對兒童好習慣的培養。

    作為幼兒園,要發揮幼兒園環境的作用,為幼兒養成良好習慣鋪路。幼兒園對於幼兒來說,不僅僅是學習生活的場所,更像幼兒的第2個“家”,漂亮、清爽、趣味性十足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的影響是深遠的。在幼兒園生動豐富的物質環境之下,幼兒的行為和思想都能夠受到更多良性的牽引,幼兒良好的習慣也更易於被養成。

    作為幼兒園教師,要發揮遊戲作用,培養幼兒交流協作的習慣。遊戲對幼兒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在遊戲環境中,幼兒將更樂於去學習正確的行為以及對良好行為的保持,老師要利用幼兒對遊戲活動的喜愛積極發揮遊戲的作用,讓幼兒交流協作的習慣在遊戲環境的籠罩中被養成。

    總之,孩子6歲前是良好習慣養成是重要時期,這個時期關係到孩子之後的成長,關係到孩子在做人、求職的過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過度。因此,孩子6歲前培養什麼最重要?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

  • 8 # 楊楊爸親子驛站

    孩子上學了,這是他的人生,離開父母的第二個階段,讓孩子能夠適應新的環境。

    楊楊爸認為,以下幾方面能力的培養是必須的。

    01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由於家長嬌慣,穿衣不會系紐扣,穿鞋不會繫鞋帶,是不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你別不信,朋友家孩子都上初中了,鞋帶系的還醜醜的,那可是女孩子。

    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是重中之重。家長平時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好了也不必誇獎,這是他應該做的事,做不好了,正確的引導他,教會他。

    02坐得住板凳的耐心

    我是80後,我記得我們上小學那會,都老老實實的坐在那,聽老師講課。

    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有些孩子坐在那,注意力四處飛散,沒有一刻是安靜的。

    家長平日裡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顯得很重要。

    也就是在他忙於自己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多的去打擾他。

    比如發呆,僅僅是發呆,就讓他發好了。比如吃飯,不要總是問這問那,比如睡覺,不要一會怕他踹被子,一會怕他偷著玩等等,就讓他自己做好了。

    03聽得進話,聽得懂話

    6歲的孩子有自己主意,獨立意識控制著他的思想和行為。

    一旦6歲前,孩子養成了過於自我的性格,又被嬌慣的不成樣子,就會讓孩子認為,所有的人都會以他為中心,只要他一撒潑,要求立刻會被滿足的錯誤認識。

    楊楊爸建議,在上學前,讓孩子正確認識: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義務滿足他的要求,他的要求不是所有的都會得到滿足,即使有被滿足的要求,也會立克馬上實現。

    這是三層認識。除此之外,其他都是錦上添花。

    如果家長有能力、有方法、有耐心,則會更多的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對課外興趣班的興趣,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家長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其實很多事情,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完成即可,做得好壞只是超分項,而不是滿分必須項。

  • 9 # 久隱290

    孩子從出生開始到6歲,是奠定心理與思維基礎的黃金時期。那孩子在6歲前要培養哪些能力,又要如何培養呢?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文章太長不看版:

    1:對家人和環境懷有親近感和安全感

    2:健康的自主意識,以及由自主意識發展出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3:對生命充滿愛心、同情心,擁有道德感

    4: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5:良好的表達情緒和思想的口語能力

    6:良好的自控力與專注力

    對家人和環境懷有親近感和安全感

    ☞ 什麼是安全感:安全感其實是一種“信任感”

    ☞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如同一個隨時處於“戰時”狀態計程車兵。

    他總感覺隨時會有危險:時時擔心這擔心那,不能專心做事,對新事物的恐懼蓋過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有安全感的孩子知道再可怕的事,只要爸媽來了,都會沒事,遇事樂觀有信心,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則反之;

