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河流嵐

    謝邀!《與山巨源絕交書》是嵇康寫洽朋友山濤的一封信,是千古流傳的散文。這封信是嵇康聽到山濤在由選曹郎調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想舉薦他代替原職後寫的,信中拒絕了山濤的引見。指出了人的秉性不同,申明自已疏懶,不堪約束。他強調放任自然,對世俗禮法的蔑視。他崇上老莊的無為思想,文章風挌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練。

  • 2 # 詩家三昧

    這是一篇朋友之間互黑的文章。很多人透過這篇文章,認為山濤有多壞,他們關係有多糟糕。其實這是兩個朋友之間開了一個大玩笑。山濤才是嵇康最好的朋友,而山濤是最經得起黑的朋友。

    否則,嵇康臨刑時要把自己最愛的一對兒女直接託付給山濤,連哥哥嵇喜他都信不過。

    以下慢慢道來:

    嵇康(223─263),三國魏末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詩人。字叔夜,譙郡銍(今安徽宿縣)人。幼年喪父,勵志勤學,精通音律,篤好莊老。有奇才,學不師授,無不賅通。為人身長七尺八寸,遠邁不群;不自藻飾,天質自然,人以為龍章鳳姿。因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成曹魏宗室女婿,被授七品閒職中散大夫,史稱“嵇中散”。我們見他,依然鍛鐵洛邑,灌園山陽,優遊山林,與其說是官吏,不如說是逸士。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神交,又與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阮咸、琅邪王戎為山林之遊,世稱“竹林七賢”。

    嵇康生於亂世,憂禍之心常在他的筆下隱隱流露,他詩中屢屢出現的“飛鳥”與“網羅”意象,可謂他當時心境和處境的寫照。雖曾效仿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喜慍不形於色。但因生性耿直 ,意趣疏遠,心性放達,越名教而任自然,在那個時代便容易演出人生悲劇。

    竹林之友山濤由吏部侍郎遷為散騎常侍,薦康以自代,觸動了嵇康剛腸嫉惡的神經,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謂濤之舉薦是“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腥膳”,他剛腸疾惡,輕肆直言,“每非湯武而薄周孔”,由此激怒司馬氏。嵇康友人呂安,其妻徐氏貌美,其兄呂巽奸之。事發,呂巽惡人先告呂安不孝。呂安引嵇康為證辯誣,鍾會進讒言,司馬昭遂將嵇、呂收捕下獄,被處死。

      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臨刑前,康神情自若,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

      司馬昭之殺嵇康,為的是給那些不合作的名士們看看。嵇康死後,向秀舉郡計入洛,在司馬昭的威逼下,說了否定竹林精神的話。為拒司馬氏求婚大醉六十餘日的阮籍也終於爭開了朦朧的醉眼,在晉迫魏禪之際,寫下了《勸進表》。司馬昭殺嵇康,正說明嵇康是當時的精神領袖,是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是魏晉文學史上最硬的骨頭,以後,魯迅最喜歡嵇康,也最像嵇康。

      嵇康的文學,詩以四言詩成就為高,《贈秀才入軍》為佳作;五言託諭清遠。文以《與山巨源絕交書》、《難自然好文論》、《聲無哀樂論》為代表。往往析理綿密,思想新穎;旨趣高超,以風采壯烈見長,與他英俊豪爽的性格相一致。《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謂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文心雕龍·體性》篇謂:“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詩歌總體成就不及阮籍,然風清骨峻。《贈兄秀才入軍詩》中,“凌歷中原,顧盼生姿”與“目送歸鴻,手揮五絃”為其人格寫照。

    《隋書·經籍志》謂有“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梁十五卷,錄一卷”,已散佚。明汪士賢刻有《嵇中散集》,魯迅輯有《嵇康集》。今存詩三十餘首,有四言、雜言,五言詩僅十餘首。事見《晉書》卷四十九。

    《與山巨源絕交書》

    【導 讀】

    此絕交書約寫於魏元帝曹奐景元二年(261)。當時,和司馬家族有親戚關係的山濤升任散騎侍,想請嵇康代替自己原來的職務,不想此舉觸動嵇康最敏感的自尊的神經,受到侮辱一般被激怒起來的嵇康,給山濤寫了這封絕交信。當時嵇康三十八歲,正當壯年氣盛之時。兩年後,他即因這封信被殺。

    信分為五節,分別從絕交的原因、相處的原則、自己的本性、交友的道理、今後的打算等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其中嵇康對自己習性“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表白,公開表明了自己與司馬氏集團不合作的態度。故嵇康《絕交》一書,乃是向司馬昭下戰表。

    絕交信用了隨心所欲、宣洩式的口吻,用激烈甚至偏頗的語調,大肆嘲諷;顯示了作者峻急剛烈的態度和傲岸耿介的個性。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所言:“嵇康《絕筆》,實志高而文偉。”其析論之綿密,辭氣之鋒利,思想之新穎,詞采之壯麗;不可正視的思想光芒,後世很少有文章可以與之比擬。以前讀《絕交書》,怪嵇康怎麼不講人情。至今覺得,嵇康的人品、文品,在渾渾噩噩的思想界和文學界實在太少。

    如屈原的《離騷》,凡用生命換來的文字,都是偉大的;嵇康的絕交書也一樣。

    康白:足下昔稱吾於潁川①,吾常謂之知言②。然經怪此③,意尚未熟悉於足下④,何從便得之也?前年從河東還⑤,顯宗、阿都說足下議以吾自代⑥,事雖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⑦。足下傍通⑧,多可而少怪⑨;吾直性狹中⑩,多所不堪11,偶與足下相知耳。間聞足下遷12,惕然不喜13,恐足下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14,手薦鸞刀15,漫之羶腥16,故具為足下陳其可否17。

    註釋:

    ①“足下”句:此謂山濤曾在他叔父山嶔面前稱賞嵇康。足下:敬稱對方,多用於書信,這裡指山巨源。按:山巨源,即山濤。他和嵇康皆為“竹林七賢”中的人物。潁川,指山嶔。山嶔曾任潁川太守。古人常以籍貫、官名、任職之地作為某人的代稱。

    ②知言:知己之言。

    ④意:指隱居不仕之意。

    ⑤河東:地名,今山西南部黃河以東地區,嵇康曾避居此地。

    ⑥顯宗:公孫崇,字顯宗。阿都:呂安,字仲悌,小名阿都。二人均為嵇康的好友。

    ⑦故不知之:原本就不瞭解我。故,原來。

    ⑨“多可”句:謂凡事應多體諒通融,少責怪挑剔。

    ⑩直性狹中:性情直露,心胸狹窄。中,心地。

    11不堪:不能忍受。

    12間聞:近來聽說。遷:升遷,指山濤由選曹郎升遷為散騎常侍。

    13惕然:憂懼的樣子。

    14“恐足下”二句:《莊子·逍遙遊》:“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以庖人喻山濤,尸祝喻自己,意謂山濤羞於獨自為官,而舉薦自己做官,就如同廚師硬拉祭師去幫忙一樣。庖人,廚師。割,宰殺,切割。尸祝,主持祭祀的人。

    15薦:舉。鸞刀:祭祀時割牲畜的的刀,環上有鈴。

    16漫:汙染。

    17具:詳細。

    譯文:

    嵇康稟白:當年您曾在穎川太守山嶔面前稱道我不願出仕,我常常認為這是知己之言,然而也常常奇怪我的這番心思,在您來說還不是非常清楚的,您是從何處瞭解我的呢?前年我從河東歸來,公孫崇和呂安都告訴我說,您提議我代替您的職位,此事情雖然未成,我卻因而知道您原本並不瞭解我。您通達世故,敏於應變,凡事體諒通融,對別人很少責怪挑剔,而我卻性格率直,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不能剋制容忍,只不過偶然同您認識而已。近日聽說您又升官,我很惶恐不安,擔心您要推薦我出去做官,就像廚師不願讓人說他獨自宰割,於是硬拉尸祝協助,親手遞來鸞刀,汙我沾上一身羶腥氣,所以詳細向您陳述此事可否的道理。

    吾昔讀書,得並介之人1,或謂無之,今乃信其真有耳2。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3。今空語同知有達人4,無所不堪,外不殊俗5,而內不失正6,與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7。老子、莊周8,吾之師也,親居賤職;柳下惠、東方朔9,達人也,安乎卑位,吾豈敢短之哉10!又仲尼兼愛11,不羞執鞭12;子文無慾卿相,而三登令尹13,是乃君子思濟物之意也14。所謂達能兼善而不渝,窮則自得而無悶15。以此觀之,故堯、舜之君世16,許由之巖棲17,子房之佐漢18,接輿之行歌19,其揆一也20。仰瞻數君,可謂能遂其志者也21。故君子百行22,殊塗而同致,循性而動23,各附所安。故有處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論24。且延陵高子臧之風25,長卿慕相如之節26,志氣所託,不可奪也。

    註釋:

    1並介之人:指能兼濟天下又性情耿介的人。

    2“今乃”句:今天才相信真有其人。

    3強:勉強。

    4“今空語”句:如今空談,都說有通達之人。

    5外不殊俗:外表不異於俗人。

    6內不失正:內心不違正道。

    7悔吝,指悔恨顧惜之心。

    8老子:姓李,名耳,曾任周朝的柱下史、守藏史。莊周:即莊子,名周。曾為宋國蒙地漆園吏。此二人皆官職低微。

    9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時魯華人,居於柳下,為人端貞,卒諡惠。為魯國士師,官位低下。東方朔:字曼卿,西漢武帝時人。曾為侍郎,作論以慰位卑之境。