    沒安全感的孩子連最親近的父母都不能信任,在與別人互動時防備心重,或是過度討好,不合群。

    更重要的是,長期的不安和緊張,會影響孩子的大腦以及身體發育,造成抵抗力下降。

    ☞ 六歲前,孩子安全感的培養重點:給予溫暖、及時的陪伴

    • 及時滿足:請大家一定要明白,6個月前,寶寶的啼哭都是生理需要引起(脹氣、餓、害怕等),都是孩子發出的真實求救訊號,不是無理取鬧!這個時候,搞清需求及時滿足很重要。

    • 溫暖擁抱,關愛眼神,悅耳言語:著名的猴子實驗證明——安全依戀的基礎是擁抱,而非乳汁。科學家在新生兒的研究中也發現,面板接觸對嬰兒的初期發育非常重要,讓早產寶寶貼身與父母相處,將有效提高孩子存活率。

    對此,我們能做的是:

    • 在孩子召喚之前,主動和他玩:主動給寶寶安排有趣的遊戲,讓他醒著的時候有事做;主動互動,不要讓他感覺只有哭的時候媽媽才會理他。

    • 讓孩子感覺媽媽說話算話:我也常有叮噹哭了卻抽不開身的時候,一般我是先去抱他,然後告訴他汽車轉了三圈(要講一個孩子能夠理解的時間),媽媽就會再來抱你,說到做到,叮噹現在基本能配合我。

    這樣做是讓孩子明白:“媽媽雖然現在不在,但她待會一定會回來”。

    這種穩固的依戀關係,對媽媽的信任,會讓孩子更獨立。

    媽媽不安,孩子也會跟著不安,夫妻常吵架,家庭氛圍緊張,都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

    過多的“這不讓那不能”,也會讓孩子對周圍環境有種莫名的恐懼,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導致不安。

    我們可以換成轉移注意力,把危險的東西收好,或者讓孩子試試“危險”的方法。

    健康的自主意識

    以及由自主意識發展出的

    好奇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 什麼是自主意識: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可以“做自己”,具有自己行動,自主思考的意願和習慣以及能力。

    ☞ 缺乏自主意識、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什麼樣:

    ★2、學習主動性差,成績差:兒童心理博士陳魯說她曾經觀察過中文班裡的孩子,碰到一個搞不懂的句子,有的孩子急匆匆地衝老師大叫:“別告訴我!我要想想!”,然後埋頭找線索,而有的孩子則呆呆地坐在那被動地等待老師告訴他們答案。一年下來,那些愛主動思考的孩子,中文水平大大超過那些被動的孩子。

    小時候,沒有自主意識的孩子,面對做不懂的題時,他等著問老師,他對挑戰自己沒有興趣。

    長大後,沒有自主意識的成人,面對人生困境時,他無人可問,他也沒有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就只想逃避,甚至放棄。

    ☞ 六歲前,自主性培養重點——在安全範圍內允許探索

    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一種“我的意願不重要”“我的想法都是幼稚”的自我懷疑感、羞恥感,自主意識,主動思考表達的意識都會隨之減弱。

    而探索不被限制,問問題都會被關注和解決的孩子,生活中處處都會是他學習的機會,到了小學,這樣的孩子已有的知識量、思考能力就已經非常驚人了。

    即使只有兩三歲的孩子,除了我們知道的穿衣洗臉,按電梯、遞東西這些生活小事,只要孩子能做,我們都要儘量去為孩子創造機會。

    孩子會從中感受到自己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自己做事的成就感會激勵孩子自主意識的萌發。

    而“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責任越大,能力越強”這種正向的迴圈,會幫助孩子在今後有更大的動力去面對更大的挑戰,主動承擔起自己人生的責任(學習、生活、工作)。

    一個有健康自主意識的六歲孩子,腦中自然的想法應該是:“我想做”“我能做”“我要說服他們”以及“有時我也要放棄自己的想法”。

    而我們大人要做的便是建立規則感,然後在一個有秩序的大框架下,儘量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孩子體驗有限制感的自主,我們能做的是:

    • 提供選擇:讓孩子在兩個安全的選擇中,體驗自主選擇——每晚睡前看哪個繪本;

    • 分散注意力:當叮噹想去開煤氣罩時,我會敲擊不鏽鋼的鍋碗,分散孩子的注意;

    • 孩子不該摸不該看的東西,本就不應該放到孩子能都拿到看到的範圍內。

    對生命充滿愛心、同情心,擁有道德感

    我常常聽到父母私下教育小孩“別人的事你少管”,認為有愛心就是“傻”,是“吃虧”,但從長遠看,那些沒愛心的孩子,其實失去了更多:

    這樣的人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但在集體中一定是出於被邊緣化的處境,每個孩子天生都希望被他人接受,被邊緣化的孩子在學校裡是很痛苦的,每天把精力耗費在“別人為什麼不喜歡我”,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專注力。

    帶著愛心和同理心去做事,所追求的是超出自我利益的目標,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強的定力與勇氣去面對困難。

    ★3、毫無同理心,做事不擇手段:比如現在很多年輕女孩為了錢,去做小三,這也正是因為她們對別人的家庭孩子,毫無同理心與道德感,所以在追求利益的道路就選擇了不正當的獲取途徑,即使最後不釀成大錯,但一個心裡只有錢和私慾的人,會活得很空虛,很Low。

    ☞ 六歲前,怎麼培養愛心、同理心、道德感?

    孩子的道德感真不是靠父母教會的。心理學家就做過實驗:

    • 18個月大的孩子在房間裡玩積木,一個陌生人走進來書掉了,很多孩子都會馬上放下玩具去幫忙撿。

    • 讓兩歲多的孩子往布娃娃身上潑墨水,孩子會眼露恐懼一直拒絕。

    太多實驗都表明孩子性本善,天生具有很高的道德感,而我們要做的只是怎麼去保護:

    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閱讀,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孩子都是飽讀詩書的,有經驗的父母都會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見識上! 閱讀不會讓你富有,也不會讓你多牛,但是我們可以從那裡得到很多東西,比如精神上的富足,心靈不再孤單,平靜地思考……

    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庭的讀書氛圍和父母的以身作則:在一個家裡,如果沒有書,沒有愛書的人,那麼這個孩子,很難愛上閱讀。如果父母愛好閱讀,家庭必然會有很好的閱讀氛圍,這是引導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紙質閱讀的興趣和習慣,父母的榜樣力量很大。

    ★4、給孩子準備足夠的圖書,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當有了足夠的書,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天文地理,文史經哲,小說散文,漫畫繪本,都應兼收幷蓄。如果還沒有足夠的條件給孩子足夠多的書,那就記得經常去圖書館,辦一張卡,擁有一館的書。

    良好的表達情緒和思想的口語能力

    口語能力好對孩子的幫助主要在於這兩點:

    ☞ 口語能力越強,孩子越聰明

    • 當孩子知道了一個東西的命名,孩子對這個事物的好奇與理解就進一步加深

    叮噹8個月時,我們告訴他書上那個游來游去的動物叫“魚”,當晚他在超市看到魚,就盯著不放,觀察了很久。

    • 練習抽象思維:孩子三歲時,在公園裡兩次碰到同一個孩子,他脫口而出:“這真是巧合!”,“對,這就是巧合!”,爸爸馬上回應他。

    當孩子能正確使用“巧合”這樣的抽象詞彙時,說明他又多掌握了一個抽象概念,對事物的思考又更深入了。

    • 詞彙多的孩子,理解力越強,反應更快:詞彙量大愛說話的孩子,聽他人說話時,理解語言、故事內容的速度也更快,碰到不懂的也會更大膽的開口問老師,懂得也就更多,形成正向迴圈。

    • 閱讀能力更強,識字快:比如同時認“巧合”這兩個字,已經口頭掌握這個詞孩子會想:“啊,‘巧合’,這個詞我說過那麼多次,原來寫出來是這樣啊”;

    而一個完全沒聽過沒用過“巧合”這個詞的孩子,他要記住它的讀音、字型,還要同時去理解這樣一個抽象詞彙的意思,就會吃力的多。

    ☞ 口語能力越強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越好

    心理博士陳魯在書中的一段話很好的闡釋了這點:

    一個能說“怕!怕!”的孩子,能讓大人明白他需要幫助;

    一個能說“你這麼做不公平”的孩子不用靠抬手打人發洩不滿;

    一個會自言自語“我好想把這兩塊餅乾都吃了,不過我不能全吃了,媽媽會不高興的”,會用語言去說服自己的孩子自控力更強;

    而當一個孩子能說出“媽媽,你快點回來,我想你”,她的思念情緒以及得到緩解。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 把寶寶常見的東西擴充套件成一個句子:每天去小區散步都會碰到一兩隻鳥,我會說:“叮噹,你看,小鳥,會喳喳叫會飛的小鳥哦~”

    • 描述他的行為,感受,以及他的情緒:(他在很開心的吃蘋果)“哇,這個蘋果紅紅的,吃起來脆脆甜甜的是不是,叮噹吃的好開心”;

    在他不開心的時候同樣替他說:“汽車摔壞了,叮噹不開心很難過很想哭”。

    最近,他看著飛機,會說“飛機,高高”,前兩天把皮球玩丟了,臉上沒哭,卻知道拉著我的衣服說著“哭哭”“丟了”

    • 家人間多說話:孩子會有更多機會聽到更多詞彙,同時也明白人與人之間是靠講話來互相溝通的。

    • 孩子說了再幫他:以前我是看到叮噹想拿什麼,就會馬上幫他拿,現在我會問他,你想要什麼呀,他一開始會指,我就說:“哦,你想喝水啊”,再拿給他,最近他已經會說“水”。

    • 多讓孩子做選擇,說理由:比如問孩子“你想出去玩還是在家玩”,孩子選了之後,還可以問“為什麼呢,在家玩比出去玩更好玩嗎?”鼓勵孩子多思考,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的過程。

    • 多帶孩子和語言能力好的孩子玩: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中自然會需要更多開口說話,另外,大孩子的語言方式小孩子學的更快。

    良好的自控力與專注力

    ☞ 自控力與專注力有什麼用?

    • 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重要:孩子考試不專心,粗心就答錯題;回到家沒有自控力,看著電視就不想去寫作業;背課文的不專注,背幾分鐘就想別的去了,怎麼都背不下來,

    可以說,再高的智商,沒有專注力與自控力做支撐,也是白瞎。

    • 對孩子的社交特別重要:有自控力的孩子擁有一定的等待能力——參加生日聚會的時候,知道等主人把蛋糕分給自己,而不是急著去拿;

    • 對孩子的情緒調節特別重要:自控也包括控制自我情緒與慾望,比如很想出去玩,但是下雨了,不能去了,有自控力的孩子會調整自己的慾望和情緒,安慰自己“明天我還能去”。

    ☞ 如何培養自控力和專注力:

    讓孩子在學齡前有更多“忘我”“沉浸”的獨處專注體驗,確實是多方科學研究出來保護髮展孩子專注力最好的方式。

    比如小火車到站:爸爸當司機,媽媽報站名,指定到站孩子才能下車,以此讓孩子學會抑制亂走的衝動,學會等待。

    ★3、讓孩子瞭解為什麼要“自控”:比如看病的時候告訴孩子:“寶貝堅持一下,不能亂動,如果亂動,醫生就會傷到你”,孩子配合以後,表揚孩子:“你剛剛能一動不動那麼久,做的很好,你看,因為你的配合,醫生就沒有傷到你,這就叫做自我控制”,讓孩子意識到等待、自控可以換來好結果。

    小結語

    養孩子,我們既要有靜待花開的耐心,也要有找準方向的努力耕耘:

    想要孩子未來開朗平和,1、2歲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想要孩子未來學習主動,2、3歲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想要孩子未來道德高尚,3、4歲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想要孩子未來能說會寫,遇事沉著,學習不用操心,現在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情緒與思維的口語表達能力、自控力與注意力。