    10短:輕視,批評。

    11仲尼:孔子字仲尼。兼愛:博愛無私。

    12不羞執鞭:《論語·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執鞭,指趕車。

    13“子文”二句:子文,姓鬥,名谷於菟,春秋時楚人。令尹,官名,春秋時楚國執政的上卿,地位相當於後來的相。《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14濟物:濟世。

    15“所謂”二句:意謂仕途顯達便能兼濟天下而不動搖,處境困厄則安然自得而不煩悶。《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易經·乾卦》:“遁世無悶。”達,顯達。渝,變。

    16堯、舜:唐堯、虞舜,皆為古代儒家推崇的聖君。君世:為君於世。“君”字作動詞用。

    17許由:堯時隱士。傳說堯欲讓位於他,他卻逃到箕山下隱居起來。巖棲:指隱於山林。

    18子房:張良的字。他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重要謀臣。

    19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孔子游楚時,他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過,諷喻他放棄對祿位的追求。

    20其揆(kuí)葵一也:他們的處世之道是一致的。揆,法度、準則。38數君:指上面提到的堯、舜等人。

    21遂其志:實現他們的志向。

    22百行:指多種多樣的行為。

    23殊途而同致:選擇的道路不同,但最終的目標卻是一致。《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循性,順著本性。

    24“故有”二句:典出《韓詩外傳》卷五:“朝廷之士為祿,故入而不出;山林之士為名,故往而不返。”

    25延陵:春秋時吳公子季札。子臧:春秋時曹國公子。據《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吳國公子季札賢能,其父兄欲讓位於季札,季札援引子臧不願取代國君而隱遁為例,力辭君位,棄家躬耕。延陵,今江蘇武進縣,春秋時季札曾居於此,人稱延陵季子。高,用作動詞,推崇。

    26長卿:司馬相如的字。《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節,氣節。

    譯文:

    我過去讀書,看到記有一種既能兼濟天下而又是耿介自守的人,時常認為世上並無其人,現在才相信真是會有。人的天性有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真不能勉強他去接受。如今空談,都說有通達之人,能忍受任何事情,外表不異於俗人而內心不失正道,能與世隨波逐流,而沒有悔恨顧惜之憾。老子和莊周,是我的老師,他們身居低賤的官職;柳下惠和東方朔都是通達的人,他們都能安於自己卑微的職位,我怎能輕視他們呢?又孔子博愛無私,不以擔任執鞭的賤職為羞,楚國的子文字來不想做卿相,卻三次登上了令尹的顯職。這正是君子有著濟世的意向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當自己顯達時就能兼濟萬物且不改變自己原有的志向,遭到困厄時也能怡然自得而無煩悶。據此看來,堯、舜的為君於世,許由的隱居山林,張良的輔佐劉邦,接輿的高歌行吟,行跡雖有不同,但處世的原則都是一致的。敬觀上述諸君,可以說是能實現自己志向的人。所以君子的行為多種多樣,道路雖然不同但所最後的目標都是一樣,都依隨自己的本性行動,也各能安得其所。所以才有“有的人為身處朝廷而不離去,有的人隱遁山林再也回來”的論調。更有公子季札崇尚子藏的風範,司馬相如仰慕藺相如的氣節,志向各自有所寄託,外人不能強行改變。

    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1,慨然慕之,想其為人。加少孤露2,母兄見驕3,不涉經學4。性復疏懶,筋駑肉緩5,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6。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耳7。又縱逸來久8,情意傲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9,而為儕類見寬10,不攻其過。又讀《莊》、《老》,重增其放11,故使榮進之心日頹12,任實之情轉篤13。此猶禽鹿14,少見馴育15,則服從教制16,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17,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18,饗以嘉餚19,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註釋:

    1尚子平:東漢人。范曄《後漢書·逸民傳》載其事作“向子平”。《文選》李善注引王粲《英雄記》:“尚子平有道術,為縣功曹,休歸,自入山擔薪,賣以供食飲。”臺孝威:東漢隱士臺佟。《後漢書·逸民傳》載其隱於武安山,鑿穴為室,採藥為生。

    2加:蒙受。孤露:孤單無庇護,指自己年少喪父,沒有蔭庇。

    3見驕:被驕縱。

    4涉:涉獵,指閱讀學習。經學:指儒家經典。

    5駑:遲鈍。緩:鬆弛。

    6“不大”二句:意謂頭臉不感到悶癢,就不願意洗濯。能,通“耐”,願意。

    7“每常”三句:意謂要忍到小便在膀胱中脹得開始轉動了,方才起床。胞,膀胱。

    8縱逸來久:放縱已久。來,由來。

    9“簡與禮”二句:意謂言行隨便與禮俗相悖,懶散與怠慢相輔相成。簡,簡略,指言行隨便。背,違背。慢,怠慢。

    10儕(chái)類:同輩。見寬:被寬容。

    11重增其放:更加重了放蕩的習氣。

    12榮進:因求榮耀而進取。日頹:一天天減弱。

    13任實:指放任本性。轉篤:變強,加深。

    14禽:同“擒”。

    15少:幼小。馴育:馴服養育。

    16教制:調教制約。

    17狂顧頓纓:瘋狂顧盼,掙斷繩索。纓,繩索。

    18金鑣(biāo):貴重的籠頭。

    19饗(xiǎng):用酒食款待客人。這裡指餵養。

    譯文:

    我每次閱讀尚子平、臺孝威的傳記,時常感慨仰慕他們,並想象他們的為人。我從小蒙受父亡之禍,孤苦無依,因而受到同母兄的驕縱,沒有涉獵儒家經學。我天性散漫懶惰,弄得筋肉鈍馳,頭和臉常常一月或半月不洗,不到太悶癢的程度,就不肯洗頭。每次小便,常常忍著不願起來,一直憋得使膀胱略感尿液轉動,方才起床。又放縱已久,性情孤傲散漫,言行隨便與禮俗相悖,懶散與怠慢相輔相成,而被朋輩所寬容,不指責我的過錯。又因為讀了老、莊之書,就更加重我的放蕩,所以使得自己追求榮華進取的心意日益衰退,放縱本性的念頭轉而日益濃厚。這就像捉到的一匹小鹿,從小受人馴養,則服從管教;長成後被捕獲,則瘋狂顧盼,掙斷繩索,赴湯蹈火也要逃脫。即使是飾以黃金的籠頭,喂以精美的佳餚,它還是越發想念深林,嚮往茂草。

    阮嗣宗口不論人過1,吾每師之而未能及。至性過人2,與物無傷,唯飲酒過差耳3。至為禮法之士所繩4,疾之如讎5,幸賴大將軍保持之耳6。吾不如嗣宗之資7,而有慢弛之闕,又不識人情,闇於機宜8;無萬石之慎9,而有好盡之累10,久與事接,疵釁日興11,雖欲無患,其可得乎?又人倫有禮12,朝廷有法,自惟至熟13,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14,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痺不得搖15,性復多蝨16,把搔無已17,而當裹以章服18,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19,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20,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已為未見恕者所怨21,至欲見中傷者22,雖瞿然自責23,然性不可化24,欲降心順俗25,則詭故不情26,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27,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28,囂塵臭處29,千變百伎30,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31,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32,七不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33,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34,世教所不容35,此甚不可一也;剛腸疾惡,輕肆直言36,遇事便發,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37,統此九患,不有外難,當有內病38,寧可久處人間邪?又聞道士遺言39,餌術、黃精令人久壽40,意甚信之;遊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捨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

    註釋:

    1口不論人過:不議論別人的過錯,即處世態度謹慎。

    2至性:純真的天性。

    3過差:過量。

    4“至為”句:《文選》李善注引孫盛《晉陽秋》:何曾在司馬昭面前,以任性放蕩、敗壞禮教為由,詆譭阮籍。但司馬昭卻為之開脫。禮法之士,指何曾。繩,糾正。此指彈劾。

    5讎:同“仇”。

    6大將軍:指司馬昭。保持:保護。

    7資:資質。原作“賢”,據《晉書》本傳改。

    8闇:不明。機宜:隨機應變。

    9萬石:指西漢人石奮。他處世謹慎,與其四子皆俸二千石,共萬石,故景帝稱其為萬石君。見《漢書·石奮傳》。

    10好盡:喜歡直言不諱地發表言論。累:毛病。

    11疵:挑剔,非議。釁(xìn)信:仇隙。

    12人倫: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尊卑長幼的關係。

    13惟:思考。至熟:很周詳。

    14當關:門吏。不置:不放過。

    15痺(bì):麻痺。

    16性:身體。

    17把搔:抓搔癢處。

    18章服:官服。

    19不便:不習慣。

    20機:同“幾”,案。

    21已為未見恕者所怨:已經為不肯見諒的人所怨恨。

    22至:甚至。

    23瞿(jù)然:驚恐的樣子。

    24性:本性。化:改變。

    25降心順俗:壓抑自己傲散的本性順應世俗。

    26詭故:違背本性。故,本性。不情:不合常情。

    27無咎無譽:既無過錯,也無稱譽。

    28聒(guō)耳:噪聲刺耳。

    29囂塵:吵雜多塵。臭處:髒臭的地方。

    30千變:變化無端。百伎:各種各樣的伎倆。

    31鞅掌:紛擾而煩忙。

    32世故:世俗人情。

    33每:常常。非:指責。湯武:商湯和周武王。薄:輕視。周孔:周公和孔子。

    34會顯,總會顯露出來。

    35世教:正統禮教。

    36輕肆:輕率放肆。

    37促中小心:狹隘的心胸。促,促狹。中,內心。

    38內病:指精神上的壓抑。

    39遺(wèi)言:贈言。

    40餌:服食。術、黃精:皆為藥名,古人認為服之可以養生。

    譯文:

    阮籍從來不議論別人的過失,我常常效法他,但未能趕得上。他純真的天性超過一般人,與外物互不傷害,只是喝酒有些過量罷了。但還受到禮教之土所糾彈,恨他如仇敵,幸而賴有大將軍的保護。我趕不上阮籍那樣的資質,卻有著怠慢松懶的缺點,又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隨機應變,不會像石奮那樣的謹慎,而有直言不諱的毛病。這樣長時間地與人事接觸,矛盾便日益發生,雖然想不招惹災禍,又哪能辦得到呢?另外,人倫關係上有一定的禮節,朝廷上有規定的法度,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認為絕對不能忍受的事情有七件,非常不可以的事有兩種:喜歡晚起,但守門的人又呼叫不止,這是第一件忍受不了的事;抱著琴邊走邊唱,在草野間或獵鳥或釣魚,官府的吏卒守在身邊,使自己不得隨便行動,這是第二件忍受不了的事;做了官要正身跪坐多時,即使麻痺了也不許活動。身上又好生蝨子,總要不停地爬搔,卻得外邊裹上官服,向上官作揖跪拜,這是第三件忍受不了的事;平時不練習寫信,又不喜歡做文章,而人世間事物繁多,如果不寫信應酬答覆,就觸犯禮教有傷教義,想自己勉強去做,又不能持久,這是第四件忍受不了的事;不喜歡弔喪之類的事,而人事卻以此為重,因而已被不寬恕我的人所怨恨,以至有想對我加以陷害的人,我雖然驚恐地自責,但本性難移,想壓抑自己的情意順從世俗,那就違背本心不合性情,最終也不能做到既無過錯,也無稱譽。這是第五件忍受不了的事。本不喜歡俗人,然而(為官之後)還得同他們共事,或者有時賓客滿座,嘈雜之聲煩心刺耳,囂鬧塵土臭氣汙濁,這些俗人應酬的伎倆千變萬化。盡情展現在我的眼前,這是第六件忍受不了的事情。性情本不耐煩,官事卻紛擾而煩忙,機要事務糾纏著自己的心神,世故人情擾亂著自己的思想,這是第七件忍受不了的事。我又常常非難商湯、周武王和鄙視周公和孔子,在人世間定會暴露出來為眾人所知,為禮教所不容,這是非常不可以的事情之一。我性情剛正而痛恨邪惡,輕率放肆直言不諱,遇有事端就發作。這是非常不可以的事情之二。以我這種心胸狹窄的性格,統領這九患,即使沒有外來的災難,也會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哪裡還能久活在人世呢?又曾聽到道士贈言,服用白朮和黃精,就能使人長壽,我心裡非常相信;遊覽山川,觀賞魚鳥,心裡特別喜歡過這樣的生活。可是一旦為官,這些事情便都廢止,我又怎能拋棄自己之所樂,而從事於自己之所懼怕的事情呢?

    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1。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節也2;仲尼不假蓋於子夏,護其短也3;近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4,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5,此可謂能相終始,真相知者也。足下見直木必不可以為輪,曲者不可以為桷6,蓋不欲以枉其天才7,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業8,各以得志為樂,唯達者為能通之9,此足下度內耳10。不可自見好章甫,強越人以文冕也11;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12。吾頃學養生之術13,方外榮華14,去滋味15,遊心於寂寞16,以無為為貴。縱無九患17,尚不顧足下所好者。又有心悶疾,頃轉增篤18,私意自試19,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20,若道盡途窮則已耳。足下無事冤之21,令轉於溝壑也22。

    註釋:

    1濟:成全。

    2“禹不逼”二句:據《莊子·天地篇》,堯舜時伯成子高為諸侯,及禹為天子,他辭去諸侯之職,躬耕于田野,禹沒有逼迫他做官,而是成全他的志向。

    3“仲尼”二句:孔子外出遇雨而未帶雨傘,門人說可向子夏借傘。孔子謂子夏吝嗇,不要使他為難。見《孔子家語·致思》。假,借。蓋,雨蓋,如雨傘。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

    4“近諸葛孔明“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徐庶本與諸葛亮同事劉備,後其母為曹操所俘,不得已離蜀而歸曹操。諸葛亮未加阻留。元直,徐庶的字。

    5“華子魚”句:據《三國志·魏書》中的《華歆傳》與《管寧傳》載:魏文帝時華歆曾舉薦管寧;魏明帝時,華歆為太尉,又欲舉寧自代,管寧皆推辭不受。華子魚,華歆,字子魚。幼安,管寧的字。管寧與華歆是少年共讀的好友。

    6桷(jué):方形的椽子。

    7枉:屈。天才:指本性。

    8四民:指士農工商四種人。

    9達者:通達之人。通之:理解這個道理。

    10度內:意料之中。

    11“不可”二句:謂不能自己覺得戴的帽子漂亮,就強迫無須戴帽之地的人來戴。《莊子·逍遙遊》:“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章甫,商代冠名。越,今福建、江蘇、浙江一帶。文冕,有紋飾的帽子。

    12“己嗜”二句:謂山濤自己喜歡做官,但不可以之強加於別人,如同自己喜歡腐爛的食物,但不可以用死鼠去喂鴛雛。鴛雛:同“鵷雛”。《莊子·秋水》:惠子在梁國為相,擔心莊子取代他,莊子對他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耶!”