    比起多認幾個字,多算幾道題,會彈幾首曲,這六種能力,才是我們給孩子未來留下的最好的禮物。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0 # 陽光語言矯正師

    看到這個提問,很有感觸,參加過一次育兒課題的論壇,有位教授說,現在的孩子在3歲前都被父母照看的挺好,一旦上了幼兒園,就進入不可控的懶養模式,把孩子丟給老師不管了,回到家後,大人玩手機,追劇,恨不得讓孩子吃完飯就睡覺。

    這就使得幼兒園和家庭的教育銜接出現了問題,很多時候,父母並不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包括認知發展,語言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細節可能被忽略。

    這9條金玉良言,是幼兒園老師給不了孩子的,聰明寶寶還是需要自己精心打磨。

    1、 給個機會讓寶寶做主。讓寶寶獲得遊戲掌控權很重要,從剛會爬開始,就適當讓寶寶做主,讓他們指揮父母的行動,不但可以讓他們更自信,還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捉迷藏,爬行比賽等等都比較合適。

    2、切忌說話要完整。帶寶寶外出,很多事情和家裡不同,孩子想認識更多事物,父母說話要注意用詞,儘量完整。比如紅燈停,路燈行,黃燈等幾秒。都是為什麼?而不要用簡短語言敷衍孩子。

    3、讓孩子學會購物很重要。帶孩子去逛一逛商場,能接觸更多新鮮事物,而且能體驗一下家庭所不具備的技能,比如購買行為,以物換物行為,這些都會讓孩子認識到事物的規則性。另外孩子喜歡的玩具,適當拒絕或接受,這些都早點為孩子立規矩。

    4、樹立金錢觀。等孩子偷偷拿錢的時候,父母就會意識到對金錢觀教育的盲點和難點了,一方面孩子的物質慾望增加,一方面父母又擔心孩子亂花錢,可是又不得不給孩子錢,從小給孩子一些硬幣,讓他學會如何辛苦賺錢,如何適度消費。另外硬幣也是開發數學思維的小道具哦。

    5、管理自己。有些孩子被溺愛的成了家裡的客人,在寶寶上幼兒園之前,需要讓寶寶學會基本的自理生活能力,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睡午覺等等。這樣才能在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

    6、學會生活。每個寶寶都有很多自己的玩具,每次都扔得到處都是,還有吃飯時掉落的各種食物,讓寶寶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學會一些簡單的家務很有必要,據研究,會做家務的孩子,智商相當的高,因為很多時候,就是在這些不起眼的行為中,寶寶學會了很多經驗。而同樣的經驗,別的孩子可能上小學後都沒有學會,比如開煤氣灶,如何操作家電,如何安排家務順序等等。

    7、吃飯是件大事。挑食、邊吃邊玩,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有的毛病,這樣不但會影響寶寶的營養髮育,還會形成更多不良習慣,第一不要給過多零食,加餐也要定時有規律,用餐不要玩玩具,把食物做得更漂亮,讓寶寶更注重外型,這些都很管用。

    8、教孩子說話要用心。兒童期語言學習最寶貴的能力 —— 快速對映能力,就是迅速地把詞彙和概念一一對應起來。詞彙的聲音形式和意義迅速對應後,就會深刻記憶,並可以用一種假設的驗證強迫大腦接受,不要錯過這個神奇的能力,所以讓孩子學會這個詞,就要讓他看見這個畫面。

    9、愛上閱讀始終好習慣。早一點讓孩子養成看書的興趣很重要,但是如何引導孩子愛上書籍是個大學問,扔給孩子一本書自己看,不如和孩子一起閱讀,當孩子的講解員,帶孩子去圖書館、書店去轉轉,比在家裡強百倍,看書不僅需要心情,也需要氛圍,這個尺度需要父母認真揣摩。

    看完這些,父母應該明白,這9條金玉良言,是幼兒園老師給不了孩子的,聰明寶寶還是需要自己精心打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這是什麼歌,是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