    13頃:近來。

    14方:正在。外榮華:以榮華富貴為身外之物。

    15去:棄絕。滋味:指美味。

    16寂寞:清靜無為。

    17九患:即文中所說的“七不堪”和“二不甚可”。

    18增篤:加重。

    19自試:自問。

    20卜:考慮。審:詳明。

    21無事冤之:不要無緣無故委屈我。

    22轉於溝壑:輾轉於溝壑間,指死亡。

    譯文:

    大凡人與人互為知己來,貴在瞭解彼此的天性,從而彼此成全。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做諸侯,是為了成全伯成子高的氣節;孔子不向子夏借傘,是為了掩蓋子夏的短處;近代諸葛亮不強迫徐庶入巴蜀國,華歆不勉強管寧出任卿相高官,這些人可以說對朋友的瞭解和愛護能始終如一,真是互為知己的了。您要見到端直的樹木一定不用它做車輪,見到彎曲的木頭一定不用它做屋椽,這是因為不想改變它的本性,想讓它們各得其用的吧。所以,士農工商各有其業,都是以能達到自己的志向為快樂,只有通達的人才能瞭解這一道理,這應該是您意料之中的。不能自己認為是漂亮的帽子,就強迫越地的人也要戴這有文飾的冠冕;自己喜歡吃腐臭的食物,就用死老鼠來餵養神鳥鴛雛。我近來學習養生之術,正在擯除世間榮華,放棄美味佳餚,傾注心神於恬淡之境,貴於寂寞無為。即使沒有上述的“九患”,也不會理睬您所喜歡的東西。另外,我還有心悶的疾病,近來逐漸加重,私下捫心自問,不能忍受自己所不樂的事情。我自己考慮得非常明確了,假如實在走投無路,也就只得拼卻一切了,您就不要無緣無故委屈我,使我棄屍於荒野溝壑。

    吾新失母兄之歡,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歲,未及成人,況復多病,顧此悢悢1,如何可言!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2,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願畢矣。足下若嬲之不置3,不過欲為官得人,以益時用耳4。足下舊知吾潦倒粗疏5,不切事情6,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賢能也7。若以俗人皆喜榮華,獨能離之,以此為快,此最近之8,可得言耳。然使長才廣度9,無所不淹10,而能不營11,乃可貴耳。若吾多病困,欲離事自全,以保餘年,此真所乏耳12,豈可見黃門而稱貞哉13?若趣欲共登王途14,期於相致,時為歡益15,一旦迫之,必發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於此也16。

    註釋:

    1悢(liàng)悢:悲恨。

    2敘闊:敘闊別之情。

    3嬲(niǎo):糾纏。

    4益:有助於。時用:為當世所用。

    5潦倒粗疏:行為疏漫,不拘禮法。

    6不切事情:不合世故人情。

    7賢能:指為官者。

    8此最近之:這樣說最切合我的情況。

    9使:假若。長才廣度:高才大度。

    10淹:通達。

    11不營:指不求。

    12“此真”句:意謂“長才廣度”的確是我所缺乏的。

    13“豈可”句:豈能見了宦官非要稱讚他守貞節呢?喻指自己不喜榮華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並不值得稱賞。黃門,宦官。

    14趣:通“趨”,急於。王途:仕途。

    15期:希望。致:招致。歡益,歡娛而有益。

    16“自非”二句:如果不是深仇大恨,是不至於如此的。

    譯文:

    我剛剛失去母親長兄的歡愛,心裡常感到悽痛,女兒年僅十三,兒子年僅八歲,都還未成人,況且我還多病。想到這些心中悲切,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如今只想守居陋室,教養子孫,時而與自己的親朋舊友暢敘闊別之情,敘說自己的往日舊事,喝上濁酒一杯,彈上清琴一曲,我的志願就滿足了。您如果要非纏住我不放,也不過就是要替官家網羅人才,以補助時世的需要罷了。您早就知道我放任散漫,不合世故,自己也覺得不如當今在朝做官的人。如果認為世俗之人都喜歡榮華富貴,而獨我能不流世俗,以遠離榮華為快樂。這種話最切合我的情況,可以這樣說。但是假如真是才高慮遠,無所不通,而又能遠離仕途,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如果像我這樣是因為多病,想離開事務自我保全,進而安度晚年,那麼這種不求仕進的行動只能說明我真是一個沒有才能的人罷了。怎能見到宦官就稱讚他有貞節呢?如果您急於想和我同您一道登上仕途,期待我招致官場,那時您才能相悅相益,一旦這樣逼迫我,必然引發我的瘋狂之病。如果不是對我有深仇,我想您不會這樣做的。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1,雖有區區之意2,亦已疏矣3。願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4,並以為別5。嵇康白。

    註釋:

    1“野人”二句:謂田野之人感到太陽曬背舒服,芹菜味美,就想獻給君王。據《列子·楊朱》載:宋國有一農民,以為曬背可以取暖,便想把這個方法獻給國君以邀賞。同裡的一位富人告訴他:從前有人愛吃芹菜,便向鄉紳稱道之,鄉紳吃後腹痛,因此受到眾人嘲笑,你就屬於這種人。野人,指農民。炙,曬。芹子,芹菜。至尊,指天子。2區區:微笑而誠懇之意。3疏:遠,不切實際。4解:解釋。5別:告別,即絕交。

    譯文:

    有位農夫喜歡用太陽曬背取暖並以芹菜味美,於是他想把這兩件事獻給帝王,這種行動雖然具有微小而誠懇的心意,但也是十分迂闊的想法。希望您不要像這種人。我的意思就是這樣,既以此書向您解釋,又以此書向您告別!嵇康稟白。

  • 3 # 紅塵彌勒

    這個咋說呢,嵇康和山濤其實原本就不是一路之人,更不能看成惺惺相惜,一丘之貉。

    兩個人雖然同屬“竹林七賢”之一,但其實是兩個人的情趣甚遠,甚至可以說南轅北轍,根本不在一條線上,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山濤被司馬家族拉出來做官,應該說還是他自己已有了出世的願望的,不然的話,就是刀架到脖子上,該不答應還是不會應承。

    這就看出了山濤和嵇康兩個人的天然差異。

    別看嵇康風神毓秀,才情疏朗,其實也是一個內心較為糾結、密緻的一個人,否則的話,絕不會就是為了一紙薦書就把山濤罵得狗血噴頭,不值一錢。

    嵇康在這封絕交書中,洋洋灑灑的幾千言,其實無非就是再次表明自己的心志,寧可繼續打鐵,彈他的《廣陵散》,也不會出世致仕。但他卻把山濤罵成了一個極為低劣的小人,也可以看出嵇康的心胸並不闊大、豁朗。

    竹林七賢之人,除去真心不愛當官的,基本都是先朝遺老或者避世之人,只不過是看司馬家族太不順眼,不想出去為司馬家賣命而已。

    嵇康卻不能算是一個稱職的避世隱者。他也曾拿著自己的志向書去討好鍾會,也說明他本不是一個絕對的清正之徒。不過是對於山濤本人的做法看不過眼,或者原本就有積怨,也或者山濤的官兒當的實在不小,他起了妒怨之意。

    不過,嵇康縱有千般不是萬般不好,這篇《與山巨源絕交書》還是一篇上佳美文,行文恣肆奔放,文筆犀利輕蔑,充分反應了這個遁世隱者的鮮明個性和任性主張。

    只是可惜了嵇康這個人物,因此而被殺。也讓山濤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嵇康原語:羞庖人之獨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薦鸞刀,漫之腥羶。

    雖飾以金鑣,饗以嘉餚,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 4 # 亦有所思

    哪裡絕交了?

    不過是一時氣話,否則嵇康臨終之前,為何把兒子不託付給別人,卻只託付給他要絕交的山濤?

    “山公尚在,汝不孤矣!”這一句話現在讀起來都是令人心碎的認同!

    這是嵇康對山濤最大的信任!若不是對山濤的品性和德操存在最高層次的認同,嵇康怎麼會如此?

    所以,他們在本質上根本沒有絕交!

    所謂絕交,應當是別有隱情!

    小可認為,這可能有存在兩個原因

    一,收到山濤的邀請函,沒有體會到山濤對他的保護之意,只是覺得他竟然去當官?還想拉著我一起去?他竟然這麼不瞭解我?於是過於憤怒而失去理智,在衝動之下,寫下這篇千古奇文!可事後隨著山濤在任上的本心行事,嵇康可能想到了原因,知道自己誤會了山濤,可是那又如何?以他的名望,他無法道歉,因為會帶來數不清的連鎖反應,他的不道歉,不是出於自尊心,一個如嵇康般的至性之人,還低不下頭真誠道歉麼?所以,只能順勢而為,表面上劃清界限,形式上再無往來,直到惹禍上身,在臨終一刻,以這種獨有的方式向山濤說了一聲“對不起!”

    二,收到山濤的邀請函,也體會到了山濤對他的保護之意,但是他不能去做,也做不到,或者是真心不想做。他又不是不知道山濤與司馬家族有姻親,也不會不知道山濤出仕的無奈。但既然自己不能做官,不想做官,自然為了山濤的安全著想,必須和他劃清界限。因為如果存在深厚的情誼,對山濤明顯不利,而且會形成諸多擎肘。所以,上演了一出反向的“苦肉計”——絕交!

    但是我不傾向於第二種想法,因為這些計算是官場中人的遊戲策略,嵇康只是一個文人,是風流名士,以他孤高的性格和單純的做派,是不可能想得如此深遠的,何況這一封絕交書寫得如此酣暢淋漓,比直接辱罵山濤都狠辣。如果是苦肉計,斷不會因為要保護山濤的利益而毀壞山濤的名節。

    所以,我傾向於第一種判斷。一個只有才學沒有心機的詩人,一時衝動下的魯莽行為。嵇康肯定毫無心機,若是真想退隱,何須做出那麼大名聲,又何須秀出各種怪異行為?豈不是欲蓋彌彰麼?

    小可推斷,絕交一事是真的,但卻是暫時的!尤其是文章傳播開來之後,山濤一語未辯,做為最好的朋友,嵇康給對知已來了一次暴擊,而且是致命一擊。事後,悔恨不已,卻餘事無補,更不能相補。山濤也明白嵇康的內心轉變,也清晰嵇康終於想明白了,可是卻無法改變一切!

    把歉意,友誼,認同放在心裡最深的地方,積攢,沉澱,然後在被殺的那一刻,全部釋放!

    釋放成讓山濤心碎的三個字

    對不起!

  • 5 # 尚武菌

    稽康(223-262),字叔夜,出生於魏文帝曹丕在位初年,逝世產司馬炎代魏建晉前夕。他身材高大,儀表不凡,崇尚自然,不假修飾,學問上沒有老師教授,卻博覽群書無所不通,最喜愛《老子》與莊子他年幼時父親便去世,成年後娶了魏國宗室之女、曹操的孫女為妻,後被拜為中散大夫,所以世人也稱之為“嵇中散”。嵇康為人恬靜寡慾,平日彈琴詠詩,修身養性,安貧樂道。他不喜逢迎權貴、趨炎附勢,卻喜歡和朋友一起在家裡的大樹下面打鐵,用以換些生活所需。大書法家、政治家鍾繇的兒子鍾會是當時的顯貴公子,對嵇康非常仰慕,曾前往拜訪,但嵇康卻自顧自地打鐵,始終對他不假辭色,由此深深得罪了他。

    山濤(205-283),字巨源,比嵇康年長近20歲,為人老成持重,40歲時才進入仕途,在地方上擔任官職。他與嵇康、呂安性情相投,對於老莊的學術興趣也十分相近,所以相與為友。後來又遇到阮籍和他的兒子阮咸,再加上向秀、劉伶、王戎等一共七人,他們過從甚密,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於竹林中縱情悠遊,世人將他們稱為竹林七賢”。魏明帝死後,齊王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與司馬懿同時輔佐之,兩人開始爭權。山濤見狀便隱居不出,直到司馬懿將曹爽一黨誅殺後才重新復出。有一次山濤要被調任升遷,他推薦嵇康來接替他原來的職位。康知道後,便給他寫了一封信,表達自已的想法這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

    在這封成為後世名篇的書信中,嵇康寫道:廚師雖然不做菜,但掌管祭祀的人不能越姐代庖,不在其位就應該不謀其政。何況我素來喜愛老莊之學,仰慕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眾多賢人隱者,所以一點兒沒有想要當官的心思,只想在山林之中終老一生。我的好朋友阮籍,口中從來不說別人的是非,只是喝酒多了些,還招致很多人的仇視,而我比他差得遠了,又不通人情世故,這樣貿然出去做官,豈非自取其鍋?而且我非常相通道士所說透過服食(道教的一種修煉方式,透過服用草木礦物或丹藥等以求長生)可以令人長壽的話,也非常喜歡山泉魚鳥之樂,真的不想捨棄這種快樂而進入官場。

    人與人之間的相知,應該瞭解對方的天性,而不是不顧對方的喜好而一味逼迫,這樣才能始終做朋友。我的母親和哥哥剛去世,兒女又幼小多病,實在離不開我,如果您真要強迫我,那我真的要發狂得病了。我們往日無仇,想來不至於如此。所以我寫這封信,來和您告別(“絕交”的委婉說法)看了這封信後,山濤便知不可勉強,此事也就作罷了。

    後來嵇康由於被鍾會到當時已經權傾朝野的司馬氏那裡誣告,又受到好朋友呂安官司的牽連,被判處死刑。在東市即將行刑之前,有三千太學生為他請願,但依然沒有得到豁免。嵇康看看日頭,行刑時刻將至,卻沒有絲毫畏懼之色,只是索要古琴一張,最後彈奏了一遍名曲《廣陵散》,這首曲子從此成為絕響。嵇康被殺害時年僅40歲,此前他雖然給山濤寫了那封所謂“絕交書”,其實並不是真的絕交,只是有感而發,藉以表述自己的心境與立場。他在死前曾語重心長地對兒子嵇紹說,我死後有你山伯父在,就不用擔心你了—古人便是這樣,對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真心乃至性命相托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有灰暗的心態,沒有灰暗的人生“,你覺得有道理嗎?